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用戶在 2025-3-9 20:55 為 https://app.immersivetranslate.com/pdf-pro/63f2e19b-09d2-488b-9870-1d2cdc591ebc/ 保存的雙語快照頁面,由 沉浸式翻譯 提供雙語支持。了解如何保存?
Panermesere


社會學家筆記中的三個片段:建立現象、特定無知和戰略研究材料

  羅伯特·K·默頓
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教授,紐約,紐約 10027,及拉塞爾·薩奇基金會,東 64 街 112 號,紐約,紐約 10021

  摘要


這篇偶爾帶有傳記色彩的論文探討了科學實踐中的三種認知和社會模式(而非“科學方法”)。第一種模式是“確立現象”,涉及到一種教義(在抽象上普遍被接受),即現象當然應該在解釋它們為何存在或如何形成之前被證明存在或發生;本文檢視了在實踐中偏離這一看似不言自明原則的來源。一個地方性的偏離案例被詳細考慮。第二種模式是被描述為“特定無知”的特定形式:明確認識到尚未知道但需要知道的事物,以便為更多的知識奠定基礎。本文確定了這一實踐在科學中的重要角色,並簡要勾勒出四個思想集體在發展中的偏差行為社會學理論中對無知的連續規範化案例。 提到某些科學中指定無知的虛擬制度化,並提出問題:科學學科在常規指定無知的程度上是否存在差異,以及這如何影響知識的增長。這兩種科學實踐模式與第三種模式相連:使用“戰略研究材料(SRMs)”,即戰略研究地點、對象或事件,這些對象或事件以有利的方式和可接近的形式展示待解釋或詮釋的現象,使得對先前的障礙進行富有成效的調查成為可能。


生物學的發展被視為一個自我示範的案例,因為它為社會學對科學中 SRMs 的選擇和後果的研究提供了無數的 SRMs。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中 SRMs 的不同角色被確定,並探討了社會學中幾個戰略研究地點和事件的案例。

  引言


在他年輕的日記中,嚴謹且好鬥的文學學者 C. S. Lewis(1975:76)友善地提到「受過教育的時代無窮無盡的喋喋不休」。編輯們明智地限制了《社會學年鑑》中前言章節的篇幅,顯然對這種能力保持警覺。在我自己的情況下,進一步理解的是,與許多其他學科的年鑑中長期出現的原型不同,這一章既不是一篇簡短的知識自傳,也不是該領域的概述。相反,我僅偶爾提及生平時刻;其餘的個人方面則來自我多年來整理的筆記本中的片段,以及在不知名或不太可能的地方發表的作品。很快就明顯,篇幅僅能對我為編輯列出的 45 個主題中的 3 個進行有限的反思——見附錄「菜單」——這三個主題是我長期感興趣的科學實踐中的認知和社會模式。 這些模式——“建立現象”、“特定無知”和“戰略研究材料”與科學方法無關,更不用說“科學方法”了,而是與科學實踐有關(儘管這些實踐中當然有很多方法)。


確立現象


在摘要中,幾乎不需要說明,在解釋或詮釋一個現象之前,最好先確定該現象確實存在,並且它具有足夠的規律性以需要和允許解釋。然而,有時在科學中,正如在日常生活中,對於那些不存在且從未存在的事物,卻提供了解釋。我們不必僅僅追溯到古代,便可以找到這樣的例子,例如年輕的塞內卡解釋為什麼某些水如此稠密,以至於無論多重的物體都無法沉入其中,或者解釋為什麼閃電會凍結葡萄酒。我們自己的世紀提供了充足的例子。有瑞內·布朗洛報告他發現了一種“新型的不可見輻射”,稱為 N 射線。這些後來被法國十幾位其他研究者“觀察”到,但在英國、德國或美國並沒有可比的重複實驗。深入的進一步


法國科學家以及其他科學家的調查確立了這一現象並非 N 射線,而是出於願望的感知和自我實現的預言。此後,N 射線不再被觀察到(Rostand 1960:12-29,Price 1961:85-90)。或者,還有鮑里斯·德里亞金在 1960 年代“發現”的聚水,後來被發現完全是人為的(Franks 1981)。這些事件使我們回想起克勞德·伯納的觀察:“如果用作推理基礎的事實不確定或錯誤,所有的一切都將崩潰或被偽造;因此,科學理論中的錯誤最常源於事實的錯誤”(Bernard [1865] 1949:13)。

社會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部分是確立社會事實,然後再解釋它們是如何形成的。經常,實證數據與普遍信念相悖。因此,詢問“城市化伴隨著社會和道德秩序的破壞”似乎為時尚早,因為證據不斷累積(Fischer 1977)表明,這種聯繫更像是一種假設,而不是一個反覆證明的事實。

在社會學中,與其他學科一樣[見 Leontief (1971) 關於經濟學的論述],建立重複社會模式的努力常常被那些偏好迅速解釋的人描述為簡單的“事實發現”或“事實販賣”,有時這種描述當然是公正的。然而,幾年前,在世紀之交,典範的科學家-哲學家 C. S. Peirce 提醒我們,事實發現的分析功能在他所描述的顯著的推斷過程中(與演繹和歸納過程相關):

接受這樣的結論:當出現與我們應該預期的事實相反的情況時,需要解釋,因此,這個解釋必須是一個能夠預測觀察到的事實的命題,無論是作為必要的結果,還是至少在當前情況下非常可能的。因此,必須採用一個假設,這個假設本身是可能的,並使事實變得可能。這一步驟,即採用一個由事實所暗示的假設,我稱之為推斷(Peirce 1958:VII 121-22;強調部分)。

經驗研究的事後階段——或者如某些人所偏好,稱之為事後或事後階段——讓我們引入一個假設,當然,這僅僅是“試用”的,而事前階段則引出必要和可能的經驗後果,這些後果可以用來進行反駁或確認的測試。經驗豐富的研究者理所當然地認為,隨著想像力的自由發揮,依賴於明確和隱性知識,事實證據常常會激發出富有成效的想法。認識到這一點並不是在進行枚舉歸納,這是純粹且過於簡單的。(我試圖在“經驗研究對社會理論發展的影響”中闡明這些概念,Merton 1948)。

正如我所提到的,旨在“確立現象”的實證研究的基本角色有時被貶低為“僅僅是經驗主義”。然而我們知道,“偽事實有一種誘發偽問題的方式,這些問題無法被


“因為事情並不像它們所聲稱的那樣” (Merton 1959:xv)。來自不同理論和價值取向的社會科學家發現,處理這個偽事實的問題是有用的;例如,參見 Zeitlin (1974:1074-75) 關於大型企業的所有權與控制的分離,Gutman (1976:462-63) 關於黑人家庭,以及 Sowell (1981:59) 關於民族教育。重申一下:“只有當無關事實的冗長陳述[和事實主張]被替代為與事實相關的觀念時,探究才會淪為‘僅僅是事實查找’。” 否則,當然,它是科學探究中的一個關鍵要素。

正如尼爾·斯梅爾瑟提醒我在閱讀這篇文章時所提到的,確立現象也具有其政治層面。在認知領域和其他領域一樣,各群體或集體之間存在著競爭,“以捕捉海德格爾([1927]1962)所稱的‘現實的公共詮釋’。在不同程度的意圖下,處於衝突中的群體希望使他們的詮釋成為對事物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主流詮釋”(默頓 1973:11011)。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這種“現實的詮釋”涉及確立作為其不可或缺部分的現象。

在確立現象的過程中,主導問題——“這真的如此嗎?”——對於歷史特性和社會學概括同樣適用。堅定的理論預期或意識形態驅動的預期可能導致對歷史和社會“事實”的感知,即使這些事實在眼前有強有力的證據可以輕易反駁。這不僅僅是幻想,而是期望思維。

在《年度評論》所呼籲的集體傳記模式中,我轉向哥倫比亞大學的社會學系作為一個地方性的例子。在他廣為閱讀的《西方社會學的來臨危機》中,阿爾文·古德納(1970 年),他自己曾是哥倫比亞大學一位備受尊敬的學生(默頓 1982 年),觀察到“C·賴特·米爾斯在那裡從未成為全職教授”。在將這一點作為歷史事實提出後,他接著闡述了其社會學和道德意義:米爾斯的“‘失敗’可能提醒我們,社會學批評中的嚴肅參與者總是那些有能力承擔成本的人”(古德納 1970 年:15)。儘管我有理由知道阿爾文·古德納對學術的承諾,但似乎一種對事物適合性的壓倒性感覺以及與之相關的期望幫助創造了這一偽事實,儘管相反的證據是公眾記錄中的一個問題,這些記錄在易於獲取的文件中(例如,列有教職員名單的大學公告)。 證據事實是,賴特·米爾斯在後來的學術群體中,比社會學的典型建制派人物塔爾科特·帕森斯年輕時就成為了正教授,這幾乎無法用來說明前提或得出結論。事實上,古德納試圖將一個從未發生的歷史事件轉變為一個有時存在的社會現象。

偽事實的聖人創造過程並未止步於此。一旦以事實的形式在學術出版物中記錄下來,偽事實便有擴散和增強的方式(這一點早已在謠言研究中實驗性地確立)。同樣在政治動盪的 1970 年,古德納的書籍出版之際,漢斯·格斯和 C·賴特·米爾斯的書籍《性格與社會結構》也被翻譯成德文(我在 1953 年首次出版時高興地為其撰寫了前言)。德國出版商隨後明確指出這一偽事實,聲稱米爾斯在麥卡錫時期“失去了他的教授職位”(“verlor wahrend der McCarthy-Zeit seinen Lehrstuhl”)。不久之後,南斯拉夫期刊《實踐》中的一篇文章也忽略了廣泛可得的《國際社會科學百科全書》中以“C·賴特·米爾斯(1916-62)在去世時是哥倫比亞大學的社會學教授”開頭的傳記條目(沃勒斯坦 1968 年:第 10 卷,第 362 頁),以這些決定性的措辭解釋了現在已被詳細闡述的非事實:“C。 “懷特·米爾斯因其馬克思主義取向而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解僱”(Golubović 1973:363,Oromaner 1974:7 提到)。


象徵性地適合的是,對當時新興的知識社會學領域的共同興趣使得阿爾文·古德納在 1943 年抵達哥倫比亞大學時選擇我作為他的導師——這個故事在梅頓(1982)中有提到——正如幾年前,類似的興趣使得當時仍是威斯康辛大學研究生的賴特·米爾斯讓我審核他在該領域的手稿。因此,30 年後在我們第一次見面時,當阿爾文和我回顧這個無意中編造的“事實”的事件時,他很快將學術上的懊惱置於對這一事件的共同智識快樂之下,因為他同意這提供了一個社會學和方法論的寓言:在進行解釋或說明之前,務必先確立一個現象(或歷史事件)。至於我所認識的賴特·米爾斯,自 1939 年他第一次將那些手稿寄給我以來——他可能會對那些首先促使這些非事件的發明然後又接連解釋的意識形態虔誠嗤之以鼻。 或者,懷特的諷刺自我可能會主張這個不斷演變的神話的象徵性,儘管不是歷史真相,即他從未成為哥倫比亞大學的正教授,這一切看似如此

含義,以及他因意識形態驅動而被解雇的教授職位,他從未擔任過。

在進行解釋之前,建立現象的明顯可取性在原則上早已被認識,儘管在實踐中並不總是遵循。例如,在十七世紀的英國(正如我在那段時間和地點的多年逗留中所發現的),他們對此有著充分的理解。僅考慮法學家和東方學者約翰·塞爾登在他廣為閱讀的《談話錄》中所提出的這一提醒([1689]1890:139):“一件事的理由不應該在你確定這件事本身存在之前去探究。我們通常在確定事情之前就會問:這是什麼理由?”同樣,注定成為百歲老人的博學者伯納德·方丹在他的《神諭史》中觀察到([1686]1908:33):“我相信,我們的無知不在於未能解釋什麼是,而在於解釋什麼不是。” 換句話說,我們不僅缺乏導致真理的原則,還持有其他容易導致錯誤的原則。然而,方丹並沒有注意到的是,某種形式的無知促進了科學知識的發展。

  特定的無知


是弗朗西斯·培根使“學習的進步”成為十七世紀科學文化中的口號。從那時到現在,理解科學如何發展的努力主要集中在用知識取代無知的方式上,對於形成一種有用的無知,與顯而易見的無知有所區別的關注則很少。

功能失調的類型。卡爾·波普爾提供了當代的重大例外,最有力地在他的分析性文章《關於知識和無知的來源》中闡明了這一規則([1960]1962)。對於有用的無知形成的普遍忽視在科學知識的社會學中早已存在[但現在請參見史密森(1985)以及摩爾和圖敏(1949)早期關於社會生活中無知功能的相關論文]。

這些回顧性筆記專注於我所描述的“特定無知”所扮演的動態認知角色:“明確認識到尚未知道但需要知道的事物,以便為更多的知識奠定基礎”(梅頓 1971:191)。“正如思想史,無論大小,都證明了特定無知往往是用知識取代那種無知的第一步”(梅頓 1957:417)。

指定無知的概念暗示了科學中各種其他類型和層次的承認無知。這種熟悉的、一般性的、機械的和模糊的最終無知的承認雖然在提醒我們的局限性上可能具有象徵意義,但對於直接的認知目的幫助不大。然而,這種情況並不會產生明確的問題。而模糊的問題則引發陳舊的答案。畢竟,在科學領域中,承認一般的知識缺乏並不需要太大的勇氣或技能。不僅僅是蘇格拉底樹立了一種宣告自己無知的古老模式。更重要的是,現代科學的價值觀長期以來一直重視公開承認自己的局限性或在面對浩瀚未知時表達謙遜。具有史詩般地位的科學家們各自堅持在他們的生命過程中所知道和理解的事物是多麼的微不足道。我們記得伽利略教導自己和他的學生重複:“我不知道。”然後,不可避免地,人們會想起牛頓在“去世前不久”所說的“值得記住的感慨”:

我不知道我在世界上看起來像什麼,但對我自己來說,我似乎只是一個在海邊玩耍的男孩,偶爾找到一塊比平常更光滑的卵石或更漂亮的貝殼,而真理的浩瀚海洋則在我面前完全未被發現(布魯斯特 1855:II,407)。

或者,拉普拉斯——法國的牛頓——據說在一個典型的法國格言中表達了相似的情感:“我們所知道的並不多;我們所不知道的卻是無窮的”(貝爾 1937:172)。數學家貝爾(1931:204)在其他地方所描述的“真正卓越的科學家的一個共同且引人入勝的特徵[在於]他經常承認自己知道的很少”,可以從社會學的角度識別為在有時自我中心的科學家社群中,對最終謙遜的規範期望的遵循。這並不是


簡單來說,許多科學家恰好表達這些自我貶低的情感;他們因此受到讚賞。

但這些科學中的典範人物當然不僅僅限於這種可能強化體面謙遜的通用無知的自白,而不直接影響科學知識的增長。他們反覆採取認知上有意義的做法,具體說明這或那一片無知,這是由於獲得了額外的知識,使得能夠識別仍然未知的明確部分。在日常科學中,僅僅承認自己的無知是不夠的;重點在於具體說明它。這當然意味著建立或發現一個新的、有價值的、可解決的科學問題。

因此,正如我曾有機會提出的,根據新發現的知識逐步明確我們的無知的過程提供了一種反覆出現的社會認知模式:

  摘要


隨著特定的理論取向成為足夠多的工作者在該領域的焦點,構成一個思想集體,互動地參與發展一種獨特的思維風格(Fleck [1935] 1979),它們引發了一系列需要調查的關鍵問題。隨著理論取向的使用越來越廣泛,進一步的含義變得可識別。在任何非矛盾的意義上,新獲得的知識產生了新獲得的無知。因為在一個研究領域內知識和理解的增長帶來了可具體化和具體的無知的增長:對尚未知道或理解的事物的新認識,以及其值得了解的理由。在當前的理論框架無法應對一些新出現的關鍵問題的情況下,學科內部會產生一種綜合的社會和認知壓力,要求新的或修訂的框架。但通常情況下,新的並不會完全取代舊的,只要早期的理論觀點仍然能夠處理其特有的問題(Merton 1981:v-vi)。


需要一種新知識的理論視角來發現長期隱藏的無知區域,作為新焦點探究的前奏。每種理論取向或範式都有其自身的問題性和特定問題集。當這些關於複雜現象特定方面的問題得到暫時解答時,新的知識使得一些科學家(無論是在特定思想集體內部還是外部)意識到現象的其他新識別方面。隨之而來的是一系列特定的無知。

作為一個例子,考慮一下偏差行為的社會學理論,這一理論是在四個思想集體中發展起來的。(我參考了 Merton 1976 年的摘要。)該理論始於 1920 年代,E. H. Sutherland 的([1925-1951] 1956)差異聯結理論集中於偏差行為的社會傳播問題。因此,它的關鍵問題在於探討通過哪些社會化模式,偏差行為的模式是從他人那裡學習的。但正如文學的傑出哲學家肯尼斯·伯克所說,


提醒我們:“一種看法也是一種不看法——對物體 A 的關注涉及對物體 B 的忽視”(Burke 1935:70)。在這種情況下,薩瑟蘭對這些偏差模式的獲取的關注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關於這些模式最初是如何出現的具體無知。

在識別到這一理論忽視的領域後,默頓(1938a)提出了失範與機會結構的理論,認為在社會結構中位於某些位置的人,由於幾乎無法接觸到社會上合法的途徑來實現文化所引導的個人目標,因此各類偏差行為的發生率往往較高。薩瑟蘭和默頓的理論被科恩(1955)整合並擴展,他提出偏差次文化作為對文化引導目標與合法機會結構之間不協調的適應而產生,克勞德和奧林(1960)則提出社會結構也提供了對非法機會的差異性接觸。由於這一綜合理論集中於社會結構化的偏差行為來源,因此幾乎沒有涉及這些不當行為模式是如何傳遞的,或者這些最初偏離社會規則的行為是如何有時結晶為偏差職業的,這又是另一個可明確的無知領域。

這部分不斷演變的問題在標籤(或社會反應)理論中被提出,該理論由 Lemert(1951)和 Becker([1963] 1973)發起,並由 Erikson(1964)、Cicourel(1968)和 Kitsuse(1964)推進。它集中於某些人如何被標籤為“青少年犯罪者”、“罪犯”、“精神病患者”等,並因此被賦予社會身份的過程,以及他們如何通過對這種污名化的反應,進入偏差者的職業生涯。用 Becker 的話說:“將一個人視為一般而非特定的偏差者會產生自我實現的預言。這啟動了幾個機制,這些機制共同塑造了人們對他的看法”(Becker [1963] 1973:34)。以這個問題為焦點,標籤理論對於主要偏差的來源或定義偏差的社會規則的形成幾乎沒有發言權。正如 Lemert(1973:462)所指出的這種無知:“當注意力轉向道德觀念的興起與衰落以及偏差定義的轉變時,標籤理論和民族方法論對於啟發這一過程幾乎無能為力。”

正是這個問題使得偏差的衝突理論成為中心。其主要觀點,如土克(Turk,1969)和奎尼(Quinney,1970)等人所提出的,認為一個或多或少同質的權力精英在制定和強加法律規則時納入其利益。因此,它解決了早期理論所忽視的問題:法律規則是如何制定的,這一過程如何影響其實質,以及它們是如何被差異性地執行的?

偏差理論的案例顯示出一種模糊的社會學感知


無知被連續地針對一類社會現象進行具體化。但目前尚不清楚科學學科在具體化無知的實踐中是否存在差異——即其從業者在多大程度上陳述對於一個已建立現象尚不知曉的內容以及為什麼這對於一般知識變得已知是重要的。 3 3 ^(3){ }^{3} 這種具體化的無知與不少科學論文結尾的熟悉套句“需要更多研究”相去甚遠。撇開意外發現不談,未被提出的問題往往是鮮少被回答的問題。無知的具體化相當於問題發現,作為問題解決的前奏。

有提議認為,社會上對科學家的角色定義要求同時增強知識和明確無知。正如昨天的不常識變成今天的常識,昨天未被認識的無知也變成今天的明確無知(Merton 1957:417, Popper [1960] 1962, Sztompka 1986:97-98)。隨著對知識的新貢獻帶來對尚未知道的其他事物的新認識,顯性人類無知的總和隨著顯性人類知識的總和而增加。


戰略研究材料 (SRMs)


確立現象並具體說明無知與我長期以來感興趣的第三種科學實踐模式相連。這是各種科學中明顯存在的持續搜尋“戰略研究材料”(一個繁瑣的九音節短語,簡稱為 SRM)。SRM 指的是展示待解釋或詮釋現象的實證材料,這些材料以如此有利和易於獲取的形式呈現,使得對以往頑固問題的富有成效的調查成為可能。

發現新的問題以進行進一步的探究(Merton [1963a]1973:37182)。SRMs 在各個學科中採取不同的形式:其中包括(地點)戰略研究地點(SRS)和(時間)戰略研究事件(SRE)。這些形式在操作細節上有所不同,但功能大致相同。正如為科學研究發明新技術可以促進科學知識的進步一樣,發現或創造 SRMs 也是如此。

SRM 的概念為理解科學中的某些轉折點提供了指導。長期以來無法解決的問題,隨著研究者識別出能有效展示待理解現象的結構和運作的新型實證材料,變得可解決。當然,各種科學歷史中的 SRM 清單將會長得無法想像,更不用說難以管理,但即使這個簡要的描述也有空間提及幾個顯著的例子,這些例子來自不同的時期、地點和學科。

有時,科學家會創造一個 SRM 或有意選擇一個;而在其他時候,他們則偶然發現這樣的材料,並在事後認識到其對特定問題研究的戰略性特徵。十七世紀的胚胎學之父馬切洛·馬爾皮基提供了一種第一類的 SRS:他選擇微觀檢查青蛙的肺部,因為它們具有極大的“簡單性和透明性”,因此首次觀察到了毛細血管這樣的細微特徵,而在當時的顯微鏡下是無法觀察到的。正是這種 SRS——如隱喻所言的“自然的顯微鏡”——使馬爾皮基能夠看到血液在毛細血管中流動,從而幫助他完善哈維對血液大循環的理解(威爾遜 1960:165;阿德爾曼 1966)。

一個真正經典的第二種偶然性 SRS 案例是由加拿大獵人亞歷克西斯·聖馬丁無意中提供的,他遭受了一次槍傷,造成了他胃部一個大而永久的瘻管。這使得他的醫生兼朋友,19 世紀早期的生理學家威廉·博蒙特,能夠“直接觀察胃腔,幾乎看到消化過程”,正如他在筆記本中所寫的,隨後進行了一系列開創性的實驗。這種偶然性 SRS 的成功使用使法國化學家尼古拉·布朗洛(不幸的雷內的父親)通過在動物中引入類似的瘻管來系統地創造 SRS。然而,博蒙特對這種獨特的偶然性 SRS 的巧妙使用深深打動了無與倫比的醫生人文主義者威廉·奧斯勒,他認為這使得這位“偏遠地區的生理學家”對 19 世紀消化生理學做出了最重要的貢獻。奧斯勒對此印象深刻,以至於在聖馬丁去世後——在他科學上富有成果的意外事件 57 年後(以及他隨後育有 20 個孩子)——他想進行一次屍檢。


檢查並將那個戰略性的胃、洞和所有東西存放在適當的博物館裡。為了圓滿這個事件,我應該報告意圖並未轉化為事件:奧斯勒在收到聖馬丁法裔加拿大社區發來的警告電報後選擇了不去,上面寫著「不要來進行解剖;會被殺死」(奧斯勒 1908:159-88,庫欣 1925: I, 177-79)。

早期的遺傳學家,尤其是最近的分子生物學家,發現了多種多樣的材料,這些材料在策略上展示了繁殖和複製的過程,並適合進行所需的研究。在提及這些時,我無疑地控訴自己是那些愚昧角色之一,他們堅持將煤炭帶到紐卡斯爾,將柴火帶入森林,將貓頭鷹帶到雅典,並將 SRM 的概念帶入生物學。我只能辯稱生物學是一個自我示範的案例:生物學本身的歷史為研究策略性研究材料的選擇及其後果提供了策略性研究材料。

不久之前,當然有孟德爾的豌豆植物,然後是德弗里斯的“純種”晚櫻草,隨之而來的是他發現“突變”的複雜故事(Mayr 1982:742-44)。哈莉特·祖克曼未發表的研究材料清單[1964]中,充滿了導致新的遺傳學研究和發現的 SRMs。在這許多材料中,我僅提到摩根選擇的果蠅,因為“‘在實驗室中‘容易且便宜地繁殖’”(摩根在艾倫 1975:331);比德爾和塔圖姆“勇敢而精明地選擇實驗材料”,紅麵包霉 Neurospora crassa,使他們能夠推進生化遺傳學;塔圖姆和萊德伯格的選擇 E E EE 。 coli K K KK - 12 導致細菌中基因重組的發現,並奠定了“細菌遺傳學及其衍生物的基礎”(Zuckerman & Lederberg 1986; Lederberg 1951, 1986);更進一步,“這是研究病毒行為許多方面的極大便利材料”,可過濾的病毒噬菌體(親切地簡稱為噬菌體),在 1940 年首次合作後,德爾布呂克和盧里亞將其轉化為那個被稱為“噬菌體小組”的思想集體的 SRM,該小組對分子生物學的興起貢獻良多(Cairns et al 1966)。

重複的模式是識別材料特徵,使其在調查一系列其他無法接觸的科學問題上具有戰略意義。在遺傳學的範疇之外,聖喬治的匈牙利紅椒提供了豐富的抗壞血酸來源,使他能夠發現維他命 C 在生物燃燒中的作用,就像新近可用的鍺和矽晶體使肖克利、巴丁和布拉廷能夠發現晶體管效應一樣。可以理解的是,研究工作者對他們富有成效的 SRM 變得投入,甚至可以說是著迷。霍奇金讚美他巨型烏賊的神經纖維為「一個絕對的金礦」,


開啟了各種可能性,以研究在信息傳遞中的生理機制。

我的同事,神經生物學家埃里克·坎德爾,也以流利的口才談論他的主要 SRM,加州海螺 Aplysia californica,其大型且易於接觸的神經細胞使得在分子層面上研究學習和記憶等複雜過程成為可能。回顧早期“神經生物學與分子生物學之間的相遇”,他觀察到:

這些知識先驅共享了一種實驗方法,依賴於模型構建,因此需要有意願研究最佳體現所關注現象的準備工作。這導致了對方便簡單系統的探索,這些系統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因此,對於高等生物遺傳感興趣的遺傳學家首先研究了果蠅和大腸桿菌;結晶學家首先分析了角蛋白和血紅蛋白;而對於 DNA 複製感興趣的分子生物學家則研究了細菌病毒。儘管動機是理解複雜現象,但研究受到簡單實驗系統的優化和所選現象的假定普遍性的支配(Kandel 1983:891)。

顯然,生物科學長期以來一直涉及對 SRMs 的搜索及其持續的深入研究。這種實驗傳統與社會科學和行為科學中主要的非實驗性工作有著相當大的距離。然而,在這些學科中,我們也觀察到對經驗材料、研究地點和被認為對調查一般科學問題和識別新問題具有戰略意義的事件的追尋。儘管如此,生物科學家和社會科學家在他們所建立和研究的現象上有時存在深刻的差異。在某種程度上,這種差異與哲學家威廉·溫德爾班德(Wilhelm Windelband)(1884)提出的著名區分有關,並由他的學生海因里希·里克特(Heinrich Rickert)([1902] 1921)進行了實質性的發展。這就是自然科學(Naturwissenschaften,容易翻譯為“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Geisteswissenschaften,則不那麼容易且多樣地翻譯為“人文科學”、“社會科學”或可能的“社會文化科學”)之間的區分。 儘管馬克斯·韋伯(1922)在幾個方面與里克特有關聯,但他仍然超越了溫德爾班德-里克特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的區分,前者採用專門為法則性或概括性目標設計的方法,而後者則專門採用完全不同的方法來理解社會文化現實的個別特徵。

因為在這兩種方法論取向之間的這種極端的全有或全無的選擇中,人們可以選擇對理解特定的「歷史個體」的內在興趣的綜合,例如十九世紀英國的資本主義社會或法國大革命,或者說,1930 年代的大蕭條,以及一種工具性的


對於那些社會文化現象的興趣,作為指導性標本,導致發現一般規律,然後可以用來理解其他歷史個體。因此,索羅金(1925)檢視了幾個世紀以來的各種革命——從古羅馬到我們自己的時代——以達到他的法則性或概括性著作《革命社會學》,並對他親身經歷的俄國革命達成理解。或者,托馬斯和茲納涅茨基(1918-1920)檢視了《歐洲和美國的波蘭農民》這一歷史案例,既因其獨特的(“獨一無二的”)特徵,也因其推測的社會和個性變化的一般模式。

簡而言之,提出的觀點是社會學研究的歷史有其自身的研究補充,這些研究與戰略研究場地和事件的使用有不同的關聯:在一種類型中,實證案例的選擇完全是基於其作為歷史個體的內在興趣,因為它與價值(Wertbeziehung)的相關性,這是里克特認為是人文科學的特徵。在另一種類型中,實證案例完全被視為一個 SRS 或 SRE,導致臨時的概括。而在我認為最為恰當的模式中,具體材料同時具有內在興趣,因為它涉及人類價值,並且作為一個 SRS 或 SRE,可能促進我們的社會學一般知識的進步。

卡爾·馬克思為我們提供了這最後一種類型的一個早期典範。在《資本論》第一版德文版的前言中,他以一個不無趣味的提及物理學家所採用的探究邏輯開始,然後繼續闡述他為何選擇特定地點進行自己的探究的理由:

物理學家要麼觀察物理現象在其最典型的形式中發生,並且最不受干擾影響,要麼在可能的情況下,他在能夠保證現象正常發生的條件下進行實驗。在這項工作中,我必須檢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與該方式相對應的生產和交換條件。到目前為止,它們的經典基礎是英國。這就是為什麼英國在我理論思想的發展中被用作主要例證的原因(馬克思 [1867] 1906:12-13)。

馬克思接著闡明選擇英國作為一個 SRS(站點)的原因,認為這個國家“在工業上更為發達,只是向較不發達的國家展示了其未來的影像。”然後,幾乎以早期生物學家的方式評估潛在的 SRS,馬克思通過指出“德國和其他大陸西歐國家的社會統計與英國的相比,編纂得非常糟糕”,來評估他所選案例的研究價值。儘管這個 SRS 幾乎沒有馬克思所提到的物理學中 SRM 那樣在需求上展現出可重複的規律性,但似乎不過分地建議,馬克思選擇他的 SRS 所帶來的後果,無論是認知上的還是社會上的,都有其顯著的影響。

社會學文獻充滿了將對特定社會文化案例的內在興趣與其作為導向臨時一般結論的工具性興趣相結合的研究。在這裡,舉出馬克斯·韋伯的宏偉著作(1910-1921)在宗教社會學中的研究就足夠了,這些著作對新教、儒教和道教、印度教和佛教以及古代猶太教進行了深入的社會學分析。這些歷史材料的特定分析對我們許多人來說具有很大的內在興趣,並與其作為社會研究系統(SRS)的工具性使用緊密結合,導向關於制度化思想與社會組織之間的關係以及看似不相關的社會機構的結構相互依賴的模式和動態等抽象社會學問題的法則性假設——所有這些都最好通過宗教思想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相互作用來說明,尤其是在禁慾新教與現代資本主義的出現這一原型案例中。

其他現代社會學的創始人們在各種戰略研究場域和事件中工作。當然,杜爾凱姆在他對勞動分工、自殺、宗教儀式和儀式以及道德教育等的分析中尤其如此。正如哈南·塞爾文在 1976 年的通信中指出的,杜爾凱姆在 1888 年進行的第一次實證研究自殺,早於他著名的專著十年,基於“歐洲國家作為記錄和分析單位的戰略選擇。自殺率作為[假定的]國家不幸指標的可用性無疑是促使他做出這一選擇的原因。”在其他地方,塞爾文(1976)指出,杜爾凱姆採用了更細緻的 SRS 來分析-實際上是錯誤地-德語人群比例與奧匈帝國 15 個省份自殺率之間的關係,這是為了識別德國文化對自殺率的影響,同時假定中和可能的遺傳傾向對自殺的影響。 在這個背景下,按照將自然歷史進行系統分析的方式,杜爾凱姆(1888)發出了這樣的隱喻:“奧地利為我們提供了完整的自然實驗室”——這是一種隱喻,常常被帕克、伯吉斯和其他那些使芝加哥成為社會學“實驗室”的傑出社會學家所呼應。

熟悉的實證材料被用於不熟悉的理論用途。因此,杜爾凱姆(1899-1900)和喬治·H·米德(1918)以類似的方式選擇解決道德憤慨的社會基礎問題,這對於理解社會控制機制至關重要,通過轉向人們對社會規範違反的強烈反應的情境,即使他們並未直接受到傷害。懲罰系統和對深層規則違反的行為反應提供了一個 SRS,不僅僅是針對當時及以後傳統的懲罰對抑制犯罪的威懾效果問題,而是針對它們的其他社會功能的問題;在米德的


語言,“將社區所有成員團結在攻擊的情感團結中。”在他經常進行的類似的附錄中,對我們其他人持久的利益,西梅爾([1908] 1950:402-408)專注於“陌生人的現象”,以分析“每一種人際關係中親近與疏遠的統一是如何組織的”,正如在直接的理論延續中,帕克(1928)專注於移民的行為,作為理解“邊緣人”結構基礎的戰略材料——那些生活在不同社會世界中的男女,並不感到在任何一個世界中有家的感覺或完全被接受。

在這些以及許多其他早期原型之後,數量不斷增長的社會學家們採用了各種各樣的戰略研究場域和事件。但在這裡無法再說更多。相反,我遵循《年鑑評論》編輯的要求,盡可能地使這篇前言性文章個人化,並以兩個步驟結束這些關於 SRM 概念的簡要筆記。首先,我想檢視精神分析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我經常將其視為一個急性理論敏感性的經典例子——即佛洛伊德本人將看似微不足道的現象轉化為戰略研究材料(無論當前對該材料的評價有多麼不同)。這引起了人們對科學和學術中看似人類微不足道的現象偶爾、甚至頻繁重要性的矛盾主題的關注。從那段歷史事件,我轉向我自己三個明顯較小的努力,旨在提出採用各種社會學 SRM 的明確理由。


「微不足道」作為戰略研究材料


在 1940 年代,我第一次發現自己專注於弗洛伊德的分析決定,將日常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錯誤視為“戰略性”的研究

在注意到意外事實必須是「戰略性的」,即它必須允許對一般理論產生影響時,我們當然是指觀察者所帶來的資料,而不是資料本身。因為顯然需要一位理論敏感的觀察者才能在特定中檢測到普遍性。畢竟,人類幾個世紀以來一直注意到這些「微不足道」的現象,如口誤、筆誤、排版錯誤和記憶失誤,但需要佛洛伊德的理論敏感性才能將這些視為戰略數據,通過這些數據他可以擴展他的壓抑和症狀行為理論(梅頓 1948:507)。

弗洛伊德已經表明了他將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問題轉化為基本理論問題的意圖,這在他首次系統性地處理這些問題的書名中得到了強調:《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學:遺忘、口誤、失誤行為、迷信和錯誤》(弗洛伊德 [1901] 1960)。他接著將這些多樣的問題進行了分組。


在這個創造的詞語和概念中,失誤(在《標準版》中翻譯為由虛構的希臘類詞彙“parapraxes”所表達的心理學矛盾,正如貝特海姆所指出的,最好的翻譯是“錯誤的成就”。15 年後,在他的《精神分析導論講座》中,弗洛伊德強調了他專注於這些“明顯的瑣事”的理由:

因此,我現在提議將你的注意力集中在這些現象上。但是你會有些不滿地抗議:‘在[廣闊的]宇宙中,以及在我們狹窄的心靈 confines 中,有如此多龐大的問題……因此,似乎真的顯得多餘,浪費精力和興趣在這些瑣事上。’

我應該回覆:耐心點,女士們,先生們!我認為你們的批評走入歧途。的確,精神分析無法自誇從未關心過瑣事。相反,它的觀察材料通常來自於其他科學所忽視的微不足道的事件——可以說是現象世界的渣滓。但是,你們的批評是否在問題的廣泛性和指向它們的意識之間產生了混淆?是否有一些非常重要的事物只能在特定條件和特定時間下,通過相當微弱的指示顯現出來?(弗洛伊德 [1916] 1961:26-27)。

弗洛伊德告訴他的聽眾,這些“現象”對日常生活的表面微不足道並不意味著它們對心理科學的重要性。關於這些失誤和錯誤的戰略理論價值的觀察,與它們對弗洛伊德自己理論的證據價值是完全不同的,該理論認為這些現象源於壓抑[這一點從弗洛伊德“有缺陷的推理”的徹底分析以及科學哲學家 A. Grünbaum(1984:190-21)對這些現象的替代解釋的回顧中可以清楚看出]。

我無法詳細探討在科學和學術中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潛在重要性的持久主題,這一主題在幾個世紀以來一直存在——例如,十七世紀充滿了這一主題,無論是被理解還是被誤解。我們這個世紀的一些典型觀察必須作為參考。時不時地受到批評。

關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維布倫(1932:42)曾有一次觀察到:“所有這些看起來似乎是在為瑣事而費心。但任何科學研究所涉及的數據在某種其他意義上都是瑣事,而不是在它們被考慮的那一個意義上。” 而不可避免地,在這些回憶的頁面中,我想起了在我作為學生和講師的時候,哈佛的老師們是如何重申這一問題的。這裡是生物化學家和自學的社會科學家 L. J.亨德森,他通常會因為他對社會科學家必須學會壓抑他們的激情的熱情帕雷坦堅持而稀釋了他的有力觀察:

這個插圖之所以被選中,是因為它是一個簡單的案例,可能看起來微不足道。然而,請注意,沒有什麼是微不足道的,只有思考(或感受)使其如此,我們必須時刻警惕不要用我們的偏見來影響事實。就在不久之前,電磁互動、蚊子和微生物似乎都是微不足道的。當我們研究社會科學時,將我們的偏見和激情與事實混合的風險,以及因此破壞我們的分析的可能性,是最有可能出現的(Henderson [1941] 1970:19;另見 Bemard Barber 在 Henderson 的口頭出版物中引入這段話的評論,該評論由 Barber 安排印刷)。

無法確定亨德森是否提醒塔爾科特·帕森斯這一主題,即其他微不足道現象可能具有的科學重要性。他可能在密切編輯帕森斯的代表作《社會行動的結構》(1937)時提到過這一點,因為正如前言中感謝地指出的,以及我們這些年輕同事所知道的,亨德森在許多方面對手稿進行了重要的修訂,特別是在一般科學方法論方面……。無論如何,帕森斯在名為“理論與經驗事實”的重要部分中接續並發展了這一主題,這幾乎是他那部極具影響力的著作的開篇:

一項科學上不重要的發現是指,無論其真實性如何,或出於其他原因多麼有趣,對於該領域的科學家所關心的理論體系沒有任何影響。相反,從任何其他角度來看,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觀察——例如,觀測到的星星位置與計算位置之間的非常小的偏差——如果其對理論結構的邏輯後果是深遠的,則可能不僅重要,而且具有革命性的意義(Parsons 1937:7-8)。

總之,長久以來,各種學科都已認識到,社會上賦予的實證材料的重要性與其對於更好理解自然或社會運作的重要性之間並不存在必要的關係。這些材料的科學意義和人文意義可以是截然不同的,儘管它們最強烈地不必如此。當對主題的評價完全基於常識的評估時,這一點常常被忽視,例如,通過諷刺國會成員來表達對其的輕視。在衡量社會學問題的人文意義而非實證材料時,


許多人認為,我們社會學家沒有比馬克斯·韋伯在價值關聯(Wertbeziehung)概念中提出的更好的一般標準。他們的價值觀可能使科學家拒絕研究某些科學問題——例如,導致更具災難性的武器系統的研究——或者可能使他們專注於其他科學問題——例如,對癌症或延續種族歧視的社會機制的研究。仍然存在著識別研究材料的問題,這些材料能夠使人們最有效地調查這些人類重要的問題,以及找到戰略研究地點或事件的問題。

在說這些話的時候,我希望不被誤解。調查特定科學問題的 SRM 並不一定是人類微不足道的。也不是在防衛的情緒中說今天的社會學中沒有真正微不足道的工作,就像不能說十七世紀的物理科學中沒有微不足道的工作一樣。我們的社會學期刊可能擁有與皇家學會在其第一個世紀左右所擁有的真正微不足道的補充一樣令人印象深刻。但這些微不足道的東西是嚴格意義上的,而不是不加思考的修辭意義:它們在智力上和人性上都是無關緊要的。中心點僅在於:一個具體主題的社會和科學意義可以——當然,它們不必如此——具有截然不同的大小。


一些 SRMs 的個人選擇


再次回應編輯友好的提醒,這些前言文章通常需要個人時刻,我簡要勾勒出三個早期和晚期的理由,解釋我為何選擇或採用某些看似對於研究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中特定問題具有戰略意義的實證材料。

我回想起 1943 年的古老時光,以及我對大眾宣傳運作和後果的興趣,這主要是受到我新認識的合作者保羅·F·拉扎斯菲爾德的啟發。“廣播馬拉松”當時是一個全新的歷史現象,承諾提供一個戰略案例來調查大眾說服的集體行為。在連續 18 小時的廣播中,流行歌手凱特·史密斯,廣泛被認為是真誠的愛國者化身,在 65 個場合上講述了一系列準備好的文本,並引發了當時前所未有的 $ 39 , 000 , 000 $ 39 , 000 , 000 $39,000,000\$ 39,000,000 的戰爭債券承諾(梅頓等,1946)。從一開始,具體的特異性和行為材料就被界定為與其潛在的科學興趣無關:“儘管她的名字在整本書中不可避免地反覆出現,但這並不是對凱特·史密斯的研究。”相反,這次集體的債券推廣將“為研究大眾說服的社會心理學提供一個特別具啟發性的案例。”

嚴重簡化,這種假定的戰略研究所述的特徵


事件的特點如下:首先,這是一個“真實生活”的情境,而不是一個孤立的、明顯人為的情境,這種情境限制了社會心理學實驗室研究結果向外部世界的可轉移性。第二,債券購買提供了一個有效說服的行為指標,儘管相當粗糙,但遠比當時實驗室研究中常見的假設性鉛筆和紙張反應要好。第三,有理由認為,這一事件對於聽眾來說,無論是承諾購買債券的人還是沒有承諾的人,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帶有情感負擔。第四,與其他集體行為的實地研究(如種族騷亂)不同,我們將能夠全面且持續地接觸到發展中的集體情境的部分,這些部分以錄製廣播的內容分析形式呈現。第五,參與這一行為的自選個體和群體將來自截然不同的社會階層,而不是像當時(以及今天,常常如此)那樣,從依賴性且相對同質的被迫參加的大學生群體中抽取。 最後,人們假設這種真正的大眾說服的嘗試將與可識別的社會文化背景相連結。

在研究過程中,我們確實發現了這樣的社會現象,其中包括“偽社群”的運作(假裝共同價值觀和對他人的主要關注作為推進自身利益的手段);我們所描述的“公共形象”新概念形成過程;以及普遍的公共不信任。最重要的是,以意想不到且自我示範的方式,這項研究重新喚起了對以某種方式框定科學問題的道德含義的認識,導致對里克特-韋伯的價值關係(Wertbeziehung)思想的具體闡釋,質疑當時普遍存在的幼稚的實證主義取向:

  摘要


社會科學家在調查大眾意見時,可能會採取實證主義者的立場,宣稱科學的倫理中立性,堅持他專注於知識的進步,解釋科學僅僅處理均勻性的發現,而不涉及目的,並聲稱作為一名超然和冷靜的科學家,他與價值觀無關。簡而言之,他可能會肯定一種職業哲學,似乎使他免於對他在大眾說服方法中的發現可能被用於何種用途的任何責任。這種在此背景下對“目的”和“手段”之間的虛假和迷惑性區分,以及堅持社會價值觀的介入使科學家的工作變得特殊辯護的觀點,未能注意到研究者的社會價值確實影響了他對問題的選擇和定義。研究者可能天真地認為他從事的是無價值的研究活動,而事實上,他可能只是將他的研究問題定義得如此,以至於結果對社會中的某一群體有用,而對其他群體則無用。 他對問題的選擇和定義反映了他的默認價值觀(Merton et al 1946:187-88)。


因此,在進一步具體化的細節中,這項研究涉及一個公共事件,涉及大規模的說服和被描述為“情感技術人員”的運作。重點在於深入探討這些


我想,重要的是再次指出,無論一個 SRS 在調查先前確定的問題上多麼專注,它可能會導致其他未預期的發現和問題。

順便提一下,兩個對比的事件也涉及我自己的工作,可能會闡明一個關於社會學中社會關係模型(SRMs)的普遍觀點:對社會制度、社會運動和其他宏觀社會學研究的研究幾乎不需要明確的理由,因為它們與價值的關係被視為不言而喻,但選擇看似邊緣、無害或“微不足道”的社會數據作為調查基本社會學問題的策略,正是因為這些數據與珍視的價值之間的表面距離。

回到 1930 年代,當科學社會學尚未被認可為一個學術研究領域時,即使是對於研究十七世紀英國科學繁榮的社會和文化背景最為批判的科學史學家(Merton [1938] 1970)也並未質疑其學術相關性。有些人甚至準備接受其關於清教徒主義與新科學出現之間聯繫的實質假設,以及其關於當時經濟和技術發展對科學興趣焦點的部分塑造的假設。有些人還友好地注意到該研究中使用了當時新開發的群體傳記分析(prosopography)程序(Stone 1971:50-51, Shapin & Thackray 1974:22)以及通過對新科學期刊《哲學會報》的內容分析進行的變化科學焦點的定量分析。價值關係立即為所研究的“主題”提供了學術保證。

然而,二十年後我另一項研究的情況並非如此。在這項研究中,我選擇專注於科學中一個反覆出現的現象,儘管這一現象一直被忽視進行系統研究:科學家之間的優先權衝突,包括那些希望獲得首個發現某一特定科學發現或學術貢獻的榮耀的偉大科學家。這與他們自己及其弟子強烈否認曾經有過這種“卑鄙和幼稚”的動機從事科學的情況形成了矛盾的對比。 5 5 ^(5){ }^{5} 對這項研究的初步和隨後反應在科學史學家及《科學傳記詞典》16 卷本的主編的坦率描述中得到了體現,

查爾斯·C·吉利斯皮(1974:656-60)。一位遠方的同事,他最初的反應遠不如熱情。我無法更好地表達,只能讓他來講述這個故事:

幾年前,大概在 1958 年初,默頓寄給我一份……他在美國社會學會的總統演講的印刷本,題為“科學發現的優先權”[(1957) 1973:286-324]。它開始時提到(第 286-287 頁)“科學史上經常因為發現的優先權而出現爭議,這些爭議往往是卑鄙的。”當我繼續閱讀時,對於一群傑出科學家之間的爭論和頻繁的爭吵,我的驚訝取代了娛樂,這些爭論並不是關於真相是什麼,而是關於誰最早擁有它,牛頓還是萊布尼茨,牛頓還是胡克,卡文迪許還是瓦特或拉瓦節,亞當斯還是勒維耶,詹納還是皮爾遲或拉博,弗洛伊德還是珍妮特。有時,偉人們自己會避免在專業認可的競爭中爭奪他們智力財產的頭銜,卻讓他們的主張由弟子或同胞來捍衛。默頓所舉的關於智力佔有欲的主題的特定例子顯然可以幾乎無限地增加。


在對梅頓的感謝備註中,我寫道,儘管這一現象似乎令人驚訝地幾乎是科學發現的普遍伴隨,但我確實在想這件事是否有點微不足道。我不相信我還說了“不值得”,但我記得這樣的陰暗想法在我心中(吉利斯比 1974:656)。

我不記得吉利斯比實際上說過“無價值”。然而,他確實表達了對我如此關注明顯次要的“主題”——優先衝突的友好關心。但他自己對科學史的範疇和特徵的理論觀點的變化顯然導致了認知的改變。他不再將優先衝突的描述性原材料視為手頭的主題;相反,他開始將其視為被重新設計的東西:作為識別科學社會制度中獨特的獎勵系統的戰略研究材料,其中同行對原創科學工作的認可是科學領域的金幣。吉利斯比還認識到,優先衝突的社會學分析作為 SRMs 使人發現該獎勵系統與科學的其他社會和規範結構部分之間存在矛盾,例如自由和開放交流的系統(至少對於不在工業界的科學家而言)。

吉利斯皮指示性地描述了這種認知的轉變:

社區應被視為一個其動力來自於對榮譽的競爭,即使古典經濟社區的動力來自於對利潤的競爭,而這兩種說法在任何方面都不與同意競爭者特徵上喜愛他們的工作並因此選擇它的理由相互矛盾(Gillispie 1974:656)。

吉利斯皮接著報告,詹姆斯·沃森的《雙螺旋》(1968)的內容並不令人驚訝。畢竟,這本關於作者為了諾貝爾獎而進行激烈競爭和邊緣甚至尖銳行為的懺悔性敘述,正好例證了十年前出現的關於知識產權和科學優先權競賽的社會學分析中所記載的內容。

另一個觀察將使這個即興的案例研究圓滿結束,該研究針對科學社會學中的一個戰略研究地點。如果查爾斯·吉利斯比今天反思他對那項早期優先衝突研究的變化反應,在最近對科學中出現欺詐行為的擔憂之後,他可能會進一步闡明他的觀點。他可能會觀察到,該研究提出了強烈陳述的假設,即獎勵系統與科學的規範系統之間的矛盾導致了偶爾的抄襲罪和偽造數據的病態,還有可能更頻繁的輕罪,即在自由使用他人數據的同時囤積自己的數據,以及未能承認前人的貢獻,違反科學的道德規範,這些前人是那個站在肩膀上的集體巨人,使人能夠看得更遠,或者,偶爾,看到更遙遠的地方。 吉利斯比可能注意到這篇 1957 年的論文是第一篇對科學中的欺詐進行社會學分析的文章,這比目前公開的此類科學罪行案例早了許多年,這些案例迫使學術界和大眾對這一現象廣泛關注(Zuckerman 1977, Broad & Wade 1982)。現在,對我來說,將這一觀察歸於查爾斯·吉利斯比可能被視為一種自我示範的優先權主張(毫無疑問,它確實是)。但主要的觀點不在於優先權,而在於關注早期以社會學為基礎的對科學欺詐現象的聚焦來源。這一聚焦理論上源於失範與機會結構理論,實證上則來自於將優先衝突選為戰略研究場域。而這反過來又表明,一旦問題在理論上被識別,之前邊緣化或根本不感興趣的材料便會被重新評估,實際上成為戰略研究材料。

CODA


現在很明顯,為什麼前面的頁面被描述為片段。顯然,還需要更多的內容來建立這三種科學實踐的模式。


作為現象,具體說明我們目前對它們的無知,以新可行的問題形式提出,並提出一系列對解決這些問題具有戰略意義的研究材料。在我看來,這是未來不久的工作。

  致謝


我感謝遠近的同事們對這篇論文早期和晚期草稿的深思熟慮的閱讀;首先是約書亞·萊德伯格、羅伯特·C·默頓和哈里特·祖克曼,然後是奧維爾·G·布里姆、喬納森·R·科爾、辛西婭·F·愛潑斯坦、喬納森·里德、戴維·L·西爾斯、D·K·西蒙頓、尼爾·J·斯梅爾瑟和斯蒂芬·M·斯蒂格勒。我承認來自約翰·D·和凱瑟琳·T·麥克阿瑟基金會以及拉塞爾·薩奇基金會的另一種援助。

  附錄:菜單


(根據幾位讀者的建議,為了提供背景,我附上這三個主題的列表。)


I. 科學實踐的模式


  1. 建立現象
  2.   指定的無知

  3. 戰略研究材料

  4. 事實作為理論負載:一個周期性的再發現

  5. 天真的反駁主義:何時是信任理論,何時是信任事實

  6. 科學獎勵系統的意外後果:問題選擇序列的模型(與 R. C. Merton 合作)

  7. 科學工作中的自我實現預言

  8. 朝向社會學的錯誤理論:

8a. 科學與學習中的模式化誤解


8b. 最新話語的謬誤


8c. 鳳凰現象


9. 紀律的折衷主義


10. 確認與肯定後果的謬誤


11. 在科學探究設計中的更強推理


12. 隱性反事實歷史


13. 詹姆斯(William)區別:相識與知識


14. (肯尼斯) 伯克定理:看作不看的一種方式


15. (L. J.) 亨德森格言: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是一件好事


II. 科學知識的傳遞、變化和增長模式


  1. 科學知識的選擇性積累:進步的悖論

  2. OBI:通過納入(在經典知識中)來消除(思想、方法或發現的來源)

  3. 「訓練的無能」:一個 OBI 的案例

  4. 模糊中心信息的認知通道

  5. 知識傳遞與增長中的追溯效應

  6. 馬太效應 II:優勢的累積與知識產權的象徵性

  7. 口頭發表與印刷出版

  8. 科學論文作為知識的默會重建

  9. 內部人士與外部人士:特權知識的獲取

  10. 陰影主義者的信條:新的不是事實;事實的不是新的

  11. 科學中的命名象徵主義

  12. 科學之父母

  13. 科學中的欺詐及其他偏差行為:目標轉移的案例
  14.   禁忌知識

  15. 給定:科學話語中的「當然心情」

  16. 弗朗西斯·培根作為知識社會學家

  17. 有組織的懷疑主義:科學與學術中的批評的社會組織與功能


III. 新詞作為社會學概念:歷史與分析


  1. 科學家一詞的起源與特徵

  2. 自我示範的觀念:在科學社會學及其他領域

  3. 影響者:概念的演變

  4. 制度化的逃避與其他模式化的逃避

  5. SED: 社會期望的持續時間作為社會結構的時間維度

  6. 同質性與異質性:友誼模式的類型

  7. 「無論是什麼,都是可能的」:定理的簡要傳記

  8. 機會結構:這個概念的簡要傳記

  9. “功能上無關的地位的幽靈存在”:地位集合的結構分析

  10. “交際性交流”:馬林諾夫斯基的認知通道需求

  11. 孔德的「腦部衛生」與學識對創造性的假定危害


12. 真理是時間的女兒:科學知識的時間背景


13. 假共同體與公眾不信任


  1. 《塞倫迪皮的旅行與冒險:歷史研究》

語義學與科學社會學(與艾莉諾·巴伯合作)

  引用文獻


Adelmann, H. B. 1966. 馬切洛·馬爾皮基與胚胎學的演變。伊薩卡,紐約:康奈爾大學出版社


Allen, G. E. 1975. 將果蠅引入遺傳學和進化研究:1900-1910。Isis 66:322-33


Becker, H. S. [1963] 1973. 外部者。紐約:自由出版社


貝克,H. S.,編輯。1964。《另一面:偏差的視角》。紐約:自由出版社


貝爾,E. T. 1931。數學與推測。科學月刊 32:193-209


貝爾,E. T. 1937。《數學之人》。紐約:西蒙與舒斯特


伯納德,C. [1865] 1949。《實驗醫學研究導論》。紐約:亨利·舒曼


貝特海姆,B. 1983。《佛洛伊德與人的靈魂》。紐約:克諾夫


布羅德,W.,韋德,N. 1982。《真相的背叛者:科學殿堂中的欺詐與欺騙》。紐約:西蒙與舒斯特


布魯斯特,D. 1855。《艾薩克·牛頓爵士的生平、著作和發現回憶錄》。兩卷。愛丁堡:托馬斯·康斯特布爾


伯克,K. 1935。《持久性與變化》。紐約:新共和國


Caims, J., Stent, G. S., Watson, J. D. 編輯。1966 年。《噬菌體與分子生物學的起源》。美國冷泉港:冷泉港實驗室。定量生物學。


Cicourel, A. 1968. 青少年司法的社會組織。紐約:Wiley


Cloward, R. A., Ohlin, L. E. 1960. 罪犯與機會。紐約:自由出版社


科恩,A. K. 1955。《犯罪少年》。紐約:自由出版社


Cushing, H. 1925. 《威廉·奧斯勒爵士的生活》。2 卷。牛津:克拉倫登


杜爾凱姆,E. 1899-1900。《刑罰演變的兩條法則》。社會學年鑑 4:55-95


杜爾凱姆,E. 1888。自殺與出生率:道德統計研究。哲學評論 26:444-63


Erikson, K. T. 1964. 偏差社會學筆記。見 Becker 1964:9-21


費舍爾,C. S. 1977。《網絡與場所:城市環境中的社會關係》。紐約:自由出版社

Fleck, L. [1935] 1979. 科學事實的生成與發展,編輯 T. J. Trenn, R. K. Merton. 芝加哥:芝加哥大學出版社


Fontenelle, B. [1686] 1908. 《神諭的歷史》。巴黎:哈謝特


Franks, F. 1981. 聚水。劍橋: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


弗洛伊德,S. [1901] 1960。《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學》。第 6 卷,收錄於《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完整心理學著作的標準版》,編輯:J. 斯特雷奇。倫敦:霍加斯


弗洛伊德,S. [1916] 1961。《精神分析導論講座》。在《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完整心理學著作標準版》第 15 卷,編輯:J. 斯特雷奇。倫敦:霍加斯


加菲爾德,E. 科學未解的問題。1974 年。當前內容 6 月 5 日:5-6


Gerth, H. H., Mills, C. W. 1953. 性格與社會結構. 紐約: 哈考特·布雷斯·喬凡諾維奇

Gillispie, C. C. 1974. Mertonian theses. Science 184:656-60

Golubović, Z. 1973. 為什麼在當今的南斯拉夫功能主義比馬克思主義更受歡迎?實踐 4:357-68


古德納,A. W. 1970。《西方社會學的即將來臨的危機》。紐約:基本書籍


古德納,A. W. 1973。《社會學的目的》。紐約:基本書籍


古德納,A. W. 1980。《兩種馬克思主義》。紐約:西伯瑞


Grïnbaum, A. 1984. 精神分析的基礎:一項哲學批評。伯克利:加州大學出版社


古特曼,H. G. 1976。《黑人的家庭在奴隸制與自由中:1750-1925》。紐約:潘提翁


亨德森,L. J. [1941] 1970。《社會系統》,編輯:B. 巴伯。芝加哥:芝加哥大學出版社


海德格,M. [1927] 1962。《存在與時間》。紐約:哈珀


琼斯,E. 1957。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生活與工作。3 卷。倫敦:霍加斯


Kandel, E. R. 1983. 神經生物學與分子生物學。冷泉港定量生物學研討會。48:891908


Kitsuse, J. I. 1964. 社會對去-


行為。見貝克 1964,第 87-102 頁


拉扎斯菲爾德,P. F.,蒂倫斯,W. Jr. 1958。《學術心智》。紐約:自由出版社


Lederberg, J. 1951. 與細菌的遺傳研究。收錄於《20 世紀的遺傳學》,編輯 L. C. Dunn,第 263-289 頁。紐約:麥克米倫出版社


Lederberg, J. 1986. 四十年的細菌基因重組。自然 324 (6098):627-28

Lemert, E. M. 1951. 社會病理學. 紐約: 麥格勞-希爾


Lemert, E. M. 1973. 超越米德:對偏差的社會反應。社會問題 21:457-68


Leontief, W. 1971. 理論假設與未觀察事實。美國經濟評論 21:457-68


路易斯,C. S. 1975。《C. S. 路易斯書信》,編輯:W. H. 路易斯。紐約:哈考特·布雷斯·喬凡諾維奇


馬克思,K. [1867] 1906。《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卷,(編輯 F. 恩格斯)。芝加哥:C. H. 科爾


梅爾,E. 1982。《生物思想的發展》。劍橋:哈佛大學出版社


McKee, J. E. 1961. 環境健康中的 100 個問題。華盛頓特區:琼斯出版社


米德,G. H. 1918。懲罰性司法的心理學。美國社會學期刊 23:577-602


梅頓,R. K. 1938a。社會結構與無規範。美國社會學評論 3:672-82


梅頓,R. K. [1938b] 1970。17 世紀英國的科學、技術與社會。紐約:霍華德·費爾提格


梅頓,R. K. 1948。實證研究對社會學理論發展的影響。《美國社會學評論》13:505-15


梅頓,R. K. 1957。《社會理論與社會結構》。紐約:自由出版社


梅頓,R. K. 1959。社會學中問題發現的筆記。收錄於《當今社會學:問題與前景》。編輯:R. K. 梅頓,L. 布魯姆,L. S. 科特雷爾。紐約:基礎書籍


梅頓,R. K. [1963a] 1973。多重發現作為戰略研究場域。見梅頓 1973,第 371-382 頁


梅頓,R. K. [1963b] 1973。科學家的矛盾心態。見梅頓 1973,第 383-412 頁


Merton, R. K. 1971. 社會學中脆弱的脫離基礎。在《社會學現象》中,編輯 E. A. Tiryakian,第 188-199 頁。紐約:Appleton-Century-Crofts


梅頓,R. K. 1973。《科學社會學》,編輯 N. W. Storer。芝加哥:芝加哥大學出版社


梅頓,R. K. 1976。社會學的社會


問題。在《當代社會問題》中,編輯 R. K. 默頓、R. A. 尼斯比特,第 3-43 頁。紐約:哈考特·布雷斯·喬凡諾維奇


梅頓,R. K. 1981。關於理論多元主義的評論。收錄於《結構探究的延續》,編輯 P. M. Blau、R. K. Merton,第 i-vii 頁。倫敦:Sage


梅頓,R. K. 1982。阿爾文·W·古德納:友誼的起源與成長。《理論與社會》11:915-38


Merton, R. K., Fiske, M., Curtis, A. [1946] 1971. 大眾說服。康乃狄克州韋斯特波特:格林伍德


摩爾,W. E.,圖敏,M. M. 1949。無知的一些社會功能。《美國社會學評論》14:787-95


Oromaner, M. August, 1974. 錯誤的關鍵功能。美國社會學協會。註腳 2:7


奧斯勒,W. 1908。《阿拉巴馬州的學生及其他傳記隨筆》,第 159-188 頁。紐約:牛津大學出版社


Park, R. E. 1928. 人類遷移與邊緣人。美國社會學期刊 33:88193


帕森斯,T. 1937。《社會行動的結構》。紐約:麥格勞-希爾


皮爾斯,C. S. [約 1903] 1958。收集論文,第 7 卷:121-144。劍橋:哈佛大學出版社


波普,K. [1960] 1962。《猜想與反駁:科學知識的增長》。倫敦:勞特利奇與凱根·保羅


Price, D. J. deS. 1961. 自巴比倫以來的科學。紐哈芬:耶魯大學出版社


昆尼,R. 1970。《犯罪的社會現實》。波士頓:小,布朗


Rickert, H. [1902] 1921. 自然科學概念形成的界限。圖賓根:J. C. Mohr。第 4 版。


羅斯坦,J. 1960。科學中的錯誤與欺騙。倫敦:哈欽森


施雷克,E. 1986。《無象牙塔:大學中的麥卡錫主義》。紐約:牛津大學出版社


Selden, J. [1689] 1890. 餐桌談話。倫敦:里夫斯與特納


Selvin, H. C. 1976. 杜爾凱姆、布斯和尤爾:一項智識創新的非擴散。歐洲社會學檔案。17:39-51


Serratosa, F. 1962. Ignoratica. 在《科學家推測》中,編輯 I. J. Good,第 4-9 頁。紐約:基本書籍


Shapin, S., Thackray, A. 1974. 作為科學史研究工具的個人傳記學:1700 年至 1900 年的英國科學社群。歷史科學 12:1-28

西梅爾,G. [1908] 1950。《喬治·西梅爾的社會學》,編輯 K. H. Wolff,第 402-408 頁。紐約:自由出版社

史密森,M. 1985。朝向無知的社會理論。社會行為理論期刊 15:14970


索羅金,P. A. 1925。《革命的社會學》。費城,賓夕法尼亞州:利平科特


索威爾,T. 1981。族裔教育中的假設與歷史。教師學院紀錄 83:37-69

Stone, L. 1971. Prosopography. Daedalus. Winter: 46-79

薛瑟蘭,E. H. [1925-1951] 1956。《薛瑟蘭文集》,編輯 A. K. 科恩等。布盧明頓:印第安納大學出版社


Sztompka, P. 1986. 羅伯特·K·默頓:一個知識分子的肖像。紐約:聖馬丁出版社


托馬斯,W. I.,茲納涅茨基,F. [1918-20] 1927。《歐洲和美國的波蘭農民》。2 卷。紐約:克諾夫


土克,A. 1969。《犯罪與法律秩序》。芝加哥:蘭德·麥克納利


維布倫,T. 1932。《科學在現代文明中的地位》。紐約:維京出版社


Wallerstein, I. 1968. C. Wright Mills. 國際社會科學百科全書

ences, ed. D. L. Sills. New York: Macmillan & The Free Press

沃森,J. D. 1968。《雙螺旋》。紐約:阿西尼昂


韋伯,M. 1920-1921 《宗教社會學論文集》。3 卷。圖賓根:J. C. B. 莫爾

韋伯,M. 1922。《科學理論的論文集》。圖賓根:J. C. B. 莫爾


威爾遜,L. G. 1960。17 世紀古代呼吸概念的轉變。伊西斯 51:161-72


溫德爾班德,W. 1884。《前奏曲:哲學導論的論文和演講》。弗賴堡


Zeitlin, M. 1974. 企業所有權與控制。美國社會學期刊 79:1073-1119


Zuckerman, H., Lederberg, J. 1986. 後成熟的科學發現。自然 324 (6098):629-31

Zuckennan, H. 1977. 偏差行為與科學中的社會控制。收錄於《偏差與社會變遷》,編輯 E. Sagarin,第 87-138 頁。加州比佛利山:Sage


  1. 在我們的談話之後,阿爾文·古德納迅速採取行動以消除那個偽事實,他指出:“在《危機》出版不久後,我從羅伯特·默頓那裡發現,我聲稱 C·賴特·米爾斯從未被任命為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的說法是錯誤的。發現這一點後,我立即要求將這一聲明從當時正在製作的《危機》阿凡平裝本中刪除”(古德納 1973:130-131)。這一事件的意義顯然在阿爾文心中留下了印記,因為多年後,在完全不同的背景下,他特別注意到:“是否有任何事情可能是或甚至應該是是一回事;而它實際上是否如此,則是另一回事”(古德納 1980:281)。

  2. 一些(未知數量的)學術生涯因政治或意識形態的承諾而受到限制或停止,這當然是歷史記錄中的一個事實(Lazarsfeld & Thielens 1958, Schrecker 1986)。但實際上是伯恩哈德·J·斯特恩,而不是米爾斯,他是一位公開的馬克思主義者,也是馬克思主義期刊《科學與社會》的共同創辦人,儘管系內推薦晉升,他在哥倫比亞社會學系的職位卻始終停留在講師。正如再次是伯恩哈德·J·斯特恩,而不是 C·賴特·米爾斯,他被喬·麥卡錫指控為所謂的共產主義者,卻被大學繼續保留在他邊緣的講師職位上。在麥卡錫時期,實際事件往往超越了如建制派和自稱反建制派人物等社會類別。 因此,當麥卡錫的助手、當時的副總統候選人理查德·尼克森被一些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指控因其籌集競選資金的方式“違反了公共道德的基本規則”時,他的回應是翻查美國非活動委員會的檔案,然後將其中九位教授推上《紐約每日新聞》和《芝加哥論壇報》的頭條,指控他們是所謂的顛覆分子;這九位臭名昭著的人物包括文學評論家馬克·范·多倫、哲學家厄爾溫·艾德曼、歷史學家亨利·斯蒂爾·科馬傑,以及社會學家羅伯特·M·麥克艾佛、保羅·F·拉扎斯菲爾德和羅伯特·K·默頓——但正如他自己諷刺地指出的,並不包括 C·賴特·米爾斯。

  3. 數學當然有著發表基本問題的悠久傳統(早在很久以前,以挑戰的形式)。在閱讀這一章節的這部分時,我的同事喬舒亞·萊德伯格和尤金·加菲爾德告訴我他們對於將無知的具體化制度化的偶發興趣。關於這種興趣的一個印刷表達,請參見加菲爾德的(1974)《科學未解之問》。萊德伯格讓我受益於他 1974 年名為《未解決的問題》的各種科學的排列文獻,並向我推薦了一本名為《環境健康中的 100 個問題》(McKee 等,1961)的樣本卷。我也重新注意到那本我曾經錯放的精彩而生動的選集《科學家思考:半成品思想的選集》(Good 等,1962),其目的是“提出比回答更多的問題”。特別有趣的是這本選集中的一篇,名為《無知論》,作者是費利克斯·塞拉托薩,他將“未知科學”的基本思想歸因於那位多產且常常矛盾的佛羅倫斯批評家、小說家、詩人和記者喬凡尼·帕皮尼的爆炸性想像力。 然而,不論情況如何,可以自我示範地說:我毫不懷疑,無知的具體化對於知識的進步是不可或缺的;至於各學科在這種具體化的實踐上是否有顯著差異,我則不知。由於這一現象尚未確立,我不打算解釋這種可能的變異。但人們仍然可以推測……

  4. 4 4 ^(4){ }^{4} 正如其他人所持的觀點以及貝特海姆所強調的,這個尷尬的術語是對一個核心概念的誤導性翻譯。無法改進貝特海姆的分析,我在此轉述:“弗洛伊德創造了‘Fehlleistung’這個詞來表示他所認識到的一種現象——這種現象在我們的潛意識如何在日常事件中戰勝我們的意識意圖的各種方式中是普遍存在的。這個術語結合了兩個常見的、奇怪的相反名詞,大家對它們都有直接且重要的聯想。‘Leistung’的基本含義是成就、達成、表現,而‘Fehl’則用來表示某種以某種方式失敗的成就——偏離了目標,出錯了。在‘Fehlleistung’中,發生的事情同時——儘管在不同的意識層面上——是一種真正的成就和一個可怕的錯誤。通常,當我們想到錯誤時,我們會感覺到某些事情出錯了,而當我們提到成就時,我們會對其表示贊同。在‘Fehlleistung’中,這兩種反應以某種方式融合在一起:我們既贊同又不贊同,既欣賞又輕蔑。”(貝特海姆 1983:86-87)。

  5. 5 5 ^(5){ }^{5} 這些自貶的話是佛洛伊德的。然而,他的傳記作者和弟子厄尼斯特·瓊斯(1957 年,III:105)寫道:“佛洛伊德從未對優先問題感興趣,因為他覺得這只是無聊的事。”因此,這又是一個塑造傳記偽事實的例子,儘管有豐富且可獲得的證據證明情況並非如此。艾琳娜·巴伯和我已經確定了約 150 次佛洛伊德表現出對優先的興趣。以典型的自我意識,他報告說甚至夢到過優先問題以及科學家因其貢獻而應得的非天生的榮譽(默頓[1963] 1973:385-91)。

  6. 只有幾年後,當我開始研究和教授社會和制度的材料,以及更傳統的科學內部和智識歷史時,我才真正理解他所說的話,並且說得清楚而有說服力。這種行為是為了服務於社會規範;規範在真實社區的生活中產生,規範支配著其成員的行為;因此,“科學社群”這個詞並不僅僅是指對自然研究的共同樂趣,而是指一個有效的社會實體;在其成員中,這些成員是以專業界限而非地理界限來界定的,兩組主要的規範約束著行為,並以相互衝突的方式進行,一方面要求在知識推進中無私,另一方面則是對專業聲譽的追求,而在科學中,這種聲譽僅僅來自於發現的獨創性。這一分析展示了科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