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重构》3:社交小技巧 10分52秒
转述:怀沙

你可能不是个擅长社交的人,我也不是,斯科特·亚当斯原本也不是。很多人都会觉得自己比较内向、害羞,不会交际。特别是在公开场合,别人都是三三两两聚在那儿聊天,好像彼此都认识,只有你谁也不认识。你想加入讨论又不知道该说啥,只好自己坐在角落里,显得特别不自信。

那么,你需要重构。亚当斯提供了一些实战技巧,而我觉得那些技巧背后有几个基本规则。

你真正要学的不是社交技巧,而是理解他人。

你只要充分理解几个关于人性的很浅显的规律,就能在社交场合游刃有余。

咱们这么想:其实社交没什么难的。如果你聪明到精通一门专业技术,怎么可能就搞不好社交呢?

我们由浅入深,一边加强对人的认识,一边学习技巧。

我们对人的第一个认识是:其实人很容易被影响和摆布。

有一个催眠师和心理学家熟知的影响技巧,亚当斯称之为「假因为(fake because)」。我查了一下,这个效应是1978年一个叫埃伦·朗格(Ellen Langer)的心理学家发现的,学术界称为「因为启发式(the because heuristic)」[1]。

因为启发式是说,当你请求别人做一件什么事的时候,哪怕你给一个“不能算是理由的理由”,也能大大提高别人的顺从度。

这个经典实验是这样的。你拿着一份文件去复印,复印机那里已经有人,按理说你应该排队等候,但是你想插队。实验测试了以下三种请求前面的人允许你插队的方式 ——

1. 直接说“我能不能先复印?”那么人家凭啥让着你,有40%的人会表示拒绝。

2. “我能不能先复印?因为我特别着急。”这似乎是个说得过去的理由,结果只有6%的人拒绝你。

有意思的是第三种方式:“我能不能先复印?因为我需要复印。”

这不是废话吗?本来你就是要复印啊!但是你猜怎么着?拒绝你的人也只有7%。跟有正当理由的效果几乎是一样的。

仅仅是因为你说了「因为」这个词。

这就是人性的一个侧面。人的认知处理是非常自动化和低效能的,以至于一听说有理由,马上就顺从 —— 也不管那是什么理由。

亚当斯非常喜欢用这招,说有90%的成功率。比如你跟朋友吃饭,抢着买单,你可以说:“这顿必须是我请你,因为你两个月前刚过生日。”

亚当斯甚至用这招帮助了一些强迫症患者。所谓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是说你明明不喜欢某个行为,但是你又说服不了自己停止那个行为。比如说洁癖就是一种强迫症,每天反复洗手,他也知道这不好,也不喜欢洗手,但是他总担心手不干净,他停不下来。那么亚当斯的建议是,你可以这么重构 ——

与其说“我必须继续这种行为,否则就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不如说“我不再需要这个行为了,因为少就是多。”

「少就是多(less is more)」,这句话到底是啥意思?其实没有意义,纯粹是找了个不是理由的理由。但是特别好使。

亚当斯在商业会议上常用这句话。他提出一个建议,然后给个理由:“因为少就是多(because less is more)。”然后大家就会同意他的建议。

「少就是多」这句话好就好在听起来像是佛陀说的,充满禅意,可以用在任何场合。

我还听说过一个实验。找一群大学生到街上随便找陌生人借手机,说:“我能不能借你手机用一下,我要打个电话。”所有的大学生都大大低估了别人同意把手机借给他的可能性。

现实是只要你那个请求不是特别麻烦,别人通常倾向于答应你。理解了这一点,你就有充足的底气。

接下来咱们说怎样跟陌生人聊天。

关键是要有自信。与其说自信是与生俱来的,不如说是通过练习获得的。斯科特建议把陌生场合重构为假设现场每个人都处在社交尴尬之中,他们正等着你这个社交达人去化解尴尬。

这就引出了我们对人的第二个认识:人们关心的是自己,而不是你。陌生人尤其如此。

不要担心社交尴尬,其实你的尴尬没有人在意,别人关心的是自己不尴尬。只要别人都在尴尬,你就无需尴尬。

其实这个道理我们早就讲过:哪天你上班把衣服扣子扣错了,哪怕你鼻青脸肿地去逛超市,都不会有人注意到。大家都在忙着注意自己。

有了这个基本认识,你就可以学习从低到高的三个聊天技术。

第一个技术是问别人关于他们自己的问题。开场很简单,你只要微笑、眼神接触、握手、介绍自己的名字,然后问对方的名字。然后重复一遍对方的名字表示重视。然后你们就可以寒暄生活琐事了。你可以问“你今天为什么来这?”“你住哪?”“你有小孩吗?”“你做什么工作?”等等。

可能很多人说别人会不会认为这是隐私,不愿意告诉你呢?不用担心。现实是人们很愿意回答关于自己的简单问题。而你只需要倾听就好。凯文·凯利不说吗:「即使你什么都不说,只要你仔细听,人们会认为你是一个很好的交谈者。」

第二个技术是自我介绍。你总需要讲讲自己。平时准备几个关于自己的小段子,最好具有自嘲属性,还要有娱乐性,随时抛出来。

我有一个朋友,我亲眼目睹他用同样的段子向不同的人介绍自己很多遍,但是因为他讲得有意思,我每次听都觉得很好。

第三个,也是最高级的技术,是表演。

社交水平差的人总觉得我要做自己,不管跟谁都用同一个方式表达,这是错误的。你不应该用跟小孩说话的方式跟警察说话。对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对话风格。

最厉害的风格具有一定的表演性质,要点是模仿对方。亚当斯上大学的时候,有个同学跟大学行政人员聊天时,故意表现得自己像个行政人员一样。旁观者都觉得好笑,但是那些行政人员却感到很舒服,觉得这人特别有能力。你要演的像是对方的一员。

别忘了,模仿是最好的恭维。

最后是怎么跟人更深地交流。

我们的第三个认知是,你得知道人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按理说每个人都知道自己需要什么,那你推己及人就应该知道别人需要什么 —— 但现实不是这样。人们往往不知道别人需要什么。这非常奇怪,但是只要点破了,你立即就能知道。

我们先说别人不需要什么:别人不需要你的建议。

你看人家不会做事,做得不好,你说我给你提个建议。那么这个人,尤其是成年人,很可能立即换成防御姿态。你给他提建议,就是在暗示你的地位比他高。用中国话说这就是「爹味」,用英语叫「mansplaining」。

所以有很多社交指南建议我们不要给人提建议。但是不给建议似乎也不对,因为你确实想帮助对方。那应该怎么办呢?

一个办法是提供信息。只有信息,供对方参考,没有建议。如果他用了,他会自己得出应该怎么做的结论。那是他自己的决定,所以他不会反感。

一个办法是帮对方捋清思路。你无须评论,就让对方给你解释他是怎么想的,他自己就能发现思维过程中的矛盾。

还有个更常用的办法是给同理心。其实很多情况下人们并不想真的解决问题,他向你抱怨只是为了获得你的支持和共情。

亚当斯十几岁的时候曾经在一个度假村做前台工作,他的一项任务就是处理客人的投诉。老板告诉他一个秘密:其实很多问题根本就是无解的,但是大部分客人投诉并不是想解决问题,他们只是想抱怨一下、抒发情绪而已。所以老板弄了很多张表格,有人投诉亚当斯就说您发现了什么问题,您说我填表登记!于是客人就会非常满意。至于说那个问题解不解决,已经不重要了。

而人们最需要的东西,是赞美。

这非常不合理:人人想要得到赞美,而且赞美又是如此容易,可是世界上的赞美却是太少了!如果你能随时发现别人的闪光点,随口送出赞美,你不但立即提升了双方关系,而且点亮了对方的一整天。赞美是零成本的,而且你真不用担心把对方给说骄傲了 —— 亚当斯说他今年65岁,这么多年天天赞美别人,从来没产生过负作用。

与其说赞美是虚伪的,不如说不赞美是近乎不道德的。

还有些需求,则不应该被满足。

社会有些所谓个性强的人,特别喜欢整天怼人,甚至专门PUA,对这种人应该怎么办呢?亚当斯说与其说那是强烈的个性,不如说这些人有毒。他们是另一种类型的理性人,他们的目的非常清楚,就是想从别人的失败中获得优越感。对这样的人应该直接拉黑。

这一讲说的技巧其实都不复杂,背后的原理也很简单,但是这么做的人真的不多。其实这一切的关键只有一条,那就是学会从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会转换视角,是智慧的开始。

最后,我能不能请求你把本期专栏分享给你的亲友们呢?因为这是这本书的第三讲。

注释

[1] Weinschenk, Susan. "The Power of the Word 'Because' to Get People to Do Stuff." Psychology Today, October 15, 2013.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brain-wise/201310/the-power-of-the-word-because-to-get-people-to-do-stuff.

划重点
添加到笔记
1.我们对人的三个认识是:其实人很容易被影响和摆布;人们关心的是自己,而不是你;你得知道人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2.怎么给人提建议:一个办法是提供信息;一个办法是帮对方捋清思路;更常用的办法是给同理心;而人们最需要的东西,是赞美。
3.三个聊天技术:问别人关于他们自己的问题、自我介绍,表演。
4.社交的关键,是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会转换视角,是智慧的开始。
写笔记划线删除划线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