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用戶在 2025-7-1 20:54 為 https://36kr.com/p/3352643998233224 保存的雙語快照頁面,由 沉浸式翻譯 提供雙語支持。了解如何保存?

三年躍遷中國 AI 憑什麼逆襲美國?

王智遠·2025 年 06 月 26 日 10:24
中美 AI 關係,將會是「鬥而不破」的狀態。

Artificial Analysis 是一家做 AI 能力測評的權威機構。

幫助工程師和企業精準把握 AI 的能力,從而做出戰略決策。 它的方法是:用大量數據說話,做系統性分析。

2025 年 6 月中期,它們發佈了一份:《2025 年第二季度中國 AI 亮點報告》。

這份報告盤點中國 AI 在全球的位置,順便對比一下,中美在語言模型這塊到底誰強一點。

01

先看一些具體數據和案例。 自從 2022 年 ChatGPT 發佈后,中美 AI 之間的差距一度顯得很大,但到了 2025 年 5 月,這個差距已經縮小到不足三個月了。

這意味著,中國的 AI 實驗室和企業在這些年裡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DeepSeek R1(2025 年 5 月)在 Artificial Analysis Intelligence Index 中評分 68 分; 阿裡巴巴的 Qwen3 235B A22B 評分 47 分。

相比之下:OpenAI 的 o3 也是 68 分; Gemini 2.5 Pro 則是 67 分,你看,中美兩國在這方面的差距已經非常小了。

中國是如何實現這一跨越的呢? 簡單來說:技術性能提升和戰略上的突破。

拿 DeepSeek 的 R1 模型來說,通過強化學習(RL)優化,在推理能力上有了顯著提升; 這款模型在 2025 年 5 月發佈時,已經是全球最智慧的開源模型之一。

它不僅有 671B 的參數規模,其中活躍參數為 37B,還在多個評測標準中表現出色,比如 MMLU-Pro、GPQA Diamond 等。

再看看戰略上的突破。

中國頭部實驗室普遍採用了開放權重策略,即公開旗艦模型的權重,加速技術共享和擴散。 這種做法和美國頭部公司的閉源策略形成了鮮明對比。

舉個例子:

阿裡巴巴發佈的 QwQ 32B Preview 在 2024 年 11 月首次超越了 Meta 的 Llama 3.1 405B,成為當時最智慧的開源模型。

這種開放的態度不僅促進了技術的進步,也吸引了全球開發者的關注和參與; 不僅如此,中國企業還在不斷探索新的應用場景和技術路徑。

比如,阿裡巴巴不僅僅局限於語言模型的研發,還推出了覆蓋圖像生成、視頻生成等多種模態的模型,這種多模態佈局讓企業在不同領域都能保持競爭力。

所以,中美前沿語言模型差距的縮小, 首先靠技術創新 ; 但除了技術上的突破,真正讓中國 AI 走得更遠、更快的,其實是一張“戰略底牌”:開放權重。

什麼是開放權重?

有些公司把最厲害的模型藏得嚴嚴實實,生怕別人知道; 另一些公司,反其道而行之,不僅公開模型,還把它的“大腦”都亮出來給大家看。

聽起來是不是有點不可思議? 畢竟模型是花了大價錢、大量時間才訓練出來的,直接公開出去,不怕被別人拿去用了嗎?

但中國很多 AI 實驗室和企業,偏偏選了這條路。 為什麼? 因為他們發現了一件事:閉門造車,不如開門迎客。

02

這種“開放”的做法,有三點好處。 一,它大大降低了技術門檻。

你想做 AI 開發? 沒問題。 直接下載一個已經訓練好的模型,在它的基礎上做優化、調整、甚至二次創新; 就像搭積木一樣,別人已經搭好了地基,你只需要往上加磚就行。

第二,能加速技術擴散。

一個模型一旦開源,全球的開發者都能參與進來,提建議、改代碼、開發新應用,這樣一來,模型本身的反覆運算速度就會變得非常快。

最關鍵的一點是:它構建了一個生態。 誰用得好,誰就能在這個平臺上創造價值。 反過來又能推動模型本身的發展。

中國 AI 圈對「開放權重」這件事,可謂玩明白了。

位元組跳動的 Seedream 3.0(2024 年 12 月),作為圖像生成領域的開源模型,不僅在國內被廣泛採用,還吸引了大量海外開發者參與二次開發。

騰訊的 Hunyuan 2.0(2025 年 4 月),在自然語言處理領域,其權重完全公開后,成為國內企業定製化服務的首選模型。

除此之外,像阿裡巴巴、華為這些頭部機構,過去一年裡也都陸續推出了自己的旗艦開源模型,而且是連權重一起公開的那種。

這些動作不是偶然,而是中國 AI 界的一種共識:開放不是放棄控制,而是贏得影響力的方式。

然而這一切,和美國比,差距到底在哪呢?

目前,像 OpenAI、Anthropic、Google 這樣的公司,依然堅持一種叫做“閉源”的策略。 他們雖然會發佈一些 API 介面或者模型推理能力,但核心的模型權重是不對外公開的。

這背後當然有商業上的考量,比如保護智慧財產權、維持競爭優勢、防止模型被濫用等等。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也意味著他們的模型只能由內部團隊或授權用戶優化,外部開發者很難真正參與進去。

這就像是一場「技術民主化」的實驗; 誰掌握的開發者越多,誰未來的影響力就越強。

這樣做有沒有風險? 當然有。

首先是商業模式問題。 如果模型完全開源,靠什麼賺錢? 過去「賣模型」、「收許可費」的方式顯然就不適用了。

所以,現在國內也在探索新的模式,比如提供高級技術支援、定製化服務、商業化外掛程式等,來彌補開源帶來的收入缺口。

其二,是安全風險。 模型一旦開放出去,就很難控制它的使用邊界。 有人拿它來做虛假內容生成、惡意攻擊,甚至是自動化詐騙,那就麻煩了。

不過話說回來,這些問題不是中國獨有的,是整個行業都要面對的新挑戰,關鍵在於如何建立合理的監管機制和倫理規範。

所以你看,中國「開放權重」,更像一種戰略思維; 它通過降低門檻、加速擴散、構建生態,讓 AI 技術變成了更多人可以參與、可以受益的基礎設施。

而這,也正是中國 AI 能夠在短短幾年內實現快速追趕,並在某些領域實現反超的重要原因之一。

03

靠技術創新、開放權重能快速追趕美國,但問題來了:技術怎麼變成產品? 誰在推動這些模型真正落地、被大家用起來?

答案藏在中國 AI 的「企業生態」里。

這是一群公司在各自擅長的位置上發力,形成了一個協同作戰的生態體系; 有點像一支球隊,有人負責組織進攻,有人負責防守反擊,還有人隨時準備替補上場。 中國的 AI 產業就是這麼來的。

先說第一類角色:大科技公司,比如阿裡巴巴、騰訊、華為、百度。

它們在生態中扮演什麼角色呢? 簡單講,搭平臺、給算力、做底層模型,你可以把它們看作是 AI 時代的“基建隊”。

阿裡巴巴不僅自己訓練大模型,還推出了 ModelScope(魔搭)平臺,讓開發者可以方便地下載、測試、部署各種 AI 模型。

華為推出了 Pangu 系列大模型,並且配套自己的晶元和雲服務,為整個行業提供底層支援; 騰訊的 Hunyuan 系列模型,在 2025 年 4 月公開權重之後,迅速成為國內企業定製化服務的首選模型之一。

這些大公司打造一個開放、共用、可擴展的技術平臺,讓更多人能參與進來。

再來看第二類角色:AI 初創企業。 這類公司數量越來越多,它們有一個共同點:不求全面,但求極致。

舉個例子:

Moonshot AI 專注於長文本處理,它的 Kimi 模型支援超長上下文,適合做文檔分析、法律輔助等任務; MiniMax 主打輕量級模型,追求在手機、邊緣設備上的高效運行,更適合中小企業使用。

這些初創企業的存在,讓整個 AI 生態更加多元。 它們不像大公司那樣什麼都做,而在一個方向上深挖到底,反而更容易做出特色和競爭力。

第三類角色最容易忽視,但也最接地氣:跨界玩家。

什麼叫跨界? 原本不是做 AI 出身的公司,現在也開始把 AI 當成核心能力來用。

小米以前主要做手機和智慧家居,現在它也推出了自己的 AI 模型 MiMo-7B,並把它嵌入到小愛同學中,讓語音助手變得更聰明、更懂你。

百度作為搜索起家的公司,也在不斷反覆運算它的文心一言,試圖把 AI 融入到搜索、廣告、自動駕駛等多個業務線中。

360 更直接推出了「智腦」產品矩陣,把 AI 整合進安全軟體、瀏覽器、辦公工具等已有產品中,讓 AI 變得觸手可及。

這類公司優勢在於:有用戶基礎、有應用場景、有落地經驗。 它們不需要從頭開始造輪子,而把 AI 當作一種“增強劑”,加到已有的產品和服務里,就能產生實際價值。

所以你看,這三類角色各有分工:

大公司提供底層模型和平台支援; 初創企業專注模型創新和技術突破; 跨界玩家負責快速落地和商業變現。

如此一來,變成一個多方共建、人人可用的技術平臺。

中國 AI 發展,靠這樣一個多層次、多角色、協同運作的企業生態; 正是生態,讓中國在面對像美國這樣擁有強大技術基礎的對手時,依然能夠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04

這條路最終會通向哪裡? 中美之間 AI 競爭,走向合作,還是徹底走向對抗?

AI 要真正走進我們的生活,不只是能聊天、寫文章那麼簡單; 它還得看得懂圖片、聽得懂語音,甚至能生成視頻。 這才是我們想要的「智能體驗」。

換句話說,未來 AI 必須是“多模態”的,它得能理解文字、圖像、聲音、動作等多種信息,並且能在這些模式之間自由切換。

所以,要看中國多模態能力,能不能跟美國掰手腕?

語言模型,這方面中美較量,從歷史數據來看,差距已經非常小了,可以說在同一水平線上。

圖像生成領域是老外玩得比較早的方向,Midjourney 和 Stable Diffusion 這兩個名字,在設計師圈子里幾乎是無人不知。

不過這幾年,中國模型也慢慢追了上來。

位元組跳動推出的 Seedream 3.0,在 2024 年底發佈後迅速走紅。 它的圖像質量、細節還原度,已經可以媲美 Midjourney V6。 ELO 值達到了 1111,離 V6 的 1150 隻差一點點。

阿裡巴巴的 Seedream 系列也在不斷反覆運算更新,特別加強了中文提示詞的支援,更適合國內使用者的使用習慣。

這意味著什麼? 中國在這個領域和美國站在了同一條起跑線上,誰做得更好,就看誰能更快地滿足使用者需求、落地到實際產品中。

最難的一塊:視頻生成。

如果說圖像生成是“比拼細節”,那視頻生成就是“綜合能力大考”。

為什麼說它最難? 因為它不僅要處理每一幀的畫面內容,還要保證幀與幀之間的連貫性、動作的流暢性,甚至要考慮音畫同步、鏡頭運動等因素。

目前,這個領域的領先者是 Google。 他們推出的 Veo 3 模型,ELO 值高達 1247,可以說是當前最強的視頻生成模型之一。

但它也不是無敵的。

中國快手推出的 Kling 2.0,阿裡也發佈了 Wan 2.1 版本; 它們的 ELO 值分別達到了 1053 和 1039,雖然還比不上 Veo 3,但已經具備了不錯的視頻生成能力,尤其在短視頻、廣告創意等場景中表現突出。

更重要的是,這些模型都基於中國本土應用需求開發的,對中文提示、當地語系化場景的支援更強。

看到這兒,你可能會問:那中國是不是在全面發力多模態呢? 沒錯,而且是集中力量打組合拳。

大科技公司已經開始把語言、圖像、視頻能力整合進同一個平臺。

比如:阿裡巴巴 ModelScope 不僅提供文本模型,也開始支援圖像生成和視頻編輯功能; 華為 Pangu Ultra 系列也逐步加入了視覺、語音模組。

騰訊 Hunyuan 直接推出了一站式的多模態介面,開發者可以一次調用多個能力。

這種做法的好處很明顯:不再讓每個模態孤軍作戰,而是讓它們協同起來,形成完整的 AI 能力體系。

因此,中國 AI 發展已經是系統性佈局。 這場競賽還沒有結束。 從目前的表現來看,中國已經正在成為全球 AI 多模態創新的重要參與者。

05

走得再快,方向對嗎? 中美之間這場關於未來的 AI 競爭,影響力早已超越技術本身,牽動著政策、產業、安全、倫理等多個層面。

事實上,在很多方面,雙方都有合作基礎和必要性。

AI 是高度依賴開放與協作的技術領域,如果完全切斷交流,不僅會影響創新速度,還可能導致資源浪費、重複造輪子。

具體來說,哪些方面可以合作呢? 有三點。

一,基礎研究需要共用與互通。 雖然現在有些限制,但在基礎模型、演算法優化、評估方法等方向上,仍然有很多全球協作的空間。

比如,像 Transformer 架構、擴散模型這些關鍵技術,最初都是由多個國家的研究者共同推動的。 這種開放精神如果還能延續,就能為 AI 發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二,行業標準需要共建。

模型評估標準、倫理規範、安全機制...... 這些都要全球共識; 目前已經有多個國際組織在推動 AI 治理框架建設,包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IEEE、OECD 等。 中美作為兩大 AI 強國,其實都參與其中。

雖然節奏不同、立場有別,但至少說明一點:大家都意識到,AI 需要規則,而規則需要共同制定。

三,商業利益驅動合作。 政府層面有時會限制出口和技術轉讓,但企業之間的合作動力一直存在。

比如,一些中國企業希望使用英偉達的晶元做訓練,而美國企業也希望進入中國市場。 這種相互依賴的關係,客觀上也為合作提供了空間。

當然,我們也必須正視現實:中美 AI 競爭中確實存在明顯的對抗趨勢。

美國已經明確將 AI 列為「戰略技術」,並對大陸實施出口管制,比如禁止向中國出售高端 GPU 晶片。

中國也在加大自主研發力度,比如推出華為昇騰、寒武紀、壁仞等國產算力平臺,試圖減少對外依賴。 這種「脫鉤」趨勢一旦加深,就可能演變成兩個平行的技術體系。

不只是技術本身,AI 的應用場景也開始被政治化。 美國擔心中國用 AI 進行「資訊操控」; 中國則認為西方在打壓中國企業的全球擴張。

兩國對 AI 的理解和治理理念也完全不同:美國強調自由創新、市場主導; 中國更注重可控發展、社會影響。 這種差異導致兩國在 AI 治理理念上很難統一。

比如:數據隱私保護方式不同、對 AI 風險的認知不同、政策執行機制也不一樣。 長此以往,可能會形成兩套不同的“AI 文明”。

那最終會走向哪裡? 既不會徹底合作,也不會全面對抗; 更有可能出現一種「有限合作 + 局部脫鉤」 的狀態。

類似於,在一些基礎研究、學術交流、行業標準等領域保持合作、在核心技術和國家安全相關領域加強管控、在商業市場中,既有競爭也有互補。

換句話說,中美 AI 關係,將會是“鬥而不破”的狀態。 這像下圍棋,每一手都要權衡利弊。 既要守住自己的陣地,又要給對手留下一點空間。

AI 未來,不取決於哪一方更強,而取決於能不能找到一個“共存”的平衡點。

參考:

[1]《2025 年第二季度中國 AI 亮點報告》Artificial Analysis,2025 年 6 月, https://artificialanalysis.ai/downloads/china-report/2025/Artificial-Analysis-State-of-AI-China-Q2-2025-Highlights.pdf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王智遠”(ID:Z201440),作者:王智遠,36 氪經授權發佈。

+1
19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勵

參與評論
評論千萬條,友善第一條
后參與討論
提交評論0/1000
特邀作者

暢銷書《複利思維》作者; 有關行銷、科技、AI 的一切。

36氪
36氪

下一篇

宸境科技完成數千萬美金戰略投資,空間智慧技術進入具身智慧價值鏈近日,宸境科技宣佈完成由歌爾股份、比亞迪以及香港家族辦公室的新一輪數千萬美金戰略投資。 本輪融資將用於加速其空間智慧技術的反覆運算升級,深化空間智慧的商業化落地,進入具身智慧的核心價值鏈以及規模化應用。

2025-06-26

36 氪 APP讓一部分人先看到未來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