欧盟首席外交官何塞普-博雷尔(Josep Borrell)去年底访问北京时曾抱怨说,中国对欧洲的贸易顺差不断飙升,而欧洲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却变得更加艰难。


"博雷尔警告说:"要么中国经济进一步开放,要么我方可能会做出反应。


上周,欧盟做出了回应。欧盟首次行使新的反补贴权力,突袭了中国机场和港口安全扫描仪制造商威视公司在华沙和鹿特丹的办事处。


这次突袭是欧盟对中国公司进行的一系列贸易相关调查中的最新一次,中国的贸易伙伴们抗议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大量出口定价过低的产品。他们指责中国政府在鼓励制造业投资的同时,却很少刺激家庭消费。


中国似乎不愿重新平衡其经济,这是全球金融体系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有可能恶化中国政府不仅与西方国家,而且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和外交关系。


无论在中国国内还是国外,许多经济学家都强烈地认为,如果中国能够促进本国居民的消费,就能确保经济进一步强劲增长。事实上,面对房地产危机,习近平主席已经采取了一些一次性措施来刺激消费,以抵消国内需求的下降。


但习近平避开了更激进的药物,如向消费者转移现金或深化经济改革。他的最新行动是释放 "新的优质生产力"--加大对高端制造业的投资,如电动汽车、绿色能源产业和人工智能。


分析人士认为,在消费问题上没有采取更激进行动的原因有很多,从需要通过注入国家资金(这次是注入制造业)来迅速实现增长,到改革已沉迷于国家主导投资的经济所面临的更深层次的困难,不一而足。

Line chart of Per cent of Chinese GDP  showing China’s rise has been founded on very high levels of investment


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也发挥着作用。分析人士认为,习近平是毛泽东之后中国最有权力的领导人,他的国家对全球供应链的控制越强,他就越有安全感,尤其是在与美国的紧张关系加剧的情况下。这导致了对投资的重视,尤其是对技术的投资,而不是消费。


在习近平的领导下,安全也越来越优先于增长。北京的学者说,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在武装冲突中,自力更生生产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刘志勤表示:"中国应该做好战争准备。"欧洲以及目前中东地区的冲突一再证明,保持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充足的库存十分重要。"


分析人士说,中国政府面临的寻找新增长模式的压力正变得越来越大。中国已经变得太大,无法依靠贸易伙伴吸收其过剩的生产。


"北京卡内基基金会(Carnegie Endowment)高级研究员迈克尔-佩蒂斯(Michael Pettis)说:"说到底,退出战略必须是消费--如果没人买,生产这些东西就没有意义。



很少有项目能像雄安一样,充分体现习近平对 21 世纪中国发展的愿景,雄安是一座在距离北京约 100 公里的沼泽地上建设的新城。


在 "社会主义现代化原型城市 "的一个湖面上,中国歌剧演员殷秀梅演唱的 "我和我的祖国,永不分离 "的歌声从隐藏在水面上的扬声器中传出,同时一个复杂的喷泉系统模拟了芭蕾舞演员。习近平称之为中国的 "千年大计",为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不惜花费巨资。


雄安融合了习近平最喜欢的许多发展主题。通过对高铁枢纽等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大量投资,雄安旨在将国有企业、大学和企业家聚集在一起,专注于高科技创新,从自动驾驶汽车和生命科学到生物制造和新材料。中国政府称,截至去年,约有100万人在此居住,投资额达740亿美元,140家公司在此落户。

Visitors at the lobby of the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headquarters in Hefei, Anhui Province, China

位于合肥的松罗电源总部。中国总理李强在其年度工作报告中列举了许多鼓励人们消费的计划,如鼓励升级家用电器和购买电动汽车 © Qilai Shen/Bloomberg


城市规划中明显缺少鼓励中国经济最缺乏的东西--国内消费的战略。在习近平的内阁--国务院于 2019 年为雄安发布的指导方针中,除了 "水消费 "之外,没有提及 "消费 "一词。


多年来,经济学家一直呼吁中国采取更多措施刺激消费,以重新平衡过度依赖债务投资的经济。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去年中国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超过 40%,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而 2023 年私人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约为 39%,而美国约为 68%。西方评论家认为,随着房地产增速放缓,更多的投资涌向制造业而非家庭消费,从而刺激了供过于求。


"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上周在北京说:"中国的产量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但需求量却占全球的十分之一,这显然是不匹配的。


自 2021 年房地产泡沫破裂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国内专家就此问题发表了大量论文。


"中国银行国际部首席经济学家徐高最近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发表演讲时说:"需求萎缩并不是新问题,自上世纪 90 年代末以来就一直存在。


徐指出,中国的国民储蓄率很高,2022 年将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 47%,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这是问题的一个症状。

Bar chart of Investment as a % of GDP, 2023 showing China has the highest investment share of any major economy


中国人储蓄如此之多的原因包括缺乏良好的投资选择(尤其是在房地产低迷的情况下),以及社会福利和医疗保健不足。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计算,中国的社会保障计划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8%,略高于美国,但只有日本的一半。虽然习近平宣称中国有建设 "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的雄心壮志,但他也表示,中国绝不能 "陷入鼓励懒惰的'福利主义'陷阱"。


"经济增长的目标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徐说,并补充说,这应通过 "提高消费--更高质量的食品、服装和休闲活动 "来体现。


中国总理李强是习近平的二把手,他在今年 3 月橡皮图章议会的年度工作报告中列举了许多鼓励人们消费的计划。其中包括鼓励升级家用电器和购买电动汽车,以及努力改善养老、儿童保育和其他服务。


报告主要强调了习近平提出的 "新优质生产力"。据牛津大学的 Jean Christopher Mittelstaedt 称,自去年 9 月习近平首次提出 "新优质生产力 "一词以来,中国最大的学术数据库 CNKI 共收录了 1073 篇有关这一概念的文章。在李克强的报告中,"消费 "一词总共被提及 11 次,而 "投资"、"制造"、"工业 "或 "工业化 "则总共出现了 69 次。


经济学家怀疑,在言辞背后,对制造业的投资部分是务实的。危机爆发三年后,房地产市场仍在下跌,许多负债省份被勒令暂停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因此习近平需要寻找增长点,以实现今年 5% 的增长目标。


"耶鲁大学教师、摩根士丹利亚洲区前主席斯蒂芬-罗奇(Stephen Roach)说:"底线是他们希望产出增长,并希望获得与增长相关的就业机会。他说,当 "他们在压制房地产时,除了采取以生产为导向的增长刺激措施外,他们别无选择"。

A worker uses a sewing machine at a textile workshop in Dongguan, Guangdong Province

东莞的一个纺织车间。分析人士称,中国已经变得太大,无法依靠贸易伙伴吸收其过剩的生产 © Qilai Shen/Bloomberg


卡内基基金会的佩蒂斯说,这是以往经济衰退的模式,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2015-16年经济放缓之后。


"佩蒂斯说:"解决办法一直是大量增加投资。但他补充说,从房地产行业到过度建设的基础设施,现在 "到处都是 "过度投资的迹象,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约为 300%,"你可以看到,投资不再是解决办法"。



中国对西方批评制造业产能过剩的回应越来越尖锐。


"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在 4 月份的一篇评论文章中说:"华盛顿最近的言论已演变成又一个恐华口头禅。中国官员认为,产能过剩的指控只是美国遏制中国发展的又一个诡计。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中国的经常账户盈余远低于历史最高水平,2023 年前三季度为国内生产总值的 1.6%。


但西方商界人士表示,这种不平衡比标题数字所显示的要严重得多。中国欧盟商会(European Unio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主席延斯-埃斯克伦德(Jens Eskelund)说,每运回一个装满货物的集装箱,中国就要向欧洲发送大约四个集装箱。"他说:"我们看到的是全面的产能过剩。


铑集团在一份题为 "产能过剩之门 "的报告中指出,自 2020 年科维德事件发生以来,中国一直在通过税收减免、补贴和降息等刺激计划支持工业企业,以 "让陷入困境的企业继续生存,让工人继续就业"。


"研究小组说:"当经济增长在 2023 年继续令人失望时,中国政府的政策支持仍然把重点放在生产者身上,因为他们对'福利主义'的偏见使决策者无法刺激消费。


报告发现,2023年初,中国工业产能利用率自2016年以来首次降至75%以下,同时库存增加,20%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报告作者之一卡米耶-布勒诺瓦(Camille Boullenois)说:"我认为部分原因在于意识形态,"她谈到了对制造业和投资的偏好。"还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即涓滴经济--公司提供就业,你应该支持它们,而不是支持个人,因为个人本质上是不可信的。


欧盟商会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为摆脱外国技术的束缚、实现自力更生所做的系统性努力,也刺激了中国在生产和技术领域的大量投资。


早在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发动贸易战之前,自给自足的动力就已在 2000 年代中期开始。随着这一战略的实施,中国在产品投入方面对全球供应链的依赖程度有所降低。


根据欧盟商会的报告,2014 年,习近平提出了 "综合国家安全 "的概念,涵盖了经济和社会的多个方面。


"香港大学金融学讲座教授陈志武谈到中国向考虑 "备战 "的产业政策转变时说:"这至少已经持续了 8-10 年。

Employees arrange bottles of Moutai baijiu at the Kweichow Moutai Co. factory in the town of Maotai in Renhuai, Guizhou province

位于中国仁怀市茅台镇的贵州茅台酒厂。制造业投资过剩可能加剧中国经济的通缩压力 © Qilai Shen/Bloomberg


2020 年,习近平在《求是》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中国需要扩大内需,实现供需平衡。


但中国也应 "发展能给我们带来决定性优势的技术",..........深化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参与。他说:"通过这样做,我们将形成有效的威慑力,防止其他国家试图切断我们的供应链。


他说,在对中国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领域,中国需要 "在关键时刻能够自给自足 "的供应链。"这将确保经济在极端情况下正常运转"。


港大的陈教授说,中国不再单纯从经济角度衡量 "国力","更重要的是,从军事......"。..能力。这就是为什么制造业非常重要"。


他说,在这种世界观中,消费的优先级较低。



然而,中国投资驱动模式面临的挑战是,它还能持续多久。尽管中国政府声称正在实现实际 GDP 目标,去年的增长率达到了 5.2%,但由于物价疲软,名义增长率仅为 4.2%。


分析师说,从长远来看,定价权的降低意味着投资的减少。

Column chart of China’s real GDP growth (%) showing Slowing growth may challenge the investment-driven model


Rhodium Group 认为,去年流入工业部门的部分贷款流向了地方政府融资工具,即各省市负债累累的表外投资控股公司。


Rhodium 在一份报告中说,虽然仍有大笔资金流向制造商,但他们 "在价格下跌的情况下,没有强烈的扩大产能的意愿"。


经济学家表示,要想让消费者放心消费,尤其是在房地产不景气之后,中国需要加强社会福利计划和医疗保健的发展。虽然中国在建立公共养老金和医疗保健体系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不足。


但是,这些解决方案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增强消费者的信心,而且需要从即将枯竭的政府财政中提供大量新资金。


扩大消费也必然意味着减少制造业或投资在经济中的作用。佩蒂斯说,这可以通过解除中国对生产者错综复杂的补贴体系来实现,其中包括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廉价劳动力、土地和其他信贷。


但如果采取大爆炸的方式,家庭消费占 GDP 的比重就会增加,而整体 GDP 则会因制造商遭受损失而萎缩。对习近平来说,这显然不是一个政治上可取的选择。


"佩蒂斯说:"他们被锁定在这个系统中。

Passengers ride a subway train in Beijing, China

经济学家认为,要让消费者放心消费,中国需要加强社会福利计划和医疗保健的发展 © Bloomberg


有人认为,中国重新平衡经济的一种方式是将数万亿美元的国有资产和公司股份分配给国民。


在去年的一篇文章中,中银国际的徐先生建议设立多个国有投资基金来持有国有企业股权。然后,这些基金的股份可以平均分配给全体公民。


经济学家说,虽然习近平可能不愿稀释中央政府的资产,但重新分配中国地方政府持有的资产在政治上可能更容易被接受,因为其中一些地方政府资产雄厚。例如,中国负债最多的省份之一贵州就拥有中国首屈一指的白酒企业茅台。


尽管有关新增长模式的争论仍在继续,但风险在于,对制造业的过度投资可能会加剧中国的通货紧缩压力,打击私人投资者的积极性,并最终导致经济增长下滑。这不仅会损害中国的经济增长,也会损害全球经济增长。


"Gavekal Dragonomics 公司高级分析师托马斯-加特利(Thomas Gatley)说:"如果应对措施仍然只是供应方对需求方问题的反应,那么情况将相当棘手。"尤其是我们已经看到,无论是发达市场,还是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对(中国出口增长)的反应都变得越来越激烈。


丁文洁在北京的补充报道

Event details and information

 非洲峰会

 英国伦敦及在线


2024 年 10 月 29 日至 10 月 30 日


复杂世界中的非洲

Copyright The Financial Times Limited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复使用此内容 (opens in new window)  评论Jump to comments section


关注本文主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