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用戶在 2024-11-30 21:50 為 https://app.immersivetranslate.com/pdf-pro/050237a1-8bc9-49f3-a222-1e67490ddb1f 保存的雙語快照頁面,由 沉浸式翻譯 提供雙語支持。了解如何保存?

 題 記

 在我看來, 一休的一生, 似乎可以這樣評價:

他是一個對社會現實極度失望的人,他是一個非常沒有安全感的人,他是一個十分重視感情並在意自己的生存狀態的人。


——因此, 他狂傲, 卻隱隱地自卑; 他不羈, 又時時地自省; 他自我放逐,但始終自愛。

簡單地說, 他是個孤獨的行者, 行走於他想掙脫的紅塵, 可惜看不到終點。

也許, 在無可躲藏的現世中, 我們總有些人會這樣說: 我就是一休這樣的人。

錯了,一休是個悲情的人,他只能選擇用直率的方式對世界表白。

 而我們的表白,卻總善於將悲情演繹成悲劇。

說白了, 也許我們正在走和一休一樣孤獨的道路, 但是, 我們很少有勇氣孤獨。
 記得二十年前,我看過的一句話:

那些寂寞無盡的炊煙和飽含晨露的雞鳴,對我們來說,太過深刻,也太過淺白了。

很多人還保留著對動畫片《聰明的一休》的童年記憶,網路論壇上,最老一代的“一休迷”(大多為70后)為找不到1983年李揾慧配音版而苦惱,為自己的孩子看不到 “純正”的一休動畫片感慨萬千,並對新版動畫片的翻譯和配音表達不滿,最後便免不了自豪地說一句:我們 70 后是最早認識一休的。
 事實上是這樣嗎?
 中國人認識一休的時間,起碼要往前提六十年。

在民國時期上海亞東圖書館發行的《國文評選》第二集中,收錄了周作人翻譯的一部作品,題目叫作《一日里的一休和尚》。

這部作品原名叫《某日的一休》,作者是日本人武者小路實篤,作於 1913年,原載於日本《白樺》雜誌。 周作人在翻譯之後,對武者小路實篤做了一番介紹,說他還有戲劇《三和尚》、小說《從一休聽來的話》等關於一休的作品。 為了讓中國讀者瞭解作品的主人公, 周作人還簡單地介紹
 了一下一休, 言語比較簡略。

周作人的這篇文章,有明確的寫作日期:1922年1月12日。


這是我所能找到的關於一休的最早的中文材料, 或許, 還有我們尚未發現的其他材料,但至少從1922年開始,中國人就已經知道一休和尚了。

這段材料有價值的另外一點,是周作人的評價:「後世傳述他(一休)的奇行甚多,常被用作近代通行小說的材料。 “這說明,周作人已經發現, 日本人在用歷史上真實的一休作為原型來創作文學作品。 事實上,早在日本江戶時期( 1603 1867 1603 1867 1603∼18671603 \sim 1867 ),日本人就開始創作一休的故事了。

如果列舉中國人最熟悉的僧人, 唐僧、濟公和一休多半會排在前五之列。 而這些人的共同特點, 就是傳說大於史實, 人們記住的是他們的段子,但對原型人物並不瞭解。


“一休”的原型叫一休宗純(1394~1481),相傳為後小松天皇的皇子。 他生活在室町幕府時期, 做過大德寺第四十七世住持; 他還是位書法家、詩人, 給後世留下了《狂雲集》《狂雲詩集》等作品; 同時, 他也應該是一位文化名人, 日本的能樂、茶道、俳句等, 和他都有點關係。

如果僅看這樣的介紹,一休的歷史評價是相當正面的,但是在民間還流傳著他是 “狂僧” “淫僧”的說法。
 出現這種反差極大的評價, 問題出在哪裡?


在解釋這個問題之前,我想,我們首先應該了解什麼是 「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