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O 已死,GEO 當道,品牌行銷新戰場:如何讓 AI 記住你?
搜索,曾經是互聯網最好的商業模式,催生了市值超過2萬億的谷歌。
而在 AI 時代,傳統搜索正在面臨巨大的挑戰。 前兩天,馬斯克說,“AI 將取代搜索”。
伴隨著搜索的衰落,廣告營銷的邏輯也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
二十多年來,SEO 一直是在搜索邏輯下提升網路曝光度的最佳策略,市場規模一度超過 800 億美元。 而如今,這個市場即將崩塌。
一種新的廣告範式正在興起,它不再由頁面排名驅動,而是由語言模型驅動,這就是生成引擎優化(GEO)。
今天,國外知名機構 a16z 就發表了一篇文章《生成引擎優化(GEO)如何重寫搜尋規則》。 烏鴉君做了簡單的整理,分享給大家。 (原文連結:https://a16z.com/geo-over-seo/)
01 從“拼排名”,到“拼被 AI 引用”
如果說,傳統 SEO 拼的是搜索排名,排名由基於關鍵詞匹配度、內容深度和廣度、反向連結、用戶體驗參與度等因素的網站索引決定。
而到了 AI 時代,這套邏輯玩不轉了。 用戶提問對象變成了 ChatGPT、Claude、Gemini,內容也不再通過網頁點擊,而是直接生成答案。
這意味著: 你不能再只關心搜索排名,而是要關注“模型記不記得你”或者說“是否願意主動提你”。 如果你的內容沒被 AI“記住”,你就輸了 。
從「拼排名」,到「拼被 AI 引用」,行銷內容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一句話總結: 關鍵詞不再萬能,結構更重要 。 AI 偏愛清晰、易解析的內容,多用總結、分點清單,少堆關鍵詞,這樣更有利於模型有效提取內容。
在邏輯變化的同時,搜索貨幣化方式也變了。
谷歌靠廣告變現,你點擊一次,谷歌賺一筆錢。 但 ChatGPT、Claude 等 LLM(大語言模型)大多走訂閱制,使用者是買服務,而不是看廣告。
所以模型供應商沒動力展示第三方內容,除非它能提升回答品質。 未來或許也會有廣告,但規則將完全不同。
02 核心指標變了,從點擊率到引用率
在 SEO 時代,你在意點擊量。 而在 GEO 時代,你要關心的是:你是否被 AI 模型引用、提及、推薦。
這改變了「品牌知名度」的定義:
不是“別人能不能搜到你”,而是“AI 會不會主動提到你”。
圍繞這一變化,行銷產業催生了新的機會,傳統的 SEO 參與者正在推出一系列手段來適應 GEO 時代:
1)Canada Goose 通過新平臺分析 ChatGPT 如何描述他們,不只是“保暖”這麼簡單,更看重品牌層面的提及頻率。
2)Semrush、Ahrefs 推出新功能,幫助企業追蹤自己在 AI 回答里的可見性。
3)新創平臺如 Profound、Goodie、Daydream,甚至開始幫品牌微調模型行為、優化輸出提示、監測情緒和引用頻率。
當然,GEO 仍處於試驗階段,就像 SEO 的早期階段一樣。 每次重大模型更新,我們都面臨著重新學習(或忘記)如何與這些系統進行最佳交互的風險。
目前,多種思想流派正在湧現:一些 GEO 策略已被充分理解(例如,在 LLM 引用的源文檔中被提及),而其他假設則更具推測性,例如模型是否優先考慮新聞內容而非社交媒體,或者偏好會如何隨著訓練集的變化而變化。
03 GEO 不僅僅是工具升級,更是平台機會
在以前,SEO 領域沒跑出過大公司,雖然 Semrush、Ahrefs、Moz 這些做 SEO 和關鍵詞研究的工具很成功,但沒有一個能像 Similarweb 一樣覆蓋全棧服務。 每個工具都有一個利基市場,從反向連結分析到流量監控,再到關鍵詞情報或技術審計。
原因是再大的 SEO 參與者也只是工具提供者,他們既沒有用戶參與度、數據控制力,也沒有網路效應。
但 GEO 改變了這一現狀。 掌握 GEO,不只是被看到,而是掌控整個 AI 管道:
他們可以不斷調整自己的模型,從各個垂直領域的數十億個隱性提示中學習,運用差異化技術,即時生成營銷活動,並隨著 LLM 行為的變化進行每日反覆運算。
它將成為品牌管理與 AI 構建聯繫的重要橋樑,成為與 LLM 交互的記錄系統,使品牌能夠追蹤其在生成平臺上的存在、性能和結果。
如果說 SEO 是分散的工具市場,那 GEO 則恰恰相反,它是集中化的平台戰。
從過去看,每個平臺變遷里,廣告往往是最容易套利的領域。 21 世紀初,套利是谷歌的 AdWords。 2010 年代,套利是 Facebook 的定向引擎。 如今,廣告領域的套利將是説明品牌瞭解其內容如何被模型吸收和引用的平臺。
未來的營銷問題是:你的品牌,AI 記得住嗎? 而 GEO 是進入模型思維競爭的武器。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烏鴉智慧說”,作者:智慧烏鴉,36 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