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用户在 2025-3-13 23:58 为 https://app.immersivetranslate.com/pdf-pro/999db758-fe57-44c6-a619-cc1e81d1e2e3 保存的双语快照页面,由 沉浸式翻译 提供双语支持。了解如何保存?

  科斯塔斯-阿克塞洛斯


马克思思想中的异化、实践与技术


翻译:罗纳德-布鲁齐纳


德克萨斯大学出版社,奥斯汀和伦敦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以下方面的协助


由马切特基金会资助

原名《马克思,技术的哲学家》:


De l'aliénation de l'homme à la conquête du monde、


《论据 2》,第 3d 版(巴黎:Les Editions de Minuit 出版社,1969 年)。


美国国会图书馆出版数据编目

Axelos, Kostas.

马克思思想中的异化、实践和技术。

《马克思,技术的哲学家》译本。

  包括索引。

  1. 马克思,卡尔,1818-1883 年。2.异化(社会


    心理学)。3.异化(哲学)4.技术哲学。I. 标题。


    B3305.M74A9313 301.6'2 76-5429

    ISBN 0-292-78013-3

    译文版权归德克萨斯大学出版社 1976 年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美国印刷

现代哲学只是延续了赫拉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开创的事业。


卡尔-马克思在《莱茵报》上发表的文章、

  1842 年 7 月 14 日

世界成为哲学的世界,相当于哲学成为世界秩序的现实;这意味着哲学在实现的同时也消失了。


卡尔-马克思在他的博士论文中,1839-1841 年

  目 录


译者简介 ix
  序言 3

导言。关于理解马克思的思想 7


第一部分 从黑格尔到马克思


  1. 从绝对知识到全面实践 29


第 II 部分.经济和社会异化


  1. 劳动、劳动分工和工人 53

  2. 私有财产、资本和货币 67

  3. 机器、工业和技术主义文明 77


第 III 部分.政治异化


  1. 民间社会与国家 89


第 IV 部分.人类异化


  1. 两性关系与家庭 113

  2. 存在、创造和拥有 123

第 V 部分:意识形态异化


8.思想与意识:真实与现实?145


9.宗教与思想 159


10.艺术与诗歌 175


11.哲学(形而上学)与科学 195

第 VI 部分.和解即征服的前景


12.超越异化的前提 217


13.共产主义: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 229


14.通过哲学的实现废除哲学 271


结论开放性问题


经济问题 293


政治问题 311


人类学问题 314


意识形态问题 319


和解即征服的问题 324
  后记 333
  注 337
  索引 377

译者序言

科斯塔斯-阿克塞洛斯(Kostas Axelos)对卡尔-马克思(Karl Marx)的研究是本书的译本,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同时涉足了近来研究、写作和出版领域中两个更为密集的领域,即技术(尤其是作为一种无处不在的现代现象)和马克思对人类状况的分析(尤其是关于异化问题)。不过,虽然这是本书的优点,但同时也构成了本书最大的难点;因为那些对技术感兴趣的人可能不会发现自己被引导去参与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反之,那些深入马克思思想的人可能不会发现技术是必须以任何焦点方式加以质疑的东西,因为它只是一个从属于更大问题的问题。换句话说,阿克塞洛斯在此关注的是一个双重主题,其两个组成部分分别代表了技术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弱点。因此,为了使本书的选题在读者心目中证明自己的价值,作者必须说明为什么技术是马克思思想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反过来说,为什么马克思的思想对理解技术有极其重要的贡献--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他必须找到适当的位置来解释他的双重重点,并使他的立场具有说服力。阿克塞洛斯认识到,要同时理解技术的意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唯一适当的方法就是明确的哲学方法。 此外,它还必须是一种哲学视角,这种视角不仅要欣赏人类本身的历史特征--因为技术成就显示了巨大的变化和发展,而马克思的思想恰恰是对人类社会历史运动的研究--而且还要同样意识到人类社会的历史状况。


哲学本身就是人类的事业。因此,阿克塞洛斯这本书的读者必须做好准备,将这里的分析和论证视为对技术的历史敏感的哲学研究和对马克思原理的历史敏感的哲学研究。在马克思主义与技术领域的大量优秀资料中,这部著作的具体优点以及它在这两个领域中的听证地位的基础就在于此。


阿克塞洛斯本人在书中不厌其烦地阐明了自己对马克思本人哲学事业的研究方法,一看目录就知道,他将逐点论述马克思立场的主要概念和结论。因此,我们很快就会明白,阿克塞洛斯将深入探讨马克思的著作,尤其是因为这些著作构成了西方思想史上的顶峰时刻和转折点。然而,阿克塞尔洛斯必须明确而扎实地确立的一点可能没有那么快显现出来,那就是,如前所述,技术对于马克思本人的人类计划的根本意义( a a aa ),以及(b)马克思理解技术的总体分析的根本意义( a a aa )。这双重教训是循序渐进的;它是一个累积性的论证,而不是一次性的专题讨论。因此,将阿克塞洛斯在研究卡尔-马克思的过程中将提出的关于技术的一些主要观点归纳起来,从而帮助阐明本书存在的理由,将是有益的。


阿克塞洛斯谈马克思对技术的处理


对马克思来说,正如阿克塞洛斯所介绍的那样,只有首先对 "人 "下一个适当的定义,才能解释技术。现在,"人 "不是被定义为可观察特征分类排序中的一组固定描述性特征,而是被定义为与环境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同时也是一种活动。人的存在开始于并持续于寻求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项目 2 2 ^(2){ }^{2} ,其方法是积极地与环境接触,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东西;而这种积极的接触,正如马克思所预设的那样,与环境的基本关系是一种对立的关系,被视为一种实现对环境,即对自然世界的驾驭的事业。更确切地说,这种参与是一种制造行动,一种生产行动,一种使环境的一部分


被制作成适合满足人类需求的物品。


现在,我们必须在这里补充一些基本要点,以更全面地阐述人类作为一个项目的概念所涉及的一切,这个项目是通过生产自身之外但符合自身并为自身服务的物品来完成的;在这些要点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构成人类的项目必然是社会性的。 3 3 ^(3){ }^{3} 也就是说,制造行为的形式是一个连贯的群体的行为。不过,就目前概述技术在阿克塞尔洛斯的马克思研究中的地位这一目的而言,必须强调的是:(1) 随着制造行为对需求的满足,新的需求被创造出来;(2) 首先,制造行为对需求的满足本身就是基本的技术表现;(3) 这种通过制造物品来满足需求的行为是人类存在的开端。因为,正如马克思所说,"生活首先涉及吃喝、居住、衣着和许多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的(即适当的人类的)行为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手段,也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4 4 ^(4){ }^{4} 也就是说,对人类来说,把自身所处环境的一部分转化为适合于满足自身需要的对象的操作,是一种由使用其他对象、使用工具手段构成的操作;而这些工具对象的生产和使用,就是第一个历史行为,也就是建立正确地说人类的行为。 5 5 ^(5){ }^{5}

现在,通过制造行动来满足需求,从而创造新的需求,是人类作为人类的表现,也就是说,人类有自己适当的活动领域,有自己适当的特征,其中包括作为历史的特征, 6 6 ^(6){ }^{6} 在这一事实中,必须强调三个要点。首先,技术源于人类本身的构成。其次,人类的构成还包含着一种与自然界的对立/主宰关系;因此,为了确立和保持人类的存在,人类必须不断地将适合于人类的特征强加于其所处的环境和环境中的物品,也就是说,为了实现自身的人类性,人类必须将自然界转化为 "以自然换人类"。但是,在此我们不能不提到第三点,即只要制造物品以满足需要,就会产生新的需要,而新的需要又会通过进一步的制造来满足,从而导致更多新的需要,因此,人类通过与自然打交道将自然改造成人类世界来实现自我的计划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它是一个不断扩展的过程,其规模只受到人类活动能力的限制。现在,如果人类的能力作为一个整体能够涵盖万物的方方面面,那么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从根本上说是人类存在的必要条件--就是一个内在地注定要包括整个自然世界并涉及整个人类的过程。换句话说,鉴于积极的、变革性的对立与这种关系本身的初始环境(即作为人类核心结构的自然)之间的关系;其次,鉴于满足这种关系所产生的需求的生产过程会扩展到新的需求,从而导致新的生产,如此等等;最后,人类这个奇特的物种有能力意识到周围事物的整体性和人类自身的整体性,有能力从全面性、整体性的角度为自己设定目标,那么我们就面临着这样一个事实,即人类本身就具有向普遍性推进的潜能。对于马克思来说,正如阿克塞洛斯所解读的那样,实现这种普遍性潜能的行动对于历史的核心动力至关重要,特别是在为人类创造一个变革性世界的领域。而这正是技术的核心所在。

然而,上述概述仍然遗漏了马克思对 "人 "的解释的整个层面;因为它还没有提到马克思在所考察的过程中,即在作为人类世界建设的历史发展中,用来解释罪恶的概念手段。在马克思看来,正如阿克塞洛斯所追随的那样,为人类赢得人性的活动,为人类提供满足其需要的手段的制造活动,为人类提供赋予事物以形式从而使其适合于人类的工具性对象的活动,这种本应是人类自我实现的活动从一开始就遭到了破坏,反而导致了自我否定。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马克思的异化概念,这一概念在当今对马克思思想的研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阿克塞洛斯的论述中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无意在此解释这一概念,尤其是阿克塞尔洛斯本人曾多次讨论过这一概念。 7 7 ^(7){ }^{7} 在此,我只想笼统地说明异化概念是如何进入对技术的理解的。用最简单的话来说,这就是:制造活动的产品和制造活动本身的特征,正如马克思的历史分析所解释的那样,将具有相同的特征。


因为技术是人类创造的一种形式(见下一节)。那么,如果说异化是人类创造从开始到现在的历史进程的特征,那么技术在其整个历史中本身就是以异化为终极特征的。同样,异化对人类历史发展所具有的意义,也将相应地限定技术对人类所发挥的作用;这一点对当前的现代世界尤为如此,对马克思来说,现代世界既代表着异化的顶峰阶段,也代表着技术表现的顶峰阶段。这正是阿克塞洛斯最终希望为我们描绘的主题结点,他在后面的章节中尤其做到了这一点。 8 8 ^(8){ }^{8} 在这些章节中,他清楚地表明了技术是一种怎样的具体力量,它同时实现了对自然的彻底的技术改造,使自然从单纯的自然特征转变为具体的人类特征--这就是作为人类制造的技术的工作,以及通过以物和客观过程的形式对人的能力和意义的彻底俘获而对人的彻底异化,这些物和客观过程是以抽象的货币价值体系的形式被识别、组织和使用的--这就是作为资本主义企业的维持和支撑的技术的效果。

如果马克思以及阿克塞洛斯对他的讨论仅仅以这种技术力量与人类异化同时达到顶峰的无情前景而结束,那么所有这一切都将是严酷的。但是,马克思对人类历史进行精辟分析的目的是要说明,这种顶点虽然看起来很可怕,但却是人类社会能够并将会实现真正人性的过程的一个必要阶段。因为一旦历史进程包含了某种违背因素,作为其发展运动本身的一个要素--马克思的分析表明异化正是如此--那么,只有当这种因素耗尽了其发展的可能性时,也就是当它在人类历史中达到了最大的增长和效力时,也就是它的顶点时,它才能被克服。此外,由于人类在其活动中之所以为人类,正是因为它具有一种普遍性的潜力,一种在调动一切人类力量和一切人类个体的过程中扩展到一切事物的潜力,因此,顶点必须是完全包容的,在其否定性和错误性中是正确的,然后才能使其积极地转化为全面和真正的人类的实际成就。当然,这种对事物的理解不亚于黑格尔的辩证过程概念,但马克思将其运用到了实践领域。


这种适应使马克思的理论成为一种技术理论。因为,对马克思来说,从一个过程的顶点来理解历史,就意味着从人类制造的具体行动的发展过程的顶点来理解历史,而人类制造的具体行动同时又是反人类异化的。这种发展在其最大程度上达到了完全的普遍性,也就是说,技术和工业作为一种世界性现象,作为将世界各地的人类机构联系在一起的包罗万象的关系的具体基础,是最终赢得人性的顶点阶段--如果事实上人类能够通过否定其消极的异化人性特征并将其转化为积极的人性实现来超越人性的话。这至少是阿克塞洛斯认为马克思所要表达的意思,尽管最终他认为马克思在这里的愿景的脉络是深具可能性的--这就是他的巨大的结尾章节 "结论:开放的问题"。开放的问题"。

简而言之,这就是阿克塞洛斯在解读马克思关于异化的著作时对技术问题的哲学处理,以证明这两个问题的深刻的相互重要性。当然,提纲并不能代替这本书本身。书中遗漏了太多内容,也缺少使立场具有说服力的澄清和细微差别。现在,我们必须看书本身了。然而,有些问题我们不妨在此进一步探讨,这不是对文本本身的总结,而是对文本明确表述之外的讨论。我只想深入探讨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现代技术与过去的制造表演有什么不同,第二个问题是阿克塞洛斯如何发现马克思为我们阐明的顶点阶段代表着一种开放,而不是一般认为的马克思所设想的东西。


技术 .. .技术


让我从一个乍看起来可能只是翻译问题的问题开始第一个话题。在法文中,阿克塞洛斯主要使用 "la technique"(技术)来谈论人类的创造活动。为什么我使用了相应的英语单词 technique,而不是简单的 technology? 9 9 ^(9){ }^{9} 后者不是同样可以指技术表演的组合吗?

事实上,这不仅仅是一个模仿法语词汇的问题。


形式。阿克塞尔洛斯使用 "技术"(la technique)来区别于 "技术"(la technologie),涉及到有关现象的本质。首先,阿克塞尔洛斯本人为技术(la technologie)一词保留了一种严格的用法,即技术的逻各斯 e e vec(e)\vec{e} 。在这里,阿克塞洛斯以一种让人联想到马丁-海德格尔的方式(他从海德格尔那里获得了某些基本见解),依靠一个现代术语的希腊词根中的原始意义顺序来界定一个概念:逻各斯--词、意义、原因、研究;techn e ¯ e ¯ bar(e)-\bar{e}- 一种产生某种东西的制造、艺术、技能、方法。因此,严格意义上的技术学是指一种明确的思维(逻各斯)转向生产和制作(技术 ) ) )) ,以便以适当、激进和全面的方式探究其意义。正如阿克塞洛斯在其他地方所解释的,技术是技术的思维, 10 10 ^(10){ }^{10} 而技术是存在的生产性转化。 11 11 ^(11){ }^{11} 而在阿克塞尔洛斯自己看来,对这种生产性转化的充分反思性理解仍有待实现:"技术学仍然匮乏;技术的逻各斯仍然缺乏"。 12 12 ^(12){ }^{12} 这里,我们就有了阿克塞尔洛斯在结论的最后几段中把马克思的思想描述为对人类制造的反思时所使用的技术一词的意义:"也许是时候开始把马克思的思想理解为技术了,只要我们从其全部的广度和真正的深度来理解这个词"。 13 13 ^(13){ }^{13}

然而,阿克塞尔洛斯使用技术(la technologie)的另一种方式要求我们将其与技艺(la technique)明确区分开来。技术,即任何制造操作,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就与人类同在。但是,正如阿克塞洛斯所详述的那样,只有现代形式的技术才充分发挥了推动历史发展的具体作用。 14 14 ^(14){ }^{14} 技术实际上已经拥有了一种几乎绝对的创造力, 15 15 ^(15){ }^{15} 它可以改造一切存在, 16 16 ^(16){ }^{16} 它在本质上不受来自任何方面的任何限制的约束, 17 17 ^(17){ }^{17} 它可以在历史运动的单一整体中推动一种普遍整合的、相似的计划、目的以及一整套方法和手段。 18 18 ^(18){ }^{18} 简言之,我们今天所说的技术是简单的技术,现在终于被视为完全拥有了它在阿克塞洛斯归功于马克思的历史发展视角中所扮演的角色,这种角色在使它与过去保持基本连续性的同时,也使它不同于过去的技术。 19 19 ^(19){ }^{19} 因为现在,技术所开始的变革性工作的表现实际上是完美的、包罗万象的。一言以蔽之,技术是


技术的全面性和普遍性。


现在的问题必须是:是什么在具体方面产生了差异,使技术在当前的历史时期成为全面的、普遍的技术,成为有别于以往状况的技术?在此,我们不妨从雅克-埃卢尔(Jacques Ellul)广为人知的著作《技术:世纪的赌注》(La technique ou l'enjeu du siècle)中寻求一些帮助, 20 20 ^(20){ }^{20} 因为埃卢尔的 "技术 "概念似乎与阿克塞尔洛斯的概念相似。在埃卢尔看来,技术是一种普遍现象,从一开始就是人类历史的特征。但是,作为一种普遍现象,它绝不能只从当代以前的阶段来定义。技术现在和过去 "不过是手段和手段的组合", 21 21 ^(21){ }^{21} 但早期阶段的技术至少在两个方面不同于现在的技术。首先,现在确定手段的方式是以最合理有效的方式,即定量的方式,提出明确、理性的概念;其次,这种确定手段的方式现在适用于人类生存的所有领域。因此,埃卢尔专门为当代的技术提出了一个定义:"技术一词......并不意味着机器、技术。......并不意味着机器、技术或达到目的的这种或那种程序。 在我们的技术社会中,技术是在人类活动的每一个领域中合理得出的、具有绝对效率(在一定的发展阶段)的方法的总和"。 22 22 ^(22){ }^{22} 那么,在当今世界,技术就不仅仅是工业生产工具和方法,无论是极其简单的还是极其复杂的,这也是技术一词通常所暗示的含义,特别是如果把这种生产手段看作是社会中可孤立的或从属的事实的话; 23 23 ^(23){ }^{23} 这就是埃卢尔对这两个概念的区分。技术不仅仅是技术,即工业中的技术设备。它还包括,更重要的是,在经济规划、各种团体的组织以及人类生理和心理结构的各个方面的处理中,决定手段和操作的类似操作程序;而这种总体现象,即技术,正是埃卢尔在书中试图描述的。

当然,当今技术现象的整体性特征是非常重要的。但阿克塞洛斯在研究马克思时,是从底层决定功能的角度来考虑技术的,而这种功能恰恰是使事物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因此,埃卢尔的思考并没有为我们提供区分操作与技术所需的概念澄清。


在这里,我们可以从最近出版的关于技术史的法文综合著作《技术总史》(Histoire générale des techniques)的总编辑莫里斯-多马(Maurice Daumas)的评论中获得更多帮助。在这里,我们可以从莫里斯-多马(Maurice Daumas)的一些论述中获得更多的帮助,他是最近一部关于技术史的综合性法文著作《技术史》(Histoire générale des techniques)的总编辑。 24 24 ^(24){ }^{24} 在道马看来,技术是一种 "新的活动形式......既不同于简单的应用技术,也不同于作为发现的科学。技术介于科学与技术之间,其特点是两者相互渗透"。 25 25 ^(25){ }^{25} 道马斯接着解释道:

技术 "一词容易引起混淆,尤其是因为英语中的对应术语。我们随意地用这个词来指代一种高级技术、一种具有科学头脑的技术(technique savante),或者更好地说是技术科学。我们不想再进一步寻求一个准确的定义,读者会明白,我们希望提请注意科学和技术共同的活动领域,但同时又有别于它们各自的活动领域,即它们为了各自的更大利益而建立联系和相互协作的领域。稍后,我们将看到这一领域在质量和范围上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26 26 ^(26){ }^{26}


因此,在告诫人们不要夸大科学在现代早期发明中的作用的同时,特别是在19世纪之前, 27 27 ^(27){ }^{27} 道马指出,技术这种特殊的新现象的出现,正是科学(作为理论认识)与技术(作为有效的制造与实践)亲密结合的产物:技术是科学与技术融合为既不完全是科学(纯科学)也不单纯是技术(实际的、方法性的应用)的第三个领域。 28 28 ^(28){ }^{28}


现在,我并不声称阿克塞洛斯和道马斯完全同意现代工业诞生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确切相互作用,也不认为他们完全同意技术即技术这一在历史上截然不同的、稍后才出现的现代现象,但我确实想指出,道马斯的技术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与阿克塞洛斯的第二种技术含义不谋而合,即技术是在无限和普遍的范围内将生产活动的实践手段和理论手段统一到一个单一的系统中。

此外,既然道馬斯提出了「技術」(technology)一詞來稱呼這新的第三樣東西,而它正是「技術的科學」(science of technique),那麼他就指出了使技術成為技術的要素,也就是(用阿克塞勒斯的話說),一方面,它是一種受特定的「邏輯」(logos),也就是理性科學形式的明確的理論洞察所規範與促進的實踐;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種規範與促進同一科學的實踐,也就是「技術」(techn e ¯ e ¯ bar(e)\bar{e} )。换句话说,技术之所以成为技术,是因为它有别于那种完全不涉及或只在很小程度上涉及明确科学的技术,它与科学在一种亲密的相互生成和制约中融合在一起。 29 29 ^(29){ }^{29} 同时,对阿克塞尔洛斯来说,这并不是一种恰当的逻各斯,因为它是一种禁欲的、权力至上的科学理性的逻各斯(马克思会说这是一种异化的、被异化的理性的逻各斯) 30 30 ^(30){ }^{30} ,它恰恰对应于并融合于制造的行为,而制造的行为本身是非人性化的、权力至上的操作,它构成了我们随口称之为 "现代技术 "的工业体系。因此,对阿克塞尔洛斯来说,技术是现代世界中最完美的 "错误 "现象 31 31 ^(31){ }^{31} ,也就是说,技术是一个自以为至高无上的真实与有效的机构,而它却在整体计划中误解了自己的特性与意义,即使它正是在整体与普遍的尺度上取得支配地位的力量。 技术正是理论科学概念的实践者,因为两者现在已合二为一,技术是一种具体的力量,它不仅能够,而且实际上正在实现世界和人类在所有地方和所有方面的变革。

现在,我们不难看出,马克思和阿克塞洛斯为理解技术(在科学与技术融合的意义上)而解读历史的方式,其核心是坚持必须纠正错误,在历史的某处(甚至在其起源点)发生了有待弥补的断裂。现在,重要的是要认识到马克思是如何看待 "断裂 "的,从而理解他的计划所要实现的那种 "修补",这有别于当今大量涌现的关于技术的文献中其他人对需要纠正的错误的理论化方式,尤其是有别于阿克塞洛斯本人在研究马克思时逐渐形成的对这一问题的思考。首先,我们应该记得,马克思思想中的人的概念本身是以一种断裂为前提的,即与环境的对立关系。


这就是自然世界。 32 32 ^(32){ }^{32} 但是,正是这种断裂促进了人的存在,使之成为自我实现的项目,成为把单纯的自然转化为人,把 "为其自身 "转化为 "为人 "的活动。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存在着某种对立的东西,某种与某种秩序相否定的东西,才会有建立和完成这种秩序的动力;而人的存在,如果不是推动创造的行动,从而把它确立为它要成为的秩序,那就什么也不是。(当然,这又是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过程概念的改编)。因此,当自然最终转化为完全的 "人 "时,与自然的最初决裂将被弥补,但制造的生产活动,即通过制造物品实现自我的过程,仍将继续,只是现在被制造为人的材料本身已经 "人性化",而不仅仅是 "自然的"。然而,由于人类的需求变得更加庞大和复杂,这些已经人性化的材料不再合适和充分,它们再次与人类自我实现的秩序对立起来。 33 33 ^(33){ }^{33} .


因此,对马克思来说,人类发展的困难并不在于某种 "与自然的对立",因为这正是人类自我实现过程的起点。相反,根本的错误在于整个过程本身的一种状况,即异化。异化是整个过程脱离了它的本意,即通过制造和使用满足需求的手段来实现人性。 34 34 ^(34){ }^{34} 制造和使用物品要继续下去(严格地说:通过客观性的辩证中介要继续下去),也就是说,人类的历史和发展要继续下去,但异化基本上要克服。 35 35 ^(35){ }^{35}

现在,人类通过创造实现自我的过程本应如此,而这一过程在历史上事实上已经如此--这就是马克思的 "质的断裂 "概念--这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并不意味着人类的活动从来都是本应如此,即没有异化。在阿克塞洛斯对马克思的解读中,人从一开始就是异化的。 36 36 ^(36){ }^{36} 从人类的第一个行为开始,人类实现自身的过程(即通过制造不同于自身但又能实现自身的东西,也就是通过技术)就导致了人类与自身的活动、自身的产品、整个社会共同体以及整个劳动环境的对立,因为所有这些都是以敌对和异化的方式外在于人类的, 37 37 ^(37){ }^{37} 而且人类的异化程度与日俱增。


通过历史的发展。正如我们在前面所看到的,克服异化的道路恰恰必须通过这种状况的历史发展来实现。 38 38 ^(38){ }^{38} 但关键的事实仍然是,马克思看到了在技术(因而尤其是技术)活动的历史发展状况中存在着一种根本性的断裂,这种断裂既是根本性的错误,又是可以克服的--事实上,这种断裂是历史的必然性所要克服的--这种断裂再次出现在人在世界上的实际状况与人的存在结构所要求的那种状况之间。 39 39 ^(39){ }^{39} 与此同时,这种有待克服的原始激进断裂也相应地要求一种同样激进的断裂作为其克服。伊什特万-梅扎罗斯(István Mészáros)用最清晰的语言阐述了这一点:"'异化'是一个典型的历史概念。如果人是'异化'的,那么他就一定是从某种事物中异化出来的,是某些原因--与作为异化主体的人相关的事件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在历史框架中显现出来的结果。同样,"异化的超越 "本质上也是一个历史概念,它设想的是一个过程的成功完成,从而导致一种质的不同的事态。 40 40 ^('40){ }^{\prime 40} 而且,虽然在马克思那里,要最终恢复的不是某种固定的人的本质,某种具有永久属性的固定的人类学实体,但有一个基本条件--即通过制造其他事物(通过自我中介,用辩证法术语来说就是通过自我中介)来实现历史的自我行动--要适当地运动起来,也就是说,没有任何形式的异化,比如直到资本主义目前的完成阶段为止的历史发展形式中所固有的异化。因此,只有满足了自我实现的这一基本条件,即 "只要在最广义的马克思意义上有效地打破了资本的客观本体论连续性,我们才可以谈论一个质的发展的新阶段:'人类真正历史'的开始 "41。"41

总之,在马克思看来,在以下两个方面之间存在着对称关系:(1) 以历史上实际存在的、即异化的、人类自我实现的条件为一方,以应该和将要发生的人类成为的条件为另一方,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原始的断裂;(2) 在异化的人类世界的历史上实际存在的发展的完成阶段(即技术资本主义)与真正的人类历史的开端之间存在着断裂。但问题显然在于,我们必须在实际的、当前的历史状态中找到依据,以断言这种异化的根本性断裂是


同时,我们还必须找出当前实际技术发展中的那些异化方面和因素,这些方面和因素将不再起决定性作用,也就是说,它们将被克服和超越,而代之以其他的、最终真实的因素。换句话说,我们必须能够识别当代技术活动--技术--中的那些方面和因素,这些方面和因素构成了异化的维度、"断裂 "的特征,而在人类历史发展中,从这一点出发的新的质的发展将克服和超越这些方面和因素。

现在,在试图了解修补断裂(或者更准确地说,超越人类异化的终结阶段)可能包括哪些内容这一点上,有一个问题值得再讨论一下,特别是考虑到最终需要对阿克塞洛斯本人关于这一超越技术顶点的运动的思想进行一些简短的讨论。因为,阿克塞洛斯在论述马克思时,经常展示他自己关于技术与人类活动的另一种观点;如果不把这些观点说得更清楚一点,就会使事情没有完成。

我们已经看到,现代世界的技术,即科技,最终具有了包罗万象的实际能力,能够涉及人类的整体,也能够改造自然世界的整体。在阿克塞洛斯对马克思的解读中,技术作为一种全面化的活动,提供了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如下全面影响的前景,而在马克思自己的叙述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实现自我的出发点。在自然方面,科学/技术活动的物质环境(自然)变成了完全可用的源泉,变成了完全可以由人类操纵和使用、可以完全转化为人的物品的源泉。 42 42 ^(42){ }^{42} 在人的方面,即人作为自然向人(即向技术生产中的可用之物)这一彻底转变的代理人的方面,一般活动变成了在关于万物固有结构和属性的知识的指导下,即通过科学,获得和行使彻底的主宰、人类意志的彻底征服的活动。现在,在马克思看来,这两种效果迄今为止都是在异化的条件下产生的,也就是说,是在抽象于和违背真正的人的发展的条件下进行的。但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是,当人类的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科学的特征以及与之相关的人类技术对象的特征将是什么?


理性认识和技术变革项目中的异化因素是否会被克服?人类对现实的认识是否仍将基本上是我们所知的科学认识,我们制造的物品是否仍将完全是 "可操纵的",因此,我们在世界上的基本活动是否仍将是技术生产?这些都是阿克塞洛斯在书中很早就开始向马克思提出的问题,但在后面几章,尤其是最后一章 "结论。开放性问题"。

在这些问题上,我们必须再次尝试对当今技术(即科技)的具体特征达成某种清晰的概念。一些研究这个问题的思想家实际上似乎认为,主要因素是科学理性本身对技术运作的影响。例如,在前面提到的雅克-埃卢尔眼中,"现在的技术与过去的技术没有共同的尺度"。 43 43 ^(43){ }^{43} "具体的现代问题 "在于技术(在他的意义上)所行使的决定性的广度和深度。 44 44 ^(44){ }^{44} "我们正在目睹的颠倒就在这里。在历史进程中,技术无一例外地属于一种文明。今天,技术已经占据了整个文明"。 45 45 ^(45){ }^{45} 至于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埃吕尔关于现代技术的 "特征", 46 46 ^(46){ }^{46} 与以前的时代和文明相比,似乎认为主要因素是一种完全自主的理性的出现,这种理性一方面排除了任何个性因素,特别是那些非理性的自发性和感觉的因素,另一方面形成了一个整体的、自我维持和自我增强的系统,它的方法和目标都致力于普遍性。"从地域和质量上讲,技术的表现形式是普遍的。从本质和必然性上讲,它致力于普遍性。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它依赖于一门致力于普遍性的科学本身,它正在成为所有人都能理解的通用语言"。"47另一位作者汉斯-约纳斯(Hans Jonas)说得更准确、更清楚。 "科学革命在实质性地改变甚至影响人类的生活方式之前,就已经通过思考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它是理论、世界观、形而上学观点、知识概念和方法的变革。. . .从历史上看,技术是现代开始的科学和形而上学革命的延迟效应"。 48 48 ^(48){ }^{48} 正如乔纳斯所解释的,17世纪的科学革命之所以能够在19世纪导致出现道马--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正确地称之为技术的东西,原因就在于此、


"对于一般的现代理论来说,实际运用不是偶然的,而是与之不可分割的,或者说,'科学'在本质上是技术性的"。 49 49 ^(49){ }^{49} 对于现代科学来说,应用最终总是可以实现的,"只是因为现代科学的理论构成本身所固有的操纵性"。 50 50 ^(50){ }^{50} 约纳斯对他的论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释,但就我们的目的而言,需要保留的观点是:现代科学的理性形式,即对自然世界的实证的、实验性的考察,是技术的结合体中技术的合适伴侣--我们可以这样说,因为在现代科学和技术这两者中,至少在马克思这里对后者的解释中,人类都把自己摆在了与自然现象世界相对立的位置上,而且因为在这两者中,人类都采取了对其环境行使权力的姿态。 51 51 ^(51){ }^{51}

显然,在追求自然界知识的过程中,立场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事实是,正如道马和其他人类技术史学家不厌其烦地指出的那样,如果技术工业没有以令人难以置信的多种方式准备好采用现代科学提供的巨大控制和发展可能性,19 世纪就不会有技术的诞生。人类技术的历史表明,技术条件的增长是漫长而渐进的,这些条件是采用科学指导的先决条件,但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没有科学指导的情况下产生的。但是,在承认这一点的同时,我们发现在西方技术工业的发展中,与理论和实验科学无关的重要事实是,在很大程度上,从根本上说,它是在动力源的机械利用方面的发展。阿克塞洛斯发现,无论是在实践方面还是在理论方面,他都要对这一问题提出最尖锐的质疑。


在理论方面,阿克塞洛斯反复强调马克思对人的理解在多大程度上意味着这种权力/对立关系。它是马克思思想的内在甚至是宪法性的。但是,阿克塞洛斯希望质疑作为马克思分析人类存在和人类活动方式基础的二元关系概念本身--不仅是人类行使权力的生产活动与自然世界之间的这种对立的二元性,而且是构成隐含形而上学区分体系的各种二元性。 52 52 ^(52){ }^{52} 换句话说,阿克塞洛斯不仅要批判现代科学的概念,而且要批判以下内容


任何概念性事业都意味着某些形而上学的区别/对立。阿克塞洛斯对马克思的解读发现,马克思最终意味着对过去所有理论体系的彻底克服;但是,正如阿克塞洛斯发现马克思的辩证法所要求的那样,彻底克服这些理论体系必须导致一种统一,而在这之前存在着二元性和对立性。换句话说,阿克塞洛斯认为马克思意味着一种运动,这种运动不仅仅是通过和超越异化的一种对立条件,因为它可以在一定的概念体系中得到揭示和分析,而且是通过和超越建立在一定的二元区分和对立基础上的任何概念体系本身。同样,值得被取代的不仅仅是某种形式的理性,如经验科学,而是整个理性的、理论的理解形式,因为它始于二元对立的区分,以便阐明一种必须被超越的解释。因此,在阿克塞洛斯看来,马克思的立场意味着最终要超越构成马克思自身思想的概念所体现的对现实的态度。马克思思想的终极教训是,它本身就是要被彻底超越的。

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半。不仅建立在二元对立概念基础上的对待现实的思想方法要被取代,而且,对于读过马克思的阿克塞尔洛斯来说,建立在对立立场基础上的实际行动方法也要被超越。换言之,阿克塞洛斯在阅读马克思时最终发现,要超越和取代的是以二元对立区分为起点的整个世界立场,无论这种对立区分在思想或行动中如何表现。在阿克塞洛斯看来,现代世界需要的是对世界的思考和对世界的具体、积极的参与,这种思考和参与要超越二元对立,在统一的立场中找到基础。这就是阿克塞洛斯不仅批判性地回顾马克思 54 54 ^(54){ }^{54} ,而且回顾整个西方哲学史的视角,他认为西方哲学史在马克思那里达到了顶峰;这也构成了他在研究马克思的过程中不断提出开放的替代方案。因此,在结束这篇介绍性文章之前,有必要对这一替代方案做一些评论。


阿克塞洛斯游戏是对所有二元性的超越


阿克塞洛斯本人的这一思想方向,实际上只是在他关于马克思的书中才有所宣示,但在他著作的大背景下却更加明显。此外,这在他自己的思想史中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在 1961 年的一次访谈中,阿克塞洛斯被问及他是如何选择这本关于马克思的书的主题作为他的主要哲学博士论文的。他的回答是"因为,从我十六岁起,马克思就是我的主要关注点。他同时是赫拉克利特以来西方哲学传统的顶峰,是对当代世界最重要的批判性质疑,是对一切异化的谴责,而他本人则为自己被取代铺平了道路。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冥想也在其中发挥了作用"。 55 55 ^(55){ }^{55} 可以看出,这实际上是阿克塞尔洛斯本人思想轨迹的一个简历,但还需要一些阐述。首先是他对 "具体事件 "的参与。根据阿克塞洛斯自己的说法,他在祖国希腊最早的思想工作既是理论性的,也是军事性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随后的希腊内战初期,他是希腊抵抗运动的 "组织者、记者和共产主义理论家"。 56 56 ^(56){ }^{56} 然而,随着事态的发展,他最终被希腊共产党开除,并被1945年上台的右派政府判处死刑。 他先是在索邦大学学习,然后在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支持下从事独立研究(19501957年),最后在巴黎大学担任哲学教师和各种出版项目的编辑(1957年至今)。 57 57 ^(57){ }^{57} 当然,所有这一切都反映在马克思作为重要人物出现在阿克塞尔洛斯思想中的方式上,因为马克思最终代表的不是要求遵从的正统意识形态。因此,在以本书的形式与马克思达成共识时,阿克塞洛斯采取了一种强调批判性、开放性质疑的立场,正如他本人在稍早引用的同一访谈中所解释的那样:


[本书]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异化问题:首先,描述了经济、社会、政治、存在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异化,也就是说,描述了使人成为自己和他人的陌生人(异类)的一切。


世界。其次,在马克思所说的完全实现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中,存在着超越异化的前景。事实上,马克思非常乐观地认为,人可以与自然、人的存在以及人的社会完全一致。第三,马克思论述了 "由人征服世界 "和 "为人征服世界 "计划所带来的问题。在经济和政治领域,在人类生活的最深处,在艺术、诗歌和哲学领域,都隐藏着无法令人满意地解决的问题。在这一开始成为世界性历史的临界点上,我们的任务或许就是在技术和实践的要求面前保持一份宁静,并学会如何继续追问那些仍然悬而未决的令人尴尬的问题。 58 58 ^(58){ }^{58}

然而,《马克思》一书并不完全独立。阿克塞洛斯将其视为哲学写作三部曲的一部分,并将其命名为 "错误的部署" 59 59 ^(59){ }^{59} :(1) Héraclite et la philosophie:赫拉克利特与哲学:赫拉克利特与哲学:对存在于生成中的总体性的最初把握]; 60 60 ^(60){ }^{60} (2) 马克思,技术的哲学家:De l'aliénation de l'homme à la conquête du monde [马克思,思考技术的人:从人的异化到征服世界]; 61 61 ^(61){ }^{61} (3) Vers la pensée planétaire: 62 62 ^(62)^{62} 现在,这一系列著作所试图探索的是一种对待现实的方式,通过对西方思想史的三个关键阶段--(1)开端(赫拉克利特);(2)顶点(马克思);以及(3)对新方式的超越(......?......)--将满足以下要求:(a) 它建立在统一而非分裂和对立的基础上,同时又颂扬多元性、多样性和变化;(b) 它是具体的、现实的,而不仅仅是抽象的和推测的;© 它不强加某种最终的、固定的特征或结构,而是保持一个开放的过程。对阿克塞洛斯来说,这些要求在整体的参与姿态中都得到了满足,这种参与的最佳特征就是游戏。最后要简要考虑的问题是阿克塞尔洛斯如何理解游戏。


在这个方向上影响阿克塞洛斯思想的人物是马丁-海德格尔。 63 63 ^(63){ }^{63}

在阿克塞尔洛斯关于马克思的著作中,海德格尔的名字几乎没有出现过,只在几个脚注中有所提及。然而,海德格尔对超越西方历史顶峰阶段的运动的意义进行激进反思的方式贯穿全书, 64 64 ^(64){ }^{64} 为阿克塞尔洛斯提供了阐述自己试图解决的 "历史之谜 "的视角和词汇。尤其是,阿克塞尔洛斯为他探讨这一谜题的三部曲所取的书名--《Le déploiement de l'errance》--就使用了海德格尔的一个术语--"die Irre-l'errance-errance", 65 65 ^(65){ }^{65} 而阿克塞尔洛斯在试图描述游戏时也经常使用这个术语。因此,尽管我并不试图代表海德格尔本人会在这个术语(或其他术语)的用法中发现的意义网络,但我至少会在阿克塞尔洛斯超越西方历史的顶点阶段进入游戏的语境中提供他对这个词的意义的概括。

在阿克塞尔洛斯看来,超越西方历史的完成阶段,即形而上学与技术的历史,最终意味着超越一个基础性的、全面的要求:人们通过为事物找到终极理由或依据来理解事物,并且根据理由和依据来采取立场并对事物做出断言,从而使这种立场和断言自称为明确的真理。 66 66 ^(66){ }^{66} 我们所需要的不是这种要求,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承认世界特有的、不可还原的多义性,并因此看到,关于世界的断言式的、可定义的立场必然是错误的,就像真理一样,而且是在同样的方面。真理与谬误并不相互排斥;"它们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167 167 ^(167){ }^{167} 换句话说,现实无法用明确的基本要素或原则来表征,而人们可以用明确的、说明理由的论断来表征这些基本要素或原则。 68 68 ^(68){ }^{68} 相反,世界是各方面、各要素和各种力量的永恒游戏,而游戏的特性是无法通过努力寻找明确的理由或原则来获得的。如果我们必须使用真理与谬误这样的术语--事实上,如果我们要与西方思想传统建立联系,我们就必须这样做--那么,我们最好把世界描述为谬误, 69 69 ^(69){ }^{69} 真理与谬误的共存。这里需要一种 "新思维",以便与世界自身的特性相匹配,并参与其过程的本质。既然没有确定的终极结构可以通过思考来寻求,那么游戏本身就是终极过程、


思考本身必须成为游戏,正是因为它希望成为对事物终极之物的思考。阿克塞洛斯将这种以完全全面的方式进行的游戏式思考称为 "行星思考"。70 "一种新的思维,一种没有观点、没有片面方向(既不是唯灵论的,也不是唯心论的,既不是唯物论的,也不是唯现实论的)的思维,必须考虑的是行星世界的游戏,因为整个世界的存在-生成就是游戏"。 71 71 ^(71){ }^{71} 这样,"新思维 "就回答了游戏计划中固有的 "错误"。

行星思想回答了世界整体的存在与不存在的错误。那么,真理会怎样呢?失误并不意味着错误和畸变、虚假、无常和谎言。不再有绝对的参照--什么东西从什么中解脱出来--而只是 "它 "的游戏。一切都不是相对的--与什么相关--而是构成对 "它 "的接近,对不可把握的东西的接近,它既不是一个观念,也不是一个人,更不是一件事。它 "是 "时间的游戏,它不允许将存在稳定化、将成为虚构化、将整体性假设化,并将世界作为一种假设。. . .真理......在错误的游戏中变成了问题、难题、诘问。. . .......现实本身成为问题、难题、诘问,甚至游戏。. .怎么办?玩游戏。让我们被时间的游戏所承载,它同时是运动与休息、集中与分散、聚集与破碎。 72 72 ^(72){ }^{72}


一言以蔽之,"超越意义与荒谬、真理与谬误,我们的星球或许将不得不把世界当作游戏来思考和体验"。 73 73 ^(73){ }^{73}

然而,思维方式的改变并不足以实现基于统一的世界立场,阿克塞尔洛斯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超越西方分裂历史的顶峰阶段。思想上的改变必须包括行动上的彻底改变,而这正是阿克塞尔洛斯的超越计划中技术的作用所在。技术(即造物)首先是具体的参与;而今天的技术则是以一种包罗万象的经验性、操纵性方式,通过对原因的探寻来参与事物,也就是说,如前所述,技术就是技术。但是,除此之外,"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游戏和世界游戏的主导形态"。 74 74 ^(74){ }^{74} 在这里,我们确实


这正是我们关于技术的意义以及马克思对理解技术的重要性的整个讨论的要点。技术 "虽然不是整体,但却是包含和锻造一切的星座。正是在这个星座下,人类的命运正在上演"。 15 15 ^(15){ }^{15} 因此,在阿克塞洛斯看来,"在技艺方面实现新的开放 "是至关重要的,"在技艺的总体范围内与技艺进行另一种游戏,在技艺包围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的过程中,在技艺让我们参与其游戏的过程中"。 76 76 ^(76){ }^{76} 技术不是要被废除,因为技术是 "人与世界对话对决的工具和武器"。 77 77 ^(77){ }^{77} 相反,它应该被打开,即被思考和体验,然后作为游戏来表演, 78 78 ^(78){ }^{78} 因为游戏是所有力量和能量现象的主计划和母体。 79 79 ^(79){ }^{79} 简言之,技术已经成为一种圆满的、包罗万象的机构,人和世界在其中并通过它参与现实的游戏;必须正视、理解并实现其内在的真实的技术,正是作为包罗万象的技术。对阿克塞洛斯来说,最后的问题是如何真正做到这一点,而他最终却无法回答。他只能提出这个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即有必要带着疑问进入他发现自己正在推动的地球游戏。 80 80 ^(80){ }^{80} 事实上,到最后,矛盾的是,他甚至必须质疑他的这个关键概念--"游戏"。81

这就是阿克塞洛斯在研究马克思关于技术的思想时所开启但实际上并没有进行的超越马克思运动的总体前景。当然,还有一个严肃的问题,那就是将这一开端建立在马克思项目的基础上究竟有多大的合理性,更不用说其他各种问题了,比如阿克塞洛斯最终似乎采取的悖论性、超越理性、自我毁灭的非立场所固有的困难,也就是海德格尔项目所固有的困难。但这不是本导言要探讨的问题。我在本节中的目的只是要说明,在阿克塞尔洛斯在本书中反复提及的关于他自己对超越的思考之外,还有什么超越了我们的历史直至今日充满分裂的现实。


翻译:一些解释


还剩下一项任务,一项实际的任务,即对思想从一个人


2.Axelos:extériorisation(马克思:Entäusserung;但有时也同样译为 Veräusserung)--译为 "外化":对象化被视为将对象构成为可从外部与人类主体本身区分开来的事物。


3.Axelos:aliénation(马克思:译为 "异化":对象化(或外化)转化为异己的、敌对的、对立的现象。


4.阿克塞洛斯:réification(马克思:Verdinglichung)--译为 "再化":异化,因为它是一个转化为固定物的过程,特别是作为财产物品的物的转化过程,而这种财产物品是由用金钱为其确立的价值(即在资本主义的买卖中)来界定的。这里的重要因素是,由这种转换所创造的秩序,即资本主义制度,自身拥有巨大的力量,并根据必要的规律以包罗万象的方式强制人类的活动和关系。它是一种二阶 "自然",虽然产生于人类活动,却系统地违背了人类自我实现的内在动力。 83 83 ^(83){ }^{83}


在我提供的马克思文本的英文版中,当术语偏离阿克塞尔洛斯的上述用法时,我都会加以修改,使其符合该用法。这总是通过在所改动的词语周围加上角括号( :)\rangle )来表示。由于其他原因而对引用的英文版本措辞所做的修改,也用角括弧表示,一般会在注释中解释,关于文本和转录的其他困难也是如此。

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标题下,我应该指出阿克塞洛斯风格中的一些特殊之处,它们可能会让英语读者感到厌烦。阿克塞洛斯使用斜体、括号短语和注释的方式是英语文体家不会使用的,但在这里却被保留了下来。毕竟这是他的书,用他的方式来限定或解释事情。他将一些词(如 "Play "和 "World")大写的方式也是如此;在这里,由于我无法完全辨别他有时这样做有时不这样做的目的,所以我只是沿用了他的做法。显然,他也喜欢使用希腊语词汇,认为这些词汇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这让人直接联想到海德格尔。当然,这些词在英语中必须严格保持希腊语的特点。最后,阿克塞洛斯喜欢用复述性的概括,尤其是在他总结哲学史的那些反复出现的段落中。

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主义 "一词的自由使用,有时甚至是一长串。在这两件事中,我没有使用某种等同的意译,而是选择了以阿克塞尔洛斯的说法为准。

关于该译本,还有两点需要注意。首先是偶尔出现的圣经文本(见阿克塞洛斯的导言)。对于这些经文,我使用的是《修订标准版》(纽约:托马斯-纳尔逊,1953 年)的英文。第二个更重要的问题是,我认为没有必要在英译本中加入阿克塞尔洛斯在法文版末尾以 "Itinéraire Bibliographique"[书目路线]为题的长篇书目。其中所提供的马克思主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托洛茨基等)的原始著作目录足以或更好地为其他英文著作提供服务,特别是其中还将注明现有的英文译本。列出的次要著作主要反映的是法国的学术研究,因此对于一般英语读者来说,其兴趣过于局限。如果需要这方面的信息,可以很方便地查阅阿克塞洛斯著作的法文原版。考虑到这些因素,书目篇幅过长并不值得列入。

在这篇序言的最后,我必须说一句感谢的话。首先,约瑟夫-比恩决定将此书译成英文,我是在他的敦促下进行翻译的。这本书原本要放在他计划的当代政治和社会哲学丛书中,但由于种种不幸的原因,该丛书未能出版。我非常感谢他为我提供的力所能及的帮助。其次,肯塔基大学研究基金会非常慷慨地提供了资金,用于获取完成翻译和准备排版所需的材料。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他们的支持,我才得以在 1973 年夏天与阿克塞洛斯会面,并与他讨论他的著作。最后,我的同事丹-布雷泽尔(Dan Breazeale)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帮助我解决了用英语处理德国理想主义概念时不可避免的困难。


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对于作家的思想,译者的地位就像贴身男仆对于绅士的个人特征一样。与男仆一样,译者既要了解他所负责的人的严重缺陷,也要了解他的简单特质,同时还必须保持一种职业姿态,最好是只揭示那些可以原谅的缺点,以便使这个人更有人情味,更容易被人理解。作为译者,我在最后一节中的发言涉及到一些我应该提请读者注意的事情,以便读者能够克服阿克塞洛斯文本中出现的特殊性或困难。但是,在这样做的时候,我可能不得不指出一些绅士译者也许不应该提及的事情。

将阿克塞尔洛斯的法语翻译成英语的第一个困难来自于他对某些哲学表达方式的偏爱。这里最值得注意的是,devenir--"成为"--被无休止地用作名词。 E ^ E ^ hat(E)\hat{E} tre--"存在 "也经常使用,但在英语中并不常见。当这两个词连成一个短语时,如果紧跟法语,就会产生一个别扭的英语短语:être en devenir--"being-in-becoming"。然而,我还是保留了这个奇怪的短语,以保持一种形而上学的韵味,这种韵味将阿克塞尔洛斯,尤其是在他自己的思想中,与黑格尔和赫拉克利特的传统联系在一起。出于同样的原因,我保留了 "即是 "中 ce qui est 的结构,而不是用 "实体 "或类似的词来表述;因为这些表述从形式上透露出对希腊起源的认识,以及对存在问题不可还原为权利决定问题的可能性的认识,而阿克塞尔洛斯的所有这些明确目的都是非常海德格尔化的(同样,我保留了 "即是 "中 ce qui est 的结构,而不是用 "实体 "或类似的词来表述)。(同样,我也严格遵守了阿克塞尔洛斯对 "技术"(la technique)和 "错误"(l'errance)的用法,但这已在本引言的前几节中作了解释)。

另一个特别棘手的术语是法语 sensible 及其名词形式 sensibilité。这里的困难在于涉及三种语言,法语、英语和德语,因为阿克塞洛斯经常使用这些词来翻译马克思的sinnlich和Sinnlichkeit。在这个问题上,翻译的一致性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两个词可能具有不同的哲学含义,而且在阿克塞尔洛斯、马克思以及阿克塞尔洛斯的这本英译本所引用的马克思的不同译本中的用法也各不相同。因此,在阅读阿克塞洛斯的著作时,我们认为,当sensuous、sensory、perceptual(或在


读者应牢记尼古拉斯-洛布科维奇(Nicholas Lobkowicz)就这一问题发表的以下批评意见:

马克思继费尔巴哈之后认为,"感性(Sinnlichkeit)必须是一切知识(Wissenschaft [knowledge])的基础"。如果像有些人所做的那样,把 "Sinnlichkeit "翻译成 "感性认识",那将是非常误导的。因为即使费尔巴哈认为哲学必须从感性资料出发,而不是从抽象观念出发,即使马克思在这一点上基本上同意费尔巴哈的观点,他也远远没有支持经验主义-实证主义的主张,即所有科学知识都必须从感性观察出发,甚至还原为感性观察。相反,马克思似乎想到的是康德的 "接受性"(Sinnlichkeit)概念,即人对外部对象的本质依赖。因此,他感兴趣的是人类学而非认识论的观点。他的意思很简单,所有的知识都必须从一个基本事实出发,即人依赖于、需要、渴望,因此也作用于独立于自身的对象。 82 82 ^(82){ }^{82}

也许这里还应该提到一组术语,阿克塞尔洛斯可以更清楚地解释它们的区别,特别是因为它们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中作为关键概念被反复使用。同样,这里涉及三种语言,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不仅不同语言的解释可能不同,而且同一语言同一段落的不同译文的解释也可能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又不可能实现完全明确的一致性,除非重新表述和表达整个被翻译的作品,包括引用的段落。因此,由于阿克塞尔洛斯方面缺乏清晰明确的定义,也由于各种语言之间缺乏一致性,我们所能提供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这里使用一系列可能的区别,这些区别或多或少符合阿克塞尔洛斯对马克思的解读,但它们本身也会受到不同信仰的马克思的学生和阐释者的争论。

  1. Axelos:objectification(马克思:Vergegenständlichung)--译为 "对象化":人类通过生产可识别为感官辨别对象的产品的行为将自身现实化的过程。

  前言


这项研究的目的是向我们展示卡尔-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因为正是这种思想,后来成为马克思主义,在欧洲、亚洲以及现在正在成为单一地球现象的世界的马克思主义运动中发挥了如此积极的作用。

尽管对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人们对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并不十分了解;这仅仅是因为这些研究通常要么过于狭隘地从历史的角度进行,要么过于教条和辩解。他思想的中心、其赖以生存的基础以及由此产生的运动的原则仍然被掩盖着。它们未被认识,被低估,被反对,被束缚,但却没有被思考。现在也许是时候尝试与技术发展的哲学和辩证法进行对话了,这是世界历史的谜题。但是,在开始这种对话之前,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做的是倾听和理解马克思的话。


如果有人想阅读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本人的著作,就会发现自己面对的是《全集》这本气势恢宏的巨著。要想读懂它并不容易。其中有一篇关于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博士论文。有对黑格尔思想和著作的批评和评论。有哲学甚至 "形而上学 "研究的猛烈揭露(《1844 年经济学和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有反对黑格尔左派的论战(《神圣家族》)和反对蒲鲁东社会主义的论战(《哲学的贫困》);有经济学方面的巨著(《对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贡献》、《资本论》)和政治行动纲领(《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有对法国阶级斗争的社会学和历史学分析。


(1848-50;1871);关于欧洲和东方问题的新闻报道、抒情诗、大量书信、笔记和各种提纲。从这一端到那一端,一种思想启发并主导着这些文本,即使它们的统一性被许多不同主题的作品所掩盖;这种思想源于哲学,旨在推翻传统的西方形而上学,它的目的正是通过在实践和技术中实现哲学来完成、废除和取代哲学本身。从分析和批判人的异化、工作的异化、经济的异化、政治的异化、人类生存的异化和思想的异化开始,这一思想的核心最终形成了以技术为结构的普遍和解的前景。这个愿景是通过人类的历史和社会共同体实现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的和解,这种和解最终使基本需求的充分满足、富足的统治以及一切存在或即将存在的事物都完全透明的世界成为可能。这是一种(重新)和解,意味着人类通过无限制地使用技术力量征服世界,并为人类征服世界。

我们将努力让人们听到马克思思想的声音,因为马克思的思想具有一致性、深刻性和局限性。任何重要的思想总是包含问题的层面和多重价值。把它真正摆在我们面前,意味着我们必须对它提出严肃的质疑。但这并不是简单地反对它,那样做毫无意义。相反,这里的意思是,进入思想的韵律,唤醒所有经常被遗忘或钝化的激进强度,远比把哲学文本当作圣书、学术论文或报纸来阅读更有成效。

我们不能把一个人的系统思想、他的 "观点 "放在一边,而把他的思想的起源和发展史放在整个哲学史中。我们也不能把一个人的系统思想与他所遵循的方法或整个思想史割裂开来。不是先有思想再有历史,也不是先有历史再有思想。在这里,我们要做的是努力把握一种意味着历史、属于历史、向历史敞开的思想。因此,我们的目的既不是 "系统的",也不是 "历史的":我们的目的只是准备与一种思维进行对话,而我们还没有完全理解这种思维。因为这种思维以 "技艺 "为支点,与世界历史的 "存在中的生成 "形成了一个整体,同时也提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技艺 "与 "历史 "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是思想的本质,另一方面是人在历史和政治现实中的实践活动的意义。

总之,本研究的设计初衷是将其作为沉思马克思著作的导言。然而,这部著作难道不是插入了存在的整体的核心,即使只是通过照亮世界的一个方面并使其实现的方式?这是一部植根于时间、植根于存在之成为的作品,它表达了某种运动。但是,也许现在还无法判断,这种以辩证法为名的运动,主要是所谓思想的辩证法("主观 "辩证法),还是所谓现实的辩证法("客观 "辩证法)。随着研究的深入,现实与思维的区别以及马克思关于二者统一的主张对我们来说仍将是个问题,正如主观和客观这两个术语一样。只要我们没有超越主体的主观性和客体的客观性,朝着它们统一的基础和共同的视野前进,我们就无法对它们说出任何本质的东西。

  引言


关于理解马克思的思想

马克思的思想,自马克思以来,已成为马克思主义,一种方法和学说,一种理论和实践,变成了一种官方体系。但是,马克思的思想也是整个西方形而上学的延续和延伸,即使它想以一种激进的方式废除哲学,以便在现实的物质行动中实现自身。就像其历史链条上的各个环节一样,思想在沿着既定轨道不断前进的过程中所开辟的每一个新领域,当然都是由哲学和历史所促成的。思想在其历史中是一般被称为思想史的核心纤维。在哲学思考的形式下,思想确实成为了历史之光。


希腊思想构成了通向马克思的运动历程的第一阶段。"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会说:"现代哲学只是继续了赫拉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开始的工作。 1 1 ^(1){ }^{1} 前苏格拉底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掌握了作为^ó os  os  {:" os ":}\begin{gathered}\text { os }\end{gathered} ("言语、理性")的 "整体"("所是")的 "存在"-"生成"("所是")和神圣而坚不可摧的Physis("自然")的'A λ η ˙ θ ϵ ι δ λ η ˙ θ ϵ ι δ lambdaeta^(˙)theta epsilon iota delta\lambda \dot{\eta} \theta \epsilon \iota \delta ("真理")的人。对赫拉克利特来说,热爱智慧( τ 0 τ 0 tau0\tau 0 oo ψ o ν ˙ ψ o ν ˙ psi onu^(˙)\psi o \dot{\nu} )意味着在友谊中,通过战争与和谐,把握作为 "自然 "的 "一-全"(ëv mávza єîval),即一切隐藏和显露自身的统一体,整个世界的存在与生成,并用人类语言表达逻各斯的节奏。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希腊(不仅是希腊)的两位古典哲学家,他们追随苏格拉底打击诡辩派,发现了作为哲学的哲学,即形而上学;二元论的道路由此开启。希腊思想思考--想象--物理现象,并在柏拉图将理念与事物割裂开来之后,试图把握它们的形而上学、


事实上,它们还具有神学意义。然而,在亚里士多德眼中,整个第一哲学的顶点仍然是 "存在(即世界整体的存在)是什么?

怀疑论者把思想的武器对准了思想,斯多葛派和伊壁鸠鲁派打破了原有的统一,试图在自我意识中寻找支撑。后来,希腊思想遇到了基督教信仰,而基督教信仰本身又先于犹太教的启示;普罗提诺再次试图重建(失去的)统一感。罗马战胜了希腊,在社会和实践层面上得到了本质上的发展,把一切事物都变成了res("事物")。但罗马并没有因此而逃脱毁灭的命运。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每一种存在形式都是如此:每一次胜利都是失败的前奏。

古代世界消亡了,犹太教-基督教传统展开了新的视野。在这里,"存在 "的全部,即世界,现在被视为由上帝--卓越的存在--从无到有地创造出来的。世界不再是物理世界,而是注定要经历启示录的创造。人类现在生活在罪的征兆之下,等待着最终的救赎,而这一救赎是通过上帝为人类献祭和为人类而死而实现的。因此,人类承载着神圣的信息,成为戏剧的舞台。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创造的,他自己也是在与自然和肉体的不断斗争中创造出来的,以实现精神的胜利。虽然人在大地上活动,创造和繁衍,但他的目光只能投向天堂,因为他知道真正的世界在现世之外。犹太先知、《旧约》和《新约》、圣奥古斯丁以及神秘主义和经院哲学的整个传统都坚持了这一思想,直到宗教改革时期,这一思想仍在发挥着它的力量。很难谈论基督教哲学,因为依赖于对启示录的信仰并以教会权威为支撑的东西不再是哲学。然而,在基督教世界中仍有一种思想在起作用。

第三阶段在前两个阶段停止的地方继续进行,当然是为了继续,但以新的面貌出现,也就是说,以思想的面貌出现。希腊物理学中的整体统一性早已受到基督教的质疑,但现代欧洲思想却简单地将其消解,反过来反对基督教的创造秩序。人类主体的 "自我"(ego)被假定为res cogitans,与res extensa的(客观)世界相对立。表象与比率、意识与科学为我们设定了一个新的世界。


在此基础上,思想进入了发展的进程,意识、科学和技术将展开权力意志。人类满怀激情地开始征服整个客观现实。人类的自我意识和意志不再受到任何限制。历史成为与自然斗争的舞台,而技术则提出要改造一切。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自然科学以及历史科学和人文科学、实践活动和理论活动都被卷入了一个注定要笼罩整个地球的进程。即使是危机似乎也不能阻止前进的步伐,即使是虚无和虚无主义的威胁也不能阻止前进的步伐;因为整个事业的最初和最终的基础无处可寻。为什么会有一切存在和发生?

文艺复兴的奠基思想家笛卡尔、法国百科全书派、启蒙运动的哲学家、"德国唯心主义 "的哲学家(从莱布尼茨到康德再到黑格尔)--这些都是 "自我 "cogito、超越的 "自我"、绝对主体、绝对精神的胜利进步的英雄。然而,在这同样的进步中,我们听到了另一种我们难以理解的声音,即悲剧的声音。

在希腊思想中,世界,即正在形成中的万物的整体,仍然是一个:逻各斯照亮了物理,逻各斯激活了凡人的语言和思想。永恒宇宙的存在通过众生展现其真理,在神话和不朽者的行为中得到表达,并通过城邦、艺术和诗歌展现其自身。人是physis的存在。(对希腊人来说,physis 这个词的含义很难与 "自然 "这个词对我们的含义相提并论,因为对他们来说,physis 就是整体)。他受到 "物理 "的束缚,遵循宇宙的节奏。他可以探索现实,用语言表达现实,将现实提升到知识的高度,他可以将与physis密不可分的技术 e e vec(e)\vec{e} ("艺术、技巧")付诸实践,但他不会将自己塑造成宇宙的主宰。他的作品并不试图超越自己的秩序。他所把握的存在--其自然和神圣的全部--既是终审法庭,也是第一基础。希腊人知道如何面对 "不存在 "的威胁,面对作为威胁确实存在的 "虚无 "的威胁。有时,他们甚至敢于为虚无寻找词语,但却不去探究虚无本身的力量,也不去质疑存在的基础。

在犹太教-基督教启示录的眼中,在某一点之后


上帝的创造性行为从虚无中引出了作为世界的整体,这一点在基督教中比在犹太教中更为突出。所有的创造物和生物都从属于造物主。这个世界只是通向另一个真正世界的临时舞台。人在创造新的生命时,要与自然抗争。自然需要被驾驭,因为在自然之上徘徊着精神,在凡人之上统治着人神,上帝变成了人,成为绝对主人的儿子,为了上帝的荣耀完成他们的劳动和工作。所有的一切都服从于天意的计划,追求它的目标。


对于现代思想来说,世界既是自然又是精神,既是现实又是观念;世界被人类用表象思想所把握,而人类的意志就是认识世界、丰富世界、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人是这个准绝对的主体,他在社会中与同胞们一起工作和劳作,建造物体,启动技术的可怕力量;而正是技术,一旦参与到与自然的斗争中,就注定要成为推动整个地球的杠杆。

现代欧洲思想,即西方思想的第三阶段,致力于向世界扩张,本质上永远处于危机之中。它在寻找其理论和实践活动可以立足的终极基础,它提出了 "为什么?"的问题,既涉及事物的整体,也涉及具体的万事万物,但却没有找到根本和彻底的答案。尽管它致力于探寻事物统一整体(l'être de l'unité de la totalité)的存在,以及在其内部出现的事物的存在,但它始终倾向于不是从世界的整体,而是从特定视角下的特殊区域来思考世界。这样,存在的整体性就被消解了,思想建立了独立的组群,然后对其进行探索,将其视为构成个别特殊层面的组群。

现代思想的本质是逻辑的、物理的、历史的、社会学的、心理学的和美学的。这些视角是思维活动的范围和途径,每一个视角都是相对独立的维度,是现实整体的一个特殊区域。这些视角中的每一个视角都依次或通过选择某个特定的方向,最终在作为整体视角的思维中处于特权地位。于是,我们发现了逻辑主义、物理主义、历史主义、社会学主义、心理学主义、美学主义以及所有现实的和可能的混合、联盟和组合的既定立场。

这些片面的、分段的观点各自为政,将反思技术付诸实践,以探索那些被称为思想、自然、历史、人类和艺术的现实区域,将其视为众多特殊领域,视为众多具有自身适当规律和结构的组合。毫无疑问,为了使调查和研究以及作为变革机构的技术理论和实践取得进展,并产生积极而有益的结果,这一切都是必要的。然而,把握一切存在的统一性和丰富性的核心思想在哪里?难道不再有充实?个体的总体和总体的总和是否取代了总体的圆圈?因为不可避免的是,即使思想试图多维化(或仅仅试图包含许多片面的思想路线),只要它只是将个别维度联系起来,就很难产生整体性的理解。

显然,现代思想仍在以自己的方式寻找统一的整体,尽管它已经支离破碎;但这一任务确实属于一门以普遍性为主题的学科。我们已经提到过形而上学(或者更确切地说,一般哲学),但它往往沦为形而上学通史,甚至沦为简单的(伟大)思想史。第一哲学,即本体论,从未成功地成为真正的基础。无论是神学的、理想主义的,还是实证主义的,它都无法摆脱学术系统化这一危险的缓和手段。仅仅打算对 "存在 "进行论述,并不意味着人们确实在探索 "存在 "之逻各斯的全部意义及其所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科学源于哲学,是通过尽可能地推进专业化而发展起来的。在可能的情况下,它们将自己重组为技术,在自己设定的范围内从事发现和发明工作,但同时又不放弃让一切都服从于自己的观点和方法的愿望。尽管如此,科学只涉及世界的一个方面,而不是整个世界。即使承认这里确实掌握了现实的一个方面和真理,但这样掌握的仍然不是普遍的现实。语言、思想、自然、历史、人类、诗歌和艺术越来越受到来自两个方向的攻击,而这两个方向的共同点是技术结构科学。一种是历史(或历史主义)观点,另一种是系统观点(即希望将这些事物中的每一种都作为论文主题的观点)。根据这两种观点,每个相关领域都有其 "历史",每个领域都属于一个


科学的处理方法声称是完全适当的。但是,历史和人的问题,历史性和人的意义问题,是否通过这些手段得到了澄清?历史科学和人文科学是否解决了它们被认为所关注的问题,抑或它们只是在技术上探讨了这个问题?

现代世界和现代思想使历史和人类成为享有特权的中心。对它们的研究具有特殊的、近乎戏剧性的重要性。万事万物都是在人类历史的时空中显现出来的。因此,人类历史对整个人类历史的过去进行了科学的占有,同时通过技术改造自然,为超越无尽阴郁和荒凉的现在,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做准备。这样,"历史的人 "就成了 "整体性悲剧 "的主角。他的思想旨在把握存在的一切,他的艺术和技术作品表现了他的本质,同时也表明,在普遍的历史中,人类通过异化和苦难实现了自身并将自身对象化。尽管如此,人类并没有放弃战胜自己的意志,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他们认为自己是 "成为 "的主角,却轻易地忘记了,如果他们是 "成为 "的主体,他们就被 "成为 "所支配;而 "成为 "与 "主体 "和 "客体 "流向一个可以决定并按计划组织的目的地是完全不同的。但是,他们并不想拖延,他们并不想认真对待错误 2 2 ^(2){ }^{2}

思想在其现代阶段,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赋予人以无条件的特权角色。它假定了具有比率和自我意识的 "自我"(res cogitans),并将整个 "外在"(res extensa)领域作为其活动领域。因此,人的主观性成为 "存在 "的(客观)基础。世界由主体世界和客体世界组成,人作为(客观的)主体,是一个积极的认识者,与客体打交道,并在表象中把握客体。思辨与行动甚至激动并行不悖。历史从此成为人的大地,一切行动的舞台,真正的场所;思想开始研究人的存在之谜及其历史的意义。然而,具体和有限与普遍和绝对之间的关系成为了令人痛苦的问题。试图以系统的方式回答这些重大问题的努力,既无法证明 "现在是什么",也无法证明 "将来会是什么"--这就是 "现在 "和 "将来 "的状态。


但这并不能阻止已经开始的行动沿着它的轨迹前进。

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个人主义和普遍主义、知识理论和行动技巧在这个人文主义和道德主义的时代配对出现,而这个时代正准备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在伟大的现代思想家眼中(也只有在伟大的思想家眼中),人和历史不允许被孤立地、自主地对待,与其他一切事物,也就是与包含它们的整体相联系;它们仍然处于一个更广阔的圈子里。

从根本上说,正是在科学掌握和实际变革行动的推动下,人类和历史变得支离破碎,与任何可能将它们与立足于它们或超越它们的东西联系在一起的纽带被切断了。这一新的方向大约出现在十九世纪中叶,就在 "哲学成为世界 "和 "世界成为哲学 "这一阶段的最后一个伟大哲学完成之后。以黑格尔为出发点,历史主义(以及社会学)和实践人文主义(无论是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纷纷登场。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以 "人类学 "和 "历史学 "的方式研究人和历史的普遍趋势的兴起,尽管某些思想家拒绝将整体划分为不同的部分,拒绝通过本体论的肢解和方法论的分割来探寻现实的本质和根源。在十九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一种 "本体论 "的现实和知识排序模式取得了胜利。根据这种模式,"成为 "链条上的各个环节由物质、矿物、植物、动物、人和历史社会组成,相应的有序科学集合从数学和物理学到生物学和社会学;这一 "成为 "的关联序列最终形成了历史上的人,即社会中的人,他们通过工作、技术和科学来掌握和改造自身以及其他一切。

因此,"人 "最终成了一个问题,一个人们急于找到答案而想方设法要解开的未解之谜。但人类主体本质上是一种历史存在。因此,历史也是一种探索,人们努力探究其意义的奥秘。人类学科学试图了解人类的现实,而历史和社会科学、政治经济学和政治学则努力理解人类的历史。


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这些研究都以人类和历史为主要研究对象,即人类过去的历史、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形成和解体;其目的是进行仔细分析,以便更好地处理当前和未来的事务,根据他们的预测,未来将在地球范围内运作。

因此,人类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的整个网络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处理了被称为人和历史的本体现实;这是在推测哲学、本体论形而上学的伟大时期结束之后出现的。难道哲学已经无话可说了吗?它成为真正的科学了吗?除非我们将马克思的思想置于世界历史的思想视野中,否则我们将很难理解它;因为它与历史的一个精确时刻息息相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介绍马克思思想之前,要先考察一下导致马克思思想的思想运动。马克思本人认为,作为哲学的哲学是一种理论活动,必须通过它的实现来超越它,尽管 "它的实现就是它的毁灭"。马克思强调并塑造了他周围发生的一切。他以自己的方式,不是针对作为整体的世界的存在--生成,而是针对人的存在以及历史和社会的生成。

人的存在和历史的成为恰恰构成了我们将试图勾勒其脉络的研究的枢纽。在这里,我们发现这种存在和这种成为的研究是为了通过科学和技术的积极干预来改变和改善。科学技术将现实切割成各个领域、部门、区域和片段,以便更好地按照(假定的)适当的视角和方法来处理它们,其目的是通过使用具体和适当的手段来采取有效的行动。

毋庸置疑,每个人都知道,"人 "和 "历史 "是宇宙自然中的现象,是向过去和未来敞开的无限整体。没有人不知道,人和历史不可能完全孤立。没有任何地方的人是绝对孤独的,与任何历史都是隔绝的;我们也没有任何地方的历史是完全非人性的,没有人类的。我们是历史和人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是 "成为 "的主角,世界的整体性在 "成为 "中显现,又在 "成为 "中消逝。无论是作为个体还是集体,人都是


在这一运动中,人们既是主动者,也是被动者。与此同时,人们总是倾向于忘记人类历史并没有穷尽存在的整体性。历史和社会的成为,尤其是以狭隘的、还原的方式来理解的话,很难与世界的完全开放性相吻合,而世界的整体性从来都不是 "完全的"。世界这种非总体性的总体性,从来都不是简单的经验集合体,这种由世界片段组成的开放总体性,不能被还原为所谓的真实的感官世界。诚然,世界只有一个,但它并不像构成的、具体化的世界那样有限,也不像构成的、具体化的世界那样容易把握。

主观性的时代,即现代时期,不得不赋予人类学、历史学和社会学以特权地位,使人类的思想和行动失去了某种明确的基础。但是,主体性并不意味着心理上的主体性,一种纯粹个人的东西。这里的 "主体性 "是揭示世界整体性的地点和时间。它是客观的 "主体性"。

人/历史、个人/社会、主观/客观这些对立面仍然是图式化的、空洞的,因为我们从未遇到过一个单一的极点元素。当这些对立面出现时,是我们自己将构成整体的元素人为地隔离开来,而正是整体允许它们成为活跃的成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掌握了基础,即构成整体的任何东西的共同的单一根基,无论是完整的还是被完全分解的。众所周知,人类历史包含了人类个体的进化,这种进化无处不在,并且始终处于社会的背景之下。但是,"人是其自身历史的原因吗?"或者 "历史是否产生了人?"这样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是人为的、抽象的。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如何在一次运动中同时理解包含人的历史的整体性和人的伟大与贫乏,人是历史的 "创造者",与他的伙伴们共同创造历史。马克思确实将一个方面置于主导地位,并将其与其他方面割裂开来,但他并没有将其孤立起来。他专注于一个占主导地位的方面,分析整个存在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他深化和放大了一个现实,但并没有建立一个具体的、全面的方法,一个更多是统一而非统一的方法。他提出了对历史书的一种解读,推荐了一种特定的行动。然而,世界的整体性也包含着其他现实和其他活动。

前苏格拉底们通过逻各斯在世界历史上首次掌握的总体性,在黑格尔的思想中成为一个总体系统。在这个体系中,真实就是整体。但是,自黑格尔以来,总体性已不再表现为总体。总体性的区域和维度、片段和方面继续被人们所把握,但本体论思想的缺失却是一个残酷的持久现象。人类仍然无法找到万物的根基,也无法找到将万物联结成 "全 "的纽带。自然成了人们与之抗争的东西,上帝已死,而人类社会则显示出可怕的缺陷。人和人都在努力将自己从异化中拉回来,因为无论是个体存在还是人类社会都离不开某种作为基础的东西。人类拼命试图通过戏剧的社会化,通过调动意志和劳动的力量,来实现与自身、他人和世界的和解。然而,概念表象和理性的力量、理论知识和实践劳动的力量、意识和技术的力量似乎并不能直接导致重新找回失去的统一性、破碎的整体性和未成熟的自然。整体性的单一真理不再可见,单一性的基础不再可见,对于现代人来说,整体呈现出虚无的特征。然而,人类仍在继续进行着似乎没有止境的理论和实践活动,尽管所有这些活动对保持 "为什么?"这一问题的无解并无多大帮助--事实上,其效果恰恰相反。 历史辩证法希望掌握人类存在和运动的秘密,以便直接面对异化问题,并为与物质产品生产节奏成比例增长的不满情绪提供补救措施。剥削、挫折和不满的根源受到了那些旨在将消极的、不快乐的意识,以及与之相伴的令人揪心的错位和无法沟通的容器之间的冲突转化为积极的、革命性的反思性自我占有(prise de conscience)的人的攻击,从而导致一种和谐,在这种和谐中,谜团得以解开,令人满意的秩序得以建立。

一开始,是马克思这位迟来的犹太先知踏上了这一征程。他将西方思想中的人文主义倾向推向了极端;他找到了表达社会和人类罪恶的语言,从而提出了解决方案和治疗方法;他是在分析特定条件作为 "人 "的最终产物的基础上实现这一点的。


漫长的过程。在马克思眼中,人类历史力量的费力发展,使人与人的存在、人的劳动产品、人的真正本性以及世界的整体发生了异化,而这一切都到了为了技术主义文明而丧失人的真正社会本性的地步。马克思通过对这种非自然化和异化状态的分析描述,对其提出了猛烈的质疑和彻底的谴责,他的意图是准备一种切实可行的替代方案,以克服其多方面的异化。他的论战分析使他对当前产生了极其消极的结论,并对未来作出了愚蠢的和解性展望,而原始过去的问题却依然模糊不清。

马克思认为,他在对人类劳动的分析中找到了悲剧的秘密。人类的劳动、商品的生产、人类的繁衍,以及人类对自身的生产,在构成异化的纽带的同时,也将人类与自然联系在一起。马克思认为,他在劳动的异化中找到了异化人类的历史成因之谜。因此,在经济悲剧中,邪恶和动乱的现实是最有实质意义的。邪恶就像原罪的世俗化阴影一样被投射出来。人类作为工人与他们的同胞以及与自然的斗争,这种为生产生活而进行的斗争使生命力窒息。

马克思试图探究其秘密的这种 "恶 "有可能没有出现过吗?难道它不是生命力发展的内在因素吗?此外,为什么我们总是不能不想到 "原罪 "呢?

创世记》中的上帝吩咐人类始祖亚当不要吃伊甸园中由他栽培和管理的知识树。除了善恶树之外,人可以自由吃园中的任何一棵树:永恒主对人类说:"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死"(创 2:17)。他的诫命没有得到遵守,消极的力量在起作用,男人和女人变成了凡人,凡人但有知觉;因为当他们吃了禁果之后,"两个人的眼睛都睁开了"(创 3:7)。从此以后,亚当和夏娃之后的世世代代都会看到邪恶笼罩着他们的生活。乐园失去了,因为人现在变成了凡人,并因最初的 sin sin sin\sin 而拥有了知识。永恒之神对第一个凡人说:"因为你听从了你妻子的声音,吃了我所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棵树。


地因你们受咒诅,你们终生劳苦,必吃地里的土,地必生荆棘和蒺藜,你们必吃田间的草木。你要流汗吃饼,直到归于地,因为你是从地里出来的;你本是尘土,也要归于尘土"(创 3:17-19)。上天以这种方式诅咒第一个人和他的子孙后代在地上做苦工,被囚禁在生产的必需品中。永恒之神对第一个凡人女子说:"我要使你多受生儿育女的苦楚;你要在苦楚中生儿育女,然而你的心愿是为你的丈夫,他要管理你"(创 3:16)。

男人是永恒之神按照自己的形象用地上的尘土创造的,女人则是男人的助手和伴侣(因为 "人独居不好")。


[2:18]),它们原本注定是不朽的,是多子多福的。他们的使命是繁衍生息,充满大地,使大地服从他们的统治,并统治所有其他生物。


在堕落并被逐出乐园之后,他们变成了凡人,注定要回归大地,注定要在困难、挣扎和痛苦中生产和繁衍,以便从大地攫取财富。既然他们要与自然抗争以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那么他们之间也要进行斗争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男人和女人听从了否定的声音,吃了善恶树上的果实。他们获得了这种知识;他们的眼睛被打开了,他们变得 "像神一样"(创 3:5)。既然凡人被赶出了天堂,注定要在尘世中劳作和受苦,他们就会想成为真正的 "像神一样的人",在尘世中实现天堂梦,这难道不是人之常情吗?巴别城的建造者曾说:"来吧,我们要为自己建造一座城,一座顶在天上的塔,我们要为自己扬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创 11:4)。

随着第一代人类的诞生而产生的知识,一旦被引入,就会一直延续下去。亚当认识夏娃,夏娃怀孕生子。最初的 sin sin sin\sin 是断裂的结果,是唯一的、神圣的和 "自然 "的世界错位的结果。知识的猛烈进入标志着这一断裂,其结果是人类希望用知识来战胜悲惨的生活。


影响生活生产。


马克思,这位后世的犹太先知,似乎还能听到《旧约》的回声,哪怕是在很远的地方。 3 3 ^(3){ }^{3} 但是,他希望人类走上一条摆脱原罪及其伴随的诅咒的道路。马克思坚持真正的知识,坚持对人的真正社会性的认识,坚持对人的一切悲惨遭遇的反思意识,以便通过这种知识和意识使人彻底摆脱束缚在历史成为的洪流中的枷锁。原罪受到质疑和否定。劳动不再是异化。人将成为大地的主人,而不会受到任何其他主人(无论是人类的还是神的)的打击。马克思赋予人类的任务是征服大地,实现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以及人与存在的整体性的和解;为此,马克思清空了天上的神灵,并试图消除天地的二元性。

马克思的背后是一个源于希腊的完整世界、


罗马、犹太、基督教、欧洲和现代。他希望自己的思想不带形而上学的预设,但预设,尤其是形而上学的预设,并不总是那么容易看清。即使他无意从事哲学家的工作,他的思想也有哲学的一面;他把过去长期以来的东西 "具体化"。他的明确意图是他的体系是科学的,因为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积极的(而不是实证主义的)科学理解,以便通过实践把世界改造成一个与人类活动相称的世界。但是,自称为科学的东西并不只是从科学中汲取营养。可以说,马克思在科学层面上阐明了他隐含的哲学预设,也就是形而上学预设,只不过把他的著作描述为科学是用词不当。与其说是科学,不如说是技术影响了马克思的事业;事实上,也许(现代)技术才是(现代)科学的内在动力。

马克思从全局考虑、整体观念开始,转向分析工作--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意识形态--并再次以旨在全面的视角结束。他的思想(哲学思想)借鉴了科学的某种方法,但并不满足于科学的结果。最重要的是,马克思是分析异化的技术人员,而异化正是技术发展的结果。


但他也希望成为处理和改造世界历史的技术人员。马克思的作品中也蕴含着各种形式的现代秘密--技术,而他努力的目标仅仅是技术力量的处理和全面部署。马克思思想的大方向、马克思著作的科学建构、马克思著作的实践成果,无不渗透着技术。我们必须努力抓住这种哲学、科学和技术密不可分的思想的中心,并将其视为一种既能构建整体理论又能形成实践方案的方法。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尽一切努力把握马克思思想的精髓,从整体上理解他的论述,发现他思想中运动的起源,并将其发展视为一个统一的过程,尽管它包含阶段性。为了准备未来与马克思的话语进行对话,我们必须与马克思作品活生生的核心进行接触,冥思苦想地追寻该作品在融入世界进程中的方法性和系统性发展。聆听和理解一种声音的原声并非易事。与隐藏在建筑中的真理交流也不容易。而要为以征服为目的的思想划定最远的界限,也必然会遇到困难。

尽管如此,我们不得不接受所有这些困难,并冒着威胁这种事业的风险,冒着无法真正实现其目标的风险。因此,我们的目标是阐明马克思思想的方法程序和系统内容,同时认识到,对于进步中的思想来说,方法和学说并不是两回事。我们既不道歉,也不批判。攻击和防御,尽管作为军事行动可能是必要的,但往往会变得毫无意义,最终成为服务于某种不可动摇和不可防御的东西的行动。如果我们不歌功颂德,也不展开论战,而只是准备沿着马克思的思想所走过的道路去面对严酷的现实,并努力明确理解所谓的马克思学说的内容,那么就会产生更有意义的东西。追寻和理解这一思想的路线和前进方向,意味着发现其意图并追寻其最终结果。通过努力把马克思的话作为连贯、一致和包罗万象的论述来聆听,我们也将努力使其真理熠熠生辉。要做到这一点,一个人的思想必须是开放的,因为只有


这样,它尚未解决的问题和局限性、它的内部困难以及它的偏颇性才能显现出应有的光辉。我们还必须对一个人的思想真理的光芒持开放态度,因为这种真理与其他任何真理一样,很难逃脱被其他东西取代的命运。针对作为构成和作为构成的思想的学术评论或巧妙批评是次要的,也仍然是次要的。思想不会被 "验证 "或 "证伪"。它们有机地出现和发展;它们作为表达和阐明作为开放现象的整体性的一个核心领域或一个方面而出现;通过一个转变过程,它们成为实际现实的真理和一种真正的力量,或者它们只是在图书馆中死去,因为它们未能抓住某种压倒性的真理。即使是伟大的思想也会 "消亡",但只有在穷尽其真理(或至少是其一个层面)并使之成为现实之后,只有在成为新思想和新现实的普遍种子之后,才会 "消亡"。真正重要的思想确实会 "消亡",但它们的意义却铭刻在世界成为世界的过程中。

为了从哲学上理解马克思思想的形而上学预设、他的学说的响亮意义和他的方法的力量,为了同样理解他的整个事业的目标、它想要完成什么以及它想要去哪里,我们决不能忘记,任何理解或解释都不会穷尽这些东西的来源。每一种名副其实的思维都是多维的、多价的,即使是当我们试图揭示其核心维度时,尤其如此;只有当我们将这一核心维度凸显出来时,我们才能成功地让它说话。因此,我们建议将马克思思想的核心枢轴置于理解之光之下。在不把这一思想简化为一种模式的情况下,我们将试图就其正确的意图对其提出质疑,以便一旦其自身的问题以及其问题的性质因此而得到明确,就可以对其提出质疑。因为马克思的思想包含着否定性,而否定性是通过取代而运动的;它的否定性等待着爆发出来的时刻。通过将马克思思想的运动本身所隐含的否定性付诸行动,我们放松了阻碍否定性的结构框架,我们恢复了马克思思想中僵化的流动性。我们不从外部立场对其进行攻击,而是按照其自身的节奏进行,但要睁大眼睛,意识到我们必须超越该思想可能已经停止的点,进行移动和思考。


如果我们回到马克思思想的基础并遵循它


也许我们会发现自己处于某种既是其基础又是其超越的东西之中。呈现一种思维,使其呈现和透明,也意味着揭示包含其特殊性的普遍性的存在。这也意味着协助其内部 "矛盾 "的展开,而不是以轻率或学术的方式谴责这些矛盾。没有人的思想能够成功地将所有的二元性和多元性完全还原为统一性,垄断整体性。马克思的思想也不例外。在真正使一种思想成为现在时,我们已经在或多或少遥远的未来追寻到了取代它的道路。取代或超越一种思想,意味着阐明它的真理,理解它的错误,在再次接受它的过程中延续它,同时超越它,走得更远。历史上的思想运动就是这样一种运动,在这种运动中,这种超越、这种辩证的消解成为现实;通过这种运动,每个伟大思想所特有的真理时刻得以保留。历史的运动使真正重要的思想成为普遍的现实,同时也改变了这些思想。但是,如果一种思想在历史中被确立,然后又被调整,这是否不仅仅是改变了它,而是背叛了它?我们又该以什么样的名义来评判并宣称它是公正的呢?很显然,在众多可能性中,只有一种可能性得以实现,而且很可能是最有力的一种可能性,最有可能转化为 "真正的 "力量的一种可能性。因此,思想的全部意义都不会得到实现。因此,在马克思的原始思想(马克思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之间,既有连续性,也有连续性的中断。 我们能把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分开吗?当然不能。但我们也无法将它们区分开来。与柏拉图主义和笛卡尔主义(比照适用)一样,马克思主义与其创始人的联系既体现了连续性的力量,也体现了非连续性的力量。柏拉图主义、基督教、笛卡尔主义、马克思主义都遵循着创始人最初开辟的道路,即使在偏离其初衷的同时也是如此。它们各自扩展了由最初的推力所产生的运动,对其进行修改、概括,使其变得迟钝。在柏拉图思想与柏拉图主义之间,在基督教愿景与基督教之间,在笛卡尔充满成功感的思想与笛卡尔主义之间,以及在马克思的意图与马克思主义之间,都存在着无法弥补的鸿沟。归根结底,没有人能说清这些 "主义 "的含义。无论它们是多态的、难以捉摸的 "预言",还是模糊的、平面的 "世界观",抑或是精神或伦理态度,它们都为自己的有效性付出了代价,为自己融入世界、普遍使用


由于失去了最初的真理,它们也就失去了真理的一个方面。创始的那一刻,一种思想、一种直觉、一种愿景的闪电,很可能无法保持其原有的强度和纯度。当它成为一场哲学、宗教或政治运动时,开始时的基础性洞察力就具有了一种寻求扩张的力量的特征;它随之发展变化,从而成为一种形成性的力量。我们决不能忽视它在最初出现时与它在演变过程中最终成为的事物之间的差异。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它的内部,有某种东西允许并促成了它的扩张和重新整合的过程。

马克思的思想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成为不仅理解世界而且掌握世界的理论和实践运动。 4 4 ^(4){ }^{4} 马克思主义已经证明自己是一种取得巨大成功的历史理论;它是一种具有极强效力的社会学分析工具,是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然而,马克思主义过去、现在和将来也都知道自身存在的困难,这些困难将导致马克思主义被取代。在成为马克思主义,即系统化的理论和实践、既定的方法和学说的过程中,马克思的原创性、创造性思维已经外化和异化,以客观的、现实主义的方式实现了自身,并产生了后来成为自主性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思想的发展,通过对马克思思想的扩展和改造,即通过扩展其意图的一个维度和收缩仍然开放和存在问题的维度,通过将其愿望转化为意识形态和现实,来实现一种原初的直觉,并使之系统化和现实化。然而,这种形成性的 "变形 "是由马克思思想的最初表述促成的。马克思思想后来的发展只是使这些最初的要素得以实现。马克思思想中最适合被继承和发扬光大的方面占据了主导地位。我们既不想把马克思从马克思主义中剥离出来,也不想把他紧紧束缚在马克思主义中,但我们认为,要理解马克思主义,首先必须理解马克思。让我们学会重新建立马克思与黑格尔以及黑格尔之前的整个哲学传统之间的联系。 让我们把马克思的思想视为一种思想,但不要忘记还有青年马克思和另一个马克思。让我们思考一下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纽带和分隔纽带的问题


因为这两者是统一的,马克思身上的某些东西使马克思主义得以发展。我们也不要忘记,天才的创造者与他们的弟子(无论他们的天赋如何)之间存在着一道鸿沟、一个深渊,人们必须回到源头,才能更好地顺流而下。哲学思想构成了每一种科学、技术和实践理论的遥远基础,这些理论自称超越哲学,甚至从哲学中衍生出来。因此,我们必须努力通过思考来理解哲学在孕育科学和技术时变成了什么,换句话说,当哲学 "实现 "和 "具体化 "自身时,当哲学变得实用时。一个思想体系的哲学基础也会产生一些学说,而这些学说在其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完全独立于哲学基础之外。即使它们各自的真理包含了整体的一个方面,它们也很难把握整体的存在本身,即整体的存在-生成,因为它们只是对世界这个开放的整体的一个或另一个方面投射了部分光辉。表达 "现实 "中的一个现实,与真正穷尽 "现实 "中的一切是两码事。历史的意义、人类生活的意义和世界的进程都无法穷尽。马克思想要解决的问题,即人在自己的历史中和世界历史中的核心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让我们称之为形而上学和历史问题;任何片面的方法都不可能成功地清楚地提出这个问题,更不用说解决这个问题了。

要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并使之透明化,要展示马克思的思想并使之成为活生生的存在,就必须找到一条指导性的主线;这就是我们要努力做的,找到可以遵循的主线。我们的表述应该以马克思著作的文字和精神为基础,这些文字让现实--人和事--说话。我们将试图了解马克思所阐述的人的观点、历史观和救赎计划是如何在破碎的整体性和失落的统一性的背景下脱颖而出的。我们将考虑到所有文本,但不会把它们放在同一水平线上。我们将对马克思青年时期的著作(1848 年《共产党宣言》之前的著作)给予特别关注(尽管不是唯一的关注),以便更好地掌握这一思想的起源、结构和发展。


在这之后,恩格斯和其他马克思主义者赋予了这一思想以形式和内容。因此,在不忽视马克思著作的整体视角或忽略其整体意义的同时,我们将主要依靠(1)巴黎文本《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是马克思理论的起源之书,也是其试金石;以及(2)《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部分。我们将引用的许多段落将有望为我们呈现马克思的真实思想和语言,以及他话语的精神和文字。

  第一部分.

  从黑格尔到马克思


如果没有黑格尔的 "本体论",马克思这位思想家在严格意义上是根本无法理解的。 1 1 ^(1){ }^{1} 这是一种奇特的 "对话",它既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又把它们对立起来。在这一对话中,辩证法--由绝对知识所创立、思考、然后被绝对知识所曲折地操纵--被颠倒了,变得站立起来,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它的头。辩证法实际上似乎变成了世界历史,变成了全面的实践。在马克思的推动下,辩证法发生了嬗变。历史不再是绝对精神发挥自身作用的场所和时间,它变成了技术发展的历史。世界不再是精神运动的世界,而是人类活动的世界。尽管如此,历史的 "动力 "和意义问题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因为,理想主义在为这些事物提供基础的努力中失败了,而反理想主义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足够的勇气来超越对终极基础的痴迷。那么,"世界 "是否作为一种非人类的力量而存在,一种既非精神也非物质的力量,一种无法还原答案的问题,一种不会让自己完全被征服的地平线?
  从绝对知识

  到全面赞美


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旨在通过将哲学转化为实际的社会现实来废除哲学,它在黑格尔的本体论形而上学的视野中塑造了自己。 1 1 ^(1){ }^{1} 在黑格尔的手中,从赫拉克利特到康德的整个西方哲学传统、从犹太先知到新教的整个宗教传统以及整个历史和艺术传统都在思想中复活了。对黑格尔来说,哲学是对通向神圣、绝对精神的普遍性成为的意识的反思。它是一种运动,通过精神在自然中的外化,达到对历史在概念中的理解;因为正是在这样理解的历史中,精神回到了自身,并在感官主体性、心理主体性以及最终的理性主体性中,在法律、道德和伦理、艺术、宗教和哲学中,并通过它们来把握自身。哲学趋向于通过精神将自身转化为对总体性的绝对认识;而总体性就是真理。在黑格尔看来,现实的真理在于理念,因此 "理性 "与 "现实 "是一致的。他想把实在转化为思想的形式,但实在(真实)甚至无法与思想分离;因为实在是在话语中揭示出来的,因此它就是思想。意识、(哲学)科学和知识的确定性是事物本质的确定性,就像它们是思想一样。黑格尔的循环论思想建立在同一性的概念之上,即同一性与非同一性的同一性。现实与理念、


鉴于同一性意味着否定性、中介性和差异性,思想和事物是相同的。整体性构成了


黑格尔在《哲学科学百科全书》中说:"和谐是更高的和谐,而不是无差别的和谐或无差别的统一。因此,我们需要更深入地理解黑格尔在《哲学科学百科全书》中所说的这些决定性的话语:"......它(即智慧)的产物(思想)就是事物;它是主观和客观的简单同一。它知道,思想的东西就是存在的东西,而存在的东西只有在它是思想的时候才是存在的。

哲学,即推测性思维,与逻辑和本体论密不可分;它是对存在的认识,也是对自我的认识,是对世界的认识,也是对自我的认识。思想等同于存在,存在即思想。思想是一种力量,它说出正在成为什么。绝对和真实是精神,但绝对是在成为中,这不是变化,而是绝对(即精神)的揭示过程。整体的真理在 "存在 "与 "非存在 "的统一中被揭示出来,而 "存在 "与 "非存在 "构成了 "成为";绝对精神在 "成为 "的过程中走向(绝对)主体的绝对知识。黑格尔从 "主体 "而非 "物质 "的角度思考问题,尽管他所说的 "主体 "并不容易把握。

精神彰显自身。它将自身外化、异化,并在实现自我认识的过程中与自身和解并重新融合。历经沧桑,包括克服不快乐的意识,人类实现了与普遍历史命运的和解:历史与人、人类与个人达成了一致,虽然总是不和谐,但超越了无政府主义的、悲剧性的、浪漫的和无意义的对立与冲突。自我意识和世界不再需要分离,因为它们是一体的。人类的普遍历史,世界的历史,是精神通过时间得以实现的地方。然而,普遍历史本身就包含在 "成为 "之物的 "整体 "之中--"整体 "是 "存在 "与 "虚无 "的统一体;这个 "整体 "就是真理,它意味着自身的否定性和时间性,通过永恒的超越过程,无止境地将有限引向无限(绝对)。虚无性、否定性和矛盾性仍然是 "在生成中的存在 "所固有的,它既是世界整体的特征,也是每一个具体的本体现实的特征。

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既是 "保守的",又是 "革命的",如果这些术语能够适用于它的话。一切存在的东西都被取代、废除和克服,同时又被保持、维护和保留。黑格尔的 "存在"(Aufhebung)确实仍然是一个谜,无法用任何单一的方式来解释。


马克思将从某个角度攻击它。马克思将从某个角度对其进行攻击,但他真的会超越它,真的会取代黑格尔的取代思想吗?

黑格尔之后的人试图对黑格尔似乎想要维护和建立的东西提出质疑:一方面是宗教和国家,另一方面是绝对知识。对黑格尔来说,宗教仍然是真实的;宗教是精神认识自身,并赋予知识以自身的绝对力量,从而通过这种知识将自身提升到理性的顶峰。上帝在历史中并通过历史显现出来,而国家本身就是人间的神物。在黑格尔思想的整个运动中,过去和将来都是正确的东西很快就会被孤立起来,成为批判风暴攻击的对象。

黑格尔的思想是多价的、可塑的和多维的。毫无疑问,黑格尔的思想是圆形的,它把一切都围在一个圆圈里,把我们也围在一个圆圈里;但黑格尔的思想并不适合用图式来理解。我们根本没有假装画出了这一思想的主要轮廓特征,也没有指出它的中心。我们只是简单地提示了马克思批判所依据的地平线。黑格尔的哲学似乎不允许在哲学反思的大海里捕捉;它似乎不允许从自身之外进行哲学理解或批判,与此同时,它又使一切内部的 "驳斥 "成为不可能。在他的思想中,哲学成了问题。对它来说,哲学是一个 "颠倒的世界";对它来说,哲学就是 "用头走路"。但事实上,颠倒的是天真的意识世界,而天真的意识,即普通人的良知,只是想象自己正确地行走。那么,马克思的事业的目标是颠倒这个颠倒的世界,使黑格尔的方言重新站立起来,使它不再用头走路,那么,马克思的事业又有什么意义呢?马克思主张在实践中超越哲学,并通过实践来实现哲学,那么马克思的事业最终会有什么呢?完全的物质实践真的能够取代绝对的、真正的思想吗?


这些问题现在和将来都更加难以澄清(而不是解决),因为黑格尔本人似乎想通过完全不同的手段和目的,走上一条超越哲学的道路。我们还没有清楚地揭示出这一目的;事实上,也许我们甚至还没有开始揭示它。在《精神现象学》序言的前几页,黑格尔在谈到对智慧的热爱时写道


这就是哲学:"只有以科学的形式系统地发展真理,才是真理存在的真正形式。为了帮助哲学更接近科学的形式--即哲学可以放下热爱知识之名而成为实际知识的目标--这就是我所设定的目标。"3 这段文字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含义,但有一点是它所不能表达的,那就是哲学、热爱知识必须成为科学主义或实证主义意义上的科学。知识(Wissen)、系统知识的有机整体(wissenschaftliches System)和科学(Wissenschaft)意味着系统的哲学形而上学、自我意识的知识、本体论的知识。在黑格尔看来,科学的最高形式、真正的科学就是哲学;本体论、形而上学和精神逻辑是一致的。因此,黑格尔将他的本体论形而上学命名为 "逻辑科学"。刚刚引述的这段文字进一步指出,希腊意义上的哲学必须放弃其先前的本质和名称,成为真正的知识,即关于绝对理念的绝对知识,而绝对理念是总体性的灵魂。马克思将通过双重对立来反对这种绝对知识和总体知识的目标。一方面,针对绝对的总体知识,他将提出总体的生产实践;另一方面,针对绝对的主体、客观的主体、物质产品的生产者。对马克思来说,绝对精神和绝对理念的东西将成为劳动和实践的材料。 黑格尔的理念通过世界历史(精神史)的各个阶段缓慢而痛苦地发展,最终在超越哲学的知识中达到重新整合和自我认可,与之相对的是马克思关于人类和现实世界的生产史的观点,人类通过具体的、确定的、物质的劳动来渴望超越自身的异化。

我们将在马克思主义大厦的各个层面见到黑格尔,这仅仅是因为他是马克思主义大厦创立的幕后推手。我们必须努力不忘记这一点。我们还必须尽量不要忘记,黑格尔是西方思想伟大阶段的终结和顶峰,这个阶段始于前苏格拉底,延续到基督教,最后在建立自我的 "我"(cogito)、超越的 "我"(I)的过程中,在绝对主体、绝对精神中达到了顶峰。黑格尔对总体现实进行了总体思考,将所有现实,无论是其存在还是其成为,都包围在一个 "圆 "中,人们只有打破这个 "圆 "才能从中逃脱。而这正是马克思要做的事情,如果打破一个圆圈可以被称为 "摆脱 "的话。

  从它的帽子。

可能是世界无法支持这种高层次的思想张力,也可能是这种思想无法承载世界;无论如何,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崩溃了,黑格尔的思想是最后一幕。 4 4 ^(4){ }^{4} 这是个人和零散思维登场的时刻。这是试图把人安置在一个没有世界的世界中的时刻。

马克思了解黑格尔,但却误解了他思想的本质内涵。他承认黑格尔的伟大,但黑格尔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既是一个存在的人物,又是一个不存在的人物。马克思拿起了剑对抗他的天才对手--他已经死了。他既承认黑格尔整体概念的伟大,也承认他许多具体观点的优点。他特别赞赏黑格尔辩证法的一个方面,即把稳定的、固定的思想重铸为辩证形式。用马克思自己的话说"黑格尔认为,现代世界也被解析为抽象观念的世界,他把现代哲学家的任务与古代哲学家的任务相比,定义为包括以下内容:现代哲学家不应该像古人那样从'自然意识'中解脱出来,'把个人从直接的、感性的方法中清除出去,使他成为有思想的、有思维的物质'(成为精神),而应该'取消坚定的、明确的、固定的思想'。'他补充道,这一点可以通过'辩证法'来实现。 5 5 ^('5){ }^{\prime 5} 事实上,在《现象学》的序言中,黑格尔就呼吁在纯粹思维中,在认识自身的 "这种内在的直接性 "中,通过辩证运动来超越抽象性,把静态的、确定的、固定的思维转变为流动的形式。黑格尔认识到,要使 "固定的 "思想变得 "流畅 "是困难的。这样做的辩证运动同时把纯粹的思想变成了概念;它们以这种方式变成了它们的真实面目:"自我运动的函数、圆圈......"。. . 精神实体"。坚定、狭隘的自我同样被超越,意识和自我意识从固定的自我中解放出来,"纯粹的自我确信从自我中抽象出来"。"在这个过程中,纯粹的思想变成了概念、观念"。6

与此相反,马克思希望用生产的力量及其所拥有的实际运动来代替思想的力量和概念的运动。他希望用人的活动来代替思想的行动:"思想永远无法超越旧世界体系。思想根本无法实现任何东西。为了实现思想,需要具备一定实践能力的人。


力"。 7 7 ^(7){ }^{7} 或许,我们可以从这里开始窥见,黑格尔与马克思之间的对话或决斗,是如何难以在同一层面、同一地域上进行的;马克思用与黑格尔思想不相称的武器对黑格尔做出了回答。难道不是这样吗?这难道不是某种强大的力量在等待时机的到来吗?

人,只要发挥实际的、现实的、物质的和感性的力量,就构成了马克思在这场运动中所要动员的军队,这场运动的目的是革命性地废除现存的世界,实际地超越事物的现存状态。与揭示精神现象的逻各斯的努力(这正是《精神现象学》和《逻辑学》的目的)相对应,马克思提出了另一种努力和另一种劳动。

由于黑格尔在这里(在《现象学》中)把自我意识放在了人的位置上,最丰富多彩的人类现实只是作为一种确定的形式,作为自我意识的决定而出现。但是,仅仅是自我意识的决定就是一种 "纯粹范畴",仅仅是一种 "思想",因此,我也在 "纯粹 "思想中取消这种 "思想",并通过纯粹思想来克服这种 "思想"。在黑格尔的《现象学》中,人类自我意识的各种〈异化〉形式的物质的、可感知的、客观的基础被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因此,整个破坏性工作的结果是最保守的哲学,因为它认为自己已经战胜了客观世界,即感性的现实世界,只需把它转化为 "思想的东西",一种单纯的决定或自我意识,因此就可以把它的对手--变得虚无缥缈的对手--溶解在 "纯粹思想的醚 "中。8


精神现象学",即 "意识经验科学",确实把在历史中和通过历史揭示的精神显现现象设想为思想、观念和概念。在这一过程中,绝对性确实发现了自身,并因此成为了它从一开始就是真理的东西,因为 "开始 "和 "结束 "是合二为一的,开始趋向于它的最终成就,就像趋向于它的目标一样。在绝对知识中,科学、意识和自我意识得到了调和,绝对知识是对绝对精神、绝对主体的绝对认识。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是不可分离的,因为世界的精神构成了世界历史的本质和意义;而这种精神虽然在现实世界中被异化了,但在精神世界中却又是不可分离的。


在自我认知中重新整合。现在,马克思不会让这一中心轴留在原地;相反,他取代了作为轴心原则的思想,转而关注世界,即他称之为现实的、客观的、感性的和物质的世界。

刚才引用的马克思的一段话继续了这一思路:


因此,当现象学最终以 "绝对知识 "取代人类现实时,它是非常合乎逻辑的。"知识",因为这是自我意识的唯一存在方式,因为自我意识被视为人的唯一存在方式;"绝对知识",因为自我意识只认识自己,不再受任何客观世界的干扰。黑格尔使人成为自我意识的人,而不是使自我意识成为人的自我意识,真正的人的自我意识,生活在真正的客观世界中并被这个世界所决定的人的自我意识。他把世界竖立在自己的头上,因此可以在头上消解所有的限制,而这些限制对于邪恶的感性、对于真正的人来说是自然而然地存在的。此外,一切暴露出一般自我意识局限性的东西--一切感性、现实、人的个性及其世界--对他来说都必然是一种局限。现象学》的全部内容都是为了证明自我意识是唯一的实在和全部的实在。 9 9 ^(9){ }^{9}


马克思是否准备一劳永逸地埋葬主观性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时代,并在黑格尔那里宣读他的葬礼演说?他是否同时否定了黑格尔思想中的辩证形式和本体论内容?黑格尔似乎把存在的整体性与它的启示的整体性和我们对它的方法的整体性相提并论。马克思的工作将包括通过谴责其中的基础和细节的异化以及我们的异化来消除这种总体性。在黑格尔的思想中,精神在自然中被异化,自然是理念外化的场所,并且始终是异化的。自然没有历史,它既不思考也不认识自己。但是,自然的异化也有利于精神,精神在成为历史的运动中 "恢复主体",重建自身,重新发现自己,内化自身,重新获得自身。精神在迷失之后找到了自己,它的启示过程是一个异化和恢复的过程,包括


使心灵 "完整地知道自己是什么",认识到自己所是的一切(与一切所是相同)的意义。这种发展的结果是对其先决条件的反思性把握,而最初的东西就是在自我认识的循环运动过程中产生的东西。马克思责备黑格尔把真理当作 "证明自身的自动机 "时,把黑格尔思想的辩证运动简单化了。人必须遵循它。......真正发展的结果无非是真理被证明了,即被意识到了"。 10 10 ^(10){ }^{10}

然而,黑格尔通过概念和推测的努力所获得的东西,在马克思手中却不再是推测的秩序。因此,当黑格尔说真理在于知识与其对象的适切性时,他是从推测和本体论的角度来理解的:"真就是整体";整体在成为真理的途中,"只有绝对才是真,或者说只有真才是绝对";真理确实是 "自身在自身中的运动";"只有精神才是实际的真实";"精神就是时间";真与非真在合一的同时也是不同的。但这些都是推测性的命题,除非通过辩证法的全部工作,否则是无法理解的--假定这些命题能够被理解的话。在《现象学》的最后几页,也就是与第一页相对应的地方,黑格尔说:"在《心灵现象学》中,每一时刻都是知识与真理的区分,都是这种区分被取消和超越的过程,而绝对知识却不包含这种区分和区分的被取代"。 11 11 ^(11){ }^{11} 显然,用常识的简单逻辑进行短视的批判,难以驳倒黑格尔思想。


马克思无意在与黑格尔的斗争中使用投机思想的武器。他无意进行推测性批判,尽管他可以这样做。他在这方面的弱点就是他的长处。他说的是另一种语言,让另一种异化说出来。在黑格尔那里,精神、意识、自我、概念、观念和思想的外在化和异化(Entäusserung, Entfremdung)是精神在世界历史中和由世界历史揭示的过程中的必要时刻。然而,通过走向最终结果(绝对理念、认识自身的知识)的 "成为 "过程,它们在时间中被超越了。黑格尔关于异化与和解、外化与再内化的概念尤其难以把握。精神现象学》的最后一章 "关于绝对精神 "是这样结尾的

  旅费


既然精神的成就在于它知道自己是什么,在于它完全理解了自己的本质,那么这种知识就意味着它将自己集中于自身(Insichgehen),在这种状态中,精神将自己的外在存在[Dasein]抛在脑后,将自己的化身交给了回忆(Erinnerung)。在这种专注于自身的状态中,精神被自己的自我意识之夜所吞没;然而,它已消失的存在却被保存在其中;这种被取代的存在--先前的状态,但却从知识的子宫中重新诞生--是存在的新阶段、新世界和精神的新体现或模式。在这里,它必须从它的直接性重新开始,像以前一样崭新,然后再一次上升到它的高度,就好像对它来说,以前的一切都已失去,就好像它没有从以前的思想经验中学到任何东西。但是,"再认"(Er-innerung)保存了这些经验,是内在的存在,实际上是物质的更高形式。因此,精神的这一阶段重新开始了它的形成发展,显然是完全从自身开始的,但同时它又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开始的。以这种方式发展起来的精神领域,在存在中呈现出确定的形态,构成了一种继承,其中一个分离并释放出另一个,每一个都从其前身那里接管了精神世界的帝国。 12 12 ^(12){ }^{12}

这段文字在翻译时很难让人轻易理解,但它最后宣布了统治世界的一系列思想形式的终结,尽管不是终结:"这一过程的目标是揭示深度,这就是绝对概念。这种揭示因此意味着超越其'深度',是其'外延'或空间的体现,是对这种内向的以自我为中心(insichseiend)的自我的否定--这种否定性是其自我放弃、其外化或其本质:这种揭示也是其时间的体现,因为这种外化在其本质上放弃(外化)了自身,因此同时存在于其空间的'外延'以及自我的'深度'之中"。黑格尔达到了历史中无限精神(也是 "无限")的最终目标,并宣布了《现象学》的最后一句话:

目标是绝对的知识,或者说是认识作为精神的精神本身,它在对精神形式(盖斯特)的回忆中找到了自己的道路,因为它们本身就是精神形式,而且它们完成了自己王国的组织。从它们以偶然形式出现的自由存在的角度来看,它们的保存就是历史;从它们的智力组织的角度来看,就是知识出现方式的科学。二者结合在一起,或者说是(智力上)理解的历史(begriffen),同时构成了绝对精神的回忆和各各他,构成了绝对精神宝座的现实、真理和确定性,没有这些,绝对精神就没有生命、孤独和寂寞。只有

这个精神领域的圣杯


向上帝表达自己的无限。 13 13 ^(13){ }^{13}


在这一宏伟的愿景之后,在令人敬畏的概念和推测努力的基础上,还能做些什么呢?没有人能够说清楚这种愿景是否只面向过去。当然,马克思曾指责它忽视了真实的历史,而真实的历史的 "成为 "运动包含着未来。他把自己的立场放在 "做 "的层面上,把 "现在 "的全部视为 "已做 "的全部--这意味着他用另一双眼睛看待历史。"历史不过是各代人的继承,每一代人都利用前几代人传给它的材料、资金、生产力,从而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情况下继续进行传统的活动,另一方面又用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改变旧的情况"。 14 14 ^(14){ }^{14} 精神王国被实践劳动的统治所取代。

对马克思来说,时间是否与此相反?他生活在一个不同于黑格尔的时代,并关注着这个时代。他的意思是为未来的时间、未来的事物开辟道路。黑格尔在确定精神和时间的同时,为了精神而消灭了时间。精神在空间和时间(即自然和历史)中异化自身,通过重新整合自身来消除时间:"......精神必然出现在时间中,只要它不掌握自己的纯粹概念,即只要它不消灭时间,它就出现在时间中。 15 15 ^(15){ }^{15} 马克思很难接受这种消除、这种停止。现实历史的必然性、生产力量和能力的不断发展,以及自然界的过程


由于人类的实际劳动而成为历史的东西是不可能被消灭的。

马克思不仅要同绝对主体的 "唯灵论 "和客观的、绝对的唯心主义作斗争,还要同 "唯物主义 "和 "实证主义 "作斗争。在此,我们不打算哪怕是概括性地指出黑格尔主义的历史和命运,特别是马克思所属的左翼黑格尔主义,尽管马克思既反对左翼黑格尔主义,也反对黑格尔本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将见到所有那些在大幕落下之后才登场的人物。目前,让我们简单地说,左派黑格尔主义者--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大卫-弗里德里希-施特劳斯、布鲁诺-鲍尔、马克斯-施特纳--参与了一场激进的、实证主义的宗教批判运动,努力将提出问题的方式自然化和人性化。对他们来说,唯一可以看到的是地球上人类本性的发展,但他们对相关现实的概念是狭隘的、还原的、天真的和个人主义的。这是一场以黑格尔思想残余为食粮的运动,其代表人物像侏儒一样试图爬上巨人的肩膀,幻想这样就能看得更远。他们表现出的正是片面、迷茫地沉迷于一个固定主题,对焦点之外的任何事物视而不见的反思的缩影。当马克思提到他们时,他对他们妄称已经超越黑格尔的说法只有讽刺和嘲笑。"他们反对黑格尔和反对彼此的论战仅限于此--每个人都从黑格尔体系中抽取一个侧面,并以此反对整个体系以及其他人抽取的侧面。 一开始,他们抽取了纯粹的未被证伪的黑格尔范畴,如'物质'和'自我意识',后来他们又用'物种'、'唯一者'、'人'等更加世俗化的名称亵渎了这些范畴"。 16 16 ^(16){ }^{16} 马克思对这些世俗批评家的指责是,他们 "没有离开哲学的领域",即(推测性的)抽象领域。因此,他们无法超越黑格尔,因为他们被一种错误的依赖性束缚着。

马克思要揭开 "这些把自己当作狼并被别人这样当作狼的羊 "的面具,利用 "黑格尔哲学的分解",利用 "绝对精神的腐朽"。黑格尔已经把唯心主义和意识形态的理解推向了最终的结果,推向了 "最纯粹的表达"。他的秩序不是 "现实利益 "的秩序,而是 "纯粹思想 "的秩序。他将投机哲学的工作推向了每


"黑格尔自己在《历史哲学》的结尾也承认,他'只考虑了概念的进步',并在历史中体现了'真正的神学'。"黑格尔自己在《格希茨哲学》的结尾也承认,他'只考虑了概念的进步',并在历史中代表了'真正的神学'。 17 17 ^(17){ }^{17} 批判他的思想家们没有离开抽象概念的领域,他们把一切仍被视为神圣的东西世俗化,把宗教和神学表象的世界视为个体人自我意识的异化世界。他们把自己完全交给了狂热的理论批判,他们唯一关心的是作为自然、物质存在的个体的人。任何从人身上剥离出来的上帝的标志,都将被人重新整合。这就是去神秘化的自我意识,主观主义的、利己主义的自我意识,以思想批判思想的任务就在于此。因此,这种批判仍然是意识形态的和 "神学的","归根结底只不过是旧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超验主义的顶点和结果,被扭曲成神学的漫画。这[是]一个有趣的历史正义的例子,它现在赋予了神学--哲学曾经的感染点--进一步的作用,即在神学本身描绘哲学的消极消解,也就是哲学的衰亡过程......。 18 18 ^(18){ }^{18} "历史的复仇女神 "使哲学死于自己的大罪。但哲学的真正消亡绝不是 "消极分解 "的问题。必须做的是积极地废除哲学,以便在实现哲学的过程中超越哲学。这将是马克思的任务

在对批判的批判中,马克思当然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视为特例。他认为费尔巴哈开创了 "积极的、人本主义的和自然主义的批判"。 19 He 19 He ^(19)He{ }^{19} \mathrm{He} 甚至认为费尔巴哈是这一事业的创始人。费尔巴哈的著作开展了一项行动:"费尔巴哈的著作[是]自黑格尔的《现象学》和《逻辑学》以来唯一包含真正理论革命的著作"。 20 20 ^(20){ }^{20} "费尔巴哈......实际上是旧哲学的真正征服者"。 21 21 ^(21){ }^{21} 他的 "伟大成就 "体现在三个方面

  1. 证明了哲学不过是将宗教转化为思想并通过思想加以阐释,因此同样应被谴责为人的本质异化的另一种存在形式和方式";

  2. 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作为理论的基本原则",从而建立了 "真正的唯物主义 "和 "真正的科学";

  3. 因为它反对 "否定之否定,它


    声称自己是绝对的积极、自立的积极、基于自身的积极。

稍后,我们将有机会回到费尔巴哈的这些功劳,以及积极本身的积极性问题。另一方面,我们也将有机会更详细地了解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指责;因为,正如《关于费尔巴哈的论文》和其他一些文本所表明的那样,马克思在承认费尔巴哈的优点之后,又对他进行了谴责。费尔巴哈很可能将真理与感知的现实性(或物质性)相提并论。然而,他误解了真实的、感性的行动的根本重要性。用对人的爱代替对神的爱,用对人的信仰代替对神的信仰,他仍然没有超越狭隘的个人概念。他是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者,但他的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并没有从人的社会现实、人的群体本质出发,也没有通向人的社会现实。预期


对于马克思的批判,让我们先来看看关于费尔巴哈的第六和第七篇论文:"费尔巴哈把宗教本质解析为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每个人所固有的抽象概念。在现实中,它是社会关系的集合体。费尔巴哈没有对这一现实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这样做:1 .从历史进程中抽象出来,把宗教情感固定为一种自身的东西,并预先假定一个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 "属",理解为一种内在的、哑巴式的普遍性,这种普遍性自然而然地把许多个体结合在一起。 , 23 , 23 ^(,23){ }^{, 23} 由此可见,费尔巴哈看不到"'宗教情感'本身是一种社会产物,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形式"。

马克思所做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是截然不同的。马克思启动了一种巨大的否定力量,即在历史现实中起作用的否定性,同时为它找到了正确的词语。但是,在当下的时间里,这种否定性并没有导致一种综合,即否定之否定,而是导致了一场戏剧性的危机,即当下的历史性危机,在这场危机中,人被发现异化于其真正的本性,异化于其自身的劳动产品,异化于世界历史。被异化得最厉害的不是作为个体的人类,而是人,所有的人。异化的是人类的人性。马克思关于异化的观点,根据马克思在此开辟的乐观前景,是一种很快就会被超越的东西,它构成了马克思所有哲学和历史、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地平线。


逻辑学和社会学思维。马克思开始超越黑格尔。然而,在退出了黑格尔所处的位置之后,他只能在自己选择的战场上与敌人相遇;因为这是他在黑格尔问题上不得不采取的行动。

黑格尔在结尾处发现的和谐统一、最高综合,因为它在开头就已经起作用了,但在马克思眼中,却是一个错位的集合,其间隙的不连续性是显而易见的。对马克思来说,主体的恢复、人与命运和世界历史的和解、精神回归自身--一句话,黑格尔苦心经营的高级综合体--成为他反对对立面的论题。对黑格尔的立场而言,否定的提出导致了新的否定之否定,导致了另一种新的综合。黑格尔接受了悲剧,但没有消灭悲剧。悲剧仍然是世界整体的存在-生成的内在因素,黑格尔知道,任何人类历史性的实现都不可能取消悲剧。真正的真理、完全的现实、过去-现在-未来一切的开放的总体性超越了任何积极的具体实现,无论它多么伟大。本体现实可以表达 "存在中的存在",但它们永远不会穷尽 "存在中的存在"。马克思的出发点--相当 "具体"--是对当前历史世界的批判性分析,他的目标是揭示异化的真实和现实的本质。然而,他并不满足于悲剧性的观察。他的思想迅速转向了通过全面和解展开救赎的前景,在未来的时代,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和共产主义将完全成为现实。这样,悲剧就被具体的人的历史、社会、实践和物质行动所超越。戏剧将转化为行动,在世界历史的层面上实现真正现实的(感性)意义。

马克思在辩证地发展黑格尔思想的一个瞬间时,又与黑格尔联系起来,并 "延伸 "了黑格尔。他在总体现实的一个区域进行攻击,抓住它的一个方面,把这个区域和这个方面当作一切本质现实的源泉和一切存在的主要形象。在马克思眼中,历史的、社会的世界在生产力运动的推动下,构成了戏剧的空间和时间。在他眼中,世界是 "现存事物 "的整体,因为这个整体是由人的生产活动所揭示的,也是在人的生产活动中揭示的。世界(整体)确实被设想为一个整体,但它又包括两个方面:本质上真实的物质方面和次要的精神方面。


和衍生的方面,即精神方面。异化也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它在根本上是现实的、实际的和物质的;另一方面,它又是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的和表象的。黑格尔是那种形而上学家,对他来说,一个单一的总体性有机地包含了它的所有维度和所有区域;思想、自然和历史遵循着相同的节奏;所有的二元性都被吸收回统一性之中。马克思主要是这样一种思想家:他抓住某个特定的历史发展,从而赋予一个领域和一个研究轴心相对于其他领域和轴心的特权地位,从而损害了其他领域和轴心。在马克思那里,形而上学变成了社会物理学,哲学被超越,以实现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即共产主义。在马克思那里,否定性和异化(它们都是黑格尔精神前进过程中的关键时刻)变成了物质的历史的和社会的。历史世界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概念化,尽管它被视为整个世界。黑格尔推测性思想体系的一个部分由此被推向其最终的革命性、实践性后果。黑格尔的绝对总体性变成了另一种东西:它在超越异化的过程中被一种具体的总体性所取代,这种具体的、真实的总体性就是人类生产力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试图发展一种既全球化又具体化的视野;但是,尽管他希望足够全面地处理人类历史运动在全球层面上的节奏和意义,他的注意力却特别集中在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和西欧社会上。他只是在较小的程度上有兴趣了解这一愿景是否真的包含了所有过去的历史,因为他首先要把握的是现在,以及其中为世界和历史的未来做准备的东西。难道不是资产阶级、资本主义、西欧社会的发展正朝着地球扩张的方向前进吗?

无论马克思的计划是以何种暴力方式实施的,他的目标只有一个:为理论的、抽象的问题找到实际的、具体的解决办法,为唯一值得解决和能够解决的问题,即为 "真正的 "感性能力而真正存在的问题,找到真正的、有效的解决办法。黑格尔完成了他的不朽事业,通过纯粹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将逻辑、历史和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统一在总体性的圈子里,但在此之后,黑格尔的思想还存在着巨大的空虚。


这种空虚同时支配着 "思想 "世界和 "现实 "世界。这种空虚同时统治着 "思想 "世界和 "现实 "世界,因为任何将这两个世界连接起来或分离开来的尝试都是毫无意义的。马克思着手填补这种空虚。在强烈的理性主义犹太先知论的推动下,他揭露了现存事物中的错误和谎言、苦难和异化,为通往更美好的未来--一个能够实现人间幸福的未来--铺平了道路。他猛烈抨击人类意识中的神秘主义和幻想,以服务于生产实践的真正知识的名义,与任何形式的神秘主义作斗争。马克思的历史观注定会引起世界性的反响,其核心是他所说的人的现实性,即把人看作是受自然驱力、生活需要和欲望所驱使的存在物,趋向于这些驱力、需要和欲望的完全满足,并因为它们得不到满足、因为它们被异化而遭受残酷的痛苦。人的真正本质就是这样被把握的:它具有自然的、人的和社会的共同的、不可分割的本质,然而在历史上它总是被异化的。马克思的思想,以其不同的面貌(自然主义、人道主义、社会主义),既是人类学的,也是历史的。其根源和发展涉及一种分析性和还原性的激进主义,这种激进主义将一切都追溯到作为积极性提供的数据,以便以未来将完全实现的积极性为名,对既定事实进行激进的否定。历史中的人不再被视为形而上学的问题或形而上学的历史。 相反,他是一个与自己的真实本性相疏离的现实,必须通过积极地消除疏离来恢复他的真实本性;这将通过摒弃任何阻碍道路的东西来切实实现,无论是在地上还是在 "天堂"。

马克思只对感官知觉所提供的东西敏感,他按照自己的前进节奏,在探索特定世界的广阔全景和探寻其居民的心灵时,走了一条相当漫长的道路。他对只有灵魂和精神的眼睛才能看到的东西,或者对不通往明确地点的道路和路径,对没有明确轮廓的美景,对实际上不可能渗透的秘密,一点也不感兴趣。

马克思以武力赢得的立场。他与黑格尔的分离是渐进的,他的早期著作显示了一位年轻思想家朝着自己的理论方向努力的演变过程。


阐述。这些早期著作是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1848 年)之前的作品,包含了他思想的起源。在这些著作中,被称为《1844 年经济学手稿和哲学手稿》的巴黎著作占据着绝对核心的地位,具有相当特殊的重要性;因为在这里可以找到全面的思想,年轻的马克思正是通过这些思想获得了自己的地位,与黑格尔的思想分庭抗礼。此外,《1844 年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所有著作中一直是而且仍然是思想最丰富的著作。1844 年手稿》与《对黑格尔权利哲学批判的贡献:导言》(1844 年)、简短的《关于费尔巴哈的论文》(1845 年)和《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 年)一起,但在内容上超过了它们,展示了马克思自己思想的初步展开。这些手稿既是哲学、历史学,也是人类学,它们展示了在历史和社会的视野中努力把握人的戏剧--异化的悲剧--的思想。根本的异化、私有财产制度下劳动的异化、人的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异化、人的生存本身的异化以及宗教和哲学的异化都被揭露出来,并被带回到所有异化的源头--生活生产的异化,即经济异化。对这些异化的谴责正是为了在新世界中消除这些异化,使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成为现实,实现自然主义-人道主义。然而,在这个层面上,系统的经济理论尚未取得最后的胜利。 在马克思的成熟著作,即从《共产党宣言》开始的那些著作中,我们发现他阐述了以生产力发展为中心轴的历史经济和政治演变理论。正是在这些著作中,我们看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纲领,以及作为一个系统整体而建立起来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和理论。

马克思的思想是统一的。没有两个马克思,早期的和晚期的,年轻的和成熟的。思想是一种作为一个统一过程经历发展的东西。然而,我们决不能忘记,马克思的思想即使是单一的,也显示出两个不可分割的时期。马克思从黑格尔哲学开始,主要是《精神现象学》。这使他首先与左派黑格尔主义者发生冲突,然后与政治经济学理论和所谓乌托邦社会主义理论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发生冲突。


他将为哲学、政治、人类和经济问题提供一种全新的、完全实用的解决方案。正是在这场激进的运动中,他构建了自己的科学、经济和历史体系,并制定了共产主义革命的技术和政治纲领。1844 年巴黎手稿》包含了马克思思想的中心点、其哲学核心以及进一步科学和技术阐释的种子;正是这个中心点及其炽热的延伸成为此后巩固的学说。

早期的马克思探究人类历史和人类生活的意义,谴责人类生活外化的所有形式中存在的感性活动的异化。因此,意义(感官)被简化为感官意义(感性),任何脱离感官意义的东西都是无稽之谈。随后,马克思试图根据技术发展来确定历史进程的方向,从而解决历史和社会演变的意义问题。因此,凡是不符合无产阶级革命行动方向的东西,他都视之为(反动的)荒谬。经济分析掌握着全局的 "秘密";对经济活力的把握则产生了成为的 "秘密"。

马克思对整个人类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因为在世界历史上,历史第一次走向了普遍性。他直接讨论了历史的命运问题,并从经济学角度解释了这一命运。因为构成世界历史最高力量的,"像古人的命运一样在地球上盘旋,用一只无形的手分配人们的幸运和不幸,建立帝国和推翻帝国,使国家兴起和消亡 "的, 25 25 ^(25){ }^{25} 是世界贸易的规律,是支配生产和交换、供给和需求的规律,是制造和商业的规律。马克思直接反对这种命运,是为了使人类摆脱这种命运,是为了使人类的历史活动和世界活动不再受制于某种世界经济的异化力量,是为了使历史成为真正的普遍的历史,真正的人类的作品。在他们的多方面技术活动之外,将不再有一种与他们格格不入的命运盘旋在他们头上。然而,我们稍后会看到,无论是革命运动--对现存世界的整体改造,还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组织,都主要由经济因素决定。问题是,这难道不是以另一种面目出现的同样的力量吗?这难道不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 "同样 "命运吗?


现在,整个地球都陷入了世界范围的共产主义经济组织的大网之中?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律,超越原始的异化和私有财产,废除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否会打开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的视野?这些行动是否将首次带来一个开放的世界形态(mondialité ouverte)?或者说,新人类是否会有一颗电脑心脏,随着无穷无尽的商品生产的节奏而跳动,其脉搏标志着技术的生产力和全球扩张,将一切都变成技术?只有密切关注马克思思想的对话,才能引导我们一步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尽管如此,我们决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即马克思,特别是在他的早期,知道如何在他的坏疽的人性中发现关于人的存在的某些问题。作为一个宣传普遍集体化和激进社会化的人,他不时地探讨人的戏剧性、个人在生活中的失败以及个人在社会中的失败。人类生存本身,而不仅仅是社会结构和令人窒息的上层建筑,被视为一个公开的疮疤。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在这一愿景面前耽搁,而是匆忙赶制武器和工具,使他能够打击苦难的根源,并通过暴力干预,从根本上治愈病痛。此外,我们不应忘记,马克思的目标诞生于西欧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社会的土壤中,他从这个社会及其理论中借用了批判分析的武器,以便向这一切开战。他所生活的世界对他来说是陌生的。因此,马克思否定了这个世界存在的根本原因,揭开了它的神话和幻想的面纱,并把现在变得陌生的人的自我意识形式当作谎言加以否定。他的目的是要看到,真正真理的重生,革命性的反思意识,应该引导人们与自己和世界和解。然而,在一种新的、去神秘化的意识中,对真正现实的认识只有与革命行动相结合才能有效,有时是为了服务于革命行动,有时是为了指导革命行动。 所设想的目标一旦实现,将改变人们的生活: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之间的一切异化区别都将被消除,世界历史将成为人类部署普遍、多样的技术活动的历史。个人的疾病也将因此痊愈、


社会将不再建立在人剥削人的基础上。个人与社会将结束相互对立,心灵与物质、主体与客体、自然与历史也将结束相互对立。

然而,在马克思看来,这种统一只有通过激活现实的、物质的力量的社会和社会主义运动才能实现。因此,最后的话语权属于社会、物质、现实、实践和客观。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二元论现在被彻底克服了吗?思想和意识、理论和科学认识是否仍将是不同的,而不会完全融入真正的现实运动之中?它们是会被牺牲掉,还是会继续在现实中徘徊?宣称的全球统一的目标会产生什么结果呢?我们暂时不回答这些问题,即使我们完全不确定以后能否回答这些问题。

让我们简单地回顾一下黑格尔所写的:"思想(精神)越是从对立中回归自身,它就越伟大。 26 26 ^(26){ }^{26} 但是,黑格尔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他想到的是自己在概念上的努力,即超越表象,达到思维存在于事物之中和事物存在于思维之中的统一性的真理:"理性对它自身来说是一切事物性,甚至是纯粹客观的事物性;但理性在概念中就是这样,或者说概念只是它的真理。 27 27 ^(27){ }^{27} 但是,黑格尔之后的思维无法保持这种统一性的张力,这种统一性是由精神所构成的,那么,它所主张的难道仅仅是这种统一性的反面吗?

对马克思来说,异化的不仅是黑格尔生活的世界,还有黑格尔的世界(而不仅仅是世界)。对他来说,世界已经变得无法居住,因为异化使所有人都成为背井离乡的人。马克思的思想铭刻在这个不再是现代人的家园或包含家园的世界中;他没有存在,没有任何位置。然而,正是在这个世界上,马克思为人类的、历史的、真正无法忍受的处境发出了声音。他生动地揭示了这个主体异化的时代,为人们指明了一条出路。但是,他有可能不被他所拒绝的世界所影响吗?他真的能够倡导一个与他所谴责的非世界截然不同的世界吗?在《资本论》德文初版序言中,马克思在指出 "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只是向不太发达的国家展示自己未来的形象 "之后,有这样一段话


几行之后又说"除了现代的弊端,还有一系列遗留下来的弊端压迫着我们,这些弊端源于古老生产方式的被动生存,以及其不可避免的一系列社会和政治上的不合时宜之处。我们不仅受活人之苦,也受死人之苦。逝者如斯夫! 28 28 ^('28){ }^{\prime 28} 死者控制着生者!马克思确信,在这个已经废除了被取代的东西的世界上,死人不会再抓住活人。但是,他的肯定和希望有足够坚实的基础吗?

马克思学说的建立是围绕着这样一个主题有条不紊地展开的:人被赋予了一种意志,能够凭借技术掌握世界。作为激进的解密者,意志肩负着实现自然主义-人道主义统治的重任,它有一个愿望,即消除阻碍其行动的异化。但是,在超越了任何阻碍其全面活动、阻碍其全面活动的意志之后,它便不再承认任何外在于自身的限制。在这项工作中,意识当然也会被调动起来。但是,一旦意识的所有幻想都破灭了,意识作为服务于行动的工具,就会在技术工具的行列中占据一席之地。然而,意识似乎注定要超越真正的行动。一路走来,我们不断遇到这种意识,它在沦为工具的同时,又被视为超越了工具所完成的工作。当然,意识将不再是天光或天云。它将降临人间,因为马克思相信,他已经使一个空无一物、众神不在的天堂永久地坍塌了;他不能允许天堂继续笼罩人间。马克思决定,他的人类学和历史哲学,以及他的救赎计划和他的末世论愿景,都是完全真实的、深刻的、彻底的内在性。在这里,人类集体、共产主义社会--人类自我的普遍力量--成为一切的缔造者和地球的主宰;这个社会通过实际手段实现对整体的主宰,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而不是毫无方向和误入歧途(dans l'errance)。

绝对的知识、投机的思想以及世界整体的存在-生成的(形而上学的)逻各斯,必须在全面的实践、多边的活动、真正的行动中被全部取代。然而,全面实践,即使是以提供愿景的形式出现,也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它会是一种实用的活动吗?它是否会让任何理论和实践都无立足之地?


思想?它是否包含思想和行动,但两者仍然相互分离?还是说,作为物质的、真实的、感性的、实际的、有效的和客观的实践,它将主导和决定所有的思想、意识和认识?它的整体性是包含二元性(行动与思维之间、感官与概念意义之间),还是建立统一性?全面实践涉及哪些全面性?我们在行程中会经常遇到这些问题。不过,让我们在此指出,马克思向黑格尔的绝对知识开战,并不是要像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第一篇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以其肮脏的司法表现形式 "来确立活动。在他看来,交易化的实践是一种更为全面的现象,尽管其整体性仍然是有限的、片面的,沾满了客观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污点。

实践行动似乎是马克思的最后一句话。然而,还有对这种积极的实践的理解和意识。所有的谜团和谜语,所有理论思维自以为在思维中通过思维解决了的问题和疑问,都变成了与给予它们解决的实践有关的问题。然而,问题依然存在:对实践的理解本身是实践的秩序吗?"一切社会生活本质上都是实践的。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第八篇论文》中写道:"一切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奥秘,都在人类的实践 a n d 30 a n d 30 and^(30)a n d^{30} 中,在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找到它们的合理的解答。那么,差异是否仍然存在?存在与思想、行动与理解、理论与实践、感觉活动及其意义难道不是统一为一个整体吗?自巴门尼德以来,西方思想一直在寻求存在与思维、思维与作为思维的存在的统一甚至同一,难道马克思的命运不也是如此吗?因为自前苏格拉底的黎明结束以来,整个西方思想都陷入了各种因素的交织之中,在这些因素中,存在与思维既统一又分离,在这些因素中,同一性和差异性都没有在一个单一的、真正总体的基础上达到完全清晰。马克思本质上的实践主义是否只是颠倒了这两种秩序的顺序,使现实活动成为思想的评判者?


经济和社会异化


随着马克思掌握了异化在人类历史中具体而残酷的现实中的含义,他逐渐远离黑格尔,以培养自己的视野。马克思希望了解世界历史的走向和人类的历史命运,他首先分析了当前的欧洲社会,因为在那里,他将遇到人类生活各个层面都能看到的异化的痛苦现实,首先是其物质基础--经济异化,即劳动异化。


因此,首先,黑格尔把对象化看作对象的丧失,看作〈异化〉[Entäusserung],看作对这种〈异化〉的超越;他由此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客观的人--真正的人--理解为人自身劳动的结果。 4 4 ^('4){ }^{\prime 4} 接着几行,马克思继续批判黑格尔,认为黑格尔 "抓住了劳动的本质"。他只看到了劳动的积极方面,而没有看到劳动的消极方面。劳动是人在〈外在化〉或作为〈外在化〉的人中为自己而存在。黑格尔所认识和承认的唯一劳动是抽象的脑力劳动。马克思的思想,旨在具体化和摆脱神秘化,试图清楚地表明劳动的积极方面(即人在生产中的表现)和它的消极方面(同样重要,因为人在异化劳动中丧失了自己的本质)。马克思的辩证法并不原谅黑格尔辩证法为劳动辩护的倾向,特别是在那个时代的社会中对劳动的认识。因此,黑格尔通过把握自指否定的积极意义(虽然又是〈异化〉方式)来把握人的〈自我异化〉,即人的〈自我异化〉。人的本质的〈外在化〉,人的客观性的丧失和现实性的丧失是人的自我发现,是人的本质的改变,是人的对象化和实现。

作为一个革命者,马克思既强调了劳动作为 "成为 "的动因的一般否定功能,又着重强调了劳动在当下现实中的否定性:他所看到的人不是在劳动中肯定自己,而是在这种自我外化中否定和异化自己。然而,所有的 "劳动 "都不是异化的. 过去也许有一种更 "实现 "的劳动,未来也会有一种能够使人与世界和解的劳动. 然而,在历史的当下,劳动使人异化于自己和自己的产品.

经济活动是人赖以生存的活动,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活动。 事实上,它是人最原始、最基本的活动,但也是人被异化的土壤。

经济活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因为劳动无处不在,而且总是由人来完成,每个人都承担着全球社会劳动的一部分。 分工是必然的结果,而这种分工是经济和社会异化,以及全球异化本身的残酷而具体的表现;因为随着劳动的分工,人的种类(全面而具体的人)也随之分化。


劳动分工是劳动的社会性在〈异化〉中的经济表现。因此,劳动分工不过是将〈异化〉的人类活动定位为物种的真正活动或人类作为物种存在的活动而已 "7。

马克思指责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李嘉图和其他资产阶级理论家)没有抓住劳动分工的真正本质,没有看到这种分工构成了人的个人活动的异化和外化形式。因此,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政治经济学将人 "个体化",而马克思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会将人与社会割裂开来。 马克思与黑格尔、史密斯和李嘉图对峙,并不是为了提供更好的哲学史和他的哲学史。马克思不是为了提供更好的哲学史和哲学史,也不是为了更好地系统和历史地阐述政治经济学,而是为了在哲学和经济学中引入哲学批判和历史批判,这种批判将导致一种新的 "政治"。马克思并没有为我们详细追溯从史前到现代的劳动分工的历史,而是只对社会分工的某些主要形式进行批判性的攻击,并特别集中于由此产生的目前的苦难。

8 8 ^(8){ }^{8} 劳动分工不仅把每个人从社会中孤立出来,而且把人一分为二:一个是从事物质劳动的人,一个是从事脑力劳动的人。通过这种分工,一些人被赋予了做第一种工人的 "专长",另一些人则被赋予了做第二种工人的 "专长"。当人离开自然(野蛮)聚集到城镇(文明)时,这种断裂的可能性就开始了。

当代文明使分工变得难以忍受。人的生产行为成为奴役人的外来力量。
  劳动分工
  劳动和工人

人为了生存而工作。与动物不同的是,人类工作的目的是从大自然中获取物品,以满足自身的自然需求。这不是他一个人的事,而是在社会框架下与其他人一起做的事。劳动的本质是社会性的。是群体,是人类社会,总是以某种历史形式与自然抗争,以获得生存。真正的、感性的、物质的和实际的活动在进行着某种变革,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第一要素。人的本质不是基于孤立个体的抽象概念。它是在建立在劳动基础上并经过历史发展的社会关系的集合体中并通过这种集合体构成的人的存在。马克思的思想努力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来把握一切现实,其最终基础在于他相信,人类历史的根源只能在人的活动中找到,而人的活动是人自身历史的内在活动。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马克思人文激进主义的基础和起源。人类社会的历史始于使人类能够满足其物质需求的手段的生产。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是这样说的:"人]一旦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就开始将自己与动物区分开来,而这一步骤是以人的身体组织为条件的。通过生产生活资料,人类间接地创造了自己的实际物质生活。人生产生活资料的方式首先取决于他们已经存在并必须再生产的实际生活资料的性质"。

这种通过劳动生产物质产品的方式不仅使人类得以生存,还体现了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对于个人而言


他们在工作中显示自己的存在,并由他们生产的东西和生产的方式决定。满足需求是工作的目的,它永远不会结束。"初级 "需求一旦得到满足,就会产生(生产)新的需求,而新的需求又要求得到满足,如此循环往复。自然需求和人类社会劳动辩证地、循序渐进地发展着,它们的终极限度是无法看到的。我们不可能找到人类历史的绝对起点或终点。人是我们在工作中发现的自然人,作为社会人,他们通过自然需求的力量来对抗自然。因此,人是受生命本能支配的 "生物"(尽管他们因劳动而与祖先不同),而作为人,他们从一开始就是社会人。首先要注意的是人类身体的组织方式(因为它是人类生产活动的基本条件)以及人类与自然界其他部分的关系。

自然、人性和社会构成了人类的历史存在。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激进主义后来成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其基础是一种自然主义:是人的有机的、有生命力的本性驱使他去满足本质上的自然需求。然而,这种自然主义也是 "反自然主义 "的,因为人类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类命运,将自己置于自然的对立面,通过劳动与自然抗争。因此,我们在马克思思想的基础上发现了一种自然主义;但同样是这种自然主义,在人的自然存在问题上却变异为一种反自然主义;因为它使人的本质成为一种生产性的社会现象,而这种社会现象在一种极端的紧急情况下通过其历史而表现出来。在人的本质中原本没有超越,也没有逻各斯。

人类历史的绝对开端问题仍然没有答案。马克思认为这是一个没有任何意义的问题,因为它无法在感性经验的层面上得到解决。因此,历史没有绝对的开端。这个问题之所以出现,只是因为我们--历史运动中某个确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提出了这个问题。逻辑上无法把握的东西,在本体论层面上被宣布为不存在。在 1844 年的《马努文稿》中,马克思是这样说的:"劳动资料和作为主体的人既是运动的出发点,也是运动的结果。......因此,社会性质是整个运动的一般性质:正如社会本身产生了作为人的人一样,社会也是由人产生的。"'尽管如此,马克思并没有那么轻易地解决历史人类的起源问题;


他还说"无论是客观的自然还是主观的自然,都不是以一种适合人类的形式被直接赋予的。正如一切自然事物都必须有其开端一样,人也有其起源行为--历史--然而,对他来说,历史是已知的历史,因此,作为一种起源行为,它是一种有意识的自我超越的起源行为。历史是人类真正的自然史。 33 33 ^(33){ }^{33} 马克思拒绝接受起源于创造的整个观点;因为对他来说,创造的概念是对生产实践生活中显而易见的事实向过去的推断和投射。对于自然界和人类来说,"自发生成"(generatio aequivoca)就是一切。

我们来到这里,也许是要看到,马克思并没有像黑格尔那样,从整体的存在--成为自然,在历史中表现、揭示和把握自身作为精神的存在--开始。他拒绝任何基础,而是从人类的自然史开始,即 "第一 "起源。换言之,他的思想绝不是形而上学的本体论,而是哲学的(然后是科学的)历史学和人类学。它以劳动和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作为征服自然的开端,而自然本身则自然而然地导致人类必须劳动才能生存。但我们不禁要问:在这里,一切发展是否只有一个基础,还是我们从一开始就卷入了将自然与技术对立起来的 "二元论"?当然,"一切 "都源于自然,因为是自然成为了具有生产力的人类本性。然而,"万物 "也源于技术,因为是技术让人类掌握了自然世界。二元性或许可以被削弱,而有利于构成二元性的任何一个统一体(和实体),但不会因此而被取消。马克思曾承诺对他的出发点进行阐释,但他并没有这样做。他没有过多地考虑历史和人的问题的根源,因为当时摆在他眼前的戏剧性的、历史性的人类问题吸收了他的全部精力。

马克思把人看作是在工作,他把工作看作是人的外化和表现,而人的外化和表现作为一种再化的外化,就是人的异化。为了激烈地反对黑格尔的工作概念,他提出了自己的工作概念;这样,他就从形而上学和心灵现象学的领域进入了历史物理学和政治经济学的领域。"黑格尔现象学的杰出成就及其最终成果,即作为运动和生成原则的否定性辩证法,是


人对自然的剥削变成了人对人的剥削。生产劳动及其产品的消费(和享受)归属于不同的个人和不同的阶级。自从城乡分离,导致农业劳动与工商业活动对立以来,人类确实在继续剥削自然,但他们是通过剥削人类来实现的。那些剥削自然以生产或制造人类所需之物的人,反过来又受到非劳动者的剥削。

分工伴随着与自然的决裂、个人与社会的决裂、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决裂,分工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异化的主要原因和唯一原因。那么,分工难道不是人类活动的外化和异化表现吗?人不再是人,也不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们的活动不是整体的,而是分割的。每一种职业都是孤立的、自主的,每一个活动领域都形成了一个独立的领域,每个人都把自己通过自我外化和自我异化而 "显现 "的领域视为真正的领域。尽管每个人都必然与普遍性联系在一起,但他又拼命地将自己分割在自己的特殊性中。全球社会权力使个体生命(权力来源于个体生命)变得无能为力。

对这些人来说,由于他们的合作不是自愿的,而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因此,社会力量,即通过不同个体的合作而产生的、由劳动分工决定的倍增生产力,并不是他们自己的联合力量,而是存在于他们之外的一种外来力量,他们对这种力量的起源和目标一无所知,因此他们无法控制这种力量,相反,这种力量经历了一系列特殊的阶段和阶段,与人的意志和行动无关,甚至是这些阶段和阶段的主要支配者。 9 9 ^(9){ }^{9}


那么,劳动和分工是罪恶吗?它们只是消极的表现吗?马克思认为,劳动和分工在过去是历史发展的事实,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在现在,它们不再发挥积极作用。马克思在研究中对劳动本质的关注少于对其历史形式的关注,他认为当前的劳动分工是难以忍受的异化的根源。然而,他清楚地知道,"社会活动的这种固定化、这种整合


我们自己生产的东西变成了凌驾于我们之上的客观力量,这种力量的发展超出了我们的控制,挫败了我们的期望,使我们的计算化为乌有,这是迄今为止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10。

在过去,人们自然而然地被引向分工。但在未来,通过超越令人窒息的分工框架,人们将能够自愿地投身于社会活动。正如私有财产(我们将在后面讨论)一样,分工在过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现在,它变得不可容忍,而在未来,它可以被废除。劳动、分工和私有财产是密不可分的。至于劳动,我们被告知,"以前外在于自身的东西--人在事物中的外化--现在仅仅变成了外化[Entäusserung]的行为,异化[Veräusserung]的过程"。私有财产和劳动分工促进了人类的进步,但现在却阻碍了人类的进化。我们决不能忽视劳动分工与财产之间的联系(实际上不仅仅是密切联系),以及劳动分工的不同形式与财产的不同形式之间的联系。分工演变的不同层次与财产的不同形式是一致的,都是分工的表现形式。私有财产的真实情况也是分工的真实情况,即 "一方面,人类生活需要私有财产来实现,另一方面,人类生活现在需要私有财产的取代"。

因此,马克思致力于分析和批判当下,以便为更美好的未来做好准备。他批判经济科学,但他的批判聚焦于经济现实。如果说他抨击的是客观的社会现实,那么他抨击的则是被客观社会现实所扼杀的人。当他谈到劳动或劳动分工时,他想到的是劳动的人,是工人,而不是社会事物。现代工人的谱系只是简短地描述了一下;他从古代的奴隶,到中世纪的农奴,再到现代的有报酬的 "自由 "工人,这就是他想要达到的目的。

如果说人的本质在于他的全部社会活动,即实际的实现行动,那么工人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异化的存在,除了工作和为他人工作之外什么也不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这样一种社会状态,即那些


生产社会财富的人,也就是那些最优秀的劳动者,即无产者,"完全 "与自己的劳动产品无缘。为了生活,为了悲惨地生活,他们不得不出卖的不是自己的劳动,而是自己的劳动力。 14 14 ^(14){ }^{14}

所有历史社会中的工人都是被剥削阶级。他们直接与生产力结合在一起,与剥削者阶级进行斗争,而剥削者阶级的力量来自于他们占有生产资料这一事实,以及现有的生产关系保证了他们的统治地位。工人和那些拥有生产资料的人组成了一个阶级,即以某种确定的方式与经济联系在一起并拥有或能够拥有阶级意识的一群人。同样,被异化的也不仅仅是工人、劳动者、无产者。资产阶级和资本家也被异化了。无产阶级工人的阶级不是由自然存在的贫困形成的,而是由人为制造的贫困形成的。无产阶级生产者本身就是异化经济过程的产物。正确地说,无产阶级不是一个特殊的阶级。它具有普遍性,代表着普遍性,因为它是社会的社会要素,它的苦难是普遍的。它是最后一个阶级,是引导社会走向无阶级社会的阶级。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过程导致所有财富逐渐集中到那些拥有生产资料的人手中。与此同时,他们的人数逐渐减少,因为他们征用了实力较弱的人。与此同时,中产阶级的解体也在加剧,他们的成员重新回到了无产阶级的行列。无产阶级通过他们的生活和斗争,完成了对现存社会秩序的解体,并能够迈向社会革命;由此将产生新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认为他已经发现了这种二元对立,他只看到了两个对手的不可逾越的对立:作为占有者的资本家和被剥削的劳动者。然而,马克思在具体事件和经济学问题上都错了:二元对立并没有加剧。相反,二元论有所减弱,中产阶级并未无产阶级化。至少在西欧和美国,社会的 "贫困化 "并没有发生。中产阶级增加了,甚至吸收了一定数量的无产阶级成分。小资产阶级似乎不会轻易消亡。此外,工人参与了剥削者的利益,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尽管如此,工人仍然与他们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尽管工人的需求不再是 "在最不可或缺和最悲惨的水平上维持肉体生命 "这一缩小了的需求,但没有任何单纯社会性的政治纲领能够成功地克服这种异化。马克思认为,工人 "尽管 "异化,也正因为异化,才成为历史的主角;因为他们是使用生产力的人。工人也将成为新的彻底解放的自觉英雄--因为他们的彻底异化。那些为生产力注入活力的人始终是消极性的构建者和酵母,而消极性正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即使在他们不知道的时候,他们也一直是这样,因为是压迫者把他们的形式赋予了被压迫者所提供的物质。但从现在起,他们可以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自己是什么:建设者,建设和实现,形成他们所创造的物质世界。

P o P o P_(o-)P_{o-}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这篇著名的序言表达了马克思在青年时代和晚年对整个事物的看法,它以图解的方式,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全部观点。不仅如此,在序言中,马克思还试图把握历史的意义(欧洲近代史的意义,而不是普遍的、过去的历史的意义),以便使政治实践能够把社会引向一个新的方向。工人将是实现(隐蔽的和颠倒的)历史真理的人。这是一篇需要认真阅读的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文献:

在人的生存的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不可避免地进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确定的关系,即与人的物质生产力量的特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体构成了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现实基础,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并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政治和思想生活的总体进程。不是人的意识决定人的存在,而是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意识。在一定的发展阶段,社会的物质生产力会发生冲突


与现存的生产关系,或者--这只是用法律术语表达同样的意思--与他们迄今为止在其框架内运作的财产关系。从生产力的发展形式来看,这些关系变成了它们的枷锁。于是,一个社会革命的时代开始了。经济基础的变化迟早会导致整个庞大的上层建筑的变革。在研究这种变革时,始终有必要区分生产的经济条件的物质变革(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来确定)和法律、政治、宗教、艺术或哲学--简而言之,人们意识到这种冲突并进行斗争的意识形态形式。正如我们不能根据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来判断他,我们也不能根据他的意识来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期,相反,这种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的冲突中得到解释。任何社会秩序都不会在它所需要的全部生产力发展起来之前就被摧毁,新的高级生产关系也不会在其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框架内成熟起来之前就取代旧的生产关系。因此,人类不可避免地只给自己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仔细研究总会发现,只有当解决问题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至少正在形成时,问题本身才会出现。 15 15 ^(15){ }^{15} 概括地说,亚细亚生产方式、古代生产方式、封建生产方式和近代资产阶级生产方式可以说是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标志性时代。 16 16 ^(16){ }^{16}


在这里,马克思过于笼统地把整个史前史和世界史划分为四个时代,而这四个时代实际上只构成了人类社会的 "史前史";因为正确地说,历史将从新社会主义的创新行动开始。因此,我们有五个历史时期:亚洲(东方)、古代(希腊罗马和奴隶制)、封建(基督教和中世纪)、近代(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和西方)和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共产主义和普世)。历史唯物主义创始人


然而,马克思从未想过,这种 "西方 "和 "欧洲 "模式是否涵盖了人类在历史上变迁的空间和时间的整体性,以及是否始终和处处都是生产力量引发了社会变革。马克思总结道资产阶级生产方式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种对立形式,这种对立不是个人意义上的对立,而是源于个人的社会存在条件的对立,但资产阶级社会中发展起来的生产力也为解决这种对立创造了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史是以这种社会形态结束的 "17。

这篇文章是马克思全部思想的总结,虽然总的来说,他的哲学思想总是简洁、概括和缺乏明确性,但它确实清晰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计划和观点,即旨在指导工人革命实践的理论。它把所有的历史时代都归纳到一个模式之下,也许是僵化的、概括的,但却很有启发性。它没有探究历史特殊性的真相,而是猛烈地抓住了导致西方资本主义的历史成为的""动感,赋予工人彻底推翻这一时代的任务,以引导人类走向真正的普遍历史。马克思唯物主义是历史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未谈到过辩证唯物主义。)它的基础是经济过程在结构上决定整个上层建筑发展的首要思想。这种历史唯物主义并不关心它实际上是否解释了世界历史的过去、现在或未来,也不关心它是否适用于任何文化。它描述的是资产阶级资本主义欧洲的实际状况,而对印度或中国历史的谜团并不关心。在它看来,当今世界的真相就是地球的实际真相。西方主义因此变得具有普遍性,全世界的工人接受了团结起来实现全球社会命运的任务。 马克思并没有问,经济技术因果性地决定其他一切的这种现存状态是否是一种相当特殊的现实,是否是一种实现了的特殊形而上学的结果和产物,是否是对世界的某种解读(首先是希腊的,然后是基督教的,最后是现代欧洲的)赋予技术、创造理念和实践理性以特权地位的结果和产物。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是一种


马克思的观点是片面的:生产者生产产品,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政治、宗教和哲学,而这些事物本身无法生产或产生任何东西。马克思并没有全面对抗黑格尔。他反对黑格尔的历史 "唯心主义",但这一新的立场并不具有明确的本体论意义;它在任何地方都不是存在整体层面上的物质和精神问题。马克思坚决反对形而上学为历史提供的那种启示,并打算忽略一切 "抽象的 "本体论。他希望工人通过真实的物质历史,具体地占有自己的劳动产品

在每一个伟大的经济历史时期之后,历史的悲剧都会达到高潮,但却没有实现真正积极的解决。真正的英雄依然默默无闻、受人唾弃。今后,社会财富的生产者消极地做什么,我们就要积极地做什么。工人可以而且必须使自己成为否定之否定者,解放生产力,防止出现制约和障碍。

尽管马克思思想的重点在《1844 年手稿》中是哲学性的,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 年)中是经济性的,在《共产党宣言》(1848 年)中是政治性的,但他的思想即使不断发展,也始终以同一个中心为出发点,即生产劳动,生产劳动的发展是整个历史运动的条件。他的目光始终聚焦于当下及其异化,聚焦于工人对社会进行革命性改造的必要性,他们的行动将在实践过程中实现现在的部分哲学、部分科学和部分实践理论。共产党宣言》第一章的第一行构成了我们必须考虑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文本;因为,由于马克思的 "教条式 "文本很少而且分散,我们必须经常把它们放在一起牢记。题为 "资产者和无产者 "的一章开宗明义地告诉我们"迄今存在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18 18 ^(18){ }^{18} 自由人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会长和工匠,总之,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站在对立面,进行着不间断的、时而隐蔽时而公开的斗争,这种斗争每次不是以整个社会的革命性重建而告终,就是以争斗阶级的共同毁灭而告终。" 19 19 ^(19){ }^{19}


再一次,马克思的历史观要比西方的


马克思主义在对三大时代(希腊罗马古代、封建中世纪和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现代)进行抽象的普遍性考察时,断言并承认阶级斗争的现实性和可能性,即冲突中两个阶级的相互灭亡。因此,悲剧并不总是导致进步的解决方案,这是马克思主义者经常忘记的。

马克思再次总结道'从封建社会废墟上萌芽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除阶级对立。它只是建立了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来代替旧的阶级、压迫条件和斗争形式。然而,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的时代,却具有这样一个显著特点:它简化了阶级对立。整个社会越来越分裂为两大敌对阵营,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 20 , 20 ^(,20){ }^{, 20}

马克思始终坚持这种基本的二元论:资产阶级资本家是剥削者和压迫者,工人无产者是被剥削者和被压迫者。从这种二元论出发,即使他希望不是二元论而是辩证法,但他继续以二元论甚至摩尼教的方式进行思考。人的物质生活和思想、经济结构和意识形态上层建筑,都是在真与非真、光明与黑暗、善与恶的彻底对立中被照亮的。唯一能够超越对立,也就是消除对立的结果,就是基本现实对表象的彻底和绝对的胜利。然而,要承认这一观点的普遍真理,或者承认 "迄今为止存在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并非易事。这一真理和这一冲突是西方现代性的基本特征,也就是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阶段。因为,奴隶、平民和农奴领导了一场反对自由人、贵族和男爵的斗争,这场斗争通过其内部辩证法 "以整个社会的革命性重建而告终",这并不是事实。历史的变迁并不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者的反抗所决定的。不提原始社会的史前史,不提东方和亚洲的帝国和民族,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无论是古希腊、罗马帝国还是基督教中世纪,都不是在奴隶与自由人的斗争、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农奴与男爵的斗争中消亡的。其中一段


从一个历史阶段到下一个历史阶段的转变,并不是由于被剥削者战胜了剥削者,而是由于内部的衰竭和新的 "第三种力量 "的出现。二元对立被第三种力量废除和取代,第三种力量废除和取代了冲突双方。罗马人战胜了希腊人,野蛮人击溃了希腊-罗马世界,后者再也无法支撑下去了。中世纪由于布尔乔亚(资产阶级)的发展而结束,"独立于 "男爵和农奴之间的斗争。因此,我们是否应该排除这样一种可能性,即目前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在没有一方最终战胜另一方的情况下,而是随着第三种解决方案的发展(当然是从内部产生的)而被废除和取代?

无论如何,马克思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当下,而不是他在某处所说的 "假装的普遍历史"。有缺陷的当下吸收了他的全部精力,正是因为他这样片面而粗暴地把握世界,他才能够把握世界。劳动、分工、私有财产和资本困扰着他的视野,他继续在这些异化的现实中寻找通向未来的入口。

  私有财产、

  资本和货币

经济是历史成为历史的支柱,具有历史方法的政治经济学是卓越的科学。劳动是经济的原则,也是政治经济学的原则。它也是私有财产的本质。政治经济学本身就是现实经济运动的产物,首先是私有制的产物。然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远非承认人的生产活动,而是在逻辑上实现了对人的否定。

分工与私有财产相辅相成。如果说城市和乡村的分工是分工的第一种主要形式,那么私有制的第一种主要形式就是土地财产。在此之后出现了工业资本,这是私有财产的客观形式。现在,关于私有财产,重要的是分析它的异化本质。"这种物质 i a l i a l iali a l 、可立即感知的私有财产是异化的人类生活的物质可感知的表现。它的运动--生产和消费--是迄今为止所有生产运动的可感知的揭示,即人的实现或现实。宗教、家庭、国家、法律、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只是特殊的生产方式,属于它的一般规律"。 1 1 ^(1){ }^{1}

私有制异化了人类的生产活动,使人类无法展现其真正的普遍性。私有制与劳动分工联系在一起,它使本质上属于共有的东西稳定化、集中化、碎片化和个人化。私有制将特殊性引入普遍性的核心,使特殊性普遍化,并使人异化和屈从。


总之,它使人无法成为人(自然的、人类的、社会的存在),将人锁定在 "拥有 "的关系中。在私有制的支配下,人最终成为自己眼中的异物,一个不是人而是拥有(首先是没有)和被拥有的主体。

劳动和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是与分工和生产关系(即所有制形式)的历史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每一种生产劳动形式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劳动剥削方式。人从自然界夺取的东西又被其他人夺走。所有制,也就是征用,有一个完整的历史,而劳动(农业、商业、工业)的历史,也就是物质财富被占有的历史,也就是工人被征用的历史,是所有历史的条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部分的最后几页中,马克思为我们简述了所有制的历史,对土地财产、公有财产、封建财产以及最后的现代财产作了一种简略的勾勒。

第一种所有制形式是部落所有制。部落所有制与不发达的生产程度相对应,以狩猎、捕鱼、畜牧、初级农业和土地财产为基础。在这一时期,劳动分工几乎没有发展,仅限于家庭中原始劳动分工的进一步延伸。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共同财产和父权统治,社会组织由父系首领组成,他们既是部落中普通成员的首领,也是奴隶的首领。我们不知道部落所有制应与哪个历史时期相提并论,也许是史前原始野蛮时期(甚至是某些亚洲社会)。马克思没有告诉我们,我们也无法肯定地推断。

第二种形式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公有制。这种所有制产生于几个部落通过协议或征服统一为一个城市。在这种情况下,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对立加剧,奴隶制得以延续和加强。劳动分工以及动产私有制和后来的不动产私有制都得到了发展,但不动产私有制仍然从属于公有制。因为 "公民只有在他们的社区中才对他们的劳动奴隶拥有权力,因此,仅凭这一点,他们就受到公有制形式的约束。正是公有私有财产迫使积极的公民保持这种自发产生的联合形式,而不是......"。


他们的奴隶"。 2 2 ^(2){ }^{2} 尽管如此,私有财产仍在继续发展,越来越多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第三种所有权形式是中世纪("不合理实现 "时期)的封建财产。与以城市及其领土为起点的古代不同,中世纪以国家为起点。封建财产、庄园财产,一方面是罗马帝国被战胜的蛮族瓦解的结果,另一方面是日耳曼军事组织影响的结果。现在,奴隶让位于农奴,即小土地耕种者。与土地所有制的封建组织相对应,城市中出现了行会所有制,即行业的封建组织。薄弱、粗放的农业和手工业是这种秩序的特点。它的产业等级由王公、贵族、教士和农民组成,在乡村是这样,在城市是这样,师傅、工匠、学徒,很快还有日工。这种所有制形式,本质上是财产所有制,其次才是少量资本所有制,将缓慢但肯定地导致下一种所有制形式的出现。

在工业家同时也是商人的时代,需要联合起来对抗有组织的强盗贵族,需要有公共覆盖的市场,逃跑的农奴涌入崛起的城镇,竞争日益激烈,整个国家的封建结构: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行会的出现。相对于不断增长的人口,个体手工业者逐渐积累起来的小额资本和稳定的人数形成了技工和学徒的关系,在城镇中形成了与乡村类似的等级制度。 3 3 ^(3){ }^{3}


现代财产(现代的财产)是所有权的第四种形式。从本质上讲,它是城市财产,在性质上逐渐从制造业财产转变为工业资本。庄园被废除,或者说,转变为明显对立的阶级。这一时期标志着私有财产的神化。在这里,劳动的必要发展解放了工业和资本,奴隶和农奴变成了自由工人。"真正的发展过程.......结果是资本家必然战胜地主,也就是说,发达的私有财产必然战胜不发达的不成熟的私有财产--就像运动必然战胜不运动一样--公开的、自觉的卑鄙必然战胜隐蔽的、无意识的卑鄙;贪婪必然战胜自我放纵;公开的、自觉的卑鄙必然战胜隐蔽的、无意识的卑鄙;贪婪必然战胜自我放纵;公开的、自觉的卑鄙必然战胜隐蔽的、无意识的卑鄙。


""启蒙的不安分的、聪明的自我利益胜过迷信的狭隘的、世故的、天真的、无所事事的和妄想的自我利益;金钱胜过其他形式的私有财产。

所有制历史的这四个主要阶段,比照《 A A AA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贡献》序言和《共产党宣言》第一段中迅速回顾的经济和社会历史的伟大时期。生产力、劳动、劳动分工、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阶级斗争和所有制形式的发展都被捆绑在同一个历史辩证法中。"第一 "时期,即 "史前"、"原始"、"野蛮 "时期,即在半宗法半奴隶主统治制度下的部落财产时期,被蒙上了阴影。马克思对 "东方 "或 "亚洲 "时期都没有过多的阐释。当他谈到西方历史的三个主要阶段时,他的论述变得慷慨激昂:奴隶制的古代、封建的中世纪,尤其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在这一过程的末期,劳动被完全异化,私有财产,即异化者,以资本的形式完全实现。在这里,我们发现资本是经济和社会悲剧的主角,以至于劳动者--自由的工人--占据了整个历史舞台,以开创普遍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因此,西方历史的辩证法是作为普遍历史的辩证法建立起来的。普世历史过去没有--将来会有。

生产力的发展时期构成了许多异化时代。在逐步实现生产力的过程中,每迈出新的一步,都会解放生产力,进一步异化生产者,但这是必须的。人类的社会生活为了实现自身,需要分工、阶级的形成及其冲突、私有财产和资本的发展。因此,为了彻底结束异化,需要废除所有这些异化现实,特别是私有制。资本,这个经济、社会和历史的胜利者,现在要被胜利的工人彻底征服。

在消灭资本之前,必须了解资本的真正本质。通过将所有私有财产转化为工业资本,资本获得了彻底的胜利。马克思经常回到城乡分离的话题上,这是人类解放历史史诗的真正曙光。


自我与自然的分离。"城乡分离可以理解为资本与土地财产的分离,理解为资本独立于土地财产而存在和发展的开端--财产的基础仅仅是劳动和交换。

资本就是这样,是以劳动和交换为基础的生产性(和生产出来的)财产。滋养资本的资本主义利润并不是蒲鲁东所说的盗窃。资本主义利润是对工人劳动力的某种购买,因为工人出卖的不是他们的劳动力,而是他们的劳动力。我们在这里不打算描述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正确地说,是关于资本的形成及其运作方式的理论。在《资本论》这部巨著中详细研究的所有历史、经济和技术问题,我们在这里都不会涉及。在我们所处的层面上,即工人劳动的经济和社会异化层面上,资本是作为私有财产的完美形式进入的,资本主义被视为阶级斗争历史的最后阶段,是通过其内部矛盾导致其在社会主义中被取代的阶段。物质产品的生产越来越多地以社会化的方式进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在资本中得到了特殊的体现;在这些发展中,存在着对立的关系,其中包含着一种社会形式废除资本主义的种子,这种社会形式协调了社会生产和社会化的生产资料,不再容忍劳动和资本之间的斗争。

资本依托于社会劳动,却又异化了社会劳动,并把自己设定为对社会劳动的自主者。"但是,作为排斥财产的私有财产的主观本质的劳动,和作为排斥劳动的客观劳动的资本,构成了作为其矛盾发展状态的私有财产--因此是一种走向解决的动态关系。" 66 66 ^(66){ }^{66} 社会劳动及其个别的征用方式(以及对其产品的占有方式)所产生的矛盾是如此的异化,以至于它发展出了将废除这种矛盾的辩证法。

工人本身就是资本主义的产物,他们生产资本,也将成为资本的掘墓人。正是工人通过他的异化劳动 "生产 "了资本,正是资本把人变成了工人,从而使人沦为一个工人。作为生产者、产品和简单商品的工人,现在成了历史和技术运动的致命终点。与此同时


工人成为有需求的活资本。如果他不工作,将自己的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售,他就会失去利益,从而失去生存。作为资本,工人的价值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上升,而他的生命价值却降到了最低点。工人的一生只是商品的供应。沦落为一个工人,他的人的属性的存在程度,只是因为这些属性对他来说是能够与他发生联系的外来资本。因此,由于资本主义的存在,工人通过失去生命来谋生,他们自己生产着使他们异化的力量,他们是这些力量的副产品。

当然,现代资本主义确实使工人的生活发生了某些变化,剩余收益也使资本主义对工人更加宽容一些。然而,马克思的意图是要把握支配资本主义经验真理的深层真理。颜色可能已经从黑色变为灰色,但工人的一切并没有因此而改变。我们所说的马克思的人文激进主义在他的资本概念中得到了有力的体现。资本确实是当今戏剧的伟大主角。它既支配和压迫那些通过社会劳动生产资本的人,也支配和压迫那些个人或小团体享受资本的人。然而,参与其中的却是男人。为了打破对所谓客观的迷信,《资本论》作者热情洋溢的客观主义不断指向处于臣服地位的人类主体。他的远见和预言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取代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他冷峻的激情科学地分析和谴责了现存状态,以期解放这些在资本主义中和被资本主义重新整合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仇恨、浪漫主义、科学、激情和行动都在谴责这种使人成为商品的异化现实。当资本主义进程结束时,人作为整个生产运动的产物,最终变成了一个被分解为基本需求和工资、资本和商品的工人。

这种冷酷的激情和预言般的愤怒也转向了再造世界的另一个特殊现实。逻辑和感觉开始了与卓越的物品--金钱--的斗争。金钱能够购买任何东西,能够占有任何东西,它已成为卓越之物。它的本质仅仅是其属性的普遍性,它的存在可以被视为


作为一种存在,它的力量是无限的。金钱是异化者,因为它是,尤其是因为它已成为人类生活需求与这些需求的对象之间的中间人,是站在人类生活与其他人的存在之间的迎合性中介。

马克思重拾犹太先知所表现出的净化激情,并与伟大的("资产阶级")诗人结盟,引用莎士比亚和歌德的话,对金钱的腐蚀力量进行了猛烈的谴责。他将雅典的提蒙的谩骂变成了自己的谩骂,提蒙宣称 "一切都是斜的;在我们被诅咒的本性中没有什么是平的......"。......",开始掘地寻根。但他找到的却是金子,于是他开始咒骂,发誓要把这可恶的贵金属彻底埋葬:

黄金?黄色的、闪闪发光的、珍贵的黄金?不,是神、


我不是一个无所事事的选民。根,你让天堂晴朗!


这样,很多事情就会变得黑白分明、公平公正、


错误的正确的,卑贱的高贵的,年老的年轻的,懦弱的英勇的。


哈,你们这些神!为什么这样?这是什么,诸神?为什么会这样


将把你的祭司和仆人从你身边拖走、


把壮汉的枕头从他们的头下扯下来。

  这个黄奴

将编织和打破宗教,祝福被诅咒者、


让嘶哑的麻风病人受人爱戴,安置盗贼、


并给予他们头衔、膝盖和赞许


有参议员坐镇就是这样


这让濒临破产的寡妇又结了婚--


她,在医院和溃烂的疮痍中


将峡谷投向这些香料和香料


又到四月天来吧,该死的地球


你这人类的普通娼妓,把赔率


在列国的溃败中,我要使你


顺应天性.. . .你动作很快


但我还是要埋葬你。


再往前走一点,丁满用这样的话来论述金钱:

  你是看得见的神、

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让他们亲吻用各种舌头说话


为了每一个目的啊,你触动人心


想想你的奴隶反叛,而你的美德

把它们变成令人困惑的赔率,让野兽称霸世界! 7 7 ^(7){ }^{7}


马克思还充分肯定地引用了梅菲斯特在《浮士德》书房中的一段话

什么,人!发现它,手和脚


头和屁股,都是你的!


趁着生活甜蜜,我们要抓住什么?


难道要宣布这不是我们的?


六匹种马,说,我买得起,


他们的力量难道不是我的财产吗?


我撕扯着,一位运动健将,


好像他们的腿是属于我的.


金钱是异化的、受诅咒的,因为它颠倒了事物的(自然?)货币的属性变成了拥有它的人的属性,拥有它的人是 "普遍的属性","可以占有一切"。推翻和混淆一切人类的和自然的品质,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这就是金钱的神力--在于它作为〈人〉的特性。金钱是人类的〈外化的〉[异化的]能力。

如果一个人希望满足某种需要并且有钱,他就可以实现他的欲望,而一个只有需要而没有钱的人只能想象满足他的欲望。既然人类劳动通过异化产生了被使用和交换的价值,那么货币就成了交换一切的东西和一切被交换的东西。

早在《雅典的提蒙》、梅菲斯特和马克思之前,赫拉克利特就已经掌握了 "辩证 "过程,即万物转化为金钱和金钱转化为万物的过程。


东西,如货物换黄金和黄金换货物.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在题为 "货币或商品流通 "的一章中,在讨论商品的元形态时,直接引用了赫拉克利特的话,认为他的片段说明了他所研究的过程,即商品向货币的转化,以及货币向商品的再转化。 11 11 ^(11){ }^{11} 然而,《1844年手稿》的作者尤其感兴趣的是货币的异化力量,即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引起的普遍混乱。货币不仅可以交换任何财产,从而可以购买任何财产的对立面,而且还可以交换整个人类世界的物品。对货币的需要是关于需要及其满足的科学(政治经济学)所产生和承认的唯一真正的需要,因为真正的运动(经济)只产生对货币的需要。
  机器、工业、


和技术主义文明


马克思所抨击的这个颠倒黑白、颠倒是非的世界,不仅受到劳动分工、资本和货币的支配:在这个世界里,机器、工业和技术主义文明的统治也使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异化达到了顶峰。人是自然和技术的产物,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他的实践活动,这种活动是为了满足他迫切的自然需求。生命首先包括吃喝、居住、衣着和其他许多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行为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求的手段,也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事实上,这是一种历史行为,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今天和几千年前一样,为了维持人类的生命,每天、每小时都必须完成这一历史行为"。 1 1 ^(1){ }^{1} 那么,使人能够把自己定位为人并把自己与自然对立起来,以便从自然那里夺取自己的物品的,就是工具。马克思赞同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对人所下的美国动物园技术定义:"人是制造工具的动物"。 2 2 ^(2){ }^{2} 工具的使用和制造以及与之相关的生产力和生产工具的发展,构成了人类历史成因的真正指导线索,产生了无限的辩证法,也被无限的辩证法所产生。因为,正如马克思在命名下一个历史条件时所说的那样,"第二点是,第一种需要的满足(满足的行动和已经获得的满足的工具)导致新的需要;这种新需要的产生是第一历史行为。

在自然需求和满足需求的工具之间,在新需求和新工具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的作用。


然而,我们既不能把一切都归结为最初的、不断发展的需求辩证法,也不能把一切都归结为生产技术演变的原始辩证法。需求决定了满足需求的手段,而现有的生产手段又产生(生产)了新的需求。这两种现实的作用当然是相互的,但它难道不是建立在二元论的基础上,即以自然需求为一方,以技术为另一方吗?由于马克思对终极历史人类学基础的探寻比对技术发展过程的探寻更少,因此还没有达到一个统一的基础。他的出发点是人与自然的最初关系。人类与(历史化的)自然的自然和社会关系是一种斗争关系,而人类的自然史则是这种斗争的产物。人创造了工具,他的历史是通过发展斗争的武器而 "创造 "的;历史本身在其成为的过程中也创造了决定其成为的武器。

历史唯物主义的奠基人无时无刻不在寻找人类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他致力于探究异化的过程,最终描绘出在未来的普遍和解中超越异化的视角。他的意图是使自己的出发点(即具有确定的身体组织的活生生的个体,借助工具与自然进行社会斗争,以生产自己的生计)不受任何形而上学的影响。他总是把人类本性的表现看作是发生在历史中(当然,这也是人类的历史),而从不预设一种 "自然状态 "作为人类历史本性的起源。原始人很难引起他的兴趣。他知道,每个时代都创造了自己的人种学,"产生了自己的原始人"。

马克思的思想本质上是历史性的。它从经济发展中感知全球历史运动的方向。马克思思想的历史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它试图在历史(和历史中)中理解每一种现象;它特别关注历史的当下,即当前的历史状况;因为正是过去产生了现在,现在准备着未来。过去-现在-未来就是这样在历史时间的维度中结合在一起的。

作为历史的时间以这种方式迫使社会主义先知匆忙行事,避免在历史研究中拖延太久。目前的异化状态需要补救,因此他的主要任务是:......


这就是资本主义普遍机械化所产生的异化。

只要人类使用的主要是自然生产工具,例如水,他们就仍然受制于自然,而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以及随之作为技术主义文明重新创造的生产工具)则帮助人类更有效地对抗自然。但是,人类在剥削自然的同时,也让自己被他人剥削;因此,他们仍然从属于他们自己生产出来的东西。生产工具的发展必然导致机器的产生和发展,因为以机器为前提的劳动将表明自己是最适合发展的劳动。

机器是生产工具发展和不断改进的最后阶段。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从使用和制造最初的极其简陋的工具,到强大、高度完善的机器的统治。机器在某种程度上是所有工具的综合体。它包含了这些工具,因为它综合地制造了这些工具分析地制造出来的东西。然而,人类继续在劳动中并通过劳动逐渐被异化。机器时代完成了这种异化,人类自己制造了机器,现在却发现自己只是资本主义巨大机器和机械中的一个 cog cog cog\operatorname{cog} 。马克思实证主义推崇生产力的发展,但在面对机器的非人性和异化时,却变成了激情澎湃的浪漫主义。虽然机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它却压榨着人类;然而,它压榨的不仅仅是机器,而是工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

这些非人的关系将人与机器联系在一起,使人的本质成为机械。马克思指出,今天,机器适应人的弱点,以便把弱者变成机器。因此,人成了机器的奴隶,就像人是分工、私有财产、资本、货币、工业和整个技术主义文明的奴隶一样。分工的不断进步,机器和机械劳动的不断简化,使儿童变成了工人,工人变成了儿童。生产力的发展,导致资本主义机器的统治,并没有使工人走向成熟,而是走向幼稚和衰弱。历史的车轮碾碎了推动它转动的人。

由于现实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既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又能无止境地创造新的物质需要,因此它的节奏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节奏。对这些力量的运行节奏的任何破坏,特别是在普遍机械化的复杂层面上,都会成为普遍的社会破坏。诚然,经济不是社会;但经济确实是社会运行及其发展的动因。马克思有时似乎把生产关系的整体(显然不只是纯粹的经济)与社会的整体 "相提并论",从而把 "部分 "与 "整体 "相提并论。如果对它的定义过于狭隘,经济运动就会失去其重要意义;如果定义过于宽泛,它最终就会包含一切。为了突出经济运动的重要性和广泛性,马克思有点过于偏向第二种倾向。在具体批判使人异化的所有引人注目的经济现实时,他抨击的是整个社会,而没有区分 "经济弊端 "和 "社会弊端"。但是,所有这些外在化和异化的东西--生产力使工人自主化和异化,劳动转化为商品,分工分割了工人和社会的存在,私有财产从社会中解放出来,资本、货币和机器征服了个人和无产阶级,社会阶级本身变得自主--所有这些东西是经济的、主要是经济的,还是总体上是社会的? 把人类引向资本主义、普遍机械化、工业化和技术主义阶段的仅仅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辩证法吗?生产力的发展不也是一种产物,一种超越了严格的经济框架和生产关系组合的产物吗?


对于 "是什么使机械化和工业化的这种畸形发展成为可能,是什么使这种在整个人类历史中只占几个世纪的事态成为可能?马克思没有给出完整的答案。他认为,人的存在取决于生产的物质条件,人的存在就像他们在事实上表现出来的那样。因此,我们不能超越他们的现实表现,即经济表现,而只能停留在生产消费产品过程的有形数据上。"......一定的生产方式或工业阶段总是与一定的生产方式或工业阶段相结合。


这种合作方式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此外,......人们可以利用的多种生产力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因此......'人类的历史'[马克思的单引号]必须始终结合工业史和交换史来研究和处理。" 4 4 ^(4){ }^{4} 在其他地方,同样的论述更加引人注目:"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既定客观存在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公开之书,是人类心理的感官暴露。

工业是最完整的劳动形式。这种巨大的生产机器使人类能够有效地、胜利地与自然对抗。城乡的关键分离导致了生产与贸易的分离,这反过来又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商业、航海和制造业的发展加速了动产资本的积累,催生了大工业。正是大工业完成了城镇对乡村的胜利,产生了大量生产力,使竞争普遍化,建立了通讯手段和世界市场,获得了对商业的控制权,并将所有资本转化为工业资本,导致了金融体系的发展和资本的集中。这位现代世界的母神 "尽可能地摧毁意识形态、宗教、道德等,如果做不到,就把它们变成一个个可触摸的谎言"。它第一次创造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所有文明国家及其每个成员都依赖于整个世界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从而摧毁了以往各独立国家的天然排他性"。 6 6 ^(6){ }^{6}


因此,工业主义对系统化和自动化的承诺消解了一切自然关系,并将劳动、分工和人类社会生活中仅存的一点 "自然 "化为乌有。机械化、工业化和技术主义无疑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巨大征服,是一切征服的核心。然而,它们却导致了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文明的终极形态,而这种形态是无法生存的。所有这些征服也加剧和扩大了异化的戏剧性,将人类实践活动的外部性和人类存在的外在化推向了最终的结果。一切似乎都变得陌生、疏远、敌对和异化了,就在这一刻


当工业将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时。赋予人类生命和灵魂的自然似乎已被彻底征服,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征服的人类将与他们的征服者--工业资本家--展开最激烈的斗争;而这场斗争的基础正是工业生产力的巨大但片面的发展与私有财产结构之间存在的矛盾。

浪漫主义者马克思认为工业化进程和非自然化进程 "令人遗憾",而实证主义者马克思却对之钦佩不已。工业制度给整个文明打上了积极的烙印。工业使经济生活普遍化,并将其与社会生活统一起来,这是以往的统治秩序,如野蛮人统治秩序、亚洲统治秩序、古代统治秩序和封建统治秩序所无法实现的。一个经济和历史时代与另一个经济和历史时代的区别,与其说是生产或制造什么,不如说是生产或制造的方式。因此,工业时代的生产方式决定了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技术时期。技术所经历的形成过程,就是逐步、渐进地走向工业机械化的过程;人类试图满足自身需求的基本工具,在文明时代的进程中,已经转变为现代技术。然而,尽管技术的本质(一种既自然又反自然的本质)注定了它要与自然结合,为了整个人类社会而利用自然,但它尚未实现自己的使命。技术主义文明使生活和劳动变得难以忍受。它把人类活动的角色简化为工人的角色,工人可以自由地把自己的劳动力卖给那些把生产工具作为私有财产的人,它尽可能地加剧了生产力与劳动和财产组织形式之间的矛盾,从而使社会生活的基础变得越来越宽广,同时使那些决定生产关系的人的封闭圈子变得越来越狭窄。 技术主义文明阻碍了生产力的全面和谐发展,既扼杀了产业工人,也扼杀了工业本身真正的创造性和社会可能性。在异化的技术主义文明框架内,生活、城市和人们在工业中的勤劳活动不再有任何正当理由。马克思经常怀念


他在谈到工业机械化和技术主义文明时这样写道:"[大工业]从劳动分工中夺走了其最后的自然特征:"[大工业]从劳动分工中夺走了其自然特征的最后一点影子。大工业破坏了自然增长(只要劳动还存在),并将所有自然关系转化为金钱关系。它取代了自然发展的城镇,创造了一夜之间兴起的现代大型工业城市"。

这些人的生活和这些城市,具有技术性,源于技术,被异化和异化,是进步硬币的反面。人们不再享受自己的劳动产品,因为工人得到的只是延续其肉体生命和继续出卖劳动力所不可或缺的东西。那些掌握着生产资料的人把他们的产品当作诱饵来吸引别人的金钱,制造和唤醒人们的需求和欲望,而这些需求和欲望往往是人为的,其目的是为了满足这些需求和欲望。真正的需求远未得到真正的满足,而一群人为的需求却被人为地制造和满足。"这种〈异化〉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它一方面产生了需求及其手段的复杂化,另一方面又产生了兽性的野蛮化,即需求的完全的、不精致的、抽象的简单化"。 8 8 ^(8){ }^{8} 一切都变得粗糙、统一、自动和机械。数量、抽象数量的统治蔓延开来,把人类的大地变成了文明的荒漠。然而,富人在这片荒漠中的发展方式却与穷人不同。"生产对富人的意义体现在生产对穷人的意义上。在上层,表现总是精致的、遮遮掩掩的、虚假的:而在下层,则是粗糙的、直截了当的、坦率的--真实的东西。工人的粗糙需求远比富人的精致更能带来收益"。 9 9 ^(9){ }^{9}


因此,工业文明、技术主义文明是在需求和劳动的原始野蛮状态下发展起来的:劳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受到更多的剥削,而需求得到的满足只是粗暴和人为的,仍然没有得到满足。这种过度文明化的粗暴野蛮是双重投机的产物:文明的 "支柱 "既投机于需求的复杂性,也投机于需求的粗暴性,这种粗暴性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因此,作为享受提供的是一种眩晕和虚幻,只是表面上满足了真正的、丰富的需求。因此,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文明向人们掩盖了物质世界的一切真正财富,把需求和生产工具机械化,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在资本主义历史阶段,"文明 "所散发出的 "基本的瘟疫气息 "表明了人类进程的腐朽程度。"资本主义历史阶段散发出的'文明的基本瘟疫气息'表明了人类进程的腐朽程度,人们不禁要问,事情是否还能朝着同样的方向发展下去。资本主义技术主义毒化和异化了一切,只有其本质中蕴含的消极性才能提供解药,使人类与社会和人类文明及技术和解。

一旦克服了技术主义的异化,如果技术始终处于整个人类社会的控制之下,它就能够以一种整体的、非异化的方式发展。技术生产的全面规划应防止其产生异化和混乱。

资本主义社会将劳动普遍化,为整体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而为废除劳动做了准备。 10 10 ^(10){ }^{10} 它使劳动普遍化,使劳动最大限度地异化,并建立了 a b a b aba b 在完全漠不关心的情况下运作的契约劳动的实际现实。技术主义劳动不再以特定的形式出现,而是以其抽象性的普遍性强加给每个人;它不再与个人紧密相连。"具体的劳动种类无关紧要这一事实的前提是,实际存在的劳动种类是一个高度发达的综合体,其中没有任何一种劳动种类是最重要的。只有当具体的发展最为丰富,从而使一种具体的品质被看作是许多现象所共有的,或者说是所有现象所共有的时候,最一般的抽象概念才会在总体上产生。" 11 11 ^(11){ }^{11} 这就是在美国以及由于其他原因在俄国所发现的情况。下面是马克思自己的话:"这种状况在美国这个最现代的资产阶级社会形式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因此,作为现代经济学出发点的抽象范畴'劳动'、'劳动本身'、'无词组的劳动',只有在那里才成为实际事实。在现代政治经济学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最简单的抽象概念,表达了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中的古老关系的抽象概念,却只是作为最现代社会的一个范畴,才以这种抽象的形式显得实际真实。" 12 12 ^(12){ }^{12} 但是,最现代形式的社会、最发达状态的工业化、征服统治中的机械化、最文明状态的文明的这一特征,是否可以作为一种抽象形式而存在呢?


在一个技术不发达的社会中,也会出现最技术主义的角色吗?刚才引用的段落继续说道

也许有人会说,在美国属于历史产物的现象--例如,特定类型劳动的无关性--在俄国人那里似乎是自然形成的倾向。但首先,野蛮人和文明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野蛮人有一种使他们能够从事各种工作的倾向,而文明人则从事各种工作。此外,俄罗斯人对特定劳动种类的漠不关心,实际上与他们固守一种非常明确的劳动的传统习惯是相匹配的,只有受到外部影响,他们才能摆脱这种劳动。 13 13 ^(13){ }^{13}

劳动的极端机械化和自动化,每一个现实和过程都变成了工业机制的组成部分,抽象和自动化的技术主义在最现代化的社会中发展到了极致,并侵入了技术不发达的国家,所有这一切都朝着否定自身的方向发展。这种状态--所有人都变成了可以自由出卖劳动力的工人,并对劳动方式形成了完全的漠视--能够而且必须导致所有工人的解放,导致传统劳动和现代劳动的相互取代。然而,作为工人的解放,它与生产力量的解放是一致的,因为资本主义技术不仅是异化的,它本身也是异化的。

  第 III 部分.

  政治异化


马克思认为,政治以经济为基础,并由经济决定,是上层建筑的范畴。政治是组织经济生产力的形式,是社会的现实物质。然而,政治也扭曲了经济发展的逻辑;它是一种凝固的成为形式。政治异化是经济异化的表现(本身也是异化的)。因此,政治和国家是既异化又异化的力量。

公民社会与国家

对经济社会的解剖为分析和研究公民社会的真正起源提供了工具。政治社会是整个社会中因异化而成为准自治的领域,其发展受制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客观现实依赖于人类力量对生产过程的激活,而这些力量又在政治社会的形式中并通过政治社会的形式得到组织,国家是政治社会最有力的表现形式。

在生产物质生活的过程中,人(本身就是自然的社会产物)与生产资料发生关系,产生生产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他们与生产力的关系是由生产力的演变及其发展方式决定的。人们加入的这些生产关系受人们的需要和生产方式的制约,它们在现实中先于政治和法律关系而存在。反过来,政治形式又对经济力量起着反作用,这种作用是现实的,但处于二阶地位。"在所有先前的历史阶段,由现存的生产力决定并反过来决定这些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die bürgerliche Gesellschaft)。......在这里,我们已经看到,这个市民社会是一切历史的真正源泉和剧场,而迄今为止那种忽视现实关系、把自己局限于王子和国家的冠冕堂皇的戏剧的历史观是多么荒谬。" 1 1 ^(1){ }^{1}

国家只是公民社会对其内部阶级矛盾的一种反应。公民社会是一个剧场,在这里上演着真正主角的对决:被剥削和被压迫的阶级--生产社会财富的阶级--和阶级的对决。


剥削者和压迫者的阶级--将生产力作为财产合法占有的阶级。国家是统治阶级权力的工具和武器,是上层建筑的基础。我们必须通过国家的历史发展来把握其本质,直至现在和未来,而未来可能真的不是国家的未来。


城乡分离不仅导致并促进了劳动分工、私人动产以及资本和工业形成条件的发展--所有这一切都 "违背自然"--而且还带来了对行政和政治设置的需求。因此,行政和政治安排是源于经济领域的历史产物,而不是永恒的现实,它们随后变得独立自主,与生产力的发展逻辑截然相反。政治组织形式与经济生产力量之间的关系是冲突的根源;市民社会不仅是历史的发源地(le foyer de l'histoire),也是无穷无尽的战火的火炉(un perpétuel foyer d'incendie)。生产力(以及与生产力相关的人)和关系形式(劳动和财产的组织形式、法律和政治形式)之间的实际矛盾在公民社会的核心爆发,并将摧毁公民社会。

在形式上,公民社会认为自己是正义和自由的保障者,是整个社会的公平管理者。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而是恰恰相反。公民社会被认为是个人自由的保障者,但事实上,这种个人自由只存在于那些属于统治阶级的个人身上;它几乎不具有普遍性。在社会内部,无论是从经济角度还是从公民角度来看,一方面是由大多数人的劳动所创造的生产力的总体(这个阶级,正确地说,并不是一个阶级,因为它构成了社会的总体并代表了社会),另一方面是为少数人的利益服务的一系列社会关系(拥有生产资料并支配政治机构的阶级)。与此同时,生产力的整体似乎是独立的,脱离了个人,形成了一个与个人格格不入的自己的世界,而这些力量只有依靠社会上结合在一起的个人的劳动才是真正的力量。现实生产力总体的具体形式


这些力量与个人的抽象形式相对立。构成政治世界的各种社会关系也同样具有独立于个人和脱离个人的外观,这些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行政领域和国家的具体形式与个人相对立,在这里变成了抽象概念。这就是为什么政治异化是经济异化的异化表现。

因此,国家从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过着一种准独立的生活,同时在两条战线上作战:一是对付内部敌人--无产者和一般被剥削者,二是对付外部敌人--其他民族社会。外部政治仍然从属于内部政治。

市民社会包括在生产力发展的特定阶段内个人的全部物质交往。它包括特定阶段的整个商业和工业生活,就这一点而言,它超越了国家和民族,但另一方面,它又必须在对外关系中作为民族坚持自己的主张,并在对内关系中作为国家组织自己。公民 "社会[bürgerliche Gesellschaft]一词出现于十八世纪,当时财产关系已经脱离了古代和中世纪的公社社会。市民社会本身只是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才发展起来的;而直接从生产和商业中演化出来的社会组织,在各个时代都构成了国家和其他理想主义上层建筑的基础,却一直被冠以同样的名称。 2 2 ^(2){ }^{2}


各个领域的组织--社会、法律、国家、政治和行政--都是从生产和经济生活中发展起来的。它是从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上层建筑。自古以来,尤其是进入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时代以来,情况就是如此。但是,是一直如此,还是马克思又一次把一个历史时代(正趋于普遍化)的现实真理投射和概括到了整个历史上?我们似乎可以对这两个问题作出肯定的回答。在他同时对社会和历史演变的考察中


马克思在论述人类的发展以及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发生的所有碰撞时,从未停止过肯定经济高于政治。生产力的发展及其与生产关系的冲突被认为能够解释社会演变和革命。然而,经济辩证法并不是唯一的辩证法(或者换一种说法,经济逻辑并不是主要的辩证法),它完成了史前史到历史的转变,孕育了东方帝国和亚洲人民的生活和沧桑,导致了希腊罗马世界,引发了野蛮人的入侵,建立了封建社会和中世纪社会,并把我们带到了现代。单凭每个社会内部的阶级斗争并不能解释历史的变迁,也不能解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碰撞。经济物质和内容以及生产方式与政治形式和组织并不那么容易分开。经济力量和政治权力并不是作为现实基础与理想化的上层建筑结合在一起的。历史上伟大的非经济事件并不只是组织将一种结构强加于现存的有机体;它们本身就是构成性的,本身就是有机的。

我们已经引用过的《 A A AA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和《共产党宣言》中的段落,以及《1844年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许多其他文字(更不用说马克思的其他著作了,它们甚至更加明确),都坚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这一著名矛盾。生产力构成基础,由工人来处理,而交往形式构成上层建筑,由法律和国家来组织,为剥削者的利益服务。这一矛盾及其引发的阶级斗争贯穿了整个人类历史;而所有的演变、革命和碰撞都是从 "内部 "经济和政治的角度来考虑的,没有任何第三种力量或解决方案能够控制根本的二元论。马克思思想的伟大和局限就在于这种视角,即从事物的现有状态出发,将其普遍化为过去和未来。他所看到的眼前正在发生的事情和当代历史所提供的前景成为完全的现实。几个世纪以来的真实、当前世界历史运动的动力、现在的真实和将来的真实,都被认为是真实的。所有冲突都归结为一个共同的


分母:"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正如我们所说,在过去的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过,但并没有危及基础,每次都必然爆发为革命,并在当时以各种附属形式出现,如全面碰撞、各阶级碰撞、意识矛盾、思想斗争等、政治冲突等..............................。因此,根据我们的观点,历史上的一切碰撞都起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把目光聚焦于当前技术发展与行政、法律和政治形式之间的矛盾,前者是无产者的工作,而后者则是资产阶级经济和政治统治的保证;因此,他大大缩小了政治的含义。当然,他对经济和社会变革、结构转型以及简单的政治变革所做的区分是完全正确的;但一般而言,政治并不仅仅是一种反映经济和国家间斗争的行动。它至少与阶级斗争本身在国家内部的重要性和决定性一样重要。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可以寻找国家间斗争的经济基础,并将其视为与经济运动相关的似乎准独立的自治实体。然而,国家在过去一直扮演着构成性和主要的角色,甚至在后马克思思想和政治中,我们也看到了政治对经济领域的报复。

至于当代的政治异化,马克思孜孜不倦地对市民社会和一切制度进行否定式批判,甚至可以说是无政府主义批判。在批判国家,以期废除国家时,他尤其集中攻击资产阶级国家,即后几个世纪的国家机器。

仅仅因为资产阶级是一个阶级而不再是一个产业,它就被迫不再在地方范围内,而是在全国范围内组织起来,并赋予其平均利益以普遍的形式。通过把私有财产从社会中解放出来,国家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实体,独立于市民社会之外。


利益。. .国家的存在只是为了私有财产。. . ....... "既然国家是统治阶级的个人维护其共同利益的形式,是一个时代整个公民社会的缩影,那么,国家在所有共同制度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中介作用,这些制度也就具有了政治形式。因此,人们产生了一种错觉,认为法律是以意志为基础的,实际上是以脱离其真正基础的自由意志为基础的。同样,正义也被还原为现实的法律。 4 4 ^(4){ }^{4}

无论是政治领域还是国家,无论是法律还是制度,都没有自己的历史;它们因经济运动而发展,也通过经济运动而发展,而正是它们在异化中变得独立自主这一事实,给了它们特定和独立存在的假象。所有这些构成市民社会 "结构 "的上层建筑,在异化它们所包含的人的同时,也将自己从经济领域中异化出来。它们所建立的框架将事物和人固定在自己的位置上,阻碍了它们的发展和开花结果。政治、国家、行政、制度、法律等任何领域的 "成为 "都是在个人的头顶上进行的,并将异化神圣化。马克思撕下了 "法律与法 "谎言的面具:司法法只是经济法的变形表达;它源于经济法,并将经济法神秘化。法律只是统治阶级的法律,并确保其权利。市民社会是现实社会(即经济社会)的有组织的 "人为 "形式,在市民社会中,国家是统治者,它组织法律和现有事物状态的合法地位。有机生活,即人们共同工作和生活的真实社会,在国家及其法律的打击下窒息而死。国家放弃了社会领域,发展出自己的""逻辑,背叛了普遍利益;它只关注那些拥有财产的人的利益。社会阶级、国家机器、政治机构和权力从社会中解放出来,把自己说成是独立于个人之外的,然后奴役个人,甚至制造独立于个人的假象。 法律同样是虚幻的,因为它实际上迫使人们回到异化的现实中,从而成为压迫和镇压的力量。法律的煽动远非普遍意志的体现,而是 "合法地 "表达了某一特定阶级的特殊统治。世界是


因此,一切都颠倒黑白、颠倒是非,看似顺理成章,实则恰恰相反。

根据我们刚才所看到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对黑格尔政治哲学的激进批判。以《精神现象学》和《权利哲学》为出发点, 5 5 ^(5){ }^{5} 马克思主要在《对黑格尔 "权利哲学 "批判的贡献》中对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国家哲学和法哲学进行了批判:导言》、 6 6 ^(6){ }^{6} 《黑格尔 "权利哲学 "批判》和《1844 年手稿》。马克思的批判始于黑格尔政治思想的成就,始于其对现代社会和历史本质的构想,这些都得到了充分肯定。马克思并没有否定黑格尔,而是对其进行了批判和延伸,并以此推翻了黑格尔。他指责黑格尔抓住了理想的本质,抓住了国家和权利的机器、功能和权力的理想的起源和发展,而没有抓住它们的实际真理,它们的现实的、物质的起源和历史。马克思认为,凡是异化的东西,都是以其理想的形式异化的,而不是通过其真实的现实异化的。国家和权利(法律)仍然是精神实体,因为只有精神才是国家的真正存在。这样,人在公民社会及其国家中的政治异化,作为自主的现实,就得到了维护和证明。马克思没有原谅他伟大的导师,因为他掌握了辩证运动,看到了否定性在起作用,建立了通过否定行动起作用的批判,却在为现存现实辩护时消解了这一切,而这种辩护仅仅是精神化的、理想主义的和神秘主义的,退化为神秘化。 黑格尔被指控掩盖了矛盾本身以及矛盾的具体表现,即经济生活与市民社会、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国家机器的实际运作与在理想层面上为这种行为辩护的司法法律之间的矛盾。黑格尔被指控为一切存在的经验现实辩护,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在欺骗性和理想主义的辩护中。马克思说,黑格尔的批判纯粹是表象的,它的实在论是虚假的。 8 8 ^(8){ }^{8}

马克思赞赏黑格尔政治远见的广度和深度,他不赞同对黑格尔政治远见的概括性、贬低性评判。马克思看到了否定性在黑格尔思想中的作用,因此他对黑格尔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他不断指责黑格尔没有否定表象存在,从而


在黑格尔的思想中,"异化的存在 "是对 "真实的存在 "的断言,而 "异化的存在 "则是对 "表象的存在 "的断言和确认。在黑格尔的思想中,对经济社会的取消和超越导致对市民社会的取消和超越,对市民社会的取消和超越导致对国家的取消和超越,对国家的取消和超越导致对普遍历史的取消和超越。然而,马克思在按照黑格尔的观点解释精神在历史中的成为时,在这个取消和超越的过程中看到的只是意识所思考和把握的存在的Aufhebung。换句话说,取消的行为停留在观念的领域,对现实没有任何影响。这是一种辩证法,它认为自己真正征服了它的对象,同时又让它存在于现实中,并在现实中为它辩护。相应地,在这种辩证法和现象学的眼中,现实成了一种理想的元素,只有在其抽象的现实中才会被考虑。

因此,真实的、异化的政治存在仍然被异化了,只有在思想和哲学中才得以揭示。然而,政治哲学无论如何也无法弥补政治戏剧的现实性。生活在由国家组织的社会中的人只是抽象的公民,这种情况明显地表现在思想中,而不是现实中。鉴于政治异化只是经济异化(基本上是社会异化)的异化表现,政治思想的异化是第三种程度的异化。因此,马克思可以写道"因此......我真正的政治存在就是我在权利哲学中的存在......我真正的人的存在,就是我在哲学中的存在。同样,......国家的真正存在......就是......国家的哲学......" 9 9 ^('9){ }^{\prime 9} 因此,政治异化的存在在实践中得以维持,只是在理论上才被 "超越"。国家是而且仍然是异化的法定主张,由与之相关的整个机器、制度、法律和政治来维持。"认识到自己在政治、法律等方面过着异化生活的人,就是在这种异化生活中过着真正的人的生活。因此,与自身相矛盾--既与对对象的认识相矛盾,又与对象的本质存在相矛盾--的自我肯定才是真正的知识和生活。" 10 10 ^(10){ }^{10} 因为即使是公民的理论存在和社会正义的纯理论 "现实 "也不是思想和知识所能把握的;理论知识并不能充分表达实践现实。

黑格尔用哲学的语言表达了他所处时代的市民社会、国家和政治的不真实的真理,他把真实的存在上升为真理,把理性转化为真实,并且


在这种情况下,"成为 "摆脱了否定性的力量,摆脱了作为历史性和革命性的时间的推力。通过这种方式,"成为 "摆脱了否定性的力量,摆脱了时间作为历史和革命的推力,而这种推力就蕴藏在被赋予的积极的现实性之中。黑格尔说出了 "是什么";他的话证明了 "是什么 "的合理性,但也掩盖了 "是什么 "的真正现实。仅凭 "存在 "这一事实,它就被证明是合理的,同时,正是合理的证明赋予了它存在的意义。黑格尔是现代资产阶级国家的真实与非真实的诠释者,但他未能将其实际的真实转化为同样真实的语言。至少,马克思是这样认为的。

另一方面,马克思本人希望揭露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所有矛盾和不一致之处;他希望防止这些矛盾和不一致之处达到和解的平衡。他的分析辩证法是通过解离来发挥作用的,因为他认为解离是社会作为一个单一整体被分割成局部的、特殊的社会的结果,而这些局部的、特殊的社会同时又是异化的和异化的。与黑格尔相反,马克思说,决定市民社会的是经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并不对立,而且政治国家的地位要比公民社会 "更高",以便统治整个社会和历史发展。国家是公民社会的臂膀,是它对付内部敌人(工人)的武器,其次才是对付外部敌人的武器。整个经济生活构成了社会的基础和土壤。公民社会作为有组织的组织形式,既受到技术经济运动的制约,也受到人类经济运动的制约,它构成了阶级斗争的舞台。正是通过这种表现出与生产及其手段的特定关系的阶级斗争,才构成了国家的政治现实以及对人员特别是货物的管理。马克思坚决反对任何把国家视为一个自主的管理机构的观点,这种机构会发展出一个强大的官僚机构和公务员制度,其职能是以某种自诩的普遍方式实现社会性。国家主义、中央集权和官僚主义只是将社会和政治异化组织化、集中化和制度化。 行政管理和公务员制度并不行使公共或普遍的职能,而是表达特定和确定的现实和利益。管理国家事务的人管理的是一个统治阶级的事务,而这个统治阶级已经把自己的事务与整个社会的利益 "混为一谈"。马克思在《黑格尔〈权利哲学〉批判》中写道:"黑格尔给出了


.............我们对官僚机构进行了实证描述,部分描述了它的实际情况,部分描述了它对自己的看法。. . .黑格尔从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从特殊利益与绝对普遍性的分离出发;而官僚机构正是建立在这种分离之上的。. ..黑格尔没有提出官僚机构的内容,而只是提出了官僚机构形式组织的一些一般迹象;实际上,官僚机构只是官僚机构本身之外的内容的形式主义。企业是官僚机构的唯物主义,官僚机构是企业的精神主义"。 11 11 ^(11){ }^{11}

然而,黑格尔试图通过对现存现实的哲学思考,将其归结为 "精神 "和 "理性 "的基础,来描述和证明现存现实的合理性,他并不像马克思主义者,更不像马克思本人所声称的那样,是如此天真的 "知识分子"(精神主义者)或 "唯心主义者"。黑格尔的政治哲学具有超乎寻常的现实主义观点,通过所有的调解与调和,他知道如何牢记所有人类历史固有的悲剧性矛盾。公民社会与经济社会相对立,而国家则与公民社会相对立,因为国家是在具体个人的政治和公民生活之上产生的。政治现实不可能完全统一和协调,尽管有各种调解手段,但矛盾依然存在。但是,马克思并不想简单地在矛盾的最高现实面前止步,而是要谴责它们。他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某种完全的统一而取代矛盾:他希望消除矛盾。

马克思揭露了公民社会和国家的形式(官僚主义的形式)与其实际内容之间的矛盾;被认为赋予政治生活以生命或代表政治生活的理念与其无情而肮脏的历史现实之间的矛盾;体制的欺骗精神与其斤斤计较的物质性之间的矛盾;公务员制度自诩的普遍性与其严重狭隘的特殊性之间的矛盾;国家虚构的整体性与人的有机整体性之间的矛盾;公民与人之间的矛盾;公共生活与物种生活之间的矛盾。马克思以历史现实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名义对现实社会之外出现的一切进行了批判。然而,马克思的意图是消除一切矛盾,实现总体主义的统一,这正是对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否定性批判的目的所在,马克思本人难道不是在表现唯心主义吗?这种对统一的浪漫憧憬,这种对已实现的


马克思关于异化及其各种形式的理论所体现的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以及为它们被视为异化而提供的比较术语,难道不是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吗?而黑格尔在这里不正是以现实主义者的形象出现,承认并接受中介和异化吗?然而,马克思的辩证法运动也是现实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尤其是在其分析批判的方面;它对窒息自然和有机发展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机制进行了不懈的瓦解。但是,任何自然和有机的发展不都必然在社会组织中异化吗?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劳动的组织、技术的控制和财富的分配能由整个社会以准君主制的方式来管理吗?政治本身可以被取代吗?或者说,它是否会因为被普遍化(而不是被完成)而被废除?

马克思创立了试图并仍在试图将其理论付诸实践的运动,他不太关心知道什么可能或将要成为什么,而只关心知道什么是什么。他打破了 "现在",以显示其所有的缺点,就好像这些缺点也不可能存在一样。 12 12 ^(12){ }^{12} 这样,政治国家就被市民社会分解并从物质上解释了,而市民社会本身就是经济过程的精神化,因为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马克思没有很好地阐释社会的本质,就像他没有很好地阐释物种人的本质一样)并没有达到--当然直到现在也没有达到--同时废除 "精神主义 "和 "物质主义"。马克思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运动的创始人,他总是不厌其烦地提出如下论断:

因此,事实是,以特定方式从事生产活动的特定个人进入了这些特定的社会和政治关系。经验观察必须在每一个单独的实例中以经验的方式,而不是以任何神秘化和臆测的方式,揭示出社会和政治结构与生产的联系。社会结构和国家是从特定个人的生命过程中不断演化出来的,但这些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其他人想象中的个人,而是真实存在的个人;也就是说,是他们在物质上活动和生产的个人,因而是他们在明确的物质限制、前提和条件下工作的个人。


他们的意志的凹痕。 13 13 ^(13){ }^{13}


国家是建立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者都是由人而不是由物激活的)的现实基础之上的结构,它采取了一种异化的形式,同时又起到了异化的作用,从而成为一个独立于真正的普遍利益的虚幻共同体的组织。国家不仅不是它所声称的普遍现实,而且其存在的理由也来自于共同利益(未得到满足)与特殊利益(主导利益)之间存在的矛盾。现代人通过重新整合的过程被分割开来,自然和人都被消除了。他变成了工人、工资获得者、经济人、政治动物、公民、公务员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分开的,从来没有以物种人的形式出现过(也许他从来就不是),也就是说,人是作为一个整体与他的同类一起工作、生活和组织社区生活的。因此,人被一分为二:他有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而这两种生活是不可交流和相互矛盾的。

东方帝国、亚洲帝国、希腊城邦、罗马、基督教和中世纪、资产阶级--它们中没有一个成功地完全解决了政治生活的问题。在亚洲的专制国家中,只有一个人(即暴君)是自由的,所有的 "臣民 "都受制于他;政治国家(如果可以这样称呼的话)掌握在一个特定的个人手中。在古代城邦中,共同体之所以成为 "真理",是因为它允许公民开花结果,但只有自由人才是公民。尽管如此,非奴隶的人的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并不构成彼此陌生的两个世界;一个人完全是由公民组成的共同体的公民。作为一种现实,这自然只是理想主义政治家的现实,实际上并不真实:古希腊罗马作为一个奴隶制固有的秩序,从来没有把公共事务变成所有人的事务。

《允许实际民主可能到来的条件是否来自基督教,而不是来自生产力的发展?在这一重要问题上,马克思的思想并不十分精确。黑格尔国家哲学批判》中的一段话是这样说的"正如不是宗教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宗教一样,不是宪法创造了人民,而是人民创造了宪法。

在某种程度上,民主之于所有其他形式的国家,就如同基督教之于所有其他宗教。基督教是宗教 κ a τ κ a τ kappa atau^(')\kappa a \tau^{\prime} ϵ ˙ ξ χ η ˙ ν ϵ ˙ ξ χ η ˙ ν epsilon^(˙)xi@chieta^(˙)nu\dot{\epsilon} \xi \circ \chi \dot{\eta} \nu ["'par excellence"],是宗教的本质,是在特定宗教形式下神化了的人。同样,民主是所有政治宪法的本质,是在特定国家宪法形式下的社会化的人。它与其他宪法的关系就像属与种的关系一样"。 14 14 ^(14){ }^{14} 当然,马克思并没有断言,基督教关于所有人(而不再像东方那样只是一个人,或像希腊和罗马那样只是一些人)平等和自由的要求是民主的起源;至少他没有明确断言这一点。尽管如此,他确实告诉我们,基督教是最彻底实现的宗教形式,而民主(马克思本人在此将其与基督教联系起来)是所有政治体制的本质。但这并不妨碍人们认为,基督教和民主并没有真正实现其本质,它们只是通过新的异化形式以特殊的、片面的方式实现了这一本质,而且它们的承诺仍然是形式上的。

要从人民生活的不同时刻中形成政治国家、宪法是最困难的。它是作为与其他领域相对立的普遍理性而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是作为与其他领域相对立的东西而发展起来的。历史的任务就在于为它们重新辩护。但是,特殊领域在这样做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即它们的私人本质相对于宪法或政治国家的对立本质而言是衰落的,而宪法或政治国家的对立存在只不过是对它们自身异化的肯定。在此之前,政治宪法一直是宗教领域,是大众生活的宗教,是其普遍性的天堂,与其现实性的尘世存在相对立。 15 15 ^(15){ }^{15}


在中世纪,人民的生活与国家的生活是一致的,但真正的人虽然不是奴隶,却远非自由之身。"因此,民主是不自由的民主,是异化的民主。......真正的二元论。 16 16 ^('16){ }^{\prime 16} 二元论在现代变得 a b a b aba b 抽象。现在,一切都变得抽象:私人生活、公共生活、国家本身、整个政治。如果说古代人与人之间的共同体还是一种 "真理",那么在现代人中间,它已经变成了一种理想主义的 "谎言";而现代人,资产阶级,只有在他是金钱和商业的朋友时,才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整个政治生活变得同样


在形式上,任何物质内容的形成和变形都会被政府行为所取代,而国家则被行政管理所占有。即使是最自诩为普遍性的政治体制,即民主制(而非共和制),也没有成功地将政治生活具体化。民主在原则上确实是 "内容与形式",是 "所有宪法中的未解之谜";它的 "形式原则同时也是物质原则",这一点没错,因为它是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真正统一"。 17 17 ^(17){ }^{17} 然而,由于 "一切形式的国家显然都以民主为其真理,并且由于这个原因,在它们不是民主的范围内都是虚假的", 18 18 ^(18){ }^{18} 因此,尽管民主对马克思来说是崇高的,但在他眼里,民主仍然是抽象的、形式的,是资产阶级的、特殊的。政治生活统治并扼杀了人民的真正生活。

行政管理、公务员制度和官僚机构的逐步发展进一步加剧了政治异化。官僚机构增加了 "国家形式主义",意在成为国家和整个社会的自我意识和意志,但它只是实际幻象的组织;它是 "国家的幻象"。它以形式为内容,以内容为形式。作为一个自主的实体,它是任何人都无法摆脱的(恶性)循环。"国家形式主义,也就是官僚机构,是作为形式主义的国家"。 19 19 ^(19){ }^{19} 制度是空洞的。人的主体性无法通过政治结构将自身客观化。政治的窒息气氛沉重地压在人的身上。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动物而非政治动物,无论是在公民社会和国家的肮脏现实中,还是在试图消除人的异化的意识形态或政治企图中,人都无法实现自身。启蒙运动的哲学家、自由主义思想家、法国大革命、康德的道德观、黑格尔的政治伦理或乌托邦社会主义者的梦想都没有为这种罪恶提供补救措施。人的真实物质生活仍然被理想主义和精神化的形式和抽象概念所出卖,它们掩盖了物种在社会中生活的意义。政治权力使他们所统治的人变得无能为力。既有的国家权力不是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而是一个不流血的组织,是一个非但不能将其要素整合成一个有序的整体,反而只是让它们像车轮和齿轮一样机械地运转的系统。 马克思对过去和现在进行了有力的否定性批判,并对未来作为救赎的实际准备工作持开放态度,尽管他没有对未来作出肯定的陈述。


洗刷其机器。政治悲剧对于那些了解其真正含义的人来说是伪装的,但当其秘密被发现时,它就变成了喜剧。

因此,官僚机构必须捍卫想象中的特殊利益(即公司思想)的普遍性,以捍卫想象中的普遍利益(即其自身思想)的特殊性。. . ..官僚思想彻头彻尾是耶稣会的神学思想。官僚就是国家的耶稣会士和神学家。官僚机构就是共和国。. . .官僚机构的思想就是国家的正式思想。因此,它把国家的形式思想或国家的真正无意识作为一项绝对命令。官僚机构宣称自己是国家的最终目的。由于官僚机构把它的形式目的作为它的内容,因此它在任何地方都与真正的目的相冲突。 20 20 ^(20){ }^{20}


马克思对现代世界的激情是犹太先知的激情,但他的激情是以批判的、否定结构的分析为武器的。它的矛头直指现代世界,资产阶级世界--它实际上并不是一个世界--但它无疑给其他同样现代的世界带来了闪光。事实上,他的炮火不仅瞄准了最后一位伟大哲学家的政治哲学:其目标是所有的现代性,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这整个历史时期--其在事物和精神领域的所有表现形式--将异化推向了极致。技术主义和官僚主义不断攫取人类社会的现实,它们的形式主义将自己塑造成一种可怕的现实力量,并成为它们的内容,官僚机构的目标与国家的目标混淆在一起,官僚国家的目标与全球社会的目标混淆在一起,政治生活失去了它的感觉--鉴于这一切,首先必须做的是描述和谴责整个局面,以便最终能够处理人类历史。马克思发现了一个又一个需要揭开的面具:

官僚机构的等级制度是知识的等级制度。最高层把对特殊性的理解托付给下层,而下层则把对普遍性的理解归功于最高层;因此他们互相欺骗。

官僚机构是与现实国家并存的虚构国家,是国家的精神主义。因此,任何事物都有双重含义,一个是现实的,一个是官僚的,正如知识是双重的,一个是现实的,一个是官僚的(意志也是如此)。然而,一个真实的事物是根据其官僚本质,根据其超凡脱俗的精神本质来对待的。官僚机构掌握着国家的存在,即社会的精神存在;这是它的私有财产。官僚机构的总体精神是秘密、神秘的,通过等级制度对内保存,对外则是一个封闭的公司。. .因此,权威是其知识和存在的原则,而神化权威则是其心态。但在官僚机构的核心,这种精神主义变成了一种粗暴的唯物主义,一种被动服从、信任权威的唯物主义,一种僵化和形式主义的行为机制,一种固定的原则、观念和传统。就官僚个人而言,国家的目的变成了他个人的目的:追求更高的职位,建立自己的事业。首先,他认为自己的现实生活纯粹是物质的,因为这种生活的精神在官僚机构中是独立存在的。因此,官僚必须尽可能使生活物质化。. . .真正的知识看似没有内容,就像真正的生活看似死气沉沉一样,因为这种虚构的知识和生活冒充了真实和本质的东西。 21 21 ^(21){ }^{21} .

因此,马克思从现代政治的一项职能--功能--中抽取了实质内容,而现代政治本身就是空洞的。公务员制度在管理国家、公民社会和整个社会的过程中存在并发挥作用,但它的存在是空洞的。这似乎是马克思对任何公务员制度的看法,因为任何这样的官场,如果被视为官场,就会变得自主、独立,并与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人的物种生活相疏离。同样的谴责也适用于所有机构,认为它们是压迫性的现实,没有生命和意义。任何本质上具有普遍性的东西,一旦被特殊化,就会变得异化和疏远;人无法通过授权来生活和行动。马克思把粗鄙的唯物主义和欺骗性的唯心主义对立起来,认为它们是不可分割的,而没有勾勒出任何关于非异化国家的系统理论;他甚至没有问这样的国家如何


是可能的。他对现在存在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是为未来做准备,在未来,官僚主义将被废除,普遍利益将与特殊利益相一致,形式将与现实相一致,超越任何对立。马克思向往这种没有国家的物与人的境界,他希望人能够充分实现自己的物种生活,不再是两样东西,一边是人,一边是公民。这样,全面的亲密生活将是个人的和公共的,这两个领域将不再构成准独立的区域,因为人类活动的单一但多面的表现形式将只有一个单一的领域。这一切正是马克思所希望的。他希望普及社会的经济结构,废除政治和国家的上层建筑。他希望人和人作为主体得到充分实现,并以共同体的形式统治客体。但是,这一人类目标的实际实现是完全可能的吗?

马克思继承并延续了西方传统,其基础是作为代理人的人类自我,即意志及其力量,他将这一传统推向其最终结果,并否定了西方历史的一个特殊阶段,即资产阶级、资本主义阶段。因为正是在这一阶段,国家官僚主义作为社会的主宰而崛起,"在它的一切意志中,即在它使意志成为因果关系的原动力中,因为它是纯粹的主动存在,它从外部接受其内容"。 22 22 ^(22){ }^{22} 因此,国家成了全能的主体,作为绝对的主体,即脱离基础的主体,把一切都当作它的客体。与此相反,马克思希望作为代理人的人的意志与普遍的社会秩序和集体权力同构,代理人的自我因此被普遍化,整个人类历史作为单一现象成为改造、生产和管理客体的主体。西方传统因此被推向其最终后果,即被普遍推广;理性主义、技术主义的个人主义被转化为共产主义,其基础仍然是技术、比率和意志;共产主义最终导致无政府状态。人,曾经是工人、工薪族、无产者、资产阶级、公务员、公职人员、私人、理论家、实践家,被劳动和分工、资本和阶级差别、制度和精神建构所征服的人,将在一个全面的社会中成为全面的人,他的存在将被铭刻在宇宙的历史成为的节奏中。

然而,即使公民社会和国家因其自身逻辑的矛盾而瓦解,它们也必须作为


被这些矛盾的主体,即人本身所玷污。表面上的共同体、国家和市民社会,这个以经济状况、国家权利和资产阶级法律状况为基础的 "共同体",很可能会独立,很可能会成为个别人的异己,并在他们的头顶上形成自己;然而,它仍然被阶级斗争所撕裂。与占有者阶级的统治相对应的,是被压迫阶级争取彻底解放的斗争。"......国家内部的一切斗争,民主制、贵族制和君主制之间的斗争,争取选举权的斗争,等等等等,都不过是不同阶级之间进行真正斗争的虚幻形式。. . ..此外,......每一个为掌握政权而斗争的阶级,即使它的统治(如无产阶级的统治)预示着整个旧社会形式和统治本身的废除,也必须首先为自己夺取政治权力,以便反过来把自己的利益当作普遍利益来代表,而这是它立即不得不做的。 , 23 , 23 ^(,23){ }^{, 23} 因此,政治国家只是政治斗争的总结,而政治斗争则是经济利益的翻版。生产、分配和消费的社会化,劳动分工的取代,私有财产和资本的废除,资产阶级和工人本身的消灭,人类劳动的普遍化,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毁灭--简而言之,经济和政治的交易--从无产阶级专政开始,而无产阶级专政又将消灭自己。 这样,通过一种新的特殊形式的 "统治",人类将迈向整体共产主义,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国家的社会,在那里,"政治 "与 "经济 "相融合,"社会 "与 "个人 "相融合,没有政府指挥集体的行动。


对当前政治异化的整个分析性构想,就是要在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不以异化为基础的未来中取代这种异化。马克思几乎同时是哲学家(理论家和空想家)、科学家(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实践技术家),他自己从未对这种非异化成为现实的可能性提出过太多疑问。这正是他的深度和局限性所在。既然他的目标是消灭现实,那么他就会抓住事物的当下存在--当然,这是从他的特定视角出发的,但至少这个视角揭示了整体的一个方面。


他将中介视为根本性的变革和革命,认为自己为人类的历史救赎打开了前景。关于这种对未来的预想,他始终避免以先验的系统形式加以阐述,但他并不关心这些问题。他的思想既过于理论化("理想主义"、浪漫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又过于实践化(天真地 "现实主义"、脚踏实地等),既过于开放和推测(考察世界历史以便在思想上加以处理),又过于固定和教条(将一切归结为经济和阶级斗争)。但是,如果我们认为可以用这样的称谓来诋毁马克思的思想,那我们就一无所获了。马克思的思想即使不是模棱两可的,也仍然是充满活力的、极富问题的,而不仅仅是辩证的;它可以在思想和现实两个领域中进行多种解释。这一思想的政治问题远非一成不变,在一个将政治视为其全球命运的世界中,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所提出的问题仍然是开放的;因为政治不可能如此轻易地被归结为经济,社会与政治之间的二元论也不可能如此毫不费力地消失,形式也不可能脱离物质,脱离其作为形式的真实内容。

马克思以人性化和总体化的经济和社会的名义谴责政治和国家。然而,经济、社会(对马克思来说是总体,其基础是技术和人的经济)和政治(无限地超越形式)不能如此图式化地区分。马克思明确写道,无产阶级的解放首先是一种政治行动 24 24 ^(24){ }^{24} ,因此将把最后一个阶级带入政治的游戏和参与之中。 25 25 ^(25){ }^{25} 在将马克思的思想和意图转化为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政治甚至似乎比经济更重要。早在 "怎么办? 26 26 ^(26){ }^{26} 中,列宁就谈到了无产阶级斗争的三重视角--经济的、政治的和理论的(我们总是会遇到这种三元图式)--以及在斗争过程中经济服从政治的必要性。实际上,政治力量虽然当然与经济和技术有关,但似乎仍然比经济因素更重要;过去一百年的历史表明,民族冲突(这是马克思过于忽视的一种现实)和国家冲突与阶级冲突结合在一起,甚至达到了支配一切的地步。


后者。因为权力意志在掌握技术的同时,也掌握了经济;而政治在部署其权力意志的同时,也发展了自身的辩证法。

我们的目的不是将马克思的思想应用于元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现实。我们希望让马克思自己说话,然后以所有伟大话语的方式理解他的话语,因为这些话语充满了问题。马克思与现实的联系提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不能以某种单一的方式匆忙解决。我们是否有可能将福音书中的话语应用于打算成为基督教的现实--当然,我们在提出这个问题时必须牢记这两种愿景和两种实现方式之间的差异? 27 27 ^(27){ }^{27} 思想总是在飞扬,现实总是在保持自己的分量,但思想并不因此而虚幻或不真实。面对思想的问题和现实的问题,人和人类为自己设定了无法解决的任务,因为并非一切都是既定的和实际的。思想可以在某些时刻抓住 "存在",并开辟一条通往 "成为 "的道路,但 "成为中的存在 "却会再次消失。政治思想也是如此,"政治 "一词具有历史和形成的意义。西方在其历史进程中诞生了柏拉图的《共和国》、圣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和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现在正趋向于普遍的、全球性的 "成为"。然而,还没有哪位思想家能够洞悉这一历史之谜,并将其揭示出来。马克思也没有,但这并不一定使他成为 "乌托邦主义者"。他致力于破译现实,倾听从人间到天堂的人类悲剧的呼声,尽管他并不相信有天堂。他还能说别的话或做别的事吗? 思想思考 "是什么",政治行动建造并摧毁城市和帝国;但这并不意味着思想是无效的。


马克思的意思是要一劳永逸地超越投机思想,以便使意识形态的、抽象的理论 "真理 "在实践的能量中得以实现。然而,意识形态异化的伟大英雄们不仅经常帮助我们理解马克思的思想,也帮助我们理解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和政治实现。柏拉图是所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家中的佼佼者,他在《共和国》中认识到,真正思想的实际政治应用并不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他在谈到哲学家王以及哲学与政治的重合之后的几行文字中问道:"行动是事物的本质吗?


应该分享确切的真理,而不是言语.......?" 28 28 ^(28){ }^{28}


至于亚里士多德,马克思毫不犹豫地称他为 "伟大的思想家", , 29 , 29 ^(,29){ }^{, 29} 他相当冷静地断言:"理论知识的目的是真理,而实践知识的目的是行动( ϵ ϵ epsilon\epsilon 'p γ 0 ν γ 0 ν gamma0nu\gamma 0 \nu )。 י 30 י 30 ^(י30){ }^{י 30}י

  第 IV 部分.

  人类异化


人类是有形却又无形的 "成为 "的主角。他们是历史的主体,同时也是历史的客体,他们对技术的发展负有责任,同时也被技术所发展。然而,人类与自身及其本质的关系是疏离的。他们在生存斗争中失去了真正的存在,成为自己的陌生人。马克思所设想的人具有本质上是历史的本性,而正是人的这种(历史)本性在人类成为人的过程中被外化和异化了。人是所有这些存在者和所有这些现实的存在者,他通过这些存在者和现实来表现自己。他的本质是一种统一性,一种可能性的共同体。因此,他是物种的存在(Gattungswesen)和群体的存在(Gemeinwesen),在生活的各个层面--经济、政治、家庭和人类--都被异化了。因此,异化的消除将使人作为一个整体而诞生,人将成为他真正的存在;他的本性最终将成为 h u h u huh u --人,因为这才是人的本质。

  的关系

  性别与家庭


人类是按照自己的天性对抗自然以满足自己需求的物种。在改造与他对立的事物的过程中,他也改造了自己;因此,"历史不过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造"。 1 1 ^(1){ }^{1} 每一次积极的满足都会导致新的需求,而新的需求又反过来寻求满足,如此循环往复。因此,人的生活(其本质是共有的,因此我们应该说是人的生活)是对人所拥有的和人所是的永恒的实现和超越。我们已经看到,马克思是如何论述历史的三个基本条件中的两个条件的。 2 2 ^(2){ }^{2} 第一个历史条件是 "满足这些需要的手段的生产",即 "饮食、住所、衣服和其他许多东西"。第二个历史条件是:"第一种需要的满足(满足的行为和已获得的满足工具)导致新的需要"。除了这 "两个 "共同构成 "第一个历史行为 "的全部历史的条件和前提之外,还有 "第三个 "先决条件,即第三种自然-社会关系; 3 3 ^(3){ }^{3} 然而,我们必须把这三个 "因素 "看作一个整体。"从一开始就进入历史发展的第三种情况是,每天都在改造自己生活的人开始改造其他人,繁殖他们的同类:男人和女人、父母和子女、家庭之间的关系。家庭从一开始就是唯一的社会关系,后来,当需求的增加产生了新的社会关系,人口的增加产生了新的需求时,家庭就成了从属关系(德国除外)......。. ." 4 4 ^(4){ }^{4} 再往前三行,马克思明确指出了这三者之间的联系:"社会活动的这三个方面当然不能被视为


三个不同的阶段,而只是三个方面,或者说,让德国人明白一点,是三个'时刻',它们从历史的曙光和第一批人开始就同时存在,今天仍然在历史中彰显着自己。5


人类历史既是自然的也是社会的,因此,产生人类历史的条件和关系意味着双重生产:通过劳动生产物质财富和通过生育生产人类生命。因此,生产工具在某种程度上与生殖器官相对应。因此,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大自然之间既有自然联系,也有社会联系。


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承认人的历史本性的发展具有二重性。饥饿和爱情并不同时存在。性的力量也不会与生产力同时发展。 6 6 ^(6){ }^{6} 生殖,即人类的繁衍,是历史成为的一个基本条件,但它首先--但不完全是--仍然是一种自然功能。历史的起源和发展,不仅仅是进化,其动力机构在于生产力的利用、创造和发展,这决定了一般的人际关系,特别是性关系的形式和人类内容。人从一开始就是历史的存在,因而不仅仅是自然的存在。因此,两性关系和家庭关系的发展受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制约。


正如人类在生产中的分工将占有者和压迫者与被剥削者和被压迫者对立起来一样,人类繁衍的 "劳动 "及其所蕴含的关系也将家庭中的主人和奴隶分离开来。马克思甚至认为,分工 "最初只不过是性行为中的分工"。 7 7 ^(7){ }^{7} 似乎从一开始就存在着性别的冲突,这种冲突一直持续到我们今天,与阶级的冲突相遇,并由阶级的冲突所决定。男女两性这两个相互吸引的 "对立面 "在最终差异的结合中诞生了人,这是对立面统一对立的产物。然而,人类的诞生并不仅仅是自然的产物,也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两个人的产物。而社会的特点就是分工和人剥削人。"劳动分工


所有这些矛盾都隐含其中,而这又是建立在家庭的自然分工和社会分离为相互对立的单个家庭的基础之上的,它同时赋予了劳动及其产品的分配,实际上是数量和质量上的不平等分配,也就是财产:财产的核心,其最初形式在于家庭,妻子和孩子是丈夫的奴隶。家庭中这种潜在的奴隶制虽然还很粗糙,但却是第一种财产...... "8

此外,私有财产的逐步发展也制约着家庭生活形式的发展。私有财产和劳动分工将家庭孤立于社会之外,使家庭成为私人而非公共的现实。私有财产的流动直接决定了家庭经济的分离。公民社会和国家以家庭为前提基础。由于私有财产的关系是将虚幻的共同体及其成员与自然界的物体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是将他们与自然界的物体异化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婚姻似乎 "当然是一种排他性私有财产的形式"。9 私有财产、婚姻和家庭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实际基础。资产阶级)家庭制度的基础是相当经验性的问题,即经济问题;家庭的主体就是家庭的财富状况。促使人们结婚的通常是无聊和金钱利益的结合,而不是家庭的自主有效性。因此,尽管家庭的解体在实践中得以实现,肢解也变得越来越普遍,但家庭制度依然存在,因为它与生产方式和市民社会的联系使其有存在的必要。此外,法国和英国的社会主义者以及法国的小说家也在理论上宣布了家庭的解体;甚至德国的哲学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马克思不无讽刺地补充道。 现在,家庭的解体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实际发生的真正解体,因为资产阶级本身就是这种解体的主角;另一个是必然的解体,即有意识地认识到这种状况,并通过无产阶级的交易运动废除资产阶级形式的家庭。

家庭在理论上继续存在并保持相对完整,因为在实践中,它是资产阶级建立统治的基础之一。他的虚伪就在于


从这个意义上说,资产阶级的人并不特别符合这种制度,但这种制度总体上得到了维持。在个人层面上,婚姻和家庭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被否定了,但在社会层面上,它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得到了维持。异化生存的无聊和空虚、金钱利益、对婚姻和家庭的理论批判以及它们在实践中遭到的肢解,并没有导致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工商业人员的实际解体和被取代。资产阶级生存的普遍虚伪性为两性关系建立了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世界,而这种关系以非人化的再造形式存在,是一种肮脏的东西。同样的虚伪,基于直截了当的经验条件,找到了逃避和紧急出口,尤其是在通奸和卖淫中。

然而,只要男人认为女人是猎物,是享乐的仆人,并赋予女人以价值,他就会表现出自身的无限堕落和异化。在婚外性关系中,特别是在卖淫中,人的真正社会性的异化以一种更加臭名昭著的方式表现出来,因为卖淫是建立在一种商业关系之上的,它使卖淫者比被卖淫者更加异化和异化。金钱拥有通过购买来占有任何东西的能力,因此也可以购买 "爱"。金钱本身就是万能的妓女,是人类需求之间的万能中间人,它混淆了物种和人类共同体的所有自然属性,颠覆了它们,并用它们的对立面来交换它们。金钱 "让矛盾相拥"。10

与此相反,马克思在《1844 年手稿》中写道:


假定人就是人,人与世界的关系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这样,你就可以用爱来交换爱,用信任来交换信任,等等......。你与人类和自然的每一种关系,都必须是你的意志对象、你的真实个体生命的具体表现。如果你的爱没有唤起爱的回报,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爱作为爱没有产生对等的爱;如果通过活生生地表达自己是一个有爱的人[而不是异化和外化],你没有使自己成为一个被爱的人,那么你的爱就是无能的,是一种不幸[那么,这种不幸是人类固有的,而不再是社会秩序的特殊形式]。 11 11 ^(11){ }^{11}

为了使两性之间的关系得到处理,资产阶级形式的婚姻--以及作为其条件、围绕着它和伴随着它的一切--必须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所改变。因为家庭只是特殊生产方式中的一种,属于其一般规律的范畴。因此,废除私有财产和独立的经济生活与废除家庭是分不开的。 12 12 ^(12){ }^{12} 马克思认为,积极、有效地废除私有财产,意味着真正的人类生活(作为物种生活和整体生活)的占有和一切异化的彻底废除。这样,人在家庭中将重新找到其人的存在,而这种存在将是不可分割的个人的和共同的。这里的问题涉及私有财产的消除和消灭,而不是私有财产的普遍化和扩展。因此,废除婚姻决不意味着妇女的公有地位,就好像她们是共同财产一样,这似乎是每一个 "粗暴的、不假思索的共产主义 "的意图。 13 13 ^(13){ }^{13} 马克思谴责这种共产主义,认为它只是资本主义的普遍化,包含着对人的个性的否定,并通过一种违背人的真正本性的平整过程来固定人的地位。在情色等领域超越人的异化,将使人重新获得 "他的 h u h u huh u 人,即社会存在"。 14 14 ^(14){ }^{14}

诚然,马克思曾写道:"身体的最高功能是性活动"; 15 15 ^(15){ }^{15} 但马克思绝不认为人的性活动是一种纯粹的动物功能。真正的肉体之爱不能简化为精液分泌这一物质行为。马克思揭示了人类性活动在令人窒息的私有财产制度下所遭受的变形和限制性异化。马克思并不希望通过概括私有财产而将特殊情况作为所有情况的规则,而是希望具体情况反映普遍情况。因此,他这样说

在把女人当作共生情欲的宠儿和婢女的做法中,表达了男人为自己而存在的无限堕落,因为这种做法的秘密在男人与女人的关系中,以及在直接和自然的物种关系的构想方式中,都有其明确、决定性、朴素和毫不掩饰的表达。人与人之间这种直接、自然和必然的关系就是男人与女人的关系。在这种自然的物种关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人与人的关系,就像人与人的关系一样。


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人自身的自然归宿。因此,在这种关系中,人的本质在多大程度上变成了人的自然,或者说人的自然在多大程度上变成了人的本质,这都是感性的体现,是可以观察到的事实。因此,从这种关系中可以判断人的整个发展水平。从这种关系的特点中可以看出,人作为一个物种,作为一个人,已经在多大程度上成为了他自己并理解了他自己;男人与女人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自然的关系。因此,它揭示了人类的自然行为在多大程度上成为了人类,或者说人类的本质在多大程度上成为了自然的本质--人类的本性在多大程度上成为了人类的本性。在这种关系中,人的需要在多大程度上成为了人的需要;因此,作为人的他人在多大程度上成为了人的需要--人在其个体存在的同时在多大程度上成为了社会存在。 16 16 ^(16){ }^{16}


马克思从青年时代起就给他热恋的女孩写情书和诗歌 17 17 ^(17){ }^{17} ,这个女孩后来成了他的妻子、忠实的伴侣和孩子们的母亲,他并没有把真正的,也就是人的性欲与爱(作为激情之爱)割裂开来--正如他没有把更普遍的自然与人、人与人类、个人与社会、主观与客观割裂开来一样。他抗议那些想削弱爱情中激情力量的人,同时抨击批判的资产阶级唯物主义者和缺乏人性的投机唯心主义者。"爱情是一种激情,而对于平静的知识而言,没有什么比激情更危险了。......绝对的主观主义,纯粹的行为,'纯粹的'批判主义,怎么可能不在爱情中看到它的敌人,那个撒旦的化身,在爱情中,它首先教人相信自身之外的客观世界,它不仅使人成为客体,而且使客体成为人!" 18 18 ^(18){ }^{18}

爱的激情的发展--与 "深刻、敏感、最富表现力的爱的对象 19 19 ^(19){ }^{19} "相关--事实上是无法先验地建构的,因为它是一种真实的、物质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发生在感官世界中,影响着具体的个人。正因为如此,不可能有关于爱的理论性和推测性的建构。它似乎


激情之爱的内部发展,即它的起源和目的,是无法辩证地研究的,也无法为它勾勒出方案。相反,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废除资产阶级婚姻和资产阶级家庭来消除一切可能阻碍爱情之花盛开和人类性欲的充分、丰富表现的因素,而至于它们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子,则完全是个未知数。马克思的意思是,一旦这两种资产阶级形式的东西被消除,男人和女人将自由地、平等地结成夫妻。妇女将不再是享乐或(再)生产的工具,儿童将主要由社会来教育。妇女将不再依赖于男人,夫妻将不再依赖于民事和经济状况,子女将不再依赖于父母。但是,再重复一遍,这并不意味着妇女将成为一种社会物品,欲望将成为一种社会普遍现象,而这正是粗暴的共产主义所希望的,令资产阶级感到恐惧。在马克思的青年哲学著作之后的某个时期,《共产党宣言》对此又作了一个解释:

资产阶级认为妻子只是生产工具。他听说生产工具要被共同剥削,自然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所有人的共同命运也将同样落在妇女身上。他甚至不知道,真正的目的是要取消妇女作为单纯的生产工具的地位。至于其他方面,最可笑的莫过于我们的资产阶级对共产党人将要公开正式建立的妇女共同体的义愤填膺。共产党人没有必要建立妇女共同体,它几乎自古以来就存在。. . .......共产党人顶多可能受到的指责是,他们希望引入一个公开合法的妇女团体,以取代虚伪隐蔽的妇女团体。至于其他方面,不言而喻的是,废除现行的生产制度,就必须废除由这种制度产生的妇女团体,即废除公开和私下的卖淫。 20 20 ^(20){ }^{20}

马克思对两性关系和爱情的把握、


婚姻和家庭》的分析和否定比它的正面论断和规定更有力。它一如既往地从一个基本事实--马克思的基本思想--出发,即人生产自己的生活,也生产彼此,因此,可以说,人同时是生产者和产品。在这一产品丰富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人始终处于历史的本质之中,他们的历史本身就是自然的。他们是什么,他们在成为什么的过程中做了什么,这些都会被非自然化、非人化、异化和异化,从而使他们异化、非人化和非自然化。任何事物在其不断进步和普遍化的演变过程中,都会变得僵化、固定化和事物化(被重新定义)。马克思将性行为与技术联系在一起,甚至认为性行为(生殖)是劳动分工的最初表现形式,这一点意义重大。因此,技术的发展是人类整个自然史(也是自然对立史)的秘密,也是照亮爱情成为爱情的秘密。技术离自然越来越远,以便更好地支配自然,这也使人类离自己的本性越来越远。毫无疑问,人的本性在本质上是反对自然的,但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在异化的历史中,人的本性甚至失去了与它所反对的自然的联系:人的本性变得独立自主,抽空了自己的一切生命。

由于技术与交换和商业处于同一基础上,因此在两性关系中看到一种商业形式是一致的。这种关系一直是一种商业关系,但马克思认为,正是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层面上,这种商业化的异化特征才变得昭然若揭。因此,马克思一方面试图揭示爱情的本质--在私有财产这一一切异化的根源被废除之后,爱情的本质仍未实现;另一方面,他又试图揭示资产阶级时代的性和家庭的现实--既异化又异化。一方面,他赞美爱,肉体的、激情的、精神的,"因此 "是完全的爱;另一方面,他描述了爱所采取的所有异化形式。不过,爱情从一开始就与分工和生产有关,因为性行为是分工的一种形式。那么,人们不禁要问,在超越社会分工之后,爱情才会完全展开,这究竟意味着什么?马克思没有把性关系与爱情割裂开来,他是否把握住了所谓爱情的意义?如果他没有


在一个非基督教的、坚决无神论的世界里,在一个将个人普遍化的世界里,个人之爱的自由发展对他意味着什么?接替资本主义的人类社会将消除阶级和性别之间的冲突;男人和女人将成为平等的人。但是,这个社会也将废除私有财产以及与之相伴的所有形式的个人化。然而我们要问,普遍化的爱还是爱吗?一旦一个人不再是 "生产者 "和 "劳动者",他或她在什么方面仍然是生育者,甚至是情人?他或她将如何看待 "爱 "的 "对象"?在彻底废除一切劳动分工之后,不仅是爱情,而且作为劳动分工原始形式的性行为又将如何呢?随着新的技术和经济生产模式的出现,我们是否会看到相应的新的再生产模式?

马克思关于性与爱(他并没有把它们割裂开来,尽管他也没有把它们确定下来)、关于婚姻和有子女的家庭的全部思想,都建立在人-动物作为制造工具和繁衍后代的思想之上。马克思以这种全球性的、总体性的、"物种层面 "的观念为基础,追溯了人类在现实中经历的异化,然后指出了一种拯救。在这样做的同时,马克思仍然与现代、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社会紧密相连;他剖析的正是这个社会,但也正是这个社会为他提供了争取 "超越运动 "的武器。因此,他继承了上两个世纪对爱的社会形式和家庭制度的批判。他自己也提到了十八世纪的批判和法国大革命对家庭基础的动摇。 21 21 ^(21){ }^{21} 马克思将现代性的激进主义继续、激进化、发展到其最终后果并普遍化。必须彻底摆脱禁锢的枷锁,人类才能得到充分的实现,人类的自然和社会本质才能在没有任何形而上学的超越的支持下被完全客观化。因此,他的目标首先是废除资产阶级婚姻和资产阶级家庭,以便让爱作为爱的普遍性表现出来,"使人成为客体,客体成为人"。在这个 "主体与客体 "的世界,即现代世界中,一种特殊的形式--资产阶级--被否定了,但这一过程的深层方向却没有改变:人类主体


马克思的 "共产主义 "思想是要掌握一切,使之普遍化,并使自己与对象相吻合。但是,马克思在抗议粗暴的、机械的共产主义(它只是将私有财产普遍化,而不是从根本上超越私有财产)的同时,是否真的超越了这种思想,并提供了一种建立新型纽带的两性关系和爱情观?因为,即使他否定了妇女共同体的论断,他自己关于两性关系的交易化和非交易化的 "论断 "仍然是在一种普遍化的思维轴心之内;诚然,他避免了一种虚假的共同体主义,但却没有成功地完全摆脱他所否定的东西的重压。结果,他否定了被打破的东西,即婚姻和家庭,并将异化的构成要素,即作为对客体的激情的爱,普遍化了。马克思在他对爱的整个美化过程中蒙上了一层阴影,而同样的爱似乎无法驱散这层阴影。

7.


存在、制造和拥有


马克思思想既把物本身视为异化的对象,又把物视为异化人的对象。虽然马克思思想与物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但它努力在解放人的过程中解放物。如果说 "主义 "还有什么意义的话,那么这种努力可以同时被称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马克思同时是一位空想家和实践家,一位先知和技术家。

马克思的核心关注点是人的存在、人的本质(Wesen)、人真正的历史和社会本性。然而,人的存在是通过 "造物 "来体现的, 1 1 ^(1){ }^{1} 而 "造物 "的结果就是 "有"。在创造的过程中,人异化了自己,而人的真正本质只是在异化中并通过异化消极地显现出来;人的真正本质本身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因为迄今为止的所有历史都不过是异化的发展。因此,人是这样的,他在社会活动中表现自己,但他的所有活动都使他对自己、对事物、对世界变得陌生。因此,人的存在是一种从未充分展现其所有可能性的东西。只有在解读这种异化的历史时,人们才能把握这个物种的本质;它仍然是任何经验观察所无法触及的。除了阅读经验之书,马克思拒绝做任何其他事情,但他仍然必须破译它,阅读字里行间,仔细观察只有在变形的图像中才能看到的东西。

人要存在,就必须创造,而人的基本活动,即与其他人共同完成的生产劳动,使人脱离了他的存在。我们已经有机会看到马克思的整个劳动理论。制造的结果是拥有,而正是这种拥有似乎从根本上异化了人与万物的关系。劳动、分工,尤其是私有财产,使人的存在从其真正的社会人性中异化出来,使人在以下方面寻求其异化的存在的巩固


拥有、占有。人类主体没有在历史成为的过程中得到实现,而是在越来越背离其真正本质的过程中否定了自己。社会财富的生产使人变得贫穷,外部世界对他们来说是虚假的,他们所没有的东西促使他们在内部世界中发展财富。人类的真实需求促使他们去工作、去制造,他们的工作在拥有中获得了固定的形式;然而,占有和所有权对人类事务的控制使人类异化,正如它使人类活动的对象异化一样。反过来,匮乏又促使人们在一个与现实割裂开来的想象领域中寻求满足。

私有财产让我们变得如此愚昧和片面,以至于只有当我们拥有一个物品 2 2 ^(2){ }^{2} 时,只有当它作为资本存在于我们身边时,它才是我们的。. . .因此, 3 3 ^(3){ }^{3} 所有的物质和精神感官都被简单的异化--拥有感--所取代。人性必须沦落到这种绝对贫困的境地,才能孕育出内在的财富。......最美妙的音乐对没有音乐细胞的耳朵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对它来说也没有任何目标,因为我的目标只能是证实我的一种基本能力。. ..........满不在乎、亟需帮助的人无心欣赏最美的音乐。矿石商人只看到矿石的市场价值,却看不到矿石的美和特殊性质;他没有矿石学的敏感性。因此,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有必要将人的本质客观化,使人的感官人性化,同时创造出与人类和自然的全部财富相对应的 h u h u huh u 人的感官。 4 4 ^(4){ }^{4}

但是,人是什么,这个自然的存在,同时也是人的存在(menschliches Naturwesen),这个群体和物种的存在,其本质是通过制造来表达的,而制造迄今为止一直是一种异化的行为?人的感官应该使人与世界的整体相联系,那么人的感官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整体的存在-生成被人所掌握,或者说被人认为掌握。非本体论转化为人类学,但这种人类学仍然是消极的;它告诉我们人不是的一切。在马克思的思想中,人通过感官进入与世界的关系,而感官又把人作为主体与实体,即与其他人和物联系在一起。然而,人的自然感官既是物理的、物质的,也是 "形而上学的"、"精神的 "5 ,既是实践的,也是理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


触觉、思维(Denken)、观察(Anschauen)、感觉(Empfinden)、欲望、行动和爱都是人类现实的表现(尽管是在异化中),也是对总体现实的占有方式(尽管这种占有本质上是非占有)。因此,在没有异化的情况下,感官及其有意义的活动的整体性应该把人纳入 "存在 "的整体性之中;而在彻底消除异化之后,感官及其有意义的活动就必须做到这一点。任何一种感官,无论是物理的(physische)还是精神的(geistige),都不能以任何方式还原为感觉,因为正是对象的感觉向人类主体展示了自身或伪装了自身。如果不是因为异化将感觉与意义、客体与主体、特殊与普遍、局部与整体、制造与存在、拥有与存在相分离,就像在制造其他东西的过程中被制造一样,人可以通过自身的本质以普遍的方式占有实体和自身的普遍存在。人作为人所固有的整体的、统一的、多维的现实,使他们能够以非占有的方式占有客体和同样的人的现实;这里的占有是指充分实现一个存在者的主观和客观的可能性,在成为的运动中作为制造者行事,而不受任何静态的、占有性的固定的阻碍。

存在(即人)、创造和拥有,主观性、现实性和客观性构成了一个奇怪的问题结。人在工作中显现,但这种显现是一种外在性;人在其存在的异化中将自身外化。人为了成为工人而不再是人,特别是在一个劳动分工的世界里,制造行为在必要的生产活动中被异化了。人与万物接触,但在拥有时,他并不拥有万物,而是放弃了万物。 6 6 ^(6){ }^{6} 人是历史成为的主体,他 "也 "受制于这种成为:人是由他在物中的工业生产出来的主体。但是,主体和客体这两个词在马克思那里意味着什么?他赋予它们明确的含义了吗?

人既不是绝对的 "主体",也不是客体。那么,人的主体性和客体性究竟在哪里?人的现实性(der wirkliche Mensch)是什么?马克思认为,人似乎是 "客观本质力量(gegenständlicher Wesenskräfte)的主体性,因此,人的行动也必须是客观的。客观存在(gegenständliche Wesen)的行为是客观的,如果客观(das Gegenständliche)不存在于他的存在的本质中,他的行为就不会是客观的。


他只创造或建立对象。他只创造或建立客体,因为他是由客体建立的--因为从根本上说,他就是自然。7 这就是马克思的出发点:人是直接自然的存在物,是次主体-客体的存在物,是现实的、行动的存在物,是创造的存在物;正是从这里开始,他着手分析人所经历的异化。与其说人是主体或客体,不如说人是感性的、可感知的活动(une activité sensible)。正是由于人的人性和社会性,"在建立[客体]的行为中,这个客观存在并没有从他的'纯粹活动'状态中跌落到客体的创造中;相反,他的客观产物只是证实了他的客观活动,将他的活动确立为一个客观的、自然存在的活动"。

生产劳动,这种对物体的创造,无疑是人的本质、实质和客观力量的实现。然而,人的生命的显现就是人的生命的异化;人的生命的具体化就是人的生命的抽象化。人的本质现实变成了异化的现实。自然 "和 "社会世界构成了人的本质,但他与整个世界的联系却使他成为世界和他自己的陌生人;一切事物在具有形式时都离开了他。那么,与他人的结合就变成了占有与被占有的问题。人因此变成了一个简单的客体,从客体的角度为生命和事物设定价值。人的存在不再是为了友谊和对现实的爱,而仅仅是为了占有现实。历史性的成为既是实现,也是异化;通过历史性的成为,人既 "实现 "也背叛了其天然的社群结构本质,陷入了商业化的利己主义。在我们的世界里,"存在 "的 "成为 "被 "创造 "所背叛,因为 "创造 "完全被 "拥有 "所吞噬。人在创造整个巨大财富世界的过程中变得贫乏,以至于变成了一个拥有 M e M e MeM e I I II ,正如人们所说的那样:"我有我的......我:我有我的......我。他 "是 "这样一种存在:通过劳动,他只渴望把存在的和创造的东西变成自己的。

然而,当人类不再将自身和万物转化为客体,而是将自身人性化地客体化,即自然地 "和 "社会地客体化,懂得如何看待人类社会及其作品的所有客体性时,人类才实现了唯一真正的客体化。只有这样,它才能以共性而非异化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个性。私有财产和以私有财产为条件的整个世界的废除,将使激活人类主体的客观力量完全客观化。这


在废除 "人 "的同时,还必须废除使所有人成为工人的条件。"只有当对象成为人的对象或客观的人时,人才不会迷失在对象之中。只有当对象对他来说成为社会对象时,他自己对他自己来说才是社会存在,就像社会对他来说成为这个对象的存在一样。......只有当客观世界在社会中处处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世界--人的现实,并因此成为人自身本质力量的现实时,所有的对象对他来说才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认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成为他的对象:也就是说,人自身成为对象"。 9 9 ^(9){ }^{9} 这段含混、多义的文字似乎在说,通过人(即人,不可分割的自然的和社会的、个体的和群体的存在)在感性的、物质的、真实的、现实的对象中的发展,人类(主观的)现实的财富--人的本质力量中实现的可能性的财富--可以成为人、个人社会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人的力量得到了体现和承认,因为这些力量在制造行动中成为现实。人的存在属于感性的物质自然,人只能从物质上占有自然。这里的 "占有 "并不是指对自然物或生产物的占有,也就是所有权的让渡或征用。每个人的适当的物质性只是作为人类总体物质性的个体化而存在;由此可见,如果人类希望把其他人作为客体来占有,那么人类就会否定自己、异化自己。 人的内容,人的真正现实(wahre Wirklichkeit),是由人的客观本质构成的,而人的客观本质与外在的物质性绝不是分离的。正是异化将内容与形式、主观与客观、内在与外在、物质与精神分离开来。

自然的物质性构成了人。在某种程度上,自然是第一客体,人作为物质和主体的力量只有在客体中,在自然的、生产出来的客体中才成为客观现实。马克思并没有超越现代哲学自笛卡尔以来所处的哲学阶段:主体性哲学。并不是把社会中的主体性一般化并使之客观化,就能真正超越主体性。这种哲学的本质是对主观与客观的问题没有清晰的认识,而主观与客观恰恰是它必须质疑的问题,因为它缺乏充分的依据。马克思从人这一客观存在的主体出发。人的存在是真实的,而人的追求是客观的。


这就是 "为实现而行动"、"实现 "和 "现实"。但这里的 "现实 "指的是什么?除了感性的对象性之外还有别的吗?似乎并非如此。马克思经常说,现实的东西,真正现实的东西,是以感性方式客观存在的东西。因此,作为主体的人是作为客体的现实存在。

马克思是带着一整套特殊的形而上学的现实概念来运作的,即现实是感官的对象性,是经验把握的主体;他无论如何都没有成功地从这种现实的客观主义中解放出来,正如他没有摆脱主体性哲学或客观主体观念的束缚一样。然而,他反对糟糕的客观主义,即反对重化。人的现实性因堕入重化领域而被剥离;每个人和所有人都失去了现实性和人性,甚至物也被异化了。拜物教的 "物化"(chosification)异化了现实的对象性,打破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框架,将这些关系转化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转化为颠倒现实主义的虚假客观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就其共同体的本质而言,是真正的实践的基本原则,可以通过交易化的制造来实现。自然性、社会性、人性、物质性、客观性和现实性--即 "是什么 "的本质--迄今为止分别以非自然化、非社会化、非人化、非物质化、"物化"、非对象化(尽管一切都已转化为对象)和非现实化的形式被异化了。然而,取代再化可以使人的本质得以实现,并在不再导致 "有 "的制造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但是,马克思没有看到,也无法看到的是,或许事物主义(chosisme)、再统一、客观主义("坏 "的那种)和现实主义是他自己的思想所属的整个运动的必然和不可避免的后果,在这个运动中,客观性、现实性和感官经验具有特权地位,尽管它们是一种力量,即使在享有特权的同时,也与其他力量割裂开来,仍然没有基础。他没有也不可能提出一个关键问题:如果不考虑作为其后果的结果,如何积极地超越一个结果和一系列结果?

马克思认为,从根本上超越异化,将使人类在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实现其 "自我"。


人的需要是无限丰富的,人自身的内在需要不知疲倦地推动着他的外在实现。人的需要是无限丰富的,人自身内在的需要不知疲倦地驱使他去实现外在的需要。人不仅有丰富的需求,贫困,不是指占有者手中的财富积累所产生的人为贫困,而是指人的贫困,可以具有人类和社会的意义,因为它是引导人走向生命和事物的需求的一部分。在一个会产生异化的社会中,它可以而且应该成为将人与终极财富--其他人类--联系在一起的积极纽带。因此,作为人对人的需求,贫穷可以获得意义。

人的需要,人的积极热情,推动着他走向物质世界的对象。但是,人类活动的 "对象"、目标、目的已经被异化;它在 "物化"、再物化、拜物教中迷失了方向;真正的物化还没有发生,从来没有真正发生过。人是由客体性构成的主体,然而,当他把自己当作一个简单的(再化的)客体,并希望占有客体时,他就与自己和世界格格不入了。一种根本的异化将主体和客体分离开来,这就是二元异化的根源。彻底的、全面的异化凌驾于一切特殊的异化之上,在一切特殊的现实中,也就是在不同的活动领域中显现出来,而这些活动领域就相当于人的异化领域。人的本质中固有的力量被重新整合,人生活在一个物的世界--异化的物。但是,人因此而陷入的 "客观的"、占有性的占有是虚假的、抽象的,也就是说,是从作为客观存在的真实现实中抽象出来的,但却没有被重新整合。 I I II 拥有而 I I II 想要拥有,他人拥有而我也想要拥有--这整个(主观的)欲望与(虚假的客观的)拥有之间的辩证关系,这整个存在、制造和拥有的循环,简直就是地狱,即反自然、反人类和反社会的。异化不仅表现为 m y m y mym y 生活资料属于他人,我的欲望是他人无法获取的占有物,而且还表现为一切事物本身都不同于自身--我的活动是另一种事物,......"。 一切都在非人的力量的支配之下"。 10 10 ^(10){ }^{10} 但是,这种导致 "有"(尽管不是 "有")的 "创造",这种反自然、反社会、非人类权力统治的蔓延,这种 "异化",难道不比马克思所认为的对人类历史更为重要吗?难道历史的形成不是由于违背自然的制造吗?马克思认为,在超越了异化之后,制造


但是,所有的制造不都是 "异化的 "吗,不都是这样吗,尤其是当它以我们巨大的现代技术机器的形式出现时?这种介于人的需要和现存的、可以被生产出来的东西之间的力量,这种对存在的手段的剥夺机构,这种可怕的 μ η χ a ν η μ η χ a ν η mu eta chi a nu eta\mu \eta \chi a \nu \eta '("控制--工具,设备,机制"),能否把自己从他者性和 "人性中 "剥离出来? 马克思又一次没有把他的目光转向这个问题。他的目光完全投向了他想要终结其存在的东西,即作为劳动的专制和作为占有的私有财产。

节俭现象最清楚地表明了 "拥有 "对 "创造 "和 "存在 "的胜利。"节俭 "是 "物"(被物化)控制 "人 "的完美方式,是以私有财产的名义剥夺 "人 "的一切的力量,是阻止 "人 "消费和被消费的力量。因此,"政治经济学 "这门关于财富的科学同时也是关于放弃、匮乏、储蓄的科学。节约的科学[....]这门奇妙的工业科学[,最重要的是,创立这门科学的真正的生态运动,必须在这里读到]同时也是一门禁欲主义的科学,它的真正理想是禁欲而又勒索的吝啬鬼和禁欲而又生产的奴隶。它的道德理想是工人。"11 在人的深层存在中,蕴含着使财富产生的运动,因为人本身就是由其需求的财富所驱使的;但在成为工人的过程中,他甚至是资本家。他只有一个愿望:拥有,甚至放下,以便能够拥有。这样,他就同时放弃了自己的存在和自己创造的对象;他甚至放弃了直接的占有,而只寻求拯救,即致富而使自己更穷。尽管异化把所有人都变成了简单的工人或 "劳动者"。人被自己的劳动所包围,从根本上说,人被剥夺了属于自己的东西,这种模式不是拥有的模式;如果他富有,他必须积累和囤积资本,如果他贫穷,他必须 "节约"。 他很穷,而


节约的生态学理论,在政治经济学的层面上,只是节俭在作为生产过程、征用过程的经济运动中的真正异化功能的异化表现。


你吃得越少,喝得越少,买的书越少;你去剧院、舞厅、公馆的次数越少;你想得越少,爱得越少;你越不喝酒,不喝酒,不喝酒,不喝酒,不喝酒,不喝酒,不喝酒,不喝酒,不喝酒,不喝酒,不喝酒,不喝酒,不喝酒,不喝酒,不喝酒,不喝酒,不喝酒,不喝酒,不喝酒,不喝酒,不喝酒,不喝酒。你越少表现自己的生命,你的〈异化〉生命就越大[entäussertesLebans],你拥有的越多,你的〈异化的〉存在的储藏就越大[entfremdeten Wesen]。

我们必须清楚地理解马克思对节俭的慷慨批判。我们必须清楚地理解马克思对节俭的慷慨批判。这种批判超越了任何特定的节约经济模式,它针对的是事物本身;它努力否定遍布现代世界的奢侈、奢华和财富;它的目标是人的方面的根本基础。奢侈和节俭,奢华和匮乏,富裕和贫穷是平等的。如果你想节约,如果你不想被幻想毁掉,你就必须让你的一切都变得可销售,我.

马克思在分析人的异化时,难以把握的是这个异化了自己的实体 "人 "的本质。 异化要存在,就必须有人或事物被异化。 人们可以问,既然从未有过不被异化的人,那么被异化的人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对 "人的本质"、"人的存在 "和 "人的本质(文)"的定义是比较概括的。 他的愿望是,承认人是人,是自然的和社会的存在物,并使人得到实现;他希望,通过社会共同体和历史进程,人可以满足自己的一切需要,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需要。


(吃、喝、穿、住、生殖等)以及精神(geistigen)。因此,马克思的出发点是一种形而上学的人的观念,他只是消极地阐明了这一观念,提出了在真正的现实中实现这一观念的要求。作为人类物种的人,在经过 "交易"(dealienation)之后,必须实现其自然本性;他必须在社会中实现这一点,因为人在本质上是自然-人类-社会的存在物,同时通过技术参与到与自然的斗争中。然而,在世界历史上,人类只是越来越疏远自己。人在表现自己时将自己外化,在工作时将自己异化。由于私有财产的完全主权,"以前的外在化(Sich-Äusserlichsein)--人在事物中的外在化(reale Entäusserung)--仅仅变成了外在化的行为(Tat der Entäusserung)--异化的过程(Veräusserung)"。 14 14 ^(14){ }^{14} 这就好像人的某种内在性在外化过程中被异化了,外化本身就是异化。然而,马克思对外化过程中丧失的东西却着墨不多。马克思忠实于整个主体性形而上学的精神;因为,尽管形而上学和主体性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但它们都来自不易克服的同一个基础。因此,马克思始终关注人在其客观需要的引导下在生产中表现自己,以实现其自然和精神需要,而在这样做的过程中,人在由此产生的现实中被异化了;因为它们剥夺了人和事物的存在,在它们之中,一切都变成了外在的、异己的和敌对的。 这样,对于人来说,"他的生命的显现(Lebensäusserung)就是他的生命的外化(Lebensentäusserung),他的实现(Verwirklichung)就是他对现实的丧失(Entwirklichung),是一种异己的现实",这才是真实的。 15 15 ^(15){ }^{15}

在所有不同层面的异化(经济异化,基本上是决定性的异化;政治异化,在国家和官僚机构中;意识形态异化,在宗教、艺术和哲学中)中,最核心的是人的异化,正确地说,是人的异化,整个存在和人自身的存在都变得异己和不相容。因此,马克思人本主义所要解决的正是人的问题,废除一切阻碍人--理性的社会动物--满足其生命、社会和精神需求(简言之,即人的需求)的东西。因为人这一社会动物被赋予了生命力,并在其需求的刺激下活跃起来。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于感性的、真实的对象,而这种次


活动本身是真实和感性的。本能或驱动力构成了自然的动力机构,推动着那些产生新物体的力量的发展。

人的本能的对象 16 16 ^(16){ }^{16} 存在于他之外,是独立于他的对象;然而这些对象是他所需要的对象,是他的本质力量的显现(Betätigung)和确认(Bestätigung)所不可或缺的对象。说人是有肉体的、有生命的、真实的、感性的、客观的、充满自然活力的存在物(Wesen),就是说人的存在或生命的对象是真实的、感性的,或者说人只能在真实的、感性的对象中表达(äussern)自己的生命。客观的、自然的、感性的,同时在自身之外具有对象、自然和感性,或者自身成为第三者的对象、自然和感性,是一回事。 17 17 ^(17){ }^{17}


马克思认为,人只能在感性的、现实的、物质的、"外在的 "对象中表现自己的生命。然而,在彰显生命的过程中,人既异化了生命,也异化了自身。马克思是在自然主义-社会主义中完成人文主义的先知,他当然认为人是在异化中表现自己的生命的,因为在经济层面上存在着基本的异化。他并不质疑 "主观性 "和 "客观性 "的整个形而上学概念,其意义超越了社会历史的一个特定阶段。他确实希望超越主体与客体相对立的问题,但他并没有完全成功地实现这一跨越;他继续将人所接触的事物转化为感性的、物质的客体。

推动人类行动的始终是一种客观的力量,通过这种力量,人们可以精力充沛地寻找目标,尽管这种积极的力量是以痛苦和激情的形式出现的。是人的激情激发了他的行动。"感性[即真实]是感官的客体,是感性的客体,因而在自身之外也有感性的客体--感性的客体。有知觉就是受苦。因此,人作为一种客观的感性存在,是一种受苦的存在,而且因为他感受到自己所受的苦,所以是一种激情的存在。激情是人的基本力量,它精力充沛地趋向于自己的目标"。 18 18 ^(18){ }^{18} 人的行动源于他先天的痛苦,源于他体验激情和激情的本性。然而,人并不是先有激情,然后才有行动。作为感性活动,人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积极激情的存在。需求和苦难在他的体内活动,作为寻求克服需求和苦难的行动。


在异化的时代,激情的行动方面仍然是异化的和被异化的;但是,在异化消除之后,人的行动激情将发挥其真正的力量。在这里,我们不能混淆人的真正的过失和笼罩在他身上的不安,即心理和社会的焦虑,这种焦虑是人的存在异化的标志。它是劳动和无聊的必然结果,是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空虚和异化的必然结果,它使人处于自卑的状态,并驱使人退缩到他的 "内在性 "之中。另一方面,无产者的 "不安 "是一种尖锐而剧烈的痛苦,它使他成为革命者,激励他进行殊死搏斗,鼓舞他采取旨在真正占有外部世界的行动。

马克思认为,在异化的过程中,这些现实被阻止以其真正的人类意义呈现出来。然而,有意义的痛苦、人的存在所固有的不快乐以及人的积极热情都应该被去异化,因为它们蕴含着丰富的人类内容;它们也是行动的源泉。人对休息的需要也是异化的,对财产的疯狂争夺使这种需要无法成为人类丰富的需要。

人的存在的一切表现及其所包含的一切否定性,都因此而异化、异化了。 人是表现出来的,这是马克思的思想,但人的表现是异化的,即人的存在是异化的。人是感性的、现实的、物质的,但对象使人虚化,现实使人不真实,感官世界没有意义。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客观性和现实性,感官经验的意义又是什么? 人被定义为感官活动,是一种产生感官经验的存在。


那么,什么才是 "创造",什么才是 "存在"?

我们并不指望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马克思用他的思想工作,而没有停下来澄清他自己的操作性概念。马克思是人类观察的使徒,他的观察是实证的、客观的,没有任何形而上学或哲学的预设,他描述了他所看到的人,是的,但似乎不允许非异化的人存在。他用来衡量异化的真正的、现实的、物种人的概念是一个高度形而上学的概念;它先于并超越了所有感性的、客观的、现实的、非异化的人。而马克思正是以这种形而上学(和人类学-历史)的观念来攻击其他形而上学的人的概念。由于人的概念本身就是异化的形式之一,人在以某种方式被介入的过程中进一步异化,马克思认为与哲学的人类学后果作斗争是绝对必要的。

在这个层面上,马克思站出来反对他的 "天才的前辈",尤其是《精神现象学》的黑格尔,因为黑格尔是 "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和秘密"。在他的思想中,在他的道德理论的虚伪中,在他的哲学的谎言中,人的存在对黑格尔来说,马克思说,是他的自我意识,他的 "我",他的 "自我"。因此,"人的本质的一切异化都不过是自我意识的〈异化〉。自我意识的 "异化 "并没有被看作是人类真正的 "异化 "的一种表现[Ausdruck]--它在知识和思维领域中的表现。相反,真实的〈异化〉--看似真实的--是根据其最内在的、隐藏的因此,理解这一点的科学被称为现象学。


因此,他看不到人的社会性和感性现实,把真正的异化解释为自我意识的异化。因此,他看不到人的社会性,也看不到人的感性现实,他把真正的异化解释为自我意识的异化。对他来说,具体的、完整的人是不存在的,因为他只看到抽象的人,看到作为精神整体一部分的人。马克思以自己的方式理解黑格尔;他对黑格尔施暴,他的解释是一种反解释。然而,在这样做的同时,马克思仍然受到黑格尔的束缚,他将黑格尔的形而上学推向了一系列后果的方向。马克思将把人异化,而迄今为止,人只是以异化的面目出现。


马克思的人既是自然的 "又是 "社会的,既是个人的 "又是 "群体的,他在社会实践的感性活动中并通过这种感性活动异化地表现自己。马克思写道:"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因此,他的生活,即使不是以与他人交往的集体生活的直接形式出现,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证实。 , 21 , 21 dots^(,21)\ldots{ }^{, 21} 构成人的个体生命 "和 "物种生命--他的真实的、行动的(wirklich, wirkend)本性,他的实际的、有效的本质,他的对象性(或客观性)--的正是感性活动。当马克思谈到现实性、客观性、感性和物质性时,他总是想到现实的、客观的、感官可感知的、物质的活动、生产制造、实践。在黑格尔那里,他所谴责的基本上是投机的、"不活动的 "形而上学。在那些与黑格尔交战的左派黑格尔主义者中,马克思认为值得指责的是同样 "不活跃 "的唯物主义形而上学。马克思本人提出的是一种通过在(物质)活动中完成自身而放弃自身的 "形而上学"。唯心主义所认识和承认的活动不是活动,因为它是机械的,不是人的。 关于费尔巴哈的第一篇论文把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左派黑格尔主义者提出的唯物主义对立起来:"迄今为止存在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在于,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以对象或沉思的形式被设想出来,而不是作为感性的人类活动、实践,不是主观地设想出来。因此,与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活动的一面,当然,唯心主义并不认识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


这种劳动的本质是实践的和客观的,因为理论劳动来源于实践,并最多只能理解实践。这种劳动本质上是实践的、客观的,因为理论劳动源于实践,最多只能理解实践。然而,实践和现实本身并不是真实的,它们是真理的源泉,但在异化中却变成了异化和异化,对真正活动的能量形成了制约。没有现实,没有实践,就没有真正的真实。真正和真实的实践并不包括狭隘的、有限的、利己主义的、商业主义的、拜物教的和重化的活动,即马克思所说的 "在其肮脏的统治的表现形式中的实践";而是包括一种将从根本上取代异化的实践,一种全面的、开放的、共同的、永恒的革命行动,它同时解放人和物,并且非占有性地占有整个世界,即人与自然的世界。只有这种实践才具有真正的启示意义,只有与之相对应的现实才是真正的现实。除此之外,人的每一次外化都是异化的实践。关于费尔巴哈的第一篇论文的第一行已被引述,接下来的内容如下:"费尔巴哈想要的是真正有别于思想对象的感性对象,但他并不把人的活动本身视为客观活动。因此,在《基督的世界》一书中,他只看到了理论的态度,而实践只是在其肮脏的司法表现形式中被构想和固定下来。因此,他没有理解 "革命的"、"实践批判的 "活动的意义。

马克思反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正是这种批判性、实践性和反思辨性的永久性革命活动。他的任务是通过实践化的实践来切实和实际地处理人的问题。他背弃了作为存在-思想的存在和自我意识,背弃了绝对知识和思想中的本质辩证法,而把目光投向了所有这些其他东西的载体,即现实的但异化了的人。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不是把人 "假定 "为展开现实的实现活动的具体存在物,而是把人 "假定 "为一种自我意识;他甚至让事物性(Dingheit)在总体上由自我意识假定。因此,人不是自然存在物,他没有感性的客观物质力量,也没有真实的感性对象作为他的需要和行动的目标。他只是一个主体,是精神,是绝对精神的一部分,是一种自我意识,通过其表现形式遇到的不是事物的现实性,而是自我意识本身所假定的事物性。的产物。


从这个角度看,人类活动是绝对精神的产物,是精神要素,是理想的存在,是理想整体的瞬间。因此,黑格尔被指责为没有看到人间上演的悲剧(这是唯一的悲剧)的眼睛,被指责为仅仅认为人间是天国观念的重演。马克思承认,黑格尔关于 "不幸的意识 "的观点包含着戏剧性和批判性的因素,但它是以异化的形式出现的,因为历史成为的主体和客体仍然是自我意识和由心灵假定的客体。人的真正异化不断以自我意识的异化的形式出现,对象性消解为精神性。这样,黑格尔只取代了作为意识对象的物,而同时保持了现实的人的异化和现实的物的异化。他之所以这样做,也就是说,他之所以在思想上这样做,是因为他没有看到,人是一种自然的、感性的存在物,他的本性在自身之外,参与自然的运动,构成客观力量的主观中心,这种存在物的制造行为只是异化了自身,一种被剥夺了自身产品的存在物。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诠释,正如任何创造性的诠释一样,在诠释的同时也会扭曲。在黑格尔那里,西方形而上学达到了顶峰。它是一种哲学,在绝对精神和绝对认识中,在作为主体和作为历史的主体对绝对的把握中达到了顶峰。马克思继承了这一思想的另一端,将人的主体假设为人的本质的、物质的力量的客体性,这种力量表现为行动。迄今为止,一切行动都是异化的,然而只有实践才能处理人的存在并客观地满足人的需要。马克思责备黑格尔混淆了人的自我意识(精神存在)和人的异化生活的物质现实,责备他没有把握真正的异化,而是以异化的方式,即抽象的、臆想的方式来看待自我意识的异化。于是,人的生活变成了哲学生活,现实存在变成了思想存在。因此,思想和哲学使人的异化在其物质悲剧中继续存在,为现存的事物状态提供理由,而只是在某种形而上学的意义上超越它。从这种观念中流淌出来的道德教义是顺从的、虚伪的,它迫使人接受现状,接受自己异化的存在,接受作为异化行为的行动。道德良知 "克服 "思想中的外在化,是为了更好地在现实中保持外在化:"......超越


在黑格尔看来,这种以自我异化 [ [ [[ 自我外在化 ] ] ]] 和自我封闭[自我异化]为形式的自我生成和自我对象化运动,是人类生命的绝对表现,因而也是人类生命的最终表现--以自身为目标的生命、与自身和平相处的生命、与自身本质合一的生命"。 24 24 ^(24){ }^{24}

马克思在抨击对人类活动的错误解释和自我意识的幻想时,特别关注它们的实践前提及其 "伦理 "后果。对他来说,一切异化的基础是私有财产制度中的劳动,而且将继续是劳动;正是现实物质层面的经济运动为意识形态和伦理中的异化运动提供了条件。道德作为人类追求异化生活的自主领域,并不是一个自主的法庭。它受到生产过程的制约,为生产过程的意义(即生产过程的无意义)提供了一个面具。道德良知远非像人在创造中展现自身那样彰显和引导人的存在,而是异化的形式和力量之一。它植根于真正的异化,服务于压制自然、社会、客观和物质需求的事业。道德是维持人类异化及其现实结构的(上层建筑)大厦的关键部分之一。它既没有独立性,也没有自己的成为领域;相反,它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物质过程在其意义的变形中的表现。它没有自己的历史,被束缚在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中,也就是被束缚在人的异化-外在化的历史中。当一种道德体系与现存的社会条件发生矛盾时,不是由于道德原因,而是由于现存的社会条件与现存的生产力发生矛盾,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道德为异化的人类生活提供了一种异化的理想,它与人性的全面展开背道而驰;它使劳动安全地扮演着异化的角色,并阻止需求通过一种没有任何东西会阻碍或阻止的异化的制造活动得到全面满足。

无论是唯心主义的道德,还是消极唯物主义的道德,都没有成为真正的教育力量。唯灵论道德不允许人类进行革命活动,唯物论道德也不允许人类有足够的活动空间;


唯物主义关于环境变化和教养的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改变的,也忘记了对教育者本身进行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25 25 ^(25){ }^{25} 既然人的存在是在创造中表现出来的,而每一种表现都是一种异化,创造本身也是一种异化的过程,那么只有具有交易性的创造行动才能从根本上打破异化的枷锁。现实经济运动中的道德和政治经济学中的道德良知属于被取代的范畴。因为道德与人的意识的异化一样,都会导致人的异化。实际上,道德是为经济服务的,它抑制生产和消费,也就是抑制需求的满足。 它

政治经济学的伦理[及其真正的基础]是获取、工作、节俭、节制,但政治经济学却承诺满足我的需要。是良知、美德等的富足;但如果我不生活,我怎么能过上美德的生活?这源于〈异化〉的本质,即每个领域都对我适用不同的、相反的尺度--伦理学是一种,政治经济学是另一种;因为每个领域都是一种特殊的〈异化〉。因为每一个领域都是人的〈异化〉,都把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一轮〈异化〉的基本活动上,而且每一个领域都与另一个领域存在着〈异化〉关系 26 26 ^(26){ }^{26}

所有这些异化的核心,是人的异化,是人的客观主体性的基本力量的异化。 在生产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人只是把自己同他的存在、他的活动以及他的活动的产品相异化。在物种繁衍中,在(资产阶级)爱情中,在家庭中,他也被异化了,在 "有 "对 "物 "的控制中,他的存在被扼杀了。他对自己的认识是不充分的,他的自我意识是不真实的.道德,最后,促成了异化的维持,给了他唯一的出路:革命实践.

马克思用来描述人在其存在的异化中的特征的形容词,当然是在没有多少根据的情况下提出来的。 一切都被认为是感性的、物质的、客观的,并且在其本质上是真实的,而这一点迄今为止只是被消极地发现了。在这整个历史的和人类学的唯物主义中,受元物理学的启发,但没有明确的本体论,嫁接了精神的成分(精神的需要,精神的感觉等等.这样,他通过否定反转的操作扩展了形而上学,意在使形而上学在行动的层面上得以实现。马克思的道德观虽然激进,却有些短视。马克思很少认真思考伦理学,他一心只想着如何定义他所理解的人的精神,就像他所理解的 "人的精神 "一样。马克思的人文主义不是为了恢复人的本质,而是为了首次发现人的本质,并将其带入现实。技术的整个进步与异化的进步是一致的。 人没有值得他去的地方,每一个栖息地都不适合他。 异化的人,成为工人,"居住 "在一个陌生的异国世界。人有住处,却没有家。"他必须为这个停尸房付出代价."光明中的居所",《埃斯库罗斯》中普罗米修斯称之为 "光明中的居所"。在《埃斯库罗斯》中,普罗米修斯把它视为最大的恩惠之一,通过它,他把野蛮人变成了人,但对工人来说,它却不存在了, 27 27 ^(27){ }^{27} 这样,野蛮人就不那么异化了吗?野蛮人在自己的洞穴里--洞穴里的自然元素自由地为他提供利用和保护--觉得自己不再是个陌生人,或者说,他觉得自己和其他人一样


就像鱼在水里一样自在。但是,穷人的地下室却是一个充满敌意的居所,'一种异己的、限制性的力量,只有当他把自己的血汗交给它时,它才会把自己交给他'--他不能把这个居所当作自己的家,在那里,他最终可能会感叹:'我在这里,我是在家里',相反,他发现自己在别人的房子里,在一个陌生人的房子里......"。 28 28 ^(28){ }^{28} 是否有必要指出,这种情况远远超出了工人住房问题和住房危机的范畴?这里涉及的是现代人的存在,是人成为劳动者的存在;这里涉及的是人成为劳动者并为其所拥有的一切付出致命代价的本质。人的本体(Sein)、本质(Wesen)和存在(Dasein)在这里没有位置和居所。人成了没有国家的人,他们不再有 "家"(ils n'ont plus de "chez-soi"),他们是无根的。人就像被困在一台巨大的机器中一样,被财产所束缚,失去了自己的存在,发现自己被剥夺了所有的享受,赤裸裸地失去了任何庇护。他试图在坟墓、敌意的住所和外来的房子里避难,但都徒劳无功。

  意识形态异化


人类的技术发展是决定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真正基础,是上层建筑,即法律和道德、宗教和艺术、哲学和科学。技术优先于意识形态,我们已经引用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著名段落,它阐述并概括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论点。然而,马克思所说的意识形态必须得到很好的理解,尽管马克思在给它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时,给它留下了许多可能的含义。与技术的工具性发展相对应的是思想,思想本身也是工具性的东西;但这种工具性带来了一些问题。人的意识表达、翻译、忠实或不忠实地表达和进行实践的变革活动。这种意识,这种从实践中产生的理论,可以是真实的、真理的,即使它从未完全如此,也可以是抽象的(脱离现实的)、异化的。因为与现实的异化过程相对应的是意识形态的异化运动。

思想和意识

  真实与否?


人以特定的方式创造自己的物质(和整体)生活,这是由他们所处环境的性质、身体组织和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决定的。人也有历史性的 "成为"。从一开始,他们的思想就参与了这一成为历史的运动,也正是思想才能在之后回到这一成为的历史中,试图去理解它。什么是思想、意识或知识?马克思没有区分这三个词,而是交替使用。第一种意识是实践意识:语言。马克思认为,语言作为思维的绝对构成要素,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语言和思维(意识和知识)仅仅产生于实际需要,产生于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需要。动物与其他生命的关系恰恰不是关系,因此没有语言和思想。意识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能是社会的产物。它源于物质自然,并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中表现出来。


我们已经谈到了构成人类历史的 "三个侧面"、三个 "时刻":(1) 生产能够满足自然需要的物品,即通过劳动生产生活;(2) 将满足需要的行动和已经获得的满足需要的工具引向生产新的需要的运动;(3) 通过再生产生产他人的生活。这 "三个因素 "共存,支配着人类为了能够 "创造历史 "所做的一切。现在又增加了另一种力量:"我们发现,人类


也拥有'意识',但即便如此,一开始也不是'纯粹的'意识"。那么,意识本身是否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是在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这些构成力量之后出现的一种补充力量呢?马克思似乎是这样认为的,因为他在这里把意识放在了最后一位。然而,在刚刚引述的文字的旁注中,马克思补充道"人之所以有历史,是因为他们必须生产他们的生活,而且他们必须以某种......方式生产生活:这是他们的物质组织所赋予的,也是他们的意识所赋予的。"2 现在,我们可以把这个匆忙写下的边注理解为:(1)"人的物质组织""就像他们的意识一样",使生产和历史生活成为可能和必要;或者(2)生活的生产,就像意识一样,是由人的物质组织使之成为可能和必要的。但是,无论马克思以哪种方式表达,他都继续在物质与形而上学、现实与观念、物质与心灵(精神)、实践与理论之间存在 "分离 "的思想维度中活动。马克思的思想是形而上学的,尽管他希望超越对立和二元论;它是形而上学的,正如自笛卡尔以来的所有西欧思想都是形而上学的一样,因为它赋予了物质和感性相对于 "形而上学 "的特权地位。马克思以形而上学的方式思考和操作着真正的 "是 "与次要的 "是 "之间存在的区别和差异。对他来说,真正的和根本的是,它不是超感性的,而是感性的;然而,这一信条是在形而上学的对立中阐述的。 世界,即存在的整体,仍然是双重的:物质的和精神的。

因此,舌头 "在 "经济生产工具和人类生殖器官之后,但又与它们紧密相连,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是思想、意识和知识的基础。因此,舌头是一种工具。它不属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范畴。它构成了思想的直接现实,也就是实践意识。思想不存在于语言之外。马克思从两方面--形而上学--来看待语言。"从一开始,'精神'就被'负担'着物质的诅咒所折磨,而物质在这里是以激动的空气层、声音的形式出现的,简言之,就是以语言的形式出现的。语言和意识一样古老,语言是实际的意识,它也存在于其他人身上,而且仅仅因为这个原因,它也确实存在于我个人身上;语言和意识一样,只是产生于


从与其他人交往的需要和必要性中解脱出来"。 3 3 ^(3){ }^{3}


在人类历史发展之初,意识只是一种感官意识,与周围环境中的人和事发生着积极的关系。作为一种社会产物,它产生于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需要。正是通过这些仍然狭窄、有限和封闭的联系,把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联系在一起,社会中的个人才开始有意识,才开始一点一点地获得思想和意识。对于大自然这个可怕的、令人恐惧的东西,人们仍然以动物的方式行事;他们受制于大自然,自己还没有成为大自然历史性转变的主体。不过,人们的意识已经开始觉醒,他们开始通过有限的接触和有限的关系来关注自己的社会生活。"这种开端就像现阶段的社会生活本身一样是动物性的。在这一点上,人与羊的区别仅仅在于人的意识取代了本能,或者说人的本能是一种有意识的本能"。 4 4 ^(4){ }^{4} 社会生产发展的程度,即不发展或不发达的程度,是这一阶段的条件。人和自然界的同一性",即人类历史不从自然界中产生,"是这样出现的:人和自然界的有限关系决定了人和自然界的有限关系,而人和自然界的有限关系又决定了人和自然界的有限关系, 5 5 ^(@5){ }^{\circ 5} 马克思辩证地看待这种情况。 同样 "辩证 "的是意识与历史之间的原始关系,因为意识只是在历史中并通过历史而发展,甚至是历史成为的因素和前提之一。

马克思对思想(和意识)的生产者角色的承诺似乎不如对其派生角色的承诺,因为他认为思想(和意识)是生产力发展和扩张、需求倍增以及人口和社会关系增加的产物。尽管如此,意识在这一切中也扮演着角色,并在某种程度上共同促成了这一运动。

在异化发生之前,在社会发展中劳动分工被确立之前,思想、意识和知识是否真真切切地占据了存在?在劳动被分为物质劳动和脑力劳动(geistige Arbeit)之前--在这种分工中,劳动确实获得了异化的形式--"理论 "是否真正表达了 "实践"?是否存在异化之前的思想形式?社会


过程、人类活动的产物和人类的生产者,产生并强加了语言、思想、意识、知识--社会心智--的必要性;然而,被带入语言、被思想、被意识和被认识的东西,是否符合真正的现实呢?我们已经说过,马克思并没有完全定义他所谓的现实,真理也是如此。真正的、实际的(wirklich)首先意味着 "积极的"、"有效的"(wirkend),而真实的、真正的真实,就是使行动开始的东西。因此,真正的思想就是为实践服务的理论,一种非异化的、"真正的 "实践。一般思想--真正的知识和意识,承认现实并促进行动--"只是理论的形式,而生活的形式才是真正的社会......"。......因此,我的一般意识的活动,作为一种活动,也是我作为社会存在的理论存在"。 6 6 ^(6){ }^{6} 那么,真正的意识就是这种一般的、理论性的意识,个人通过这种意识来表达自己的社会生活,在思想中反映和重复自己的真实存在。社会的和共同的物种存在--人的实践活动--将因此体现为一种普遍的、理论性的意识。然而,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这种区别已经意味着异化,因为它是异化分工的产物。马克思在工作中使用了这种区分,即使他把这两个词放在一起进行辩证统一时,也没有提供它们的依据。 尽管他认为物质和实践与知识和理论之间的对立,或者说现实结构与唯心主义、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之间的对立与异化是并存的,但他丝毫没有成功地将自己定位在这一划分之前或之外的某一点上。既然每一种 "理论 "都表达了一种 "实践",既然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已经异化,我们就有权利认为,马克思不允许在过去,甚至在劳动分工之前存在真正真实或真正现实的知识。所有的思想、所有的意识、所有的知识都是 "意识形态的",是异化的、受限制的,是由基本异化(经济异化)决定的。

当然,人们寻求通过生产和再生产来满足其驱动力的真实需求对应着一种指挥意识,而真实的实践对应着一种 "真正的 "理论,因为意识促进了社会历史的形成。此外,人类确实经历了不断进步的历史演变;但是,由于所有历史都是异化的历史,而且由于历史进一步创造了


在马克思看来,所有的意识史都是异化意识的逐渐成为。在马克思看来,知识(精神)--理念、思想和表象--没有自主性,与实践、物质活动和现实存在始终处于对立状态。真实的思想,因为它们是活跃的,当然一直是而且现在也是全球异化中的实际指挥机构;但它们所做的最好的事情,充其量也就是允许对异化进行反思性的把握。在彻底超越异化之前,所有的 "现实 "都不是真实的,没有任何人类活动是真实的。理论真理的标准属于实践秩序,它是积极的;然而,尽管如此,还没有任何真正的、有交易的实践。因此,真正的实践、真正的现实才是真理的标准,而不是简单的活动(即异化的活动)。只有当我们勾勒出马克思在完全实现的自然主义、共产主义人道主义、消除一切意识形态的行动主义中取代异化的愿景和方案时,我们才能看到什么是真正的实践。就目前而言,我们的努力仅限于理解马克思如何将所有思想带回实践,即满足现实需要的实践,而不是追寻嵌合体的实践。关于费尔巴哈的第二篇论文指出"客观真理能否归结为人类思维的问题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必须在实践中证明其思维的真理,即其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即其思维的这一面。关于脱离实践的思维的真实性或非真实性的争论,纯粹是一个学术问题。 , 7 , 7 ^(,7){ }^{, 7} 既然一切实践都只是异化了的活动,那么 a a aa 更不用说,一切思想都只是异化了的活动。

真理不是用来寻找的,而是用来实践和生产的,是通过真正的交易实践创造出来的。但是,马克思这样说,难道不是在做理论吗?另一方面,在把现实和力量、"这一面"(Diesseitigkeit)[即大地性]作为(实践的)真理的标准时,他不是放弃了一切理论吗?

思想,即意识和知识、理论和唯心主义 "上层建筑"、智力领域、马克思所说的精神需要的起源、作用、功能和使命,确实难以把握。在劳动分工之前,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技术的不发达以及与自然和他人关系的局限性,人们说的和讲的不是事实,而是他们认为的事实。他们的语言不是真理之言,因为他们的实践是如此


在这个层面上,在自然成为历史的过程的开端,人类只有 "一种群居意识 "8 ,他们的语言(这不是属于超结构领域的东西)和意识只是蹒跚而行,他们是如此不真实,如此缺乏现实性和力量.而人,这个制造工具的动物,这个勉强具有理性的动物,就这样进入了异化的历史。 对于分工之前的这个阶段,我们几乎无话可说,运用实践和理论这样的范畴是不够的。在分工之前,几乎没有 "理论",就像很少有实践一样,这种区别甚至不存在。从这时起,意识就可以真正自以为是,以为自己是现存实践的意识之外的另一种东西,以为自己真正代表某种东西,而不代表某种真实的东西;从现在起,意识就可以真正自以为是,以为自己是现存实践的意识之外的另一种东西,以为自己真正代表某种东西,而不代表某种真实的东西。 9 9 ^(9){ }^{9} "从这时起,意识就可以真正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是现存实践之外的意识,认为自己真正代表了某种东西,而没有代表某种真实的东西;从这时起,意识就可以从世界中解放出来,进而形成'纯粹'的理论、哲学、哲学、伦理学等等。

男人生产物质财富,制造生产工具,进行再生产,同时也生产思想、思维、观念、知识(精神)工具。 男人用双手生产的东西是最真实、最强大的,即使是在外来的实践中也是如此。相反,他们头部的产品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他们所制造的东西,但这是通过超越物质现实,通过异化他们自己来实现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部分的前二十多页试图阐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我们必须从根本上理解马克思的自然主义、人本主义和行动主义的激进主义。


他说,我们必须努力理解:"这些个体[i.e..,生产活动的个体]所形成的观念[Vors- tellungen],或者是关于它们与自然的关系的观念,或者是关于它们相互关系的观念,或者是关于它们自身性质的观念。显然,在所有这些情况下,他们的观念都是他们的真实关系和活动、他们的生产和交往以及他们的社会和政治<组织>的有意识的表达--真实的或虚幻的。 . 10 . 10 :).^(10)\rangle.{ }^{10} 只有在除了现实的、物质进化的个人的精神之外,还假定有一种单独的精神的情况下,相反的假定才是可能的。然而,他事实上否认了这一点,因为每一种 "有意识的 "表达,即使是由于它是一个积极的机构而在某种程度上是真实的表达,也只是真实的实践异化的异化的理论表达。

我们还将有机会在后面的篇幅中说明马克思对人类思想的真实看法,即人类思想迄今为止始终是虚假的。

如果这些人的现实关系的有意识的表达[Ausdruck]是虚幻的,如果他们在他们的〈想法〉[Vorstel-lungen]中把他们的现实关系[on its head]颠倒过来。那么,这又是他们有限的物质活动方式和由此产生的有限的社会关系的结果。 思想、观念、意识的产生,最初是与人的物质活动和物质交往直接交织在一起的,现实生活中的语言、认识、思维、精神交往,在这一阶段都是人的物质行为的直接流露。


这同样适用于一个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语言所表达的精神生产。


与物质生产和实践生产的姿态和关系相对应的,是由智力生产和理论生产所产生的语言。 生产是共同的代名词;然而这种生产是双重的,甚至是二元的,是一种现象,而马克思很难克服人的两面性概念:物理的和形而上学的。马克思几乎没有克服对人的两面性概念:肉体的和形而上学的。活动的异化对应着意识形态的异化,是真实异化的虚幻表现。

人是他们的观念、思想等的生产者,是真正的、积极的人,因为他们受制于他们的生产力和与之相应的交往的确定发展,直至其最远的形式。意识[Bewusstsein]只能是有意识的存在[das bewusste Sein],而人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如果在所有意识形态中,人和他们的环境都像在暗箱中一样颠倒着出现,那么这种现象就像视网膜上的物体颠倒一样,是由他们的历史生命过程引起的,是由他们的物理生命过程引起的。 14 14 ^(14){ }^{14}

马克思用大笔勾勒出意识形态的起源,他要把一切虚无缥缈的东西都拉回到大地,拉回到它所产生的土壤。正是在大地上,真正的、具体的、积极的、生产性的人在行动,这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决定的。同样是这些历史人,他们生产出了从大地升向天堂的产品--理想和表象、思想和意识。所有这些唯心主义和知识论上层建筑的要素都来自存在--不是存在,而是人的存在--表现存在、反映存在和颠倒存在;它们构成了意识形态异化、掩盖真相的材料;它们是欺骗性的、虚幻的海市蜃楼,通过意识表现了意识所异化的意识的异化。真实地表达(人的)存在、真实的意识和作为实践指南的思想--不是简单的生产者实践,而是以全面满足需要为目标的全面实践--这种思想从未在异化中存在过。充其量,半真半假的思维、部分发现的意识得以显现,但这并没有让马克思对知识产品产生任何特别的感情;它们的意义和重要性都不大。在意识形态世界中颠倒了现象的位置和意义的暗箱,是真正的颠倒世界的垂饰;在暗箱中找不到清晰的东西,一切意义都失败了。

智力生产绝不与物质生产相提并论;它被还原为物质生产(ramené à elle)。与在历史中看到精神发展的黑格尔相反,马克思提出了自己的设计,即对黑格尔设计的反转。马克思颠倒了形而上学,不再在不可见和超可感的事物中寻求有形事物(可见的、可感的事物)的基础、


或感性),把物质、实践、经验作为精神的基础。在这里,他完全沿着区别、差异、切割、断层的轴心前进,在真正的东西与按照这一标准只是衍生的东西之间前进;因此,他仍然是一个形而上学者。他是一个颠倒了 "两个世界 "秩序的形而上学家,因为他说的是基础,即真实的结构,现在它已成为真正的东西;他说的是上层建筑,即唯心主义的、精神主义的发散,与真实的东西相比,现在它只是派生的。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并不关心宇宙物质、第一性和基本存在、本体论原型。马克思在 "本体论 "和 "宇宙论 "方面没有什么 "天赋",他把目光投向了对人类至关重要的物质,这种物质使存在着的万事万物作为生产性、变革性劳动的材料出现。这种物质的、实践的、感性的劳动,这种使之成为现实的活动,确实是异化的;因此,由此产生的精神生产也是异化的。首先,革命实践的问题是使人类的客观劳动异化,使其能够充分展开,使其能够在现实条件下进行,从而防止意识形态的阴云遮蔽人类社会活动的视野。在通过技术将自然转化为历史的过程中,人类将消灭一切幽灵和幻想。


然而,如果人仅仅被归结为实践活动,那么由人的社会性、生产性所决定的人就不是 h u h u huh u 人,而是某种高级物种的动物。因此,马克思不得不引入形而上学(作为一个派生世界)--即概念和观念、意识和思想,使这个世界成为物理-历史世界和动物-人类世界的补充和辅助世界。马克思以他所希望成为的辩证法家的方式,把人类世界(其对象性是根据人类劳动的对象来定义的,其现实性在于它是现实行动的对象)视为基础,视为第一和根本的现实。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个补充结构,即第二个世界,主观概念(再现)的世界。尽管马克思主义者或反马克思主义者可能希望这样做,但马克思并没有成功地降低二元性,尽管他在努力这样做。他从二元性出发,延续了主体性形而上学,即人的形而上学--主体或客观主体,通过其创造活动,通过其意志和观念,把握住了自身之外的世界,并在其表象中 "把握 "了这个世界。我们将看到,即使是取代


如果异化不向两个世界的同一性开放,"精神 "世界将继续引领自己的存在。然而,马克思并没有成功地将这个精神世界化为乌有,它被粗暴地还原为物质生产世界,成为物质生产世界的一种病态赘生物。但是,如果没有这种赘生物,人还会是人吗?我们将再次聆听马克思在与意识形态异化--"暗箱"--作斗争时所说的话:

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象的、所设想的人出发,也不是从人们所叙述的、所想到的、所想象的、所设想的人出发,从而得出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真实的、活跃的人,在他们真实的生命过程的基础上,我们展示这种生命过程的意识形态反射和回声的发展。人脑中形成的幻象也必然是他们的物质生命过程的〈补充〉[Sup plemente ] 15 ] 15 ]^(15)]^{15} ,而这种生命过程是可以通过经验验证的,是与物质前提联系在一起的。[在这里,他难道不是在以形而上学的反形而上学的方式颠倒 "精神",转而支持与之不同的东西,即物质吗?]因此,道德、宗教、形而上学、意识形态的所有其他部分及其相应的意识形态形式,都不再具有独立性。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但人在发展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同时,也改变了他们的真实存在、他们的思想和他们思想的产物。生活不是由意识决定的,而是意识由生活决定的。 16 16 ^(16){ }^{16}

人的社会性(其人性的历史基础是劳动)总是通过意识形态表现出来。马克思认为,人是表现自身的实体。如果他们的表现是异化的,那么异化的就是他们的存在。异化的存在(Sein)反过来又决定了意识、有意识的存在(Bewusstsein)的异化;这种异化更加加剧了人类的错误,而这一切都是马克思之前的 "史前史"。源于异化实践的理论仍然是局限的、有限的、欺骗性的。各种意识--"群体意识 "以及直接的感官意识,关于自然和人际关系的初级概念以及更复杂的知识,最后是系统的、表面上独立的意识形态--都为异化的人的物质的、现实的异化提供了精神的、理想的表达方式,其中包括--"人的异化"。


而不是认识到他们所表达的真理。当某种思想以一种准真实的方式出现时,当某种真实的意识出现时,这也是在异化的总体状况下,尤其是在意识形态的异化中发生的。 17 17 ^(17){ }^{17} 然而,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也有意识,没有思想和意识,人类历史就不可能建立起来。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即使承认思想的工具性,也不忽视意识的积极性和 "现实性"--尽管意识从来都不是真正的、真正的现实--但如果从字面上理解并推到它的终极后果,就会使所有的语言、所有的思想、所有的艺术、所有的伦理、所有的法律、所有的宗教、所有的概念性以及所有的哲学都成为笼罩大地的阴云。

马克思对人类精神 "产品 "的理解是激进的,它将某些理论排除在值得关注的思想之外。尽管如此,思想家们并不会轻易将自己的思想推向极致,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理论依然模棱两可。当马克思以其神圣不可侵犯的形式将意识形态带回生产并使其成为生产的第二、次要和派生物种时,他并没有消灭意识形态。恰恰相反,他以颠倒的姿态重新恢复了("二元论")形而上学的传统,即在感官层面与理念层面、自然与精神、思想与现实之间的 "对立",这一传统从柏拉图一直延续到黑格尔。马克思并没有成功地抓住存在的唯一基础,既没有抓住人类存在的唯一基础,也没有抓住万物存在的唯一基础。实践与理论、现实与思想、物质与精神,尽管存在着各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和其他辩证联系,但它们仍然存在。这种二元对立仅仅是由于异化和劳动分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造成的吗?似乎并非如此。但是,让我们试着预见一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被取代之后,"精神 "会变成什么样子。目前,让我们牢记马克思所说的生产的双重运动。 自作为西欧形而上学(即哲学)真正起源的柏拉图以来,自犹太基督教及其神学以来,直至欧洲现代思想(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理念从实体中分离出来,主宰着实体;思想在超越自然中与自然相对立;理念、上帝、精神或思想都是存在的。


在这个意义上,感性实体是不同的、派生的。从笛卡尔开始,思想、概念、观念和意识成为衡量任何事物真实性的尺度,而人的自我则是它们的中心。黑格尔将这种形而上学,即形而上学简单地说,推向了它的顶峰,精神作为存在整体的基础,在普遍的历史和完全实现的自我意识形式中认识到了自己。黑格尔认为,真理当然是 "其成为的运动";但真理就是理念,因为 "只有绝对理念才是存在"。从《精神现象学》的序言到《逻辑学》,对黑格尔来说,整体的存在-生成就是理念。然而,尽管在黑格尔之后,人们的反应一般都是反对他的形而上学,但这种反对仍然存在于形而上学内部。马克思是第一个反其道而行之的人。在他看来,感性自然、作为社会的人的本质上的能动力量、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物质经济和社会条件才包含真理和现实,并构成物质基础,与之相对的唯心主义上层建筑--思想、观念、概念、意识--则是派生的、不同的,并构成精神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域。尽管如此,形而上学的这种颠倒仍然是形而上学的,我们将看到,马克思最终并没有取消所有的 "上层建筑"。

在任何哲学、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系统化之前,前苏格拉底所把握的思想 "与 "存在、"说 "与 "做"( λ ϵ γ ϵ ι ν , π ϵ̸ ϵ ı ^ ν λ ϵ γ ϵ ι ν , π ϵ̸ ϵ ı ^ ν lambda epsilon in gamma epsilon iota nu,pi epsilon epsilon hat(ı)nu\lambda \epsilon \in \gamma \epsilon \iota \nu, \pi \not \epsilon \epsilon \hat{\imath} \nu π ρ σ ˙ τ τ ϵ ι ν π ρ σ ˙ τ τ ϵ ι ν pi rhosigma^(˙)tau tau epsilon iota nu\pi \rho \dot{\sigma} \tau \tau \epsilon \iota \nu )的基本统一性,是马克思所没有达到的,无论是发现它还是重建它,尽管他的辩证法及其统一的愿望。他的统一事业是从对立和差异(例如理论和实践的对立和差异)出发的,他所实现的任何统一,其核心都是两个要素中的一个相对于另一个处于决定、支配和基础的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走的是柏拉图和后柏拉图--实际上是基督教--形而上学的道路,而较少倾听前苏格拉底的思想话语。它没有把握到整体存在的统一性。它的轴心在于将思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对立起来的裂痕。诚然,异化是这一裂痕的 "原因",但马克思并没有摆脱它,甚至可能加深了它。赫拉克利特说:"当你们不是听我说,而是听〈逻辑〉说的时候,明智的做法是同意万物是一体的。" 18 18 ^(18){ }^{18} 而巴门尼德则认为:"因为思维和存在是同一件事。" 19 19 ^(19){ }^{19} 这两句话都不再为我们指明通向存在的统一性的道路。

马克思认为,总体性的唯一存在不存在逻各斯,思想只是重复存在的活动--不是存在的活动,而是真正的人的活动。逻各斯和真理、意义和思想在这里被大大缩小了,变成了简单的意识。"人在其物种意识中确认了其真实的社会生活,并在思想中重复了其真实的存在。. . .因此,思维和存在无疑是截然不同的,但同时它们又是相互统一的。 20 20 ^(20){ }^{20} 同样,马克思所关注的是证明差异而非统一,即证明实践异化和理论异化这两种异化的差异。正如我们在前面指出的,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似乎从来没有一种真正的思维意识能够充分表达真正的现实而不是异化的现实。即使思维 "正确地 "表达了客观存在的情况,它也继续表达着一种可操作但被异化了的现实。知性与理性的充分性足以应对双重异化。异化本身尚未被思想所把握。

马克思将意识形态工具简化为经济工具。然而,思想仍然不同于现实。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这种二元性--顺便说一下,这并不是同等力量之间的二元性--允许思想和思维以一种回归行动对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施加影响。意识的形式从实践中转化而来,可以作用于行动,指导行动。然而,理论的任何这种作用都是次要的。特别是恩格斯,他将在一系列书信中坚持把基础要素和上层建筑结合起来的互惠行动的论点。 21 21 ^(21){ }^{21} 因果关系依然如故,只是进一步 "辩证化 "了。即使到了今天,马克思主义者无论是官方的还是非官方的,无论是值得注意的还是例行的学术研究,都在重复这一论点,赋予意识形态以某种重要性。列宁、斯大林、毛泽东以及其他所有人都在继续强调,理论形态反作用于现实实践。在经济、技术发展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上层建筑的 "精神的"、意识形态的形式可以进入行动,在历史发展中发挥作用。因此,思想和意识虽然永远不会摆脱经济演变的主要决定因素,但却会对其产生的经济演变产生再作用(积极或消极、有利或不利)。因此,思想和意识可以是 "真实的",因为它们是真正活跃的;然而,这并不妨碍它们因以下原因而被异化


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人的异化/表现的历史。只有彻底的取代,真正异化的废除,才能同时处理语言、思想和意识,然而,所有这些仍将不同于实践。在异化被取代之后,当思想和意识最终与人的历史行动结合在一起时,它们就会变得真实和真切,就会成为创造所发现的东西的充分表达。然而,即使到了那时,正如我们即将看到的那样,它们也不会与实践相一致。理论、精神、思想、意识和知识将永远凌驾于实践的现实之上。

  宗教与思想


对马克思来说,宗教是意识形态异化的最初形式,也是最顽固的形式;正是在宗教中,意识形态作为神秘化最为活跃。宗教首先是刚刚讨论过的动物对自然的认识的产物。当它在人类历史进程的初期出现时,它是 "自然宗教",表达了人类面对无所不能的大自然时的无能为力。原始自然宗教反映了一种完全感性的意识--"群居意识 "的最初形式,这种 "动物 "对自然的把握,在一个仍然半兽半人(因为仍然缺乏技术)的社会中。人与大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积极关系仍然极其有限和狭隘,生产力的力量尚未真正显现出来;因此,人们产生了宗教,宗教在精神层面上的超然力量体现了他们自己在物质层面的大自然面前的实际无力感。因此,宗教基本上只是一种特殊的生产方式,属于生产的一般规律,没有自己的历史发展:它总是物质历史发展的反映。

在宗教中,人类既体验又创造了构成其当前生命弱点的那些事物的表象。宗教是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产生的,此后一直是对社会经济过程的意义和无意义的升华和虚幻的反映。因为,随着人口的增加、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力的发展和需求的倍增,随着劳动被划分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随着私有制专制的建立和巩固,宗教开始表现出人与产品之间的异化。


他的劳动成果是对未满足的现实驱动力的想象性满足。生产力的不发展决定了宗教的起源,而这种后来的发展又决定了宗教随后的 "进化"。作为无能和异化的表现形式,宗教反过来又以其自身的方式使人与自己的生活及其基本力量相疏远。宗教远非人类力量的某种指数,它的产生只是由于人类的软弱、挫折、不满和异化。宗教是从具体条件中抽象出来的,是人类在实践和理论层面上异化的产物。神秘不仅不意味着自身的真理,反而掩盖了现实的真理,掩盖了自身的神秘化。马克思正是以非同寻常的狂热向任何形式的宗教开战。他对实践异化(物质基础层面上的异化)和意识形态异化(精神上层建筑中的异化)的批判分析在对宗教和宗教的批判中达到了顶峰。

马克思的第一篇 "马克思主义 "著作,即他的《对黑格尔 "权利哲学 "批判的贡献》的导言的第一页,就充满了这种非同寻常的反宗教热情。

对宗教的批判是一切批判的前提。......非宗教批判的基础是:人创造宗教;宗教不创造人。事实上,宗教是人的自我意识和自尊,而人要么尚未获得自我,要么又失去了自我。. . .人是人的世界,是国家,是社会。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而宗教是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是一个颠倒的世界。宗教是这个世界的一般理论,是它的百科全书式的简编,是它通俗形式的逻辑,是它精神上的荣誉点,是它的热情,是它道德上的认可,是它庄严的补充,是它安慰和辩解的普遍基础。它是人类梦幻般的实现,因为人类没有达到真正的现实。...

宗教的悲哀既是对现实悲哀的表达,也是对现实悲哀的抗议。宗教是受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声,是无灵魂环境的灵魂。它是人民的鸦片。 2 2 ^(2){ }^{2}


马克思首先批判的是作为一切真正现实之源的事物本身:人的实践活动,即


即他们异化的生活。正因为宗教是这种空无本质的生活的庄严补充,所以他对宗教进行毁灭性的批判。批判本身并不是他的目的。相反,马克思抨击那些停留在批判或批判性批判层面的人,尤其是左派黑格尔主义者:施特劳斯(D. F. Strauss)、布鲁诺-鲍尔(Bruno Bauer)、马克斯-施特纳(Max Stirner)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Ludwig Feuerbach)--青年黑格尔派。黑格尔和老黑格尔派从精神和思想的角度理解一切,而青年黑格尔派则不同,他们批判一切,即把一切都归结为宗教和宗教表象的问题,从而批判一切。因此,在首先以宗教和神学的方式阐释一切之后,这些批判者就会抨击这种统治,认为它篡夺了人的真实和自然的生活。他们想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然而,由于他们是通过宗教看待一切的人,他们对束缚人的东西的否定仍然是意识形态批判的、抽象的、反神学形式的神学的、简单罗嗦的。马克思的哲学著作(《对黑格尔 "权利哲学 "批判的贡献》导言、《1844 年手稿》、《神圣家族》或《批判的批判》、《关于费尔巴哈的论文》和《德意志意识形态》)都是受其双重哲学斗争的启发:一方面是反对黑格尔的 "唯心主义 "和 "唯灵论",另一方面是反对左翼黑格尔主义者的伪激进主义、伪人道主义和伪唯物主义。 马克思对现实本身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进行了批判,这种批判最终将迫使一切存在物发生切实的革命性转变。这场战斗不是以 "哲学真理 "的名义进行的,而是为了在实践层面取代异化,解放生产力和人。

因此,对宗教的批判集中于宗教所产生的世界,而必须铲除的正是这种异化的根源。"反对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那个世界的斗争,而宗教正是这个世界的精神香料。. .废除作为人民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获得真正的幸福。要求人们放弃对自身状况的幻想,就是要求人们放弃需要幻想的状况。因此,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以宗教为光环的眼泪谷的批判。 3 3 ^(3){ }^{3} 所有的宗教超越都是虚幻的、异化的,因此必须被消灭。

宗教以意识形态的方式表达了人的技术和实践组织的弱点;只有全能的技术和实践才能使人回归自身,回归其真正的作品。马克思的意图是使交易化的实践与理论认识 "相吻合",而没有过多地探究这种 "去神秘化 "事业的意义和内容;这就是他关于费尔巴哈的第四和第八篇论文的观点:


IV.费尔巴哈从宗教自我异化的事实出发,把世界分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他的工作就是将宗教世界转化为世俗世界。但是,世俗基础脱离自身并在云端中建立起自己的独立领域,这只能用世俗基础内部的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解释。因此,后者本身必须在矛盾中得到理解,并在实践中得到革新。例如,当世俗家庭被发现是神圣家庭的秘密之后,前者就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中被摧毁。


VIII.一切社会生活本质上都是实践的。一切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奥秘,都能在人类的实践和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 4 4 ^(4){ }^{4}

马克思不仅与基督教作斗争:他的目标是消灭一切宗教性和一切宗教。他对犹太教--他祖先的宗教--的抨击更加猛烈。 5 5 ^(5){ }^{5}

马克思面对犹太人问题的方式既不是神学的,也不是宗教的,更不是政治的,而是社会的,也就是经济的。他没有在犹太人的宗教中寻找犹太人的秘密,因为反过来说,正是在作为现实存在的犹太人身上找到了这种宗教的秘密。他从实际需要和利益中找到了犹太教世俗和庸俗的基础,即真正的基础。马克思认为,胡作非为和金钱分别是现实中犹太人的崇拜和上帝,而不是理想化的安息日犹太人。马克思对犹太人问题的论述表明,他的态度异常激烈,因为这些论述所表达的目标是废除犹太教及其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商业精神。

很好:那么,我们这个时代在从小商小贩和金钱中解放出来,从而从真正和实际的犹太教中解放出来时,也就解放了自己。

如果社会组织取消了先决条件,也就取消了拉皮条的可能性,那么犹太人就不可能存在了。他的宗教意识会像一些平淡无奇的蒸气一样,在真实的、充满生机的社会空气中蒸发掉。. . .

因此,我们在犹太教中发现了当代一种普遍的反社会因素,它的历史发展在犹太人的热心帮助下,在其有害的方面达到了顶点,在这一点上,它必然开始瓦解。

归根结底,犹太人的解放就是人类从犹太教中解放出来。 6 6 ^(6){ }^{6}


犹太人已经按照犹太人的方式获得了解放,即把一切都变成商品,把犹太人的实用思想变成基督徒的精神,把基督徒变成犹太人。通过这种方式,他们热切地参与了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社会的建设,而资本主义社会则从自己的肠子里生产犹太人。犹太人被指责剥夺了整个世界人类和自然的所有价值,因为他们把一切都变成了异化的商业价值。这种对人和自然的贬低存在于犹太宗教的意识形态中,是真正的犹太人在实践中带来的。"犹太教以抽象的形式所包含的东西--对理论、艺术、历史以及作为目的的人的蔑视--才是真正的、有意识的立场,也是金钱之人的美德。甚至物种关系本身,即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了商业的对象。女人被交换走了。犹太人虚幻的国籍就是商人的国籍...... "7 犹太人的法律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谎言,是一种意味着复仇的法律,是一种在诡计多端的实践中不断被废除的法律。马克思所抨击的正是这种狭隘的、有限的、功利的、利己主义的、商业头脑的、庸俗的和无神论的实践,而马克思所抨击的是真正的实践,即意味着自身理论认识的、面向未来的、革命性的共同体实践。 8 8 ^(8){ }^{8} "犹太教作为一种宗教,不可能以理论的形式得到进一步发展,因为实际需要的世界观就其本质而言是有局限性的,对它的划分也是有局限性的。


其特征很快就会完成。实际需要的宗教,就其本质而言,不可能在理论中实现,而只能在实践中实现,因为实践就是真理。犹太教无法创造一个新世界"。 9 9 ^(9){ }^{9}

基督教源于犹太教,最终却重新加入了犹太教。基督教并没有战胜真正的犹太教;它升华了犹太教的实际需要和庸俗做法,但并没有消除它们。犹太教的实质,而不是《摩西五经》和《塔木德经》中的犹太教,才是被升华为基督教的犹太教;而后者变得越来越实际和庸俗,又重新回到了犹太教。"基督教是犹太教的崇高思想;犹太教是基督教的庸俗实际应用。但是,只有当基督教作为完善的宗教在理论上实现了人与自身和自然的疏离时,这种实际应用才能普及开来。 10 10 ^(10){ }^{10} 因此,基督教使资产阶级社会的发展成为可能,它扼杀了人的种类,并把人的世界分解为一个由异化的 "原子化 "个人(atomistischer Individuen)组成的世界。犹太教是基督教和资产阶级社会的起源,它在资产阶级社会的成就中达到了顶峰,而资产阶级社会是建立在利己主义和商业利益之上的。由于无法创造一个新世界,犹太教把所有其他创造物和其他观念都吸引到了自己的行动范围内,而自己仍然是被动的因素;然后,犹太教通过自己的实用精神把它们都变成了商品。犹太精神因此成为资产阶级社会的实用主义和利己主义精神,在这个社会中,利己主义需求和实用物品的世界仍然受制于世俗化的犹太神--金钱。马克思非但不希望为犹太人的解放事业做出贡献,反而希望人类社会作为交易化的社会,通过使犹太人不可能成为犹太人,来废除犹太教的经验本质--胡闹主义及其条件。 他非但不谴责犹太人的社会局限性,反而要废除和超越犹太人的社会局限性。马克思的著作《论犹太人问题》以这样一句话结束:"犹太人的社会解放就是社会从犹太教中解放出来"。 11 11 ^(11){ }^{11}

根据马克思对宗教的解释,这个意识形态异化和精神上层建筑的特殊但又起决定作用的领域,一切宗教都归结为实践。实践和技术的不发达状态为原始、"自然 "宗教的诞生提供了条件;生产力的不发达和 "自然 "宗教的不发达为原始宗教的诞生提供了条件。


在私有制时代,生产关系固有的障碍决定了宗教的特性,它是对现存状态的理想主义辩护,也是对现实苦难的伪证。实践和技术的充分发展会使宗教变得毫无用处,从而废除一切宗教。宗教的基础是匮乏、缺陷和局限。它的真理存在于实践之中,尽管宗教本身作为宗教并没有实践,就像它没有自己的历史一样。既然实践--宗教始终是实践的升华--并不包含真正的真理,宗教就只是真正异化的异化表现,当然也助长了这种异化的延续。马克思不承认宗教的任何形成性和基础性作用。对他来说,无论是政治还是宗教,无论是艺术还是哲学,都不是构成人类历史的力量 12 12 ^(12){ }^{12} ,即使是在异化的状态下,也不是人与世界的结合模式。只有实践才是真理和现实的源泉。唯有实践将人与世界联系在一起,任何额外侵入的东西都是异化的表现、反映和反射。对于 "宗教从哪里获得这样做的力量?马克思并不重视宗教。他的宗教观是短视的。此外,他不仅反对历史宗教,而且反对一切宗教性,反对一切对神圣本身或圣洁的发现。只有人的实践及其相应的理解才是 "神圣的"。甚至不存在什么 "神圣 "或 "神圣 "的问题;这些不过是宗教想象力异化的产物,而宗教想象力本身就是异化的物质生产的副产品。 异化的人类生活催生了宗教;宗教的消亡,宗教的废除,将与人类的真正诞生,以人类自身为基础相吻合。因此,实际上,马克思的思想和计划以及他所谈论的世界都被置于神的死亡、人对神的谋杀的标志之下。

马克思很快就抛弃了原始的自然宗教;他对东方的亚洲宗教只字不提,对异教多神教也兴趣不大。他坚持的是导致现代西方、资产阶级资本主义欧洲的运动,这种运动一旦被取代,就有可能建立普遍的人类社会。犹太教的一神论为基督教铺平了道路,而后者是完美的宗教,是宗教的精髓,是神化了的人的宗教 κ a τ ϵ ξ χ η η ˙ ν κ a τ ϵ ξ χ η η ˙ ν kappa atau^(')epsilon xi@chi etaeta^(˙)nu\kappa a \tau^{\prime} \epsilon \xi \circ \chi \eta \dot{\eta} \nu ["par excellence"]。 13 13 ^(13){ }^{13} 马克思没有花太多的时间来讨论宗教的本质以及宗教尤其是基督教所引发的严重问题,他只等待着一神论和基督教的取代。


随着人类成为真正的人,作为自然的社会存在生活在这个地球上,不需要任何形式的宗教天堂,人将成为神。至于神学,马克思几乎没有对它提出任何疑问,因为他认为它只是哲学这种异化的理论活动的 "腐朽的顶点"。

然而,宗教异化远非唯一以理论形式表达异化实践的异化。其他意识形态力量也反映了人类的无能,但它们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反映特性。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形式和(异化的)理论,虽然实际上只是反映的形式,却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作用,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什么。作为社会意识的形式,作为某种具有启发性的 "启示"(Bewusstsein)的形式和思想,作为表象,它们以异化的方式翻译着自身异化为其条件的东西:与人类打交道的事物,人类在世界上的实际存在。当然,它们会给人一些启示,但它们所照耀的东西却是黑暗的,充满了阴影。它们是从人的具体存在中抽象出来的,它们抽象地使人和人自身都无法动弹,它们构成了抽象。它们的 "真实 "是不真实的,因为它们在幻觉中掩盖了实际上并不存在于事物中的真实(une realité noneffectivement réelle)。为了真正理解意识形态的异化,我们在此再次回到马克思的基本图式,回到他的思维路径,回到不分方法和学说的运动的核心。

根本的现实,积极的现实(wirkend and wirklich),真正的第一现实,一切真理的源泉,是物质生产力--工具和人类劳动--的发展,正是它使人类的存在得以在对立的自然中定位;自然只有通过自然的人类历史才与人类相关,而不是因为它 "先于 "人类而存在。感性劳动是感性世界的基础,是由人存在和为人存在的一切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生产关系,即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组合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现实基础。而生产劳动的异化外在化正是普遍异化的基础。

在物质和现实的基础上,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也随之升起:亲子实际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


这种上层建筑是唯心主义的,也是精神主义的,因为它是对现实物质状态意义的意识形态篡改。这种上层建筑是唯心主义和精神主义的,因为它在意识形态上歪曲了事物的真实物质状态的意义。与这一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相对应的,是作为其一部分的受条件制约和决定的社会意识形式。意识形式是理论的,是与实践活动相对立的,它们以概念的形式向自己表述的事物对它们来说仍然是伪装的;激发它们的真正动力对它们来说仍然是未知的。因此,正确地说,这些意识形式是无意识的。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思维,在意识形态上认为自己是建立在自身基础上的;通过思维的中介完成的事情,在思维看来似乎是由于思维和通过思维完成的。概念、观念、思想、理论、认识形式等等都是抽象的,是意识形态的反映,即对现实的、物质的异化的异化反映。宗教的、道德的、艺术的、哲学的和科学的创造构成了主要的精神产品,它们实际上是物质生产的几种升华,是人类的勤劳和工业活动。这些反射是真正现实的虚幻反映,是发展的内在动力,即人在生活生产中所使用的技术、生产的经济条件的发展。生产关系本身的某些方面已经在法律上构成或能够成为法律,它们掩盖或限制了发展的意义,并因此成为上层建筑。 法律是与 "道德 "联系在一起的;至于政治,它远未构成真正的现实活动:它在异化中 "组织 "社会有机体的生活。最后,意识形态形式有时是部分 "真实的"、部分积极的和 "现实的",但本质上却构成了维持人的无能的异化力量,因为它们将事物转化为观念,并将观念与事物混为一谈。

这就是 "形而上学",猛烈地反形而上学,必须严格理解其所有激进的、还原论的和片面的深度,才能从哲学上理解马克思的反哲学。懒惰的、广义的阐释,通过去掉马克思思想的牙齿和咬痕而使其变得乏味和扁平,永远无法触及马克思思想的中心。它们只是试图使马克思的残酷思想更容易 "消化 "的修饰。马克思本人希望他的思想摆脱哲学预设,从经验出发,从人类自然、社会历史的真实、物质前提出发。然而,他发现自己被要求遵循的思想继续沿着


形而上学,哪怕是作为形而上学的否定。马克思对作为意识形态灵魂的思想的批判是毫不留情的。


正是因为 "思想 "是局限性的恶习、现实人类历史中固有的障碍、现实异化的历史以理想化、意识形态化的形式的升华表现,所以才要以实践的名义进行斗争,因为实践孕育着实践的真理和历史。"我们必须研究人类历史,原因就在于,几乎整个意识形态要么是对人类历史的歪曲,要么是对人类历史的完全抽象。意识形态本身只是这一历史的一个侧面"。 14 14 ^(14){ }^{14} 马克思实际上是在同一切意识形态作斗争,而意识形态从一开始就被定性为唯心主义。他反对每一种柏拉图式的唯心主义,无论是基督教的还是现代的(尼采会说:基督教是流行的柏拉图主义),反对一切思想的自主性。马克思写道:"此外,意识自己开始做什么是无关紧要的......。.此外,不言自明的是,'幽灵'、'束缚'、'更高的存在'、'概念'、'反思的顾忌',只不过是唯心主义的、精神的表现,显然是孤立的个人的观念,是非常经验的羁绊和限制的形象,生活的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交往形式都在这种形象中运动。" 15 15 ^(15){ }^{15} 在这里,他不仅谈到了左翼黑格尔派,而且谈到了被视为现实障碍的理想主义表现形式的所有 "观念"。思想形成的秘密在于现实的实践;思想的 "财富 "与社会财富的生产相对应,思想的空虚表达了人类尽管付出了巨大的生产劳动却仍在其中挣扎的贫困。 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真实关系,在意识形态的中介下升华为一种思想、一种观念。 16 16 ^(16){ }^{16} 至于处于首要和基础地位的实践,马克思最终并没有把它的本质说得很清楚;相反,实践本身既是对实践活动的阐释,也是对理论活动的阐释。在这里,他做了思想家们通常会做的事情:他没有解释他所解释的全部存在。

人类的能量被思想挡住了去路,因为思想阻碍了人类基本力量的展现。思想和生产工具一样,与统治阶级息息相关。那些统治着地球并剥削工人生产劳动的人,也是生产思想的人,这些思想作为 "超自然 "占据着统治地位。作为反射形式的思想远非表达某种普遍性的东西,而是反映了一种特殊的


以自身为普遍性。"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个时代都是统治思想:也就是说,作为社会的统治物质力量的阶级,同时也是社会的统治思想力量。掌握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控制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一般说来,缺乏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也受制于它。" 17 17 ^(17){ }^{17}

因此,占主导地位的思维、思想、范畴和原则是占主导地位的物质条件在理想、唯心主义和意识形态方面的表现。掌握生产资料的人同时也生产他们时代的思想,并控制着这些思想的分配和消费。统治阶级拥有其他被统治者所没有的东西,而思想则用来弥补和升华这种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匮乏。因此,思想为它们所征服的人服务。没有永恒的法则和永恒的思想:有的只是以经济秩序和统治思想为基础的社会和历史法则。思想和思维没有属于它们自己的历史和发展,因为它们只是物质历史和物质发展的精神升华。它们的前提是现实的和物质的;如果它们的地位变成抽象的、意识形态的和虚幻的,那就是异化的双重性质的结果,它在基本层面上是经济的,在派生层面上是意识形态的。思维和观念、表象和意识形式、理论和概念必须根据其具体的社会历史特征、经验决定因素、生产发展阶段以及相应的生产关系模式加以分析和批判。观念自认为是自主的产物,但实际上,即在现实中,它们的自主性只是它们为自己设定的东西,它们实际上并不那么独立。它们自身的逻辑来自别处。

私有财产制度和社会分工异化了思维和思想。正如整个社会的生产劳动是分工的一样,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阶层内部的智力劳动也是分工的。一些人是思想的生产者,他们是思想家和积极的意识形态主义者;另一些人则是被动的再接受者--生产出来的思想的消费者。与此相反,那些属于主流阶级的意识形态产品的被动消费者则是该主流阶级的社会积极分子。尽管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与其社会支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们只能在社会支持下苟延残喘。


并知道它的死亡。他们唯一的行为就是把虚幻的现实理论化为虚幻的语言,甚至产生一种错觉,以为他们独立于具体的个人和社会条件,如果他们不把自己当作历史成为的动力机构的话。他们的 "真理 "存在于他们的谎言之中,存在于他们根深蒂固的错误之中。

可以说,意识形态的异化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思想以变形的方式表达物质力量的现实关系,构成不忠实和不充分的反映;另一方面,思想又制造自身力量的幻觉,将社会个体的现实生活转化为意识形态生活。这样,人就以一种抽象的、异化的方式过着他们的 "道德的"、"宗教的"、"理论的"、"艺术的 "生活,与实际的、具体的现实和实践完全背道而驰。因为人的异化并不在于他的理论性,他意识的异化才是根本的异化。他的现实的、物质的异化,即与他的现实劳动的物质有关的异化,才是一切异化的根源;这就是以隐蔽的方式反映在任何意识形态中的根本异化。人们甚至认为思想和概念才是历史的主宰(黑格尔),或者通过进一步的思想来寻求解放(左派黑格尔主义者);但这都是错误的,篡改了 "成为 "的真正含义。我们必须从经验的基础--基础设施--出发,探寻社会时空中来来往往的思想的起源、秩序、联系和功能的秘密;我们必须从根本上破除任何关于具有自身特定辩证法的神秘关系的想法,这种关系将构成思想世界的本质。用精神观念取代真实的物质关系,一切都变成了观念,人和物都失去了真实,变成了理想。通过这些意识形态的建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隐藏起来。 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整体关系变成了一种自主的东西,变成了一种人们无法理解的力量,一种陌生的、外来的和敌对的力量。所有脱离生命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关系的东西,现在都在人的头顶上、在人类之外继续着,使人既无法通过自己的生命生产来生活,也无法通过理论来理解这种实践。

因此,马克思似乎要将理论、思想、意识、观念、思想和精神生产投入地狱之火。


所有这些都是意识形态异化的形式和力量,缺乏真正的真理,掩盖了实践。他的批判旨在从两个方面消除异化。我们已经指出,马克思作为经济异化及其补充异化--意识形态--的思想家,如何未能超越将现实与思想、(人的)存在与(自我)意识对立起来的观念。他以一种双重的方式工作,甚至将第二和次要的东西与第一和原始的东西相提并论。思想和事物仍然是分离的。因此,尽管迄今为止每一种理论、意识形式或系统思想都是异化的和意识形态的,但正是理论、意识和思想的力量将导致异化的消除,当然,这也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一旦认识到异化的存在,在技术和工业发展到一定水平,在无产阶级阶级的产生过程中,思想似乎就可以变得真实、现实和积极。事实上,正是技术的不发达决定了意识形态的谎言,而目前技术的成熟程度可能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允许思想和观念作为真实和现实的东西展现出来。

致力于消除异化的无产阶级,如果没有照亮其斗争的革命思想的指导,就无法完成这一任务。它从哪里获得这些思想呢?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那里,他们摒弃了自己的阶级--统治阶级,转而支持无产阶级--被压迫阶级。正是对历史形势的认识,决定了叛离阶级的知识分子的这种转变;正是他们从外部带给无产阶级的意识。在这里,意识、理论、思想和观念不再是简单的意识形态表象;它们超越了特定的经验条件,上升到了一个可以看到整体的层面。世界的第二方面在这里以某种方式占据了上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带给无产阶级的理论武器(因为并不是无产阶级的实践直接产生了革命理论)对于无产阶级的实践解放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而《共产党宣言》的作者、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马克思,在没有过多考虑这里明显存在的二元论的情况下,写下了以下这段话:

最后,在阶级斗争接近决定性时刻时,统治集团内部的解体过程也会发生变化。


事实上,在旧社会的整个范围内,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呈现出如此剧烈和鲜明的特点,以至于统治阶级中的一小部分人脱离了自己,加入了革命阶级,这个掌握着未来的阶级。因此,正如早先有一部分贵族投靠了资产阶级一样,现在也有一部分资产阶级投靠了无产阶级,特别是一部分资产阶级思想家,他们把自己提高到了从理论上理解整个历史运动的水平。 18 18 ^(18){ }^{18}

这种对整个历史运动的理论认识,这些革命性的新思想和新思维,通过异化世界的知识分子的中介,来到了新世界的先锋队,它们使斗争在两个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实践、经济和政治方面,以及在理论(意识形态或 "意识形态"?

因此,革命阶级接受革命思想,而这种理论指导实践;现在起主导作用的恰恰是作为被意识而不是作为人的存在(l'être conscient prend le pas sur l'être des hommes)。即使是激进的、胜利的马克思主义也未能超越这种革命意识的概念,这种概念虽然表达了无产阶级的物质的、真正的革命状况,但它是由革命知识分子从外部传入的。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谈到 "我们运动的紧迫问题 "时,将革命意识和理论斗争问题视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紧迫问题。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这样的思想:"没有革命理论,就没有革命运动";在承认伟大斗争的三种形式--经济、政治和理论--的同时,他将第三种形式,即理论斗争,放在了与其他两种形式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我们说过,工人中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必须从外部传授给他们。所有国家的历史都表明,工人阶级完全靠自己的努力,只能发展出工会意识,即必须联合工会、与雇主斗争、努力迫使政府通过必要的劳动立法等信念。然而,社会主义理论是从哲学的、历史的角度发展起来的、


和经济理论是由受过教育的有产阶级代表、知识分子阐述的。就其社会地位而言,现代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本身就属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样,在俄国,社会民主主义理论学说的产生完全独立于工人阶级运动的自发发展;它是革命社会主义知识分子思想发展的自然和必然结果。 19 19 ^(19){ }^{19}

原始主义、经济主义、实践主义、民粹主义、对被剥削群众自发性的盲目自信--马克思从未宣扬过这些学说。革命行动离不开革命理论,这是他的一贯立场。然而,他并没有深入研究这种关系在当时和现在给他带来的问题。

  艺术与诗歌

  您最喜爱的美德

您最喜爱的人类美德


您最喜欢的女性美德


您的主要特点

  你的幸福观

你最厌恶的恶习

  最喜欢的职业
  诗人
  散文作家
  英雄
  女英雄
  最喜欢的格言
  最喜欢的格言
  简约
  实力
  弱点
  目标单一
  战斗
  服务
  书虫

莎士比亚、爱希洛斯、歌德-狄德罗

  斯巴达克斯、开普勒
  格雷琴
Nihil humani a me alienum puto De omnibus dubitandum 1 1 ^(1){ }^{1}

艺术也是上层建筑的一种形式,是意识形态的升华,是经济生活的反映和补充,如此真实,又如此异化。艺术作为诗歌、文学、戏剧、造型艺术和音乐等所有艺术形式的整个领域,在其内部发展中没有自己的历史;它只是物质生产总运动的思想层面上的一个特殊物种。马克思非常肯定地否定了异化的上层建筑形式的自主历史成为:"没有政治、法律、科学等的历史,也没有艺术、宗教等的历史。 " 2 " 2 ^("2){ }^{" 2} 正是意识形态主义者颠倒了历史的力量线,使历史倒着走。

作为艺术的 χ ν η χ ν η chi nu eta\chi \nu \eta 是作为技术的 τ χ ˙ ν η τ χ ˙ ν η tau inchi^(˙)nu eta\tau \in \dot{\chi} \nu \eta 的创造之一。经济生产和社会条件中的技术决定着人类的一切创造,因此也包括艺术作品。我们应该努力理解马克思所说的话的含义:诚然,经济决定占主导地位,只是因为它最终是


然而,生产力和相应的关系才是构成人类一切生产发展的恒久不变的基本原因。然而,生产力和相应的关系才是构成一切人类生产发展的恒久不变的根本原因。马克思在这里说得很清楚,这一思想是他思想的支点。 3 3 ^(3){ }^{3} 既然生产和经济社会生活是根本异化的,那么艺术生产也必然是根本异化的。

首先是过去几个世纪的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社会完成了艺术的异化。现代欧洲社会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使艺术作品成为交换的对象,使一定量的劳动结晶与另一定量的劳动结晶进行交换,使艺术作品成为一种商业行为;它使艺术生产商业化和再艺术化,使艺术生产依赖于供求规律。然而,为了做到这一点,艺术就其本质而言,必须是生产的对象,是劳动的实现,是物质(和精神)的工作。艺术的现状加剧了艺术的这一特性。异化似乎是艺术的 "固有 "特性。私有制是一切经济、社会以及意识形态异化的根源,艺术也是如此。在此,我们再次引用《1844 年手稿》中最重要的一段话:"这种物质的、可立即感知的私有财产是〈异化的〉人类生活的可感知的物质表现。它的运动--生产和消费--是迄今为止所有生产运动的可感知的启示,即人的实现或现实。宗教、家庭、国家、法律、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只是特殊的生产方式,属于它的一般规律。 4 4 4 4 ^(4)4{ }^{4} 4 然而,除了异化之外,人的实现尚未发生,而人的精神生产又进一步异化了人。 马克思的目标是消除一切异化的根源,取代异化的双重性(物质和精神),他希望人类放弃这些异化的上层建筑形式--政治、家庭、宗教、科学和艺术,以重新整合人的存在,即人的社会存在;因为人本身就是他自己的适当基础和根源。

然而,马克思对艺术的立场仍然是极其模糊和矛盾的。作为一种异化的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作为一个理想的、根本不真实的世界,作为一种从根本上异化了的物质生产的特殊精神种类,艺术应该像所有的 "权力 "一样被废除和超越。


上层建筑,只有这样,真正的、物质的、生产性的技术才能在实际改造一切事物的任务中发挥其全部力量?艺术不就是这些形式之一吗?刚刚引用的马克思的几行文字谈到,宗教、家庭、国家、法律、道德、科学和艺术不过是物质私有财产的特殊形式(即异化的人类生活和异化的生产运动的感性表现)。接着,我们读到了下面这段话:"因此,私有财产的积极超越,作为对人类生活的占有,是对一切异化的积极超越,也就是说,是人从宗教、家庭、国家等的回归。[这里没有提到艺术,因为以前提到过],回到人的存在,即社会存在"。5 因此,人类异化的形式、人类生活外化的形式--宗教、家庭、国家以及马克思的 "等等 "中所包含的一切--都将被废除和取代;但艺术作为其中的一种,难道不也将被废除和取代吗?我们在这里提出的问题,并不是在家庭、道德、宗教(也包括科学)和国家被消灭之后,人回归人的存在所产生的本质的、决定性的问题。我们暂且不讨论这种人类生活的意义和内容,这种生活将植根于自己的根基之上,剪除任何异化的分支,即家庭、道德、法律、政治、国家、宗教、科学、哲学。我们试图为艺术的本质问题提供一点启示。

马克思在列举异化的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力量、没有自己的历史的形式和力量时,在界定使物质生产的缺陷得到升华的精神生产形式时,提到了艺术,认为它是这个第二世界的一部分,是意识形态的、理想主义的、理想世界的一部分,是理论世界的一部分。马克思希望人重新整合他的人类存在(唯一的存在),放弃那些补充他的实际无能的力量,但他并没有提到艺术(见上文最后一段引文)。那么,异化难道不会对艺术产生致命的影响,而取消一切异化难道不会取消作为艺术的艺术吗?

重复一遍:马克思对艺术的立场仍然是极其模糊和矛盾的。现在的情况似乎是,马克思一方面希望从根本上消灭家庭、宗教、政治和理论知识,使人类能够完全投入生产实践,另一方面却对艺术犹豫不决。对艺术的理解是双重的。一方面,它只是精神生产的一种,属于(物质)生产规律的范畴,因而也是异化的。


从这个角度看,艺术当然应该被废除。从这个角度看,艺术当然应该被废除。另一方面,马克思作为一个具体的个体和(伟大的)思想家,一直对艺术耿耿于怀,如果把这种关注仅仅理解为 "一般文化 "或 "审美趣味 "的表现,那就真的太肤浅了。

马克思在青少年时期写过抒情诗、浪漫诗和爱情诗。1836 年,他给他深爱的未婚妻珍妮-冯-韦斯特法伦寄去了他创作的三部诗集:《歌集》和《爱之书》。诚然,这些诗歌缺乏强烈的诗意,马克思本人稍后也认为这些诗歌平庸,尽管充满了人性的温暖。在这些诗歌中,怀旧、忧郁、沉思、理想主义和绝望的声音此起彼伏。然而,即使在这些诗歌中,马克思的声音也已经显而易见,正如他写道:

我想为我的孩子赢得一切、


获得最美的神恩、


在完全了解的基础上大胆前进、


也要抓住歌曲和艺术。. . .


让我们不要在卑微的桎梏下苦苦挣扎,因为对我们来说,欲望、憧憬和行动依然存在。 6 6 ^(6){ }^{6}

马克思还创作了阴郁的诗剧《乌拉内姆》的一部分;讽刺小说《蝎子和菲利克斯》,在这部小说中,他痛苦地认识到 "我们的时代再也不能创造史诗了";对话录《克莱恩特斯,或哲学的起点和必然的进步》; 8 8 ^(8){ }^{8} 后来,他提议为女儿们写一部关于希腊人的戏剧,但他从未写成。哲学思考的压力、科学和经济工作以及政治和实际行动的指导,使马克思远离了诗歌;但艺术并没有失去对他的吸引力。荷马、埃斯库罗斯(描写普罗米修斯反抗悲剧的诗人)、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浮士德》的作者,在《浮士德》中,一个人想通过行动征服世界)--这些诗人仍然是他的诗人;他把他们,特别是埃斯库罗斯、莎士比亚和歌德,视为人类最强大的诗歌天才。他每年都会重读埃斯库罗斯的原著。在散文家和小说家中,塞万提斯、狄德罗和巴尔扎克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本人虽然反对一切附庸风雅的形式主义,但总是希望尽可能地对作品进行精心雕琢。


他的写作风格。事实上,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如果你是诗人,我就是批评家',但把马克思说成是庸俗的艺术社会学家则完全是肤浅的。难道他不认为这些与他交流的伟大诗人,这些神性和人性悲剧与喜剧的诗人,是通过意识形态的、诗意的异化来表达人类生产活动的真正异化--尽管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的精神劳动者吗?那么,这种对艺术的双重态度:艺术是建立在异化劳动的异化分工基础上的人类创造物,而艺术又是反映被一分为二的世界的创造物,其含义又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明确。不过,让我们试着把马克思艺术思想的问题限定得更严密一些。马克思关于艺术的思想主张自己是一种力量,用来抵制没有血性的市侩、纯粹的艺术消费者,反对诗歌和造型艺术领域的一切自主性,反对一切唯心主义或现实主义的唯美主义,反对一切小资产阶级的艺术生产。这种平面的、非本质的生产尤其引起了马克思的愤怒。小资产阶级的艺术创作把相当特殊、有限和受限制的东西当作普遍的东西,把代表自己狭隘的阶级利益、代表自己在赞成和反对之间犹豫不决、代表自己在不自觉的中间行动中对任何事物都看到两面性的做法的东西当作普遍的东西。是的,马克思反对这一切,但他也支持某些东西。

我们不应指望在马克思那里找到艺术史、艺术哲学或作为哲学或科学学科的美学。他对想象中或现实中的世界艺术博物馆几乎不感兴趣。尽管如此,他的思想还是以一种典型的形式勾勒出人类历史走向普遍性的三个进步阶段:希腊、基督教中世纪和资本主义现代。因此,马克思在开始他的哲学工作时就转向了西方世界的起源;他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区别》就是对某种自然主义、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起源的研究。同样,他将希腊艺术视为西方艺术,即欧洲艺术的起源和第一阶段。他在那里看到了什么?凡人在与 "不朽者 "的普罗米修斯式斗争中征服了自己,获得了自由。"古人的斗争只能以摧毁有形的天堂、生命的实质纽带、政治和宗教存在的重压而告终;因为自然必须


希腊人用充满艺术气息的赫菲斯托斯之锤摧毁了它,把它砸成了雕像"。希腊人用赫菲斯托斯充满艺术气息的锤子摧毁了它,他们把它砸成了雕像"。 10 10 ^(10){ }^{10} 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的预备笔记中如是说。马克思有时能看到,也许只是一闪而过,甚至思想的实践也是理论性的,而非实践性的沉思也有其闪光之处,他看着这些雕像,尽管它们已经破碎。"然而,这些神并非伊壁鸠鲁的虚构。他们存在过。他们是希腊艺术中的可塑之神。. .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最好的东西不需要行动,因为它本身就是目的。'" 1 1 ^(1){ }^{1}

马克思钦佩希腊人的造型艺术,是因为其中蕴含着光辉灿烂的人性;这是一门将古代城市的生活凝结成个体形式的艺术,尽管这座城市依赖于自由公民和生产者奴隶之间的区别。这种光辉灿烂的人性是否也是悲剧时代的特征?马克思没有一种统一的观点,既包括造型艺术的平静之美,也包括悲剧诗歌的神圣恐惧。他在诗歌中特别欣赏的是人类的个人自由,特洛伊战争中的英雄、尤利西斯、普罗米修斯、安提戈涅,尽管这种欣赏很可能使他冒着以过于现代和人本主义的方式解释古代的风险。至于东方和亚洲艺术,他则干脆置之不理;他对这种艺术不感兴趣,就像对东方和亚洲历史不感兴趣一样。从希腊人开始,世界才真正成为一个世界。在西方,曙光初现。东方艺术粗俗、奢侈、乏味、毫无人性,因为它表现的是暴政和专制迷信。

然而,希腊艺术不得不消亡。这似乎是因为 "抽象的个性是关于存在的自由,而不是存在中的自由。它不具备在存在之光中闪耀的能力"。 12 12 ^(12){ }^{12} 希腊艺术的消亡,似乎就像希腊哲学的消亡一样,不仅是希腊哲学中的马其顿亚历山大--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还有他之后的三个 "主义"。斯多葛主义、伊壁鸠鲁主义和怀疑主义是主观的、抽象的和形式的自我意识的完全实现形式,它们在存在中没有实现,结果仍然是个体的、异化的意识的实例。"不朽的死亡带走了 13 13 ^(13){ }^{13} 思想和艺术、希腊个人和城市的凡人生活;自我意识无法成功地表达正在形成的世界整体,因为它的自由仍然是 "消极的",是一种在存在中没有实现的关于存在的自由。


这就是事物整体的 "存在-生成"。作为自然的、个体的和抽象的艺术形式和意识形式,由于自身的弱点而不是生产力发展的弱点而屈服。至少马克思年轻时是这样认为的。

但是,我们现代人在古代艺术中看到了什么?成熟时期的马克思是如何定义我们的观点的?当我们处于物质(和精神)生产发展的另一个层面时,我们还能在一个已经永远过去的时代中寻找什么呢?这个问题是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来说也是如此,而且仍然如此。他在撰写《对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贡献》时写下了一篇未完成的研究报告,试图提出这个问题,甚至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在这篇政治经济学批判的 "导言 "中, 14 14 ^(14){ }^{14} 马克思指出了 "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等的不平等发展";马克思本人用这些话提醒我们警惕任何形式上的进步:"进步的概念总的来说不能以通常的抽象形式来理解"。 15 15 ^(15){ }^{15} 那么,艺术这一特殊的生产部门就不会遵循技术的进步运动。

至于艺术,众所周知,它的一些高峰由


它们绝不符合社会的总体发展;因此,它们也不符合社会的物质次结构,即社会组织的骨架。例如,希腊人与现代[民族]的比较,或者莎士比亚与现代[民族]的比较。人们甚至承认,艺术的某些分支,例如史诗,在艺术创作开始之后,就不再可能以划时代的经典形式出现;换句话说,艺术范围内的某些重要创作只有在艺术发展的早期阶段才有可能出现。如果说艺术范畴内的不同艺术分支是这种情况,那么整个艺术范畴及其与社会总体发展的关系也应该是这种情况,这也就不难理解了。困难只在于这些矛盾的一般表述。只要把它们〈具体化〉,它们就已经得到了解释。 16 16 ^(16){ }^{16}


艺术的发展往往是倒退的,并不积极顺应生产力的发展。事实上,情况往往恰恰相反。某些生产力、物质力量的发展会阻碍甚至扼杀艺术、精神形式的发展。在


在艺术表现为艺术创作的时候,一些重要的形式就变得不可能了。但这一矛盾是否一经明确就得到了解释?马克思是否解决了困扰他的具体问题,即古希腊艺术与现代技术的关系?我们关注的文本还在继续:

我们知道,希腊神话不仅是希腊艺术的武器库,也是其基础。当有了自动行动的骡子、铁路、机车和电报之后,作为希腊想象力和希腊[艺术]基础的自然和社会关系的概念还可能存在吗?与罗伯茨公司相比,火神算得了什么;与雷电导体相比,木星算得了什么;与移动信贷公司相比,赫尔墨斯算得了什么?所有神话都是在想象中和通过想象来征服、控制和塑造自然力量的;因此,当真正控制这些力量时,神话就消失了。与印刷厂广场并列的法玛会变成什么样呢? 17 17 ^(17){ }^{17} 希腊艺术以希腊神话为前提,换句话说,自然和社会现象已经被人们的想象力以一种无意的艺术方式同化了。这就是希腊艺术的素材 . 18 18 ^(18){ }^{18}


希腊古代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就是技术的不发达,有利于神话关系(应该说是神话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身就是神话的产物,而这种生产性的神话本身就有一个起源,它也产生了艺术创作。但是,我们是现代人,我们已经用技术力量取代了神话想象力,后者是一种决定性和被决定的无能的产物,而技术力量则是大自然的真正(或近乎真正)决定者和支配者;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待艺术创作呢?

火药和子弹都发明出来了,阿基里斯可能吗?当印刷术甚至印刷机出现的时候,《伊利亚特》还可能存在吗?随着印刷术的出现,歌唱和讲述以及缪斯的出现都会停止, 19 19 ^(19){ }^{19} 史诗所需的条件也会消失,这难道不是不可避免的吗?

然而,我们所面临的困难并不是理解希腊艺术和史诗如何与某些社会发展形式相关联。希腊的


困难在于,它们仍然能给我们带来审美愉悦,并在某些方面被视为一种标准和难以实现的理想。 20 20 ^(20){ }^{20}

马克思并没有从技术的角度来探讨(希腊)艺术固有的这一难题以及我们与艺术的关系问题。他从社会史转向 "个人 "史,从人类的成熟时代转向人类的童年时代,试图在那里找到启示。然后,他的思考就在这种怀旧的脉络中继续:

成年人不能再变成孩子,否则他就会变得幼稚。但是,儿童的天真难道没有给他带来快乐,难道他自己没有努力在更高的层次上再现儿童的真实吗?每个时代的儿童不都以其自然的真实性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吗?人类历史上的童年是最美丽的,它具有永恒的魅力,因为它是一个永远不会重现的阶段。有粗鲁的儿童,也有早熟的儿童。许多古代民族都属于这一类。希腊人是正常的孩子。他们的艺术对我们所具有的魅力与它所处的社会的不成熟阶段并不冲突。恰恰相反,它的魅力正是这种魅力的结果,它与这样一个事实密不可分,即产生这种艺术的不成熟的社会条件,也只有这种社会条件才能产生这种艺术,而这种不成熟的社会条件不可能再出现了。 21 21 ^(21){ }^{21}


手稿到此为止,没有完成,答案也是不完整的、零碎的。希腊艺术,过去的艺术,仍然 "活着",但它是作为回忆而活着;我们,成年人,仍然在思考儿童的作品。由于现代生产技术的发展,一种艺术创作已变得不可能。然而,我们仍然可以欣赏过去的生产方式为我们的消费提供的艺术作品。毕竟,这种消费是无害的。

基督教艺术--纪念性的、"压倒性的"、"受人尊敬的"--似乎并没有引起马克思的注意;他当然也不认为基督教艺术有足够的价值继续 "活 "在人类的历史和 "艺术 "记忆中。他激烈的反基督教立场使他根本不允许为基督教的造型艺术辩解。这种艺术的宗教本质远远超出了 "神话 "的范畴,而且与宗教密不可分


它是宗教异化在艺术形式上的顶峰。然而--然而马克思,这位二元结构思想的双重思想家,却对基督教封建中世纪的诗人但丁极为钦佩。难道《神曲》中的诗意大教堂不和石头大教堂一样异化吗?

对于基督教艺术和转向基督教艺术的人,马克思反对异教的希腊艺术,这种艺术诞生于(异化的)劳动分工,它赋予神以可塑的形式,并建立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奴隶制社会的基础之上。希腊艺术表现的是一个赋予使用价值(即事物的具体质量)以特权地位的社会,它还没有屈从于交换价值(即在被重新整合和商业化的数量规则之下),这一事实是否 "证明 "希腊社会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艺术是正确的? 22 22 ^(22){ }^{22}

至于 "基督教骑士精神 "的 "现代封建 "艺术,即浪漫主义艺术,马克思认为它是相当坦率的反动。浪漫主义的最初表现形式被认为是对法国大革命及其解放和去神圣化工作的反动;这是一种浪漫主义的反动,它设想恢复基督教中世纪的封建主义和黑暗。马克思反对一切浪漫主义,因为他认为浪漫主义转向过去和被取代的事物。浪漫主义的第二种表现形式是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革命进程的反动。它超越了中世纪,着眼于不同民族的原始和古老时代。浪漫主义几乎不考虑未来。浪漫主义的 "不精确性、亲切感和主观腔调",它对英雄的崇拜,以及支配它的基督教的、骑士的、封建的原则,再加上它对回归自然(就像它所表现的那样)的怀旧,所有这些都表明,浪漫主义在把握当下和在它眼前展开的客观力量的运动方面是无能为力的。

我们不要指望在马克思那里找到对艺术的各个时代及其不同流派和风格的 "系统的 "历史、美学或哲学分析。他对艺术和诗歌的看法既深刻又概括,既透彻又零碎。假设我们知道什么是现实主义,尤其是什么是诗歌和艺术的现实主义,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断言马克思是现实主义艺术的辩护者呢?这个问题很难用这些术语来表述。当然,马克思希望艺术表现 "真实"。


关系 "的真实和深刻理解。这正是他高度赞赏巴尔扎克的真实性和理解力,他计划在完成自己的《人间喜剧-资本论》后专门研究巴尔扎克。马克思也没有纠缠于艺术作品创作者的(主观)意识形态与作品的(客观)内容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马克思对《资本论》作者的喜爱既有激情也有科学意识,但他还是在《人类喜剧》的序言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是根据两个永恒的真理写作的:宗教和君主制"。在1859年4月19日写给费迪南德-拉萨尔的信中,马克思对拉萨尔悲剧中的主人公弗朗茨-冯-西金根有如下评价: 23 23 ^(23){ }^{23} "你确实应该更多地把莎士比亚化,而我认为你最大的缺点是把席勒化,把个人仅仅变成时代精神(Zeitgeist)的传声筒。. . .在我看来,Hutten 太过于单纯地代表'热情',这很无趣。他不是也很聪明,是个机智的魔鬼吗......"? 24 24 ^(24){ }^{24}

此外,即使是 "现实主义 "艺术不也仍然是艺术,即一种外化形式,换言之,异化形式吗?产生这种现实主义的历史时代,不正是意识形态异化,特别是艺术和审美异化的终结者吗?因为,近代西欧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社会通过建立世界市场的统治,剥离诗歌和艺术的精神活动的光环,一方面表现出对某些诗歌和艺术生产的敌视,另一方面又将精神生产普遍转化为商品。同样是这个现代社会,"它剥去了迄今为止受人尊敬和敬畏的每一种职业的光环。它把医生、律师、牧师、诗人、科学工作者都变成了它的雇佣劳动者"。 25 25 ^(25){ }^{25} 然而,现代社会只是使法律与法学家、宗教与牧师、诗歌与艺术、诗人与艺术家、科学与科学家的异化得到了普遍化和完善化,而法律与法学家、宗教与牧师、诗歌与艺术、诗人与艺术家、科学与科学家正是这种异化的表现形式。它暴露了异化的面目,剥去了它们的光环,同时也使异化普遍化,并为在世界范围内取代异化创造了条件。"取而代之的是四面八方的交往和各国之间的普遍相互依存。物质生产如此,智力生产也是如此。各个国家的智力创造成为共同财产。国家单方面的


" 26 26 ^(26){ }^{26} "在众多的国家和地方文学中,世界文学变得越来越不可能,越来越狭隘" 26 26 ^(26){ }^{26}

看来,马克思认为艺术,一般艺术和现代艺术,是人的技术无能的反映,是异化的特殊领域。艺术异化是技术异化的补充。工业的历史和工业既定的客观存在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公开之书,是人类心理感官的暴露。因为,在〈异化〉的领域中活动,人们只能把人的一般存在方式--宗教或理论的抽象一般性质视为政治、艺术、文学等等...." 27 27 ^(27){ }^{27} 而且,"既然迄今为止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劳动--即工业--活动 〈异化〉于自身," 28 28 ^(28){ }^{28} 艺术生产活动也是异化的,这难道不 "清楚 "吗?

艺术本身似乎意味着异化,而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社会只能加剧和扩大这种异化。 通过艺术这种特殊的生产方式,就像通过所有生产方式一样,异化运动也得以实现,这种运动,即掠夺、剥夺、人类丧失构成其物种的东西。通过艺术,"是 "被 "思 "所掩盖。因此,"我真正的艺术存在[成为]艺术哲学中的存在;...同样,艺术的真正存在就是艺术哲学.

那么,艺术难道不应该像物质和精神异化的所有其他力量和形式一样被取代,以便人类能够重新获得其物种的存在吗?作家决不把他的著作当作一种手段,它们本身就是目的,对他自己和对别人来说都是一种手段,以至于在必要的时候,他牺牲自己的存在来换取别人的存在,正如,在另一种方式中,宗教的传道者把这当作他的原则一样。


马克思批判并反对任何将艺术视为独立的、不断发展的、有其自身世界的概念,他构成了一个独立的、不断发展的、有其自身世界的艺术概念。马克思批判并反对任何把艺术看作是独立的、在自己的世界中发展的、构成自主领域的概念;但他同样批判了那些把艺术看作是在自己的世界中发展的、构成自主领域的概念。当然,他对作为艺术的艺术的兴趣小于对艺术赖以生长的社会状态的兴趣;他抨击并反对使艺术异化的资产阶级社会,但艺术本身却被认为只是异化的一种形式。艺术是一种生产,而当这种生产是资本主义的时候,马克思就为艺术辩护。在刚刚引述的文字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一点:"报刊的第一自由在于不成为一种工业。 把报刊贬低为物质手段的作家,应该受到内在俘虏的惩罚。 , 31 , 31 ^(,31){ }^{, 31} 马克思写这几句话是为了抨击资产阶级的新闻检查制度和资本主义的工业。为了捍卫报刊自由,他攻击报刊作为工业的特性,尽管他认为一切都是工业。 这个人的思想中心是工业的解放和变革行动。 他对被剥夺的东西的同情之情使他更深地陷入了旨在彻底废除所有这些异化的否定论战,以便人类抛弃这些虚假的居所,重新获得他独特的人的存在--一种被还原为他的需要的财富的存在。那么,在马克思笔下,工业和艺术这两个词至少有两种含义:工业是资本主义的 "恶",而艺术则是资本主义的 "善"。工业是 "恶 "的,因为它是资本主义的,而作为人类活动的类型,它是 "善 "的;艺术是 "善 "的,当资产阶级社会对它造成伤害时,它是 "善 "的,但它并不因此就不再是 "恶 "的,因为它是异化的表现。

马克思认为,艺术与一切生产相联系,艺术是生产主体生产出来并提供给消费主体消费的对象,生产和消费是相辅相成的。


艺术没有 "超越性",它被封闭在生产与消费的循环之中。艺术没有 "超越性",它被封闭在生产与消费的循环之中。"因此,生产创造了消费者。生产不仅提供了满足需求的材料,还提供了对材料的需求。. . .一件艺术品创造了一个具有艺术品位、能够欣赏美的公众,任何其他产品也是如此。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创造客体,也为客体创造主体。

因此,我们可能会认为,从超越一切异化的角度来看,艺术应该作为艺术被取代。艺术将被作为现实层面的生产活动而被人类物种活动所吸收,因为生产的全面自由运动将排除任何异化,无论是现实和物质的异化,还是意识形态(理想)或精神的异化。人类历史本身将包括 "诗歌 "和 "艺术";但艺术和诗歌将不再构成世界之内或之外的世界。那么,与其说是艺术成为现实,不如说是人类历史本身以一种创造性的、真实的方式实现了自身,也就是以一种强有力的实现行动实现了自身。历史人物将不再扮演某种角色;他们将不再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将是真正存在的社会人的基本力量的体现。人类在历史上的生产活动将不再是戏剧世界中的悲剧或喜剧;它将成为技术全面发展的真正舞台。这个舞台上的英雄们将不再以官方的面目出现。他们的脚上不再穿戴草鞋,头上也不再戴着皇冠;他们不再借用新旧面具,也不再乔装打扮。这些非英雄式的 "英雄",集体主义的英雄,将不再说那些溢出他们可能拥有的任何内容的话语;相反,内容将溢出话语及其形式。所有的迷信和幻想、所有的意识形态诗歌和所有的艺术形式都必须被清算,这些都是被取代的传统的一部分,这样,新的社会现实才有可能被接管,才有可能在无益的中介中不自我异化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路易-波拿巴第十八个春秋》的开头这样写道:"黑格尔在某处说过,世界历史上所有重要的事实和人物都会出现两次。他忘了补充一句: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是闹剧"。 33 33 ^(33){ }^{33} 在普遍和解的视角下,人类历史成为发挥人类实践能量的真正舞台。它不再是戏剧和喜剧的翻版。异化的世界从悲剧开始,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就在技巧完全成熟的时候,它却陷入了可笑的境地。它的姿态虚妄而空洞,它的人物和事件荒诞不经,它的演员的行为只是一种嘲弄。既然异化已经耗尽了它存在的意义,不再为诗歌和艺术提供源泉,人类就必须果断地开创自己的未来,而且必须这样做,因为现在它可以了。这是一种必要的、真实的、严肃的和实际的和解,而不是悲剧性的、喜剧性的、诗意的、平庸的、艺术的或粗俗的和解。过去的诗意将被超越。"历史是彻底的,当它将一种古老的形式带入坟墓时,会经历许多阶段。世界历史形式的最后阶段是喜剧。在埃斯库罗斯的《被束缚的普罗米修斯》中,希腊诸神已经悲剧性地受到了致命的伤害,而在卢西安的对话中,他们又不得不喜剧性地死去一次。历史为何如此发展?这样,人类才会幸福地与自己的过去分离"。 34 34 ^(34){ }^{34}

生活本身将吸收艺术,但不会变得特别诗意、艺术或美学。人类用技术征服自然的努力的真与美,将不再需要在真与诗或艺术美的秩序中得到理想的补充。马克思坚持认为,艺术是劳动分工的一个部门,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贸易组织基础上的一种技术;他告诉我们他对作为艺术的艺术的未来,或者说非未来的看法:

艺术才能只集中在特定的个人身上,而在与此相联系的广大群众中却受到压制,这是劳动分工的结果。即使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每个人都是优秀的画家,但这并不排除每个人都是独创画家的可能性,因此,在这里,"人类 "劳动和 "独特 "劳动之间的区别也纯属无稽之谈。无论如何,在共产主义社会组织中,艺术家从属于地方和国家的狭隘性消失了,这种狭隘性完全来自分工,艺术家也从属于某种明确的艺术,由于这种艺术,他只是画家、雕塑家等,他的活动名称本身就充分表达了他的职业发展的狭隘性和他对分工的依赖性。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没有画家,最多只有
people who engage in painting among other activities. 35  people who engage in painting among other activities.  35 " people who engage in painting among other activities. "^(35)\text { people who engage in painting among other activities. }{ }^{35}

自从柏拉图将哲学思想整合和系统化以来,艺术和诗歌就向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问题。美的永恒而真实的理念,与感性之美的变化(它只是感性之美的反映)相分离( χ ω ρ ι σ μ o ́ s χ ω ρ ι σ μ o ́ s chi omega rho iota sigma mu ós\chi \omega \rho \iota \sigma \mu o ́ s ),但又参与其中( μ ϵ θ ϵ ξ ( s ) μ ϵ θ ϵ ξ ( s ) mu epsilon theta epsilon xi(s)\mu \epsilon \theta \epsilon \xi(s) ),这是从前苏格拉底黎明结束时就开始出现的问题。我们在 Φ v σ ˙ s Φ v σ ˙ s Phi vsigma^(˙)s\Phi v \dot{\sigma} s ("自然")与 τ ϵ ́ χ ν η τ ϵ ́ χ ν η tau epsilońchi nu eta\tau \epsilon ́ \chi \nu \eta ("艺术、技术")、 λ η θ ϵ ι a λ η θ ϵ ι a lambda eta theta epsilon iota a\lambda \eta \theta \epsilon \iota a ("真理")与 ρ γ o v ρ γ o v !in rho gamma ov\notin \rho \gamma o v ("行动、行为、工作")之间的联系和关系问题上再次遇到了这个问题。当哲学的语言转向这些问题时,它很难把握诗歌的语言 π o i η σ ω s π o i η σ ω s pi oi eta sigma omega s\pi o i \eta \sigma \omega s ("制造,生产")和 moteiv("制造,生产")。在《共和国》和《法律篇》中,诗歌和艺术吸引了西方经典哲学家对它们最根本、最成问题、最脆弱的东西的关注;诗歌和艺术处于危险之中,同时它们本身也是危险的力量。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之后,西方最后一位 "系统 "哲学家黑格尔在其《美学讲演录》中再次以明确的方式思考了艺术的真理。首先是艺术,其次是宗教,最后是哲学,构成了绝对精神在世界历史中实现自身的三个时刻。艺术是绝对真理在感性形式中的揭示,是思想的感性呈现,是内容到形式的铸造;艺术的本质是诗,是神性的表达。宗教对绝对真理的表达高于艺术,它依赖于信仰的表述。最后,思想以哲学的形式,通过 "理念"(Vernunft)、"概念"(concept)和 "观念"(idea)来把握 "存在即生成 "的真理。 然而,哲学也必须被真正的(绝对的)认识,即知识的真正认识所取代。因此,黑格尔认为精神超越了艺术;他甚至认为艺术可以成为非绝对必要的东西,在某一时刻之后,艺术可以成为过去。黑格尔的意思并不是说不再有艺术作品,所有的艺术运动和艺术创作都将停止。他的想法是,艺术不再是我们的绝对需要,我们不再绝对需要以艺术的、感性的形式来体现和呈现精神内容。诗歌和艺术的神圣本质将不再显现,其构成性和决定性的真理将不再为世界所需要。

这些讲座中的某些段落需要认真思考,因为它们提出了一个真正严肃的问题,但却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即


而我们通常却对此掉以轻心。在这些段落中,我们面对的是艺术问题,不是艺术理论、美学,而是艺术。

对我们来说,艺术已经成为一种物品,但正如我们的文化并不完全具有生命的特征,我们的思想和灵魂再也找不到被生命气息所感动的物品所能带来的满足感一样,可以说,不是从文化的角度,从我们的文化的角度,我们甚至不会有欣赏艺术及其正确价值的思想,不会考虑到艺术的使命和尊严。艺术不再像其他民族那样满足我们的精神需求。我们的需求和兴趣已经转移到了概念领域,为了满足这些需求和兴趣,我们必须进行反思、思考、抽象、抽象的一般概念。正因为如此,艺术不再像过去那样在真正的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取而代之的是一般概念和思考。这就是为什么今天的人们沉迷于对艺术的反思和思考。而艺术本身,就像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样,非常适合成为思考的对象。 36 36 ^(36){ }^{36}

在后面几页中,黑格尔对这些遗留问题发表了看法:

因此,艺术作品无法满足我们对绝对的终极需求。在我们这个时代,人们不再崇尚艺术作品,我们对艺术作品的态度也更加冷漠和反思。在艺术作品面前,我们感到比以往自由得多,因为艺术作品是 "理念 "的最高表现形式。艺术作品需要我们的评判;我们要对其内容及其表现的精确性进行反思性的审视。我们尊重艺术,钦佩艺术,只是我们不再在艺术中看到无法超越的东西,看到 Ab solute 的亲密体现,我们将艺术置于我们的思想分析之下,我们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促进艺术创作,而是为了认识到艺术的功能及其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希腊艺术的辉煌时代和中世纪后期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当今时代的总体状况不利于艺术的发展。 37 37 ^(37){ }^{37}

最后,在几行之后,这位思想与马克思不谋而合的人,他的思想也许不仅包含 "过去 "和 "自己的现在",而且还能展望未来,他这样说道:

在所有这些方面,对我们来说,艺术在其最高的可能性方面,已经成为过去。在这一点上,艺术进一步失去了其真正的真实性和生命力,被带到了我们的观念世界,而无法保持其以往的必要性及其在现实中的优越地位。现在,艺术作品除了给我们带来直接的享受之外,还激发了我们的判断力。换句话说,我们将艺术作品的内容和表现手法,以及两者的合适与否,都置于我们的思考之中。 38 38 ^(38){ }^{38}

马克思特别关注黑格尔的艺术哲学,他通过阐述艺术是什么、艺术在现代世界中变成了什么以及艺术将变成什么,为艺术问题提供了答案。从我们所看到的一切看来,在他的眼中,艺术和诗歌构成了一种技术,这种技术依赖于技术的不发展或不发达,是意识形态异化世界即理想世界的一部分。因此,艺术和诗歌的唯一可能性,似乎就是通过人的社会劳动,通过改造自然世界的过程,将自然世界据为己有,从而通过真正的实践的全面发展来废除艺术和诗歌。同样, θ ϵ ω ρ i a θ ϵ ω ρ i a theta epsilon omega rho ia\theta \epsilon \omega \rho i a ("理论")从属于 π ρ a ξ ˙ c s π ρ a ξ ˙ c s pi rho axi^(˙)cs\pi \rho a \dot{\xi} c s ("实践、praxis"),而两者之间的区别的基础却没有得到充分的探讨,因此, π σ i η σ t s π σ i η σ t s pi sigma i eta sigma ts\pi \sigma i \eta \sigma t s 作为 τ ϵ ˙ χ ν η τ ϵ ˙ χ ν η tauepsilon^(˙)chi nu eta\tau \dot{\epsilon} \chi \nu \eta 的本质,从属于 π ρ a ˙ ξ c s π ρ a ˙ ξ c s pi rhoa^(˙)xi cs\pi \rho \dot{a} \xi c s ,而 τ χ χ η τ χ χ η tau in chi chi eta\tau \in \chi \chi \eta 则具有(生产性的)技术的意义。因此,Té χ ν η χ ν η chi nu eta\chi \nu \eta Φ v i σ s Φ v i σ s Phi vi sigma s\Phi v i \sigma s 分离了, a ˙ λ η ˙ θ l a a ˙ λ η ˙ θ l a a^(˙)lambdaeta^(˙)theta in la\dot{a} \lambda \dot{\eta} \theta \in l a 溶解在 ϵ ˙ ρ γ O ν ϵ ˙ ρ γ O ν epsilon^(˙)rho gamma O nu\dot{\epsilon} \rho \gamma O \nu 中,而 ϵ ˙ ρ γ O ν ϵ ˙ ρ γ O ν epsilon^(˙)rho gamma O nu\dot{\epsilon} \rho \gamma O \nu 不过是人的生产实践能量的产物,他们希望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满足自己的生命需要。除了不断被现实化的现实,也就是适合满足消费的物品的实现和生产,没有其他的现实。真正美的光辉被真正的现实所吸收,也就是说,被作为现实力量之物的现实所吸收。Aó o s o s ^(')os{ }^{\prime} o s ("词,理性")是诗歌语言和思想语言的共同源泉,它沉默不语;"随着报刊的出现,歌唱、讲述和缪斯停止了,这难道不是不可避免的吗 , 39 , 39 dots,39\ldots, 39 此外,对马克思来说,语言从来就不是一个真正的问题。难道它也要被取代吗? 40 40 ^(40){ }^{40}

艺术成为美学的对象--无论美学被视为


当艺术的最终目的不再是艺术时,它就不再是哲学的、科学的、技术的、实用的或单纯的经验。因此,艺术面向的是 d i ˙ σ θ η σ ω s d i ˙ σ θ η σ ω s di^(˙)sigma theta eta sigma omega s\dot{d i} \sigma \theta \eta \sigma \omega s 、感官、感觉、情绪和情感;人们最多是在所有这些享受和消费中寻找一种智性的意义,一种智性的感觉。在 "交易化 "和 "去交易化 "的视角下,每一件物品都可以而且应该成为感官的对象,成为社会人的主客观力量的对象化。在超越了异化之后,由于技术力量的充分发挥,人们将能够用感官并通过想象中的观念来享受世界上的所有物体,即 "为主体服务的物体 "意义上的物体,而不是 "脱离了主体的物体"(objectal plus qu'objectif)。如果要通过技术自上而下地改造自然,甚至彻底丧失自然性,完全去神圣化,使存在的一切完全人性化,那么为什么还要继续生产诗歌和艺术创作这样的特殊作品和对象,这些由劳动分工决定的特殊创作活动呢?难道扩展感官的感性意识不足以发现人类通过实现劳动而产生的现实中的对象感吗?如果世界变成了现实,那么人类还需要一个意识形态的补充,一个理想的世界吗?

马克思指出了他的答案的方向(le sens),他也指出了当前历史发展的意义和方向(le sens)。他所说的正是正在实现的:为了技术的利益,艺术正在失去其本质。与此同时,一大批文学和艺术技巧也在发展。新的地球现实通过它的多样性和整个问题条件,显示了它的意义:人类主体对客体世界的生产。这是人类在世界上的自我确认,是人类以真实的方式将自身对象化。

物体 "成为他的 "物体 "的方式,取决于物体的性质,也取决于与 i t i t iti t 相对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因为正是这种关系的确定性塑造了特定的、真实的肯定方式。对于眼睛来说,一个对象是另一个对象,而对于耳朵来说,眼睛的对象是另一个对象,而耳朵的对象是另一个对象。每种本质力量的具体特征正是它的具体本质、


因此,人不仅在思维行为中,而且在他的所有感官中,都在客观世界中得到了肯定。

客观主观性的基本力量可以通过感官,通过想象中的表象,通过与之相适应的思维,在其所有的特殊性中完全客观化并宣称自己的存在。 通过技术征服自然世界,从而使世界变得对人的劳动具有服从性,人类不再生活在私有财产和劳动分工的枷锁之下,而私有财产和劳动分工是自然界中产生异化的根源。人类不再生活在私有财产和劳动分工的枷锁之下--私有财产和劳动分工是异化的双重根源--而是完全以社会的方式实现自身。正是通过三象劳动的彻底实践,人从狭隘的现实关怀和使他沦为劳动者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因此他将完全 "审美 "地享受一切客观的、现实的财富。当每个人都能拥有 "审美 "感觉、情感和观念(再现)时,艺术将不再是整个世界的一个领域。将从具体的存在中产生.

只有通过客观展开的人的本质的丰富性,人的主观感官的丰富性(音乐的耳朵,对形式美的眼睛,总之,能够使人满足的感官,肯定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官)才得以培养或产生。不仅五官,而且所谓的精神官能--实践官能(一句话,换句话说,人的官能--官能的人性--因其对象而产生,因人化的本性而产生。


但是,感官和意义能完全一致吗? 除非关于感官的一切疑问都消失了。

我们可以合理地认为,在诗歌和艺术死亡之后,在艺术作品和诗歌死亡之后,诗歌和艺术的维度将作为一种非直接生产性或非技术性组织的 "活动 "而展开。我们也可以合理地认为,这种诗歌和艺术的维度可能会自我展开,然后,作为 "游戏 "而展开。
  哲学(形而上学)

  和科学


哲学无非是宗教("人类理论斗争的目录")蜕变为思想,并由思想加以发展。 哲学,即形而上学,继续、发展和系统化一切意识形态的异化:"哲学思想无非是世界在其内部思考的〈异化〉思想。 " " ^("){ }^{"} "抽象的、形而上学的思想与现实的、感性的现实相对立。这样就产生了 "在我 "与 "为我"、"主体 "与 "客体 "的虚幻对立。思想外化的行为,尽管如此,仍然表现了异化的人类活动的真正外化,而不承认它。哲学观察世界的 "眼镜 "使它看不到经验事实,而经验事实正是所有深刻的形而上学问题的根源。


思想世界之所以异化和疏离,是因为它只是现实世界的意识形态的一半,而现实世界本身实际上是物质性的异化。


理性,哲学思想与现实之树抗争,而它自己生长在这棵树上,只是为了把它抛在身后。"推动哲学家从抽象思维走向直观的神秘感是厌倦--对内容的渴望。因此,他的思想是固定的精神形状或幽灵,居住在自然和人类之外。" 3 3 ^(3){ }^{3} 哲学思想因此被谴责为以神秘主义和宗教为源泉,是形而上学的,是非人类和非人类的。

这种抽象思维的统治表达了掌握生产资料的人的统治力量。哲学可能是一种抽象的东西,但它并没有摆脱与传统的束缚。产生意识形态的统治阶级利用哲学作为武器。当历史通过技术的发展,通过统治阶级实际人数的增加,通过世界关系的融合和扩展,使人们产生所有社会成员都有共同利益的错觉,而逐渐普遍化的时候,统治思想就变得越来越抽象了。这样,它就把启发它和代表它的思想赋予了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辩护为唯一有智慧的思想和唯一被普遍接受的思想。 现在,思想不是某种东西的理论形式,而这种东西的积极的、有生命力的本质是共同的、现实的存在、社会的存在;相反,它是 "普遍的意识"。它 "成为""普遍 "的意识,即一种普遍化的抽象,它是现实的、具体的生活的敌人。另一方面,从总体上说,个人只有在完全违背抽象思维的情况下才能具体地表现他的生活。 因此,整个异化过程和整个异化消退过程的历史,不过是产生抽象的 "人 "的历史。


i.e.,absolute)thought-of logical,speculative thought." 4 4 ^(4){ }^{4} (i.e.,absolute)thought-of logical,speculative thought.


人,这个自然的 "人",在社会中生活和生产。抽象意义上的自然,即自然本身,对人来说毫无意义;人类历史之前的自然对人来说毫无意义。也没有哲学或抽象的辩证逻辑考虑到基本情况:活生生的个体的感性活动。这种基本的、不可分割的自然、历史、社会和人类现实,正是被哲学思想异化而抛弃的东西。完美的意识形态主义者,哲学家,无论是精神论的,如黑格尔,还是物质论的,如费尔巴哈和一些新黑格尔主义者,"都看不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是怎样的,它不是一个从亘古直接给予的、永远不变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态的产物。事实上,它是历史的产物,是一代又一代人活动的结果,每一代人都站在前一代人的肩膀上,发展自己的工业和交往,并根据变化了的需要修改自己的社会制度。当然,在人类的自然历史中,有一种自然是先于人类的自然历史的;然而人类从来没有与这种自然有过任何关系,因为人类遇到的只是在他的活动历史中被发现的自然。当然,在这一切中,外在自然的优先性仍然是不存在的,"马克思承认。 6 6 ^(6){ }^{6} 但是,那个自然与人无关。人类历史之前的自然,决不是费尔巴哈所处的自然,〈它是〉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复存在的自然(也许除了在澳大利亚最近才出现的几个珊瑚岛上)."7 这番话背后的思想是否透露出对宇宙的极度缺乏感知?难道说宇宙本身和包罗万象的自然界并不存在,正确地说,是 "不存在 "吗? 星星、矿石、植物和动物是否只是因为在人类事务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存在?


感官》继续写道"樱桃树,就像几乎所有的果树一样,众所周知,只是在几个世纪以前才被商业移植到我们这个地区,因此,只有通过一个特定时代的特定社会的这一行动,它才成为费尔巴哈的'感性的确定性'"。 8 8 ^(8){ }^{8} 马克思背对自然本身,只关注自然向历史转化的过程。他的人本主义自然主义只对自然的彻底非自然化感兴趣,而这种非自然化是由旨在满足自然需求的实践活动完成的。自然只有在人类及其技术掌握它的程度上才是自然。对马克思来说,Фúoss(前苏格拉底意义上的 "自然")不再存在;人的感性活动取代了全能的赫拉克利特闪电。


因此,所有的自然哲学,无论是抽象的还是直观的,唯心的还是唯物的,神话的、神学的还是自然主义的,由于赋予了 "先于人类历史 "的自然以特权地位,而与人类的实践格格不入。


另一方面,由哲学精神发展起来的所有历史哲学和人类哲学也同样是异化的。它同样没有认识到人类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它同样掩盖了物质需求和人类的真正异化。历史哲学不知道起点,即人改变一切自然的行动;因此,它没有从真正的前提出发:"[前提]是人,不是梦幻般的孤立和僵化的人,而是在确定条件下实际的、经验上可感知的发展过程中的人。只要描述了这个活跃的生命过程,历史就不再像经验主义者(他们自己仍然是抽象的)那样是死的事实的集合,也不再像唯心主义者那样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的活动。 9 9 ^(9){ }^{9} 既然历史的成为只是异化的逐渐发展,既然人的所作所为只是他们在实际的、社会的劳动中的自我外化,那么显然,对这一过程的理论把握--无论是经验主义的还是理性主义的、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的--都是而且仍然是意识形态的,即哲学上的异化。

同样陷入异化的还有回过头来把握思想本身的思想事业,即逻辑的建构。"逻辑(心灵的领域之币,人和自然的推测或思想价值,因而也是它们虚幻的本质)是〈外化的〉思维,因而也是从自然和现实的人中抽象出来的思维:抽象思维。 10 10 ^(10){ }^{10} 无论是学理形式的、超验的,还是抽象辩证的,哲学思维的形式都是


逻辑将思想的运动固定或固定在图式中,使之与真实、具体的运动割裂开来。逻辑学阻碍了否定和矛盾,这样一来,它就很难为否定性提供实际的基础,因为它把否定性置于理念、概念、精神、意识、思想的层面上。马克思对黑格尔之前的哲学家、黑格尔本人以及黑格尔之后的意识形态思想家的指责是,他们仍然被囚禁在 "逻辑 "的世界里,而不是用自己的武器去与 "逻辑 "战斗。他批评意识形态批评家鲍尔停留在理论和意识形态逻辑批判的层面上,而没有转向物质的、有效的和现实的层面:"鲍尔在《自由之善》中驳斥了格鲁普先生提出的粗暴问题--'现在逻辑怎么办? 11 11 ^(11){ }^{11} 马克思对这个轻率问题的回答是这样的:哲学逻辑已经够多了--通过投身实践来消解它吧!对实践的理性理解能够而且必须取代一切抽象的理性主义逻辑。每一个 "深奥 "的哲学问题都可以简单地归结为某些经验事实或现实事实的整体,因此,能够解决问题的不是意识和逻辑思维:"理论之谜的解决是实践的任务,并通过实践来实现,正如真正的实践是真正的、积极的理论的条件一样...... "12。

马克思对第一哲学或一般哲学,即形而上学没有表现出更多的宽容。打着本体论幌子的形而上学根本不研究整体存在的意义(逻各斯)。无论是唯灵论还是唯物论,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的形而上学始终是抽象的,满足于推测的神秘。二元论的阴影笼罩着所有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思想混淆了抽象与实在;它以抽象为实在,抽象地诠释实在。超越人类感性和实践活动的答案中没有本体论的真理。存在的问题没有意义。 13 13 ^(13){ }^{13} 一切存在的基础,即原始的第一原点,既不能作为精神也不能作为物质来把握。精神主义和唯物主义都是抽象的,因为它们都只是理论上的。


没有什么根本性的问题能够先于或发现真正的、物质性的人类活动,也没有什么根本性的问题能够先于或发现真正的、物质性的人类活动。


活动。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实践的,他以这种 "唯物主义 "的名义谴责所有哲学都是投机的。形而上学从未把世界描绘成人类劳动的材料,描绘成自然向历史的转化(devenir-histoire de la nature),因此它背叛了自然、人类和历史。

思想家、哲学家和理论家都是形而上学者和意识形态主义者,专门研究一般观念和普遍性,他们是这种异化的 "英雄"。他们把自己当作世界的标准,幻想自己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保护者委员会、主导力量。但他们的异化恰恰在于:他们只是表达统治阶级的思想并使之系统化,他们的推测性建构受制于物质现实,他们从来没有正确地表述过实践是如何产生的。这些脑力劳动专家只是反映了劳动分工和技术的异化;生产力的不发展和随后的不发达,以及发展关系对这种发展的束缚,决定了思想和意识形态这种崇高的、升华的财富的产生。因此,不可能有一部哲学史,一部哲学思想(自主)发展的历史,在这部历史中,各种哲学脱离了它们的现实基础,相互联系在一起。不可能有一连串的哲学体系被一种神秘的联系、一种抽象的辩证法捆绑在一起,这种辩证法掩盖了它们的社会决定和联系,掩盖了它们的历史条件。哲学思想和所有沉思的系统化都没有属于它们的历史发展,因为正是人在其物质生产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对客观现实的改造,改变了他们的思维方式,也改变了他们思维方式的产物。 马克思以其非凡的一致性意识,从根本上摧毁了形而上学、哲学和投机思想的整个大厦,不认为它是一个基本的、包罗万象的构造,因此把它当作上层建筑来攻击。在对现代历史的 "意义 "的把握中,以及在对行星技术的意义的研究中,马克思不承认哲学是一种历史力量,因此他把哲学拖到了生产性的、变革性的物质行动的主权法庭面前;哲学在技术的打击下死亡。哲学的任务变成了历史实践的任务。哲学还有最后一件事要做:揭开异化的面纱,为通向生产力的全面发展开辟道路,并废除异化--这就是哲学的使命。


在充分实现自我的过程中。"因此,一旦真理的彼岸世界消失,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首要任务是,一旦人类自我异化的神圣形式被揭开,就必须揭开其世俗形式的面纱。因此,对天堂的批判转化为对人间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转化为对法律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转化为对政治的批判"。14

因此,马克思的哲学承担着无情批判一切异化并最终废除哲学的任务。哲学的消灭同时意味着哲学的实现。事实上,哲学正是通过其实现来消解自身和超越自身的。经验主义者要求否定哲学,纯粹理论家则希望哲学实现自身。前者看不到不实现哲学就不能否定哲学,后者不理解不否定哲学就不可能实现哲学。对哲学的否定意味着 "对迄今为止的哲学的否定,即对作为哲学的哲学的否定 "15。异化世界的理想补充的 "Aufhebung "与它在超越和消除一切异化的普遍和解中的实际实现(Verwirklichung)是一致的。然而,哲学成为世界秩序现实(devenir-monde de la philosophie)的这一运动提出了一些问题,我们将在后面讨论。

目前,我们的重点是在一定程度上澄清马克思主义对哲学异化的批判,即哲学必须接受的考验。这种批判主要是针对德国哲学的,它在黑格尔哲学和黑格尔派的建构中得到了完善。 16 16 ^(16){ }^{16} 德国哲学之所以能够发展,完全得益于德国历史的不发展。德国人行动贫乏,但思想丰富。"正如古代人民在他们的想象中、在神话中生活着他们过去的历史一样,我们德国人也在思想中、在哲学中生活着我们未来的历史。我们是当代的哲学同时代人,但不是历史同时代人。德国哲学是德国历史的理想延续"。 17 17 ^(17){ }^{17}

黑格尔是德国哲学家,他试图通过哲学思想把握历史现实的整体性。他从逻辑上和 "历史上 "追寻所有哲学思想的理想起源,并将它们归纳和组合在他的哲学史中。


哲学思想由此联合起来构成一个整体,而这个异化的哲学世界现在需要批判。


因此,构成哲学本质的东西--人在认识自身时的'外化',或者说'外在性'-- i z e d i z e d ized:)i z e d\rangle 科学思维本身--黑格尔把它作为哲学的本质来把握;因此,他能够把以往哲学的各个要素和阶段汇集起来,并把他的哲学作为哲学来展示。 18 18 ^(18){ }^{18} 在黑格尔那里,一切历史哲学都与哲学史相吻合,世界因此而成为思想。然而,世界成为哲学(ce devenir- philosophie du monde),同时哲学成为世界(devenir-monde de la philosophie)的这一过程并不是总体的和单一的。一方面,哲学在异化和抽象中思考,另一方面,现实被撕裂,异化和异化,具体和矛盾。

对哲学异化的批判是一项划时代的事业。 它的目标与其说是某种确定的哲学抽象,不如说是哲学思想的历史的、系统化的 "成为 "的 "整体"。 黑格尔,这种成为的顶点,因此要受到彻底的批判。马克思起来反对他的 "大师",并在自己的反哲学激情的鼓舞下,开始了战斗。这是一场殊死搏斗,不是以智慧之爱的名义( ϕ ι λ o σ o ϕ i a ϕ ι λ o σ o ϕ i a phi iota lambda o sigma o phi ia\phi \iota \lambda o \sigma o \phi i a ),也不是以诺亚方舟真理的名义( ϕ ι λ o σ o ϕ i a ϕ ι λ o σ o ϕ i a phi iota lambda o sigma o phi ia\phi \iota \lambda o \sigma o \phi i a )。而是以实现实践的意志为名,以作为征服力量的实践为名。马克思指责黑格尔犯了一系列趋同的 "错误","都是因为有一个错误的基础"。 他被指责维持形而上学推测的幻想,使用神秘主义的抽象思维。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要从黑格尔思想的中心入手,从黑格尔思想的所有层面和后果入手,从黑格尔思想的一切前提入手。


我们已经看到了马克思的批判在劳动、公民社会、国家和人的自我意识方面的作用。黑格尔没有发现人类普遍历史运动的动力和谜底,即真正生产力的发展,作为一种积极力量的技术的运动。他只是找到了历史运动的抽象的、逻辑的、具体的表达方式;而历史还不是人的真正的历史--人作为一个既定的主体的历史,而只是人的创造行为--人的起源的故事。


因为对社会主义者来说,整个所谓的世界历史不过是人类通过劳动创造人类和自然为人类发展的历史,他有明显的、无可争辩的证据来证明他的自我创造,他自己的形成过程。既然人在自然界中的基本依赖性--人对自然界的存在,自然界对人作为人的存在的依赖性--已经变得实际、感性和可感知,那么,关于超越人和自然界的异己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意味着自然界和人的不现实性)在实践中就变得不可能了。

隐藏在黑格尔思想和黑格尔宗教哲学中的上帝,引出了马克思的呐喊。"宗教异化"--一切意识形态异化的中心,在黑格尔那里得到了延续,宗教的真正存在并没有被取消。经过漫长的辩证旅程(和迂回),神的存在超越了自然和人类历史,宗教的人在终极哲学家那里再次找到了最后的确认。他混淆了宗教的经验存在与宗教的投机哲学,混淆了人的宗教存在与他对这种 "存在 "所做的哲学-宗教表述。即使他试图超越宗教,宗教也只是为了进一步的哲学抽象:绝对知识而被 "废除"。

黑格尔负责维护根源和所有形式


在他看来,一切形式的现实异化都只是自我意识异化的形式。他的辩证法不是现实的辩证法,而仍然是纯粹思想的辩证法。这种辩证法继续着异化,因为它把人假设为自我意识;因此,人是一种抽象的、完全理论化的存在,而整个现象学除了研究现实的、行动的人的异化的精神表象(phenomènes spirituels)之外,什么也没做。感性活动的感性现实性就这样被否定了,因为对象只是由自我意识和活动构成的。完全的现实,即通过人类劳动将自然转化为历史(le devenir-histoire de la nature),只存在于知识、精神、概念、观念、思想、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作用中;而知识取代了真实的物质生活,也就是对象性(客观性)。"意识的存在方式和事物的存在方式就是认识。认识是意识的唯一行为。因此,只要意识知道这个东西,它就有了这个东西。认识是它唯一的客观关系"。 21 21 ^(21){ }^{21}

黑格尔提出并保持了异化的存在,只是将辩证运动引入了思维的存在。否定从未否定过异化,因为它仍然是一种逻辑运动,面对的只是思维中的本质。否定之否定佯装成绝对的肯定,实际上却以完全的抽象、无限的精神而告终,从而最终维持了异化。"因此,在黑格尔那里,否定之否定并不是对真正本质的确认,而恰恰是通过对伪本质的否定来实现的。在他那里,否定之否定是对伪本质的确认,或者说是对自我异化的本质的否定;或者说,是对作为居于人之外、独立于人的客观存在的伪本质的否定,是对伪本质向主体的转化。因此,否定与保留--否定与肯定--结合在一起的取代行为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22 22 ^(22){ }^{22} 尽管以否定性为主要创造性决定因素的黑格尔辩证法具有巨大的革命意义,但这种辩证法仍然是一种 "逻辑的"、意识形态的辩证法,它以物质的方式取代了精神的成为,取代了一切现实的成为。它没有完全理解作为历史时间的 "成为 "的否定性,只是把时间看作是自我相关的否定性。因此,它根本无法打破和超越,即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在化和异化进行富有成效的否定。简言之,它是一种辩证法


但这只是形式上的、空洞的,并没有掌握革命性的变革实践,而这种实践是充满内容的基本活动。

因此,外在化的超越不过是对空洞的抽象、空洞的超越--否定之否定。丰富的、活生生的、感性的、具体的自我对象化活动就这样被简化为单纯的抽象、绝对的否定性--这种抽象又被固定下来,被视为一种独立的活动--纯粹的活动。因为这个所谓的否定性不过是那个真正的活生生的行为的抽象的、空洞的形式,所以它的内容也就只能是一个从所有内容中抽象出来的形式内容。 23 23 ^(23){ }^{23}

黑格尔的整个本体论和形而上学哲学的顶点是(神圣的)绝对精神的王权,即理念的真理,而它之所以能达到这个顶点,是因为它正是从理念的真理开始的。精神产生了 "思想 "的概念和理念(《逻辑学》),精神在自然中异化为自身并异化为自身(《自然哲学》),精神在人类的普遍历史进程中通过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和哲学回归自身(《精神现象学》和《历史哲学》)。为了获得对自身及其过程的认识,哲学最终需要超越哲学本身,以获得绝对的知识。总体性的存在-生成就是这种绝对精神的生成,最终以绝对知识对总体真理的把握而达到顶峰。黑格尔说:"......思想的东西是,而......是什么,只有在它是思想的时候才是。" 24 24 ^(24){ }^{24} 黑格尔以一种类似于巴门尼德的方式把事物和思想、主观和客观、现实和理想联系在一起。马克思引用黑格尔的话对他进行了总结:"绝对是思想。这是绝对的最高定义"。 25 A 25 A ^(25)A{ }^{25} \mathrm{~A} 再往下翻几页,我们发现1844年的手稿以这些评注画上了句号:"除非精神从本质上完成了自身,完成了作为世界精神的自身,否则它就无法完成作为有自我意识的精神的自身。因此,宗教的内容在时间上比(哲学)科学更早地表达了精神是什么;但只有这门科学才是精神真正认识自身的完美形式。将这种认识自身的形式发扬光大的过程,就是精神作为现实历史所完成的任务"。 26 26 ^(26){ }^{26}

马克思以 "彻底解放 "的名义向黑格尔开战。


这种思想只希望成为行动的指南。这并不是对黑格尔纯粹而简单的否定。在激烈的斗争中,他不遗余力,而且经常得意忘形。例如,有一次他写道:"它是而且仍然是一个老太婆,一个褪色的、守寡的黑格尔哲学,它粉饰和装饰着她那满是皱纹的、令人厌恶的抽象躯体,并在德国到处窥视,寻找求爱者",27 马克思的目的是辩证地颠倒黑格尔。马克思转向黑格尔又反对黑格尔,一个天才面对另一个天才,试图开辟一条从精神之光通向行动之实的道路。从来没有哲学家被另一位哲学家反驳过,黑格尔与马克思之间的 "对话 "也是如此。然而,马克思用自己的声音说话,旨在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在《资本论》德文第二版的后记中,我们可以--也应该--读到下面这段话,这或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年轻的马克思和年长的马克思所做的批判的意义:

我的辩证法不仅〈在其基础上〉不同于黑格尔的辩证法,而且是它的直接对立面。[回想一下,马克思从未在逻辑本体论上区分过对立和矛盾。]在黑格尔看来,人脑的这一生命过程,即思维过程,在 "理念 "的名义下,他甚至把它变成了一个独立的主体,它是现实世界的非现实世界,而现实世界只是 "理念 "的外在的、现象的形式。相反,在我看来,理想不过是人类心灵所反映并转化为思维形式的物质世界。

将近三十年前,当黑格尔辩证法还是时尚的时候,我就批评过它神秘的一面。但就在我着手写《资本论》第一卷的时候,现在在有教养的德国大放厥词的那些愤世嫉俗、傲慢无礼、庸碌无为的'埃尼佐沃尔'们却很高兴,他们对待黑格尔的方式就像莱辛时代勇敢的摩西-门德尔松对待斯宾诺莎一样,即把黑格尔当作一条 "死狗"。因此,我公开宣称自己是这位伟大思想家的学生,甚至在关于价值理论的章节中,还不时地与他特有的表达方式打成一片。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被神秘化了,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第一个将辩证法的一般工作形式完整地呈现出来的人。


在他的身上,这一切都被颠覆了。在他那里,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如果你想在神秘的外壳中发现理性的内核,就必须把它重新翻转过来。

辩证法以其神秘化的形式在德国成为一种时尚,因为它似乎在改造和美化现存的事物。在它的理性形式中,辩证法是资产阶级及其教条主义教授们的丑闻和憎恶,因为它在理解和肯定事物的现存状态的同时,也承认对这种状态的否定,承认这种状态的必然解体;因为它把每一种历史上发展起来的社会形态都看作是流动的,因此,它考虑到了社会形态的短暂性,而不是它的瞬间存在;因为它不允许任何东西强加于它,在本质上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28 28 ^(28){ }^{28}

马克思的批判和革命辩证法想要清算哲学。它把目光聚焦于物质运动,即人类历史的真正成为,而把思想(和哲学)的运动仅仅看作是对真正运动的反映、翻译和背叛。这里的 "唯物主义 "和 "现实主义 "指的是历史的和人文的唯物主义和现实主义,而不是 "本体论 "的东西。与生产力的物质运动、技术的现实发展 "相对应 "的是意识形态的精神运动、哲学的唯心主义思想、意识的异化。因此,这种辩证法既不是本体论的--因为它并不希望认识某种基本存在,如物质本身或精神本身--也不是逻辑学的或悟性学的--因为它并没有在现实本身或意识形态本身上耽搁太久。马克思的辩证法不是在精神与物质或现实与理想的选择中进行的,它的目标是成为人类活动的辩证法,成为现实的、物质的、感性的、实践的、有力的、具体的活动的辩证法。马克思辩证法既要摆脱哲学、本体论和形而上学的异化,摆脱对存在、精神和物质的抽象关注,也要摆脱逻辑学和哲学的异化,因为逻辑学和哲学的异化也同样抽象地考察知识、现实、观念和思想。马克思辩证法的语言既不是 "宇宙论",也不是 "概念论";它的意图是表达人类历史的实际 "逻各斯",发现人类活动的意义。马克思辩证法的语言既不是 "宇宙论",也不是 "概念论",它旨在表达人类历史的实际 "逻各斯",发现人类活动的意义、


经验与理性--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逻辑经验主义与逻辑理性主义--与马克思无关,假定它们曾经引起过名副其实的思考。


"马克思在1842年7月14日的《莱茵报》上写道:"在哲学家的大脑中建立哲学体系的精神,同样也在工人的手中建立铁路。 29 29 ^(29){ }^{29} 马克思认为技术而不是哲学是成为的动力,他认为物质技术首先是他的辩证法要处理和革命的东西。为此,他必须打破异化世界的矛盾。马克思的辩证法常常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结合起来的东西分离开来,它反对任何中介的干预;因为中介是在作为普遍和绝对精神的自我认识中实现总体性的存在--生成的途径。毫无疑问,马克思并没有探究辩证法的本质,也没有阐明辩证法思想的概念。他没有花时间去区分相反的现实和概念与矛盾的现实和概念,也没有花时间去研究相互冲突的对立面的统一性或同一性问题;他也没有为 "主观 "辩证法(思想的辩证法)与 "客观 "辩证法(现实的辩证法)之间的联系问题所困扰。马克思总结性的、简洁的辩证法是对解决现代社会历史矛盾任务的响亮献辞,即把冲突中的两个阶级 "联合起来 "的能动矛盾。他的辩证法所关注的对立面是承担消极性的无产者和保留生产力并作为异化的 "积极 "支持者的资本家。


"实际的极端无法相互调和,正是因为它们是实际的极端。但它们也不需要调解,因为它们在本质上是对立的。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共同之处,既不需要也不互补。一个人的子宫里没有另一个人的渴望、需要和期待。 30 30 ^(30){ }^{30} 因此,马克思在《黑格尔〈权利哲学〉批判》中指责黑格尔的辩证法的调和性。对他来说,对立的现实、真正的极端、实际存在的差异仍然是不可调和的;就像人类的性行为和非人类的性行为绝不可能结合在一起一样,它们在根本上仍然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同一存在、同一实体中的两个相反的决定却可以相遇。在一个共同的实体中出现的差异可以结合在一起,而且只有这些差异可以结合在一起;例如,男性和女性


31 31 ^(31){ }^{31} 因此,每一种不断肯定世界统一性的哲学思想,即被异化一分为二的世界的哲学思想,都在维护异化,并为异化辩护。"黑格尔的主要错误在于,他把表象中的矛盾看作是本质上的统一,即理念中的统一;而在本质上,它肯定有更深刻的东西,即本质上的矛盾。

形而上学只能错过本质上的矛盾,因为它本身就依赖于异化。由于形而上学试图在思维中调和一切,因此它对现实与理念的 "调和 "是抽象的。然而,现实仍然是四分五裂、充满对立的;而哲学作为整体和统一,只能掩盖世界的这种错位。哲学的谎言就在于它的原则。哲学通过其思维表达了异化的世界,而哲学所要做的就是将自身融入世界的真正成为之中。

被异化的不仅仅是哲学和形而上学思想。科学也是如此。科学活动并不是一个具有自身内在逻辑的独立过程。生产活动的现实性决定了科学知识和活动的 "历史";不存在独立于物质生产活动之外的科学史。科学活动本身是作为社会产品提供给科学工作者的。他所做的一切,尽管他觉得是他自己做的,但他是在社会中做的--也就是说,是通过技术和社会来做的--但是,既然迄今为止每个社会的技术都是异化的,科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33 33 ^(33){ }^{33}

人类在与大自然抗争,从中获取生活所需物品的过程中,也建立了自然科学。在他们的历史进程中,他们创造了历史科学。他们的经济活动表现为政治经济学。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实际关系是任何科学理论的物质基础。然而,这些关系是异化的;因此,它们的理论和科学表达也是异化的。异化的现实不可能有非异化的科学。

科学在分工中发展,因此更加异化。因为,正是社会分工的异化,在总体上和根据特定的模式,成为科学工作的条件,而科学本身又是分工的。

我们可以看到,知识分子,即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成员,是唯一从事科学工作的人,而科学活动本身却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它们之间的分裂妨碍了有效的交流。异化的所有领域都是如此,科学异化的 "总体 "领域及其所有特殊的子领域也是如此:通过它们,人的存在被异化,总体被原子化。因为每一个领域都是〈异化〉众多领域中的一个特定领域,都把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一轮〈异化〉本质活动上,而且每一个领域都处于一种〈异化〉关系之中。 34 34 ^(34){ }^{34} 撇开实践不谈,科学知识和多种多样的科学技术虽然从实践中产生,却假定它们构成了一个具有自身规律的适当领域。然而,科学异化的统治是普遍异化的表现,是劳动分工和统治阶级利益的表现。 此外,即使是科学之树的不同分支也没有真正的相互交流,每个分支都被切断了,无论是作为个体还是作为一个整体,都被切断了与真正的自然、人类和历史的普遍性的联系。

科学百科全书、科学知识的整个体系、绝对科学--其中没有一个达到完全的建构。 知识仍然是分裂的,每个科学工作者都认为自己的学科和方法是唯一的真理,并以此来评判所有其他学科和方法,同时又不屑于将自己的特定真理与与之相对应的被重新严格限定的现实联系起来。孤立的个人生活在 "原子化 "的社会中,无论如何也无法完成科学大厦的构建。 毫无疑问,科学取得了进步,其结果是,总的来说,部分地超越了科学家之间密不透风的隔阂。

在天文学方面,阿拉戈(Arago)、赫舍尔(Herschel)、恩克(Encke)和贝塞尔(Bessel)等人认为有必要组织联合观测,并在此之后才取得了一些丰硕成果。 在历史科学方面,"独一无二 "的 35 35 ^(35){ }^{35} 绝对不可能取得任何成就,而在这一领域,法国人也早已超越了所有其他国家,这要归功于组织工作。


无独有偶,所有这些以现代分工为基础的组织仍然只能取得极其有限的成果,与以前的狭隘孤立相比,这只是向前迈进了一步。

科学仍然分为自然科学和人类历史科学。这是一种异化的划分,因为人从来就不是作为历史之外的东西与自然打交道,也不是与独立于自然的历史打交道。 科学没有一个基础,生活也没有另一个基础;这种分裂是由异化造成的,科学也因此离开了它赖以生存并应成为其基础的土壤,即人的感性活动。只有当它以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的双重形式从感性认识出发时,也就是说,只有当它从自然出发时,它才是真正的科学.因为 "在人类历史中发展起来的自然--人类社会的起源--才是人类真正的自然;因此,通过工业发展起来的自然,即使是以一种〈异化的〉 :)\rangle 形式存在,也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真正的人类学性质, 38 38 ^(38){ }^{38} 自然、历史和人难以构成可分离的实体,因此不可能有独立的科学。 39 39 ^(39){ }^{39} 科学抽象,无论是抽象的唯物主义的,还是抽象的唯心主义的。科学的异化导致我们认为,一边是自然科学,一边是人类历史科学,现实和知识的建构是不同的,而且,科学的异化也导致我们认为,科学的异化也导致我们认为,科学的异化也导致我们认为,科学的异化也导致我们认为,科学的异化也导致我们认为,科学的异化也导致我们认为。 在对人的感性需求(即人的自然需求)的背叛中,科学异化作为意识形态异化的整合部分,表达了人的真正异化。

哲学异化,即科学异化的投机性和抽象系统化,可以说,是科学异化,进而又把自己说成是独立的。

自然科学的活动十分活跃,积累的材料也越来越多。然而,哲学对自然科学来说仍然是陌生的,就像自然科学对哲学来说仍然是陌生的一样。它们一时的统一只是一种幻想。意愿是有的,但缺乏手段。即使是历史学,也只是偶尔把自然科学作为启蒙、实用和一些特殊的伟大发现的因素来看待。但是,自然科学通过工业这一媒介,更加切实地侵入并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自然科学为人类的解放做了准备,尽管它的直接影响不得不是使人类更加非人化。 40 40 ^(40){ }^{40}


马克思认为,技术--实际的、感性的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也是自然转化为社会劳动材料的动力。他认为,技术最高度发达的形式--工业--为人的交易、人的活动的自由化(尽管现在它完成了异化)以及满足人的自然、人类和社会的全部需要做好了准备。因此,马克思对技术与科学的联系提出了质疑;生产技术、工业技术甚至与科学技术密不可分。然而,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没有政治、法律、科学等的历史,也没有艺术、宗教等的历史"。 41 41 ^(41){ }^{41}

尽管马克思将科学视为一种特殊的异化模式(即基本异化模式和意识形态的派生异化模式),但他似乎并没有像对待政治、国家、宗教、艺术和哲学那样,将科学置于被废除的境地。科学是与技术相联系的,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它可以在超越一切形式的异化之后存活下来;我们将尝试看看在普遍和解的前景下科学会变成什么样子。尽管如此,迄今为止人们所设想和实践的科学仍然是异化的,在异化被废除之后,发展起来的将不是这种科学,因为异化的废除将包括科学的异化。


我们不应期望在马克思那里找到科学理论,或澄清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也不应期望看到马克思把自己的思想作为科学来提供。他的形而上学和历史思想,他的科学--经济--政治--分析和理论是密不可分的,尽管他的科学活动仍然建立在以下基础之上


他的哲学思想。在马克思的笔下,科学一词对我们来说并不具有完全相同的意义,也许我们会在下文中看到这一点。不过,似乎可以肯定的是,科学的发展只是异化的系统化和技术化的极端。

与任何真正的激进异化和所有其他意识形态异化模式一样,科学异化将理论与实践分离开来。此外,在科学理论内部,它将不同的领域分隔成密不透风的隔间。异化的科学活动还将自然与历史、科学与生活割裂开来。科学异化根据不同的观点将整体切割成不同的部分,每个观点都认为自己是唯一真正的观点;因此,它是一种建立在分工和异化技术基础上的异化。

黑格尔精神在世界历史中揭示和实现自身的一切事物,即劳动、家庭、政治、法律、道德、自我意识、艺术、宗教、哲学和科学,使整体性的存在走向逻各斯、概念和理念之光,并最终走向绝对知识之光的一切事物,马克思认为这一切构成了人的外化和异化的诸多形式和力量。在精神所把握的现象中,马克思发现了人的真正异化。


异化的整体性必须被超越,而不仅仅是在思想上。实践和意识形态的双重异化必须真正消除,而不仅仅是在意识中消除。必须根除整体异化及其双重性的核心。必须消灭私有财产,因为经济异化是一切异化的根源:"......经济异化是现实生活的异化;因此,它的超越性包含了[现实和意识]两个方面。 122 122 ^(122){ }^{122} 能够引导人类走向普遍和解的不是哲学思想,也不是思想家,尽管反思性的把握在马克思的思想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在黑格尔的《权利哲学》(这是他在世时的最后一部著作)序言的最后几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段话:

再多说一句,关于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指导。无论如何,哲学总是姗姗来迟。作为世界的思想,它只有在现实已经存在的时候才会出现。


并在其形成过程结束后风干。概念的教诲,也是历史无法回避的教训,那就是只有当现实成熟时,理想才会首先出现在现实之上,理想才会在其本质上理解这个现实世界,并为自己建立起知识领域的形态。当哲学在灰色中涂抹灰色时,生命的形态也随之老去。哲学的 "灰中之灰 "无法让它焕发青春,只能让它被理解。密涅瓦的猫头鹰只有在黄昏降临时才会张开翅膀。 43 43 ^(43){ }^{43}

与这些话相呼应,马克思的以下几句话指责黑格尔有两方面的不足:

哲学家只是历史的创造者--绝对精神--在运动结束后通过回溯获得自我意识的器官。......因此,哲学家是在节日之后出现的。

黑格尔是双重不一致的:首先,他在宣称哲学构成绝对精神的存在的同时,却拒绝承认真正的哲学个体是绝对精神;其次,根据他的观点,绝对精神只是在表面上创造历史。因为绝对精神只有在哲学家和节日之后才意识到自己是创造性的世界精神,所以它创造历史也只存在于哲学家的意识、观点和观念之中,即只存在于推测性的想象之中。 44 44 ^(44){ }^{44}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第十一篇论文》中总结道:"哲学家们只是以各种方式解释了世界;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世界、 45 45 ^(45){ }^{45} 而正是这种全面的、彻底的变革,这种对异化和异化的超越,将使人类重新获得其存在,通过征服成为整体--但以某种方式解释的整体--而与之和解。


和解即征服的前景


从多方面、根本性异化的角度看问题,决不是马克思思想的最终目的。在这一思想中,为了引导人类超越物质力量、思想和意识的异化,人的异化得到了直接的处理。马克思在哲学上的反哲学思想在普遍和彻底和解的前景中达到了顶峰;它甚至从头到尾都受到了这一愿景的启发。普遍调和意味着自然与历史、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体、需求、地球技术和全面满足的调和与承认。在它的怀抱中,哲学将在实现中被废除,思想将成为现实,哲学将成为世界。和解意味着征服世界,世界是通过人类活动展现和创造自身的东西。
  该房舍用于
  超越异化

为了谈论外在化和异化,难道不需要预先假定一个 "先于 "外在化和异化的存在 或现实吗?为了实现对异化的超越,实现彻底的和解,难道不需要有一个 "现实",它可以通过异化成为异化,并与之和解吗?但是,外在化和异化自身的东西,其整个历史只是一部剥夺的历史的东西,能够以其现实的全部真相存在过吗?

所有人类历史都只是异化的历史;在异化之前没有任何现实。异化意味着异化人的活动,掠夺和剥夺人的存在。迄今为止,人始终是被异化的人,有时多一些,有时少一些。因此,马克思所说的这种人的存在的回归的意义是什么呢?因为 "私有财产的积极超越,作为对人的生命的占有,因此是一切〈异化〉的积极超越--也就是说,人从宗教、家庭、国家等回归到他的人的存在,即社会存在"。 1 1 ^(1){ }^{1}

我们必须重复:人,不可分割的自然和社会的存在物,被赋予了激活其斗争和生产活动的客观基本力量的存在物,渴望完全满足其需要的存在物--在这个意义上,人是马克思思想的中心 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产物,在自然历史中生产和再生产;而历史只是人性的不断转变。没有 "绝对 "的起点。在人身上显现的一切的起源,人的活动表现的起源,都在于(辩证的)运动。第一种(对话式)自然物种关系是


这种关系将人与自然结合在一起,同时也将人作为社会人结合在一起;没有任何东西 "先于 "这种关系。这种关系是现实真理的源泉。人是自然的人,自然是人的人。从自然显现在人的眼前的那一刻起,整体的存在、自然、世界才成为人的存在,人通过劳动站在自然的对立面,这样做只是因为这是人的本性。


我们不能不重复:马克思没有在任何地方明确提出 "先于 "人类活动的问题,即自然成为历史(le devenir-histoire de la nature)的过程。整个本体论运动和自然界的整个进化过程,即通向人类的一切,仍然在他的视野之外。对他来说,一切似乎都始于自然人的社会活动;当自然人开始在自然界中工作,以满足其自然的、人类的需求时,一切便开始为人类而存在。自然揭开了面纱,正确地说,它诞生于人类历史,而正是人的本性使人从一开始就成为社会存在。 , 2 , 2 ^(,2){ }^{, 2} 马克思写道:"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个真实部分--自然发展成为人的历史。然而,这个'真实的部分'"就是总体,因为正是通过这个部分,并在与这个部分的关系中,一切事物才是存在的、显示自身的和成为现实的。当自然在人身上达到顶峰时,人类历史就开始了,而这个顶峰就是开端。历史确实是 "自然的",但自然的存在仅仅是自然的历史化(自然的历史化)。"自然界的人类本质首先只存在于社会人身上;因为只有在这里,自然界才作为与人的纽带而存在。. . "3


人不是被创造出来的,而是自发产生的;至于是谁在自然界中创造了第一个人,这纯粹是抽象推测的产物。自然和人类都不是由造物主或伟大的创造者创造或产生的。 4 4 ^(4){ }^{4} 马克思认为,"自发生成论是对创造论的唯一实际驳斥"。 5 5 ^(5){ }^{5}

因此,如果不是人的劳动,不是人的感性的、有意义的活动,就没有逻各斯或辩证法来支配和渗透 "存在 "的整体;因为人的本性就是通过这种活动表现出来并 "生产 "自身的。这样,世界就成了人类的历史,成了一切事物的人类自然史。例如,地球本身,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回归的地球,只有通过人类自然的反自然劳动才能存在:"土地只有通过劳动才为人类存在、


通过农业。 " 6 " 6 ^("6){ }^{" 6} 人类的生产活动构成了一种行为,它在历史的成为中创造了一切。人在 "社会化 "的自然中开始显现,而这种自然在人作为制造工具的动物出现时就开始存在了。并不存在一种凌驾于自然之上,然后在人类历史中显现出来的外来的、优越的存在。没有超越人的本质的 "存在",因为人的本质存在于其自然历史之中,而自然历史的动力就是人对物质世界的社会活动,人试图占有物质世界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人的根基是自然的,在自然驱动力的推动下,人发挥其物种力量,建立社会成为。人的本性表达了自然成为人的行动(le devenirhomme de la nature),这种本性是推动人走向自身外化的那些本质的、客观的力量的源泉;人从一开始就是一种自然的、社会的、积极的存在,它试图通过劳动来满足自身的全部需求。人的起源是自然,人的本质是人;人所涉及的自然总是社会性的,而人的成为则是历史性的。(因此,(宇宙)自然和(人类)自然、(社会)技术和(历史)成为从一开始就密不可分地结合在一起,并表现在一起。 一切存在的可见开端,世界的起源行为,就是人类历史,因为 "历史是人类真正的自然历史", 7 7 ^(7){ }^{7} 而 "只有自然主义才能够理解世界历史的行为", 8 8 ^(8){ }^{8} 一切存在的起源行为,即可以把握一切存在的地方,就是 "自然的人文主义 "与人类的自然主义的交汇点。

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才是真正的、根本的关系,而正是这种关系从历史发展的源头开始就被异化了。人的存在和事物的本质从一开始就被异化了。因为人在他的自然历史进程中,只是在自我异化中进行自我外化的行动。他通过社会劳动创造了一个由各种物体组成的世界,但这个世界对他来说是陌生的,与他的存在毫无关系。自然的驱动力和基本的客观力量促使人类走向他们所需要的对象;然而,这种对象的统治意味着一切事物的重新整合。人的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本应是自然的和人的活动,但它既不是自然的,也不是人的活动,因为它仍然是再造的和异化的。自然物和生产出来的人造物并没有成为物


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基本力量确实使自己客观化,显示了自己的创造力,使自然为人服务。私有财产和劳动分工使人异化于自身,异化于事物的本质,异化于世界,异化于他人。 从一开始,社会活动的历史就是一部异化的历史;从原始的次级生产到资本主义的超级生产,人在实现自身的过程中异化了自身。此外,人类从来没有对这种状况获得反思性的认识,他们的自我意识以及他们的理论思考和科学,也从来没有获得对这种状况的反思性的认识,他们的理论思考和科学也从来没有获得对这种状况的反思性的认识,他们的理论思考和科学也从来没有获得对这种状况的反思性的认识。对异化的反思性把握是摆脱异化的先决条件之一,但仅有这一点几乎是不够的。对立和对抗,人与人之间、人与世界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在真正异化的土地上发展起来的,必须在这块真正的土地上进行战斗。

一切看似被一分为二的东西,实际上都是如此,因为异化。"因此,构成这种<外在化>和这种〈外在化〉的超越的真正要旨的〈异化〉,是在自身中和为了自身的对立,是对象和主体的对立,也就是说,它是抽象思维和感性现实或真正的感性无性之间的对立。 9 9 ^(9){ }^{9} 普遍和解意味着消除这些矛盾,意味着思想与感性现实的统一;意味着建立整体统一性的征服,而不是对失落状态的重新征服。

在历史进程中,人类只达到了不完美的自我实现,因为他的实现是他的再化。尽管如此,人同时也创造了超越异化的条件。 人可以,然后,(重新)获得他的感性,"重新 "获得 "意义":通过发现构成 "人 "的东西而获得。


这不是一个重新找回失落的天堂状态的问题,因为这种状态从未存在过。它既不是回到原始的、不发达的简单状态,也不是回到伪装的原始统一状态,更不是恢复人类非自然的简单状态。这是一个 "私有财产的积极转变,是人〈自我异化〉的问题,因而是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人作为一个社会人完全回归自身(i.e.,人)--一种回归成为自觉的,并在先前发展的全部财富中得以实现。人对自身的重新整合或回归,对人类〈自我异化〉的超越.""对基本异化的超越,对私有财产的积极废除,将导致对人类和世界的实际占有。消除人自身的异化,就有可能实现人的重新整合、回归和普遍和解。在这种重新整合、回归与和解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将被消解。人将因此重新整合他的存在、他的本性和他的本质;他将回归他自己,他将重新获得他从未有过的位置。 人和人类必须重新整合的正是这一本质,而不意味着回到某种真实存在过的位置或状况。

人类的历史包含着一个谜:人类的 "成为 "意义何在? 因为人类的一切活动迄今为止都是感性的、勤劳的,但又是异化的,所以这个谜仍未解开;一切历史都只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只是为解开这个谜做准备的过程。私有财产、劳动分工、机械化使人类得以外化和实现自我,同时也使人类重新定义了自己。


他自己的非形象化和非人化。在已取得的一切成果的基础上,剩下要做的就是废除使人异化的东西。"正是在分工和交换是私有财产的体现这一事实中,存在着双重证明,一方面,人类生活需要私有财产来实现,另一方面,人类生活现在需要消灭私有财产。" 12 12 ^(12){ }^{12}

迄今为止,技术一直在部分地、有选择地、零散地满足人类的需求,但这一切都发生在私有财产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主体与客体是分离的。私有财产的废除将使人类重新获得人的存在,即社会的存在,以人类的方式满足人类的全部需求。

因此,私有财产的超越是人类所有感官和特质的彻底解放,但正是因为这些感官和特质在主观和客观上都已成为人,所以才会有这种解放。眼睛变成了人的眼睛,正如它的客体变成了社会的、人的客体--一个由人制造、为人服务的客体。因此,感官在实践中直接成为了理论家。它们为了物而与物发生关系,但物本身是客观的人与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之亦然。因此,需要或享受失去了其利己性,而自然也因为使用变成了人的使用而失去了其单纯的实用性。 13 13 ^(13){ }^{13}


超越异化,人回归人性,回归社会本质,普遍和解,人的整体重新融合第一次成为现实--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超越简单的自我中心(egoité)和主观性,超越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的需求和享受的统治。但与此同时,这也意味着超越简单的客观性和他者性,超越重化。人和物都将以人类的方式行事。这一切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人性的本质允许甚至要求这样做,尽管它从未成为现实。因此,人将恢复其完全的人性,而这种人性从未得到过充分的体现。但人的这种人性是超越异化,即实现普遍和解的前提。尽管马克思希望超越个人主义、主观主义和利己主义(以及与之相关的客观主义和功利主义),但他的思想仍然是一种......


它的目的是将所有事物人性化和社会化,同时拒绝承认任何超越或低于人的存在。

世界之谜--也就是人类历史之谜--的解决之道,是在这一历史中成为的辩证法,是实现其意义,是在劳动中找到的感性活动与可认知意义的调和--在于由人征服--为人占有世界和人类,这种占有将把私有财产远远抛在后面。迄今为止,人类历史成因的真相只是通过异化消极地表现出来。因此,废除异化将使人类既能占有人类本身,也能占有一切。废除主观和客观的异化,就能占有人和物(同时是主观和客观的)存在。人只有这样才能占有本质上属于他的东西,尽管这些东西从未真正属于过他。因此,这是一种 "再 "占有,是人对全部财产的占有,这些财产虽然自然地属于人,但迄今为止从未真正属于人。正是对现实的、物质的人类生活的要求,以及对自然的、社会的世界的多种财富的共同要求,要求废除私有财产,因为私有财产是一切异化的根源。人类社会可以而且必须以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方式占有世界的全部,因为人的本质是不可分割的自然、社会和人类。人类主体的基本客观力量可以而且必须在和解的国度中主观和客观地实现,在这个国度中,再也找不到利己主义的需求或重构的现实。 这一切其实都可以在历史时间中发生,因为人的主观和客观本质,即一切的人的本质,既允许这样做,也要求这样做。

马克思认为,世界只是存在的总体性,因为这种总体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和产生出来的;因此,万物的人的本质和人的本质同时既是通过历史被异化的东西,也是使超越异化成为可能的东西。然而,人类的这一本质从未得到过充分的体现,它甚至从未以经验的方式完整和全面地存在过。它是人的存在的本质,也是整体的存在--生成的本质,它正等待着它的实现。它是一种等待实现的潜能


因为迄今为止,人类的实践能力尚未实现这一点。一切历史都是技术和异化的发展史,同时也是准备实现普遍和解的历史。人的全部需要和勤劳的生活包含着异化,产生了异化,同时也创造了超越异化的条件。"在我们面前,人的本质力量以感性的、异化的、有用的对象的形式,以{异化}的形式,展现在普通的物质工业中(它也可以被看作是这一普遍运动的一部分,就像这一运动可以被看作是工业的一个特殊部分一样,因为迄今为止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实验室活动,即工业活动〈与自身异化〉)。 14 14 ^(14){ }^{14} 一旦这些基本力量被重新整合,就必须开启一个非异化劳动的时代,使从未真正成为人的东西重新人性化,尽管它从本质上源自人的存在。"一切历史都是为'人'成为感性意识的对象做准备,为'作为人的人'的需求成为[自然的、感性的]需求做准备"。 15 15 ^(15){ }^{15}

马克思既没有朝着为人性提供本体论前提的方向前进,也没有朝着为把整体分裂为主体世界和客体世界提供形而上学基础的方向前进;他的兴趣完全在于历史的成为,这种成为使自然因技术的感性活动而成为人。他的兴趣,他的理论和实践兴趣的全部动力,在于生产运动(人类劳动对人类的生产和财富世界的生产)和充分满足人类需求的可能性。他希望追溯人类的真正起源,掌握人类存在的本质真理,以便人类能够完成自我整合运动,回归到构成其适当居所的地方,尽管这个居所从来都不是他居住过的地方。人的本质,人的真正的自然、社会和人性,构成了那个从未居住过的居所;没有祖国和没有根基的人类,现在要把自己的存在和行为付诸行动,以实现这种(重新)转向、这种(重新)融合、这种(重新)征服,这是超越异化的(形而上学的)先决条件。回归本源的运动是通过走向未来来实现的:它是一种上升和征服,是一种融合与和解


这是对人类与他的一切和一切的结合,是一个没有先例的、彻底革命性的解决方案,是对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的全新回答,甚至可能引发暴力挑战。

迄今为止,人类的本质力量在创造人类历史作品的过程中已经外化和异化。然而,这些力量构成了和解可能性的先决条件,现在的问题是,一切都要致力于开辟一条通往真正人类现实的道路。本质的、客观的力量必须成为其本质,即社会人类发展的动力机构,人类社会成员之间的纽带。原子论的个人主义是可以超越的,因为人的本质是社会的、泛人的。"沉思的唯物主义,即不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所达到的最高境界是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沉思--旧唯物主义的观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观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人性"。 17 17 ^(17){ }^{17}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第九和第十篇论文如此写道。

能够超越异化的基本前提,即人的本质(这种本质从未被经验所发现),在本质上是形而上学的。它是传统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因为它超越了经验数据。马克思从未能够确定人的这种自然的、社会的、人类的、物种的本质的经验存在--这种本质的整个历史不过是异化的历史,它将在普遍和解的王国中第一次显示自己。马克思本人并没有注意到其思想的形而上学层面。他写道:"我们开始的前提不是任意的前提,不是教条,而是只能在想象中进行抽象的真实前提。它们是真实的个人、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生活的物质条件,既包括他们发现的已有的物质条件,也包括他们的活动所产生的物质条件。因此,这些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式来验证"。 18 18 ^(18){ }^{18} 但是,人、自然人、社会人、人类的物种本质是其自身的基础,这个本质从未实现过,但却使超越异化成为可能和必要,这个基本的形而上学前提能够以纯经验的方式得到验证吗?激进异化的前景、对彻底超越一切异化的可能性的信念和希望能否


未来的普遍和解是否能在经验数据的基础上得以维持?技术的奇妙发展是否意味着所有这些东西都摆脱了一切障碍?马克思在这里表达了他的想法,他写道:"每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都被简单地解决为经验事实。 19 19 ^(19){ }^{19} 然而,无论是超越异化的人类学前提(即人的光荣、丰富的天赋),还是历史成为的顶点--和解的王国,都不是经验事实。马克思思想中的这一前提及其有限的伟大愿景是形而上学的,它们甚至构成了西方形而上学的顶点;因为正是这种形而上学催生了科学和技术,它们随时准备以人类为满足自身需求而劳动的名义征服整个地球。

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形而上学维度希望超越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唯心主义和唯灵论、现实主义和唯物主义,但同时保留了人的主观性(尽管是社会化的 "主观性")和某种 "唯物主义 "的现实概念作为核心轴心。他的思想的出发点是人的自然的、感性的、现实的、物质的驱动力和需求,人被视为感性的、现实的、物质的活动,而和解的王国则被视为人的感官的表现与揭示整体的存在感之间的和谐状态。因此,根据这种观点,任何作为人类转化活动的基础、超越或超越人类转化活动的东西都是无稽之谈。"灵性 "在人的本质中没有真正的地位,因此在超越异化之后的重新整合中也不会有它的位置。人性的历史就是异化的历史,在彻底废除一切异化人的东西之后,人将回到人性的形而上学的视野中,任何一种 "形而上学 "的力量都将无立足之地。马克思认为令人震惊的是 "人与人之间的唯物主义联系,这种联系是由人的需要和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并且正在以新的形式出现,从而呈现出一种独立于任何政治或宗教废话的'历史',这种废话尤其会把人凝聚在一起。

马克思的消极形而上学希望在社会物理学中积极地实现人的本质,以某种方式超越 "历史 "本身。开端,即人类存在的起源行为,当然是历史;"人也有他的起源行为--历史--然而,对他来说,历史是已知的历史,因此,作为历史的开端,人也有他的起源行为。


它是一种有意识的自我超越的起源行为"。 21 21 ^(21){ }^{21} 既然人从其历史起源的那一刻起就被异化了,尽管他拥有完整的本质,既然整个历史就是异化的历史,因此,既然 "历史"、"所谓的普遍历史 "只是为彻底超越异化做准备的历史,那么,现在的问题就在于人要实现自己的存在,而这在自然成为人(dans le devenir-homme de la Nature)的过程中是从未发生过的。世界历史一直是人与世界彻底异化的历史,而 "普遍 "的历史从来就不是普遍的历史。马克思坚决反对任何轶事史学,甚至反对叙述历史事件的史学。对他来说,历史的成为绝不是抽象的。他的目标是把世界作为人类劳动所展现和完成的一切的总体来把握,从而让人类在其变革性劳动中实现自身的整体性。在此过程中,自然、历史、人类和技术都遵循着共同的节奏,因为它们在共同的本质上是统一的。

那么,问题就在于,人(重新)获得对一切存在的统一的原始感知,这种感知从未得到过积极的体现。否定之否定,否定任何否定其存在的东西,人可以通过否定之否定,将自己置于创造和创立全面和解时代的地位,从而运用所有感官实现自我。在发现自己是什么以及一切是什么的(隐蔽的)意义时,在摒弃一切形而上学的胡言乱语时,人类可以将构成其本质的东西带到现实中来,而这些东西曾经被异化所掩盖。因此,一方面废除了作为异化的劳动,另一方面废除了私有财产之后,人就可以恢复构成其不可剥夺财产的东西,即他的泛人性。


马克思从对人的真正本质的形而上学把握出发,开创了这种全面交往的前景;马克思对人与自身以及人与世界和解的可能性抱有愚蠢的乐观态度;马克思是有时被自己的思想所超越的思想家,但他也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 י 22 . י 22 :).^(י22)\rangle.{ }^{י 22}י 也许我们还无法理解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这一思想,即承认重新整合、人回归自身、人恢复其本质,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同样的异化的 "恢复"、"重复 "和 "回归"。引用的句子


当然,这意味着交易的运动遵循与异化相同的路径,只是方向相反。但它也说,(自我)异化的废除与(自我)异化的路径相同。 23 23 ^(23){ }^{23} 为了让运动的隐秘意义显现出来,为了让运动的意义和方向显现出来,运动当然必须完成。在沿着一条小径前行之前,要想知道它的去向并不容易。

共产主义:自然主义、人文主义、

  与社会主义


马克思并不想止步于对历史运动的理论认知。他也不再对为了批判而批判感兴趣。因为批判远非 "头脑的激情",恰恰相反,它是 "激情的头脑"。"批评不是大脑的激情,而是激情的大脑。它不是手术刀,而是武器。它的对象是它的敌人,它不是要驳倒敌人,而是要消灭敌人"。 1 1 ^(1){ }^{1} 异化这种包罗万象的社会状况,长期以来一直被部分地理解、批判和驳斥,之所以会引来马克思否定批判的闪电,只是因为马克思希望准备从根本上彻底消除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人类引向开放的未来。在这个意义上,"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必须被物质力量所推翻。...... "2每一种理论都是异化的,因为它没有把握现实的真相,即人类活动的异化。尽管马克思的理论是从思想家的头脑中开始的,但它的目标是成为一种实用的革命工具,成为无产阶级和人类物质解放的杠杆。刚刚引用的这段话继续说道"但是,理论一旦抓住群众,也会成为一种物质力量。理论一旦表现出从众性,就能够抓住群众,而理论一旦变得激进,就表现出从众性。""激进就是抓住问题的根本。 但对人来说,根是人本身"。 4 4 ^(4){ }^{4} 再往前几行,马克思明确指出,既然 "人是人的最高存在物",那么彻底解放人的自然的、社会的存在物的绝对命令只能这样表述:"推翻人作为被贬低的、被奴役的、被忽视的、被蔑视的存在物的一切条件":"推翻人是被贬低的、被奴役的、被忽视的、被蔑视的存在物的一切条件'"。

人,这个异化的悲情英雄,必须成为欢乐的英雄。


在用物质暴力推翻了一切使人异化的关系之后,真正的人文主义,即完全实现了的人文主义的统治就能够而且必须建立起来。当哲学思想认识到人的真正社会本质并揭露人类历史的异化,当哲学思想成为一种谴责过去所有哲学的意识形态特征的思想时,它就积极参与了人类解放的进程;但它不是作为(纯粹的)哲学思想这样做的。正如哲学在无产阶级那里找到了它的物质武器,无产阶级也在哲学那里找到了它的精神武器。这种解放的头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没有无产阶级的废除(Aufhebung),哲学就不可能实现;没有哲学的实现,无产阶级就不可能被废除。

以哲学的实现来废除哲学,以人的解放来废除无产阶级,以共产主义运动来废除私有财产,总之,废除一切形式的异化,包括只有当它是真正革命的时候,这种激进的、彻底的解决办法才能解除一切联系,经济的、政治的、宗教的和意识形态的;因为所有这些联系都在继续着人的异化。自然,对〈异化〉的超越总是从占统治地位的那种〈异化〉形式出发的。 ^('){ }^{\prime} 异化当然有不同的形式,但经济异化是一切异化的根源,也是一切异化形式的根源。

历史之谜的答案并不在于粗暴的、机械的共产主义,一种通过普遍化私有财产来 "废除 "私有财产的共产主义。


10 10 ^(10){ }^{10} 粗暴的、不假思索的共产主义 11 11 ^(11){ }^{11} 并没有否定私有财产,相反,它是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普遍的表现形式。相反,它是私有财产的积极的、一般化的表现形式;因为作为私有财产的一般的、全面的形式,它恰恰给予(私有)财产以积极的表现形式,而私有财产只是被消除了其私有性。因此,私有财产只成为共有财产,而我们仍然处于同样的异化世界中,只是共有财产继续与物的世界保持着所有权的关系。这种共产主义否定了人在各个领域的所有权,实际上不过是财产的逻辑表达,是对财产的否定。这种共产主义既不是自然的,也不是人的,它只会使利己主义的个人主义和被再造的现实成为一种集体现象。 13 13 ^(13){ }^{13} 认识到机械的共产主义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视为去异化运动的形式和内容,马克思特别强调了这种共产主义的粗糙和有限的特征,它希望消灭不能作为私有财产为所有人占有的东西。他也意识到,也许这种共产主义的风险对他正在准备到来的共产主义革命的影响程度;他把这种共产主义当作激进共产主义的赝品进行了有力的斗争。马克思的愿望是,人要满足其自然的、人类的全部需要,人要通过占有世界来体现其基本属性的全部财富。 马克思是自然主义人文主义的空想家,他谴责把存在和拥有混为一谈的观点:"粗暴的共产主义只是这种嫉妒和这种从预先设想的最低限度出发的夷为平地的结果。 它有一个明确的、有限的标准。事实上,对整个文化和文明世界的抽象否定,对穷人和没有要求的人的非自然的简单性的倒退,证明了这种对私有财产的废除实际上是一种占有。

这种不假思索的共产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普遍化;人类社会只能成为资本主义社会。


劳动的共同性,以及由共同资本--作为普遍资本家的共同体--支付的工资的平等"。 15 15 ^(15){ }^{15} 旧世界的阴影笼罩着自称为新世界的世界,马克思曾一度抓住了这一阴影,将其覆盖在人类解放的普罗米修斯事业上。但是,他对彻底和完全废除一切异化的可能性,甚至是必要性的科学信仰,阻止了他对这一特殊开端的专注思考。

简单地压制政治异化也不能令人满意地解决历史之谜。建立真正的共产主义不可能也决不能是经济或政治的问题,不可能也决不能完全或主要是经济或政治的问题。政治共产主义仍然具有极大的局限性。政治共产主义只压制国家和要求社区所有成员的公民平等,无论其性质是民主的还是专制的,都不能成功地废除私有财产和人的异化(注意,我们没有说 "公民的异化")。正如粗暴的经济共产主义只是泛化了私有财产和对妇女的奴役,政治共产主义也只是泛化了公民平等。马克思一再强调,简单地压制私有财产和真正的共产主义不是一回事;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也不是一回事。在《论犹太人问题》中,他用几页敏锐的篇幅论述了政治解放的不足。"政治解放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它的确不是人类解放的最终形式,但它是在现行社会秩序框架内人类解放的最终形式。不言而喻,我们在这里说的是真正的、实际的解放"。 16 16 ^(16){ }^{16} 政治解放并不是人类解放的绝对和彻底的方式,因为在政治上获得权利的人是通过特定现实的中介获得解放的。国家不是普遍的现实。作为一个异化的机关,它只是人与人的自由之间的中介,异化的人依靠国家来实现自己的人性。 "由此可见,当人超越自身的局限性,与自身发生矛盾,以一种抽象、狭隘和片面的方式,通过国家,以政治的方式将自己从束缚中解放出来。此外,通过政治解放自己,人以一种狡猾的方式,通过一个中介解放了自己,无论这个中介多么必要"。 17 17 ^(17){ }^{17}

正如旨在废除私有财产的政治措施不能真正废除私有财产一样,人类与自然的区别也不能真正废除人类与自然的区别。


通过政治手段超越人与公民的双重存在。完全或主要是政治性的共产主义并不能取消人的双重存在:作为政治共同体中的公共人的公民存在,以及作为过着特殊生活的私人的存在,或者换句话说,作为异化中的一般存在,以及与前者相矛盾的作为过着自己生活的个人的特殊存在。政治生活可以试图把自己塑造成真正的、不矛盾的物种生活,但它做不到,因为它意味着异化。政治生活无论做什么都不可能成为人的真正生活:"它只有通过使自己与自己的生存条件发生激烈的矛盾,通过宣布一场永久的革命,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因此,政治戏剧的结局必然是宗教、私有财产和市民社会一切要素的恢复,正如战争的结局是和平一样。" 18 18 ^(18){ }^{18} 因此,马克思同样能够看到政治共产主义而非彻底共产主义所包含的所有危险,这种共产主义只是在另一种政治形式下恢复了所有异化的权力。

事实上,政治平等的普遍化意味着公民权利的普遍化,而不是对人的权利的充分承认。经济上的共产主义把所有男人都变成了工人,主张妇女共同体的共产主义把所有妇女都变成了妓女,政治上的共产主义(民主的或专制的)把所有男人都变成了公民;而这些 "共产主义 "都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即工人、被男人奴役的妇女和公民只不过是人类异化的形象。马克思敦促我们注意,"所谓人的权利,与公民的权利不同,只是市民社会成员的权利,即利己主义的人的权利,是与其他人和社会相分离的人的权利。 19 19 ^(19){ }^{19} 真正的共产主义革命不可能像资产阶级革命那样是政治性的,而是人的和社会性的:"只有......当[人]认识到[自己]的权利时,人的解放才是彻底的。......当[人]认识到自己的力量(proces propres) 20 20 ^(20){ }^{20} 是社会力量并将其组织起来,从而不再把这种社会力量与作为政治力量的自己分割开来的时候,人类的解放才是彻底的。 121 121 ^(121){ }^{121} 正是因为人不再是异化的工人和抽象的公民,他才能成为他的本体:人种。人只有不再是利己主义的个人,才能恢复其群体本质。人恢复自己的一切属性,废除工人和公民而成为真正的人,人种重新获得一切活动:这就是人类解放的意义。这就是马克思试图驱除政治共产主义幽灵的思想。

历史之谜既不是主要的经济问题,也不是主要的政治问题,其解决方法不可能是简单地消除宗教异化。共产主义与消除宗教异化不是一回事,但共产主义在宪法上却与无神论联系在一起。马克思说:"共产主义从一开始就......从无神论开始,因此,人道主义植根于无神论。然而,他接着说"但无神论起初远非共产主义;事实上,它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个抽象概念。因此,无神论的慈善事业起初只是哲学的、抽象的慈善事业,而共产主义的慈善事业则是真实的、直接致力于行动的慈善事业。 , 23 , 23 ^(,23){ }^{, 23} 由于无神论对宗教异化的否定并没有超越仅仅否定一种超越自然和人类的存在这一层次,因此它不够激进。理论上的无神论在消除上帝和宗教、从神学领域转向人类学问题的过程中,确实建立了人文主义,但它仍然是抽象的;因为简单地否定上帝或简单地否定作为对真正的人的否定的宗教,并不意味着人的真正积极性的统治已经开始。上帝之死",即人对上帝的谋杀,还不足以使共产主义成为 "绝对的 "人文主义立场,拥有自己的基础。共产主义所依据的立场,即否定之否定,是对作为存在的自然人的把握。 "无神论作为对这种不现实性[从宗教角度看人的本质的不现实性]的否定,已不再具有任何意义,因为无神论是对上帝的否定,并通过这种否定来假定人的存在(das Dasein des Menschen);但作为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不再需要这种中介。它是从人和自然作为本质(des Wesens)的实践和理论感性意识出发的 "24。

以经济为本质的共产主义不是要废除财产,而是要废除私有财产,并通过(普遍)财产的调解来解放人类。共产主义粗暴地反对婚姻和一夫一妻制的爱情,主张妇女共同体的统治,只有通过普遍卖淫的中介才能实现其梦想。本质上是政治性的共产主义试图压制某种国家,并希望通过国家的调解来解放人类,将所有人转变为平等的公民。共产主义压制上帝,并通过这种否定的中介来确定人的地位,但却没有抓住人的本性的基本本质。所有这些特殊的压制,所有这些否定之否定,都否定了人的本质、


我们仍然需要调解,仍然希望废除异化,因为我们一开始就没有把人的自然存在作为人的一切的基础。然而,彻底消除私有财产仍然是一切彻底解放的前提,也是实现实用和积极的人文主义的先决条件。

首先要消除宗教异化的共产主义似乎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即积极废除私有财产意味着积极废除一切异化的根源,因此也意味着积极废除宗教异化的根源。然而,积极废除私有财产本身还不构成已实现的共产主义的全部存在。"无神论作为对上帝的超越,是理论上的人道主义的出现,而共产主义作为对私有财产的超越,是对作为人的财产的真正人类生活的平反,因而是实践上的人道主义的出现(或者说,正如无神论是通过对宗教的超越与自身相联系的人道主义,而共产主义则是通过对私有财产的超越与自身相联系的人道主义)。只有通过对这种中介的超越--而这种中介本身又是一个必要的前提--才会产生积极的、自我救赎的人文主义,即积极的人文主义。 25 25 ^('25){ }^{\prime 25} 私有财产的废除 26 26 ^(26){ }^{26} 是最必要的否定,也是最必要的,但却不是绝对充分的,它是积极的共产主义人道主义的基础。国家的废除、上帝的废除、宗教异化的废除,都是从这第一个否定中产生的,虽然它们本身必须以自己的适当方式完成,但这些废除并不能单独构成人文共产主义的意义。不言而喻,正如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简单地概括经济生活(和私有财产)或公民的政治生活(和国家权力)一样,问题也不在于简单地概括宗教生活(和神性)。废除上帝之后,人并不一定要成为神。 他摆脱了一切暴露其真实本性的东西,他只需成为他自己,成为依靠自己的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己的基础。人也不必成为超人,只要他不再在众神的厚重天空下追求发展;众神才是超人。人既不是神,也不是超人,更不是亚人,他要通过人性实现自我。"人在梦幻般的现实天堂中只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他在天堂中寻找的是超自然的存在(Ubermenschen),他将不会


在这里,他寻找并必须寻找他的真正现实(wahre Wirklichkeit)"。 27 27 ^(27){ }^{27}

历史之谜的解决方案本质上既不是经济的,也不是政治的,更不是反宗教的,而且本质上也不是意识形态的。积极彻底地消除异化不可能是意识或思想改变的结果。以不同的方式解释现存的事物,但实际上并不改变它,这意味着通过更多的理论解释来承认和维护它;为了新的、更美好的未来而建立新的理论,仍然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异化的、哲学的和抽象的劳动。对现存世界的理论批判,或从哲学角度构建一个新世界的理念,永远无法取代真实的物质实践。历史的动力不是理论,无论是确证性的、批判性的,还是抽象的革命性的理论:而是实际的革命。然而,完全实现人文主义的实践也需要一种理论,这种理论对异化的双重性,即现实异化和思想意识异化进行无情的谴责。将思想(以及意识和理论)与行动(以及实践和现实)联系在一起的循环也许不仅是辩证的,而且是恶性的。尽管马克思认为理论是派生的,但他仍然承认理论也具有创造力。他的分类法从一开始就把思想放在了理论一边,因此,在理论与实践大相径庭的情况下,他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思想。思想始终带有意识形态的色彩,革命思想也是如此。然而,反思性的把握、革命性的理论和指导行动的思想是共产主义运动的必要前提,尽管它们绝不是充分的。 事实上,他们发现这场运动在达到高潮时,会逐渐摆脱这些条件。


也许马克思直接用法文写的一本书中的一段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什么是革命理论,以及共产主义思想在其实现过程中的变化。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我们可以找到这样的话:

正如经济学家是资产阶级的科学代表,社会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也是无产阶级的理论家。只要无产阶级还没有充分发展到构成自己的阶级,因此只要它的斗争--阶级斗争--还没有充分发展到构成自己的阶级。


这些理论家不过是乌托邦主义者,他们为了满足被压迫阶级的需要,拼凑出各种制度,去寻找一门再生的科学。但是,只要历史向前发展,无产阶级的斗争也随之呈现出更加清晰的轮廓,他们就不再需要在头脑中寻求科学;他们只需要注意到眼前发生的一切,并成为科学的传声筒。[但是,他们眼前发生的一切不也是在他们思想的推动下发生的吗?]只要他们还在寻找科学,只要他们还在制定制度,只要他们还处在斗争的初期,他们就只能看到贫穷,而看不到贫穷中将推翻旧社会的革命性、颠覆性的一面。从这一刻起,作为历史运动产物的科学[它本身也是科学的产物],自觉地与历史运动联系在一起,不再是教条主义者,而成为革命者。 28 28 ^(28){ }^{28}

因此,当理论完全与行动联系在一起,不再是教条式的理论,而是与社会实践的革命运动融合在一起的时候,这样的时刻就会到来。否定过去的意识形态,废除思想和意识的异化,首先是在革命现实的基础上构建革命思想,这些都是必要的,但它们始终只是实践的、完善的人道主义的前提。因为它们仍然是中介(仍然是否定和取消),其本身将被共产主义作为根本的人本主义、实践的、积极的和现实的立场所超越。

真正的共产主义不会泛化理论和哲学,也不会让所有人都成为 "思想家"。正如这里的问题不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或宗教生活的泛化问题,也不是沉思生活或理论生活的泛化问题。共产主义将否定所有否定人的存在的否定,将超越否定之否定,将是一种新的立场,它将不再需要优先权。


共产主义不是要概括哲学,甚至不是要概括革命哲学,而是要在实现哲学的过程中废除革命哲学。共产主义非但不想概括哲学,甚至不想概括革命哲学,反而想在实现哲学的过程中废除哲学。我们稍后将看到这种废除哲学思想的做法所带来的严重问题。

历史之谜的解决,一切异化的超越,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同胞、人与整个世界的和解,既不是本质上的经济问题,也不是本质上的政治或哲学问题;而是通过对现存世界的整体性的革命性否定而产生的整体性问题。"在现实中,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而不是唯物主义哲学家],即共产主义者来说,这是一个对现存世界进行革命的问题,是一个对现存事物进行实际攻击和改变的问题"。 29 29 ^(29){ }^{29}

彻底改变现存世界意味着废除现有的一切,因为现有的一切都是异化和异化的。首先,必须废除异化的最充分的现实基础,即经济生活:也就是说,私有财产、异化劳动、作为工人的条件、劳动分工。要实现和解,就必须废除经济生活本身。这种废除是交易的前提,尽管它还不足以以积极的方式创立共产主义人文主义。共产主义不是一场在经济秩序中穷尽自身的运动。尽管如此,马克思的思想本身就是针对经济现象的,目的是要把人从经济的控制中解放出来,同样是这位马克思,他的目光深深地吸引着这个对象,他说:"因此,它的组织(共产主义的组织)本质上是经济的......"。 330 330 ^(330){ }^{330} 马克思说的这番话并不是针对粗暴的经济共产主义,而是针对真正的共产主义,针对他的共产主义。这个意图超越经济至上的人大胆地写道,共产主义的组织本质上是经济的。以废除一切为目标的革命者在这里遇到了一个难以回避的现实。经济的幽灵不是那么容易被唤醒的,而经济问题又与现代技术问题紧密相连,极难解决。


然而,马克思希望人类通过废除一切异化的根源,通过废除作为人的异化的私有财产,重新发现、恢复、重新整合和征服他的真正本性,即他不可分割的自然的、人的和社会的存在。放弃他所有的异化居所--经济世界、政治世界、


在家庭、宗教生活和意识形态生活中,人要完成一种回归运动(和重新整合运动:Reintegration oder Rückkehr),回归到他自然的人类存在和人类社会存在,尽管这种存在和这种本质是他从未生活过的居所;因为历史完全是异化的历史,是人丧失的历史。私有财产的废除将引导人类非占有性地占有自然,因为自然是通过人类的需求和活动表现出来的,人类将征服自己的起源、存在和世界的整体。这样,他就能进入普遍和解的时代,人与自然、人与人、主观与客观、自由与必然、现实与思想之间的一切对立都将被消除。在这种和解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是自然的、社会的、人类的,而不是 "经济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充分发展的自然主义,等同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充分发展的人道主义,等同于自然主义; 31 31 ^(31){ }^{31} 它真正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真正解决了存在(Existenz)与本质(Wesen)、对象化与自我确认、自由与必然、个人与物种之间的纷争。[共产主义是历史之谜的解答,它知道自己就是这个解答。 32 32 ^(32){ }^{32}

由于异化是一种根本性的东西,它影响到人的根本,即人的自然人性和社会人性,因此,自然、人和社会作为相互冲突的不同力量而出现的对立的解决只能是全面的;它将使人重新获得其本质,并在其存在中显示出来,不再把 "存在 "的整体性与 "存在",即与作为不可分割的自然、人类和社会的世界的存在相分离。因此,人将与世界和解,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世界是被揭示的东西(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成为可见的东西)的总体,是由于人的总体活动而形成的,人是本质上的实践存在物,是实现的人。

共产主义(重新)发现了 "存在 "的共同本质,这将是人文主义的完美体现。人将成为他本来就有但从未有过的存在:一切皆因他而存在,一切 "事物 "对他而言都通过其客观的社会主观性而成为充满人性的对象。作为完善的人文主义,这种共产主义将是自然主义的。这种共产主义承认人的全部自然需求,并以充分满足这些需求为目标。


自然主义知道,没有人,自然 "什么都不是"。自然表现为自然,并通过人的社会生活和历史变迁成为人的自然和人的自然。马克思对更大的自然、物理、宇宙自然漠不关心;他始终关注的是人的(社会)本性。

自然界的人类本质首先只存在于社会人之中;因为只有在这里,自然界才作为与人类的纽带而存在,作为他对他人的存在和他人对他的存在,作为人类现实的生命要素而存在。只有在这里,自然才作为人类自身存在的基础而存在(erst hier ist sie da)。只有在这里,他的自然存在(natürliches Dasein)才成为他的人类存在(menschliches Dasein),自然才成为他的人。因此,社会是人与自然存在的统一--自然的真正复活(Resurrektion)--人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的人文主义都得到了实现。 33 33 ^(33){ }^{33}

因此,共产主义将实现自然--人文--社会的共同本质,在这个意义上,它将同时是圆满的自然主义、圆满的人文主义和圆满的社会主义。它将是所有这些恰如 a c a c aca c 积极的、实践的和现实的人道主义。

人的异化同时也是自然的异化;社会主义的完成将是自然的复活。自然界一开始存在就开始死亡,因为人类活动,即自然界赖以存在的活动,永远既异化又异化;因此,马克思把自然界的复活称为复活。然而,自然界的复活,就像人的重新整合或回归自身一样,只是回归到一种还没有过完的生活。在回归的过程中,自然将重新整合或回归其本质,一种迄今为止除了异化之外从未存在过的本质。马克思所使用的术语--Rückkehr、Reintegration、Resurrektion(稍后我们将看到他谈到人类的重新征服:menschlichen Wiedergewinnung)--可能会让人认为,在 "末世论 "进程的末尾,一个失去的伊甸园或黄金时代将被重新夺回、重新整合、重新赢得,而有关运动将导致一个陆地天堂。事实上,马克思的共产主义 "预言 "渴望在地球上实现人类的幸福,这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意味着重新整合、回归、复活和重新征服。


迷失、异化的本质确实意味着一种末世论的犹太愿景。正义与普遍和平的要求、人类被连根拔起所导致的苦难以及对天堂的否定都源于此。尽管如此,马克思既不假设也不相信失落的天堂或消失的黄金时代,更不相信人类历史的终结。他也没有谈到史前和原始的共产主义,这种共产主义将成为对立面(即异化的普遍历史)所针对的论题,并将在充分发展的共产主义(否定之否定和新的立场)的更高层次上被重新发现和重新创造。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全部历史都是异化的历史,在历史上或本体上没有任何东西先于异化。被异化的是人的社会性。因此,问题在于恢复从一开始就丧失的本性,但重新征服的运动是绝对崭新的,没有先例可循。这种和解的前提是 "形而上学的",因为有关的本性先于所有的经验,但它的实现是物质的、人类的和历史的。

只有通过社会,通过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才能沿着自然人文主义的轴心实现人的自然主义。不能以牺牲人类和社会为代价赋予自然以特权地位,也不能以牺牲自然和社会为代价赋予人类以特权地位,更不能以牺牲自然和人类为代价赋予社会以特权地位。正确地说,在这里,我们甚至不应区分同一存在、共同存在、正在形成的整体存在的这三个方面。共产主义是不可分割的自然主义、人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它将调和原来的冲突。马克思警告说"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避免再次把'社会'作为相对于个人的抽象概念。个人就是社会存在。 34 34 ^(34){ }^{34} 因为在人类的历史成为中,即使死亡也不能阻止个人成为物种存在;确定的个人作为个体化的物种存在是必死的。直到死后,个人难道不会留下他在世上走过的痕迹吗?人类的历史记忆不就是短暂个体的行为和交易在尘世的存放处吗?

马克思废除了神学和形而上学人类学的三个基本论点:上帝、自由和灵魂不朽。以人为本的立场废除了上帝。在整体共产主义的国度里,自由与必然性不谋而合。灵魂不朽被摒弃,因为只有真正的人的(物种和个体)存在才是现实的,因为在人的存在之后


一个人的存在在历史进程中的死亡只留下痕迹,当然,这些痕迹表达的是个人的物种维度,而不是他确定的特殊性。马克思以一种相当粗暴和非医学的方式进行这些废除,他是以实践人道主义的名义这样做的。

真正的共产主义是自然主义的、人本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它废除一切异化和一切扭曲的中介,以建立人类解放的世界,让人类发挥自己的全部力量,完全实现自己的意愿。这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共产主义。因此,我们决不能把被取代的过去的异化制度所造成的需求、限制和意图强加给共产主义。当人类这个活生生的整体在世界的存在-生成的统一体中找到了自己的统一体时,人类行动的动机将不再是嫉妒、贪婪、对即时、占有和功利满足的需求、拥有感、意识形态道德和良知要求。当人克服了自己的分裂,克服了生命和事物的感性和物质方面与它们的有意义的、精神秩序(spirituel)方面之间产生的二元性,从而找到了与人的本质相适应的统一性的统一表达时,人就能够通过同时占有一切存在物的普遍本质,以普遍的方式占有自己的存在。马克思认为,积极的人道主义产生了总体的人和总体的社会,人的总体活动有机地融入了总体性,因此,他对任何原始的统一性与统一事业之间的差异不屑一顾,也不会让自己为任何将分离的东西重新统一起来的尝试所涉及的极端困难而烦恼。"人以整体的方式,也就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部本质。 他与世界的每一种人类关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感觉、思维、观察、体验、欲望、行动、爱--简言之,他的个体存在的所有器官,就像那些在形式上直接具有社会性的器官一样,在其客观取向或对客体的取向上,(对客体的占有,即对人类现实的占有; :)\rangle 它对客体的取向就是人类现实的表现...... "35...... "35 完整的人,在其完整的存在中灿烂辉煌,不再迷失于客体,不再将客体与主体割裂开来,现在积极地在实现的事业中表现其人的现实,将表现出现在向人揭示的世界的整体性的开端,因为


人是万物之根,是他使没有他的劳动就不会存在的事物得以存在。

私有财产是异化的根源,积极彻底地废除私有财产,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取消或泛化私有财产,将导致人类所有财产的彻底解放,甚至会使事物以人类的方式对人采取行动。新人类将以这种方式展示其自然、人类和社会需求的所有财富,他的激情将变成行动,他的自由将与必要性相吻合。人类的苦难将具有全新的意义,成为丰富人类生活的力量。苦难(Leiden)、激情(Leidenschaft)和不可避免的消极性将转变为享受和积极行动的动力。"我们将看到,富裕的人类和富裕的人类需求是如何取代政治经济学中的富裕和贫穷的。富裕的人同时也是需要全人类生活表现形式的人--他自身的实现作为一种内在的必然性和需要而存在。在社会主义的假设下,不仅是财富,人的贫穷也同样具有人的意义,因此也具有社会意义。

当然,全人类将生活在一个全社会中,人和社会只是一个存在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这种生活--社会的、人类的和自然的(自然的,因为新社会将是自然的复活)--将赋予人类的一切作品和世界的一切现象以新的生命和新的意义。因为,在普遍和解的过程中,事物本身将取代其异化和重化,开始作为人类的产品全面而积极地存在。人的勤劳本性、人(单数)与社会(复数的人)的同体性以及自然向历史的全面转变,都将成为新的社会形势下的现实,在这种形势下,感性与意义、"物质性 "与 "精神性"、存在与事物、现实与思想、实践与理论都将趋于一致(但那时,它们之间的差异又会变成什么呢?)尽管如此,即使在超越二元异化之后,感官、物质、现实实践和人仍将压倒精神(思想、沉思、理论和整体存在的意义)。 37 37 ^(37){ }^{37} 马克思说:"在这里,我们看到一贯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是如何既区别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同时又构成两者的统一真理的。然而,他继续把他的现实人文主义的人定义为实践唯物主义者,并让一切活动回归感性活动。Al-


尽管整体性应该在普遍和解中实现,但整体性中的一种力量始终优先于其他力量。

马克思对过去和现在的悲观态度是激进和忧郁的,同样,他对新世界的乐观态度是肆无忌惮和美好的。 (:\langle 异化.我们看到客观主义、精神主义和物质主义、 39 39 ^(39){ }^{39} 活动和苦难是如何只是失去了它们的对立性,因而它们作为这种对立性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它们作为对立面的存在 〈在社会状况中〉[在完全实现的社会主义中,应该这样理解];我们看到理论对立面的解决只有在实践中才是可能的。因此,它们的解决绝不仅仅是一个理解问题,而是一个真正的生活问题。 , 41 , 41 ^(,41){ }^{, 41} 那么,正是人的实践能力构成了一种力量,能够引导人去征服自己的存在和世界,从而使人的主观性的本质的、客观的力量与社会活动的客观的、现实的产物合而为一。马克思一劳永逸地将思想置于理论一边,只关注实践真理和实践活动,但他并没有成功地将逻各斯和实践调和为一个统一体。

马克思认为,只要人类对自然的感觉 "和他所说的 "人类对自然的感觉 "还不是由人类自己的劳动所产生的,那么感官和精神之间的敌意就是必要的。















3D 模式
专栏文章,为您提供关于专栏文章的更多信息。


这种("总体")生产是物质的、感性的、真实的、客观的,是为了满足人类 "总体 "需 求的生产。 然而,即使在人文主义和社会主义自然主义中,人类对世界的占有也是通过感性 的、真实的、客观的、物质的劳动和享受实现的。然而,即使在人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自然主义中,人对世界的占有也是通过感性的、真实的、客观的、物质的劳动和享受来实现的。但另一面,注定要消失--尽管马克思从来都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它--所涉及的不仅仅是感性的基础和超越感性的东西,即理想、主观和精神,所有形而上学的力量都意味着一种异化的二元论;它还涉及自然本身,即以完全实现自然主义的名义而被视为 "自然 "的东西。那么,"自然的再现 "就意味着彻底废除自然,将 "自然 "彻底技术化。


马克思不想承认和解中可能存在的缺陷,也不想想象感官和整个企业的意义之间不存在同一性的可能性,更不想想象这种必要性。 他继续宣称,在超越异化之后,自然将通过人类主体的生产力而重新崛起,而人类主体同时也是客观主体;因为人,现在是彻底的人,将不再迷失在物的世界中,而将在作为被生产物的物中完全客观化。决定这个完整的人的存在的将不再是一种陌生的、异己的力量,而是他自身的本质,推动他走向因为 "对被异化的客观事物的占有,或以异化的形式对客观事物的取消.

社会主义的人,从一切会限制和逃避他的东西中完全解放出来,将是生活在一个 "纯粹 "感性世界中的人,是一切事物的生产者。 (:\langle "完全实现〉社会(die gewordene Gesellschaft)"。 (:\langle "完全实现的〉社会(die gewordene Gesellschaft)以人的全部丰富的存在--以具有全部感官的富有的人(all-und tiefsinnigen Menschen) ) 44 ) 44 )^(44))^{44} 作为其持久的现实. 35 35 ^(35){ }^{35} 马克思反对粗暴的、不假思索的共产主义,认为他的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共产主义的人是一种完全的、深刻的、同时锚定于感性和意义(dans le sensible et le signifiant)的存在。 46 46 ^(46)^{46} 人成为人的意义,无论如何,都是一个 "人 "字。


新的人和新的社会将处于持续的现实化、永恒的运动之中。新的人类和新的社会将处于一种持续的现实化、永恒的运动状态,每时每刻都在实现和现实某种感性的、整体的意义,不断向新的现实化和现实化超越,所有这些都朝着同一个方向。生产作为一种行为将优先于任何特定的产品。

西方形而上学的一个伟大时代,即希腊形而上学、犹太基督教形而上学和现代形而上学的一个伟大时代,在马克思那里达到了顶峰。对马克思来说,世界整体的存在--生成,即一切存在的意义,不再像我们分别在前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那里所发现的那样,在于一个神圣的、不可毁灭的physis的逻各斯和 a ˙ λ η ˙ θ ϵ ι a a ˙ λ η ˙ θ ϵ ι a a^(˙)lambdaeta^(˙)theta epsilon iota a\dot{a} \lambda \dot{\eta} \theta \epsilon \iota a ("真理")中,在于一个参与感性但又与感性分离的理念中,或者在于一个神圣的Nous和第一推动者的entelechy和 ϵ v ϵ ρ γ ϵ a ϵ v ϵ ρ γ ϵ a epsilon v epsilon rho gamma epsilon a\epsilon v \epsilon \rho \gamma \epsilon a ("行为")中。它也不像犹太人和基督徒所认为的那样,在于一个从无到有、超凡脱俗、无所不能的绝对神的实存性。最后,它不在于超验主体中的 "自我"(即res cogitans)与 "外在"(res extensa)的相遇,也不在于绝对精神世界成为自我意识和绝对知识的历史,正如笛卡尔、康德和黑格尔所分别指出的那样。马克思延续了整个西方形而上学--主要是其第三时期的欧洲现代思想,即作为思想者和行动者的主观性哲学(这种哲学隐含着客观性哲学的含义)--而他正是通过从根本上超越作为真理探索的哲学,超越作为思想、理论、知识和科学的哲学来做到这一点的。他将人的主观性普遍化、社会化和普遍化,发现人的主观性是客观化的,并从感性(Sinnlichkeit)、客观性(Gegenständlichkeit)和现实性(Wirklichkeit)的角度把握一切;而(感性的)世界、客观性和现实性则通过人的实际实现--行动(Wirkung, Aktion, Praxis, Verwirklichung)变成了现实化的产物。 因为,正是人类的生产力使自然和整体为人类所存在和成为。整体的存在与成为在于将自然、人类和社会联系在一起的不可分割的原始和本质的统一,而这正是人类社会充满力量的劳动所体现和创造的。废除一切物质和意识形态的异化,彻底改变自下而上的社会结构,摒弃上层建筑的力量,人类将通过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来表达自己的存在(再一次,自然--人类--社会)。


马克思通过他的力量和意志,使没有他的劳动就不存在的东西成为和变成了他的技术实践的标志。马克思希望建立世界历史的时代(Weltgeschichte),通过人类社会的活动、生产力、技术和实践能量,使整个宇宙成为人类历史。因此,人类集体(即客观化自身的人类主体)成为行星技术的基础--我们还应该称之为形而上学吗?共产主义,自然主义的、人本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是一种运动,它的任务是完成普遍和解的任务,让人类的全部需求得到充分满足,而这些需求在得到满足的同时也在无止境地更新。

要使这一 "纲领 "真正实现,就必须有真正的前提,即本质上属于实践的前提(马克思从不知道理论前提是否也是必不可少的和必要的)。这些前提不是抽象推导出来的,而是由技术生产力的运动本身、社会的全面发展、阶级斗争的激烈程度或规模、历史行动的深度以及群众崛起所达到的程度所产生的。 47 47 ^(47){ }^{47}

彻底废除私有财产和一切异化的第一个真正前提,第一个实际条件,在于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在于技术的高度发展。没有这种提高,就不可能实现财富的真正社会化和普遍化,普遍化的只是苦难。没有这个前提条件,"匮乏只是被普遍化了,而随着赤贫的出现,争夺必需品的斗争和一切旧的肮脏勾当必然会重演。 , 48 , 48 ^(,48){ }^{, 48} 因此,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技术发达国家(即西欧国家)的未来,因为共产主义是财富的社会化,而不是苦难的社会化;共产主义应该是资本主义工业化之后的产物。马克思把他的希望建立在德国的共产主义革命之上。"在德国,除非一切形式的束缚都被打破,否则任何形式的束缚都不可能被打破。德国崇尚基本原则,因此只能进行一场根本性的革命。德国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

然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决不能仅仅是地方性和民族性的,而必须是普遍的,或者说几乎是普遍的。只有属于世界历史的人,只有 "经验上统一的 "人,才是真正的人。


只有直接与世界历史相联系的无产者才能赋予共产主义事业以生命。地方的、民族的共产主义不可能是共产主义,也不可能持久。"从经验上讲,只有占统治地位的民族'同时'采取的行动才是共产主义,而这又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共产主义紧密相连的世界交往为前提。 50 50 ^(50){ }^{50} 因此,共产主义必须是西欧社会、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社会所产生的普遍运动,它注定要通过把历史转变为普遍的历史来拥抱各地的历史。 51 51 ^(51){ }^{51}

实现通向共产主义的革命的第二个实际条件源于第一个条件,那就是存在着大量被剥夺了一切财产的人类(即绝大多数人),他们被彻底异化,与现存的财富和文化世界处于不可调和的矛盾之中。一旦异化成为一种再也无法容忍的力量,因为它剥夺了人类的绝大多数,它就会催生无产阶级群众的反抗,并将他们引向革命,在革命中,根据《共产党宣言》的最后一句话,"无产者除了失去锁链之外,什么也不会失去。他们要赢得一个世界"。 , 52 , 52 ^(,52){ }^{, 52} 被彻底异化了的全人类,实际上只能朝着 "征用征用者"、朝着彻底革命的方向前进。

被剥夺了所有财产和所有满足感的劳动群众,尽管他们激活了生产力,创造了财富,但他们考虑到,他们只需推翻那些掌握生产资料和指挥生产关系的人,就能获得人的生存。人类的大多数沦为亚人,被非人的力量所压制,是导致人吃人、人剥削人运动的动力。构成这一阶级的个人不再是经验性的、特殊的个人。他们在现世中什么也不是,什么也没有。他们是 "普遍 "历史发展的产物,属于普遍历史,他们的任务是在生产中实现这一历史。"因此,无产阶级只能是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正如共产主义及其活动只能是'世界历史性'的存在一样。个人的世界历史性存在,即与世界历史直接联系在一起的个人的存在"。53

旧社会创造了它所能容纳的一切生产力,并将现代技术发展到了极限,但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无产阶级工人。因此,它为人类的客观解放和主观解放创造了双重现实条件。被剥削阶级的彻底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的条件是由历史的动力机构,即生产力和发动生产力的人的发展所提供的。革命阶级本身拥有一切生产力中最强大的生产力。


生产方式和劳动分工是两个对立阶级的条件。无产者阶级是生产力的真正激活者。但是,由于生产关系受到私有财产的阻碍,无产者的共同劳动(因为它与生产力的发展息息相关)与掌握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和资本家(他们把自己的特殊利益当作普遍利益)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在私有制的控制下,生产力不是积极地为人类服务,而是变成了破坏性的力量,产生了消极性。财产所有者代表着保守的一面,实际上是破坏社会的一面,而无产者则是破坏这种状态的力量。无产阶级背负着社会的所有负担,却什么也享受不到,因此它与所有其他阶级相对立。无产阶级占社会的大多数,它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并通过出卖劳动力这一中介生产财富;而通过出卖劳动力,无产阶级被转化为简单的再商品。无产阶级希望消除它自己所创造的生产力与受私有制束缚的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的矛盾,但它并不想成为一个占统治地位的、巩固的阶级:它既要废除私有财产(和所有者),又要废除异化劳动的方式;它要同时废除作为无产阶级的它自己和它的对立面。

工人群众需要阶级意识,需要认识到彻底革命的根本必要性。这种革命意识 "来自外部",尽管它产生于自身的处境;也就是说,它是一种理论,是实践的前提,也是实践的基础。这种思想认识为争取解放的斗争提供了光明。没有无产阶级的积极干预,旧的状态就不可能被废除。资产阶级固有的解体过程的必要性


社会与无产阶级的意志行动汇合,并产生了这种行动。"事实上,私有财产也在其经济运动中推动自身走向解体,但这只是通过一种不依赖于私有财产的发展,私有财产并不意识到这种发展,而且这种发展违背了私有财产的意志,是通过事物的本质而发生的;只是因为私有财产产生了作为无产阶级的无产阶级,这种无产阶级意识到了自己精神和肉体的痛苦,这种非人化意识到了自己的非人化,因而自我毁灭。无产阶级通过产生无产阶级来执行私有财产对自己的宣判...... "54 再往前几行,马克思强调了无产阶级不是神而是人的角色,因为无产者与神恰恰相反;他明确指出了无产阶级的本质是什么。

如果不消除由其自身状况所概括的当今社会所有非人道的生活条件,就无法消除其自身的生活条件。它经历了严酷的钢铁般的劳动学校,这不是徒劳的。问题不在于这个或那个无产阶级,甚至不在于目前整个无产阶级认为自己的目标是什么。问题在于无产阶级是什么,以及由于无产阶级的存在,它将被迫做什么。无产阶级的目标和历史行动,在它自身的生活状况中,以及在当今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组织中,都得到了不可逆转的、显而易见的证明。 55 55 ^(55){ }^{55}


要完成无产阶级的任务--发现自己的存在--就必须在经济上、政治上和意识形态上推翻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对无产阶级来说,这不仅仅是历史进程中出现过的革命实验的重演,也就是异化的历史。许多革命动荡已经发生,但 "所有早期的革命占有都受到了限制。 56 56 ^(56){ }^{56} 只有生产力、技术和大工业的高度发展,废除私有财产和阶级对立才成为可能和必要。以前的革命占有同样是有限的,因为无论是需求的整体性还是能力的整体性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只有完全被剥夺和受挫的现代无产者,才能也必须成为无限发展交易化社会活动的推动者。


"周期性地反复出现的革命动荡 "还从来没有强大到足以颠覆一切的根本基础,从而进行彻底的革命,彻底改变迄今为止的 "生活生产本身",颠覆这种生活生产过去和现在所依赖的全部异化活动。 57 57 ^(57){ }^{57} 马克思指出,正如共产主义的历史所证明的那样,这种动荡的思想曾多次被推翻。共产主义思想敢于攻击私有财产,但实际上,生活生产和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几乎保持不变。实践的唯物主义者、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和革命的无产者要解开的,正是这个由私有财产、劳动异化和劳动分工编织成的结--割断它。

然而,历史上定期发生的革命性动荡是一种进化运动,是一种发展。它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行动,每次都扩大了社会活动的范围。"因此,每一个新阶级都只是在比先前统治阶级更广泛的基础上实现其霸权,而非统治阶级对新统治阶级的反对后来发展得更加尖锐和深刻"。 58 58 ^(58){ }^{58} 历史趋于普遍化,但只有无产阶级才能真正普遍化一切。

马克思不仅是经济矛盾的科学分析家,也是全面和解的 "预言家 "和通过无产阶级解放实现人类解放的技师。同时,他也是一个充满灵感的警告者,不断提醒他人警惕共产主义运动可能带来的各种虚假含义。他的话语几乎让人联想到共产主义运动,后来共产主义将以他的思想为基础。他写道

在迄今为止的所有革命中,活动方式总是毫发无损,这只是活动的不同分配问题,是把劳动重新分配给其他人的问题,而共产主义革命是针对先前的活动方式的,它取消了劳动,废除了所有阶级和阶级本身的统治,因为它是由在社会中不再算作阶级、不被承认为阶级的阶级来完成的,它本身就体现了当前社会中所有阶级、民族等的解体。 59 59 ^(59){ }^{59}

因此,无产阶级革命被看作是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和每一个本身存在异化的社会的整个基础结构和上层建筑,以便为人类的社会生活奠定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基础。劳动、私有财产和劳动分工必须被废除;但马克思并没有告诉我们,在废除私有财产和财富社会化之后,劳动和劳动分工如何才能在一个以技术和生产力的惊人发展为基础的社会中被真正取代。

马克思对这一彻底和全面变革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充满信心,他断言,最终实现这一变革的实践运动只能采取革命的形式并具有革命的内容。革命之所以必要,既 "因为统治阶级不可能以任何其他方式被推翻",又 "因为推翻统治阶级的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成功地摆脱一切时代的污泥浊水,并适合于重新建立社会"。 60 60 ^('60){ }^{\prime 60} 统治阶级掌握着生产资料和国家。为了剥夺和处置社会,资产阶级国家也必须被废除。在这项革命工作中,无产阶级自身走向成熟,并体验到新的公有制社会的存在条件。

在这种走向彻底和解的运动中,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共产主义意识得到了体现;这种意识 "当然也可能通过对本阶级状况的思考而在其他阶级中产生"。 161 It 161 It ^(161)It{ }^{161} \mathrm{It} 是一种个人可以获得的意识,他们虽然属于统治阶级,但脱离了这个阶级而团结到革命阶级中来;他们之所以能够这样做,是因为他们 "把自己提高到了从理论上理解整个历史运动的水平"。 62 62 ^(62){ }^{62} 只有革命思想和共产主义思想与革命阶级和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之间的辩证关系,才能保证对彻底废除私有财产、(异化)劳动和劳动分工的任务保持警惕。然而,正如我们已经有机会指出的一个问题,这种关系中的统一环节仍然是模糊的:有时是革命阶级的物质、现实状况,即其实践经验,催生了革命的思想、意识和思维;有时是理论,即对形势和现实运动的理解、反思性的把握,产生了革命--这就是我们所说的 "共产主义"。


行动。将现实实践和行动(创造理论概念的物质机构)与意识和观念(虽然是派生形式,但却是如此强大和基本!)联系在一起的 "恶性 "循环很可能会 "辩证地 "转动起来,但它仍然是 "恶性 "的,因为不清楚是什么力量赋予了它运动。


无论如何,产生共产主义思想的共产主义行动本身虽然是革命意识的产物,但却有助于共产主义意识的广泛产生,革命思想将深入群众并指导他们的行动。 63 63 ^(63){ }^{63} 为此,那些与迄今为止的 "生活生产 "作斗争的人必须发生巨大的变化,因为这些人将完成人类基本活动的彻底变革。在这项改变社会生活根源的事业中,人注定要变成一种新的生物。"环境造就人,正如人造就环境一样", 64 64 ^(64){ }^{64} 黑格尔辩证法的坚决反对者辩证地提出了这一观点,尽管有些含糊不清。如果革命群众不将任务进行到底,不切实地将共产主义思想和普遍历史的真理带入现实,那么社会只会发生简单的、非本质的变化,只会持续存在再生性动荡的无能思想。

正如马克思不厌其烦地重复的那样,革命化的阶级是阶级,也不是阶级。从一开始,它虽然是一个确定的阶级,却代表着整个社会;它的 "特殊 "利益与真正的普遍利益是一致的。它由一个统治阶级、占有阶级控制下的全体社会大众组成,但由于社会条件的压力,它还未能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特殊利益的特殊阶级。因此,它向往的统治将不再是统治。 65 65 ^(65){ }^{65} 阶级斗争的最后阶段将随着两个终极对立阶级的同时消灭而结束,并将导致一个没有阶级的社会,一个技术全面发展和全面规划的社会。

在经济层面上,无产阶级革命要同时废除独立的经济生活、私有财产的所有形式和内容。


这一切显然仍是消极的任务,随后将是积极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即经济生活的公有化和共产主义组织。很明显,所有这一切构成的仍然是一项消极的任务,随后将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积极建设,即经济生活的公有制和共产主义组织。虽然想要废除经济,但共产主义的组织本质上仍然是经济的。 66 66 ^(66){ }^{66} 社会化的经济生活在仍然是经济生活的同时,也将具有另一种意义。

万物将服从于万物;个人将服从于曾经征服他们的力量。人类的力量将使万物臣服于自己。人类的整体将能够占有一切事物的整体。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将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通过解放一切技术力量来占有全部生产力。这种普遍的占有将具有完全的性质,完全没有异化,无论是劳动条件、劳动分工还是劳动工具,都不可能把自己变成敌视社会主义社会成员的异己力量。"在迄今为止的所有征用中,大批个人仍然服从于单一的生产工具;在无产者的征用中,大批生产工具必须服从于每一个人,财产必须服从于所有人。因此,现代的普遍交往只有在被所有人控制的情况下才能被个人控制、 67 67 ^(67){ }^{67} 马克思没有不厌其烦地解释这一切在技术高度发展的世界中是如何实现的,而是继续宣布,私有财产(Privateigentum)的废除和生产的共产主义调节将使一切与人的社会性相异(Fremdheit)的东西得到超越(Aufhebung),而异化(Entfremdung)的消除则为人对世界的自由和完全占有(Aneignung)开辟了道路。 "随着基础、私有财产的废除,随着生产的共产主义调节(以及隐含在其中的人与他们自己生产的东西之间的异己关系的破坏),供求关系的力量化为乌有,人们重新获得了交换、生产、他们相互关系的模式,并将其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 68 68 ^(68){ }^{68}

共产主义对经济生活的调节将使人们摆脱经济权力的专制,因为他们将根据自己的意识和意志支配这些权力,控制它们并对它们行使权力--这些被认为是符合技术发展节奏的。所有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这种世界历史上个人合作的自然形式,将通过共产主义革命转变为对这些力量的控制和有意识的驾驭,而这些力量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迄今为止一直作为与人完全格格不入的力量使人望而生畏,并支配着人"。 69 69 ^(69){ }^{69} 社会的必然性和个人的自由,按照主体的自觉意志生产物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将以人类所熟悉的现实的面貌出现。通过占有生产力,确保工业和技术的顺利发展,发展个人的全部能力(因为全部占有与全部能力的绽放齐头并进),以及为满足个人的全部需求创造条件,新社会的成员将转变为完全的个人,并以历史上普遍的方式生活(weltgeschichtlich)。

在当前社会的经济基础被推翻之后,经济人将被超越;新社会的人将不再拥有利己、狭隘、有限和功利的经济视野。通过为普遍占有人的本质和行为而进行的斗争,无产阶级将褪去其原有社会地位的一切残余,成为交易生活的学徒。

我们可以理解马克思所说的彻底废除私有财产的含义,尽管他似乎并不认为这种废除是足以完全取代一切异化的基础。生产资料的社会化(人类集体成员对全部财富的占有,即所创造的一切成为人们的共同财产,简言之,共同拥有一切 "生命之源")是明确的,尽管其中存在着严重的困难。我们或许可以理解马克思所说的废除迄今为止的劳动的含义,但这并非不费吹灰之力。一旦作为工人的劳动者的条件被废除,所有人都将富有成效地工作,一个新的劳动时代将开始:劳动将成为人类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不再是谋生的手段,也就是说,不再是失去生活的手段。当马克思谈到取消分工时,他才真正变得难以理解。通过分工把个人权力(关系)转化为物质权力,不能通过从头脑中摒弃对它的一般观念来消除,而只能通过个人再次把这些物质权力置于自身之上并废除--"马克思说。


分工。没有共同体,这是不可能的。 70 70 ^(70){ }^{70} 分工以及分工所意味着的所有异化的专业化,是否真的可以被一个让工业、机器和革命性技术自由发展的社会所超越?这位以行星技术的本质为思考重点的人,这位劳动分工的现实分析家,在提倡全面劳动时是否变成了田园诗人,变成了梦想家?他是否想象共产主义社会成员以某种 "自然的"、"原始的 "或手工业式的职业形式从事这种无分工的活动?他怀着一种温柔的心情反思了中世纪的手工业者,他写道:"因此,在中世纪的手工业者身上,可以发现他们对自己的特殊工作和精通工作的兴趣,这种兴趣可以上升到狭隘的艺术意义上。然而,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每个中世纪工匠都全神贯注于自己的工作,他对工作有着一种满足的、奴性的关系,他受制于这种关系的程度远远超过了现代工人,因为现代工人的工作对他来说是一件无所谓的事情"。 71 71 ^(71){ }^{71} 在共产主义时代的技术层面上,不可能再回到中世纪的手工业劳动。但是,马克思是如何构想这种全新的、没有先例的总体活动的呢?

不应忘记的是,共产主义政权将把一切自然转化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因为自然力量将被完全用于人类社会目的。完全实现了自然主义就意味着完全实现了技术主义,因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人本主义将带来 "抛弃一切自然性"。72 随着上帝被废除,自然被征服并转化为人类和社会的现实,人类的实践活动将不再涉及独立于他们的自然。当共产主义政权废除私有财产和劳动分工时,它将同时 "废除城乡之间的对立",这种废除是 "共同生活的首要条件之一"。 , 73 , 73 ^(,73){ }^{, 73} 由于生产技术的全面发展、工业化和自然的完全社会化,使一个人成为受限制的 "城市动物 "和另一个人成为更受限制的 "乡村动物 "的东西,使他们之间产生对立的东西,将不复存在。因此,在这个层面上,将劳动划分为物质和体力劳动以及精神和智力劳动的现象也将消失。

问题又来了:如何具体阐述无分工劳动的力量部署?在强调了人的活动将真正取决于人的意志这一 "事实 "之后,我们向马克思本人提出了这个问题,因此,社会活动的稳定化和僵化不会干扰总体实践的和谐。正是马克思本人,这位对现存现实的无情否定者,对我们将要引用的新现实做出了肯定的论述。他首先告诉我们,在自然社会(naturwüchsigen Gesellschaft)中,在技术不发达的社会中,在活动不是自愿而是自然划分的社会中,人自身的行为成为一种异己的、使人屈服的力量。在这一阶段,由于人的活动过于贴近自然,不是由人的自由意志选择的,而是由事物的性质强加给他的:人是猎人、渔夫或牧羊人,他被迫保持这种身份。因此,在自然主义转变为人本主义的社会理念的层面上,重新接受这些自然的--但完全不是自愿的--活动是毫无疑问的。 这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情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自己的专属活动领域,每个人都可以在他所希望的任何领域有所成就,社会调节着总体生产,从而使我有可能今天做一件事,明天做另一件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放牛,晚饭后批评,就像我有思想一样,而永远不会成为猎人、渔夫、牧人或批评家"。 74 74 ^(74){ }^{74} 在行星技术和生产力全面发展的最强大的世界里,在把自然完全变为历史并剥离了一切自然特性的世界里,在不再知道劳动有机械劳动和精神劳动之分、也不再知道城市和乡村对立的世界里,共产主义者将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乐趣,从事这些原始的、古老的和中世纪的活动;他将能够狩猎、捕鱼、饲养牲畜和批评。狂热反对一切意识形态和乌托邦的人所表达的这种对全人类在全社会中的活动的预期,本身不就是意识形态吗?无论如何,它让我们思考;它让我们反思,通过一种本质上是经济的安排和生产的共产主义调节来取消经济生活和每一种经济异化,是如何提出了马克思没有预料到的问题。超越


随着生产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劳动和劳动分工(比如已经存在的劳动和劳动分工)将最终成为一种现实,其问题程度远远超过人类可以在一天中的任何时间,随心所欲地狩猎、捕鱼、耕作或批评的现实。即使是作为一种想象的预测,这种预测难道不是仍然非常平淡无奇吗?在田园诗般的色彩下,它不是向我们展示了 "差异 "在一个普遍冷漠的世界中的超越吗?或者说,人的活动,就其多技术性而言,难道不属于 "游戏 "的范畴吗?一旦人类活动超越了对意义的探求,而没有陷入荒谬和无意义的境地,游戏是否就构成了人类活动的 "意义"?马克思允许我们在没有明确提出这一 "假设 "的情况下玩弄它。会不会有一种全球性的人类活动,将生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诗歌活动和娱乐活动融为一体?马克思在谈到劳动生产重化的价值时,谴责了这种劳动本质上的无趣和无吸引力,他说,工人并不把自己的活动当作 "身体和精神力量的游戏(Spiel)"来享受。 75 75 ^(75){ }^{75} 但他对未来进入游戏维度的可能性只字未提。

通过革命无产阶级的解放实现人的彻底解放,要走的是一条政治道路,其终点注定是废除政治异化和政治生活本身。首先,无产阶级要推翻现存的国家,因为国家是现存事物状态的组织和组织力量。"此外,由此可见,每一个为当家作主而斗争的阶级,即使像无产阶级那样,它的统治预示着整个旧社会形式和统治本身的废除,也必须首先为自己夺取政治权力,以便反过来把自己的利益当作普遍利益来代表,而这是它一开始就不得不这样做的。 , 76 , 76 ^(,76){ }^{, 76} 由于个人只追求自己的特殊利益,所以表达他们真正利益的普遍利益起初似乎与他们 "格格不入";但他们将通过自己的革命行动而受到教育。

通过革命推翻和消灭现存国家是无产阶级的首要任务。因为无产阶级不能纯粹地、简单地接管已有的国家机器,以使其以另一种方式运转。旧的国家机器必须被消灭,工人阶级夺取政权后,决不能继续用以前的方法来管理一切。


马克思在给库格曼的一封著名的信中写道马克思在给库格尔曼的一封著名的信中写道:"如果你看看我的《十八春秋》的最后一章,你会发现我说过,法国革命的下一次尝试将不再像以前那样是把官僚军事机器从一个人手里转到另一个人手里,而是要打碎它,这对于每一场真正的人民革命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77 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不可能以和平的方式进行。革命是必要的,它将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让无产阶级组织起来,开始建设社会主义,消灭敌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存在着从一个社会向另一个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与此相对应的还有一个政治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78 78 ^(78){ }^{78} 无产阶级专政和与之相适应的国家严格来说是暂时的、暂时的、必然要消失的。从无产阶级的原始经济斗争中产生并与之紧密结合,无产阶级在政治层面上的斗争旨在赢得政治权力。社会是国家的基础。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社会如此,通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社会也是如此;在这一过渡时期出现的国家将完全从属于社会,不会获得独立的现实。此外,它注定要消失。阶级斗争也是如此,阶级斗争是 "迄今为止的每一个社会",尤其是最近几个世纪的历史的主要动力。 这种阶级斗争导致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专政,将人类带入了无阶级社会。无产阶级专政敲响了阶级斗争的终曲,消除了阶级对立。 79 79 ^(79){ }^{79}

马克思是国家、法律和政治生活的控诉者,是彻底废除国家、法律和政治生活的狂热理论家,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国家的社会,一个不再把社会的、社会主义的活动领域分为经济和政治的社会的先知;然而,他知道,国家、(强制性)法律和政治不可能立即废除。他认为臭名昭著的过渡时期是不可避免的现实,他写道:"我们在这里要面对的是一个共产主义社会,它不是在自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反,它是从资本主义社会脱胎而来的;因此,在经济、道德和思想等各个方面,它仍然打着旧社会的胎记。 80 80 ^(80){ }^{80} 新社会延续了旧社会的某些现实。


旧的,尽管它打算否定它。尽管马克思从未过于认真地对待这种影响和感染的特征,但否定本身仍然会影响和感染它所否定的东西。他对完全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绝对积极的未来充满信心,他不会让旧世界投射在新世界上的阴影遮蔽他的视野。

马克思心甘情愿地承认,过渡社会将使用的法律仍将是 "一种不平等的权利,就其内容而言,同一切权利一样"。 81 81 ^(81){ }^{81} 此外,他从未让自己被平等的观念所蒙蔽;他不希望看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旗帜上刻有 "自由、平等、博爱"(Liberté, Egalité, Fraternité)这样的正式术语。他的目标是消除阶级差别,而不是建立抽象的平等统治。这是一个消除物质条件和个人发展条件不平等以及消灭阶级差别的问题:仅仅希望建立一个无差别的规则,一个 "平等 "的王国(这是不可能实现的)是不够的。即使是完全实现了的共产主义,也不会也不应该处于 "平等 "的帝国统治之下。

我们必须认清这个临时和过渡性社会的本质:它是一个猛烈否定资本主义的社会,但又不是一个完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社会。无产阶级将占统治地位,但不是作为一个阶级。无产阶级虽然拥有国家政治权力,但正确地说,它不会建立新的政府权力。在其征服运动中,工人阶级将建立一个公社,以取代旧的市民社会,而市民社会是一个框架,其中的政治权力概括了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对立。马克思提出了关于新的政治权力的问题,并通过对它的处置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是否意味着在旧社会衰落之后,将出现新的阶级统治,最终形成新的政治权力?不是。

工人阶级解放的条件是废除每一个阶级,正如第三等级即资产阶级秩序解放的条件是废除所有等级和所有秩序一样。

工人阶级在其发展过程中,将以一种排除阶级及其对立的协会来取代旧的市民社会,届时将不再有所谓的政治权力,因为政治


权力正是民间社会对立情绪的官方表达。 82 82 ^(82){ }^{82}


然而,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政治权力问题却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而无产阶级专政作为革命,构成了通过废除一切阶级通向无阶级、无国家社会的过渡,这无疑是马克思政治思想的基石。然而,政治思想的这一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存在很大问题。无产阶级构成一个阶级;无产阶级组织成一个政党;无产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推翻资本主义统治;无产阶级自立为统治阶级并夺取政权。"工人阶级革命的第一步是把无产阶级提高到统治阶级的地位,打赢民主之战。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优势,逐步从资产阶级手中夺取一切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到国家,即组织起来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中;并尽可能迅速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83 83 ^('83){ }^{\prime 83} 这是我们在《共产党宣言》中读到的,《宣言》在几段之后继续写道:

当阶级差别在发展过程中消失,所有生产都集中在一个庞大的全民族联合体手中时,公共权力就会失去其政治性。所谓政治权力,只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的权力。如果无产阶级在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中,由于环境的力量而被迫作为一个阶级组织起来,如果无产阶级通过革命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并以这种方式用武力扫除旧的生产条件,那么,无产阶级就会连同这些条件一起扫除阶级对立和一般阶级的存在条件,从而废除自己作为一个阶级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个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所有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84 84 ^(84){ }^{84}


这是否意味着有关权力、政治的问题、


国家 "与 "未来国家 "之间的关系是否因此而得到解决?马克思拒绝预测 "未来的国家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的具体形式;但他对国家的描述仍然是有问题的。在这种联合体中,自由将成为可能和现实,每个人的个性将在个人共识的结合中自由发展。对于希望超越《社会契约论》中人为契约思想的马克思来说,有意识的、自愿的、对生产力的全部发展和个人的全部社会发展行使控制权的个人联合体,只有在共产主义的后期阶段才能成为现实;但它将在过渡时期走向实现,在这一时期,非国家国家本身将准备自己的消亡。马克思认为,任何官僚主义都不能渗入新的社会组织,因为他是一切官僚主义的坚决反对者。社会职能绝不能集中、合并和再统一到某些僵化的公务员制度或行政机构手中。


然而,在这场征服的征程中,国家的命运仍然不明朗,马克思和恩格斯都不知道如何驱除这个幽灵。在1875年3月18日至25日写给奥古斯特-倍倍尔的一封关于哥达纲领的信中,恩格斯试图把事情说得更具体--但他做到了吗?他写道

自由国家是指国家相对于其公民而言是自由的,因此是一个拥有专制政府的国家。关于国家的讨论应该停止,特别是自公社以来,公社不再是适当意义上的国家。虽然马克思在《反对蒲鲁东》一书以及后来的《共产党宣言》中直接宣布,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秩序的建立,国家将自行解体和消失,但 "人民国家 "这个词已经被无政府主义者抛到我们面前太久了。因此,"国家 "只是在斗争中、在革命中为了用武力压制对手而使用的一种过渡性机构,因此,谈论 "自由的人民国家 "纯属无稽之谈;只要无产阶级还在使用国家,它就不是为了自由而使用,而是为了压制对手而使用,而一旦可以谈论自由,国家本身就不复存在了。因此,我们建议将 "国家 "一词改为


Gemeinwesen[社区]是一个古老的德语单词,可以很好地代表法语的公社。85

然而,导致国家凋零的过程以及对人和物的管理所采取的形式的问题远未解决。 86 86 ^(86){ }^{86}

难道说这个问题在理论上解决了,但在实践中却没有解决?马克思几乎不愿接受(抽象)理论的真理与(具体)实践的真理之间的区别,他是否会成为这种二元论异化力量的牺牲品?因为理论在继续宣扬共产主义真理的同时,并没有过多提及将其变为现实的实践手段。我们被告知,"社会器官是以社会的形式发展起来的;因此,例如,与他人直接交往的活动等,就成了表现我自己生活的器官,成了占有人类生活的方式。 87 87 ^(87){ }^{87} 这些表达生活的器官将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通过什么样的行政机构来体现以全球方式占有人类生命的意图?

马克思非但没有回答这些问题,反而强调这种占有受三方面条件的制约:受生产力发展程度的制约,受占有个人的制约,以及受占有方式的制约。"这种占有首先是由被占有的对象--生产力--决定的,这种生产力已经发展到一个总体,并且存在于普遍的交往之中。. . ..这种占有又由占有的人决定。. .......这种占有又由必须实现这种占有的方式决定。 88 88 ^(88){ }^{88} 因此,占有的个人和实现自然主义、人本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占有的方式起着重要作用,这种占有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东西。被要求指导解放运动的领导人的作用也不容忽视。领导者可以积极地加速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发展,也可以消极地延缓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发展。马克思在再次写给库格曼的信中这样说道:"如果只是在绝对有利的机会条件下才开始斗争,那么世界历史确实很容易创造。另一方面,如果'偶然'不发挥作用,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变得非常神秘。这些 "意外 "本身就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一般的发展过程中,并通过其他 "意外 "得到补偿。但是,加速和延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 "意外"。


其中包括那些最初站在运动前列的人的性格 "意外",89

因此,马克思对政治演变中的偶然因素,无论好坏,至少不缺乏一定程度的洞察力。他偶尔也会认识到,革命工人取得辉煌的全面胜利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工人的一个阶段的胜利会被以失败告终的新斗争所抵消,一个阶级可能会为了使另一个阶级受益而进行革命。然而,马克思明知这一切,仍然对人类彻底解放的到来充满信心。

为了实现这种解放,共产主义运动必须完成一系列的前期工作:用暴力推翻一切旧的生产和贸易、管理和消费条件的基础;消灭旧的国家官僚机器的政治和行政形式;从所有那些冒充自然的东西中剔除任何可能的自然特征,因为这些东西阻碍了前进中的无产阶级的创造力。一切都必须服从于团结在一起的个人的意识、意志和力量;看似能够独立于个人而存在的东西注定要毁灭,因为存在的一切都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共产主义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运动]第一次有意识地将所有自然前提视为迄今存在的人的创造物,剥夺它们的自然属性,使它们屈从于联合起来的个人的力量。"90 新人、实践唯物主义者摆脱了旧结构和上层建筑的束缚,在他们的实践努力中,把 "迄今为止由生产和交往创造出来的条件视为无机条件,然而,他们并不想象赋予这些条件以物质是前人的计划或命运,也不相信这些条件对于创造它们的个人来说是无机的。 , 91 , 91 ^(,91){ }^{, 91} 在交易运动的进化过程中,组织将不再叠加在有机物之上,所有 "有机的 "和 "自然的 "东西都将凭借摆脱了其作用范围内一切限制的技术而存在。 个人活动将不再是有限的 "劳动",而是与充实的物质生活相吻合。历史将完全转变为普遍的历史,一切都将普遍化。摆脱了一切特殊性以及一切经济、政治、民族和意识形态障碍的具体个人,将 "与物质(以及思想)生产实际联系起来"。


并获得享受整个地球(人类的创造物)全方位生产的能力。

整个交易和占有的战斗过程将把人类引向社会主义的第二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和胜利和解的统治。所有的对立都将被超越,集体成员将不再根据自己的劳动,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参与利益分配。人类活动的动力--需求,将在全面开花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得到完全满足。因为,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在 "仍然打着旧社会胎记的社会里, 93 93 ^(93){ }^{93} 个人的消费只能与他所提供的社会劳动成比例,即与个人的社会劳动量成比例。马克思请我们想象一次,一个由自由人组成的共同体,他们使用社会化的生产资料,按照共同的计划,把他们的许多个人力量作为同一的、单一的、集体的力量来分配。在这个共同体的社会秩序中,

在这种情况下,劳动时间将发挥双重作用。按照明确的社会计划分配劳动时间,可以使不同种类的劳动与社会的各种需求保持适当的比例。另一方面,它还可以衡量每个人在共同劳动中所承担的部分,以及他在总产品中用于个人消费的部分中所占的份额。在这种情况下,单个生产者在其劳动和劳动产品两方面的社会关系是非常简单易懂的,不仅在生产方面如此,在分配方面也是如此。 94 94 ^(94){ }^{94}

尽管这一秩序将废除私有财产,但它在经济和政治上都还不是共产主义秩序。它只是共产主义秩序的开端。这就是著名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让我们回顾一下通向全面和解、通向作为自然主义-人文主义的共产主义的过程的各个阶段。从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底层诞生了无产阶级(以及人类)解放的趋势。为了废除私有财产,粉碎旧的官僚和军事国家机器,无产阶级不得不诉诸革命。革命胜利后,无产阶级将重新建立国家。


无产阶级实行专政,建立了一个非国家的新国家。工人阶级由此赢得了民主,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工作,并根据自己的生产劳动分享商品消费。

在共产主义社会的更高阶段,当个人对分工的奴役性从属关系以及随之而来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消失之后;当劳动不仅成为生活的手段,而且成为生活的首要需求之后;当生产力也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而提高,并且所有合作财富的源泉更加丰富地涌流之后,只有到那时,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视野才能被完全跨越,社会才能在其旗帜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95 95 ^(95){ }^{95}


因此,生产力的全面发展,毫无疑问是全球性的发展,每个人的全部能力的和谐发展,劳动的废除和城乡差别的消除,私有财产和资产阶级法律的彻底超越,国家(和民主)的消亡,都将把人类引向共产主义,引向历史之谜的解答,引向满足全部需求的统治。"经济 "和 "政治 "将因此而被超越,社会进化将不再是政治革命的问题。

回路由此完成。出发点在到达点中被重新发现。人为了生活而工作,为了生产生活而与自然抗争,渴望满足自然、人类和社会的需求,但从人类 "历史 "的第一幕直到真正历史开端的第一幕,人始终是被剥夺的、受挫的、不满足的和被异化的。在共产主义中,就像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一样,人与一切事物和解;满足人的需要的手段,即劳动,不再是劳动,正确地说,不再是分裂的劳动,而成为人的卓越的生活需要。可以说,劳动因其普遍化而被取消。与全面生产相对应的,是需求的满足和集体财富的消费,这两者同样是全面的。这个循环就这样结束了:需求、劳动、生产--作为需求的劳动、需求的满足、消费。


根据需要。个人成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统治着万物,人文主义技术废除了一切自然性。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由于 "自我"(the ego of the cogito)在 "外在"(res extensa)上的作用,人作为人类个体(而不仅仅是心理上的主观性),个人主义开始被假定为一种准绝对性。但是,个人主义在其自我扩展中得到了完善,在 "绝对的 "集体主义中,在使个人的需要和个人的需要得以实现的共同体中,个人主义具有了地球的维度。

马克思认为,对异化的超越可以真正实现;这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假设(Voraussetzung)。但这一假设是有前提的。"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种有待建立的状态(Zustand),一种现实[将]必须自我调整的理想。我们称共产主义为废除目前状况的真正运动。这一运动的条件来自于现在存在的前提。 .96 .96 ^(.96){ }^{.96} 马克思希望与 "宿命论 "和 "唯意志论 "保持同样的距离;历史命运和人的活动并不存在,也不会离开彼此而发生作用。必然性本身呼唤行动;真正的运动本身产生前进的形式和力量。真正必要的东西只有通过一种运动才能成为现实,这种运动是实践性的,它的行动恰恰是为了使前提条件实际存在的东西成为现实和存在。因为共产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实践运动,对它的实践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马克思斩钉截铁地断言:"共产主义是一个高度实践的运动,它以实践的手段(mit praktischen Mitteln)追求实践的目的(praktische Zwecke),也许只有在德国,在反对德国哲学家的情况下,它才能抽出一点时间来研究'本质'的问题......"。...... "97 因此,共产主义既不是命运的产物,也不是某种自由意志的产物。它不是一个有待建立的僵化的国家,也不是一个理想的理论建构。它通过否定性的实际运动而存在,它以实际的手段(全面的、全球性的技术、动员所有的生产力)追求实际的目的(充分满足人的真正需要,因为这些是行动的动机)。 共产主义通过这种动员而存在,即成为共产主义。它是运动的,它的 "本质 "是流动的。它把否定假设为否定,以否定现存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却为它提供了先决条件;而且它


共产主义的 "否定之否定 "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立场,是走向全面、实际占有一切真实存在的运动的出发点。共产主义追求的是使其自身运动起来的真正运动,是 "人类解放和复兴(der menschlichen Emanzipation und Wiedergewinnung)进程中历史发展的下一阶段所必需的实际阶段"。共产主义是近期未来的必要模式和动力原则,但共产主义本身并不是人类发展的目标--人类发展的目标是人类社会的结构。"98

共产主义不仅不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终目标、最终期限和最终结局,而且还意味着它自身的局限性。尽管共产主义是战胜总体性和(重新)征服人类总体性本质的运动,但它很难摆脱局限性。共产主义会被超越,但在它完全实现之前不会。还没有人注意到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话。我们甚至还没有准备好去聆听和理解这些话,而现在的历史状况是否仍然与这些话相去甚远呢?关于 "实际的共产主义行动",即共产主义的 "运动":"历史将走向它;这个运动,在理论上我们已经知道是一个自我超越的运动,在实际上将构成一个严峻而漫长的过程。但是,我们必须把事先意识到这一历史运动的有限性和目标,以及超越这一目标的意识,看作是一种真正的进步"。 99 99 ^(99){ }^{99} 我们再一次发现,思想和意识超越了现实运动,而现实运动的实际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自我毁灭的过程。这种意识从来都不是完全真实的,几乎总是虚幻的和异化的,它是实践的反映,是一切真正实践的条件,尽管它很难把握和获得,但它再次出现了;在这里,它不仅超越了共产主义的现实运动本身,而且从这一点出发,它既不能摆脱对自身的限制,也不能摆脱对自身未来的超越。 因此,共产主义的理论大师知道--或者他只是怀疑--实际的、真正的运动(除其他外,共产主义的运动)是有限的,它的目标很难成为历史成为的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这种运动从一开始就被思想和意识所超越。马克思为使现实运动比意识的辩证法更具现实性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使思想和意识超越现实运动。


但这并不妨碍后者从一开始就发挥着作用,并最终在历史成为的问题上占据主导地位。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自然主义人文主义,始于意识,终于超越意识。我们不是看到马克思写道,社会主义 "从作为本质的人和自然界的实践的和理论的感性意识出发 "吗? 100 100 ^(100){ }^{100} 因此,共产主义是从人的理论和实践的自我意识开始的,尽管这在原则上可能是一种表象。当然,这种意识是在人类扩展自然并使之 "存在 "的实践历史进程中发展起来的。然而,马克思关于思想、知识和意识的概念虽然希望是 "唯物主义 "和 "经验主义 "的,但并没有避免 "唯智主义"。意识是并始终处于一种超越实际情况的超前状态。因为 "意识有时会显得比当代的经验关系更先进,因此,在后一个时代的斗争中,人们可以把早期的理论家当作权威"。 101 101 ^(101){ }^{101} 这里似乎表明的是,思想不允许完全融入现实的共产主义。然而,它应该与实现事物的运动结合在一起。这是否意味着,思想--当它是真正的思想时--在未来的维度上运动,并且在任何实际时刻都不会穷尽?马克思认为,仅仅 "思想努力成为现实 "是不够的,"现实本身也必须努力来支配思想"。 102 102 ^(102){ }^{102} 然而,这种努力的方向并不能消除思想本身应有的张力

取消哲学

  通过其实现


废除异化的基本现象及其表象形式,必然导致哲学在其实现过程中的超越和废除。理论的和异化的东西将成为实践的和现实的。整个思想的天堂在人类的大地上将变得毫无用处。实践的力量将解决一切问题。在全面和解的国度里,哲学思想只有在实现时才能被废除,因为它在完全实现之前不可能被真正超越。

年轻的马克思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已经写道:"世界成为哲学的世界,等于哲学成为世界秩序的现实;这意味着哲学在实现的同时也消失了。哲学在外部与之斗争的是它自身的内在缺陷。恰恰是在斗争中,它自己陷入了它作为对手的错误而与之斗争的错误之中,而它只有陷入这些错误之中,才能废除(aufhebt)这些错误"。 1 1 ^(1){ }^{1} 哲学的理论真理是实践成为的抽象真理,只有在成为现实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处理;因此,哲学是为了实现而被废除的。在与世界的罪恶作斗争的过程中,哲学本身也成为这些罪恶和它自身的一些罪恶的牺牲品,因为它与之斗争的敌人占据了它的内部,并开始瓦解它。为了消除世界的罪恶和自身的罪恶,哲学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自我毁灭中实现自我。世界的真正运动被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世界变得越来越哲学化。与此相对应,抽象思维的运动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具体现实的流动之中;哲学变成了世界。理论世界


哲学的真理是异化的,就像实践的、世俗的现实世界一样。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消除世界的真正异化,并通过消除哲学思想本身来实现哲学思想的真理,因为哲学思想仍然是不真实的,也就是说,是不真实的,脱离了变革的意志和实践的能量。一旦(现实)世界在普遍的异化中变成了意识形态世界,一旦意识形态世界以背叛现实的方式支配着现实,一旦具体的东西变成了抽象的东西,而抽象的东西又决定着具体的东西,那么就只剩下取消异化的双重方面了。因此,"理论思维在自身获得解放之后,就会成为一种实践的能量,走出阿门特斯的影子王国,转向已经存在而没有它的世俗现实"。 2 2 ^(2){ }^{2} 然而,在将自身转化为实践的能量和意志的过程中,理论思维和思想在迷失中找到了自己的超越性。"内在之光变成了向外的吞噬之焰"。 3 3 ^(3){ }^{3} 这束火焰将照亮与自己的命运(即征服现实世界)和解的实践。

然而,我们在这里必须小心谨慎。我们的任务既不在于 "不取消-超越哲学而实现(现实)哲学",也不在于 "不实现(现实)哲学而取消-超越哲学",正如马克思在《对黑格尔 "权利哲学 "批判的贡献:导言 "中告诫我们的。 4 4 ^(4){ }^{4} 这两种要求中的每一种单独运作时都是片面的,一种沦为无意义的理论崇拜的牺牲品,另一种则屈从于对未开化的实践的崇拜。任务在于超越世界的现实与哲学的半真半假之间的疏离矛盾。不废除无产阶级,哲学就难以成为现实和被超越;不实现哲学,无产阶级就不可能被废除。 5 5 ^(5){ }^{5} 在异化的世界里,无产阶级什么都不是,而它应该是一切。在超越异化的世界里,把自己当作一切的理论思维,将在脱离实践力量后化为乌有。除其他外,和解意味着真理与激情的和解,激情与真理的和解。

哲学孕育于尘世,却在天堂的云端寻求解脱,它既表达了自己的本源,也背叛了自己的本源,在追求遥远目标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通过回归大地,哲学将自身融入了现实世界的运动之中;哲学不再与世界相对立,而是成为了世界。抽象思维、推测、纯理论、意识和知识的秩序--


也就是说,黑格尔用完全的、绝对的知识边缘所包含的一切,现在在交易中被实践行动、生命能量、社会经验、生产劳动、充满力量的意志、变革行动、完全的实践所吸收。然而,马克思提出的 "哲学的哲学 "是极其辩证、矛盾和模糊的。哲学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异化形式,也是一种抽象的真实理论;它源于实践,但在思考实践时又离开了实践。哲学思想以经验现实、自然现实、历史现实和人类现实为前提;但它也为现实行动提供了照明和武器。它在实现自身的过程中取消了自身,而("哲学的")意识却超越了历史运动,走在了具体情境的前面。这是否意味着,"哲学 "思想在其缺席时依然存在,或者说,它转向了另一条道路?


马克思指出:"现代哲学只是继续了赫拉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开始的工作。因此, , 6 He , 6 He ^(,^(6))He{ }^{,{ }^{6}} \mathrm{He} 意识到自己属于一种传统,一种他希望最终结束的哲学传统--这本身就是一种最哲学的诱惑。哲学是在异化的世界中被异化的思想,是知识论,是一种与感性现实格格不入的奇怪活动;然而,通过意识对事物的真正把握,通过对历史运动的理解,哲学可以有效地指导实践,而实践将在废除哲学的过程中实现哲学。正是为了照亮实践,革命哲学要对一切现存事物进行无情的批判,而不惧怕这种批判的激进结果,也不尊重任何现存的权力。批判的确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超越异化、达到整体共产主义的手段,而整体共产主义不需要任何哲学。

为自身超越做准备的哲学思考无需构建未来;它的任务是为历史的成为服务,同时对历史的成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人类解放的梦想由来已久。分析批判使人类意识到获得实际解放的可能性,因此,批判非但没有将自己置于静态、抽象的现在之中,反而作为新事件到来的参与者,将过去和未来动态地联系在一起。过去(它已经过去,被超越、被超越[le passé (dépassé)])确实是不可挽回地要被废除的;然而,革命思想只能将过去的思想付诸实践--通过处理它们、实现它们和废除它们。人类在前进的过程中


哲学总是在继续它已经开始的工作,并通过对旧世界的批判性反思向新世界敞开自己的大门。真正的哲学思想的行动是批判性和治疗性的。在 1843 年 9 月写给鲁格的信中,马克思几乎勾勒出了人类历史思想和行动的 "心理分析":"世界长期以来一直梦想着某种东西,而只有意识到这种东西,才能在现实中拥有它。很显然,过去和未来之间并不存在巨大的空白,而只是实现过去的思想的问题。最后,我们会发现,人类并没有开始任何新的工作,而是在有意识地进行着旧的工作"。 7 7 ^(7){ }^{7} 再往前几行,他继续说道:"这是一种忏悔,不是别的。要想得到宽恕,人类只需说出自己的罪恶。 8 8 ^('8){ }^{\prime 8} 通过唤醒沉浸在梦境中的世界,通过向它解释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就能解除它的罪孽,当然,前提是这种解释和唤醒能引导人类消除异化。

那么,革命思想就革命了以前的思想,也就是摧毁了以前的思想,使形而上学成为历史的(即自然主义的、人本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物理学;因为 "自然的人性 "和 "历史产生的自然 "将在共产主义社会的人的工作中闪耀光芒。革命思想要对现存世界进行激进的、实证的分析;它要进行自然主义、人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批判;它要进行积极的思考;它要促进作为实现机构的行动。它的前提是物质的和现实的,感性的和实践的,经验的和普遍具体的;它的前提来自于对现存事物的观察和确认。这至少是马克思的革命思想解释自身的方式;但其真正的、更深层次的前提并没有展现在他的眼前。马克思的思想并没有足够的敏锐性,看不出它是希腊形而上学、犹太基督教神学和现代哲学的延伸。首先,它是在逻各斯与物理、理念与现象、理论与实践、社会法与自然法的 "分离 "之后产生的,所有这些 "分离 "都不足以阐明技术 e ¯ e ¯ bar(e)\bar{e} 的问题。其次,马克思的思想是在假定了绝对第一的创造行为,即创造人类的神圣行为之后,在上帝造人并为引导人类走向其罪孽的最终救赎而死去的启示历史之后产生的--救赎是创造的重复,标志着精神对自然的彻底胜利。最后,马克思的思想是在对 "上帝创造人类 "和 "上帝之死 "的揭示之后产生的。


马克思发现了 "自我"(ego cogito),也就是发现了 "存在物"(res cogitans),它在 "存在物"(res extensa)上运行,为人的力量意志、比率和意识的无限展开做好了准备,所有这些都转化为科学、技术和生产行动。正如我们已经指出的,马克思的思想首先是西方思想的第三个时代,即主体制度的延伸。

绝对的生产主体,以投身于全面社会实践的主体的形式,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和地球技术的(形而上学)基础,在这一过程中,一切都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产品,表现为生产的结果,世界本身仅仅是通过人类活动展现出来的东西。马克思同时呼吁现实的运动,即思想的基础,以及有效的思想,即命令现实的机构。马克思不问自己什么是所谓的现实,他的思想是资产阶级思想的有机延续,尽管他否定了资产阶级思想,也就是说,尽管他希望否定资产阶级思想;他陷入了黑格尔主义和十九世纪唯物主义的桎梏。马克思没有过多地认识到意识所隐含的东西,没有很好地知道如何对待意识,在他的思想中,他把一个运动推向了它的终点,并且仍然受到他从根本上否定的东西的影响和感染。难道马克思的整个思想和他的共产主义观点没有受到资产阶级社会的原则和现实的影响吗?私有财产和物质财富占有的阴影难道不是笼罩着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最终却不知道自己是否等同于废除私有财产吗?马克思正在奠定基础的运动从个人转向集体,但它仍然基于现代世界赖以生存的同样的基本要素,也就是说,它是在这些基本要素的基础上蹒跚前行的。

为了通过在物质和生产行动中实现哲学的不真实真理来废除哲学的不真实真理,我们要完成的这种新的对整体性的实际把握,真的是对所有存在的整体把握吗?或者说,它只是对存在的整体金字塔的一个阶段的把握,当然是所有存在的一个方面,但不是唯一的、整体的表象?马克思思想的真理,就像一条贯穿所有现实的绳索,却没有将整体的 "存在 "与 "生成 "全部囊括在内,尽管它自称没有任何预设,但却将自己置于二元论的世界之中。马克思的思想虽然自称没有任何预设前提,但却在二元论的世界中将自己置身于二元论的世界中。马克思认为


在这个世界里,意义、一切意义都不存在,整体性被打破,统一性被肢解。

人们认为结构与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各种形式的互动:现实与思想之间的互动,感性的物质运动与有意识的精神运动之间的互动,变革实践与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之间的互动。马克思宣称要超越精神主义和理想主义与物质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对立。正如马克思在一个地方所说的那样,"精神主义随着它的对立面唯物主义的消失而消失"。 9 9 ^(9){ }^{9} 然而,物质和现实、感性和能动、实践和经验并没有丧失特权地位,而是以辩证互动和统一性主张为代价。因此,精神与理想、精神把握的意义(la signification)与超越的思想、理论和意识一旦被牺牲,就会重新出现并悬浮在半空中。

物质生活的需要和经济的实际运动,导致交易化的技术,以完全满足需要,构成了马克思的思想、他的分析的最终条件和他的观点的目标都在其中运动的圆圈。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万物之间的真正联系是唯物主义的。 10 10 ^(10){ }^{10} 因此,马克思主义探险的主人公不是 "全人类",而是 "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 11 11 ^(11){ }^{11} 因此,唯物主义难道不是和它的对立面--精神主义一起消失了吗?

一切超验的意义都应被废除,因为它构成了荒谬和无稽之谈。它的超越性是对感性现实的践踏和背叛。因此,哲学的废除是必要的,而哲学的废除与真正的、真实的现实的实现是相辅相成的。什么是真理,什么是现实?马克思在反对异化的拜物教、再统一和 "物化"(选择化)的斗争中,不正是屈从于他所反对的东西吗?对他来说,生产客体(其命运是与主体的关系)的(客观)主体难道不是历史成为的真正的、现实的英雄吗?但是,如果这个主体-客体的世界是一个被思维和意识--一种共产主义意识--所超越的世界,那么意识,无论是被诋毁还是被赞美,被发现是没有根基的,这难道不令人吃惊吗?难道现实存在(Sein)与意识存在(Bewusstsein)之间的二元论,连同


主客体的对立?


人类历史是自然历史的延伸,而自然历史则是自然成为历史(le devenir-histoire de la nature),它使自然成为人类的历史;因为作为人类历史之前存在的自然是空洞无物的,甚至像 "绵羊或狗这样的自然存在物在其目前的形式中当然是历史过程的产物,但它们也是历史过程的产物"。 12 12 ^(12){ }^{12} 因此,马克思思想和共产主义的基础并不在于对自然本体的把握。它的自然主义在于对物质上的自然需要的自然主义看法,把它看作是通过人的劳动把自然转化为历史( d u d u dud u devenir-histoire de la nature)的动力机构。因此,我们应该在哪里寻找通过 "成为 "而 "在成为 "的一切的基础呢?人吗?人无疑是人文自然主义的中心,但这个人,这个既有感性的、真实的活动,又被赋予意识的自然的、社会的存在,究竟是谁?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是否有足够的基础?马克思告诉我们,人是 "客观本质力量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人的行动也必然是客观的"。 13 13 ^(13){ }^{13} 以人类学、人本主义的方式来把握人的主客观存在,并将其视为万事万物所趋向和归结的 "现实",难道就没有任何根据吗?马克思确实也写道:"人的感情、激情等等,不仅仅是人类学的现象......而是真正的本体论的肯定。.而是对存在(自然)和......的真正本体论的肯定。 只是因为它们的对象对它们来说是作为感性对象而存在的......"。 14 14 ^(14){ }^{14} 然而,本体论的运动,即存在之成为的逻各斯,却始终被忽视,而偏向于人类的历史进程,偏向于在这里被视为只是由于人的行动而存在的(自然)。而人的经济的、历史的活动,即基本客观力量的主观性的活动,只与客体有关,是某种生产的客体,其命运是被主体所消费。尽管马克思希望同时超越孤立的主体和异化的客体,但他很难超越这样一种人的概念,即把人作为主体,把客体世界与人对立起来,使人本身成为客体(尽管是主观的客体)。

无论它们是被创造、被塑造、被生产还是被制造,也无论它们是被消耗、被毁灭还是被取消,对象都继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因为,即使 "在感性的肯定是直接取消对象的独立形式(如吃、喝、加工对象等)的地方,这也是对对象的肯定","在感性的肯定是直接取消对象的独立形式(如吃、喝、加工对象等)的地方,这也是对对象的肯定"。


"。 15 15 ^(15){ }^{15} 激情的本体存在 16 16 ^(16){ }^{16} ,即人类行动的本体存在,本身受人类自然需求的驱使,并不超越对象的塑造和感官的享受。整体的所有部分都成为劳动的材料。

哲学为实现自身而废除自身,因此将在人文自然主义的世界中、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神化开始了生产和消费客体的客观主体的统治;在这里,一切都将成为现实和物质。资本主义工业创造了技术和物质条件,一旦私有财产被废除,人就可以占有存在的全部。"只有通过发达的工业--即通过私有财产这一媒介--人类激情的本体论本质才得以产生,在其整体性中,如同在其人性中一样"。 17 17 ^(17){ }^{17} 这种中介的超越将使 "本体论存在"(l'"être ontologique")的完全占有成为可能。 18 18 ^(18){ }^{18} 然而问题来了:社会主义的、共产主义的社会是否仍然处于(资产阶级的)技术和财产的标志之下?私有财产是异化的根源,也是交易的基本手段,积极地、彻底地废除私有财产,这个问题仍然非常令人为难。在不质疑所有异化都归结为私有财产的经验存在(因此所有异化都通过废除私有财产而消除)这一说法的前提下,我们要问的是,即使废除了私有财产的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形式,财产的重化力量难道不会影响到完全实现的哲学世界,即完全实现的共产主义世界吗?马克思不是写道难道马克思没有写道:"私有财产的意义--除了它的异化之外--就是作为满足的对象和作为活动的对象的人的基本对象的存在 "吗? 19 19 ^(19){ }^{19} 尽管马克思反对任何使共产主义成为普遍私有财产统治的共产主义概念,但是,说来说去,他不还是停留在财产的层面上吗?马克思的计划以征用征用者为目标,它是否超越了占有的视野?

尽管马克思的思想自认为是一种已经超越了哲学的哲学思考,但它并不十分注意它所包含的问题以及它在某些关键点上的摇摆不定。它并不怀疑自己,而是对其所谓的现实提出疑问和质疑,然后给出明确的答案。它很少关注自己的运动轨迹,它给出的是......。


无论是其自身的深层预设,还是其自身的最终结果,都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考虑。这是一种只想快速前进的思维,对那些只能保持开放状态的问题缺乏认识。

马克思带着一种天真,希望仅仅从感性活动出发,仿佛感性活动和物质性先于一切思想而存在。在马克思思想看来,自然的、社会的、人类的感性和物质性是每一种真正的科学理解方式的基础:物理的、生物的和历史的。哲学在寻求超越自我的过程中会成为科学知识吗?哲学成为科学(ce devenir-science de la philosophie)的过程是否会与哲学在共产主义的人文自然主义中被废除的过程相吻合?我们暂且不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试图探究马克思所说的真正的交易化科学的本质。

人与自然的实践、技术和历史关系构成了科学的基础。既然自然只是由人和为人而存在,那么自然或物质就不存在 "自主 "的运动,无论是辩证运动还是其他运动。人是自然的存在物,自然通过历史的 "成为 "而成为 "人",只有历史的 "成为 "才是 "辩证的"。因此,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对立关系是辩证的。将科学分为自然科学和人及其历史的科学失去了意义。自然科学是人类科学发展的基础,而人类科学又包含着自然科学。技术是并始终是科学的最高基础。"工业是自然界,因而也是自然科学与人类的实际的、历史的关系。因此,如果把工业视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外显启示,我们也就获得了对 h u h u huh u 自然的人的本质或人的自然本质的理解。因此,自然科学将失去其抽象的物质--或者说,其唯心主义--倾向,而成为人类科学的基础,正如它已经成为人类实际生活的基础一样,尽管是以〈异化〉的形式。 , 20 , 20 ^(,20){ }^{, 20} 既然科学的基础不是一个,生活的基础也不是一个,因为科学本身就是自然历史的一个真实的组成部分,既然自然的本质在于感性活动,而感性活动同时又构成了人的真正的本体论本质,即人的人类学的、历史的本质,那么,难道不一定只有一个科学吗?事实上,科学的出发点是自然,但这样做就意味着从人类历史开始,因为 "人是科学的直接对象"。


自然科学;因为对人来说,直接的、感性的自然就是人的感性...... "21 相应地,"自然是人的科学的直接对象:人的第一对象--人--就是自然,就是感性;人的特殊感性本质力量只能在一般自然界的科学中找到自我理解,因为它们只能在自然对象中找到客观的实现"。 22 22 ^(22){ }^{22} 人类所能获得的科学知识包括对自己与自然的亲密关系的反思性认识,一门科学,即关于人类行动的科学,通过这种行动,自然成为人类的历史,以及人类自身的自我意识。因此,在超越了异化之后(通过技术和意识的全面发展),将只有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 "知识"。"到那时,自然科学将融入人类科学,正如人类科学将融入自然科学一样:将会有一门科学。 , 23 , 23 ^(,23){ }^{, 23} 这将有可能在和解的国度里发生,因为只有异化才会把原本相同的东西分开。"自然的社会现实与人类自然科学或关于人类的自然科学是相同的术语。 24 24 ^(24){ }^{24} 自然和历史的 "成为 "运动,从社会人开始,为社会人而变得可见和透明。至于社会主义的人,当他超越了一切异化,与他不可分割的自然、人类和历史的本性(简单地说,就是与自然)和解时,他将获得对全球运动的反思意识,并将拥有一门与 "成为 "本身一样坚实而又流动的科学。

共产主义的和解实际上科学地超越了自然与历史、个人与社会的对立。自然的存在与自然科学的视角、历史的存在与历史科学的视角、人的存在与人的科学的视角融为一体,成为普遍的、单一的、共同的 "成为"。由此产生的 "存在中的成为"(也就是 "成为中的存在"),这种自然-历史-人类的 "存在中的成为"(也就是 "成为中的存在"),只有统一的、全球的和整体的科学才能把握。自然维度、人类学维度和历史-社会维度不再相互对立,这不是为了某种迁就,而是为了形成一个真正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只有一个普遍的统一体,其中包括


没有主观性的戏剧,也没有心理秩序歪曲地介入历史进程的问题。马克思不想考虑和承认存在主义戏剧和人类学问题的所有光荣和悲惨的特殊性。他希望把人类的整体性和一切事物的整体性结合在一起,因为它就在成为之中。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在思想上,人类的整体性都不应与整体性相分离。因此,他宣称"因此,人可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一个真正的个体社会存在),但他同样也是一个总体--理想的总体--思想的主观存在和经验的社会本身。 , 25 , 25 ^(,25){ }^{, 25} 人类的社会总体性将与社会的自然总体性相吻合。

马克思所倡导的统一的、交易化的科学并不被认为是专门的自然主义、专门的人类学或专门的社会学,尽管生物主义(自然需求的生物主义)、历史主义和社会学似乎并没有被真正超越。我们发现,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始终没有放弃宣称,自然界的全部现实是社会的,历史上人的真正现实是自然的,自然科学必须成为人的科学,人的科学必须成为自然的科学,而所有这些知识都要在一门以实践和技术为基础的科学中展开。

然而,自然与历史、历史与人、存在与思维、现实存在与意识存在一旦被割裂,又将如何重新统一?能否找到超越一切二元性、一切分裂和替代的统一基础?"感性认识(见费尔巴哈)必须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只有从感性认识出发,以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的双重形式......才是真正的科学。 266 266 ^(266){ }^{266} 这种双重形式难道不是打破了作为一个、单一、统一和普遍的基础吗?与感性需求的自然运动同时产生的是意识,它不同于物质的、感性的现实,尽管它本身也具有感性的特征。意识具有很大的问题性,很难被感性的、物质的、现实的、实际的现实所完全吸收。它是而且仍然是不同的,甚至在超越对经验运动的考察中翱翔。马克思再一次一如既往地回到了作为(客观)主体的人的意识上;这是戏剧的现场,几乎比人类活动所释放的物质空间更加真实。他再次


因为意识从一开始就存在,从一开始就与非意识的东西分离。胜利的共产主义科学似乎无法吸收意识。

把握了异化的异化特征的意识,以彻底和革命性的转变为目的来解释异化,成为争取解放的明灯,伴随着共产主义运动,并最终超越共产主义运动。它并没有完全解决现实历史、物质实践或历史-自然科学的问题。人类的成长史本质上肯定不是一个意识发展过程的问题。然而,如果没有意识的照耀,它就不是历史的成为。因此,在共产主义思想看来,"整个历史运动既是它的实际的起源行为(它的经验存在的诞生行为),也是它的思维意识所理解和认识的它的成为过程。 , 27 , 27 ^(,27){ }^{, 27} 思维意识和理论思维事实上并不会因为被认为是其基础的东西而失去其力量。马克思讽刺地指出,每一个深奥的理论问题都很可能归结为某种实践活动,但理论照亮和指导实践仍然是不折不扣的真理。

在历史成为的过程中,思想(哲学思想)、知识(理论知识)和意识(思维意识)必须成为科学;它们必须成为科学,因为它们将成为历史。历史将既作为人类的普遍历史成为,又作为对这种成为的科学把握而取得胜利。一门科学,既是自然的科学,又是人类的科学,最终将是历史的,本质上也是历史的。真正的历史既包括自然如何成为人的历史(du devenir-homme de la nature),也包括人类社会的历史(因为这 "两种 "历史互为条件);因此,唯一的、全球性的、全面的科学只能是一门关于一切存在的历史成为的科学,一门永不停息的科学,一门难以获得静态僵化的科学,一门具有符合并适合实际成为的节奏的科学。"我们只知道一门科学,即历史科学。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待历史,把它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然而,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人类存在,自然的历史和人类的历史就会相互制约。


这门新科学的空间和时间都将是历史性的,因为空间和时间构成了历史成为的场所和节奏。这门新科学的空间和时间都将是历史性的,因为空间和时间构成了历史成为的场所和节奏,它们本身就是通过这种成为而存在的。因此,这门科学将通过物质的、创造现实的实践来解释人类所有实践和理论活动的发展;它将与实践融为一体,并轮流充当实践的主人和仆人。


因此,哲学在废除自身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道路,也是走向科学的道路。当哲学不再是抽象的真理,即不再是错误的时候,它就成为了世界,这意味着它成为了以技术为基础的世界的科学。当哲学成为以技术为基础的世界的科学时,它是否就不再在错误中徘徊了呢?马克思似乎认为是的。因此,真正的、积极的、统一的、基本的、本质上是历史性的科学取代了哲学,成为人们通过兼并自然界而奋斗的对实践发展历史进程的真实把握。哲学思想和知识、理论和猜测被废除,并通过转变为真正的科学知识而得以实现。一切都将最终被科学所掌握,被技术所改造,因为科学本身只是一种理论技术。正如关于费尔巴哈的第八篇论文所要求的那样,一切都将最终回归到 "人类的实践和对这种实践的理解"。 29 29 ^(29){ }^{29} 因为这里的问题不在于超越(抽象)思想以使其更具有沉思性,而在于通过使其在人的实践、感性活动中成为现实来取消它。马克思赞扬费尔巴哈想把科学置于感性之上和感性之中,但他责备费尔巴哈没有把感性的物质性看作是一种实际的感性活动。关于费尔巴哈的第五篇论文明确指出了这一主要观点:"费尔巴哈不满足于 a b a b aba b 抽象思维,希望沉思;但他没有把感性设想为实践的、人的感性活动"。30

接替哲学的科学是否只是对实践的忠实反映,而没有自己的基础任务?人类的实践和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会完全一致吗?马克思的哲学论述是如此简洁,而且往往是如此概括,以至于既没有提出问题,也没有为答案开辟视野。即便如此,尽管他竭力从物质实践中引申出理论科学,从感性现实中引申出思维意识,从而使一切归结为人的工业和


但是,关于这些二级权力的作用和命运、重要性和影响的问题仍然模糊不清。这种模糊主要是由于派生权力有时似乎比最初看起来更具有决定性和根本性。尽管如此,在共产主义的世界里,实际的、真实的、物质的、感性的、积极的、强大的、现实的和实现的似乎仍然占据着首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由于其将 "高级 "降为 "低级",并使后者成为 "高级 "的东西(这并不妨碍被废除的权力再次回归或在其缺席时出现),因而仍然令人尴尬;没有人知道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感性基础和充满光亮的,或者至少是发光的概念意义(意指)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如何以精确的方式建立起来的 唯一的因果关系是否是单向的因果关系,如果不是,相互的因果关系从哪里获得其运动的力量?在马克思不再看得清楚的地方,他诉诸于意识,但意识本身并不是最清楚的。不管马克思愿不愿意,他作为这一成为阶段的忠实的、尽管是叛逆的孩子,延续了整个现代欧洲思想的时代;这样,他就是一个囚徒,而且是双重的囚徒:他是实践的囚徒,也是意识的囚徒,即它们的二重性的囚徒。

思想(哲学思想)在走上这条同时导致废除和实现的道路时,是否将不再影响对人类实践的理解,而人类实践同样需要反思性的把握--也许是超越科学的反思性把握?思维哲学会完全消失吗?以前的哲学--自主的哲学--将终结;它将被追求自身目的的技术科学和科学技术所取代。但是,超越哲学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吗?它是否会被科学整体地吸收,是否会真正成为科学;或者,它是否仍会通过改变自身成为一门与历史科学略有不同的科学而存在,因为它仍将是一门整体性的科学?哲学)思维会以某种方式成为科学中的科学、科学的意识,还是会成为科学程序的一种一般方法?在主体与客体打交道的世界里,哲学思维还能成为主体把握客体的事务吗?马克思在这里没有清晰的视野,但他试图解开这个死结。"在现实生活中,投机的终点是真正的、积极的科学的起点:对事物的表象。


实践活动,人类发展的实践过程。关于意识的空谈不再存在,真正的知识必须取而代之。当现实被描绘出来时,作为独立知识分支的哲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媒介。

哲学消亡之后会发生什么?马克思的回答既残酷又不确定,而且仍然是个问题,因为我们刚才引述的这段文字还在继续:"在最好的情况下,它的位置只能由最一般的结果的总结来取代,这些结果是在观察人的历史发展中产生的抽象概念。脱离真实的历史来看,这些抽象本身没有任何价值。它们只能为历史材料的排列提供方便,为其不同阶层的顺序指明方向。但它们决不能像哲学那样,提供一个整齐地修剪历史时代的秘诀或图式"。 32 32 ^(32){ }^{32} 以前的投机哲学、作为哲学的哲学、自主哲学、抽象思维的哲学运动将不再是中介;它将在实践和技术的实现中取消自己,从而失去其存在的媒介,而实践和技术本身又只需要真正的知识、实在的科学、对人的感性活动的发展的具体阐述。哲学决不能凌驾于科学之上。马克思补充说,充其量,"最一般的结果的总结,即从观察人的历史发展中产生的抽象",仍然会有一席之地。"这将取代现在已经走到尽头的哲学综合。当然,以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观察中抽象出来的形式对最一般的结果进行的理论总结仍将是相当抽象的,但如果脱离了真实的历史,脱离了实践活动,它将没有任何价值。

让我们直截了当地指出:哲学在实现的过程中被取消;哲学达到了它的终点,即它的目标和最终成就。它不复存在。它将被实在科学的真正知识所取代,而实在科学的知识充其量也只是对最普遍的成果的总结。因此,谈论共产主义哲学是无稽之谈。然而,思维意识将始终发挥作用,而不会在人们的实际行动中被完全耗尽;因为有意识的思维似乎无法避免在对实际运动的调查中翱翔,它也无法完全被科学所吸收。

超越异化时代的人将摆脱


任何超越的存在。这是否意味着缺席的力量将不再在那里显现?马克思没有这样的想法。他看到的是被交易的人。这些人将生产和再生产,创造物品和非推测性理论,并充分享受他们所生产的东西;他们将在全面的历史科学中全面掌握自己的实践和发展。随着一切异化的消除,他们将找到自己的存在,这种存在是他们历史的基础,"独立于任何政治的或宗教的废话的存在,这种废话特别能把人团结在一起"、 33 33 ^(33){ }^{33} 任何形而上学的意义和问题都不会扰乱他们的生活,也不会使他们的生活受到质疑,因为就事物的本质而言,"人类因此不可避免地只给自己提出它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仔细研究总会发现,只有当解决问题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至少正在形成时,问题本身才会出现"。 34 34 ^(34){ }^{34} 那些重大的问题,那些人类在重大时刻提出的问题,那些即使在人类没有答案时也会面临的问题,都将成为哑巴,最好是不再要求人类进行某种计算。每一个 "为什么?"都将对应一个 "因为",而且都是在实践层面上;问题和答案将不再具有任何形而上学的性质。问题不再是解释世界(哲学层面),而是不断地改造世界(即实践层面)。

诚然,正如马克思谨慎指出的那样,现代哲学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了赫拉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已经开始的任务。它在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之后,最终通过成为现实并转化为技术而在取消中达到了圆满。赫拉克利特试图探寻世界整体的存在-生成的逻各斯,探究 "一-整体 "的节奏和意义。作为一位思想家、诗人,他把握住了在整体性的核心处结合在一起的和谐与战争;在这里,一切都被视为时间,而时间则是 "一个玩掷骰子游戏的孩子","王权掌握在一个孩子的手中、"35赫拉克利特通过他的神秘语言表达了最高的 "游戏",他的语言呼应了茜比 尔和德尔斐神的神谕,"既不言说,也不隐瞒,而是指明 "36 。亚里士多德是希腊哲 学中的马其顿亚历山大,正如马克思所说,他再一次提出了最高的问题。如果我们花点心思,就可以在他的《形而上学》中读到这些文字:"实际上,昔日提出的问题,现在也提出来了,而且总是引起怀疑,即存在( τ i π o ˙ o x ν τ i π o ˙ o x ν tau i pio^(˙)ox nu\tau i \pi \dot{o} o x \nu )是什么,这个问题就是〈存在〉( η ˙ η ˙ eta^(˙)\dot{\eta} ovoia)是什么?? 37 37 ^(37){ }^{37} 之后


哲学思想的实现--湮灭,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形而上学的问题和形而上学的语言将不再有任何意义。这些问题将不再出现。人将成为其存在的创造者,成为一切存在的创造者。世界整体的 "存在-生成 "将不再是一个问题。生产活动、积极行动和劳动将成为它们的本来面目,即众生存在的基础。因为 "这种活动,这种不间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是]现在存在的整个感性世界的基础......" 38 38 ^(38){ }^{38} 世界将不再分为感性(物质)世界和超感性(形而上学)世界,意义或感觉也不再与感官分离。感性活动将构成感性世界存在的理由,但不是形而上学的意义。世界将不再有(超越的)意义,也不再是无意义的(荒谬的)。问题的关键在于 "把感性世界设想为构成它的个体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动"。 39 Can 39 Can ^(39)Can{ }^{39} \mathrm{Can} 因此,在这个单一模式的世界里,哲学还有什么可做的吗?人,作为用技术征服自然的、历史的、人类的世界的人,需要哲学思想吗? 40 40 ^(40){ }^{40}

因此,宗教、艺术、诗歌和哲学在全面和解的世界中将不再占有一席之地。物质生产--物质的但不被再造的生产--将成为创造性的力量,并将提供通向一切 "秘密 "的钥匙。所有这一切看似高度一致。然而,我们已经听到马克思告诉我们,随着国家和地方历史逐渐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共产主义世界中的人们将 "与整个世界的物质(以及知识)生产发生实际联系,并将有能力享受整个地球(人类的创造物)的这种全方位的生产"。 41 41 ^(41){ }^{41} 那么,在物质与精神的对立被消灭(正如所主张的那样)之后,什么样的智力生产会被添加到物质生产之上或与物质生产相结合呢?这是一个被认为已经彻底超越的过去时代的精神生产的问题吗?这是一种新型精神生产的问题吗?在通过意识的武器对精神进行了如此彻底的谴责之后,在宣布世界统一于感性的维度之后,事实上,在完全的


在哲学被消灭、思想被真正的科学吸收之后,还会有更多的东西吗?超越一切现实的力量,超越的力量,还会继续显现吗?形而上学的力量会在这个感性的世界里强加思想的现实吗?本应被消灭的东西是否会发出一种呼唤,一种不存在的呼唤?马克思并没有完全结束这一圈,他的心中没有不安。这一切就好像他有时怀疑,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物品的制造和使用、感官财富的无限生产和享受、实际生活的普遍化以及技术上对一切的攫取,无论如何都不足以作为世界的基础原则。在一个完全实现了共产主义的世界里,精神不应该存在;一切都应该成为一个整体,差异应该在统一中得到解决。但是,对一切的不断超越始终在起作用,人类无法回答的问题正等待着凡人,无论他们是否愿意。

  结论

  公开问题


我们必须了解马克思思想在其统一性中所走过的道路,把握马克思图式的中心,并与这一运动的意义和节奏进行对话,从而(通过思想)反思性地把握现实过程(实际辩证法的过程),即技术的发展,从而使历史发展的动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马克思并不是从世界整体的某种形式的存在中的存在、某种形式的第一性和终极性的存在开始的,他也不去想最初的 arch e ¯ arch e ¯ arch bar(e)\operatorname{arch} \bar{e} 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自然的还是神圣的。他不是从某种运动中的原初物质开始的,这种物质的时空化会导致人类成为思考这一过程并付诸行动的人。他也不是从自然开始,自然的进化,即自然的辩证运动,将导致从物质到生命,从生命到人的意识。马克思没有本体论,没有第一哲学,无论是唯灵论还是唯物论。马克思拒绝的恰恰是一切本体论和一切形而上学,尽管他无法摆脱一种隐含的 "本体论",而只是在拒绝形而上学的同时在技术上实现了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地?难道还必须说,在马克思那里没有自然哲学,没有宇宙论,他不谈论自然的演变,不谈论宇宙的秩序或成为?

马克思从人说起,从自然人、人类、社会人说起,他们为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而劳动,并为此而使技术运转起来。人被他们的动力所驱使。为了满足他们的需要,他们与自然作斗争,攫取注定要满足他们需要的物品,而这些物品又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更新和增加。


满足这些需求。驱动力(这是自然的、人类的东西)、需求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动力。驱动力为满足其需要而进行的运动与似乎存在于人体内的生产本能相遇,事实上,它不仅仅是相遇。因此,人在生产生活的同时,自身也是生产的产物。通过生产活动、劳动和技术来生产生活,人总是与其他人联系在一起。生产力的经济发展,生产力和技术工具的技术发展,构成了人类发展和人类历史结构的真正基础,并激活了社会生活。在社会劳动将自然转化为历史的过程中,作为人的弱点的表现和技术发展不足的标志,其他力量也在发展;这些力量是法律和政治关系、国家、宗教、艺术和哲学。这些理想主义上层建筑的形式是现实发展的虚幻反映,是通过给它提供约束渠道来组织它、通过掩饰它来升华它的力量。


生活的生产,从根本上说,是异化的。人与他们的劳动有着奇怪的关系,而他们的劳动产品对他们来说仍然是异化的。人和物都被重新整合,失去了本质。人使生产力运转起来,但这些生产力并不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私有财产制度使人与劳动相分离;人的存在与创造相互割裂,两者都被非人的 "有 "的力量所压垮。人变成了劳动者和工人,但他们并不集体拥有生产资料,而生产资料由一个阶级的个人掌握,允许对社会提供的劳动进行剥削。因此,人在获得生计的过程中丧失了自己的存在。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异化是现实存在和现实异化条件的变相表现,它完成了人的去理想化和再理想化。他们在政治、宗教、艺术和投机思想中注定要过的二阶生存,使他们无法正确地将自己的努力指向在一个真实、统一和整体的平台上真正实现自己的需求组合和开放的整体性。在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层面上,冲突的两个阶级--生产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的对立达到了顶点。只有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彻底推翻以前的状况,并在革命胜利后建立临时的革命专政。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可以将人类引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在彻底废除私有财产和异化的上层建筑权力之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在发展到顶峰时,将允许每个人在一个无阶级、无国家的社会中根据自己的需要享受生活,直到共产主义也被超越。那么,既然一切都已完全向人的活动敞开,人就能够而且应该(重新)与自然本身和他自己的本性、与人类本身和他自己的人性相一致。共产主义肩负着实现这一征服的责任;然而,马克思谨慎地指出,共产主义本身并不是人类历史的最终目标。它是不远的将来的形象,是必要变革的动力原则。

让马克思思想的总体性思维(加总体主义)更加完整是很有诱惑力的。它的出发点将是运动中的物质,即世界整体的存在与诞生,通过一个统一而全面的辩证过程,它将成为无生命的自然,然后是生命,最后诞生具有思想的人。这个社会的、历史的人将发展生产力和上层建筑形式,直到在共产主义王国中,他(重新)获得对整体运动的认识,并将其掌握在手中。这样,事物的循环将通过原始物质存在的运动辩证法最终结束,这种运动辩证法从自然到历史,以便在人的辩证思想中得到表达。然而,这种模式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尽管它隐约是马克思主义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恩格斯;时至今日,还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花心思去反思唯物主义的 "本体论",这种 "本体论 "以辩证唯物主义或唯物辩证法为名,断言运动中的物质是第一性的,却不知道这种物质(或能量)的辩证法是什么,以及它如何隐含着物质成为的逻各斯。 1 1 ^(1){ }^{1}

然而,马克思与这类问题无关。他以人类劳动、社会生活赖以建立的材料、作为这个世界生产者的物质活动为起点和终点。通过巨大的还原努力,他把一切存在和产生的东西都归结为生产(并缩小了范围)--这里的东西就是制造出来的东西。 2 2 ^(2){ }^{2} 因此,他确实找到了 "是什么 "和 "产生了什么";因为人们发现,一切实际上都归结为无休止的、无所不能的生产: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的生产,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生产,有价值的思想和无价值的思想的生产。马克思指出了以下真理


马克思主义在现代和当代世界中的作用,并宣布了马克思主义将通过废除和超越来实现的未来地球世界。

我们今后对马克思的理解是否要比他对自己的理解更深刻?这个问题关系到理解一个仍然活着的思想的每一次尝试,它必须保持开放。理解马克思仍然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任务,因为没有人知道如何接近这种希望看到思想被实践所吸收,但又知道思想超越现实运动的思想。

在马克思身上,有一种对虚无的非凡激情,有一种对超越的无拘无束的意志,这是无人敢于看到的。马克思的全部主旨都集中在这一点上:取消、消灭、超越。目标是废除一切存在,无论是现实秩序还是思想秩序;消灭一切存在,因为它是作为异化和异化而存在的;超越一切障碍,以便为未来的实践和技术铺平道路。在重构的世界里,过去主宰着现在,现在是肮脏的,未来是被封锁的。通过共产主义运动,必须由未来说话,共产主义本身将在其实现过程中被废除、消灭和超越。当众生的总体性将化为乌有,因为它从此是一个总体性的虚无时,只有这样才能产生一个新的、开放的总体性,而这个总体性本身无疑也将沉入虚无。马克思拒绝一切存在;一切都是异化和异化的,并且阻碍了通往未来的道路,而只有消灭未来才能建立起通往未来的道路。马克思的观点是一种高级形式的华丽的虚无主义,一种行星虚无主义,然而,正因为如此,它抓住了行星技术,将其作为一种杠杆,通过废除腐朽的世界及其 "错误",使世界--这颗错误的恒星--运转起来。

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抵挡马克思的否定性批判:没有已经发生的生产,也没有生产关系,没有政治和公共生活,也没有家庭和私人生活,没有宗教,也没有诗歌和艺术,没有哲学和科学,也没有共产主义运动本身。人的经济存在、公民存在、家庭存在、宗教存在、艺术存在和理论存在都被异化了,阻碍了人作为人的真正存在。存在之所以被异化,既是因为物质的重担压得它喘不过气来,也是因为为了逃离物质,它必须躲进思想和意识形态的世界。然而,思想世界无法弥补世界的缺失。

马克思的思想掌握了它所反对的真理吗?他的


思维本身就是被 "是什么 "抓住的。是什么的真理只是一种错误的形式,马克思想要揭露这种错误,但又不敢完全抓住错误本身。马克思希望为异化画上一个句号,他希望为错误的 "成为 "画上句号。

将马克思的思想置于多个层面,使我们能够把握其多面性,但尽管如此,这也造成了掩盖其统一性的风险。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政治问题、人类学问题、意识形态问题或 "未来主义 "问题是无法割裂开来的,但每个问题都会带来具体的困难。

  经济问题


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远未被完全理解。马克思事业的经济视野并不容易看到。马克思主义者粗糙的经济学常常阻碍我们理解这位马克思主义奠基人的经济思想。

将生产与消费联系在一起的无休止的循环以及这种循环的无休止的转动必须被理解为由技术的发展及其旋转运动所调节。


在马克思之后,有很多关于生产力以及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其他一切的论述。然而,我们必须深入了解这些力量,并将技术视为其发展的动力。与生产力的发展相比,技术的发展才是最重要的。劳动的组织和分工是由技术过程决定的。"劳动的组织和分工取决于它所使用的工具。手工磨坊与蒸汽磨坊的劳动分工是不同的"。 3 3 ^(3){ }^{3} 手摇磨坊以封建社会为前提,即决定了封建社会,而蒸汽磨坊则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手摇磨坊给你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坊给你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4 4 ^(4){ }^{4} 难道自动机器不是与社会主义社会相辅相成的吗?机器、工业、真正的技术工具和技术,正确地说,是从历史的某一时刻开始的,并在其后影响着一切历史和社会的演变。技术只是现代的东西。"机器,正确的所谓机器,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末"。5 再往前几行,马克思明确指出了他所说的机器的含义:"简单工具;工具的积累;复合工具;通过单个手摇发动机、通过


这就是机械的进步"。 6 6 ^(6){ }^{6} 只有 "自动化 "才能超越专业化,实现生产性的、普遍化的、但又是分化的劳动。马克思坚信,这就是未来。他在大力抨击当前的生产技术时,也同样大力赞扬未来的生产技术。现在的生产技术意味着糟糕的自动化,意味着零碎的、原子化的活动;在一个重新整合的、自动化的系统中,个人只能是 "原子化的"。另一方面,未来的技术将克服自动化和原子化,这要归功于它的整体发展,它允许人们整体发展自己的基本力量和能量。未来时代的伟大技术将是一剂解药,它将治愈我们因技术发展不足而产生的弊病,也就是异化。马克思对技术的希望是不可动摇的,如果把它说成是幼稚的,那就太天真了。"自动工场分工的特点是,劳动在那里完全丧失了它的专门性。但是,每一种特殊的发展一停止,普遍性的需要、个人整体发展的趋势就开始显现出来。 自动工场消灭了专家和手工业者"。 7 7 ^(7){ }^{7} 蒲鲁东是一个比马克思少得多的天才、比马克思多得多的怀疑论者,在马克思看来,蒲鲁东代表了小资产阶级的心态,这种心态到处都能看到 "好的一面 "和 "坏的一面":"很好!你说的整体发展是什么意思?他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答案,无论如何,答案不可能简单地写在纸上。

如果历史动力的秘密在于技术发展,那么我们就不能把生产技术看作是一种衍生品。正是技术决定了交换、贸易和消费。工业甚至为了满足需求而生产需求。这是一种永恒的更新,一种不间断的循环--它是无止境的吗?需求寻求满足,生产服务于需求,但也产生需求,消费又创造新的需求。将生产与消费、需求与满足联系在一起的,与其说是 "自然 "需求的压力,不如说是技术问题。"大多数情况下,需求直接产生于生产或以生产为基础的事态。世界贸易几乎完全是围绕着需求而转动的,而不是个人的需求。


消费,而是生产"。 ^(''){ }^{\prime \prime} 生产是一种准绝对的创造性力量,这是现代技术的精髓所在。"生产先于消费,供给迫使需求"。 10 10 ^(10){ }^{10} 马克思非常强调能动因素,它的能量将现在引向未来。未来的生产不仅将以共产主义为标志,而且还将与行星技术的节奏相结合。各种 "物质 "和 "精神 "产品的生产在全球范围内调节着交换和商业、分配和消费的所有模式。"一般来说,产品交换的形式与生产的形式相对应。改变后者,前者也会随之改变。因此,在社会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产品交换的方式受产品生产方式的制约。 " 11 11 ^("" ")11{ }^{\text {" }} 11

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构成了一个由生产激活的回路。尽管如此,生产、物质生产--它在马克思的兴趣中占据第一位--即使决定并包含分配、交换和消费,其本身也处于永恒的消费运动中;它消耗生产资料、利用生产资料、耗尽生产资料,就像它对待生产产品一样。生产和消费都受技术过程的调节,而技术过程既是每一种生产的创造者,也是每一种生产的毁灭者。"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等同于斯宾诺莎的命题:确定即否定。 12 12 ^(12){ }^{12} 在技术过程中,主体通过对象化自身和不再静止来超越自身,而客体则通过消费和新客体的生产不断超越自身。当重化被克服,技术发展的这一真理只会变得更加耀眼。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将同时消亡,从而促进创造性的生产活动。

技术是世界历史的动力,它以满足人的全部需要为目标,同时也在不断地创造将被满足的需要,创造将被主体(不是孤立的主体,而是社会的成员,是超越了主体性的人)消费(并因此被废除)的客体。马克思思想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对技术运动的把握,在于他对绝对生产力的憧憬,这种生产力废除了一切经济、法律、政治、道德、心理和意识形态的飞地,远远超越了满足生活需要的简单要求。马克思这样理解人的自我异化,他认为


从经济和技术根源上消除这种异化,将导致由人类并为人类征服世界。当然,人类受其自然驱动力的驱使;然而,技术不仅是满足需求的工具,也是历史的动力,它拥有强大得多的力量。技术控制着驱动力的节奏,使世界运转起来。要求废除现存的事物状态--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国家、异化和再统一、私有财产和劳动分工、背景世界和天体秩序的伪世界--相当于:彻底解放人类和社会生产力,使生产技术在完全 "放手 "的情况下,负责切实解决其生成过程中的所有问题和所有谜团。

马克思关于绝对生产力的这一概念尚未得到全面和深入的理解。马克思并没有把物理学和宇宙想象成一种人们无法逾越的秩序,一种规定我们必须思考和行动的节奏。他不认为世界是神的创造。他拒绝接受任何 "创世 "的观点,并从 "等价物生成 "的假说中寻找对这类问题的唯一合法答案。马克思没有从现代主体的角度来看待世界的整体性,现代主体的对象是其表象和意志的相关对象。他揭示的是另一个时代,一个不再是以宇宙为中心的希腊时代、以神为中心的基督教时代、以自我为中心的现代时代:这就是技术和生产力的地球时代,这种技术和生产力超越了每一个构成主体和每一个固定客体,几乎不受任何自然或神圣的限制。


"因此,生产同时也是消费,消费同时也是生产。二者同时是其对立面。但两者之间同时存在着一个中间运动。生产导致消费,消费为生产提供材料;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消费也导致生产,为生产项目提供产品的主体。产品只有在消费中才能最终完成"。 13 13 ^(13){ }^{13} 生产的产品只有从它停止存在的那一刻起才真正存在,它在消费中被消费所取消;它的存在要求它的消灭。产品之所以区别于一切自然物或理想物,就在于它是真正生产出来的,它只有在被消费时才成为现实的产品,才作为产品而存在。根据马克思的思想,要想成为现实的而不是 δ v ˙ ν a μ ϵ ι δ v ˙ ν a μ ϵ ι deltav^(˙)nu a mu epsilon iota\delta \dot{v} \nu a \mu \epsilon \iota ("潜在的"),就必须吸收


消费使产品不复存在。" 14 14 ^(14){ }^{14} 非主体主义意义上的活动主体是指被赋予客观本质力量的主体,它不停地生产供人类主体使用的非再现对象。

马克思试图揭示生产的本质。尽管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制度可能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为技术的迅猛发展创造条件的制度,但这种本质作为一种流动的现象,在资本主义制度中并没有完全表现出来。资产阶级将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甚至将其限制在私有财产和资本的范围内。现代技术仍然被束缚着。资产阶级开始征服世界,但随后又停下了脚步。"它率先展示了人类活动所能带来的成果。它所创造的奇迹远远超过了埃及金字塔、罗马渡槽和哥特式大教堂;它所进行的远征使以前所有的民族出征和十字军东征都黯然失色"。 15 15 ^(15){ }^{15} 资产阶级做了很多事情,它甚至引入了制造统治,但它的进化只是在重化和异化的世界中进行的,它将这些非人的力量推向了极致。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它只能阻碍生产力的无限发展,而生产力的本质是--如果没有个人占有--能够满足人类的全部需求。

现在,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把整个社会引向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在那里,既没有阶级,也没有私有制。只有全世界的工人才能在从未普及过的历史上第一次实现普遍的、普遍化的技术的实际可能性和实际能量。只有对生产不加限制的人类才能不断进取,并在永久革命中不断更新生产、需求、客观主体的活动和人类社会活动的客体。

马克思的出发点是人受其自然驱动力和生理需求的驱使(在此基础上以升华的方式附加了虚假的形而上学需求)。这种 "生物主义"、"自然主义 "实际上是建立在技术主义之上的。与其说人是被其自然的、人类的驱动力、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所驱使,不如说人是被以下因素所驱使


人的异化是由使他们生产生活的东西所造成的,是由构成真正的生产者本能的东西所造成的,这种本能超越了一切自然性,旨在用技术彻底改造自然。使人异化的一切过去和现在都是生产力不发达(如古代)或技术不发达的结果,而技术不发达无论如何都意味着技术的发展受到特定的本土环境的限制,从而遏制了技术向普遍性的飞跃(如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制度)。神话、宗教、政治和形而上学属于上层建筑,因为它们是对人的无能的理想化和升华,并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反映了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权力。它们阻碍了人类整体和人的整体力量的体现。

马克思甚至谈到了生产的动力和本能(Trieb der Produktion)。他所说的一切都应按字面意思理解,因为这与他的事业精神是一致的。在关于循环运动的论述中,马克思把驱使人们进行生产的需要(通过消费来满足需要)和不断产生新的需要以及在消费中和通过消费来传播需要联系成一个整体( a a aa ),从而使生产产生消费,消费通过产生新的生产需要来生产:"消费创造了生产的冲动(Trieb der Produktion),也创造了作为生产的决定性目的的对象"。 16 16 ^(16){ }^{16} 那么,如果把这两个词分开,然后再问一个问题:马克思的人是从需要开始还是从生产开始?人是由生产的本能启动的,生产-消费-生产的过程在创造和传播需求的同时,也以满足需求为目标,同时不断生产出新的物品。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循环环绕着整个地球。除此之外别无他法,而唯一需要的是,在这种 "制造--成为 "的活动中,主体和客体都不能被重新整合。生产是主体(人)和客体的创造者,它必须摆脱一切束缚它、使它僵硬和死板的东西,摆脱一切阻碍它、使它动弹不得的东西,摆脱一切用过去的重担压得它喘不过气来的东西,摆脱一切让它在停滞不前的现在中窒息的东西。 每一个 "本我 "都将变成 "为我们";每一个被给予的东西(toute donnée)都将变成被我们创造的东西(un fait),在无限的活动(和无限的活动?)

马克思非常清楚,"出发点当然是


自然决定的因素;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部落、种族等。 17 17 ^(17){ }^{17} 他知道,生产活动的出发点是先有的自然条件。然而,他并不认为这些自然先天条件是最重要的因素;在他看来,技术对这些先天条件的改造要重要得多。因为即使是这些自然的先天条件,也只有在历史行动中并通过历史行动才开始存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有如下一段话触及了这一主题:"当然,我们在这里既不能探讨人的实际生理本质,也不能探讨人所处的自然条件--地质、水文、气候等等。历史的书写必须始终以这些自然基础为出发点,并通过人类的行动在历史进程中对其进行改造。 18 18 ^(18){ }^{18} 产生历史的,也就是人类的自然生活、人类生活和社会生活,是商品生产和匮乏生产。生产 "产生消费对象、消费方式和消费冲动(Trieb der Konsumtion)。 19 19 ^(19){ }^{19} 生产与消费、"消费性生产 "与 "生产性消费 "之间的同一性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它们通过运动结合在一起,而这种运动是生产性的。生产主体在生产中客观化并超越自我,客体在生产性消费中主体化。 同样,为了让生产和消费的这种同一性在阳光下充分显现,为了让它们的互惠性和相互依存性显现出来(因为这些关系使两者不仅相辅相成,而且相互实现和创造),我们必须对整个过程有一个整体的看法,而不能把同一性看作是一种形式上的同一性。无论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还是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同一性都不是无差别的和空洞的。它包含其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庸俗的或学术性的政治经济学以及抽象的和学术性的黑格尔主义都将这种有机的、动态的统一体扁平化了。为了使其透明化,我们必须明白,它是将个人联系在一起的关系的表现形式和框架。基本的社会关系是一种剥削关系,如果生产和产品、分配和交换、消费以及需求和商品再生产的整体性成为人类社会整体性的责任,并由人类社会整体性来推动,那么这种关系就可以成为一种共同体关系。马克思是这样阐明他对这一特性的看法的:"由此得出的结论不是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是相同的,而是


它们是一个〈总体性〉(Totalität)的联系,是一个单元的不同方面。生产是决定性的阶段,无论是对于生产的矛盾方面,还是对于其他阶段。过程总是从生产中重新开始"。 20 20 ^(20){ }^{20} 在每一个有机整体中,在每一个相互影响的行动中,不总是存在着一种占支配地位的、起决定作用的力量吗?"因此,一种独特的生产方式决定着消费、分配、交换的特定方式,以及这些不同阶段之间的特定关系。 , 21 , 21 ^(,21){ }^{, 21} 社会主义生产是社会主义社会前进的决定力量,是社会主义社会最坚实的基础。

那么,从根本上说,正是现代生产引领着历史走向普遍化,引领着社会走向社会化,吸引着马克思全部的注意力和慷慨激昂的科学。所有关于马克思思想的普遍意义或缺乏普遍意义的讨论,都应基于对现代技术的历史维度的敏锐理解。世界历史并不是从古至今(即使考虑到所有历史时间)都存在的,世界也从来没有成为世界,也就是说,还没有通过人的活动而成为世界。在这一点上,马克思斩钉截铁地指出:"世界历史并不总是存在的;作为世界历史的历史是一种结果"。22 技术恰恰是导致这一结果的力量;正是技术被赋予了从根本上使历史普遍化的任务,而历史是作为 "已成为 "的 "成为 "现象,因为在这一点上,技术是一种产物。资产阶级建立了世界市场。废除了这个市场的资本主义法则,废除了把人和事物变成商品的法则,人类历史就完全变成了世界历史,世界就变成了人类世界。资产阶级为那些要置它于死地的人锻造了武器,培养了为它送葬的人,它在现代工人身上既找到了自己的否定,也找到了自己的完成。资产阶级开创了现代,而工人则完成了现代。

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是最近几个世纪历史的特征,但人们对这一点的关注还不够。然而,《共产党宣言》相当明确地指出,阶级斗争首先是最近几个世纪的特征;它主要是我们时代最后几个世纪的特征,即现代技术出现的几个世纪--马克思主要抨击的时期。阶级矛盾的激烈程度和范围与现代技术、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时代相吻合。在《宣言》中的一段话中


因为我们发现使用了 "世纪 "一词,难道我们不能准确地理解为 "世纪 "而不是 "千年 "吗?"但是,无论它们(即阶级对立)采取什么形式,有一个事实是过去所有时代[Jahrhunderten-centuries]所共有的,即社会的一部分剥削另一部分。


马克思的图式基本上适用于趋于普遍化和世界化的历史阶段。他的语言正是为人类的这一时代发出声音。这是否意味着他不关心或不想同时阐明东方帝国和亚洲人民的冒险、希腊城邦、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以及中世纪和封建发展形式的命运?毫无疑问,马克思希望囊括整个历史。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发刊词》发表后,有人对他提出了一些反对意见。回顾一下序言中的精辟论述,根据这一论述,正是特定的生产方式--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关系--作为基本的经济结构,决定了与这一特定条件相适应的法律和政治上层建筑以及社会意识形式。一位批评家虽然承认这一论断在物质利益占主导地位的现代社会是正确的,但却不承认它在天主教占统治地位的中世纪以及政治为王的雅典和罗马也是正确的。针对这一反对意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

首先,如果有人认为这些关于中世纪和古代世界的老生常谈是别人所不知道的,那就太奇怪了。然而,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中世纪无法依靠天主教生存,古代世界也无法依靠政治生存。恰恰相反,正是他们谋生的方式解释了为什么在这里,政治起着主要作用,而在那里,天主教起着主要作用。至于其他方面,只要稍微了解一下罗马共和国的历史,就会知道它的秘密历史就是土地财产的历史。另一方面,堂吉诃德很久以前就因为错误地认为骑士活动与社会的所有经济形式相容而付出了代价。 24 24 ^(24){ }^{24}

马克思绝不放弃他的图式的全部有效性,也绝不放弃他的理论的全部有效性。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普遍性。然而,他并不是一个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有时不乏某种意识,某种讽刺。他认识到,他的观点和图式、他的方法和范畴,首先只有在它们赖以生存的历史条件下才是完全有效的,它们是在历史条件的子宫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承认"劳动的例子突出地表明,即使是最抽象的范畴,尽管它们在所有时代都是有效的,但正是因为它们是抽象的,所以它们即使以抽象的具体形式存在,也同样是历史条件的产物,而且它们只有对这些条件并在这些条件的框架内才保持其充分的有效性。 125 125 ^(125){ }^{125} 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图式,尽管对东方和亚洲帝国、希腊和罗马的城市和共和国以及中世纪的国家都有效,但只有对其作为产物的经济、社会和历史条件并在这些条件的范围内才完全有效。近代世界起源于西方,但逐渐成为世界性的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制度,为技术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资产阶级不仅创造了现代世界,也孕育了现代世界的否定者,为否定现代世界的人铺平了道路。它的否定者将是社会主义世界的主角,是摆脱了一切特殊占有的普遍化技术的世界的主角,是废除了一切人剥削人的行为的人类社会的主角。事实上,资产阶级已经为未来世界做好了准备。"资产阶级把国家置于城镇的统治之下。 它创造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相比大大增加,从而将相当一部分人从愚蠢的农村生活中解救出来。正如它使乡村依附于城镇一样,它也使野蛮和半野蛮国家依附于文明国家,使农民国家依附于资产阶级国家,使东方依附于西方"。 26 26 ^(26){ }^{26}

难道不是在资产阶级、资本主义技术的推动下,世界开始普遍化,因为技术消除了差异和特殊性吗?"资产阶级社会是历史上最先进、最复杂的生产组织。因此,表述其关系的范畴以及对其结构的理解,可以使人了解以前存在的一切社会形态的结构和生产关系,而这些社会形态的废墟和组成部分曾被用于资产阶级社会的建立。. .人的解剖学是


28 28 ^(28){ }^{28} 然而,他并不承认人们可以抹杀一切差异,他要求人们慎重对待广博的经济学见解。因此,他对那些 "抹杀一切历史差异,在一切社会现象中只看到资产阶级现象 "的(经济主义)经济学家的 "见解 "提出了抗议。 " 29 " 29 ^("29){ }^{" 29} 马克思毫不畏惧地写道:因此,尽管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范畴确实适用于所有其他社会形态,但这一点必须被视为 "无价值的"......。. ." 30 30 ^(30){ }^{30} 这粒盐在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者的所有见解中都消失了。

对盐粒的要求与自我批判的需要密不可分。因为一个社会形态只有通过自我批判、自我意识的觉醒,才能理解前人。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不以自己的意识形态而以现实生活来评判自己。同样,对过去社会形态的历史理解也不能与那些时代对自身的幻想相同。从历史认识的高度来看,那些时代的人们对其现实实践的想法绝不能转化为决定事物的实际力量。如果对任何时代关于自身的言论或想法信以为真,就会成为其意识形态幻想的受骗者。 31 31 ^(31){ }^{31} 我们也不能想象 "后来的历史 "是 "先前的历史 "的目标;"先前的历史被冠以'命运'、'目标'、'萌芽'或'观念'等字眼的东西,只不过是从后来的历史中,从先前的历史对后来的历史产生的积极影响中抽象出来的。 32 32 ^(32){ }^{32} 因此,历史的成为并不像在天真者或神秘主义者看来那么片面,追溯投射和双向影响的作用实际上更为复杂。没有什么 "世界精神"(Weltgeist)可以支配历史的材料。统治当前社会混乱并使个人臣服的力量,在他们看来是某种外来的、更高级的力量,是历史普遍化和 "世界市场"(Weltmarkt)的必然结果。 33 33 ^(33){ }^{33} 为了使历史真正成为世界历史,必须废除世界市场,这个世界历史上的最高力量,"它像古人的命运一样徘徊在地球上空,用看不见的手把幸运和不幸分配给人们,建立帝国和推翻帝国,使国家兴起和消亡"。马克思认为,这样一来,经济力量将不再盘踞地球。但是,他所设想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mondialité ouverte)吗?新世界是否会


意味着新的、彻底的进步?


"马克思写道:"所谓历史进化,一般来说,取决于这样一个事实,即最新的形式把先前的形式看作是自身发展的阶段,并且总是以片面的方式来设想它们,因为只有在相当特殊的条件下,社会才很少能够对自身采取批判的态度。" 35 35 ^(35){ }^{35} 从资产阶级社会开始批判自身的那一刻起,它就显示出自己能够理解东方、亚洲和中世纪社会,即使是以片面的方式。经济并不只是在人们开始谈论它时才开始存在。但要谈论它的过去和现在,就必须能够在当代社会和经济的层面上进行起码的自我批判。完成资产阶级自我批判的任务落在了无产阶级身上,它将对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推向了最终的结果。自我批判只是否定批判的前奏。无产阶级的否定式批判旨在废除私有财产,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化,解放历史的动力--技术。同时,无产阶级解放了自身,解放了整个人类和社会。那么,批判的完成就意味着废除一切使人和物重化的东西,一切使人的生活非人化的东西,一切阻碍生产力全面发展的东西。马克思坚信,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废除,一切异化都将停止。 经济异化、政治异化、生存异化和意识形态异化都将化为零,因为它们都归结为基本的经济异化,不能不因经济异化的取消而取消。

马克思对庸俗政治经济学的一切非历史概念进行了热烈的论战。他强烈谴责粗鄙的经济主义。他拒绝接受任何关于经济范畴超越其诞生世界的全部价值的主张。但这一切并没有使他摆脱经济学的束缚。此外,他还能对经济世界进行反思而不牺牲它吗?因此,马克思关于通过废除基本经济异化来实现全面交易的整个理论,背负着它希望从人类背上卸下的重担。马克思愚昧天真地认为,只要废除了异化的一个基础,整个异化的范围--最好是整个异化的金字塔--就会当然地消除。在他一生的不同时期,他不时地想知道 "完全 "开放的


马克思在 1843 年 9 月写给朋友鲁格的信中说:"特别是共产主义是一个教条式的抽象概念;我想到的是实际存在的共产主义......而不是其他想象的或可能的共产主义。1843 年 9 月,马克思在给朋友鲁格的信中写道:"特别是这样的共产主义是一个教条式的抽象概念;我想到的是实际存在的共产主义......而不是其他想象的或可能的共产主义。. . .相反,他始终坚持二者同一性的论断,即 "通过共产主义革命和与之相同的私有财产的废除......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 37 37 ^(37){ }^{37} 或者又是这样: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超越,是人〈自我异化〉,因而是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和为人而占有", 38 38 ^(38){ }^{38} 然而,马克思无法回避这样一个问题:人是否可以拒绝一种权力的东西,并在拒绝时不受其影响。他看到,共产主义作为否定私有财产的运动,继续受到它所否定的东西的感染。马克思从来没有成功地将庸俗的、粗暴的共产主义与作为全面交易机构的共产主义彻底区分开来。他甚至没有看到--也没有预见到--对资本家的征用并不一定会结束人对人的剥削,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简单压制并不等同于一切征用的实际结束。马克思未能认识到权力意志。 他无法预见,在废除私有财产之后,权力和占有的意志还能重组和改革。他对还原的狂热使他看不到私有制并不是所有剥削的首要来源和唯一基础,更不是所有异化的首要来源和唯一基础。他坚信,以摆脱私有制的技术为基础的人对自然的剥削不会导致人对人的剥削。

然而,天才思想家有时会灵光一现,领悟到一些并不能证实其论点的东西。马克思认识到,共产主义不能以它希望废除的私有财产来定义。因此,它的正确真理受到了它所反对的东西的污染。不过,也许人们应该想到,它作为异化而存在的东西将是一种更加敏锐的异化,因为经历过它的人会意识到这一点。共产主义是否定人的否定(即私有财产)的否定。它是否定之否定,它所否定的是


标志着它的实在性。尽管马克思努力仅仅从人的实在性出发,人是卓越的存在,人是人类世界的总体,人是客观的、生产性的主体,人只是建立在自己的基础之上--尽管马克思作出了所有这些努力,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受到了一切在它自己看来否定人和再造人的东西的强烈影响。在马克思 1844 年著作手稿的严重残缺部分中,我们仍然可以读到以下几行文字:


" dots\ldots 如果我们把共产主义本身定性为否定之否定,定性为通过否定私有财产的中介对人的本质的占有,那么,人的生活的真正的〈异化〉仍然存在,而且越是意识到它的存在,这种异化就越是存在,因此,它只有通过实行共产主义才能实现、 39 39 ^(39){ }^{39} 而就在这段感人的文字之后,马克思又说了一些我们已经听过的话:历史将完成这一运动,尽管它将是一个漫长而严峻的过程;我们必须把事先获得一种对这一历史运动的有限性和目标的意识,一种超越这一现实运动的意识,看作是真正的进步。

因此,共产主义虽然被视为克服了一切异化,但仍然受到与之相反的异化的感染和影响,它所包含的否定性将导致它本身被超越。马克思在他最敏锐的时刻,确实成功地思考了共产主义的问题,并向它提出了直接的问题。他想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资本主义进行根本性的限制,却没有更仔细地观察那些来自前者并将进入后者的因素。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经济和社会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不可能也不会看到在这种经济和社会中将资本主义普遍化和集体化的东西,因此可以说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社会化。马克思直到最后也没有看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是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和实证主义的继承者的方式。他不是一个懂得所谓的资产阶级生活形式比资产阶级本身更适合生存的人。因此,他拒绝在新社会中看到"'资产阶级形式'的根本民主化和普遍化",拒绝看到这种奇怪的、牢固的、错误的 "资产阶级 "的延续--不管有没有资产阶级人本身。

共产主义一心想要废除独立的经济生活和迄今为止存在的生活生产的经济模式,想要把人从经济力量中解放出来,然而


共产主义的本质是经济组织。 40 40 ^(40){ }^{40} 如果共产主义确实是一场以实际手段追求实际目的的实践运动,又怎么会不是这样呢?既然共产主义的目标是彻底解放技术,既然技术是经济核心的源泉,这难道不是不可避免的吗?

马克思对经济的理解是模糊的、多义的。马克思急于看到历史的进步,没有花时间去研究仍然存在的问题。他没有认真考虑生产资料社会化可能不会终结人类剥削的前景。对征用者的征用、私有财产和习惯分工的废除,应该把人类引向对全部生命的人类和社会占有。当然,在新社会中会有占有,甚至会有财产,但这种占有不会是占有性的、被重新整合的,就像财产不会是个人的一样。既然所有生产都是用技术占有自然的过程,既然所有消费都是对生产技术产品的占有,那么任何社会形态都离不开占有和所有权(私有制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因为 "在没有财产形式的地方就没有生产,因而也就没有社会,这是同义反复......。什么也不占有的占有是自相矛盾的。"4 《共产党宣言》在此也给出了人们所希望的所有具体说明:"共产主义的显著特征不是普遍废除财产,而是废除资产阶级财产。. ..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的理论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废除私有财产!废除私有财产!" 42 42 ^(42){ }^{42} 社会主义社会在把经济变成国家事务的同时,甚至在把经济真正社会化的同时,难道不会有成为一种普遍资本主义的危险吗? 共同和公有制以及集体占有是否与所谓的普遍资本主义制度完全不相容?马克思没有这样回答这个问题,因此他的回答有不同的方向。"因此,当资本转化为共同财产,转化为全体社会成员的财产时,个人财产并没有因此转化为社会财产。改变的只是财产的社会性质。它失去了阶级性"。 43 43 ^(43){ }^{43} 资本表现为一种 "物",一种res,并通过作为一种拜物教的权力而拥有统治权,它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这种社会关系仍然是


蒙蔽。它 "物化"(chosifie)了,它把它接触到的一切--它接触到的一切--都重新物化了,因为它把一切都转化成了商品。在资本主义的框架内,作为其基础的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丝毫不会变得透明。另一方面--作为同样情况的一部分--对那些被资本主义压垮的人来说,资本似乎来自某种神秘的社会力量,社会成员可以通过镇压个别资本家来掌握这种力量。当资本主义被废除后,(资本主义的)资本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共同财产时,社会主义社会不应该因此成为全民资本家,因为这种社会所有制将不再剥削雇佣劳动。集体所有制模式下的社会主义社会将从根本上打破雇佣劳动对资本的束缚。雇佣劳动本身、资本本身,以及生产雇佣劳动的补充品使其也可能受到剥削的情况都将不复存在。

我们必须认识到,马克思从未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设想为实现人间天堂。他禁止自己过多地窥视未来。他时不时地给出一些指示,但也仅仅是指示而已。这是其中之一:

现在,让我们换一种方式,想象一个由自由个体组成的共同体,他们共同使用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在这个共同体中,所有不同个体的劳动能力都被有意识地当作共同体的综合劳动能力来使用。这里重复了鲁滨逊劳动的所有特点,但不同的是,这些特点是社会的,而不是个人的。他生产的一切完全是他个人的劳动成果,因此只是他自己的使用对象。我们社会的总产品是社会产品。其中一部分作为新鲜的生产资料,仍然是社会产品。但另一部分则被社员作为生活资料消费掉。因此,必须在成员之间分配这部分产品。分配的方式会随着社会的生产组织和生产者所达到的历史发展程度而变化。 44 44 ^(44){ }^{44}

无论如何,在集体所有制的框架内,所有社会成员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将根据自己的劳动,在完全实现共产主义的阶段将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分配社会产品,这将使它


任何人都不可能通过征用的方式将他人的劳动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生产工具将被共同利用,所有人都将占有所有人的劳动。不要忘记,废除私有财产也就意味着废除分工(习惯意义上的分工)。劳动分工和私有财产是相同的,因此,如果不同时废除另一个,废除其中一个是行不通的。但是,我们已经试图看到,这种废除,或者说这种废除的前景,是如何带来某些困难的。

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不会使人类回到早已被取代的水平。这绝不是一个恢复人类不成熟世界的问题,那时人类 "还没有割断把他与原始部落共同体中的同胞联系在一起的脐带"。 46 46 ^(46){ }^{46} 直接性和准自然透明度的条件既不能重新发现,也不能重新创造。它们依赖于技术的不发展。从那时起,生产力在漫长而痛苦的发展过程中开始了征服的劳动,最终创造出了允许超越重化的技术条件。尽管技术的发展使人类更加异化,但它为人类的解放创造了物质可能性。世界和历史可以成为自由联合的、社会化的人的作品,即 "由他们按照既定计划有意识地调节 "的生产。 47 47 ^(47){ }^{47} 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要回到资本主义重化和商品生产抽象统治之前的状态,而是要时刻警惕人们在生活中戴上假面具,警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伪装成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在资产阶级时代之前,曾有过这样一个时代,虽然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戴着面具,但 "个人在从事劳动过程中的社会关系 "清楚地表现为 "他们自己的相互个人关系......而不是伪装起来的"。......而不是伪装在劳动产品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外表之下"。 48 48 ^(48){ }^{48} 这是在技术不够发达的基础条件下发生的。 资本主义通过创造现代工业结束了这种关系。反过来,共产主义要废除资本主义的再统一,就要按照总体计划的秩序,有意识地控制不断发展的技术。

人类会因此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吗?当技术的异化被废除时


(加上无产者和资本家的异化,因为占有者阶级和被剥削阶级都代表着人的自我异化),人类历史能否战胜必然性的力量?马克思并不急于退出这一领域。在《资本论》第三卷中,他写道:

事实上,只有在由必然性和世俗因素决定的劳动停止的地方,自由的领域才真正开始;因此,就事物的本质而言,它超出了实际物质生产的范围。正如野蛮人必须与大自然搏斗以满足自己的需求、维持和繁衍生命一样,文明人也必须与大自然搏斗,而且必须在各种社会形态和各种可能的生产方式下这样做。随着人类的发展,物质需求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但与此同时,满足这些需求的生产力量也在增加。在这一领域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即相关的生产者,合理地调节他们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把自然界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是像自然界的盲目力量那样受自然界的支配;并以最少的能量消耗,在最有利于和最符合人性的条件下实现这一目标。尽管如此,它仍然是一个必然的领域。在它之外,人类能量的发展才刚刚开始,它本身就是目的,是真正的自由领域,然而,只有以这个必然领域为基础,才能绽放出自由之花。缩短工作日是其基本前提。 49 49 ^(49){ }^{49}


那么,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能否克服必然性,并以必然性为基础?它能实现 "自由 "的统治吗?马克思说它会。因此,马克思在宣称现实、存在、世界、总体性和人类历史的本质在于物质生产的同时,又谈到了 "超越实际物质生产领域 "的东西,这个 "超越 "虽然是人类历史所固有的,但并不因此而不能超越物质生产。一旦物质生产确立了它的全能性,一旦它征服世界的成就无处不在,一旦技术从与自然的斗争中取得胜利,那么 "现实 "之谜,即世界整体、人类和社会历史的存在中的生成之谜,是否会在物质生产之外的视野中揭示出来,并且超越物质生产?


政治问题


政治问题的模糊性和多价性并不亚于经济问题;事实上,政治问题的模糊性和多价性更强。马克思的目标是废除政治,在他看来,政治从来都不是一种太现实的力量。有时,他似乎承认国家和政治具有一种近乎本质的现实性,使它们不仅仅是内容的简单形式,而这种内容之所以是现实的,是因为它是经济的--在这里,形成的行动也是一种否定。例如,他可以把国家看作是有某种基础的。马克思说,在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矛盾中,"共同 "利益采取了国家这种独立的形式,从而构成了一种虚幻的共同体、然而,他承认这种情况的发生 "总是基于每个家庭和部落聚合体中存在的真正联系,如血肉、语言、更大规模的劳动分工和其他利益,特别是,正如我们稍后将详述的那样,基于已经由劳动分工决定的阶级,这些阶级在每一个这样的人群中分离出来,其中一个阶级支配着所有其他阶级"。"50 马克思还看到,在游牧民族和中世纪,"只要马和剑是真正的生活手段,它们也就被公认为生活中真正的政治力量。

然而,"马克思 "继续指责所有史学只看到历史中 "王公和国家的政治行动",对民族和政治形态赖以产生的 "真正的历史基础 "视而不见。各种史学,无论是伪客观的还是主观的,无论是法国的、英国的还是德国的,"特别是在每一个历史时代,都不得不分享那个时代的幻觉"。 52 52 ^(52){ }^{52} 政治并没有被看作是赋予真实动机以形式的行动,也没有被看作是一种因实际实践的无能为力而被激发出来的力量,以充分实现人和社会的价值。政治是社会现实实践趋势的总结,也是社会斗争的总结,作为经济基础上的一种上层建筑形式,政治从来没有摆脱过异化,它只有在被废除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正如宗教是人类理论斗争的目录一样,政治国家是实践斗争的目录。 53 53 ^(53){ }^{53} 然而,我们必须对这一目录、这一简历进行分析,因为在人的主权、公民的主权、国家的主权的表象下


私有财产部署其力量。马克思希望废除作为独立事物的经济生活、私有财产、劳动分工和商品领域,他同样希望废除政治生活和国家、官僚化的公务员制度和行政组织领域。但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利益,国家和政治可以被废除吗?人类自身的力量,就其本质而言是社会力量,能否在没有政治形式的调解下组织、协调和规划出来呢?马克思毫不犹豫地回答了这个严肃的问题。

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恳切地呼吁在人的自身力量和社会形式之间建立一种认同。"只有当现实的、单个的人把抽象的公民吸收到自己身上;当作为单个的人,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在他的工作中、在他的人际关系中,他已经成为一个物种;当他已经认识到自己的力量(force propres)是社会力量并把它组织起来,从而不再把这种社会力量与作为政治力量的他自己分开的时候,人类解放才是彻底的。 , 54 , 54 ^(,54){ }^{, 54} 这个英俊的要求难道不是抽象的吗?那么,个体的人在其经验生活中能否与整个人类社会相吻合呢?人类的物种能否克服中介,超越其分裂,赢得认同?在技术完全规划好并在地球范围内存在的情况下,由所有个人组成的整体社会能够没有国家和政治管理,没有任何权力组织(权力总是对事物和生命的权力)吗? 55 55 ^(55){ }^{55} 介入需求和生产的组织与分配和满足的组织之间的器官和有机体是否可以变得多余?

就废除政治和国家、行政和官僚机构的前景谈论马克思乌托邦,无助于我们更好地看清问题。人们多次提请注意马克思设想中的这种无政府主义腔调。然而,从这一点出发,我们甚至还不能确定,我们是否能够理解,总体技术(而非总体人类)的整体发展如何会使政治本身变得毫无用处。技术并非不能吸收政治。人的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关系实际上也不可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也许,制度是如此缺乏生命力,以至于它们将被揭示为无法生存下去,无论是以现在的形式还是以修改后的形式。在处理具体的政治问题时,我们不应再采取粗暴的方式--"我 "是指 "我",而不是 "我"。


正如我们继续使用十九世纪政治理论的概念一样。技术正在越来越多地颠覆惯常的政治程序,或许正准备废除作为政治的政治;在这种情况下,技术将接管政治的任务,但不一定会进入马克思以过于田园诗般的和谐语言所设想的世界。

毫无疑问,马克思确实相当忽视权力意志及其所隐含的所有矛盾和冲突根源。他认为,废除一般的经济异化,特别是资本主义异化,也将废除一切国家和政治上层建筑、一切专门的公务员制度和一切官僚制度。他还认为,民族国家被人类的普遍历史所吸收,这无疑比前一种观点现实得多。他深信,在世界社会主义社会,在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国家,即没有任何具体权力形式的社会,暴力革命和战争仍将是未知数。马克思从这一观点中汲取了力量,而我们更倾向于从这一观点中看到他的弱点。然而,不应人为地区分力量和弱点。

我们有理由认为,正如马克思所主张的那样,废除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将为人类活动开辟一个新的天地,即游戏天地。随着习惯意义上的劳动作为劳动被废除,那么人类持续的、多种形式的生产活动不就是游戏吗?政治不再有存在的必要,权力也不再作为一种特定的自主力量而存在,那么,所有体现人类事业凝聚力的东西不都将在一种游戏中得到保障吗?这种能量和形式的游戏与已知的各种游戏并不相似;它将制定自己的 "规则",而不必服从任何超验的意义或任何外在于它的目的。人类的整个经济史和政治史或多或少都是悲剧;而当社会形式和力量衰竭时,也就是我们现在正在目睹的这一景象,一切又在喜剧中经历了第二次死亡。我们看到,马克思认为喜剧是任何历史形式的最后阶段,是戏剧的错位重复,而戏剧的真正主人公早已死去。马克思认为,历史遵循这一进程是为了让人类能够轻率地与其过去决裂,他要求 "现代旧制度 "的政治权力拥有这种令人高兴的历史命运,这种滑稽的结局。包含这些论述的文本是马克思的《对黑格尔哲学批判的贡献》。

对,导言 "是这样说的:"现代旧制度不过是世界秩序中的'喜剧演员',而真正的英雄已经死去。 566 566 ^(566){ }^{566} 在指出人类社会活动将以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新地平线的可能性时,我们想到的是一种不再是悲剧性和戏剧性的游戏,因为这种东西的主人公已经死了,或者是喜剧性的,因为喜剧性的模仿将经历第二次死亡,在彻底的嘲笑中死亡。这种戏剧将懂得如何超越悲剧和喜剧,从而可以发挥自己的形式和能量。

以马克思自居的政治游戏,以马克思为起点、旨在建立自称为社会主义的社会和国家的政治运动,似乎离其创始人的目标非常遥远。 57 57 ^(57){ }^{57} 尽管如此,这场运动、这些社会和这些国家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实现了作为其起源的思想;无论如何,它们实现了这种思想的某个层面(即其最重要的层面),同时却 "背叛 "了对其初衷至关重要的一个重要的轴心要素。思想家马克思曾多次指出,无论是哲学体系还是政治体系,实现它们的真理(这总是一件错误的事情)就意味着它们的废除和垮台,每一次伟大的胜利都是失败的前奏。马克思关于资产阶级民主的论述,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运动来说,难道不是同样正确的吗?马克思倾其全部精力敦促社会主义批判推动代议制走向其最后的、致命的胜利,以便在这一胜利中,并通过这一胜利,找到它的垮台。因此,他在给鲁格的信中写道:"他(社会主义批判者)通过把代议制从其政治背景提升到一般背景,并通过主张代议制应有的真正意义,同时迫使这个政党超越自身,因为它的胜利同时也是它的失败。 58 58 ^(58){ }^{58} 目前,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把社会主义制度从其政治形式提升到一般形式,并宣称其应有的真正意义,这难道不是迫使它超越自我,因为每一次胜利都会导致一次失败,而失败又会为新的征服奠定基础吗?


人类学问题


共产主义希望在世界历史上首次建立的人是物种人(Gattungszuesen),是全面的人、


人是其自身的基础,既创造了作为人的自己,也创造了世界。尽管他从未存在过,但这个人能够而且必须存在,不是按照某种人的形象、某种人的理想存在,而是通过不断的变革--人类活动而存在。虽然人是完全发展的个体,但在马克思看来,人将是完全社会化的,因为总体社会和总体人将合二为一。马克思的观点将人理解为人类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个人的个体存在都融入了世世代代的成为之中。

过去的人类尚未成熟。技术还没有切断他与自然和原始社会之间的脐带。另一方面,在生产极其简单和完全显而易见的不同时代,人被困在直接专制和奴隶制的关系网中。同样,原始人或古人并没有把他的基本的、客观的能量投入到适合于自我发展的生产力中去--自我发展既指这些力量的发展,也指人自身的发展(当然,这种发展同时也是人的异化)。当人通过发展生产而逐渐发展,当人通过发展劳动生产力而作为人生产自己时,他也进一步异化了自己,再造了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对他来说仍然是异己的产品对象的拜物教世界中。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社会完成了这一过程,将人转化为物,并虚假地赋予物以 "个人 "属性。人戴上了社会的面具,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采取了物与物之间关系的形式--事实上,他们不仅仅是 "借用 "了这种形式,他们实际上是把自己变成了物,把自己再造了。商品生产的统治使一切都成为商品,在世界商品交换中,"人 "与 "物 "变得混淆不清。然而,这个社会发达的技术使人类能够以一种实用的、技术性的方式设想自己的全面发展和充分解放,条件是废除资本,随之解放技术力量以及人类自身和社会的能量。 生产力在资产阶级制度范围内的高度发展,以及异化和再统一的完成,构成了人类获得对自身力量的反思意识,并开始征服和占有自身存在以及一切存在和制造的条件。

马克思认为,是人生产了人。通过生产


人的生命是自己生产自己。人的(人)存在、人的本质和人的存在都只归功于他的生产劳动。人既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大自然创造的。作为人,他是自己创造了自己。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是完全激进的。他不承认有比人类生产力更高的决定权。生产是一种绝对的理论力量;在生产中首先存在着行动。生产也是否定性的动力,它发展出反面的力量。最后,正是在生产中并通过生产实现了最高的综合。

工人创造了人类,发达的技术为人类人性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人一直是异化的。私有财产和商品生产制度将人完全再造,但与此同时,在大自然转变为历史(dans le devenir-histoire de la nature)的过程中,第一次产生了能够完全自我解放的人。对马克思来说,人的解放、对再统一的废除、实际的交易,意味着重新整合和回归,意味着人对人的存在的重新征服,尽管这种存在方式还从未施展过它的力量。经济异化的废除以及随之而来的所有异化的废除将使人能够占有他的存在,而他的存在又是从未存在过的,它的成为导致了目前的事物状态。然而,正是这种事物的状态,使人在人类和社会的成为中实现其充满能量的可能性成为可能。

马克思似乎无法逃脱历史的每一个阶段所遭遇的命运,尽管他做出了非凡的努力来避免屈服于这种命运。在他的视野中,我们难道找不到一个出发点,即和谐的整体、完整的统一,虽然在经验上从未存在过,但在消除异化之后,在一个和解的未来,它将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重新获得?难道我们在这里找不到一个漫长而痛苦的渐进异化过程的概念,这个过程在现在达到了顶点,并孕育了未来?难道我们没有发现一个未来,它赋予所有被异化过程束缚的事物以自由,并创造出将完成重新整合、回归和重新征服的人类吗?我们不想把马克思的思想归结为一种系统的图式,不想把它放入与它格格不入的模子里,不想把它禁锢在一个圆圈里或一个圆周运动的图式里,但我们仍然不能不想到,在马克思那里有一条道路,它把人的存在作为一种假定的东西,通过否定人的人性的过程,从而走向他与他的存在的和解。


人与世界的成为。综合、否定之否定--即未来的共产主义、异化的废除、人与自身以及人与世界的和解--否定了对立面--即私有财产和重化的领域、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当下--重新加入了论题--即首次将人的存在作为完整的物种人,而这个物种人从未在任何过去的时间中存在过。如果不对这种观点进行一些阐释,可能就无法断言任何全球性的历史思想。然而,马克思的视野是动态的:对他来说,问题在于由人并为人征服世界,而人在这一永久性的征服中将实现自身的(再)征服。

我们并没有从马克思本人那里学到很多关于全人类的东西,关于这个实体的东西,他只是通过发展生产技术使自己异化,而这种生产技术使他重新征服成为可能和必要,使他在得到充分发展后能够作为全人类而宣称自己是全人类。人的整体性在于未来。全人类将不再被异化,将克服自身的分裂。虽然我们不能以天真和概括的方式来理解全人类,虽然我们应该把它看作是在时间的历史成为中对一切存在的和由人产生的以及为人产生的一切的全面开放,但马克思的全人类确实让人会心一笑。更有甚者,我们有权怀疑,马克思关于人将克服自己的一切异化--一切异化--进而完全征服自己和世界的要求本身是否具有意识形态性。我们也有权认为,这种要求本身就是一种 "异化",而这种 "异化 "更加抽象和虚幻,因为它假装要终结一切异化。

人能够不再 "完全 "破碎和纠结、永远不满足和极度不快乐吗?他能不再为消极所动吗?除了废除人本身,所有人类学的、人性的和存在论的 "异化 "都能被彻底废除吗?

马克思对全人类的要求是疯狂的乐观主义。这是一个宽广而慷慨的要求,它要求人们无怨无悔地献身于一项无限期的任务。然而,马克思所说的 "人的物种 "却面带愁容,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他的语言贫乏;他的思维与实践紧密相连;他的爱情和死亡对他来说不再是问题,而仅仅是繁衍过程的一部分,是人类世代相传的过程中发生的事情。"一方面......,但另一方面...... "是对 "爱 "的解释。


马克思将这种思维方式斥为折衷主义、平庸、摇摆不定和小资产阶级。但马克思所勾勒的人的概念难道不是 "小资产阶级 "吗?难道悲剧性的、高尚的个人和伟人统治的终结,以及工人的解放,不会把一切都归结为世界范围内单色灰色的普遍平均性吗?


仅仅因为人在本质上是人,就说人将在物种层面上以整体的方式成为人,这不足以使人在开放的整体性的 "存在中的存在 "的光辉下占据那个位置。马克思主义对统一性和总体性的狂热在掩盖--事实上,它根本没有掩盖--它所理解的总体性的统一性的意义上取得了拙劣的成功。被命名为总体的人实际上是 "实践唯物主义者"(der praktische Materialist), 59 59 ^(59){ }^{59} 是 "共产主义唯物主义者"(der kommunistische Materialist), 60 60 ^(60){ }^{60} 是从事多技术活动、无动于衷地从事多种多样劳动的人。总体 "人的存在完全倾注于技术和实践、感性、物质、现实和实际的活动之中。那么,"另一面 "又是什么呢?难道仅仅是一些属于上层建筑和升华领域、属于意识形态的云雾、构成虚假的神秘或神话问题而被取消的 "另一面 "吗?或者说,我们是否在马克思身上看到了对一种新型人--技术人--的初步把握,而这种把握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一种近似?一种新的人类类型正在被创造出来,一种将突破所有习惯的形而上学和心理学限制的人类类型,这难道是不可能的吗?形而上学在人的本性中不再占有一席之地,这难道是不可能的吗?


我们无法成功地审视总体个体的个性和主观性,我们完全不知道这种个体的基础是什么,如果存在的话。这意味着什么呢?这个 "个体",这个拥有原子技术的社会中的非原子原子,会超越主观性和个体性吗?主观性的深度既不单纯也不主要是主观主义、心理主义、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问题,如果它们不同时 "保存 "在 "Aufhebung "中,它们还能被超越吗?努力成为世界意识的自我意识能否从根本上被超越?这也许是可能的。也有可能,以这种形式提出的所有这些问题仍然是绝望的哲学问题,因而是马克思想要废除的那种东西。个人历史一旦融入


世界历史不再包含其自身的谜团、沧桑和特殊的恶魔?它将不再受到质疑和痛苦吗?向俄狄浦斯提出谜语的斯芬克斯是否将不再以提问的形式提出关键问题,从而不必得到答案?马克思没有回答这样的问题。不仅如此,他也没有提出这些问题,至少没有明确地提出。


意识形态问题


马克思思想运动本身所产生的问题,更不用说它所引发的问题,没有一个是可以轻易澄清的。此外,我们还缺乏可以将它们置于其中的视野。在经历了投机思想的狂欢和浪漫主义的陶醉之后,马克思希望继续做一个清醒的实践党人,而唯一需要补充的就是对实践的理解。在寻找自己的思维方式的过程中,马克思不断否定黑格尔和浪漫主义,有时点名,有时不点名。他的信念是坚定不移的:崇高的思想和崇高的感情都不能有效地解决真正重要的问题,即实践问题。投机思想所表现出的力量正是其实际无能的反映,而技术力量的发展将使哲学思想的意识形态建构变得无能为力,甚至是多余的。"这种凌驾于世界之上的理想是哲学家面对世界无能为力的思想表现。每天的实际生活都会让他们的意识形态吹嘘不攻自破" 1 1 ^(1){ }^{1}

只要它还陷于无法解决的对立(康德)或推测的矛盾(黑格尔)之中,只要它还混淆真实的存在和头脑中的表象,推测性思维就很难成功地克服真正的对立、真正的矛盾。现实世界与抽象思维依然相互割裂。只要知识和意识背弃现实生活,高高在上,超越现实生活,或把现实生活化解为思想,只要理想主义和意识形态的建构、逻辑本体论的系统化和批判的事业在天堂的云端不断形成,现实生活就会在地球上继续运行。现实异化与意识形态异化相辅相成,这种根本性的不和谐并不构成问题。马克思致力于


他想让这个世界的矛盾爆发出来。

所有被宣称为统一的东西现在和将来都会被撕裂和粉碎。意识与存在、思维与存在、理论与实践可以说是一致的,但它们的统一性或同一性始终是神秘的。没有人想到 "存在着一个意识与存在相区别的世界;当我取消它在思维中的存在,取消它作为范畴或观点的存在时,这个世界依然存在;也就是说,当我改变自己的主观意识而不真正客观地改变客观现实时,换句话说,不改变我自己和其他人的客观现实时,这个世界依然存在。

马克思无可争辩地把世界的整体性视为一个整体,因为它存在于人类活动之中并通过人类活动表现出来;然而,对他来说,整体性也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物质的和现实的,另一个是精神的和理想的。这就是为了统一而必须废除的二元性。然而,尽管非神话的统一,即意识存在与存在、思维与存在、理论与实践、逻各斯与实践的统一,可以被宣称为合成的、总体的、辩证的和单一的,尽管这种统一可以被赋予把这些对立力量(每一种对立力量都错误地把自己当作总体真理)的片面的、各自不同的真理结合起来的任务,但它还是以物质的、现实的存在的名义,在实际生产、物质实践的刺激下完成的。马克思对关键问题的回答往往是在不同于问题本身的层面上。在他对投机思想的模仿中,马克思认为他达到了投机思想本身。他还认为自己超越了它,把康德和黑格尔远远地甩在了后面。但是,他是否只跳过了他声称要超越的东西,他是否也没有达到康德和黑格尔的某些立场呢?


马克思并不太关心对他所宣称的统一性进行反思,这种统一性只是因为一方面充分发展,另一方面又被取消;他的目的在于同时取消现实的差异和他称之为神秘的或推测的认同。无论何时


他提到了曼彻斯特和里昂的工人,提到了(也是被处理过的)人的(被处理过的)群体的存在,例如在《神圣家族》中:

但是,这些受雇于曼彻斯特或里昂工场的大众共产主义工人并不相信,"纯粹的思想 "能够说服他们的工业主子和他们自己的实际堕落。


他们痛苦地意识到存在与思维、意识与生命之间的区别。他们知道,财产、资本、金钱、雇佣劳动等等都不是理想的脑中幻想,而是非常实际、非常客观的〈自我异化〉的根源,必须以实际、客观的方式废除它们,人类才能不仅在思维、意识上成为人,而且在大量存在、生命中成为人。 63 63 ^(63){ }^{63}

马克思所敦促和预见的统一世界就像一个巨大的工作车间,在那里雇主和工人之间的差别将被消除,每个人都将成为雇主和工人。思想将为实践服务--"ancilla tech nae"--头脑不会指向脚步无法到达的世界。哲学首先会被生产,即物质生产技术所吸收,其次才会被知识生产技术所吸收;因为马克思并没有想出解决后者命运的办法。

马克思知道,"因此,思维和存在无疑是不同的,但同时它们又是相互统一的"。 64 64 ^(64){ }^{64} 古老的 ν 0 ϵ ı ^ ν ν 0 ϵ ı ^ ν nu0epsilon hat(ı)nu\nu 0 \epsilon \hat{\imath} \nu ("思维")和 ϵ i ^ ν a l ( " b e i n g " ) ϵ i ^ ν a l ( " b e i n g " ) epsilon hat(i)nu al("being")\epsilon \hat{i} \nu a l(" b e i n g ") 在avtó("同一")的统一中,继续引发问题。 65 65 ^(65){ }^{65} 马克思是否也认识到,想要用脚走路,就有可能失去头脑?至于这个 "头",至于投机精神和 "唯心主义 "辩证法,至于作为超越现实运动的 "抽象 "思想和意识,马克思并不十分确定该如何对待它。我们注意到,在他所走的道路上,有许多地方都让他感到尴尬。这是无法回避的问题--思考的头脑就在那里,而且继续困扰着他。人类能够停止用 "脑袋 "思考吗?因为要求超越智识主义并不能完全解决思想的存在与成为的问题。人类大众需要完成的真正的、生产性的、实用的和技术性的工作,以及人类正在进行的无休止的工程,是否被要求


一旦废除了原来的劳动,一旦废除了劳动分工,从而废除了物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这些难道仅仅是用脚走路的问题吗?人类是否会利用技术工具,按照脚下的辩证法来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运动?我们曾多次指出马克思在思想和意识、理论和观念问题上所遇到的困难,一句话,在 "头脑 "问题上所遇到的困难。他尽可能地把这些 "力量 "还原到现实和实践中,还原到显示实际效果的活动中;然而,这些 "力量 "继续在起作用,不断造成令人尴尬的问题。有时,马克思甚至赋予这些 "权力 "以特权,相对于本应战胜它们的对立机构所发挥的特权而言。接下来《资本论》中的一段话应该让我们反思这个标题所提出的问题,它对主动性提出了指控,而黑格尔辩证法正是在这个标题上行走的,为了让它用脚行走--如果不是思考的话--这个标题必须被推翻。

我们预先假定劳动的形式是人类独有的。蜘蛛的工作类似于织布,蜜蜂在建造自己的巢穴时让许多建筑师汗颜。但是,最差的建筑师与最好的蜜蜂的区别在于:建筑师在现实中建造建筑之前,先在想象中建造它。在每一个劳动过程结束时,我们都会得到一个在劳动开始时就已经存在于劳动者想象中的结果。他不仅改变了他工作的材料的形式,而且还实现了他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为他的工作方式提供了规律,他必须服从这个规律。 66 66 ^(66){ }^{66}


因此,头脑的运作--运作的思想、对要做的事情的想象、从一开始就知道实践活动将导致的结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有时会以 "唯心主义 "的方式来看待这种作用,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他通常会诋毁头脑的建构,诋毁思想、想象、知识和意识的运作,认为它们是物质实践和真正技术的异化反映。与其说这整个问题是辩证的,不如说是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在这里,任何辩证法都无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马克思本人主要说的是辩证法不是什么或一定不是什么,而不是辩证法是什么以及它如何部署自己的游戏。

马克思的 "真正的人道主义"、他的历史辩证唯物主义和主要是实践的唯物主义,以及他的开放式的共产主义,只是否定了传统的形而上学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权力。但是,意志所希望废除的东西并不会因此而立即不复存在;超越运动携带着许多它所希望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们是超越运动的基础。马克思比他自己所想和所愿的要多得多,他仍然是 "形而上学 "的支流,而 "形而上学 "即使站起来了,也仍然在起作用。而这正是阻碍他对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异化的命运有清晰认识的原因。让我们不要过于草率地得出结论,认为马克思未能成功地开辟一种全新的现实、一种新型的活动领域。也许,不能解决从思想中产生的疑问和问题属于这种现实和活动的 "本质"。马克思希望实现哲学,即投机的、形而上学的思想的错误真理;他希望实现并消灭它。在谈到对投机形而上学和一切形而上学发动的战争时,他说:"它(形而上学)将永远被唯物主义打败,而唯物主义现在已经通过投机本身的工作得到完善,并与人文主义不谋而合。 , 67 , 67 ^(,67){ }^{, 67} 投机的劳动,尽管可能是意识形态的、唯心的和异化的,但结果却导致了实践的唯物主义和现实的人道主义,由于新的劳动作为一种全面而实际的东西的存在,它们注定要立即结束劳动的异化和意识形态的异化。 哲学在实现中被废除,也就是说,它实现了自己的真理,废除了自己的错误。

哲学实现了自身;它把自身写入现实;它与现实形成一体。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哲学不再是赫拉克利特以来的哲学,不再是哲学而成为世界,从而成为真正的现实,真正的现实。真正的运动和实践活动的任务是不断实现(去实体化的)"逻辑的事实",而不是迷失在(异化的)"逻辑的事实 "中。68 为了 "存在"、"一 "和 "总体性",哲学思想摒弃了对一切的具体确定。现在是通过在世界中实现它来摒弃它本身的时候了。哲学家们将


谓词变成主词,使两者都变得抽象。现在必须做的是粉碎推测命题及其逻辑辩证法的演绎,将共轭词赶出思想的天堂。存在本身,即 "是",必须停止 "是",才能在历史时间的成为中成为现实。

然而,对于马克思来说,现实仍然是一个难题!他并没有证明现实,而是从现实出发,最终达到现实。对他来说,真正的、真实的、积极的和现实的东西就是常识眼中的真正的、真实的、积极的和现实的东西,这也是马克思之后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他看到了人们的所作所为。马克思反对以哲学的方式看待事物,并声称要超越哲学,他通过对哲学的否定来提出这种实在,并以实在的名义否定哲学。他是因此而落空了哲学思想的运动,还是在另一个方向上超越了哲学思想的运动?在 "解决 "这个最严肃、最具决定性的问题之前,提出这个问题的时机似乎还没有到来。我们几乎还没有开始窥见马克思的目光所指向的方向。提出这个问题变得更加困难,因为马克思还是谈到了 "超越实际物质生产领域的东西, , 69 , 69 ^(,69){ }^{, 69} 然而,哲学应该在这个领域中通过被废除来实现。技术的统治紧随思想领域之后。技术本身就是物质生产的秘密,是真正成为现实的动力。它必须首先在深度和广度上实现自身。它会反过来被超越吗?是否会有超越技术的东西,当然是超越全球的、普遍的技术?让我们对这个问题保持开放的态度。我们不能不这样做,至少目前是这样。


和解即征服的难题


在共产主义的和解领域,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将实现其本质并达到圆满。"自然主义 "是出发点,因此必须在最终结果中得到充分实现。人是受自然驱力和生理需求驱使的存在物,必须通过需求及其满足方式的不断更新,使其驱力和需求得到真正的满足。马克思的自然主义意味着一种 "生物主义"'然而,这种自然主义和生物主义是由生产本能推动的,生产本能在技术上产生了人和人类世界。人文主义始于人,人作为


人的存在是人自身的根本和基础;人的存在是自然的、人类的和社会的,是不可分割的。在人文主义实现的世界里,一切事物,无论是人还是物,都将成为人,一切事物都将在人的实践活动中透明地显现出来,人在自己的作品中将自己的存在对象化。只有在社会主义中才能真正实现人本主义,使每个人的客观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社会主义在这里意味着一种 "社会学"。当然,社会主义一词并不精确。有时,对马克思来说,它指的是一种简单的社会组织,这种组织并不建立真正的新结构,而只是修复旧的大厦。 70 70 ^(70){ }^{70} 然而,从严格意义上讲,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含义是一样的:社会主义使一切存在的和被创造的东西社会化和集体化;它建立了人类社会。因此,社会主义在共产主义中得到了完善。后者以技术的高度发展和私有财产的废除为前提,然后使一切成为人们的共同财产,人们不再是孤立的个人、阶级的成员或国家的公民,而是泛人类社会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是永远处于成为过程中的历史的主角。有了共产主义,自然向历史的转变和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达到了顶点,同时也真正开始了。共产主义的精髓在于由人类征服地球和宇宙,并为人类征服地球和宇宙,因为人类是全面技术的创造者。

自然主义、人文主义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基础是绝对的生产力、实践活动、变革性实践--一句话,是技术。技术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机器和有限的工业生产。它是历史的动力,是将自然转化为历史的力量,是世界历史运动的引擎。因此,它既是出发点,也是到达点(从这里再出发)。技艺是自然主义、人文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础。技艺在原始时代并不发达,后来被异化了,自身也带来了异化,而现在它将得到彻底解放。人与自身、人与世界的和解(征服)将是精湛的技术主义的统治。在实现这种完全的 "有意识的回归,并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中完成" 1 1 ^('1){ }^{\prime 1} 的同时,在自由处置它所发现的一切有用的材料,即按照自己的意愿处置这些材料的同时,这种技术主义将是精湛的技术主义的统治。


cism "有意识地将一切自然前提视为迄今存在的人的创造物,剥夺它们的自然特性,使它们屈从于联合起来的个人的力量。 , 72 , 72 ^(,72){ }^{, 72} 看来,"自然 "与 "人为 "之间的区别注定要消失了。全面技术主义重新攻击和重新征服了过去征服的所有成果,对它们进行了深刻的改造,使它们失去了原有的特征,并将它们保持在一个不断现实化的过程中。所有冒充自然存在的东西都是人为的;另一方面,最糟糕的人工制品也被视为自然。因此,解放了的技术将同时废除 "自然性 "和 "人工性",使一切完全向人和人类大众的感性活动开放。

自然主义-人本主义-共产主义的目标不仅是废除传统的劳动,废除作为独立事物的经济生活,废除人的生产(根据再造规范)。同样需要废除的还有国家、政治和官僚机构、道德和家庭、宗教以及各种形式的意识形态。此外,一切异化和人的存在所陷入的一切陌生都必须被超越,"自然性 "和感性活动之外的任何 "世界 "也必须被超越。这一系列--确切地说,这一系列--消除、取消和超越是共产主义的应有之义,而共产主义终有一天会被取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谈到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超越的顽强意志,对消灭的热情。所有存在的东西都被宣布为不存在,注定要沉入虚无。

所有被视为超感性的事物都因此回到了它们的本源,即感性。作为异化生产的异化产物,它们在被消灭之后必须通过 "总体 "实践重新获得。但是,"超感性 "的力量在被消解之后又如何被重新拾起呢?这种重新汲取又包括什么呢?形而上学完全建立在物质与高于物质的东西之间、感性与其基础之间、物质与精神之间、事物与观念之间的区别之上。取消这种区别意味着形而上学的崩溃。由此可见,形而上学的视角是有限的,它把我们封闭在局限之中。

马克思实际上废除了形而上学吗?我们曾多次试图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或


我们要做的是确定其中心点。最重要的是不要忽视它。马克思首先推翻了希腊人、基督徒和现代人所阐述的传统西方形而上学。他否定了超感性、形而上学和精神的至高无上性,并将它们归结为它们产生的根源。然而,他却赋予感性、历史上的物理和物质以特权地位。因此,他颠倒了形而上学。马克思颠倒了 "颠倒的世界 "即 "真实的世界",从而使真正的现实以一种实际的方式在世界中建立起来,作为被处理过的、用脚行走的世界。 73 73 ^(73){ }^{73} 同时,马克思实现了现代形而上学,在颠倒了形而上学之后又概括了形而上学。看起来,他并没有成功地废除它、消灭它。实践与对实践的理解、现实运动与超越现实运动的意识运动,尽管马克思断言它们是统一的,但它们仍然形成两种秩序。此外,真正的实践再次占据意识形态世界这一事实表明,意识形态世界实际上并没有被消灭。马克思在谈到经过交易的人--因此与自身和整体和解的人--时解释说,他们将 "与整个世界的物质(以及思想)生产发生实际联系,并处于获得享受整个地球(人的创造物)的这种全方位生产的能力的地位",74 这样看来,在思想世界或精神世界(le monde spirituel)被废除之后,还将有一个 "思想的"(或 "精神的"--法语 spirituel)生产技术秩序。 然而,即使在共产主义世界,新的思想(精神)层面(le nouveau spirituel)也不可能是物质实践的层面,因为物质实践被认为是一体的、包罗万象的。它将是不同的。我们曾多次试图指出马克思在 "上层建筑 "力量的最终命运方面所遇到的巨大困难。它们不断涌现在不应该出现的地方。马克思在提到这种智力(精神)生产时,也把它放在括号里 75 75 ^(75){ }^{75} ,但尽管如此,它并没有停止活动。如果说这些新的智力(精神)力量将不再像旧的智力(精神)力量那样,问题决不会因此而解决。它们的 "智力"("灵性")特性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作为智力(精神)的力量,作为思想和意识的力量,它们的简单存在--即使它们只是第二级的力量--表明了统一性并不是完全的和不间断的。因此,人类征服世界的事业会不会没有统一的基础?会不会


超越技术的东西是否会继续存在,尽管技术在竭力吞并它?世界会继续具有双重性吗?

马克思始终坚决反对二元论。柏拉图的二元论(它的起源还没有离开物理)、基督教的二元论(马克思称之为 "真实的")以及现代的 "抽象的 "二元论,都未能真正克服人的人性与否定人性的东西之间的对立。到了现代,这种对立达到了发展的顶峰,以其自身的抽象性包容了一切。"抽象的、反映的对立只属于现代。中世纪是现实的二元论,现代则是抽象的二元论"。 76 76 ^(76){ }^{76} 马克思进一步告诉我们,现代生活,即文明时代,"把人的客观本质同人分离开来,把人的客观本质仅仅看作是外在的、物质的。人的内容并不是他真正的现实性"。77 共产主义时代将完成现代,同时开创一个新纪元。共产主义实践渴望以人的名义征服世界,并以此为目标,那么它能否消除二元论本身以及各种二元论呢?那些掌握了二元论技术的人,注定要实现《旧约》中的话,统治地球,摆脱一切罪恶和诅咒,他们会对整体结构中的二元论漏洞一无所知吗?要征服地球--"人类劳动的普遍对象" 78 78 ^(78){ }^{78} --如果不是宇宙的话,客观主体在摆脱一切禁令的同时,是否也会摆脱压在感性活动上的任何负担?地球的征服者们在把地球、水域和空气变成人类的过程中,会不知道或不敏感于任何一种腐蚀作用吗? 从技术上讲,它们的确会创造自己的生命,也一定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繁衍后代。这对他们来说就足够了吗?马克思为 "整个世界的物质(以及智力)生产 "留出了一些余地;但对于智力(精神)生产的基本表现方式,他却只字未提。

希腊人在 "物理"(Physis)的视野中生活和思考,在 "宇宙"(Cosmos)的秩序中生活和思考,"宇宙 "掌握着混沌。物理时代被创造时代所取代。基督教世界在造物主那里找到了支撑,造物主从虚无中创造了世界,并预示了世界的启示。然后,在某一时刻,一种新的事业出现了:进入生产时代,进入人创造人的时代,进入 "人 "的时代。


世界的形成,以及所有人对所有(人类)创造物的普遍占有。人,考虑到他是自己的根,或者说,正在成为自己的根这一事实,通过激进的革命,在调动全部技术以完全满足其根本需要的道路上出发了。根据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激进主义,根本需要,即激进需要,是对食物的需要、对住所的需要和对衣服的需要。马克思谨慎地加上了 "和许多其他东西",从而为其他需求的出现敞开了大门。他是这样说的"但是,生活首先涉及吃喝、住所、衣服和许多其他东西"。 79 79 ^(79){ }^{79} 关于这些其他许多事情,马克思并没有说得很清楚。他热衷于整体性,总是想从人的整体需要出发,要求通过感性的、实用的、多技术的和普遍的活动来完全满足这些需要。既然所有的需求和所有的感官 "生理的和心理的[或精神的] " 80 " 80 "80" 80 "已经被异化了,而且仍然在异化,那么人们就必须通过废除异化的 "两个方面 "81,使基本需求得到必要的满足,即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需求:吃、喝、穿、住。其他需求就不那么重要了,因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上层建筑和精神力量尚不明确的命运。

马克思希望还人以从未有过的尊严。他肯定怀疑,简单而又复杂的生命生产及其繁衍难以使人类生活宜居。但他所做的又岂止是怀疑?他强烈谴责资产阶级和市侩主义的人生观,即把人生简化为动物为避免灭亡和延续其物种而必须采取的行动。 , 82 , 82 ^(,82){ }^{, 82} 马克思在给鲁格的信中写道:"他们(小资产阶级)想要的东西,即生存和繁衍自己(正如歌德所说,没有人比这更有成就了),动物也想要。但他想要的恰恰是摒弃这样的世界。"自由,人的尊严感,必须在这些人身上重新唤醒。只有这种随着希腊人从世界上消失,随着基督教消失在天堂的蓝雾中的感觉,才能再次将社会转变为一个人的共同体,以实现他们的最高目标...... "83 这些最高目标就是 "人的尊严"。...... "83 克服了自我异化和社会拜物教的人类社会的这些最高目的,我们并不十分清楚。马克思在这方面没有提供多少帮助。当重化被废除,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被娱乐化的时候,最高的目的是什么呢?


在这种新形势下的目的是什么?这个目的将超越什么?马克思希望人类恢复他的世界、他的人性、他的自尊,因为正如我们在他的《对黑格尔 "权利哲学 "批判的贡献,导言》中所读到的,人类 "要么尚未获得自我,要么又失去了自我"。 84 84 ^(@84){ }^{\circ 84} 马克思倾向于同时和共同超越主体和客体。主体和客体将同时被消灭和超越。这样,它们之间的纽带就会存在,这种纽带本身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在这种纽带面前,并通过这种纽带,它们消失了,失去了各自的特殊性。主体将被超越,这一点我们几乎可以承认。然而,与此同时,客体也将被超越;技术深刻地改变了客体,使它们不再是客体。物理学的óvia("存在")和 φ a ι ν ˙ μ ν a φ a ι ν ˙ μ ν a varphi a iota nu'^(˙)mu in nu a\varphi a \iota \nu \dot{\prime} \mu \in \nu a ("显现")让位于基督徒的entia creata,而在现代思想家那里,这些又是作为主体的客体。遵循总体规划秩序的行星技术旨在超越主体和客体,以实现永无止境的连续生产过程。生产过程--它的节奏和风格--远比它所生产的易腐物品重要。

客观的、首先是生产性的主体,在其活动中超越(个人主义的)主观性和(再造的)客观性,是技术的 "形而上学 "和 "本体论 "基础。在这里,技术的解放将导致生产力和征服力的惊人发展。因此,人的自然存在、人的存在和社会存在将与技术的存在--生成--相一致,技术的进步将把人类社会引向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即引向真正的、现实的和积极的人道主义,引向实践的共产主义。人类将因此重新整合自己的存在,实现自我回归,再次向前迈进,重新赢得自我,尽管由于技术的非全面发展,人类尚未成为未来可能成为的人。存在和可能存在的整体世界是建立在行动、实践、生产和劳动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人将不知疲倦地、没有任何超越技术的目的性地生产出注定要被消费(即消灭)的产品。存在的整体性将以这种方式与人类生产力的整体性相吻合,而人类生产力的整体性将是其自身的基础和目的。技术所能掌握的,不仅仅是一种秩序的总和,是可把握的,而是总体性。马克思的思想


它关注的是存在的 "感性 "整体性,因为它可以被技术所把握和塑造。将世界还原为技术的生产,意味着将技术置于存在的基础和成为的动力。但是,作为开放的整体,世界是否允许自己被技术所掌控?它将如何应对这一巨大的挑战?

也许现在应该开始把马克思的思想理解为 "技术",前提是我们要充分理解这个词的广度和深度。技术将构成马克思思想的中心、其意图和轴心神经。技术掌握着通向世界的钥匙;正是通过技术的成为,人类才生产出作为人的自身,自然才成为历史,历史才转化为普遍的世界历史。正是技术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架起了桥梁,形成了历史时间的节奏,形成了人类征服未来的节奏。世界的两面性和异化的两面性的秘密也在技术之中,而且主要在技术之中,精神世界通过技术反映和升华物质世界的不足。最后,正是技术掌握着解开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动、逻各斯与技术的纽带的秘密。因为正是某种技术概念导致了(理论)思维与(实践)活动之间的区别,逻各斯被假定为不同的实践标准来衡量,而思维则从一开始就被认为是理论活动,因而失去了决定性的重要性--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未来所有的思想在本质上都将是技术性的。技术的全面发展,即技术的开花结果,将吸收思想和观念,即意识形态的发展。意识形态主义者在讨论中将不再有发言权;他们将变得无足轻重、无法发挥作用。 85 85 ^(85){ }^{85}

马克思,这位 "最后的哲学家",这位对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的人,向我们展示了他的思想的丰富性和贫乏性。他让我们思考所有因他而成为问题和疑问的事物。他思想的丰富性蕴含着他未曾想过的问题,这些问题呈现在我们面前,并强加在我们的头脑中。正是通过马克思的思想,他未曾思考过的问题才得以丰富(和贫乏)地展现出来。正是根据一位思想家的所见所闻,我们才能发现他思想中的空白和断裂,以及有待我们去发现的东西。一个人的思想越是丰富和深刻,那么他的思想就越是丰富和深刻。


它所包含的问题越是没有答案,越是具有开放性,越是以前不存在的问题。马克思已经开始了对技术的深思。现在,我们有责任去思考和体验作为地球征服力量的技术。
  后记

在批判马克思和试图超越马克思之前,我们必须理解他所说的话。要实现与他的思想对话,并使他的思想与世界历史现实相对抗,前提是要对一切存在的和被创造的东西进行长期的沉思和细致的关注。因为现实与思想、理论与实践都不是那么容易割裂的。

马克思向我们介绍了贯穿世界历史的否定性运动,这种运动动摇了世界历史的根基,并在马克思自己的著作中有增无减。马克思希望人类通过完全自由的技术征服世界,从根本上超越自己的异化。自赫拉克利特以来,哲学在思想上一直追求的东西要在实践中并通过实践来实现。然而,所有的实现同时也意味着损失,思想之谜仍未解开。世界将是什么?这个世界将是人类活动完全可及的世界,当然,这个世界将以一种无限的方式还原为人类生产力和技术的总体?这种本质上实用而非全面的全面性又会是什么呢?一旦为了基本的实践活动而取消了物质和精神之间的二元性,那么自由又会变成什么呢?马克思写道:"只有在由必然性和世俗考虑所决定的劳动停止的地方,自由的领域才开始;因此,就事物的本质而言,它超出了实际物质生产的范围"。在为了历史性的 "物质 "世界而废除形而上学世界之后,在为了统一的、全球性的生产力而废除异化的两个方面之后,马克思所说的智力(或精神)生产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因为他告诉我们,关于完全实现了普遍历史的人,他们将 "与物质发生实际联系"。


(我们的目标是,使我们的世界(以及我们的智力)能够全面生产,并有能力享受整个地球(人类的创造物)的全面生产, 2 2 ^(2){ }^{2}


最重大的问题仍然悬而未决,不可能得到一劳永逸的解决。马克思时常知道如何使自己的观点具有问题性。他主张按照全面计划的秩序建立一个行星技术世界,摆脱一切剥削、异化和官僚主义。作为意识形态和乌托邦的狂热敌人,他不断呼吁建立一个由人类创造并为人类服务的全球一体的世界。但是,这个世界的内涵仍然令人质疑。这些无法解决的问题似乎并不仅仅属于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初阶段。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资产阶级和它们所反对的资本主义的继承者,作为否定之否定,它们仍然受到它们所反对的东西,即私有财产世界的影响。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占有运动,不可能与它所产生的东西完全陌生,也并不意味着超越一切异化。正是马克思本人提出了对其观点的质疑,从而使共产主义这个 "历史之谜, , 3 , 3 ^(,3){ }^{, 3} 本身就是一个谜"。他向我们展示了我们应该思考和生活的东西,供我们冥想和体验。

我们可以在《1844 年手稿》中找到这些仍有待我们理解的内容:

超越〈自我异化〉的过程与〈b0>自我异化的过程相同)。 4 4 ^(4){ }^{4}

共产主义是否定之否定的立场,因而是人类解放和复兴进程中下一个历史发展阶段所必需的实际阶段。共产主义是近期的必然模式和动力原则,但共产主义本身并不是人类发展的目标--人类发展的目标是人类社会的结构。 5 5 ^(5){ }^{5}


废除实际的私有财产需要实际的共产主义行动。历史终将来临;我们已经知道,这一运动在理论上是一个自我超越的运动,但它在事实上将是一个非常严峻而漫长的过程。但是,我们必须把它看作是一种真正的进步,因为我们事先就已经意识到了私有财产的有限性。


这一历史运动的特点和目标--以及超越这一运动的意识。 6 6 ^(6){ }^{6}


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揭示了前进运动的强大动力,这种动力虽然强大,但本质上是经济的、实践的和技术的,因此不是全面的。

共产主义与以往所有运动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推翻了以前所有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第一次有意识地将所有自然前提视为迄今存在的人的创造物,剥夺了它们的自然属性,使它们屈从于联合起来的个人的力量。因此,它的组织本质上是经济性的。


共产主义是一个高度务实的运动,以务实的手段追求务实的目标......。. 8 8 ^(8){ }^{8} .


因此,马克思敞开了自己的胸怀,迎接近在眼前的未来,而未来通过其否定性反过来又会产生更遥远的未来。

  注释


译者简介


  1. 参见序言第 3 5 3 5 3-53-5 页和结论最后一段。

关于基本生活需求,见第 6 章开头和第 331-332 页


3.见第 4 章开头,第 4 章结尾。4, chap.6, and chap.12.关于马克思对人的定义,另见 Joseph J. O'Malley, 'History and Man's 'Nature' in Marx," Review of Politics 28 (October, 1966):508-527, reprinted in Marx's Socialism, ed. Schlomo Avineri (New York: Lieber-Atherton, 1973), pp.Schlomo Avineri (New York: Lieber-Atherton, 1973), pp.


4.卡尔-马克思和弗雷德里克-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S. Ryazanskaya 编辑和翻译(莫斯科:进步出版社,1964 年),第 39 页。S. Ryazanskaya》(莫斯科:进步出版社,1964 年),第 39 页。


5.见第 4 章开头。4.


6.最后,虽然阿克塞洛斯的书中没有讨论这一点,但人类的物种本体特征来自于对意义本身的领悟和表述,而不仅仅来自于与事物的因果关系。换句话说,制造的物品是文化物品,即明确以意义为中介和秩序,因而能够成为历史。


7.尤其见第 7 章。7.最近专门分析和讨论马克思异化概念的两本书是 István Mészáros, Marx's Theory of Alienation, 3d ed. (London: Merlin Press, 1972) 和 Bertell Ollman, Theory of Alienation, 3d ed. (London. Merlin Press, 197):梅林出版社,1972 年: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概念》(剑桥:大学出版社,1971 年)。


8.见第 12 章和第 13 章以及结论中题为 "经济问题 "和 "作为征服的和解问题 "的部分;另见第 12 章和第 13 章。见第 12 章和第 13 章以及结论中题为 "经济问题 "和 "作为征服的和解问题 "的部分;另见第 4 章。4.


9.到此为止,我还没有按照我从这里开始解释的惯例来使用这些词语。不过,从现在起,我将遵守现在开始的讨论中引入的用法上的区别。


10.En pleine époque de la mise à mort d'un monde par la technique conquérante et planétaire, n'aurions-nous pas besoin d'une technologie qui commencer à penser tout ce dont la technique se saisit, et la technique elle-même?" (Kostas Axelos, "Thèses sur Marx-V," in Vers la pensée planétaire, Arguments 21 [Paris: Editions de Minuit, 1970], p. 17).(Kostas Axelos, "Thèses sur Marx-V," in Vers la pensée planétaire, Arguments 21 [Paris: Editions de Minuit, 1970], p. 175)。


11."技术(又称工艺)是指生产、加工和销售。


et transformation de tout ce qui est.. .这项技术应从最全面、最根本的意义上加以整合:它包含所有有效的和想象的技术;从语法到情色,从写作到梦想的创造。. . .C'est la technique qui est le moteur de l'époque planétaire, surdéterminant tous les secteurs culturels et les autres" (Kostas Axelos, Arguments d'une recherche, Arguments 40 [Paris: Editions de Minuit, 1969] , p. 174)。在这段话中,阿克塞洛斯将 "技术 "的概念扩展到了生产性的物品制造之外,而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技术 "主要局限于生产性的物品制造。因此,在这一语境中,他比本著作更接近雅克-埃卢尔的技术概念。参见本导言的下一部分。


12.1973 年夏天在一次私人谈话中对我说的一句话

  13.P. 331.

14.阿克塞洛斯本人在自己的思想中并不同意马克思的观点,即技术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本决定因素。相反,他把技术看作是世界总体计划中其他机构中的一个主要机构(见本引言注释 82)。(见本引言注释 82。)但是,由于历史偶然性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技术现在事实上确实起着主导作用。因此,两者的现代情况大致相同,只是解读的总体视角不同而已。见 Kostas Axelos, "Introduction à la pensée planétaire," in Vers la pensée planétaire, pp.

  15.参见第 294-295 页。

16.参见第 245、325-326 页及各处。

  17.参见第 296 页。

18.参见第 297、300 页及各处。


19.正是在强调现代技术的背景下,阿克塞洛斯最有意地使用了技术和科技两个词。参见第 293 页和 294 页及以下。他的用法在少数情况下与此处提出的区分不一致。法语中的 la technologie 与英语的用法很相似。见本引言注释 23。


20.巴黎:Armand Colin,1954 年;英译本由约翰-威尔金森翻译,书名为《技术社会》(纽约:Vintage Books,1964 年)。


21.埃卢尔,《技术社会》,第 19 页。

  22.同上,第 xxv 页。

23.见同上,第 xxvi 页。在英语中,technology(技术)一词的这一含义很常见。与此相反,英语中的 technique 指的不是某种一般现象,技术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或一个组成部分(如埃卢尔的说法),而是指特定手段的特定操作,服务于特定目的,如 "冶金技术 "或 "把羊毛纺成线的技术"。这两个术语的这种用法见于关于技术表演史的百科全书式英文著作《技术史》(A History of Technology, ed., Charles Singer, E. J. J. Singer, E. J. Singer, E. J. Singer, E. J. Singer, E. J. Singer, E. J. Singer)。查尔斯-辛格、E.J.霍尔米德、A.R.霍尔和特雷弗-I.威廉姆斯编,共 5 卷(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54-1963 年)。


24.巴黎:巴黎:法国大学出版社,1962-:第 1 卷,《技术文明的起源》(1962 年);第 2 卷,《机器的最初阶段》(1965 年);第 3 卷,《机器的扩张》(1968 年)。前两卷的英译本由 Eileen Hennessy 翻译,书名为 A A AA 《技术与发明史》:历代进步》(纽约皇冠出版社,1969 年)。莫里斯-道马是法国国家博物馆馆长。


技术与工艺博物馆,即国家艺术与工艺音乐学院博物馆。


25.Daumas, History of Technology, 2:11.


26.Daumas, Histoire générale des techniques, 2:xvi-xvii (my translation).参见英译本,《技术史》,2:7-9,在这里,la technique 一词的翻译由于选词的变化而模糊了 Daumas 的概念观点。值得注意的是,道马后来表示,他的 la technologie 一词指的是与 "技术 "一词相同的现象。


英语中的工程(Histoire générale des techniques,3:xxiii)。


27.道马:《技术史》,2:7-9;《技术总史》,3:xviii-xx。


参见汉斯-乔纳斯(Hans Jonas)在其《生命现象》(The Phenomenon of Life:Toward a Philosophical Biology (New York: Delta Books, 1968), pp.


29.注 11 指出,阿克塞尔洛斯在《马克思》一书中使用技术的意义比他在其他著作中使用技术的意义狭窄,而在其他著作中,广义的技术与埃卢尔的相似性要大得多。然而,这种广义上的技术与狭义上的技术(阿克塞尔洛斯在《马克思》一书中对该词的主要用法,在该书中,这种制造是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决定因素来处理的)所实现的包容性和普遍性是一致的,因为在这些其他领域,技术也采用科学和科学方法来实现特定的目标。换句话说,当物品的制造成为技术时,其他领域也会受到基本类似的技术科学秩序的支配。至少,这似乎是我们必须提出的论点,以阐明尽管不同作者的侧重点和用法不同,但仍然存在的相似之处。


30.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阿克塞洛斯与马克思之间的分歧。对阿克塞尔洛斯来说,在他自己的思想中,权力关系不必像马克思那样,是知识立场或技术行动立场的基本和终极。这是他关于游戏的重要思想。


31.关于这个词的含义,见第 xxvi-xxviii 页。


32.见第 54、55、78 页及全文。


33.见结论中的 "经济问题"。对马克思来说,自然界能否彻底人性化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是否相信马克思在《1844 年手稿》中关于自然人性化的思想在他后来的著作中发生了变化。阿克塞洛斯不认为会发生这种变化,但其他人认为会。见 Alfred Schmidt,《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伦敦:NLB,1971 年)。


34."马克思所反对的异化不是一般的中介,而是一系列二阶中介(私有财产-交换-劳动分工),是'中介的中介',即对人与自然在本体论上的基本自我中介的历史性特定中介。. .劳动(生产活动)是整个综合体中唯一的绝对因素:劳动--分工--私有财产--交换。(绝对是因为如果没有生产活动对自然的改造,人类的生存方式是不可想象的)。因此,任何克服异化的尝试都必须根据这一绝对因素来定义自身,而不是以异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如果不把'生产活动'区分为根本不同的方面,如果不把本体论上的绝对因素与历史上的具体形式区分开来,如果把活动--因为活动的特定形式的绝对化--看作是一个同质的实体,就不可能产生异化的实际(实践)超越问题"(梅沙罗斯,《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第 79 页)。阿克塞洛斯本人并没有把这种区别说得很清楚,不过他似乎同意梅萨罗斯的观点。见第 55-56 页、第 126-129 页和第 245 页。


35.在人类历史继续发展的同时,异化实际上可以被完全克服或只是部分克服,这是 Mészáros,《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第 247-250 页所探讨的问题之一。


36.见第 12 章开头。12.


37."在劳动成为外在于人的条件下,物化的形式是一种以敌对的方式与人对抗的外在力量。这种外在力量,即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产物、结果、必然结果,是工人与自然和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必然结果'。因此,如果这种对象化的结果是产生一种敌对的权力,那么人就不能在现实中'在自己创造的世界中思考自己',而是受制于外部权力,被剥夺了自己的活动意识,他创造了一个虚幻的世界,使自己受制于这个世界,从而进一步限制了自己的自由"(Mészáros,《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第 159 页)。本引文中引用的材料摘自卡尔-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丁-米利根编:《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第 159 页。Martin Milligan, ed. Dirk J. Struik (《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和哲学手稿》)。Dirk J. Struik (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1964), pp.


38.见第 227 页引用的马克思的话。事实上,在马克思看来,要实现人的存在,就必须通过历史发展的异化条件。正如 Mészáros 指出的那样:因此,"异化、再统一以及它们的异化反映都是基本本体论关系的社会历史必然表现形式"(马克思的《异化论》,第 112 页)。


39.不言而喻,形式或某种形式的外化,即对象化本身,与活动本身一样,是发展的绝对条件:非外化、非对象化的活动就是非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人与自然交流的绝对本体论条件进行某种调解,同样是绝对必要的。然而,问题在于,这种中介是与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的生产活动的客观本体论特征相一致,还是与之格格不入,就像资本主义的二阶异化一样"(同上,第 91 页)。阿克塞洛斯在第 7 章中指出了大致相同的观点。7.


40.Mészáros,《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第 36 页。


41.同上,第 45 页(Mészáros 的斜体)。


42.见第 296-297 页、第 298-299 页、第 325-326 页。关于这一点,阿克塞洛斯反映了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见解。参见海德格尔在《Vorträge und Aufsätze》(Pfullingen:Neske,1967 年)中的《Die Frage nach der Technik》和《Wissenschaft und Besinnung》。威廉-洛维特(William Lovitt)将这些文章和海德格尔关于技术的其他文章英译为《关于技术的问题及其他论文》(纽约:哈珀火炬书社,1976 年)。


43.埃卢尔,《技术社会》,第 xxv 页

  44.同上,第 xxix 页。

45.同上,第 128 页(埃卢尔的斜体)。


46.同上,《技术的特征》,第 2 章,第 61-147 页。

  47.同上,第 131 页。

48.汉斯-约纳斯,《十七世纪及其后:The Meaning of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in Philosophical Essays:From Ancient Creed to Technological Man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Hall, 1974), pp.引用的段落来自第 47 页。


49.乔纳斯,《理论的实际用途》,第 198 页。其他人也提出了这一观点,而且比约纳斯更早,其中最著名的是马克斯-舍勒、赫伯特-马尔库塞和马克斯-霍克海默。参见 William Leiss, The Domination of Nature (Boston: Beacon Press, 1974),其中介绍了他们的各种分析。


50.乔纳斯:《理论的实际用途》,第 202 页。


51.关于从更广阔的视角对这种情况的研究,即认为它表达了一种受历史条件制约的、普遍的社会发展,见 Leiss, Domination of Nature。Leiss 提出了一种立场,试图澄清 "掌握自然 "的含义,实际上是对阿克塞尔洛斯解释马克思的一些核心论点的批判。


52.见第 11 章和第 14 章以及结论中的 "意识形态问题 "和 "作为征服的和解问题"。见第 11 章和第 14 章,以及结论中的 "意识形态问题 "和 "作为征服的和解问题"。


53.即使在异化被取代之后,马克思似乎仍然保留了作为经验研究的科学,这正是因为对自然结构和属性的经验研究与作为对立地位的技术是一致的,而技术本身被保留为基本的。这就是阿克塞洛斯认为马克思的明确思想不够激进的一点。见第 11 章和第 14 章。见第 11 章和第 14 章。


54.参见第 155-158 页。虽然这是阿克塞洛斯对马克思的基本批评,但他在全书中提出了各种批评建议。


55.这八个问题及其答复以 "Vers une pensée planétaire "为题发表于 Axelos, Arguments d'une recherche, 第 168-170 页。引文出自第 168 页(我的译文)。


56.摘自阿克塞洛斯提供的简历。


57.阿克塞洛斯是 Les Editions de Minuit 出版社《论据》丛书的创始人和编辑。这套丛书收录了许多不同作者的优秀著作,既有原著,也有译作。(关于这套丛书的历史和目的,请参阅 Axelos 在 Arguments d'une recherche 中的评论,第 160-167 页。


58.Axelos, "Vers une pensée planétaire," pp.


9.关于 Errance 一词的含义,见第 xxvi 页及以下。


60.Arguments 8》(巴黎:Minuit 出版社,1962 年)。阿克塞洛斯将这部作品作为满足法国文学博士学位要求的补充论文。


61.马克思》一书是提交给文学博士的主要论文。该书于 1961 年由 Minuit 出版社首次出版。


62.Arguments 21》(巴黎:Minuit 出版社,1964 年)。


关于海德格尔的讨论,见 Kostas Axelos, "Marx und Heidegger," "马克思与海德格尔",《海德格尔与马克思对阿克塞洛斯思想的重要性》。


in Einführung in ein künftiges Denken:Uber Marx und Heidegger (Tübingen: Max Niemeyer, 1966), pp.


64.其中一些海德格尔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例如阿克塞洛斯与过去的思想家(此处为马克思)"对话 "的方法,他回顾西方哲学史的方式,他使用希腊语作为哲学的原始词汇,以及最后在此处和其他地方提到的某些新词。


65.关于这一术语的翻译,见 Axelos 的导言,注释 2。


在这里,阿克塞尔洛斯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海德格尔的思想,尤其是后者在《Der Satz vom Grund》(普富林根:奈斯克,1957 年)中的发展。见 Axelos, Vers la pensée planétaire, pp.


67.Axelos, Arguments d'une recherche, p. 170(我的译文)。


68.见本导言注 82。


69.这个词当然是海德格尔的,阿克塞洛斯认为它最能体现真理与谬误的共存,尽管他发现赫拉克利特和黑格尔等重要思想家更早地明确承认了这一点。见《Vers la pensée planétaire》,第 185-186 页。


70.阿克塞洛斯认为行星一词有多重含义,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字游戏,见同上,第 46 页。


71.摘自 Axelos,"Thèses sur Marx-X",载于同上,第 176-177 页(笔者译本)。


72.同上,第 47-48 页(笔者译)。需要指出的是,在阿克塞尔洛斯那里,"错误 "实际上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消极的,根据它,"错误 "指的是任何立场的内在错误,这种立场是为了寻求对毫不含糊的基本问题的明确解释,而对事物的真理做出具体的断言。另一种是积极的,根据它,错误意味着现实 "游戏 "的内在矛盾性,这种矛盾性在被承认并成为自身活动的规则时,就会被认真对待,正如阿克塞洛斯所暗示的那样,应该这样做,第 12 页。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之间的转换是显而易见的,如第 292-293 页。(参见第 297 页)。


73.Axelos, Arguments d'une recherche, p. 199(我的译文)。应该注意到这一说法与本书结论最后一句之间的相似之处。


74.同上,第 174 页(我的译文)。


75.Axelos, Vers la pensée planétaire, p. 17 (my translation).


76.同上。(我的译文)。


77.同上,第 18 页(我的译文)。


78.见 Axelos, Einführung in ein künftiges Denken, 第 27-42 页。


在《计划思想导论》中,阿克塞洛斯详细介绍了(1)"伟大的力量",即 "神话、宗教、诗歌、艺术、政治、哲学思考、科学和技术";以及(2)由伟大力量服务的 "基本力量",即 "语言、劳动、爱、战斗、游戏"("游戏 "是指游戏,而不是阿克塞洛斯包罗万象的 "游戏")。


80.见 Axelos,"Art, technique et technologie planétaires",载于 Arguments d'une recherche,第 173-176 页。


81.见 Axelos, "L'interlude," the last piece of Vers la pensée planétaire, pp.这是阿克塞洛斯作品中仅有的两个部分之一、


据我所知,"L'interlude "一文以前曾以英文发表过。与《Vers la pensée planétaire》第 20-24 页一起,"L'interlude "曾以 "Planetary Interlude "为题发表在《Game, Play, Literature》(游戏、游戏、文学)一书中(波士顿:Beacon Press, 1971 年,第 6-18 页)。Jacques Ehrmann (Boston: Beacon Press, 1971), pp.


82.Nicholas Lobkowicz, Theory and Practice:History of a Concept from Aristotle to Marx,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the Committee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otre Dame: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1967), p. 354.


83.本书中表明这些区别的段落如下:第 55 页,第 56 页注 6,第 7 章全文,第 125 页注 6,第 219-220 页,第 295 页,第 298 页及以下,第 307-308 页。7 通篇,125 注释 6,219-220,295,298 ff.,307-308。在进行区分时,我还参考了 Mészáros,《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尤其是第 34-35 页、第 87-92 页、第 307-308 页。34-35、87-92、159、245-250 和 14 注 3。


导言。关于理解马克思的思想


  1. 参见作者的论文 "Pourquoi étudions-nous les présocratiques?" 和 "Le Logos fondateur de la dialectique",载于《Vers la pensée planétaire》,第 67-92 页。

  2. 英语中的 Errance 是一个奇怪的新词,但阿克塞洛斯对法语中 errance 一词的独特用法证明了这一点。在法语文学用法中,errer 有双重含义:"出错,误入歧途 "和 "游荡,旅行"。英语仅在动词 err 的形容词形式 errant 中保留了第二种意义。因此,法语拥有一种本土语言资源,可以用来表述马丁-海德格尔著作中的一个特殊概念,即西方思想中的先天性错误,即使--恰恰是因为--它在漫无目的地寻找一条不折不扣的基本真理之路:"错误"(die Irre)。正如我在导言中解释的那样,阿克塞洛斯在对马克思的研究中自始至终采用了 "错误"(errance)这一含义复杂的术语。关于海德格尔这一概念英语化的讨论,见 William J. Richardson, Heidegger:Through Phenomenology to Thought, Phaenomenologica 13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1963), pp. R . B R . B -R.B-\mathrm{R} . \mathrm{B} .

  3. 弗洛伊德也将从原始 sin sin sin\sin 的诅咒中解放出来,但对他来说,获得解放的是爱,而不是生产劳动。马克思的目标是解放生产劳动,弗洛伊德的目标是解放爱情,两者都是通过对压迫性禁令的反思意识来实现的。

  4. 马克思主义哲学 "是一个在最有问题的方面被忽视得太多的问题,我曾试图在一篇文章中对 "马克思主义哲学 "展开讨论,并在文章之后对提出的反对意见和问题做出了回答。见《论争》1957 年第 4 期,"Y a-t-il une philosophie marxiste?"和 1957 年第 5 期,"Marxisme 'ouverte' ou 'en marche'?"另见 1958 年 7 月,"关于马克思的论文"。这些文章汇集在《Vers la pensée plan étaire》一书中。

  5. J. Molitor, Ouevres philosophiques [Paris: Costes, 1927-1938], 6 [1937]: 9 135 9 135 9-1359-135 )遗漏了构成第一份手稿的整套著作。因此,阿克塞洛斯没有提到第一份手稿中的任何一篇文章,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文章是


    标题为 "异化(或疏远)劳动"。关于原稿纸张的实际构成和内容编排,见 "出版者注",载于马克思:《1844 年手稿》,第 5-6 页。B.


第一部分 从黑格尔到马克思


  1. 这一表述及其背后的概念直接来自海德格尔。阿克塞洛斯本人采用这一表述的方式在第一章中有所体现。不过,我们可以在马丁-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的本体论逻辑构成》(The Onto-Theo-Logical Constitution of Metaphysics)一书中找到海德格尔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Joan Stambaugh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69), pp.简言之,海德格尔关于西方形而上学发展历程的观点是,对存在--本体论结构的知识探寻--通过将该结构合理地表述为完全的基础--逻辑--通常是对某种终极的、至高无上的存在--神学的探寻。因此,西方形而上学具有一种onto-theo-logical构成,在黑格尔那里达到了顶峰。B.


1.从绝对知识到全面实践


  1. 青年黑格尔的著作(Die Phänomenologie des Geistes [1807],Wissenschaft der Logik, 1 and 2 [1812和1816],Encyklopädie der philosophischen Wissenschaften [1817],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r Rechts [1821],以及Vorlesungen über die Philosophie der Religion、Vorlesungen


    Vorlesungen über die Philosophie der Geschichte--在他去世后出版的大学演讲集[1831 年]包含了对他思想的方法论阐述和系统阐述。黑格尔的辩证思维同时具有逻辑性、本体论性、形而上学性、系统性、百科全书式和历史性,在他的辩证思维运动中,在由此构成的学说中,黑格尔希望用思想把握和用语言表达普遍现实和具体现实总体运动的逻各斯。

  2. G. W. F. 黑格尔:《心灵哲学》,《哲学科学百科全书》第 3 篇(1830 年),威廉-华莱士译,以及布 曼文本中的 Zusätze (1845 年),威廉-华莱士译。William Wallace, together with the Zusätze in Boumann's text (1845), trans.A. V. Miller (Oxford: At the Clarendon Press, 1971), p. 224 (no. 465)。

  3. 黑格尔:《心灵现象学》,J. B. Baillie 译(纽约:Harper Torchbooks 出版社,1967 年),第 70 页。J. B. Baillie(纽约:Harper Torchbooks,1967 年),第 70 页。

  4. 我们不应该以一种狗屁不通的方式来理解黑格尔作为最后一位哲学家的角色。在黑格尔那里,哲学完成了它的最高使命,它继续作为一种活动而存在,不仅如此,它还具有普遍性。值得称道的是,海德格尔至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在哪里寻求哲学的完成?"我们应该在哪里寻求现代哲学的完成?是在黑格尔那里,还是在后来的谢林哲学那里?马克思和尼采呢?他们是否已经走出了现代哲学的轨道?如果不是,我们如何确定他们的位置?(马丁-海德格尔,《哲学是什么?William Kluback 和 Jean T. Wilde [New Haven: College and University Press, 1962],第 89 页)。海德格尔也试图让我们注意到马克思的声音:"绝对形而上学与其通过马克思的反转和

尼采是 "存在 "真理的历史。任何源于此的东西都不会受到驳斥的影响或消除"。但是,与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展开富有成效的对话并非易事。"因为马克思在发现这种异化时,触及到了历史的一个基本维度,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胜过其他所有历史观。然而,由于胡塞尔和萨特(据我所知)都没有认识到存在的本质历史性,现象学和存在主义都无法深入这一维度,只有在这一维度内才有可能与马克思主义展开富有成效的讨论。"海德格尔则更进一步:"对于共产主义的理论(和论证),人们可以采取不同的立场,但从存在的历史的角度来看,无可争辩的是,在共产主义中已经显现出了世界历史的基本经验。把'共产主义'仅仅当作一个'政党'或'世界观'的人,其思维方式与那些用'美国主义'一词来指代--而且是以贬低的方式指代--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的人一样狭隘"(马丁-海德格尔,《关于人文主义的信》,译者:埃德加-洛纳,载于《当代世界》,第 3 卷,第 1 号,第 2 页)。埃德加-洛纳,《当代欧洲思想》,第 206、209-210 页,《二十世纪哲学》第 3 卷,威廉-巴雷特和亨利-D. 麦克莱恩主编,《二十世纪哲学》,第 2 卷,第 3 页。William Barrett and Henry D. Aiken, 3 vols.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71])。海德格尔所说的并不意味着他本人已经完成了他所提出的任务。


5.卡尔-马克思和弗雷德里克-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S. Ryazanskaya 编辑和翻译(莫斯科:进步出版社,1964 年),第 206 页。S. Ryazanskaya(莫斯科:进步出版社,1964 年),第 206 页。马克思提到的这段话见黑格尔:《现象学》,第 94-95 页。


6.黑格尔,《现象学》,第 95 页。


7.卡尔-马克思和弗雷德里克-恩格斯:《神圣家族或批判的批判》,R. Dixon 译(莫斯科:外文出版社,1956 年),第 160 页。R. Dixon(莫斯科:外文出版社,1956 年),第 160 页。


8.同上,第 253-254 页。[角括号中的词表示对马克思术语英文原文的改动,以便与阿克塞洛斯的用法保持一致。见第 2 章第 6 节和我的导言。B.]

  9.同上,第 254 页。
  10.同上,第 106 页。

11.黑格尔,《现象学》,第 805 页。


12.本段及以下引文摘自同上,第 807-808 页。[这些引文中的斜体已作修改,以符合阿克塞尔洛斯法文本中的斜体,顺便说一句,该文本更忠实于黑格尔的德文原文。括号中的词是阿克塞尔洛斯插入的。B.


13.这两行诗变形引用了席勒题为 "Freundschaft "的诗歌的最后两节。


14.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29 页。


15.黑格尔,《现象学》,第 800 页。Baillie 把 notion 放在了别人会把 concept 放在的地方。这里通常用后一个词来翻译黑格尔的 Begriff 一词,阿克塞洛斯在法文中是这样处理的。见 Walter Kaufmann, Hegel:A Reinterpretation (Garden City: Anchor Books, 1965), p. 145, for some discussion of the matter.


16.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27 页。

  17.同上,第 63 页。

18.马克思:《1844 年手稿》,第 64 页。

  19.同上。
  20.同上。
  21.同上,第 172 页。
  22.同上。

23.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论文》,载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646-647 页。

  24.同上,第 647 页。

25.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47 页。


26.黑格尔,《现象学》,第 366 页。


27.". .die Vernunft sich alle Dingheit, auch die rein gegenständliche selbst ist; sie ist aber dies im Begriffe, oder der Begriff nurt is ihre Wahrheit . ."


(黑格尔:《艺术家的现象学》,Johannes Hoffmeister 编辑[汉堡:《黑格尔全集》,第 3 卷,第 262 页]。Johannes Hoffmeister [Hamburg:费利克斯


Meiner, 1952],第 254 页。[见黑格尔:《现象学》,第 371 页。


28.卡尔-马克思,《资本论》:弗雷德里克

《恩格斯全集》第 3 卷(纽约:国际出版社,1967 年)。引文如下


摘自第 1 卷第 9 页,1887 年塞缪尔-摩尔和爱德华-阿弗林的译本再版。


29.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论文》,第 645 页。


30.作者为斜体。


3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论文》,第 647 页。


第 II 部分.经济和社会异化


2.劳动、劳动分工和工人


  1.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31 页。

  2. 马克思:《1844 年手稿》,第 136-137 页。
  3.   同上,第 182 页。

  4. 同上,第 177 页。[角括弧表示对马克思术语英文原文的改动,以符合阿克塞洛斯的用法。见下文第 6 节和我的导言。与其他地方一样,这里的括号表示阿克塞尔洛斯为澄清而插入的德语词。- R. B.
  5.   同上。

  6. 同上,第 187-188 页。[角括号中的词语再次表明,为了符合阿克塞尔洛斯的用法,应采用哪些术语。B.]我们必须仔细区分和理解马克思在把表达、外化和异化这三个概念联系起来和对立起来时所使用的术语之间的具体区别。Aussern 的意思是 "表达"、"表现",而 Ausserung 则是 "表达"、"表现"。Entäussern意为 "通过放弃而外化",而Entäusserung则是 "外化"、"放弃"。Veräussern 意为 "异化",Veräusserung 就是 "异化"。Entfremdung 也有 "异化 "的意思,Entfremdung 就是 "异化"、"疏远"。
  7.   同上,第 159 页。

  8.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64 页
  9.   同上,第 46 页。
  10.   同上,第 45 页。

  11. 马克思:《1844 年手稿》,第 129 页。

  12. 此外,"分工和私有财产是相同的表述:在一个表述中,对活动的肯定和在另一个表述中对活动产品的肯定是相同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44 页)。

  13. 马克思:《1844 年手稿》,第 163 页。

  14. 主要是在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对〈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的贡献》)中,他将对 "资本论 "进行至今仍无与伦比的分析。


    在此,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虽然劳动本身并不是全部,但它与自然界共同构成了经济和社会价值,其形式是客观化、实现化、物化和资本化。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尽管劳动本身并不完全是财富的源泉,而是与自然共同构成了经济和社会价值,其形式是对象化、实现化、物质化和结晶化的劳动。价值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前者是生存的手段,是人类需求的对象,是有用的或令人愉快的东西。这些价值本身并不进入商品世界。"作为使用价值显然是商品的必要前提,但对于使用价值来说,它是否是商品并不重要。使用价值本身......不属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卡尔-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贡献》,S.W.Ryazanskay, trans.S.W.Ryazanskaya,Maurice Dobb 编辑[纽约]。Maurice Dobb [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1970], p. 28)。另一方面,交换价值 "起初似乎是一种数量关系,是使用价值相互交换的比例......完全不考虑......它们的自然存在形式,也不考虑它们作为使用价值所满足的需要的特殊性质,一定数量的商品是一致的,它们在交换过程中相互替代,被视为等价物,尽管它们的外表杂乱无章,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同上,第 4 页)。马克思还提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1:9, 1257a),他将 oiкє८a χ ρ η ^ σ ι s χ ρ η ^ σ ι s chi rho hat(eta)sigma iota s\chi \rho \hat{\eta} \sigma \iota s ("正当使用")与 α ˙ λ λ α γ η ˙ α ˙ λ λ α γ η ˙ alpha^(˙)lambda lambda alpha gammaeta^(˙)\dot{\alpha} \lambda \lambda \alpha \gamma \dot{\eta} ("易货")区分开来。交换价值构成了商品的经济价值,它是社会劳动结晶化(和异化)的结果(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 27 页)。

工人为了生活出卖的不是他的劳动力,而是他的劳动力,而剩余价值则是资本家购买工人劳动力的结果。因为劳动报酬并不代表所提供的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一种变相形式。工人无偿地为资本家工作一定的时间,这种剩余劳动是资本家剩余价值的来源。"因此,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量级;资本家在购买劳动力时考虑的就是这两种价值的差异。. . ..劳动力的卖方,就像其他商品的卖方一样,实现其交换价值,而放弃其使用价值"(马克思:《资本论》,1:193)。因此,工人只获得了部分劳动报酬;工作日的延长和生产率的提高增加了工人的无偿劳动。"如果我们现在比较一下生产价值和创造剩余价值这两个过程,我们就会发现,后者只不过是前者在某一点上的延续。一方面,如果这个过程没有超出资本家为劳动能力支付的价值被完全等价物所代替这一点,它就只是一个生产价值的过程;另一方面,如果它继续超出这一点,它就变成了一个创造剩余价值的过程"(同上,第 195 页)。


15.作者的斜体。这里涉及的是实际的、具体的、技术的和现实的任务。马克思对不涉及实际解决办法的大问题和大难题兴趣不大。


16.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 20-21 页。

  17.同上,第 21-22 页。

18.恩格斯补充说:"即一切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恩格斯的《家庭、私有财产和国家的起源》(1884 年出版、


因此,在马克思逝世之后)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普遍历史的辩证图式:论题--原始共产主义,一个没有私有财产和没有阶级的社会;对立面(否定之否定)--划分为阶级的社会,特别是希腊-罗马社会、奴隶社会、中世纪和封建社会、现代和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社会;综合(否定之否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是从 "前历史"、原始和文明走向真正历史的过程。在马克思那里,我们找不到这种关于完全公有财产的原始共产主义、一种黄金时代和失落的天堂的愿景,这种愿景将在普遍历史的辩证过程结束时再次实现,但却是在一个有意识的、更高的层面上。马克思直接从历史上的人开始,把人看作是通过社会劳动把自己置于自然之上,并在劳动、分工及其 "劳动者 "地位中和通过劳动使自己异化的人。但人可以超越这种异化,在经济和社会上完全与自己打交道。尽管如此,马克思确实承认一种原始的集体财产,一种私有财产和私有权所产生的原始共同体的形式。"恰恰相反,历史表明,共同财产(例如在印第安人、斯拉夫人、古代凯尔特人等中间)是原始的形式,而且以共有财产的形式长期起着重要的作用"(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载于《政治经济学批判》,附录,第 192-193 页。)马克思承认,所有文明民族历史的源头都是以其仍然自然的形式存在的共同劳动,但这种状态并不完全是一种和谐的状态,人也不是真正的人。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他有一个脚注,后来他自己在《资本论》第二版(1:77)的脚注中引用了这个脚注。他说:"目前,人们普遍持有一种荒谬偏颇的观点,即原始公有财产是斯拉夫的特有现象,甚至是俄国的特有现象。在罗马人、条顿人和凯尔特人中都可以找到这种早期形式,在印度还存在着一整套不同的模式(尽管有时只有残余)。对亚洲,特别是印度的公有财产形式进行仔细研究后会发现,不同形式的原始公有制的解体产生了不同的财产形式。例如,罗马和日耳曼私有财产的各种原型可以追溯到印度公有财产的某些形式"(《政治经济学批判》,第 33 页)。

Maximiliam Rubel 想通过引文作为佐证,说明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将是古老的农村公社以更高形式的重生。"回顾亨利-摩尔根的著作,他(马克思)表达了自己的信念,即农村公社'顺应'了他所处时代的'历史潮流',现代社会所趋向的'新制度''将是古老社会类型在更高形式上的重生'"(Karl Marx:Essai de biographie intellectuelle [Paris: Marcel Rivière, 1957], p. 433)。[我的译文-R.B.] Rubel 引用马克思的这句话时没有进行过多的思考。他并没有把这句话与马克思的全部思想结合起来,因为马克思的思想首先是为了独创性地解决历史之谜,而只有技术的惊人发展才使这种解决成为可能;因为这才是社会主义人类第一次能够征服社会化世界的原因。


19.卡尔-马克思和弗雷德里克-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党",见《共产党宣言的诞生》,Dirk Struik 编辑(纽约:国际出版社,1971 年),第 89 页。Dirk Struik(纽约:国际出版社,1971 年),第 89 页。

  20.同上,第 90 页。


3.私有财产、资本和货币


  1. 马克思:《1844 年手稿》,第 136 页。

  2.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33 页
  3.   同上,第 35-36 页。

  4. 马克思:《1844 年手稿》,第 126 页。

  5.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65 页。

  6. 马克思:《1844 年手稿》,第 132 页。

  7. 威廉-莎士比亚,《雅典的提蒙》,第 4 幕,第 3 节。

  8. 歌德:《浮士德》,第 1 页,菲利普-韦恩译(汉蒙兹沃斯:企鹅出版社,1949 年),第 91 页;引自马克思:《1844 年手稿》,第 166 页。菲利普-韦恩(Philip Wayne)(哈蒙德斯沃思:企鹅出版社,1949 年),第 91 页;引自马克思:《1844 年手稿》,第 166 页。

  9. 马克思,《1844 年手稿》,第 168 页。在《资本论》(1:132)中,马克思还提到了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中的一段话(第 295-301 行),其中谴责了金钱的腐朽力量。

  10. 凯瑟琳-弗里曼,《致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的安西拉》,Diels, Fragmente der Vorsokratiker(牛津:Basil Blackwell,1948 年)中片段的全译本,第 31 页。[应当指出的是,关于马克思的这本书构成了三部曲 Le déploiement de l'errance,阿克塞洛斯关于赫拉克利特的书是其中的第一卷:赫拉克利特与哲学》(巴黎:Minuit 出版社,1962 年)。B.]

  11. 参见马克思:《资本论》,1:105。马克思非常了解黑格尔对赫拉克利特的解释(在黑格尔出版的哲学史讲义中),以及费迪南德-拉萨尔的巨著《Die Philosophie Herakleitu des Dunklen von Ephesos》(1858 年在柏林出版,分两卷)。在 1858 年 2 月 1 日给恩格斯的信中,马克思批评拉萨尔重复黑格尔关于赫拉克利特的思想的所有细节。见 Eduard Bernstein, "Vorbemerkung," in Die Philosophie Herakleitus des Dunklen von Ephesos, d. Eduard Bernstein (Berlin: Paul Cassirer, 1920), 1:7-8.


4.机器、工业和技术主义文明


  1.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39 页。
  2.   马克思:《资本论》,1:179。

  3.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39 页。
  4.   同上,第 41 页。

  5. 马克思:《1844 年手稿》,第 142 页。

  6.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75-76 页。
  7.   同上,第 76 页

  8. 马克思:《1844 年手稿》,第 148 页。
  9.   同上,第 153 页。

  10. "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件事似乎都蕴含着相反的意义。机械具有缩短和丰富人类劳动的神奇力量,但我们却看到它在挨饿和过度劳累。新奇的财富源泉,在某种奇怪魔力的作用下,变成了匮乏的源泉。艺术的胜利


    似乎是通过丧失品格换来的。人类在掌握自然的同时,似乎也被他人或自己的恶名所奴役。即使是纯粹的科学之光,似乎也只能照亮无知的黑暗背景。我们的一切发明和进步似乎都是在赋予物质力量以智慧生命,而使人类生命窒息为一种物质力量。这种以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以现代苦难和解体为另一方的对立;这种以我们时代的生产力和社会关系为一方的对立,是一个明显的、压倒一切的、不容争辩的事实。有些人可能会为此嚎啕大哭;有些人可能希望摆脱现代艺术,以摆脱现代冲突。或者,他们可能会想象,在工业领域取得如此显著的进步的同时,在政治领域也会出现同样显著的倒退。就我们而言,我们并没有错误地认识到,精明的精神始终是所有这些矛盾的标志。我们知道,要使新式的社会力量很好地发挥作用,它们只想由新式的人来掌握,而这就是劳动人民"(卡尔-马克思,《在〈人民报〉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1856 年 4 月 14 日],载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两卷本)[莫斯科:外文出版社,1955 年],1:359-360)。马克思是一个以技术问题为思考中心的人。他把人类通过征服世界来超越自我异化作为自己的目标,但他所说的 "艺术的胜利似乎是以人格的丧失为代价的 "并不意味着他希望人类摆脱现代技术的束缚。 马克思在这里的意图是,让技术摆脱一切使其失去人性的东西,从而释放其自身的力量和人类的力量。[在这些引文中,"艺术 "一词显然不是指美术,而是指手工艺、智慧、技巧,简而言之,就是技术。事实上,这段话的法文译本将其译为technique,而这又与希腊哲学,尤其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普遍接受的将 τ ϵ χ ν η τ ϵ χ ν η tau epsilon in chi nu eta\tau \epsilon \in \chi \nu \eta 译为 "艺术 "有关。]

  11.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附录,第 209-210 页。
  12.   同上,第 210 页。
  13.   同上。


第 III 部分.政治异化


5.民间社会与国家


  1.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47-48 页。
  2.   同上,第 48 页。
  3.   同上,第 91 页。
  4.   同上,第 78 页。

  5. G. W. F. 黑格尔:《权利哲学》,T. M. 诺克斯译(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1967 年)。T. M. Knox(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1967 年)。

  6. 卡尔-马克思,《对黑格尔 "权利哲学 "批判的贡献:导言",载于《黑格尔 "权利哲学 "批判》,Joseph O'Malley 编辑,译注。Joseph O'Malley, trans.Annette Jolin and Joseph O'Malley (Cambridge: At the University Press, 1970), pp.

  7. 马克思:《黑格尔的权利哲学》,第 1-127 页。

  8. 马克思:《1844 年手稿》,第 184 页。
  9.   同上,第 185-186 页。
  10.   同上,第 184-185 页。

  11. 马克思,黑格尔的 "权利哲学",第 45 页。

  12. 马克思对既定的政治生活、官僚行政和国家机器发起了无情的抨击。这种批判同样适用于以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自居的政治现实。马克思以惊人的表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现代意义上的政治生活是大众生活的经院哲学"(同上,第 32 页)。在对黑格尔政治哲学的批判中,每当黑格尔揭露行政例行公事和典型的公务员程序主义时,马克思都会高兴地向他的对手致敬,因为这些机制只有 "有限领域的视野"(同上,第 54 页)。

  13.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36-37 页。

  14. 马克思:《黑格尔的权利哲学》,第 30 页。
  15.   同上,第 31-32 页。
  16.   同上,第 32 页。
  17.   同上,第 29-30 页。
  18.   同上,第 31 页。
  19.   同上,第 46 页。
  20.   同上,第 46-47 页。
  21.   同上,第 47 页。
  22.   同上,第 48 页。

  23.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45 页。
  24.   见同上。

  25. 不言而喻,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心目中,共产主义原则的应用方式是具体而特殊的。在 1872 年《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这些原则的实际应用......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候都将取决于当时存在的历史条件......"("1872 年德文版序言",载于《共产党宣言的诞生》)。(1872年德文版序言》,载于《共产党宣言的诞生》,第129页)。我们要强调的是,在马克思还活着的时候,共产主义运动已经采取了政治取向。作为黑格尔政治哲学和一般政治学的劲敌,他无法避免从一开始就赋予工人解放以政治性的角色。早在 1844 年,马克思就在巴黎的《前进报》上写道"一般来说,革命--推翻现存的统治权力和破除旧的条件--是一种政治行为。然而,没有革命,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它需要这种政治行为,因为它需要推翻和解体。Lloyd D. Easton 和 Kurt H. Guddat [Garden City: Anchor Books, 1967],第 357 页)。

  26. V.列宁:《怎么办?我们运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列宁全集》(莫斯科:进步出版社,1964 年),5:347-529(列宁最初发表于 1902 年)。

  27. 列宁提请人们注意马克思真理被遗忘的方式,这一点令人瞩目:"而正是在这一特别突出的问题上,也许是就国家问题而言最重要的问题上,马克思的思想被最彻底地忽视了!在通俗的评论中,人们对这一点保持沉默,好像它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天真',就像基督徒在他们的宗教被赋予国教地位之后,'忘记了'原始基督教的民主革命精神的'天真'一样"(弗-伊-列宁:《国家与革命》,见《列宁全集》,25:420)。

  28. 柏拉图,《共和国》,Paul Shorey 译,收录于《对话集》。Plato, "The Republic," trans.Edith Hamilton 和 Huntington Cairns 编辑,Bollingen Series 71(纽约:Pantheon Books,1961 年),第 712 页(473a)。
  29.   马克思:《资本论》,1:82。

  30.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译者:W. D. Ross,收录于《亚里士多德基本著作》,编辑:M.W. D. Ross,载于《亚里士多德基本著作》,Richard McKeon 编辑(纽约:兰登书屋,1941 年),第 712 页(993b,20)。Richard McKeon(纽约:兰登书屋,1941 年),第 712 页(993b, 20)。


第 IV 部分.人类异化


6.两性关系与家庭


  1. 卡尔-马克思:《哲学的贫困》(纽约:国际出版社,1963 年),第 147 页。

  2. 参见第 2 章 "劳动、劳动分工和工人 "和第 4 章 "机器、工业和技术主义文明 "的开头。第 4 章 "机器、工业和技术主义文明 "的开头。

  3. 马克思在这段话中使用的德语单词 "Verhältnis "同时意味着 "条件 "和 "关系"。对马克思来说,条件是一种关系,它既束缚着人,又使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处于对立状态。

  4.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40 页。
  5.   同上,第 40-41 页。

  6. 正是恩格斯在 1884 年(马克思逝世后)出版的《家庭、私有财产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承担起了追溯家庭历史的任务--事实证明,是以图解的方式追溯家庭历史。恩格斯也为创立 "二元论 "历史理论做出了贡献,顺便说一下,马克思主义者并不接受这一理论。恩格斯在《起源》第一版序言中说:"按照唯物主义的观念,历史的决定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这本身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存资料的生产,即衣食住行和必要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物种的繁衍。一个特定历史时代和特定国家的人所生活的社会制度,受这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发展阶段的制约"(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84 年第一版序言",见《家庭、私有财产和国家的起源》,载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两卷本,2:170-171)。恩格斯是马克思的朋友、合作者和普及者,他对巴霍芬的名著《母子关系》(Das Mutterrecht)(1861 年)很熟悉,他还参考了摩尔根的两本书《血缘和亲缘制度》(1871 年),特别是《古代社会或从野蛮到野蛮再到文明的人类进步路线研究》(1877 年),他在书中写道


    恩格斯对家庭的演变过程作了如下概述:原始的滥交包括无拘无束的性交易,恩格斯对其性质的描述并不十分准确;随后是近亲家庭,在这种家庭中,父母和子女被禁止相互进行性交易。接着是禁止兄弟姐妹之间发生关系的普纳卢安家庭,然后是以夫妻结合为基础的配对家庭,尽管这种结合的形式仍然相当灵活。这些都是野蛮人史前家庭演变的主要形式,在当代原始民族中仍然可以找到这样的例子。父权制家庭标志着女性在历史上的巨大失败,即母权被推翻,妇女失去了家庭管理角色,我们从父权制家庭开始进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领域。最后,这一缩小过程的最后一种形式是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它建立在男性统治的基础上,恩格斯说,从中世纪开始,即使不是从基督教开始,这种关系也意味着个人的性爱。一夫一妻制和个人的性爱,即使起源于确定的财产条件,似乎也构成了最高类型的关系;因此,即使在后资本主义的未来,它们也将继续存在。但是,男性的主导地位和这种关系的不可分割性,也就是离婚所面临的困难,将不复存在。在资本主义被推翻之后,两性的完全平等和独立、共享的性爱(只要它能持续下去)将会完全实现,尽管我们还不知道两性之间的联系会以何种形式演变。 在一切经济压力消失之后,男人和女人的相互倾向本身就会找到适当的实现形式。

  7.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42-43 页。
  8.   同上,第 44 页。

  9. 马克思:《1844 年手稿》,第 133 页
  10.   同上,第 169 页

  11. 同上。[阿克塞洛斯-R.B.的评论]

  12. 参见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40 页,页底注释中的段落。

  13. 马克思:《1844 年手稿》,第 133 页。
  14.   同上。

  15. 马克思:《黑格尔的权利哲学》,第 40 页。

  16. 马克思:《1844 年手稿》,第 134 页。

  17. 1836 年 12 月,18 岁的马克思把两本写满抒情诗的练习本《Buch der Liebe》送给了他 "亲爱的、永远的爱人珍妮-冯-威斯特法伦"。

  18. 马克思和恩格斯:《神圣家族》,第 31-32 页。
  19.   同上,第 33 页。

  20.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第 108-109 页。

  21.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192-193 页。


7.存在、创造和拥有


  1. 法语中的 "faire "有多种含义,其基本含义是及物动词的 "做 "或 "制造",而 "agir "则是不及物动词的 "做 "或 "行动"。在本章中,faire 被译为 "制造"。B.

  2. 当我们在马克思的德文文本中发现 "Gegenstand "这个词时,就像在这里一样,我们应该从总体上理解它的原意:Gegen-stand,"超越和面对的东西","构成辩证关系的另一极的东西"。

  3. 这里使用的 sense(法语 sens;德语 Sinn)一词,在德语中和在法语中一样,既指 "感觉器官",也指 "意义"。[这显然也适用于英语。]

  4. 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 年)》,见 Easton 和 Guddat,《青年马克思文集》,第 307-308 页、第 309 页和第 310 页。这里通常采用的版本所使用的译文(卡尔-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Dirk J. Struik 编,《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巴黎,巴黎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年,第 2 页)是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使用的。Dirk J. Struik, trans.Martin Milligan [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1964], pp.Easton 和 Guddat 的译文更符合后者,因此采用了后者。B.

  5. "马克思写道:"......所谓精神意义"(《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Easton 和 Guddat,第 309 页)。

  6. 在这里,我们应该再次牢记通过人的存在和物的存在所揭示出的力量、权力和无能的整体游戏。人的存在是一种被彰显和彰显(äussern)的存在;它的基本活动就是这种彰显(Ausserung)。然而,这构成了一种外在性(Äusserlichkeit),不仅如此,它还是一种放弃(Entäusserung),一种异化(Veräusserung, Entfremdung)。"私有财产不仅使人的个性异化,而且使物的个性异化"(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248 页。[关于这些区别,另见阿克塞洛斯在第 2 章中的注 6。]

  7. 马克思:《1844 年手稿》,第 180 页。
  8.   同上,第 180-181 页。
  9.   同上,第 140 页。
  10.   同上,第 156 页。

  11. 同上,第 150 页[插入 Axelos.-R.B. 的评论] 。
  12.   同上。
  13.   同上,第 151 页。
  14.   同上,第 129 页。
  15.   同上,第 138 页。

  16. 马克思把激活人类自然需求的驱动力称为 "Triebe",这与弗洛伊德用来指代我们通常翻译为 "本能 "的词是一样的。对于一个人和另一个人来说,人首先被定义为--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定义--一种具有动物性、自然性和人性的存在,它受本能的驱使,在感性对象(但不仅仅是物质性)方面满足自己的需要,所有这一切都在人类社会中完成。然而,在新的秩序出现之前,这些需求和欲望仍未得到满足和挫败。需求本身不会停止,反而会无限增长。马克思和弗洛伊德要求完全承认和完全满足本能(驱力),却不问这样设想的辩证法是否意味着一个术语。对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研究,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和精神分析的研究仍有待进行。年轻的马克思与年长的弗洛伊德,即《幻觉的未来》和《文明及其不满》中的弗洛伊德之间尤其有一种趋同性。(参见 "二十世纪的'医学神话'"和 "马克思主义与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对人类的分析",见 Axelos, Vers la pensée planétaire, 第 226242 页,第 243-272 页)。但无论是马克思还是弗洛伊德,都没有说过或怀疑过有人


    在他们之间的其他人,能够发现并敢于定义权力意志,定义无限意志。因为,正是权力意志在上帝死后控制了人类,推动人类主体--不是主观主体,而是客观主体--走向对 "客体 "整体的不断满足和不断增强的支配,而这一切都发生在一个虚无主义的世界中,它将 "存在 "沉淀并消解为无尽的、毫无意义的 "成为"。我们谈论的当然是尼采。

  17. 马克思:《1844 年手稿》,第 181 页。

  18. 同上,第 182 页。[Struik 省略了 "即真实 "这一短语,此处加上这一短语是为了使文本既符合 Axelos 使用的法文版本,又符合德文原文。B.
  19.   同上,第 171 页。
  20.   同上,第 178-179 页。
  21.   同上,第 138 页。

  22.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论文》,第 645 页。
  23.   同上。

  24. 马克思:《1844 年手稿》,第 188 页。[原文如下". . .darum wird die Aufhebung der Entäusserung zu eine Bestätigung der Entäusserung, oder für Hegel ist jene Bewegung des Selbsterzeugens, des Selbstvergegenständlichens als Selbstentäusserung und Selbstentfremdung die absolute und darum die letzte, sich selbst bezweckende und in sich beruhigte, beihrem Wesen angelangte menschliche Lebensäusserung" (Karl Marx、


    "Ökonomisch-philosophische Manuskripte [1844]," in Marx/Engels Gesamtausgabe [MEGA], 1932; reprint ed. [Glashütten im Taunus: Verlag Detlev Auvermann, 1970], Abt.[Glashütten im Taunus: Verlag Detlev Auvermann, 1970], Abt.I, Bd.3, p. 167).括号中的词语是阿克塞洛斯的用法,但他指出,引文中前两次出现的 Entäusserung 一词在这里更多的是指 "异化",而不是 "外化"。见第 2 章、

      n.6.-R.B.]

  25.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论文,III》,第 646 页。

  26. 马克思:《1844 年手稿》,第 151-152 页。[阿克塞洛斯.R.B.插入的注释]
  27.   同上,第 148 页。
  28.   同上,第 155-156 页。


第 V 部分:意识形态异化


8.思想与意识:真实与现实?


  1. ".......我们发现,人类也有'智慧'。但这并不是虚无的,而是'现实的'Bewusstsein"(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V. Adoratskij 编辑,载于 MEGA,Abt.V. Adoratskij, in MEGA, Abt.I, Bd.5, p. 19).[我的译文与阿克塞洛斯的法文版一致,但与本文通常引用的英文版略有不同: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41 页。B.]

  2. "人类有历史,因为他们要创造自己的生活,而历史又是最美好的......"..............Weise: dies is durch ihre physische Organisation gegeben, ebenso wie ihr Bewusstsein" (Karl Marx, Die Früh schriften, ed. Siegfried Landshut [《卡尔-马克思文集》],第 1 卷,第 162 页)。Siegfried Landshut [Stuttgart: Alfred Kröner, 1968])。马克思


    兰茨胡特早期版本(1932 年)中的读法是阿克塞洛斯使用的法文译本的基础。MEGA, Abt.I, Bd.5,第 19 页,该句的标点符号不同,对意思有一定影响。标准英译本以一种确定的方式解释了马克思话语中模棱两可的最后一句话,而阿克塞洛斯则让这句话模棱两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41 页)。B.

  3.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41-42 页。
  4.   同上,第 42 页。
  5.   同上。

  6. 马克思:《1844 年手稿》,第 137 页。

  7.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645 页。
  8.   同上,第 42 页。
  9.   同上,第 43 页。

  10. 阿克塞洛斯的版本在这里用恩格斯的术语(Verhältnis)(法语态度)取代了马克思的表述(Organisation)。See MEGA, Abt.I, Bd.5, p. 569, for the critical text of this quote.括号中的短语是 Axelos.-R.B.

  11.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37 页。[阿克塞洛斯没有提到马克思在原著中划掉了这一段,其中包括下一段的第一句。See MEGA, Abt.I, Bd.5, p. 569.-R.B.]

  12. 这句话是前注所述划线材料的一部分。此处对其译文进行了修改,以符合阿克塞洛斯对文本的解读:"想法 "而非 "想象力","头朝上 "而非 "头朝下"。为了准确起见,阿克塞洛斯插入了德语词。B.

  13.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37 页。

  14. 同上。[德文由阿克塞洛斯-R.B.插入]

  15. 另一种读法是 Sublimate。[批判性文本为 Sublimate(MEGA, Abt. I, Bd. 5, p. 16),而 Landshut 则为 Supplemente(Frühschriften, p. 349)。英译本沿用了 MEGA 中的 sublimates,但此处改为 supplements,以符合 Axelos 的版本。B.]

  16.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37-38 页。[阿克塞洛斯-R.B.的评论]

  17. 语言也是如此。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一直以讽刺的口吻反对通过词源学分析、同义词学、同义词学和文字游戏来使语言的词语表达某种意思的倾向。语言作为历史的、社会的产物,受到异化的打击,几乎不可能揭示任何特定的内在真理。"对资产阶级来说,在他的语言基础上证明商业关系和个人关系,甚至是普遍的人际关系的同一性要容易得多,因为这种语言本身就是资产阶级的产物,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就像在语言中一样,买卖关系已经成为所有其他关系的基础。例如,propriété-财产(Eigentum)和特征(Eigenschaft);财产-占有(Eigentum)和特殊性(Eigentümlichkeit);"eigen"("自己的")--在商业和个人意义上;valeur value,Wert;commerce,Verkehr;échange,exchange,Austausch,等等,所有这些既用于商业关系,也用于个人的特征和相互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249 页)。人们必须知道如何倾听和阅读那些词语和命题的转述,因为 "语言的伪装只有在无意识地或有意识地表达实际的伪装时才有意义"(同上,第 449 页)。

  18. Ancilla to the Pre-Socratic Philosophers, Fragment 50, p. 28.[根据阿克塞洛斯解读赫拉克利特的方法,这里保留了希腊文 Logos,而不是按照所引用的英译本的译法,将 Logos 译为 "Law"。B.]

  19. 同上,片段 3,第 42 页。

  20. 马克思:《1844 年手稿》,第 138 页。

  21. 参见恩格斯写给约-布洛赫(1890年9月21日)、哈-施塔肯堡(1894年1月25日)、康拉德-施密特(1890年10月27日)和弗-梅林(1893年7月14日)的信。恩格斯承认,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是历史的决定性因素,只是作为最终的决定性因素。他还说,他和马克思对夸大经济因素负有部分责任,因为他们一心只想揭示他们的对手所否认的东西,却总是没有时间、地点或场合来公正地对待所有相关力量的相互影响和反作用(Wechselwirkung)中的其他因素。政治、司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发展都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但所有这些都是相互影响的,也是经济基础的反应。这并不是说,经济地位是原因,是主动的,而其他一切只是被动的影响。相反,在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存在着相互作用,而经济必然性最终总是坚持自己的主张"(1894 年 1 月 25 日恩格斯给施塔肯伯格的信),载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V. Adoratsky 编,Transfer.V. Adoratsky, trans.多纳-托尔 [纽约:国际出版社,1942 年],第 517 页)。然而,尽管恩格斯这样说,他仍然认为 "意识形态 "的力量价值不大:"科学的历史就是逐渐清除这种无稽之谈[经济不发达造成的意识形态上的愚昧]或用新的但已经不那么荒谬的无稽之谈取而代之的历史"(1890 年 10 月 27 日恩格斯致施密特的信,见《通信选集》,第 482-483 页)。[阿克塞洛斯-R.B.的解释性插入]。

  9.宗教与思想


  1. 马克思:《黑格尔 "权利哲学 "批判:导言",第 129-142 页。
  2.   同上,第 131 页。
  3.   同上。

  4. 卡尔-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论文》,第 646-647 页。资本论》中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现实世界的宗教反射,无论如何,只有在日常生活的实际关系只为人类提供与其同胞和自然的完全可理解和合理的关系时,才能最终消失。社会的生命过程是以物质生产过程为基础的,只有当它被自由联合的人们视为生产,并由他们有意识地按照既定计划加以调节时,它才会脱去神秘的面纱。然而,这就要求社会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或一系列存在条件,而这些条件又是漫长而痛苦的发展过程的自发产物"(马克思:《资本论》,1:79-80)。

  5. 马克思是犹太父母的儿子,他们 "皈依 "了新教。他的父亲是一位拉比的儿子,在卡尔出生前就接受了洗礼。他的母亲也是犹太教拉比的后裔,父母去世后


    她进入了福音教会。但马克思的父母,尤其是他的父亲,是自由派新教徒,没有深刻的宗教信仰。卡尔-马克思六岁时接受了洗礼。

  6. 卡尔-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载于《卡尔-马克思早期文集》,T. B. Bottomore 编辑和翻译 (纽约:McGraw-Hill, 1964 年),第 34 页。T. B. Bottomore(纽约:McGraw-Hill,1964 年),第 34 页
  7.   同上,第 37-38 页。

  8. 另见前文引述的关于费尔巴哈的第一和第八篇论文。

  9. 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第 38 页。
  10.   同上,第 39 页。
  11.   同上,第 40 页。

  12. 在阿克塞洛斯自己的思想中,有一些 "具有强大力量的事物"(les grandes puissances)确实在积极地发挥作用,它们以各种方式对世界进行着发现、安排和改造:神话和宗教、诗歌和艺术、哲学思想、科学和技术。与马克思不同的是,阿克塞洛斯并不认为它们中的任何一种是其他运动的基础;事实上,所有运动都是一种包含运动的 "部署 "模式,即游戏,或者更具体地说,世界游戏(le Jeu du Monde)。见 Axelos, "Introduction à la pensée planétaire," pp.B.

  13. 见第 5 章,第 100-101 页。见第 5 章,第 100-101 页。

  14.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原稿中划掉了这一段,标准英译本中没有这一段。阿克塞洛斯没有注意到马克思删除了这一段,并将其作为文本的组成部分引用。见 Marx and Engels, Die Deutsche Ideologie, MEGA, Abt.I, Bd.5, pp.B.

  15.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43 页

  16. 可以说,思想(Gedanken)和观念(Ideen)这两个词在马克思那里是同义词。不过,"思想 "一词更多地是在贬义上使用的。

  17.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60 页。

  18.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第 99 页。

  19. 列宁:《怎么办》,第 375-376 页。

  10.艺术与诗歌


  1. N.Rjasanoff:"Marx' Bekenntnisse",Die Neue Zeit,1913 年,第 856-857 页。卡尔-马克思和弗雷德里克-恩格斯:《文学与艺术》:选自他们的著作》(纽约:国际出版社,1947 年),第 145 页。

  2.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657 页。[阿克塞洛斯按照兰茨胡特的说法引用了这段文字,但没有特别提及。见 Marx, Die Frühschriften, p. 412。MEGA》和英译本将其放在附录中。它出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1 节 "费尔巴哈 "最后两页的一组似乎是进一步工作的提纲式注释中。B.]

  3. 马克思在论述拉斐尔、达-芬奇和提香的一段话中抨击 "一体论 "的使徒马克斯-施特纳,他写道:"桑丘(施特纳)幻想拉斐尔独立于当时罗马的分工而创作他的画作。如果他将拉斐尔与达-芬奇和提香进行比较,他就会知道拉斐尔的艺术作品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当时罗马的繁荣,这种繁荣发生在


    在佛罗伦萨的影响下,拉斐尔的作品红极一时,而莱昂纳多的作品则取决于佛罗伦萨的发展状况,提香的作品在后期则取决于威尼斯完全不同的发展状况。拉斐尔和其他艺术家一样,是由他之前的艺术技术进步、他所在地区的社会组织和劳动分工,最后是他所在地区与之交往的所有国家的劳动分工所决定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430 页)。

  4. 马克思:《1844 年手稿》,第 136 页。

  5. 同上。阿克塞洛斯-R.B.[注释]

  6. 马克思早期这首诗的唯一出处似乎是 Franz Mehring 编著的《Aus dem literarischen Nachlass von Karl Marx, Friedrich Engels und Ferdinand Lassalle, I-Gesammelte Schriften von Karl Marx und Friedrich Engels von März 1841 bis März 1844》(斯图加特:Verlag J. H. W. Dietz, 1902 年),第 28 页。我的译文B.

  7. 卡尔-马克思,"Scorpion und Felix,Humoristischer Roman,"Werke und Schriften bis Anfang 1844,ed. D. Rjazanov,in MEGA,Abt.D. Rjazanov, in MEGA, Abt.I, Bd.1, hbbd. 2, p. 83 .

  8. 关于马克思的诗歌以及他的其他诗歌作品,请参阅他自己在 1837 年 11 月 10 日写给父亲的精美信件中的评论(《青年马克思文集》,第 40-50 页)。

  9. 卡尔-马克思致费迪南德-弗雷里格拉特,1860 年 2 月 29 日,见《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文集》(柏林:迪茨,1972 年),30:490。[我的译文.R.B.]

  10. 卡尔-马克思,"Aus den Vorarbeiten zur Geschichte der epikureischen, stoischen und skeptischen Philosophie," in Werke und Schriften bis Anfang 1844, MEGA, Abt.I, Bd.1, hbbd.1,第 99 页。

  11. 卡尔-马克思,"Differenz der demokritischen und epikureischen Naturphilosophie",同上,第 30 页。[我的译文。]

  12. 同上,第 40 页。[我的译文。]

  13. 马克思引用了卢克莱修《自然法则》第 3 章第 882 节中的这句话("Differenz der demokritischen und epikureischen Naturphilosophie," M E G A M E G A MEGAM E G A , Abt.I, Bd.1, hbbd.1,第 41 页),阿克塞洛斯将其视为马克思早期对希腊文明消逝的典型解释。我的译文B.

  14. 这篇 "导言 "通常作为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贡献》的附录。尽管马克思当时正在撰写这篇导言,但他本人并未将其收入该出版物。它属于马克思从未出版的手稿群,现在被归纳为《政治经济学批判基础》(Grundrisse der Kritik der politischen Ökonomie,1939-1941 年;重印本[柏林:迪茨出版社,1953 年],英译本由马丁-尼古拉斯撰写,Grundrisse: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础》[纽约:兰登书屋,1973 年])。阿克塞洛斯一直将其称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附录,因此选择了相同位置的英译本以反映这一点。参见以下注释。- R. B B BB .

  15.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附录,第 215 页。

  16.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附录,第 215-216 页。[阿克塞洛斯对最后一句的解读比所引英译更简单、更正确。改动已标明。B.]

  17. 《伦敦时报》就是在这里印刷的。

  18.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附录,第 216 页。
  19.   阿克塞洛斯的斜体。

  20.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附录,第 216-217 页。
  21.   同上,第 217 页。
  22.   参见马克思:《资本论》,1:365

  23. 《弗朗茨-冯-锡金根》是拉萨尔创作的一部历史悲剧,讲述了 1522 年秋天,也就是农民起义的前两年,骑士们起义反抗王公的故事。

  24. 卡尔-马克思致费迪南德-拉萨尔,1859 年 4 月 19 日,载于《马克思恩格斯文集》,29:592。

  25.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第 92 页。
  26.   同上,第 93 页。

  27. 马克思:《1844 年手稿》,第 142 页。
  28.   同上。
  29.   同上,第 186 页。

  30. 卡尔-马克思,"关于新闻自由和国家报告的辩论"(《莱茵报》,1842 年 5 月 19 日,第 139 期),《1844 年前的著作和文章》,MEGA, Abt.I, Bd.1, hbbd.1, pp.
  31.   同上,第 223 页。

  32.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附录,第 197 页。

  33. 卡尔-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第十八个春秋》,载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两卷本,1:247。

  34. 马克思,《黑格尔 "权利哲学 "批判:导言",第 134 页。

  35.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431-432 页。马克思在刚刚引述的段落的前一页明确指出,我们必须仔细区分共产主义社会中 "必须组织起来的直接生产劳动 "和 "非直接生产劳动",每个人都应能够通过非直接生产劳动自由地表达自己。

  36. G. W. F. Hegel, Esthétique, trans.S. Jankélévitch, 2 vols. (Paris: Aubier, 1944), 1:24.[此处及下一段引文中,阿克塞洛斯使用的法文译本与德文本(G. W. F. Hegel, Asthetik [Frankfurt: Europäische Verlagsanstalt, 1955], 1:21-22)有很大不同。这里给出的版本是对法文译本的翻译,因为阿克塞洛斯读的是法文译本。标准英译本更贴近德文本(G. W. F. 黑格尔,《艺术哲学》,F. P. B. Osmán,译注)。F. P. B. Osmaston [London: G. Bell, 1920] , 1:12-13)。B.]
  37.   黑格尔,Esthétique,1:30。

  38. 黑格尔:《艺术哲学》,1:13。[第一句中的斜体为 Axelos.B.

  39.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附录,第 216-217 页。

  40. 马克思与其同时代的兰波既近又远。兰波也宣告了语言、诗歌和艺术的死亡,我们离开了世界,世界也不存在了;同时,他又为自己敞开了光明的未来,渴望欢呼 "新的劳动和新的智慧的诞生"。但这位 "最后的诗人 "的语言和视野本质上是诗性的。在任何既定的世界和任何革命计划之外,他看到了一种不需要 "真正存在 "就能存在的东西。他谈到了超越 "行动,这个世界的亲爱之点 "的东西,他说:"永恒的(即全时的)艺术会有它的功能,因为诗人是公民。诗歌不会把它的韵律借给行动;它会在行动的过程中,在诗歌的过程中,在诗歌的过程中,在诗歌的过程中,在诗歌的过程中。

这些诗人将会存在!"(阿瑟-兰波,致保罗-德梅尼的信,1871 年 5 月 15 日,收录于《全集》,《书信选集》,译者:华莱士-福利 [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66 年] ,第 309 页。Wallace Fowlie [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66 年] ,第 309 页)。兰波是在向新工人诗人发出呼吁,他们的作品都非常糟糕。参见作者的研究,"兰波与平面世界的诗歌",载于《平面世界的诗歌》,第 139-171 页。


41.马克思:《1844 年手稿》,第 140 页。

  42.同上,第 141 页。

43.在这里,我们看到阿克塞洛斯对马克思的研究沿着他所称的 "游戏 "轴线,朝着他自己的思想方向展开。见下文,第 258、313-314 页。另见 Kostas Axelos, Le jeu du monde (Paris: Editions de Minuit, 1969).-R.B.


11.哲学(形而上学)与科学


  1. 马克思:《1844 年手稿》,第 174 页。

  2.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255 页。

  3. 马克思:《1844 年手稿》,第 190 页。
  4.   同上,第 175 页。

  5.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57 页。
  6.   同上,第 58 页。

  7. 同上。[英译本中的修改沿用了 C. J. Arthur 编著的《德国意识形态》(纽约:国际出版社,1970 年),第 63 页。B.]

  8.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57 页。
  9.   同上,第 38 页。

  10. 马克思:《1844 年手稿》,第 174 页。
  11.   同上,第 171 页。
  12.   同上,第 153-154 页

  13. 马克思:《黑格尔的权利哲学》,第 89 页。89.

  14. 马克思,《黑格尔 "权利哲学 "批判:导言",第 132 页。

  15. "Die Negation der seitherigen Philosophie, der Philosophie als Philosophie" (Karl Marx, "Zur Kritik der Hegelschen Rechtsphilosophie, Einleitung," in Werke und Schriften bis Anfang 1844, MEGA, Abt.I, Bd.1, hbbd. 2, p. 613)。阿克塞洛斯使用的译法比标准的英文译法 "previous "更强调 seitherig 的精确时间意义。见 "黑格尔《权利哲学》批判:导言",第 136 页。B

  16. 马克思攻击的是整个哲学传统,前黑格尔、黑格尔和后黑格尔,以及所有哲学家和思想家;他们是作家和思想家还是哲学教授并无多大区别。对于后者,马克思毫不费力地证明,他们像专业人士那样管理自己的 "思想"。"脱离实际条件的意识的改变--哲学家把它作为一种职业,即作为一种行业来追求--本身就是现存条件的产物,而且与现存条件密不可分"(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414页)。

  17. 马克思:《黑格尔 "权利哲学 "批判:导言",第 135 页。

  18. 马克思:《1844 年手稿》,第 177 页。
  19.   同上,第 173 页。

  20. 马克思:《经济学与哲学手稿(1844 年)》,载于 Easton 和

古达特:《青年马克思文集》,第 314 页。[这里通常使用的译法使这段话相当模糊。见《1844 年手稿》,第 145 页。B.]


21.马克思:《1844 年手稿》,第 183 页。

  22.同上,第 185 页。
  23.同上,第 189 页。

24.黑格尔:《心灵哲学》,第 224 页(第 465 号)。


25.马克思,《1844 年手稿》,第 193 页


26.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第 801 页。[阿克塞洛斯引自马克思《1844 年手稿》的法文译本。正如他所指出的那样,这是马克思从《精神现象学》中直接引用的一段话,在构成第四组的几页没有编号的手稿中,并在其中结尾,正如 M E G A M E G A MEGAM E G A 版的编辑所解释的那样( M E G A M E G A MEGAM E G A , Abt. I, Bd. 3, p. 106)。在


马克思 1844 年手稿的现有英译本。B.]


27.马克思和恩格斯:《神圣家族》,第 30 页。[这段话是恩格斯写的。]


28.马克思:《资本论》,1:19-20。[引文第一行中的修改既沿用了马克思自己的德语版本,也沿用了阿克塞洛斯的法语版本。如果没有它,英文原译文就会产生误解。括号中的注释是 Axelos.R.B. 所作]。


29.Easton 和 Guddat,《青年马克思文集》,第 122 页。


30.马克思:《黑格尔权利哲学批判》,第 89 页。

  31.同上。
  32.同上,第 91 页。

33.马克思对这一核心思想的表述再明确不过:科学是工业的产物。"即使是这种'纯粹的'自然科学,也只是通过贸易和工业,通过人的感性活动,才有了目的和材料"(《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58 页)。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即使现代技术看起来是一种产品,是科学的结果,但它实际上是科学发展的激活泉源和秘密。


34.马克思:《1844 年手稿》,第 152 页。


35.这是对 Stimer 的 Der Einzige und sein Eigentum [《独一无二(即孤独的个体)及其自身》](莱比锡:Otto Wigand,1845 年)的讽刺性影射。


36.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431 页。


37.马克思:《1844 年手稿》,第 143 页。

  38.同上。
  39.同上,第 142-143 页
  40.同上,第 142 页。

41.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658 页。(见第 10 章第 2 节)。


42.马克思:《1844 年手稿》,第 136 页。[阿克塞洛斯-R.B.插入] 。


43.黑格尔:《权利哲学》,第 13 页。


44.马克思和恩格斯:《神圣家族》,第 115-116 页。


45.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647 页。


第 VI 部分.和解即征服的前景


12.超越异化的前提


  1. 马克思:《1844 年手稿》,第 136 页。
  2.   同上,第 143 页。
  3.   同上,第 137 页。

  4. 马克思的表述是 "das Durchsichselbstsein der Natur und des Menschen ......"(卡尔-马克思,"Ökonomisch-philosophische Manuskripte aus dem Jahre 1844," M E G A M E G A MEGAM E G A , Abt.I, Bd.3, p. 124)

  5. 马克思:《1844 年手稿》,第 144 页
  6.   同上,第 130 页。
  7.   同上,第 182 页。
  8.   同上,第 181 页。
  9.   同上,第 175 页。
  10.   同上,第 135 页
  11.   同上。
  12.   同上,第 163 页
  13.   同上,第 139 页
  14.   同上,第 142 页。

  15. 同上,第 143 页。[英文版编辑插入的解释性说明。]
  16.   同上,第 145 页。

  17.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647 页。
  18.   同上,第 31 页。
  19.   同上,第 57 页。
  20.   同上,第 41 页。

  21. 马克思:《1844 年手稿》,第 182 页。

  22. 同上,第 132 页。[马克思的话是"Die Aufhebung der Selbstentfremdung macht denselben Weg wie die Selbstentfremdung" (MEGA, Abt. I, Bd. 3, p. 111).R. B.] 。

  23. 阿克塞洛斯用法文进行了压制,因为这是他使用的法文译本中德文Aufhebung的译法。我们应该记住,马克思在这里采用的黑格尔术语 "Aufhebung "并不只是指简单的消除,而是指通过实现 X X XX 作为冲突情境的内在可能性,超越其冲突特性,使之成为更高的积极整合,从而消除 X X XX 。因此,Struik 中的英文是 "transcendence"(超越)。在其他时候,Aufhebung 更多强调的是负面意义,因此被翻译为 "废除 "或 "取消"(Axelos: suppression)。不用说,在特定情况下如何翻译 Aufhebung 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见下文第 13 章第 8 节)。B.


13.共产主义: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


  1. 马克思,《黑格尔 "权利哲学 "批判:导言",第 133 页》
  2.   同上,第 137 页
  3.   同上。
  4.   同上。
  5.   同上。
  6.   同上,第 142 页
  7.   同上。

  8. 见第 12 章第 23 节,关于阿克塞洛斯在法语中用 suppression 表示德语中的 Aufhebung。见第 12 章第 23 节,阿克塞洛斯在法文中用 suppression 来表示德文中的 Aufhebung。但在这里,该词似乎强调的是超越/满足行动的消极方面,而不是积极方面。因此,阿克塞尔洛斯的 "压制 "和奥马利的 "废除",而不是更全面的 "超越"。


    此外,"压制 "也可能具有非辩证的消极含义,它并不一定意味着黑格尔-马克思主义运动的积极意义。此外,"压制 "也可能具有非辩证的消极含义,它并不一定意味着黑格尔-马克思主义的积极运动。因此,在阿克塞尔洛斯(使用 "压制")似乎意味着通过强制命令或强制行动来消除的情况下,我选择使用 "压制",而在通过更多辩证地必要的综合措施来消除的情况下,我选择使用 "废除"。 不用说,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可能并不总是那么容易划分,强制可能是辩证地必要的。同时,有时最好使用中性的 "消除 "一词,而不是其他任何一种译法。- R. B.

  9. 马克思:《1844 年手稿》,第 154 页。紧接着这句话,马克思补充了作为异化形式的支配力量的具体例子:在德国,是自我意识;在法国,是政治平等;在英国,是除了自身之外没有其他标准的真正的、物质的实际需要。

  10. 同上,第 133 页。[在 Struik,按照 MEGA(Abt.I,Bd.3,p.112),这里引用的段落的最后一句排在其他段落之前。阿克塞洛斯的法文版根据兰茨胡特的解读(Marx, Die Frühschriften, p. 233)颠倒了顺序。B.]

  11. 这是马克思的说法:"ganz rohen und gedanklosen Kommunismus"("Okonomisch-philosophische Manuskripte aus dem Jahre 1844," MEGA, Abt.I, Bd.3, p. 112).见《1844 年手稿》,第 133 页。

  12. 马克思:《1844 年手稿》,第 133 页。

  13. 在专门讨论两性关系异化和爱情异化的章节中,我们有机会也谈到了那种反对婚姻而主张简单的妇女团体的共产主义。

  14. 马克思:《1844 年手稿》,第 133-134 页。
  15.   同上,第 134 页。

  16. 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第 15 页。
  17.   同上,第 11 页。
  18.   同上,第 16 页。
  19.   同上,第 24 页。

  20. 马克思用的是法语。

  21. 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第 31 页。

  22. 马克思:《1844 年手稿》,第 136 页。
  23.   同上,第 126 页。

  24. 同上,第 145-146 页。[阿克塞尔洛斯-R.B.斟酌插入] [Parenthetic insertion by Axelos.-R.B.].
  25.   同上,第 187 页。

  26. Axelos:压制。见本章第 8 节。

  27. 马克思,《黑格尔的 "权利哲学":导言",第 131 页。

  28.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第 125-126 页。[阿克塞洛斯-R.B.的注释性评论]。

  29.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56 页。[阿克塞洛斯的注释。]

  30. 同上,第 87 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EGA, Abt. I, Bd. 5, p. 60)。[Axelos.-R.B.的括号]。

  31. "Dieser Kommunismus ist als vollendeter Naturalismus = Humanismus, als vollendeter Humanismus = Naturalismus .."(马克思,"Ökonomisch-philosophische Manuskripte aus dem Jahre 1844," MEGA,Abt.I, Bd.3, p. 114).

  32. 马克思:《1844 年手稿》,第 135 页。[阿克塞洛斯的注释]。
  33.   同上,第 137 页。
  34.   同上,第 137-138 页。

  35. 同上,第 138-139 页。[此处引用的英译本在置于方括号内的两个短语之间加入了一个分句。这与 MEGA, Abt.I, Bd.3, p. 118.阿克塞洛斯的版本基于兰茨胡特的读法(Frühschriften, p.240),该读法没有在两个短语之间引入分句,而是在它们之后开始了第二个独立分句。英译本根据后一版本进行了修改。B.]
  36.   同上,第 143-144 页。
  37.   同上,第 181 页。
  38.   同上,第 158 页

  39. 马克思有时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进行对比,有时将唯灵论(或唯智论-唯灵论)与唯心主义进行对比,而且是非常概括地进行对比,而不涉及错综复杂的逻辑-本体论问题。虽然马克思希望同时超越(理论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精神主义(这些也是理论的,甚至是更加理论和抽象的),以建立一个更高的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包含它们的片面真理,虽然马克思在本体论上并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因为对马克思来说,物质世界是人类劳动的产物,但他仍然把自己以及和解的人定义为一个实践的唯物主义者,一个共产主义的唯物主义者,一个积极的、现实的人道主义者。实践的、共产主义的、积极的、现实的唯物主义是指:一切存在的和成为的都只是作为人类的、社会的生产力的物质和材料而存在。

  40. ".. .Man sieht, wie die Lösung der theoretischen Gegensätze selbst nur auf eine praktische Art . . möglich ist . ." (马克思,"Okonomch-philosophische Manuskripte aus dem Jahre 1844",MEGA, Abst.(马克思,"Okonomisch-philosophische Manuskripte aus dem Jahre 1844," MEGA,Abt.I, Bd.3, p. 121)马克思自己也强调了 "唯一 "和 "实际 "这两个词。

  41. 马克思,《1844 年手稿》,第 141-142 页。[方括号中的短语已根据阿克塞洛斯对文本的解读作了修改。阿克塞洛斯的注释]。
  42.   同上,第 154 页。

  43. 同上,第 183 页。[阿克塞洛斯引用的法文译本(这里是通过对英文本句法安排的歪曲来体现的)并不完全符合德文。整个句子主要直接涉及黑格尔的对象化概念,而不是马克思的对象化概念,全文如下:"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对疏远的、客观的东西的占有,或者说以疏远的形式取消客观性(必须从漠不关心的陌生化发展到真正的、对立的疏远),对黑格尔来说同样意味着,甚至主要意味着,要取消的是客观性,因为对自我意识来说,令人不快并构成疏远的不是对象的确定性,而是它的客观性。"--R.B.]

  44. 阿克塞洛斯在这里引用了兰茨胡特的解读(Frühschriften,第 243 页)。B.

  45. 马克思,《1844 年手稿》,第 141 页。[方括号中的表述是对英译本的修改,以便更清楚地与阿克塞洛斯在引用文本时的观点保持一致。B.]

  46. 这里和其他地方一样,尤其是本章(见第 242 和 243 页)、

阿克塞洛斯似乎指的是法国古典语言学中的一种区分:一方面是感性的东西(le sensible),另一方面则是作为符号和载体(le signifiant)来表达被符号化的意义,而被符号化的意义则是心灵所把握的精神元素。这种区分显然意味着二元论,感性元素因此具有两种作用:(1) 其本身具有某种物质的、机械的或行为主义的功能;(2) 在符号学上对心理活动起辅助作用。见费迪南德-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编者:查尔斯-巴利、阿尔伯特-塞克赫。Charles Bally, Albert Sechehaye, and Albert Riedlinger, trans.Wade Baskin (New York: Philosophical Library, 1959), pt.1, "Nature of the Linguistic Sign," pp.B.


47.在《1844 年手稿》中,马克思为自己的思想奠定了基础,即从激进的异化开始,到彻底的共产主义和解结束。他认为这一基础已经确立,因此不再回到这一基础上来。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 年)的第一部分也是手稿状态,他试图以更实际的方式阐明什么是共产主义。这两部著作直到 1932 年才出版。二十世纪前三十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普列汉诺夫、列宁、卢卡奇、科尔施等)都不知道这些基本著作,这在历史上和哲学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现在仍然如此。


48.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46 页。


49.马克思,《黑格尔的 "权利哲学":导言",第 142 页。[英译本中没有斜体。阿克塞洛斯的版本有斜体,与马克思的德文原文一致,因此在此加上。B.]


50.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46-47 页。


51.这就是马克思 "在他那个时代 "对事物的看法。当然,革命是在欧洲开始的,但它并没有像马克思所预料的那样在欧洲,尤其是在德国开始成为现实。它也没有一下子在许多国家同时发生。这过去是、现在也是一个后果严重的真实历史事实。列宁将马克思时代之后的时代定性为帝国主义时代,帝国主义的基础是垄断集中和占领不发达国家市场的欲望;他看到,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等,革命可以在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即在那些经济落后和被过度剥削的国家中启动。因此,在资本主义最脆弱的地方打击资本主义变得更加容易;因为在少数特别富强、剥削全世界以确保自身超额利润的国家中,无产阶级的一个阶层,即工人贵族,被资产阶级腐蚀,脱离了无产阶级,使社会主义革命变得困难。(见弗-伊-列宁:《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载《列宁全集》,22:185-304)。

因此,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即那些技术上不发达、经济上被过度开发、因此基本上是农业国和非西方国家、国家和军事机构相对落后的国家,可能会成为革命的发起国。这场革命将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形式开始,其目的是清除封建主义中仍然强大的残余势力,但随后将通过无产阶级(及其盟友)专政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些国家将


在这场革命的推动下,人们掌握了现代技术,实现了工业化。这就是俄国和中国开始发生的实际情况。


52.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第 125 页。


53.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47 页。


54.马克思和恩格斯:《神圣家族》,第 52 页。

  55.同上,第 52-54 页
  56.同上,第 83 页。
  57.同上,第 50-51 页。
  58.同上,第 62 页。
  59.同上,第 85-86 页。
  60.同上,第 86 页。
  61.同上,第 85 页。

62.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第 99 页,见第 9 章 "宗教与思想 "末尾。见第 9 章 "宗教与思想 "末尾。


63.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51 页。

  64.同上,第 50 页。

65.同上,第 62 页。阿克塞洛斯-R.B.[arenthetic insertion by Axelos.-R. B.]。


66.同上,第 87 页。(见本章第 238 页的引文)。

  67.同上,第 84 页。

68.同上,第 47 页。[这里引用的句子在马克思那里不是独立的。引文中的第一个逗号是根据马克思的原文加上的,阿克塞洛斯的版本在此沿用了马克思的原文。B.]马克思在这句话末尾的措辞是:":". wieder in ihre Gewalt Bekommen"(《马克思恩格斯选集》,Abt. I, Bd. 5, p. 25);然而,"人们把......重新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而这些东西从来就没有被他们实际控制过。

  69.同上,第 49 页。
  70.同上,第 91 页。
  71.同上,第 67 页。

72.阿克塞洛斯对马克思 "Abstreifung aller Naturwüchtigkeit "这一表述的解读与英译者相当不同。Naturwüchtigkeit 的标准译法是 "自然限制"(《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84 页)。阿克塞洛斯认为,它更根本的含义是指某物属于自然、天然的品质。换句话说,他认为马克思所说的是一种具有重大意义的明确的本体论意义。B.


73.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65 页。

  74.同上,第 44-45 页。

75.马克思:《资本论》,1:178。


76.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45 页。


77.马克思致库格尔曼,伦敦,1871 年 4 月 12 日,见《马克思恩格斯书信选集》,第 309 页。


78.卡尔-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载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两卷,2:32-33。


79.马克思在 1852 年 3 月 5 日从伦敦写给约瑟夫-魏德迈的信中详细说明了他对社会阶级问题所作贡献的性质:"至于我自己,发现现代社会存在阶级以及阶级之间的斗争并不归功于我。在我之前,资产阶级历史学家早就描述了这种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也描述了阶级的经济解剖。我所做的新工作是证明:(1) 阶级的存在只是与生产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


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种专政本身只是向消灭一切阶级和无阶级社会的过渡"(《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选集》,第 57 页)。


80.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2:23。

  81.同上,第 24 页。

82.马克思:《哲学的贫困》,第 174 页。


83.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第 111 页。

  84.同上,第 112 页。

85.马克思和恩格斯,《通信选集》,第 336-337 页。


86.在《国家与革命,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和无产者在革命中的任务》(《全集》,15:381-491)中,列宁希望 "重新确立马克思[特别是恩格斯]在国家问题上的真正教导"(第 386 页)。他把无产阶级革命在国家方面的任务规定如下:摧毁旧的官僚军事机器,粉碎现存国家的旧的官僚军事机器。在 "无产阶级中央集权制"(第 430 页)和 "国家的社会主义改组 "的基础上,废除资产阶级国家是国家不可或缺的过渡性革命形式。新国家废除了常备军,代之以武装民众。它同样废除了议会制和官僚主义;它规定了所有公务员的一般资格,同时规定他们随时都可以被解雇,毫无例外,他们的工资全部降到工人的工资水平。所有公共职能都转变为行政职能,因此,从正确的角度讲,它们不再是政治职能。新国家走向消亡;"在这一过程的某一阶段,正在消亡的国家可以被称为非政治国家"(第 438 页)。制度本身将不复存在。"因为,要废除国家,就必须将公务员制度的职能转变为绝大多数人都能胜任的简单的控制和会计业务......"(第 452 页)。萎缩的过程将是漫长而严酷的,而且实际上只有在整体共产主义中才会发生。 因此,马克思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没有任何国家的无阶级社会。然而,他们在实现目标的手段上却截然不同。列宁在 1917 年秋天写下了这一切,当时正值革命前夕,革命的目的是实现俄国经济和社会的有计划组织。此后,苏维埃国家在其发展道路上取得了一些成就。需要强调的是,列宁并没有对无产阶级政党做出任何说明,因为无产阶级政党将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即国家党。


87.马克思:《1844 年手稿》,第 140 页。


88.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83-84 页。


89.马克思致库格尔曼,伦敦,1871 年 4 月 17 日,载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通信选集》,第 310-311 页。这封信是在之前引述的给库格尔曼的信之后写的


90.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86-87 页

  91.同上,第 87 页。

92.同上,第 49 页。[括号中的斜体是阿克塞尔洛斯的。英译本中该短语的译文已作修改,以符合阿克塞洛斯在此的解读,后者更接近马克思的实际措辞。参见

结论,注 75.-R.B.


93.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2:23。

  94.马克思:《资本论》,1:79。

95.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2:24


96.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47 页。


97.同上,第 231 页。[马克思在这里指的是施蒂尔纳关于共产主义主要基于理论定义的表述,即关于人的本质的具体社会定义,并认为这种表述是不充分的。-R.B.]


98.马克思:《1844 年手稿》,第 146 页。[斯特鲁伊克指出,对马克思在这部分手稿最后一句话中所表达的观点的解释存在不确定性。B.]德文措辞如下"Der Kommunismus is die notwendige Gestalt und das energische Prinzip der nächtsen Zukunft, aber der Kommunismus is nicht als solcher das das Ziel der menschlichen Entwicklung-die


Gestalt der menschlichen Gesellschaft-"(MEGA, Abt. I, Bd. 3, p. 129)。


99.马克思:《1844 年手稿》,第 154 页。这一关键段落的德文文本如下:"我们在思想中早就知道的历史和我们的奋斗,会在我们的世界中变成一个非常艰难而漫长的过程。我们必须牢记,我们的人生既是为了追求真理,也是为了实现历史的目标,我们的人生也是为了追求真理"(MEGA, Abt. I, Bd. 3, pp.)


100.马克思:《1844 年手稿》,第 146 页。


101.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89 页。


102.Marx, "Zur Kritik der Hegelschen Rechtsphilosophie, Einleitung," MEGA, Abt.I, Bd.1, hbbd.1, p. 616.[见《黑格尔的 "权利哲学":导言",第 138 页。


14.通过哲学的实现废除哲学


  1. 马克思,"Differenz der demokritischen und epikureischen Naturphilosophie," M E G A M E G A MEGAM E G A ,Abt.I, Bd.1, hbbd.1, pp.[我的译文。]

  2. 同上,第 64 页。[我的译文。]

  3. 同上。[我的译文。]

  4. 马克思,"'Zur Kritik der Hegelschen Rechtsphilosophie, Einleitung,' in M E G A M E G A MEGAM E G A , Abt.I, Bd.1, hbbd.1, p. 613.[阿克塞洛斯在这里强调了黑格尔 "Aufheben "一词的双重含义,而在奥马利和约林(《黑格尔 "权利哲学 "批判》英译本中却没有这样做。


    p.136).我的译文B.]

  5. 马克思:《黑格尔〈权利哲学〉批判:导言》,第 141142 页。

  6. 卡尔-马克思,"《Kölnische Zeitung》第 179 期的主要文章",见 Easton 和 Guddat,《青年马克思文集》,第 129 页。
  7.   同上,第 214-215 页
  8.   同上,第 215 页。

  9. 马克思:《黑格尔 "权利哲学 "批判》,第 45 页。

  10. 见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41 页。
  11.   同上,第 56 页。
  12.   同上,第 87 页。

  13. 马克思:《1844 年手稿》,第 180 页。
  14.   同上,第 165 页。
  15.   同上。

  16. 阿克塞洛斯的表述看似奇怪,是 l'être ontologique(本体论的本质),它显然是仿照马克思在《马克思手稿》中的下一句引文中的术语:das ontologische Wesen(本体论的世界)。在那里,译者米利根使用的是 "本体论本质"。斯特鲁伊克在注释(《1844 年手稿》,第 59-60 页)中解释了 Wesen 的多种含义,澄清了英语中看似不一致的说法。在这里,马克思和阿克塞洛斯的意思是,"Wesen "的核心结构赋予特定现象在存在中的特定位置,恰如实际存在。- R. B .

  17. 马克思:《1844 年手稿》,第 165 页。
  18.   见注 16。

  19. 马克思:《1844 年手稿》,第 165 页。
  20.   同上,第 142-143 页。
  21.   同上,第 143 页。
  22.   同上。
  23.   同上。
  24.   同上。
  25.   同上,第 138 页。
  26.   同上,第 143 页。
  27.   同上,第 135 页。

  28.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28 页。[引文是马克思在原稿中划掉的一段话的一部分。英译本作了修改,以符合法文译本《Axelos uses.-R.B.》中德文 bedingen 更强烈的含义。B.]
  29.   同上,第 647 页。
  30.   同上,第 646 页。
  31.   同上,第 38 页。
  32.   同上。
  33.   同上,第 41 页。

  34.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 21 页。

  35. 弗里曼,《致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的安西拉》,片段 52,第 28 页。

  36. 同上,片段 93,第 31 页。

  37. Met.,Z,1,1028b,见《亚里士多德基本著作》,第 783-784 页。[译文根据作者以下注释略有改动。B.]将 ov̉oía 译为 "存在"(étantité),而不是 "本质"(essence),或者更糟糕的是,译为 "物质"(substance),保留了分词形式。见马丁-海德格尔的《 Q u Q u QuQ u 'est-ce que la philosophie?Kostas A elos 和 Jean Beaufret 译,载于 Heidegger, Questions II (Paris: Gallimard, 1968), pp.

  38.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58 页。
  39.   同上,第 59 页。

  40. 在马克思的思想中,思想和语言的问题,即 "逻辑 "而非 "逻辑 "的问题,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哲学的超越是否为新型思想开辟了道路?马克思并没有谈到这种思想。至于语言,他告诉我们,语言将由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个人绝对控制。这是否意味着语言将完全服从于计划,并降低到一个水平,成为一种技术工具?"当然,个人在某些时候


    到那时,他们也将完全控制这个物种的产物(即语言)"(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469 页)。

  41. 同上,第 49 页。[译文略有改动,见第 13 章第 92 节。]


结论开放性问题


  1. 年轻的卢卡奇在 1923 年撰写了《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向自然辩证法开战。在他看来,唯物主义本质上是历史的,唯物辩证法的目标是作为经验整体的总体性,即历史主体、社会主体、客观主体、客体/主体所认识和产生的所有事实的连贯体系;因为事实就是事实。在卢卡奇看来,"辩证法的总体性 "在于其 "对历史成为中的真实事物的认识"(格奥尔格-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Rodney Livingstone [Cambrid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odney Livingstone [Cambridge: MIT Press, 1971] , pp.)卢卡奇写道:"只有当存在的核心被揭示为一个社会过程时,存在才能被视为人类活动的产物,尽管是迄今为止无意识的产物。这种活动反过来又会被视为改变存在的关键因素。人类发现自己面对的是纯粹的自然关系或被神秘化为自然的社会形式。它们似乎是固定的、完整的和永恒不变的实体,可以被操纵,甚至可以被理解,但永远不会被推翻。但这种情况也在个人意识中创造了实践的可能性"(同上,第 18-19 页)。然而,卢卡奇并没有深入探讨他所谓的现实。在此,我们是否需要回顾一下,这部著作曾遭到共产国际(1924 年)和社会民主主义正统派(即季诺维也夫和考茨基)的谴责,而且作者本人也予以否定?还需要指出的是,所有这些关于这部作品的唯心主义倾向的一致意见,对于这种唯心主义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几乎没有任何解释吗? [阿克塞洛斯与杰奎琳-布瓦(Jacqueline Bois)共同翻译了卢卡奇的法文著作:《阶级的历史与良知》(巴黎:Minuit 出版社,1960 年)。B.]

  2. 阿克塞洛斯的观点取决于这里的法语措辞:"通过巨大的减缩努力,它把生产中所有的东西都碾碎了。B.

  3.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第 133 页。
  4.   同上,第 109 页。
  5.   同上,第 138 页。
  6.   同上。
  7.   同上,第 144 页。

  8. 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对蒲鲁东的《经济矛盾论或苦难哲学》的回应。他摒弃了蒲鲁东的立场,开始与不断区分事物的两面性这一概念作斗争,即一个好的一面和一个坏的一面,一个有价值且充满优势,另一个没有价值且充满劣势。他指责蒲鲁东把矛盾看作是由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组合而成的,并指责蒲鲁东想保留好的一面,同时消除坏的一面(马克思:《哲学的贫困》,第111-113页)。这样就无法真正做出决定。全盘解放发展的动力机构并消除阻碍发展的东西是不可能的。马克思并不害怕片面性;难道他不是在为生产力的全面而辉煌的发展、为技术摆脱任何束缚而努力吗?他眼中的蒲鲁东是


    懦夫小资产阶级由 "一方面 "和 "另一方面 "组成。他的经济利益如此,因此他的政治、科学、宗教和艺术观点也是如此。他是一个活生生的矛盾体。如果他像蒲鲁东一样是个天才的话,他很快就会学会玩弄自己的矛盾,并根据情况把它们发展成引人注目的、炫耀性的、时而丑化时而辉煌的悖论"(同上,第202页)。马克思对历史的动力--否定性充满信心,他的立场是:"最终总是坏的方面战胜好的方面。正是坏的方面通过提供斗争产生了创造历史的运动"(同上,第 121 页)。这位思想是对技术的反思的人是否遵循了这一思想的最终结果?历史运动的生产机构--坏的一面是否始终在他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因为他似乎无法摆脱想要中和它的诱惑。
  9.   同上,第 42 页。
  10.   同上,第 68 页。
  11.   同上,第 78 页。

  12.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附录,第 195 页。
  13.   同上,第 196 页。
  14.   同上。

  15.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第 92 页。

  16. 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基础》(1939 年)。

1941 年;再版[柏林:迪茨出版社,1953 年]),第 25 页。[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附录,第 196-197 页。


17.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附录,第 215 页。


18.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31 页。


19.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附录,第 197 页。


20.同上,第 204-205 页。[我将译文中的 "整体 "改为 "全部",只是因为阿克塞洛斯使用 "全部 "一词的范围很广,在此也将德文原词 Marx em-ploys.-R.B.]

  21.同上,第 205 页
  22.同上,第 215 页。

23.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第 110 页。[阿克塞洛斯显然在敦促我们比通常更直译地阅读德文,例如这里的英译本。B.

  24.马克思:《资本论》,1:82

25.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附录,第 210 页。


26.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第 93-94 页。


27.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附录,第 210-211 页。

  28.同上,第 211 页。

29.同上。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再次坚持资产阶级经济学范畴的这种有限有效性。"它们是表达一定的、历史地决定的生产方式,即商品生产的条件和关系的思想形式,具有社会有效性"(1:76)。


30.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附录,第 211 页。


31.见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51、52-53 页。

  32.同上,第 59 页。

33.见同上,第 48-49 页。

  34.同上,第 47 页。

35.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附录,第 211 页。


36.Easton 和 Guddat,《青年马克思文集》,第 212-213 页。


37.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49 页。


38.马克思:《1844 年手稿》,第 135 页。

  39.同上,第 154 页。

40.见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87 页。


4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附录,第 193 页。


42.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第 104 页。

  43.同上,第 105 页。

44.马克思:《资本论》,1:78-79。


45.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44 页。

  46.马克思:《资本论》,1:79。
  47.同上,第 80 页。
  48.同上,第 77 页。
  49.同上,3:820。

50.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45 页。


51.马克思:《1844 年手稿》,第 155 页。


52.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51 页


53.马克思致鲁格,1843 年 9 月,见 Easton 和 Guddat,《青年马克思文集》,第 213 页。


54.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第 31 页。


55.关于这些主题,请参阅作者的论文 "La politique planétaire",载于《Vers la pensée planétaire》,第 297-318 页。


56.马克思,黑格尔的 "权利哲学",第 134 页。[括号中的词已作修改,以符合阿克塞洛斯对马克思此处用语的解读。B.]


57.在马克思的思考中,他从未在未来的维度上将过去的革命给他的教训进行到底,他学会了分析过去革命的命运。他没有看到每一场革命(哪怕是永久性的革命)在转化为现存的事物状态(哪怕仍然是流动的)时所遭遇的那种命运;他没有停下来思考运动和前进的动力与既有制度之间的区别。对他来说,创新动力的真理和技术组织的行动在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可以合二为一。


58.马克思致鲁格,1843 年 9 月,见 Easton 和 Guddat,《青年马克思文集》,第 214 页。


59.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56 页。

  60.同上,第 59 页。
  61.同上,第 414 页

62.马克思和恩格斯:《神圣家族》,第 254-255 页。


63.同上,第 73 页。个人与群众之间的对立注定要在个人的群众性存在和群众成员的个人化中被超越。历史行动的深度与其广度密不可分。历史行动的深度与广度是分不开的。"因此,随着历史行动的彻底性,其行动的群众的规模也将扩大"(同上,第 110 页)。不再会有某几个人,即 "选民",他们是精神的承载者,他们作为创造性的、积极的精神,与被视为无意识的群众、纯粹的物质、简单的材料的供应者的其余人类相抗衡。


64.马克思:《1844 年手稿》,第 138 页。


65.见海德格尔:《同一性原则》,载于《同一性与差异性》,第 23-41 页。


66.马克思:《资本论》,1:178。


  1. 马克思和恩格斯:《神圣家族》,第 168 页。

  2. "哲学的任务不是把思想体现在确定的政治现实[和一般的实践现实]中,而是把这些现实蒸发在抽象的思想中。哲学运动不是事实的逻辑,而是逻辑的事实"(马克思,黑格尔的《权利哲学》,第 18 页)。[括号内的内容为阿克塞尔罗斯-R.B.所加]。

  3. 见本章第 310 页

  4. 见《共产主义原理》,恩格斯著(1847 年 10 月),载于《共产党宣言的诞生》,第 187 页。

  5. 马克思:《1844 年手稿》,第 135 页。

  6.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86-87 页。

  7. 因为在异化被克服之前,"颠倒的世界才是真正的世界",马克思在给鲁格的信中写道("Ein Briefwechsel von 1843",载于 MEGA,Abt.I,Bd.1,hbbd.1,第 563 页)。见 Easton 和 Guddat,《青年马克思文集》,第 208 页。

  8.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49 页。[此处英文措辞的修改在第 13 章第 92 节中首次指出。13, n. 92, is explained in n .75 中解释。- R. B.]。

  9. 马克思在德文中的措辞读起来几乎像是在对这种非物质生产秩序的存在作出让步"。. mit der Produktion (auch mit der geistigen) der ganzen Welt in praktische Beziehung. .."(MEGA, Abt. I, Bd. 5, p. 26)。至少阿克塞洛斯是这样解读的,他遵循的是更直译的法文译本。未经修改的英译本将限定短语平铺,去掉了括号


    这种特征与更明确的问题色彩结合在一起。

  10. 马克思:《黑格尔的权利哲学》,第 32 页。
  11.   同上,第 82 页。

  12. 马克思:《资本论》,1:178。[在英文中,角括号表示将 "客体 "译为 "主体",以符合阿克塞洛斯的法文版,后者更准确地沿用了德文版。B. 1

  13.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39 页。

  14. 马克思:《1844 年手稿》,第 139 页。
  15.   同上,第 136 页。

  16. 马克思致鲁格,1843 年 5 月,见 Easton 和 Guddat,《青年马克思文集》,第 206 页。
  17.   同上。

  18. 马克思,《黑格尔的 "权利哲学":导言",第 131 页。

  19. 是马克思本人在这里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整整一个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者和反马克思主义者都未能理解这个推动马克思思想的泉源。然而,马克思亲自为它命名:技术。"达尔文让我们感兴趣的是大自然的技术史,即动植物器官的形成,这些器官是维持生命的生产工具。人类的生产器官是一切社会组织的物质基础,难道人类生产器官的历史不值得同样关注吗?正如维柯所说,人类历史与自然历史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创造了前者,却没有创造后者。技术(die Technologie)揭示了人类与自然打交道的方式,揭示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产过程,从而也揭示了人类社会关系的形成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资本论》,1:372, n.3)。

  后记

  1.   马克思:《资本论》,3:820

  2.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49 页。[译文有改动,如上文第 13 章第 92 节和结论第 75 节所述。13, n. 92, and conclusion, n. 75.-R.B.]

  3. 马克思:《1844 年手稿》,第 135 页。
  4.   同上,第 132 页。
  5.   同上,第 146 页。
  6.   同上,第 154 页。

  7.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86-87 页。
  8.   同上,第 231 页。

  索引

  缺席,273、286、288

绝对,定义为心灵(黑格尔),205


抽象类别的有效性和局限性, 302

  抽象

特征,166 科学,211


抽象性,现代人的特征, 101

  事故,263-264
  《亚当和夏娃》,17-18

行政和公务员制度,97-98,104。另见主席团

  通奸,116
  《埃斯库罗斯》,175、178
  唯美主义,179
  美学,192-193
  农业, 219

Aisthesis( α ˙ ω ˙ σ Θ η σ ω α ˙ ω ˙ σ Θ η σ ω alpha^(˙)omega^(˙)sigma Theta eta sigma omega-\dot{\alpha} \dot{\omega} \sigma \Theta \eta \sigma \omega- --"感官接收/感知"),193


Aletheia( α λ η η Θ ι α α λ η η Θ ι α alpha lambda eta_(eta)^(Theta)in iota alpha\alpha \lambda \eta{ }_{\eta}{ }^{\Theta} \in \iota \alpha --"真理"),190、192、246

  异化
  定义,三十二

双面,176、213、236、272、329

  原因,194,331
  经济,53-66

所有异化的根源,213 230

  必不可少?129-130

马克思的总体视野,41-42

  

所有异化的核心 132, 141


持续时间。见《人从一开始就异化了》


意识形态,151-152,166173

  双字符,170

宗教的第一种形式,159


外部化,166,219 220

  最进化的形式,131

必要性, xiii, xx n. 38

  不结盟
  106
  艺术

技术的异化,176-177,185 186


在资本主义中完成, 176, 185


在写实艺术中得到完善,185


技术,xii-xiv,xix xx , xxi xx , xxi xx,xxi\mathrm{xx}, \mathrm{xxi}

  资产阶级的 60

哲学,195-214,271288


作为对德国哲学的批判,201

  政治,89-109

仅废除还不够,232

  宗教,159-173
  黑格尔续篇,203

消除,不单独

  足够,234

科学。见科学,异化

  技术专家,84
  超越
  作为回报,217,220-221、

227


遵循相同的路径,227228,334

  xix n. 35
  真实房舍,267
  反思性把握,220

在西方得到普及, 185


《马克思笔下的无政府状态》,第 93、105、312 页


人与猿的解剖学,302-

303
  反马克思主义,153
  资产阶级的焦虑, 134
  拨款
  条件,263

与征用的对比,127

  解释,125,223,242
  征用,309

非所有格,125、231、239、307

  本体论,278
  通用,254 329
Archē, 153, 199

建筑师和蜘蛛,322


《亚里士多德》,59 n.14、180、246、273


关于形而上学问题, 8, 286


关于真理与行动,109

  艺术

马克思的矛盾价值,187


和技术,181-183,185


作为生产,177,181,182,187-188

  克里斯琴,183-185

共产主义的普遍性,189-190

  希腊文,180-183,184

东方和亚洲,马克思的观点,180

  现实,184-185

反映技术无能,186,192

  浪漫、184

分工部门 189

  分离,186

取代, 176-177.186-190, 193-194


转化为商品,185


双重性,177178


著作本身就是目的,186


无神论在共产主义中的地位,234 Aufhebung("超越/废除"), 96 , 201 , 228 96 , 201 , 228 96,201,22896,201,228 n. 23, 230 , 230 n. 8, 254, 271, 276, 318

  自动化,294
  自动化,坏,294

阿克塞洛斯、科斯塔斯、知识分子传记,xxv-xxvi

巴尔扎克,奥诺雷-德,178,185


技术主义文明中的野蛮主义, 83-84


布鲁诺-鲍尔,第 39、161、199 页


美丽的理念,190

  贝贝尔,奥古斯特,262

存在,与生产力相吻合,330


存在与思维的神秘同一性, 320 .另见思想与现实


存在与思想,黑格尔中的同一性, 29-30


存在--成为整体,定义,246


马克思思想中的生物主义, 281, 297, 324

  无聊,196
  资产阶级

一个遗产,而不是一个类别,93


开创现代,30

  官僚主义

马克思的批判,89-109

  各处,103-104

被马克思拒绝,258-259,262,312
  《资本》,67-75
  和 res,307-308
  定义,71

  资本主义


阶级斗争的最后阶段, 71 现代、迁就工人, 72


共产主义的风险,307-309


在粗暴的共产主义中得到普及,231-232


资本家也异化了,60


马克思的绝对命令,229


因果关系 "辩证化"

157

塞万提斯,米格尔-德,178

  基督教

对爱的贡献,121


与犹太教的关系,164


卓越的宗教,101,165


对民主负责?100-101

  圆圈

存在、创造和拥有,129

  马克思的思想,276
  公民
  抽象,96

与人的区别, 105, 232-233, 312


人类异化的形象,233


公民与人之间的分裂有待克服,105

  城市,人工,83
  市州,100
  文明
  脱离自然,57
  技术专家,82-85

与自然的对立,79


公务员制度,97-98,104


民间社会, 89-91, 225

  班级
  定义,60

历史性,259 n .79

  革命

模棱两可, 251, 253, 261 性格与角色, 249250

  接受革命
  思想,172
  奋斗

作为近期现象,300-301


国家地方病,106


不是单独解释,92 , 93


喜剧。见 "悲剧 "和 "喜剧"。

  关系,120
  商品和货币,75
  常识,324
  共产主义

受财产影响,278、305-308、334


面向未来,242,292


没有完全超越的异化,334

  无政府状态,105

和征服宇宙,325

  与西方社会,248

和西方技术,247

  作为人文主义,235、239
  作为自然主义,239

资本主义的普遍化, 117


经济基础,238 254、306-307、335


无阶级、无国籍社会,106


粗制滥造,117、119、122、230231、245

  马克思的困难、
305-308

基本实用,267 335

  基础,105

资本主义继承人,306,334


有限形式,234,237


使所有人成为工人,233,234


既非命运也非自由意志,267


不仅仅是压制私有财产,232、235、305

  政治,232-233

原始,64 n.18,241


248


解开历史之谜,234,239


废除资产阶级财产,307


自身被超越,268、291、292、314、334


共产党员、亲

letariat, 236

共产主义社会,普遍的人类自我, 49

  社区、部落、309

妇女团体,119,233、


234.另见《妇女,社区化》


概念、特征和作用,167173


概念性与艺术(黑格尔),191

  忏悔,274

作为创始者的征服,220


《意识》,166-173,195-214、

319-332

唤醒",152,154,166


与 Sein("存在")的二元论, 276, 320


进行实践,143,149,206


共同促进人类发展, 147, 171-173

  由生命决定,154
  发展,147

人与动物的区别, 153


表达实践,143,151,154-155


牧群,147,150,154,159

  意识形态,148
  革命

模棱两可的辩证形势,252-253


在非无产者中,252


来自 "外部",171-173,249


在革命中的作用,170-173,282

  社会产品,145,147

历史的补充因素?146, 153, 154, 155


可与思想和知识互换的术语,145

  不幸者,138

超越实际行动, 49, 158, 171-173, 268-269, 281-282, 285, 292, 306, 333-334


翻译实践,143、150、157、166、167、207


真实和思想描述,148,158


真实,从未存在过,148 , 152, 157


另请参阅 "感官意识"、"思想"。


对立与矛盾,马克思没有区分,206 208


对《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贡献,提供摘要文本,61-63

Copula, 324
  宇宙,197,296,328
  手工业和劳动,256

《创造》,8,246,274,296 西方特权思想,63 被马克思拒绝,55,218,296

  批评
  关键,161-162

马克思的批判,161-162


对马克思而言的性质, 229, 304

  作用,273-274

批判,完成,304

Daumas, Maurice, xvii, xxiii
  交易

主要条件, 238 人类本质的真正占有, 221


从物种存在的角度看死亡,241-242


异化性关系中的退化,117-118

  民主

不实现交易,102


所有政治宪法的本质, 101, 102


基督教带来了什么?100-101

  解密,162
  笛卡尔,勒内,9,246
  专制者,100
  专制主义,315
  辩证法

不是马克思提出的概念,208


马克思的批判,204-205


马克思的三段论形式,64 n .
18 , 316 317 18 , 316 317 18,316-31718,316-317

《无产阶级专政》,106,259-263,290-291

  狄德罗,丹尼斯,175,178

劳动分工, 56 59 56 59 56-5956-59


废除,不明确,255258


对家庭的影响,115117

  邪恶?58

与私有财产相同,59 n. 12, 309


与私有财产不可分割,59、67

  自然事件,59

促进了人类进步, 59


疏远的单一原因,58


驱动器、133、133 n.16、219、289290

  二元论
  "抽象",101,328

异化的结果,125


阿克塞洛斯的基本批评, xxii-xxiv

  基督教,328

剥削者与被剥削者, 60 , 65


马克思主义纲领的缺陷?328


自然需要和技术,78


在马克思那里没有超越,50、146、148、151、153 154 , 156 , 162 , 171 , 226 154 , 156 , 162 , 171 , 226 154,156,162,171,226154,156,162,171,226

263 , 275 , 284 , 327 328 263 , 275 , 284 , 327 328 263,275,284,327-328263,275,284,327-328

地球与劳动的关系, 218, 328 经济的


发展中的动迁机构, 80


优先权, 63 , 92 , 304 , 306 63 , 92 , 304 , 306 63,92,304,306-63,92,304,306- 307


经济活动,本质上是社会活动,56


1884 年经济和哲学手稿》,主要资料来源,25 , 46


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决定,157 n.21,175-176


经济生活,将被废除,238


经济运动,狭义与广义概念,80


经济权力,在共产主义中受到控制,254-255


经济结构,实际基础,166 290

  经济主义,粗糙,304

代表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 236


儿童教育, 社区, 119


以自我为中心,有待超越, 222, 255


Ellul,Jacques,xv n.11,xvi,xxii 解放


人类, 222, 232, 233, 264 政治, 232

  经验主义者,198

百科全书式的法国人, 9


Energeia (ėv́-́ γ γ ϵ ι α γ γ ϵ ι α gamma gamma epsilon iota alpha\boldsymbol{\gamma} \boldsymbol{\gamma} \epsilon \iota \alpha -"行动"),246


恩格斯、弗里德里希,64 n.18,114 n.

6 , 157 , 262 263 , 291 6 , 157 , 262 263 , 291 6,157,262-263,2916,157,262-263,291
  启蒙运动,9
Entelechy, 246

伊壁鸠鲁主义(希腊),180

  伊壁鸠鲁派,8

人类历史的时代(马克思),62,65

  Epos("史诗"),181
  平等,抽象,260
  工作"),190,192

失误,12、22、50、154、283、292、293、323


意义的解释,xxviixxviii, 12 n. 2


阿克塞洛斯的两种意义,xxviii n. 72

遗产,转化为等级,69

Ethos, 141

交换价值,59 n.14,291 再造的商业化数量,184

  征用,127

248 , 278, 307

  外部化
  疏远,219-220
  定义,xxiii
  黑格尔,36
  事实

对经验主义者而言, 198 对马克思而言, 195, 199

  家庭

废除, 115-116, 119

  解散,115-116

内部的奴隶关系、
114 , 115 114 , 115 114,115114,115

假定的国家基础,115


历史的第三个条件,113

  宿命论,267

感觉,本体论的意义,277

  恋物癖,129

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技术对比,293


费尔巴哈、路德维希、39-41、161、197

  论文:
I, 136, 137
II, 149
IV, 162
V, 283
VIII, 50, 162, 283
IX, 225
X, 225
XI, 214

第一个历史行动,77,113-114


基本力(Axelos),xxix n .79

  基金会

不是首要问题,55,78


未达到,155,275,277 281,327-328

  追求,xxviii
  富兰克林,本杰明,77
  自由

超越生产,333


与必要性, 243, 309-310 需要, 329

  新闻界,186-187

自由、平等、博爱260


不以自由意志为基础的法律,94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与马克思的比较,19 n. 3, 133 n. 16


未来,没有明确划分,99、102、107、119、121-122、308。另见马克思,卡尔,面向未来的分析

伊甸园参见天堂

Generatio aequivoca, 218, 296
  德国意识形态

所有权历史,68-70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

150-152, 154
  主要来源,25

德国,解放,247

  吉文斯,自然,299
  上帝

黑格尔思想中隐藏的死亡, 165, 234, 203

  《希腊诸神》180、189

歌德,约翰-沃尔夫冈-冯, 175 , 178 , 329 175 , 178 , 329 175,178,329175,178,329

  货币,74

《黄金时代》,64 n. 18, 240


希腊思想的特点, 7, 9, 328


地面,执着的幻影,27。另见地基

有,68,第 7 章各节,290 头和脚,在马克思的辩证法中,321-322马克思辩证法中的头和脚, 321-322


黑格尔、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第 9、29-50 段,第 161、170、188 段
197, 246, 319, 320
  主要错误,209

完善西方情报

  传统,29、
138, 156, 202
  误差,根据
  马克思、202-204、208 214

使现状合理化,95,202


最后一位哲学家, 33 n. 4 坚持双重异化, 203-204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96,204-209


马克思对作为哲学的黑格尔哲学的批判,201-209,213-214


被马克思否定,42。另见第 202-207 页

  关于艺术,190-192

现象学的杰出成就, 55-56


历史哲学,201202

  政治哲学
  批评,95-97
  现实,98

马克思的逆转,135136, 137-139, 206


黑格尔辩证法的革命重要性, 204, 207


黑格尔左派, 136, 170


总体批评,39-40,161-162

Heidegger, Martin, xxi n. 42, xxvii, 12 n. 2,27 n. 1,321 n. 65 on Marx and Nietzsche, 33 n. 4
  赫拉克利特,7,273
  关于金钱,74-75
  关于终极游戏,286
  关于团结,156

群体意识。见群居意识


历史观点,11-12

  历史主义 281
  历史主义,281
  历史学,227,311
  历史
  作为经济史
  (马克思),第 38 页

作为精神史(黑格尔),38


作为技术史,27


作为技术和异化的历史,224

  作为自然对立面, 120

开始, xi, 54, 218


构成辅因子,113-114,145-146

  经验主义者,198
  理想主义者,198

是异化的历史,148 , 217 , 220 , 227 , 239 , 241 217 , 220 , 227 , 239 , 241 217,220,227,239,241217,220,227,239,241


不仅仅是进化,114


自然、人类、社会生活, 299

  无止境,241

没有超结构历史, 94, 169, 175, 212


自然与人类,282

  东方和亚洲,180

世界的起源行为, 219, 226-227


哲学。见历史哲学

  生产,299

通过技术逐步普及, 196 实现与异化, 126

  之谜,221

真正的生产力,即技术, 203


解决方案,17,64 n. 18,223, 230 , 239 , 266 230 , 239 , 266 230,239,266230,239,266


解决方案必须涵盖所有领域,230:经济,230-231;意识形态,236;政治,232-233;宗教,234


全面和解解决方案,238

  未穿透,108

理论认识, 172


自身被超越,226


人性的转变,113,217


化为世界,325 个世界

  吸收民族国家、
313

和无产阶级,247-248,251

  在黑格尔那里,205
  "所谓",227
  未完成,70

西方,三个主要阶段,70,179 世界


超越地方历史,287 从未存在,300 由大工业生产,81-82

  正确地说,247
  神圣,165
  家庭和住房,141
  荷马,178

超越经济的智人, 255

  人类

根据关系定义的船舶/活动,x


通过制作表现出来,123


生产者和产品,120


成为主角 111


对普遍性的推动, xii, xiii-xiv


人体的劳动条件, 54

  人的本质
  解释,41,44,53

自然对立,120,218


尚未充分体现 223


另见:人,本质

  人文主义

从社会主义/自然主义的角度,324-325


真正、充分、230 的含义

  正,235,237

黑格尔笔下的 "理念", 156, 190

  理想,170
  想法

征服异化后 193、194

  指挥机构,149

历史的而非永恒的 169


智力工具,150


马克思的批判,168-173


具有普遍性的形式 196


与思想同义词,168 n. 16

  神学

  暗箱,152

对现实世界的补充 193, 194


意识形态上层建筑, 62 , 166 167 , 290 62 , 166 167 , 290 62,166-167,29062,166-167,290


马克思的理论,150-152 154

  模棱两可,155

沦为经济的一部分,157


反映实践,166,167 , 170


时代的错觉, 303, 31


个人与群众,321 n. 63

  个人主义

在集体主义中完成,267


在粗暴的共产主义中普遍化,231

  超越,225
  工业化, 80,81
  行业
  大,81 250

劳动的完整形式, 81 完成异化, 212

  历史,81,186

使历史具有普遍性,82 体现了科学的基础 279


体现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211,279


改造人类生活的媒介,212


最高度发达的技术形式, 212 本体论意义, 278 人的交易准备, 212


人类活动的雏形 187


揭示人的本质力量
ers, 81 , 86 , 224 , 279  ers,  81 , 86 , 224 , 279 " ers, "81,86,224,279\text { ers, } 81,86,224,279

生产本能,290,298300,324


本能,133。另请参见 "驾驶


不回避的知识分子主义,269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171-173


约纳斯、汉斯,第 xvii n. 28、xxii-xxiii 页


犹太教,马克思的批判,162 164


犹太-基督教传统,8、9-10、246、274

康德,伊曼纽尔,9,246,319,320

  开普勒,约翰内斯,175
  知识

绝对,黑格尔,29-39

205, 213, 246, 272

可与 CON-
sciousness and thought, 1  sciousness and thought,  1 " sciousness and thought, "1\text { sciousness and thought, } 1
Kugelmann, Ludwig, 259, 263
  劳动

普遍废除,266

  废除,255

异化,历史之谜的答案,17


将自然转化为历史,204、218、290


消除,而不是重新分配,251


本质上是实用和客观的,136-137

  邪恶?58

与剥削方式相关的形式, 68

  存在的基础,287

所有转让的私有财产基础,139


与分工和私有财产密不可分, 59

  知识分子

有别于实践,150

  自身分裂,169-170

最适合发展的机械劳动, 79

  并非全部疏远,56

生产性和非生产性,190 n. 35

  社会本质,53

征服自然,55

  技术专家,84

人的本质(黑格尔), 56


理论源于实践,137


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化, 84-85


劳动阶级,不应该是一个阶级,90


劳动力,59 n. 14, 60


土地财产,第一种主要形式

  私有制,67
  语言, 145 147 , 150 , 155 n .17 145 147 , 150 , 155 n .17 145-147,150,155n.17145-147,150,155 \mathrm{n} .17

与意识的发展,147


和思想源于实际需要,145


人与动物的区别,145,150

  物质性,145
Lassalle, Ferdinand, 75 n. 11, 185 Law
  不平等,260

仅基于自由意志的虚幻性,94


法律、司法:经济法的神秘化表达,94


世界贸易法,46


世界贸易法,46


领导者的作用,263-264

Leibniz, Gottfried Wilhelm von, 9

列宁、弗拉基米尔-伊里奇,107、108 n .

27, 159, 172-173

帝国主义, 248 n. 51


无产阶级革命, 263 n. 86


自由,只属于统治阶级,90


Lobkowicz, Nicholas, xxxi Logic, 197, 198-199, 205 Logic of fact vs. fact of logic, 323 Logos(גóyos--"词语、理由"), 7

34 , 156 , 192 , 199 , 202 , 207 34 , 156 , 192 , 199 , 202 , 207 34,156,192,199,202,20734,156,192,199,202,207,
213 , 218 , 246 , 286 , 331 213 , 218 , 246 , 286 , 331 213,218,246,286,331213,218,246,286,331

与物理的分离, 274 与实践的区别, 331 在马克思理论中的缩小, 157


并非人的本性,54


与实践不符, 244, 320

  被忽视,277

技术 e ¯ e ¯ bar(e)\bar{e} (技术学),xv,xviii

  《爱》,114-192 页

作为自我的活生生的表达,116

  作为激情,118-119

抵制理论建构

  118-119

格奥尔格-卢卡奇,关于作为历史的唯物主义,291 n .1

  机器


机器时代完成了异化,78

  马克思的观点,293-294

积极的力量,但也有疏离,79


适当,仅最近,293


所有乐器的合成 79


机械化形式的制作总是异化吗?130


制造和存在,因拥有而分离和粉碎,290


制作和拥有, 123, 126, 140 人


与初学者疏远, xix, 131, 135, 136, 141, 176, 217, 219


自然--人类--社会的存在, 132, 246


与自然、原始身份,147


作为机器的奴隶,79


与技术同源,330。另见 "人


马克思思想的中心 44、217、222-223


与其他动物的区别,77、145、150、153


由客观力量驱动,133、217、219

  本质

和解的形而上学前提, 241 超越异化的前提, 220-221


自然界中的基本依赖性,203、217-218、240


基金会,176,229 235 , 315 , 324 325 , 329 235 , 315 , 324 325 , 329 235,315,324-325,329235,315,324-325,329


自然与社会不可分割,217-218


与自然和社会的融合, 241, 246


主体或客体小于活动,126


自然与人类,124,197


产品和生产者,245,290


与自然的关系,217-218,240,279


自我创造, 203, 316 时代, 328-329


本质上实用的存在,239


理性的社会动物, 132


在总体社会中成为总体,105,222

  共计 317
  和技术,318
  和总体性,281

实践的、共产主义的、唯物主义的, 318


动物园技术定义,77,219


马克思笔下的摩尼教二元论, 65 Manifestation, 成为异化, 126

  毛泽东,157
  婚姻,115-117
  马克思,卡尔

形而上学的废除,326-327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171 反自然主义的自然主义, 54


反对马克思主义, 98, 291 293, 314


未实现的统一愿望,156


完善并否定西方传统,105 延续现代激进主义,121


批判,一般意图,161 不可抗拒的批判,292 官僚主义批判,9798,102-104


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204-209


对黑格尔政治哲学的批判,95-97


宗教批判, 159-166 具有特点的辩证法, 206208


博士论文,179,271


不贬低黑格尔, 95-96


早期马克思与后期马克思,23,45

  早期诗歌,178

经济预期未实现,60-61


经济思想的模糊性和多义性,307-310

  乌托邦的敌人,334

实现现代形而上学,327

  基本思想,120

面向未来的现状分析, 38 , 59 , 66 , 102 38 , 59 , 66 , 102 38,59,66,10238,59,66,102 105


概括一个时代的情况,91-93


对未来技术的希望,294


基于自然主义的人文激进主义, 53-54

  理想主义,98
  对历史的兴趣,46

对黑格尔的创造性和歪曲性解释, 138

  不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
302

片面定罪,294 n. 8


关于他的原始贡献,259 n. 79

  关于爱情,116-122
  俄罗斯, 85

美国,84

  乐观主义,317

对虚无的热情,292,326


政治哲学的开放性问题,107


艺术立场模糊, 176-178, 179, 186-187


他的实用性

  政治,107 n .25

当前历史世界的基础, 42, 43, 51, 55, 56, 63, 64, 66, 72, 78, 92, 93, 106


有条件的经验主义,123 对黑格尔拨号的重铸,33-35,206-207


将重点局限于西部, 16

  浪漫主义

与现实主义的对比,125


与实证主义的对比, 79, 82

  起始点

历史人物,64 n .18

  人,289,297

人的形而上学思想, 132, 225


摆脱形而上学,78


否定分析强于肯定处方, 120, 124, 132, 135 141

  技术主义,297

最后的哲学家",331

  想到
  缺乏本体论,289

受其影响

  大门,275


以海洋为中心,44、217、222-223


继续资产阶级思想,275


继续主体性的形而上学, 153,226 246, 277


西方形而上学的延续, 7, 105, 284

  西方元

物理学,x,xxiv,226,246


本质上是历史的,78 延伸至所有历史,301303


问题严重,107


在传统的分离和概念之后,274-275。另见 "二元论",在马克思那里没有被超越


基础,不是本体论的,而是历史性的, 55 伟大, 295-296 意识形态上的失误, 257 形而上学, 132, 135 141 , 152 153 , 156 141 , 152 153 , 156 141,152-153,156141,152-153,156 , 224, 225-226


尽管有免责声明,135,136 , 146 , 167 168 , 289 146 , 167 168 , 289 146,167-168,289146,167-168,289 , 323


本身不是科学,212-213 本体论上不是科学

  接地,64


没有自我批判,228-229 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预设,274,278-279


在思想和实践中被超越, xxiv


不确定


思想、236、245、247、252-253、263、275、284 321、322、327


短视的宗教观, 165


对虚假共产主义的警告,25


超越的意愿,292,326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者的粗放经济学,293


意识形态对马克思主义者依然重要,157


马克思主义者(副词)对马克思主义者,22-23


马克思的思想,7、22-23、107


275 的形而上学基础


群众在革命中的作用,248

  唯物主义

可归于恩格斯的辩证法,291


历史的(卢卡奇),291 n .1

  马克思的,226
  实证主义的继承者,306

历史,61,63,207 物质意味着人类劳动,291


物质意味着实践,136 个形而上学特征、
141 , 153 141 , 153 141,153141,153
  不辩证,63

非本体论, 207 实践, 200


实践,而非本体论,244 n. 39, 323


实践唯物主义者 = = == 共产主义者,238,276


受到批评的唯物主义形而上学,136


与灵性论一起消失,276


物质性,对人类的意义,127-129

  意义

和文物, xi n. 6

  和感官

杰出、50、125、223、276、284


和解,226、243、245、287


减少,46,245-246,276


机械化在异化中的作用,78-85,221-222

  调解

作为异化, xix n. 34

  马克思的反对,208
  超越,235,237

最终经济决定中的调解,176

Mészáros, István, xii n .7 n .7 n.7n .7, xix n. 34, xix n .35 , xix n .37 , xx n. 38 , xx n. 39 , xxxii n .83
  《元马克思主义》,108
  形而上学

基于感性与精神的区别,326

  不足之处,11

形而上学与物质二元论的颠倒,152-156,327。参见《马克思没有超越的二元论》,第 152-156 页,第 327 页。


主要历史阶段,7-25,246,274


马克思的纲领, 136, 271-288


马克思的否定,199 错过了基本矛盾,209


在技术中实现, 289 形而上学感, 225


社会物理学, 43, 226 被历史物理学取代, 55


成为历史物理学,274


否认人的超越性, 54, 121


中世纪的马与剑, 311


现代,异化达到极限,103


《现代激进主义在马克思那里的延续》,第 121 页


现代思想的特点,10-11

  金钱,72-75
  本质,72-73
  72

非宗教化的犹太神,164


天下第一妓,116

  道德良知,139
  道德,139-140

从物种存在的角度看死亡率,241-242


人类大多数人的拨款马达, 248


成为的动力、技术、324、331


将自然转化为历史的动力:自然需求,277

  发展的动力

生产力,80 225


技术, 167, 208, 212 历史发展的动力 人类改造自然的行动, 198, 212, 219

  技术, 212 , 289 , 325 212 , 289 , 325 212,289,325212,289,325
  历史的动力
  实际革命,236
  消极性,294 n. 8

生产力,80、114、203、249


技术,203,289,295,296,304,325


技术发展,294


科学马达、技术、19、209 n. 33

  神秘,160

神秘感,195-196


《黑格尔的神秘化》,95

  神话
  希腊文,由
  希腊艺术,182

与技术发展不足的关系,182

国家,冲突,107-108

  自然主义

唯有人类才能了解历史,219


充分实现 = = == 技术主义,256


在和解计划中,324 马克思的

  内容,277
  镎銙的变性
  198

自然主义-人文主义-共产主义,取消行动的总结,326

  自然


抽象意义 = = == 本身,197


人总是社会的,219


作为精神的外化

  (黑格尔),29,35
  成为人类,xxi, 279

成为人,219、227、240、282


通过人类劳动成为客观存在,194


憩,憩,憩,憩,憩,憩,憩

  bor、58

剥夺国籍, 81-82, 193, 198, 256, 267, 326, 193、

335

对男性的剥削和对男性的剥削,58,68, 79, 305

  人的本质,240

科学的直接目标,280


《基督教)救赎》,274


工业化和社会化,256


与社会和人类的融合, 241, 246


掌握,10、18、19、194


人类从未走出历史,211,218


没有自主性,279


没有人的 "无",240


不是马克思的出发点,289


只对技术的掌握感兴趣,198

  反对

在工业中实现,81 人的构成,xviiixix


溶于普遍和解,221


工具建立的,77,166


人类的天性,54,218


在共产主义中得到解决 239


变革形势,113

  存在之前
  无意义,197

不感兴趣,116、211、218、277


复活,240,243,245


斗争,马克思的出发点,78


成为整体的存在,218

  第一个对象,127

转变(转化)为历史,200,204、

211, 218, 245, 277, 316
  劳动,204,211,290

通过技术,153,325 最终实现共产主义,325

  马克思的兴趣,198

通过技术实现转变, 192, 193, 298


转化为社会劳动材料,212


对通过工业发展起来的人类来说是真实的,211


在工业化中被淘汰, 82

  需要

积极的激情,129,133-134


新需求的辩证法, 113, 289-290


货物分配的依据,265,266,308

  休息,134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得到满足,265,266

  精神,149

未实现的宗教基础,165

  需求

小学和其他,329

  虚假的形而上学,297

按要素技术性能进行填充, xi


与生产技术的相互关系,77-78,113-114


自然:将自然转化为历史的动力机构,277


新产品生产, xi, 7778, 113, 294, 295, 298, 324

  激进,329

真实与人工的对比, 83-84


满足,从未终止,54

  否定

受否定句影响,122、
260, 305-306, 334

本身被否定,227、234、237、241、268


历史的马达,294 N .8


马克思批判中的否定性,4142

  新黑格尔派,197

尼采,弗里德里希-W, 133 n. 16, 168

  《马克思的虚无主义》,292

非经济的:也是构成的和有机的,92,93
  物化

转让, xix n. 37

  定义,xxxi
  在马克思,128

必要性,xx n. 39


人类本质,121、124、125-129、193-194、245、325

  客观性不好,128

对马克思而言,这意味着实践,136 简单,有待超越,222

  对象
  转让,219-220

不再是物体,330

  文化, xi n. 6
Gegenstand, 124 n. 2

人类研究对象的需要 127


非简化, 297 保留至高无上, 277-288


本体论的缺陷, 11

Onto-theo-logy, 27

马克思没有澄清的操作性概念,135,168


对立,哲学:起源于异化的抽象,195


起源,自然和人类的参与,219

  原罪,17-19

起源,对前瞻性而非回顾性的探究,224-225

  密涅瓦的猫头鹰,214
  所有权。
  简史,68-70

共产主义中的集体,308-309

  社区,68-69
  征用,68
  部落,68
  另见财产

天堂,回不去了,240-241,308。另见 64 n. 18

巴门尼德论统一性》156、205 《激情
active, 133-134, 243  active, 133-134,  243 " active, 133-134, "243\text { active, 133-134, } 243
ontological being of, 278  ontological being of,  278 " ontological being of, "278\text { ontological being of, } 278

Persona("人"),与 res 混淆,315


《精神现象学》(黑格尔),204 页


非利士人(审美),179


哲学家,196-197


Philosophia( ϕ ι λ o σ o ϕ i α ϕ ι λ o σ o ϕ i α phi iota lambda o sigma o phi i alpha-\phi \iota \lambda o \sigma o \phi i \alpha- -爱

  智慧"),202
  哲学思想,195
  哲学

废除/超越,201,230,237-238,271288,323


总在最后,213-214


和废除无产阶级,272

  和无产阶级,230

作为一种职业,201 n .16


作为革命工具,230


作为天真意识的反转, 31


成为世界,202、209、272、323


共产主义者,无稽之谈,285


转化为科学,279-285


反意识形态作用,230


皇冠上的意识形态异化,195


表达了统治阶级的思想,196, 200


最后的任务是揭开异化的面纱,200-201


德语,马克思的批判,201-207

  实践指南,273
  黑格尔的思想,190

黑格尔的最高科学, 32 不可能的历史, 200 知识论, 195, 273


革命之光,273 马克思的批判,195-209,213-214


历史的 197、198、205 自然的 197、198、205 哲学的 273 批判性和治疗性 274


最终作用,284-285

  物理

二元论与形而上学, 152-156, 327


马克思的特权,146,327


Physis ( ϕ ϕ phi\phi σ ω σ ω sigma omega-\sigma \omega- "自然"),7、9、190、

192, 198, 240, 246, 296

因基督教创世而流离失所,328,330


与逻各斯的分离, 274


共产主义社会中的规划,253、265、309

  柏拉图,7,190,246

关于真理的实用性,108-109


西欧形而上学的起源, 155

  游戏
  艺术,194

作为未来的人类活动,258


Axelos 的概念,xviii n n nn .30, xxvi-xxix


165 n .12

  最高,286

超越政治,313314

  普罗提诺,第 8 页


诗歌,186-187,188,190


Poiesis"( π π pi\pi oínols--"制造、生产"),190、192、194

  政治经济学,209
  非历史性,304

和生产/消费,299


资产阶级形式的特征,67,75


发展自己的辩证法 108


历史上的卓越科学, 67

  政治

组织经济的形式, 87, 92, 93, 167


政治:被马克思缩小了的含义, 93

  政治形式
  也是决定性的
  构成性,93

回归对经济基础的影响,89


政治权力的压制性,261

  多神教,165
  贫困,134

对人类的意义, 129 , 243


Power relationship, for Axelos as compared to Marx, xviii n. 30 Powers, the great (Axelos), xxix n n nn 79,165 n. 12


实用:保留特权地位,276


实践活动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区别, 77


实用能源,244、247、271、272

  实际理由,63
  实践

宗教的基础,159-160,164-165


真理和现实的唯一源泉,165


被思想超越。请参阅 "意识",转为 "实际行动"。


真,真理的标准,149


理论将占上风, 243


实践( π ρ α α ˙ ι ˘ s π ρ α α ˙ ι ˘ s pi rho alphaalpha^(˙)iota^(˘)s-\pi \rho \alpha \dot{\alpha} \breve{\iota} s- "实践"),136、192、244 和对实践的理解,283-284

  思想基础,168

与逻各斯的区别,331


与逻各斯的二元论, 320 未被马克思阐释, 168


作为一种征服力量的实践,202


与命运和解,272


技术,使一切通过劳动,246-247 总计,273,326


彻底解放,马克思的目标,205-206


变革 = = == 技术,325

true, 137, 149

谓语转换为主语,323-324

  马克思的前提,225

前苏格拉底,7,156,246


马克思不感兴趣的原始人, 78


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分离,100


私有制,所有转让的原因,176、194、223。另见私有财产

  私有财产,67-75

废除,意味着剥夺人的生命,117

  解释疏远,67

对家庭的影响,115117


消除,而不是概括,117,230-232,243


消除,人文主义的前提,235


第一个参战的对手,230 与分工相同,59 n. 12, 309


压制的必要性,222


使普遍性特殊化,67

  积极意义,278

使人获得解放,316


促进了人类进步, 59


废除死刑的真正前提 247-248


一切异化的根源,243


废除它意味着什么, 255 问题,人类的设定, 62 , 286


生育,114。另见生殖

  生产

绝对神权,316


对自然的占有,307


作为优先于

  产品,246,291,330

共同来源


物质与智力, 151


主客体的创造者,298

  隐藏的本质,297
  人类的第一个行为, xi
  材料

264265, 287, 327, 328 333-334


存在和历史的本质,310


被超越?310, 324


现代,马克思的研究对象,300


消极的动力

316
  思想,151,167
  产生历史,299

物化主语


和主语对宾语,188


产品与其他物品的区别,296-297


产品和形式

  295

宗教是一种模式,159

  精神,167,287
  超结构形式
  模式,176
  生产/消费
  周期,293-300

主客体辩证法的
295 , 296 297 , 299 295 , 296 297 , 299 295,296-297,299295,296-297,299

生产活动,存在的基础,287

  生产力
  显得独立,90

历史发展的动力,80


与自然的对立,166


生产劳动,马克思思想的核心,64


生产过程,不是唯一决定性的,65-66


生产技术与需求的相互关系, 77-78

  生产率
  绝对、295-296、325

对人类发展的基本作用
opment, 290  opment,  290 " opment, "290\text { opment, } 290
  246

征服的力量,330


进步的概念, 181


无产者,人类解放的英雄,230

  无产阶级

和革命思想,171-173


特点和作用, 249-250 通过政治行动解放, 107

  非类,260

在实现技术中的作用,297

  60
  财产
  封建,69

首例家庭奴隶制,115


共产主义社会,278 307-309

  现代,69

原始社区,64 n 18


卖淫,116、119、233、234


皮埃尔-约瑟夫-普鲁东 294


人类历史的精神分析 274

  最高目标,329
  数量,统治,83

问题,伟大的:不可消除的,286-288
  激进的含义, 229

比率("理由"),8、12、105、275 现实


马克思的意义,128,136 166


在马克思那里没有完全定义,148,275

  共计,204
  确实:客观但不
reified, 129  reified,  129 " reified, "129\text { reified, } 129

真实(wirklich)意味着 "活跃"(wirkend),136、148、166

  对账

  和科学,280

精湛的技术主义,325-326

  困难,324-332
  在黑格尔中,36-37,208-209

社会主义第二阶段 265


消除一切对立,239

  真理与激情,272

普遍性、188-189、201 212、213、221、223、224、227、244、247


形而上学概念 225-226


共产主义, 239, 265 意义, 215, 200

  救赎,8,274

马克思的还原论, 44, 167, 243 、

278, 284
  马克思的激情,305

人类实践的存在, 244 245 , 245 246 , 283 244 245 , 245 246 , 283 244-245,245-246,283244-245,245-246,283


从存在到生产, 291, 333


从智力生产到物质生产,152-155


感官的意义 46, 245-246, 276


哲学问题与经验事实的关系, 195, 199 226


宗教的实践,164


超感官到感官,326


从意识形态到经济,157


从思想到实践,322


世界对技术生产的影响, 331
  反思

把握异化的必要条件,220


思想反映了占主导地位的阶级利益, 168-170


共产主义运动的先决条件,236


重化, 55 , 100 , 116 , 120 , 128 55 , 100 , 116 , 120 , 128 55,100,116,120,12855,100,116,120,128 129 , 134 , 184 , 219 , 287 129 , 134 , 184 , 219 , 287 129,134,184,219,287129,134,184,219,287 转化为商品,308

  定义,三十二
  在马克思那里不可避免,128
  的必要性, xx n xx n xxn\mathrm{xx} \mathrm{n}
  男子,315
  超越,222 309

生产关系, 61, 89, 166

  宗教
  亚洲, 165
  黑格尔的思想,190
  "自然," 159 , 164 , 165 159 , 164 , 165 159,164,165159,164,165

人民的鸦片,160


起源、159-160、164-165 170


基于缺陷,159-160、

162
  宗教信仰,162,165
  繁殖

与生产有关,18 , 114, 114 n. 6, 145, 217 329

  器官,114

Res("事物"),8、72、307、315

Res cogitans, 8, 12, 246, 275
Res extensa, 8, 12, 246, 267, 275

返回和重返社会,218 、

239, 240, 316, 330
  220-221
  革命

历史的动力, 236 必要的, 252, 259, 265 永久的, 137, 233, 297 以前发生的, 25

  无产者,290
  经济层面,253-
qquad\qquad

政治层面,258-267

  革新现有
  世界,238

真正的共产主义者:是人和社会的,而不是政治的,233 将与劳动力打交道,221


革命实践,140、141 153

  大卫-里卡多,57
  权利

人的普遍性, 233


兰波,阿瑟,193 n. 40


马克思反对浪漫主义, 184 , 319

Ruge, Arnold: letters to, 274, 305, 314, 329

俄罗斯与技术主义劳工, 84-85

  圣奥古斯丁,8

超越异化的救赎,106 107

  节省,130-131
  希腊怀疑论, 180
  科学
  绝对、210
  转让,209-213

与人性,279-280

  与自然,279-280
  和技术,212

异化是不自然的、反历史的和不人道的,211

  作为革命者,237

理论技术,283


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279


共产主义:不能吸收意识, 282, 285

  分隔、
210-212, 213

dealienated:含义,279-285


极端异化点,213


没有适当的历史,175 , 209, 212

  历史、209、211、280

知行合一,212


不因马克思而取消,212


工业产品,209 n. 33


保留超越了让渡,xxiv n. 53


黑格尔著作中的意义,第 32、38 页。另见 "知识"(Wissen)和 "知识"(Wissenschaft)。

  一门科学,279-281

基本上是历史性的,282283


在马克思那里找不到的理论,212


只有从感性意识出发才是真实的,211

  科学

和分工,209210


自然、209、211、212、280

  人类的 280

分离无效, 211 专业化, 210-212, 213

  自我意识

历史上的成就(马克思),205

  的幻想,139
  自我批评

和历史视角,303-304


导致否定批判,304


感官意识, 147, 154 感官


人类、物质和精神,124-125


将战胜思想,243


另请参阅 "意义 "和 "感性


感性(Sinnlichkeit),感性的含义,xxxi


感性:保留的特权地位,276,327

  感官活动
  基本、197、243-246

本体论意义, 279 特权, 279


感性意味着马克思的实践,136


两性之间的关系, 114 , 116 , 117 118 , 120 116 , 117 118 , 120 116,117-118,120116,117-118,120

性行为与分工, 114 115 , 120 114 115 , 120 114-115,120114-115,120

  性活动,117

性力量与生产力, 114

  性与爱
  不分离,118

技术和

  生产,120-121

莎士比亚,威廉,175,178,181,关于金钱,73-74

  怀疑论者,8
  奴隶制,315
  亚当-斯密,57

《社会契约论》(卢梭),262 社会主义

  和无神论,234

严格意义上的 = = == 共产主义,325

  两个阶段,264-266

社会主义者、无产阶级理论家,236

  社会思想,148
  社会

国家的基础, 259 资产阶级以利己主义的商业利益为基础, 164

  无阶级性,253,259

共产主义的 "田园 "活动,257-258,262人与自然的融合,240,246


自然,技术欠发达,257


马克思没有很好地解释为总体性,99 普遍性,165

  社会学,281,325
  空间和时间 283
  斯巴达克斯,175

物种存在(Gattungswesen), 111, 113, 117-118, 124, 132, 186, 312, 314


投机思想中的异化,195


形而上学概念, 225 普遍和解的前提, 221,225
  物种本质,123
  物种生命,136
  物种人,56
  定义,100

从未存在过,315


高度形而上学的理念,135

  意识形态概念?317

马克思没有很好地阐释,99, 317


精神,绝对(黑格尔),37-38

  精神

转让被取代后,153-158


马克思的形而上学》,第 141-153-158 页。另见《生产、精神

  灵异主义,276
  精神,226
  斯大林,约瑟夫,157
  国家

及其敌人,91,97

  湮灭,258

民间社会的枢纽,97


作为全能的绝对主体, 105


自主化, 90-91, 93 , 94 , 100 93 , 94 , 100 93,94,10093,94,100


资产阶级,马克思抨击的焦点,93


为私有财产而存在, 94


自由,恩格斯的描述,262-263


未来无法预测,262

  幻觉,102

统治阶级的工具和武器, 90


中介作用, 232


不是普遍现象,232


实际斗争简历,311

  超结构,91
  枯萎?262-264
Stirner, Max, 39, 161, 176 n. 3
  《斯多葛派》第 8、180 页

施特劳斯,大卫-弗里德里希,39,161 主题

  绝对(黑格尔),30、34

绝对富有成效,275

  和对象

生产/消费的辩证关系,295,296-297,299


共同超越,330


在马克思那里的意义,125129


非主观主义意义, 297 生产性,技术的 "形而上学 "基础, 330

  主观性

马克思的普遍化和社会化,246

  人类、10、12、15
  哲学,而不是

见《马克思的思想》,第 127、133 页。另见《马克思思想》,主体性形而上学的延续

  被超越,222

  升华


思想升华的表达,168 290

  形而上学需求,297

宗教实践,165


升华

  阳痿,298
  苦难,133-134,243
  超人,235

超级会议,22、204、323

  上层建筑
  一般账户,166-173

与基础结构的相互作用,276


未最终废除,156

  供应与需求,254

剩余劳动力,59 n. 14


剩余价值,59 n. 14


系统观点,11


Technē( τ ́ χ ν η τ ́ χ ν η tau ińchi nu eta\tau \in ́ \chi \nu \eta --"艺术、技术")、

9, 190, 192, 331
  徽标,xv,xviii
  含义,175

传统二元论无法澄清的问题,274

  中的特权组件
  西方传统,63
  技术主义
  和官僚主义,103

完成和解,325-326


= = == 完全实现了自然主义 256


对人类的巨大征服,81

  马克思的,297

转化为共产主义,105


另见文明、技术主义


自然的技术化,245

  技术

异化, xxi-xxiv, 85 和艺术, 181-183, 185, 192 和整体性的定义, 330

  与宗教,162

和投机思想,319


与政治、312-313 和总体规划、309、312、330、334


作为现代哲学的实现,286


作为游戏, xxvin-xxix 与科学相关, 212 , 284

  原子,318

阿克塞洛斯的概念与马克思的概念的比较,xv n. 14 , xviii n .29 n .29 n.29n .29


科学的基础, 279, 283 命令的驱动力, 296 决定艺术, 175 发展:积极和消极特征, 309, 315-316


以技术 e e ¯ bar(e)\overline{\boldsymbol{e}} 来解释,192


共产主义的基础

  获得自由、84、333、334
  存在的基础,331

一直都是异化和疏离的,220


高度发展和分工,252 、
254, 257-258

与超结构形式相矛盾, 93


科学中的隔阂, 11, 14


在征服地球的过程中与科学联系在一起, 226 使交易革命成为可能, 221

  现代


与阶级冲突, 300 和真正思想的发展, 171

  297

准创造性生产,295

  在革命中的作用,249

基本工具的转换, 82


成为的动力, 324, 331 发展的动力, 167, 208, 289


历史的动力, 203, 212, 289, 295, 296, 304, 325 生产力的动力, 293


《科学马达》, 19 , 209 n 19 , 209 n 19,209n19,209 \mathrm{n} 。33


不发展, 309 超越目的性, 330

  非衍生,294

不是摆脱技术,而是解放技术,84 n. 10


不仅是机械和工业,325


293 与自然的对立和征服,xii-xii,xxiii, 55 , 120 , 132 , 182 , 194 55 , 120 , 132 , 182 , 194 55,120,132,182,19455,120,132,182,194 行星,200,215,247,256,257,295,312


征服力量, 332 时代, 296


遵循总体计划, 330 , 334


撬动世界的杠杆, 292 形而上学基础, 275


调动一切生产力, 267 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 297


富有成效,解决所有问题,296


进展与异化的进展相吻合, 141


技术的扩散,193


正确地说,293 使人脱离自身的本性,120


历史之谜,64 n .18 , 203

  科学,212

爱情史的秘密, 120 人类本性史的秘密, 120


形而上学的源泉?63 经济的源泉,307 作用的总结,325-326 被处理,208 被超越?324 将自然转化为历史, 153, 325


欠发达, 257, 290, 325

  和艺术,192
  和神话,182
  疏远的原因,298

历史普遍化,196,300,302


完全转换对象,330

  技术

和异化的 "断裂", xix-xxi


完全错误, xviii 正反两面的顶点, xiii

  发展

上层建筑基座,143

  历史的马达,294

与技术的区别,xv -xviii


= = == 工程学,XVII N .26

xvi 的英文用法 n .23 n .23 n.23n .23

  完整含义,331

科学与技术的融合,XVI-XVIII,XXIII


权力姿态,xxiii,xxiv


优先于意识形态,143


正当理由, x v x v i x v x v i xv-xvix v-x v i x v i i x v i i xvii-x v i i- xviii, xxii


双重异化的根源,331

  严格意义,xv

对普遍性的推动, xii, xiv, xxii

  吸收意识形态,331

变革无限 XVIII, XXI

  神学,166

理论(Өє ω ω omega\boldsymbol{\omega} í α α alpha\alpha -"理论"),192 和实践


重合不明确, 162 基于技术概念的区分, 331


区别意味着异化,148


异化科学中的分离,213


和革命行动, 173 , 236 , 249 173 , 236 , 249 173,236,249173,236,249


与社会革命相融合,237


派生但具有创造性,236 马克思的实用工具,229


在革命中的作用,171-173


对历史的理论认识,172


"物化"(chosification)、

128, 129, 276, 308
  事物主义(chosisme),128
Thingness (Dingheit), 137

作为人类产品的事物 243

  思想

抽象,表达主导阶级,196

  和现实

二元论,意识形态的基本矛盾,319


没有超越的二元论, 171-173、

281-282


二元论, 186, 220, 319-324

  作为游戏,xxvi-xxviii

作为上层建筑,影响基础,157


指导共产主义行动,236


只存在于异化中,149、152、157


参与历史演变,145

  革命
  目标,274
  行动指南,253
  意识形态,236

投机,有待克服,108


可与意识和知识互换,145


在西方形而上学中,155 的思维( ν o ϵ ν ) with ν o ϵ ν )  with  nu o epsilon in nu)" with "\boldsymbol{\nu o \epsilon \in \nu ) \text { with }} 存在( ϵ τ ¯ ν α ι ) , 321 ϵ τ ¯ ν α ι ) , 321 epsilon bar(tau)nu alpha iota),321\epsilon \bar{\tau} \nu \alpha \iota), 321 )的统一性超越了自然。

  另请参阅 "意识

思想,与想法同义的术语,168 n .16

  节俭,130-131
  时间和空间 283
  《黑格尔笔下的时间》,204 页
  舌头是工具,146
  工具,77

极权主义与全能主义的对比, 315


城乡分离, 57, 81

  废除,256

从自然中解放出来的历史曙光,7071


导致行政和政治设置,90

  悲剧

和历史运动中的喜剧,188-189, 244, 313-314

  结束,230
  在历史上,42
  真相

和错误中的错误,xxviixxviii


标准和来源:真正的实践, 149, 165


黑格尔的概念, 30, 36, 156


马克思没有完全定义,148

不发达国家, 85


作为企业的统一,242

  美国,84
  团结

非经验原则, 316 已宣布但未审查, 320-321


使用价值,60 n.14,184,291


超越功利主义, 222, 255

  乌托邦, 312
  Vernunft("理由"),190
  暴力问题
  与战争,313

在革命中的作用,230,233

  自愿主义,267
  工资劳动,308
Westphalen, Jenny von, 118 n. 17, 178
  意愿
  作为首要原因,105
  充满力量,273

成为社会和同事

  权力,105
  占总活动的 49
  权力意志, 9 , 13 , 275 9 , 13 , 275 9,13,2759,13,275

未被马克思承认,133 n. 16 , 305 , 313 16 , 305 , 313 16,305,31316,305,313


以技术控制经济,108


Wissen,-schaft("知道,-知识"),32,190

  女性

作为(再)生产的工具,119


作为猎物或战利品, 116, 117 作为服务于享乐, 116,119 公共化, 重新

  第 117、119、233 页

人类异化的形象,233


不再依赖人类, 119


工作日,缩短,310

  工人

人类异化的形象,233


发展的终点,71

  工人
  剥削阶级,60

资本主义的掘墓人,71

  否定之否定者,64
  世界
  作为游戏,xxvi-xxviii

成为人类历史,218

  成为哲学,202
  成为世界
  希腊人,180
  特点、15
  基督教观点,328
  征服
  人类,296
  按技术分类,287

实现普遍和解、

215, 223

马克思的二元论,42-43

  琁,292
  马克思,27
  希腊人的观点,328

从未有过的世界,300

  历史产品,197

自然、人类和社会不可分割,239,246


人工材料,200

  现代

异化和技术的顶峰, xiii


有利于技术,302

  不是一个世界,103

西方和世界,302


自然,被技术化世界所取代,84


自然转化为历史,200


通过人类活动揭示, 42, 215, 218 223 , 227 , 239 , 275 223 , 227 , 239 , 275 223,227,239,275223,227,239,275


成为整体的存在, 218,223 , 227, 239


颠倒和变态,94-95

  世界文学,186
  世界市场,185,303
  世界精神(马克思),205

青年黑格尔派,161。另见黑格尔派,左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