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用戶在 2024-10-30 11:50 為 https://asia.nikkei.com/Spotlight/ASEAN-Money/Singapore-s-quiet-rise-in-the-global-deep-tech-race 保存的雙語快照頁面,由 沉浸式翻譯 提供雙語支持。了解如何保存?
20241029 AM 新加坡“深度科技” img

从芯片制造到机器人技术,发展更多尖端企业正成为新加坡的国家重点。(日经插图)

新加坡在全球“深度科技”竞赛中悄然崛起

中美竞争刺激亚洲顶级创业生态系统的投资

新加坡——10 月 1 日,晴朗的天空下,中国东北直辖市天津市推出了首个无人驾驶公交车服务。该网络全长 20 公里,每日连接 10 个站点,覆盖居民区、学校、政府办公室和旅游景点。

然而,这些汽车并非由国内公司开发,而是由新加坡一家鲜为人知的初创公司 Moovita 开发的。该公司是新加坡备受瞩目的科技研究局 (A*STAR) 的子公司,也是第一家在中国获得许可的外国自动驾驶汽车 (AV) 提供商。

首席执行官 Derrick Loh 表示:“中国是亚洲 AV 供应商最重要、最大的市场”,但他补充说,竞争非常“激烈”,百度、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等主要科技公司正在各个城市测试和部署车队。

广告

Moovita 是新加坡新兴的技术密集型公司之一,过去两年来,它们已成为初创企业投资领域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初创企业通常被称为“深度科技”,它们诞生于可能产生巨大社会影响的领域的科学研究,如自动驾驶汽车、半导体、机器人和制药。 

DealStreetAsia 和新加坡企业局的数据显示,尽管经历了漫长的融资寒冬,2023 年新加坡的深度科技投资额仍比上一年增长了 31%,而总投资额则下降了 20%。深度科技占总交易价值的 25%,高于 2022 年的 17%,也高于 20% 的全球平均水平。 

大部分投资者是当地人或美国人,但也有一些来自台湾、日本、法国和马来西亚等地。

近期深度科技投资的兴起,帮助新加坡在美国研究公司 Startup Genome 编制的全球初创企业生态系统排名中从 2022 年的第 18 位跃升至今年的第 7 位,位列亚洲最高。 

替代

投资者表示,由于技术和专业知识更为复杂,该行业往往不为人知,但在中美贸易战和供应链转移的背景下,该行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各国政府正在抓住该行业的潜力,最显著的例子就是 mRNA 疫苗的研发,该疫苗对新冠病毒具有高效作用。

新加坡 Rebright Partners 创始合伙人 Takeshi Ebihara 表示:“新加坡还认为,出于国家安全考虑,有必要在某些领域提高自给自足能力,比如芯片制造。凭借中立的吸引力,其努力开始取得成果。”

根据 Startup Genome 的数据,在过去十年中,新加坡已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创业集群之一,拥有约 4,500 家年轻创业公司和 400 多家风险投资公司,科研基地拥有近 40,000 名研究人员、科学家和工程师。该国强大的人才基础、便利的地理位置、政府支持和优惠的税收政策是其崛起的功臣。 

推动这一增长的因素包括本周举行的新加坡创新科技周 (SWITCH) 等活动,去年该活动吸引了 15,000 名参与者。周二的会议包括研究、创新和企业 (RIE) 深度科技日,研究人员和行业参与者将讨论如何加强不断发展的生态系统。 

iGlobe Partners 合伙人 Edmond Wong 表示:“我们将新加坡的生态系统视为一个中转中心”,他与新加坡如何发展成为航空和航运枢纽相呼应。

东南亚以电子商务、叫车服务和支付等消费科技而闻名,这些领域都受到了融资低迷的影响。据 DealStreetAsia 的数据,今年 1 月至 6 月,该地区股权融资总额为 22.9 亿美元,较去年同期下降 36%,跌至五年多以来的最低水平。 

这一数字较该地区在 2021 年下半年疫情泡沫最严重时积累的 138.5 亿美元的峰值下降了 83%,当时软银集团愿景基金和老虎全球管理公司等全球投资者投入了数十亿美元。 

然而,对于深度科技初创公司来说,即使大盘火爆,融资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Eureka Robotics 首席执行官 Pham Quang Cuong 表示:“我们最初的融资情况很糟糕,非常糟糕。” 2018 年,他从新加坡顶尖公立大学之一南洋理工大学 (NTU) 的研究中 分拆出Eureka Robotics。

Pham 表示,他与 100 多名当地投资者进行了交谈,但毫无进展。“最重要的是,他们没有任何成功案例和退出案例。因此,对于大多数风险投资公司来说,深度科技是一个非常陌生的东西,”Pham 说。最后,他找到了海外投资者,比如东京大学边缘资本 (UTEC),这是日本领先的深度科技风险投资公司之一。如今,这家初创公司的客户包括丰田汽车等一些日本最大的制造商。

替代 Eureka Robotics 首席执行官 Pham Quang Cuong 表示,“对于大多数风险投资公司来说,深度科技是非常陌生的东西。”(南洋理工大学)

UTEC 负责人 Kiran Mysore 表示,环境正在慢慢开始改变,部分原因是传统风险投资公司正在进入。“深度科技公司正在解决那些老问题,”他说。“利率变化或经济放缓不会影响这些公司正在应对的重大社会挑战。”

据南洋理工大学创新与企业部门 NTUitive 称,该大学在过去十年中已孵化了 70 多家初创企业。根据上一轮融资,其投资组合公司的总价值截至 3 月已增至 12.7 亿新加坡元(9.6 亿美元),较 2013 年的 1,350 万新加坡元增长了 94 倍。南洋理工大学每年孵化约 10 家初创企业,目前正寻求在未来几年将这一数字增加一倍以上。

NTUitive 首席执行官 David Toh 表示:“互联网初创公司正在解决效率低下的问题,创建一个连接供需的平台。而深度科技则在基础科学的基础上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行业。这是它的前景。” 

虽然新加坡有着金融中心的良好形象,但该国对制造业并不陌生,制造业约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 20%。特别是,新加坡几十年来一直是半导体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占全球芯片产量的 10% 左右。对于初创企业来说,这个城市国家作为研究中心的声誉也有所帮助。

去年,新加坡最大的深度科技投资交易是本地半导体公司 Silicon Box 筹集的 1.39 亿美元,这是其 2 亿美元融资的一部分。该公司专注于先进封装,并于 3 月宣布计划在意大利建立一家价值 32 亿欧元(34.5 亿美元)的芯片厂,此前该公司去年在新加坡开设了一家价值 20 亿美元的代工厂。 

后期投资者也在早期采取行动,支持深度科技初创企业。去年 9 月,新加坡国有投资者淡马锡控股与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合作,共同投资 7500 万新加坡元,帮助企业剥离其研究项目。

替代

10 月 21 日,担任总理办公室下属国家研究基金会主席的副总理王瑞杰宣布,新加坡科技研究局 (A*STAR) 将加入合作,以加快深度科技的商业化。

此次最新合作符合新加坡政府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研发预算,承诺到 2025 年将投资其 GDP 的 1%,总额约为 250 亿新加坡元。

王瑞杰在参加淡马锡 2019 年成立的深度科技部门 Xora Innovation 新办公室开业仪式后,在社交媒体上表示:“深度科技有潜力改变各行各业,应对气候变化和公共卫生等全球共同挑战。”

“但这是一个艰难的领域,需要来自研究、创新和企业领域的不同参与者共同努力,”王瑞杰补充道。 

Xora 的十几家投资组合公司中,有一家新加坡初创公司 Cosmos Innovation,由两名前 A*STAR 研究人员和斯坦福大学毕业生创立。该公司的投资者还包括前谷歌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 (Eric Sc​​hmidt) 的风险投资公司 Innovation Endeavors。该公司正在与众多竞争对手竞争,利用人工智能开发最高效的太阳能电池和半导体的理想设计。

Cosmos 首席执行官 Vijay Chandrasekhar 认为,这场全球竞赛为新加坡巩固其作为芯片中心的地位和培育本地创新提供了机会。 

“新加坡早期取得的巨大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吸引 GlobalFoundries、美光科技和应用材料等大公司,”钱德拉塞卡说。“现在正是打造本土企业的机会。” 

替代 Moovita 为中国天津开发了自动驾驶公交车。 (莫维塔) 

A*STAR 创新和企业部门助理首席执行官 Irene Cheong 表示,新加坡政府一直在加大力度,力求吸引大公司及其研究基地以外的更多领域。“略有不同的是,政府更加注重创业,”她说。

10 月 3 日,A*STAR 与美国生物技术投资者 Flagship Pioneering 合作,后者是新冠疫苗制造商 Moderna 背后的投资者。A*STAR 的研究机构计划在五年内共同投资高达 1 亿新加坡元,帮助 Flagship 的投资组合公司在国外联合开发一些最新的生物技术,如细胞和基因疗法。 

“我们现在比以前更多地在问这个问题:‘更多经验丰富的生物技术高管能否在新加坡以外为亚洲或世界创建自己的公司?’”Cheong 补充道。

在新加坡设有办事处的日本深度科技风险投资公司 UntroD 的董事总经理 Yukihiro Maru 表示,这个东南亚国家正进入高科技初创企业集群的新阶段。

“新加坡已成为一个成功的全球金融和 IT 中心。但如果没有高科技制造业基础,我们就无法看到它发展成为像硅谷一样的生态系统,”他说。“单靠金融无法实现这一目标。”

赞助内容

关于赞助内容本文内容由日经全球商业局委托撰写。

Original text
Rate this translation
Your feedback will be used to help improve Google Transl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