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用戶在 2025-7-7 4:26 為 https://app.immersivetranslate.com/pdf-pro/fbe1a89f-f27b-4901-85bb-b7859346bde8/ 保存的雙語快照頁面,由 沉浸式翻譯 提供雙語支持。了解如何保存?

目錄

導言 … 3
參考框架 … 4
滑雪板 … 4
五大技巧 - 平衡、旋轉、邊緣控制、壓力與協調 … 5
技巧的融合 … 5
滑雪表現 … 5
姿勢與對齊 … 7
平衡 … 8
平衡的平面 … 10
前後移動 - 矢狀面 … 12
側向移動 - 冠狀面 … 13
旋轉動作 - 水平面 … 13
旋轉動作 … 14
外力 … 18
桿子支撐 … 19
旋轉平面動作 … 20
旋轉獨立性(分離)… 20
邊緣動作 … 21
動作 - 邊緣控制 … 25
傾斜 … 26
角度 … 26
連續漸進式刃口 … 27
刃口釋放 … 27
轉動力… 28
壓力… 28
滑雪板上的力量… 28
壓力調節動作… 29
去權重化 … 33
協調 … 34
時機掌握 … 35
適應力 … 35
結論 … 36

簡介

本架構定義了雪地、滑雪板與滑雪者之間的互動。我們探討滑雪板如何影響速度控制、方向與平衡,以及我們如何透過身體動作來影響這些因素。這五項技能是一種簡化滑雪的工具,讓我們能將滑雪拆解成基本要素,並說明這些要素之間的關係。
其核心是平衡、旋轉、刃邊、壓力與協調這五項技能;這些技能存在於每一次轉彎及所有地形中。此架構足夠廣泛,能透過這些技能的組合來描述所有滑雪結果。技能架構提供了一種方式,定義滑雪者如何運用滑雪板以及必須如何移動才能做到。請將技能架構作為評估與培養滑雪者、設計學習任務與課程計畫,以及提升自身滑雪表現與理解的指引。此文件的目的是將滑雪運動拆解成簡單元素,為 CSIA 教練提供清晰且易於理解的內容。

參考框架

我們將首先探討此框架的組成部分及其相互關係,以便更全面地理解這些技能。作用於滑雪者的力量會影響方向、速度和動量。操控滑雪板與雪地之間的互動,使我們能夠利用運動所產生的力量。此框架涵蓋了滑雪板本身以及我們用來影響滑雪板的動作。

滑雪板

我們的滑雪板和靴子是用來控制重力及自身動作所產生力量的工具。透過管理滑雪板與雪地的互動,我們能掌控下山的過程。滑雪板提供我們前往想去之處的手段,以及以想要的速度前進。了解滑雪板在雪地上的動作如何決定我們行動的滑雪結果,這為評估和檢視滑雪技巧提供了一種強而有力的方法。
了解滑雪板的運作方式對於理解技能框架及整體滑雪非常重要。我們透過扭轉、傾斜和施壓來操控滑雪板。這些動作的組合決定了滑雪板的指向及抓地力。我們定義滑雪板與雪地之間沿縱向、橫向及垂直軸的關係。我們主要透過滑雪板控制動作中的轉向角、刃角和平台角來影響這種關係。
圖 1. 滑雪板可以扭轉以協助轉彎,側向傾斜以增加邊緣接觸面積,或沿滑雪板長度方向傾斜,最後,滑雪板也可以彎曲以縮小轉彎半徑
滑雪板代表因果關係方程式的一半,另一半則是我們用來控制和管理滑雪板的動作。

五大技能——平衡、旋轉、刃控、施壓與協調

這五項技能構成了滑雪的五個基本要素。每項技能都需要滑雪板的動作以及產生該動作的身體動作。在培養滑雪者時,理解因果關係的區別與聯繫非常重要。滑雪技術的每個部分最終都可以通過其對滑雪板與雪面互動的影響來評估。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我們將分別探討每項技能,獨立討論滑雪板的動作及與每項技能相關的動作選擇。

技能的融合

上述方法提供了一個技術理解的框架。在實際操作中,我們在每個轉彎中都會結合並融合這些技能。各種技能的組合及其比例應用,使我們能精確控制滑雪表現的結果。
  • 期望的目標決定滑雪板與雪面的互動方式
  • 滑雪板與雪面的互動決定了技能的混合比例
  • 技能的混合決定了我們的動作
應鼓勵滑雪者反思他們想要發生什麼,滑雪板需要做什麼來達成目標,以及滑雪者如何做到這些。

滑雪表現

當滑雪者發展技能並融合能力時,滑雪表現和整體能力將會提升。我們選擇的描述詞——刻滑(Carved)、引導(Steered)和滑行(Skidded),定義了滑雪路徑及與雪面互動結果的光譜點。表現光譜涵蓋從最滑行到完全不滑行(刻滑限制多樣性但令人振奮)的所有階段。滑行轉彎的動作機制是過度轉向,滑雪尾部比滑雪頭部滑動得更多/更快,當滑雪向前移動時。初學者在轉彎時會有大量滑行;隨著技能提升,滑行量會減少。
刻滑(Carved):滑雪尾部跟隨滑雪頭部,並在雪面上留下明確的弧線。當雪質柔軟時,雪面上會出現兩條清晰的線條。在純粹的刻滑轉彎中,不應該有可見的滑行痕跡。
引導(Steered):產生較圓滑的轉彎「弧線」,在雪面上會留下些許可見的痕跡,但沒有明確的線條。
滑行(Skidded):以 Z 字形轉彎為特徵,邊緣抓地力低,轉彎形狀控制不佳。通常,雪面上不會留下明顯的線條或痕跡。
圖2:轉彎類型:
圖3:轉彎類型:雕刻式。
轉彎類型:操控式

高超的滑雪者能夠有意讓滑雪板在轉彎或滑行的某一部分打滑,或在另一部分操控方向,甚至在另一段進行雕刻。能夠在轉彎中滑動並減少滑雪板抓地力的能力,提供了控制轉彎結果的多樣性。不同的轉彎大小、形狀、速度和表現結果,將需要上述轉彎類型的不同組合,以達成預期效果。

姿勢與對齊

姿勢(相對平衡)與對齊(身體各部位之間的相對位置)決定了身體的定位,以達到最有效率且有效的滑雪控制與動作。正如許多運動中所提及的,「運動姿勢」是理想的。在滑雪中,姿勢過低會對雙腿造成過度負擔,而姿勢過高則不穩定,且不適合應對地形變化。
在技能架構中,平衡既是一項技能,也是滑雪板與雪面介面(BOS)的結果。為了將力量導向身體重心(COM),我們會調整身體與 BOS 的對齊。

平衡

平衡是我們身體與動作對齊的結果。滑雪板是我們的支撐基底(BOS)。結合對齊與動作,使我們能控制支撐基底(BOS)與質心(COM)之間的關係,進而達到平衡。滑雪板與雪面的關係構成了「效果」,而我們的動作則是「原因」。這些概念是 5 技能架構的核心。每個動作都發生在一個平面內,包括旋轉平面、前後平面、側向平面和垂直平面。
圖 4. 質心(COM)

支撐基底(BOS)

支撐基底是滑雪者重量在雪面上的位置:滑雪板。
圖 5. BOS- 腳和桿
圖 4. BOS - 外側滑雪板
在 BOS 內,每隻腳下方都有壓力中心(COP)。有效的滑雪需要我們將 COP 置於由腳的三個足弓所定義的三角形內:前橫足弓、外側縱足弓和內側縱足弓。
圖6. 足弓三角形。

質心(COM)

質心是身體中一個特定的點,我們將滑雪者及其裝備的質量視為集中於此。它通常位於肚臍下方,但隨著滑雪者姿勢和體型的改變而移動。
圖 7. 質心位置 B。
圖8. 最佳平衡

平衡平面

姿勢,或稱站姿,指的是滑雪者在任何時刻的基礎支撐面(BOS)與重心(COM)的排列。滑雪者用來維持或改變特定姿勢的動作可以分為幾類:垂直、前後、側向和旋轉。
圖 9. 平衡的生物力學描述可從正面、矢狀面及橫切面的參考框架定義,並可用來描述特定動作。
垂直動作包括沿著平衡線的屈曲與伸展。這些動作控制滑雪板與雪面的接觸以及滑雪板底部所承受壓力的大小,還有 BOS 與 COM 之間的距離。滑雪初學階段所需的垂直動作範圍較小,但隨著情境滑雪和高階滑雪的需求增加,垂直動作的需求也會提升。在高速滑行時,垂直動作會出現在側向平面上,隨著表現提升,滑雪者會增加傾斜角度(即傾斜與角度調整),因此垂直動作會呈現為左右擺動,導致滑雪者在側向感受到更大的偏移。
我們的站姿必須容納一定範圍的動作,以控制從雪地向上反作用力的大小。就像汽車的懸吊系統一樣,我們利用屈曲和伸展動作,讓上半身能順暢地沿著山坡下滑(壓力)。隨著表現提升,傾斜角度也會增加,當身體傾向滑行的山坡時,垂直動作變得必要,因此垂直動作本質上是側向的。
滑雪者可以透過彎曲關節來控制反作用力的大小,這樣可以縮短重心(COM)與基底面(BOS)之間的距離。運動姿勢支持這種垂直動作。人體沒有特定的關節能單獨完成純粹的垂直運動。垂直動作是透過多個關節的協調屈曲與伸展來達成,包括臀部、膝蓋、腳踝和脊椎。單一關節的活動可以使我們的重心向前或向後移動,滑雪者亦是如此。在穿著滑雪靴時,努力提升活動範圍是有益的。我們的身體習慣於日常生活中腳踝有更大的活動自由度。
圖10. 垂直動作。
注意當滑雪者越過隆起時,腳和腿會收回。滑雪者接著將滑雪板尖端指向隆起的側面以保持與雪面的接觸,然後將腿部伸展至雪包的凹槽處。
滑雪靴會限制性地包覆腳踝並設定小腿的角度。這個角度非常關鍵,值得注意以確保根據個人體態和裝備做出正確的調整。
理想狀況下,應該能夠蹲下至縮身姿勢(大腿骨與地面平行),且在未扣入滑雪板時不會向後倒。如果有需要,可以調整靴子的前傾角度。找到最佳的活動範圍將使雙腿能夠應對力量、適應變化的地形,並保持與雪面的接觸。
圖11. 縮身轉彎姿勢。

前後移動 - 矢狀面

前後移動控制滑雪板長度方向上的平衡線,以及沿著滑雪板前後的壓力分布。從矢狀面觀察,身體部分位於平衡線前方,其他部分則位於後方。從雪面開始,踝關節為後續動作定下基調。膝蓋通常位於平衡線前方,臀部在後方,肩膀和頭部則在前方。踝關節能大幅控制沿滑雪板長度方向的壓力分布。作為動力鏈中的第一個關節,即使是這個關節的微小動作,也會對我們在前後平面上的重心位置產生相當大的影響。
由於滑雪是在斜坡上進行,前後移動用於維持穩定性,並保持平衡線與雪面垂直。我們必須預測在轉彎時斜坡傾斜度的變化——當我們轉向落線時,坡度會變陡;當我們轉出落線時,坡度會變緩。
圖12. 與斜坡垂直的視角 - 前後方向。

側向移動 - 正面平面

側向移動是指滑雪板上任何左右方向的移動,這些動作用來控制和調整滑雪板的邊緣角度,以及我們的傾斜、角度調整和傾覆。
從正面平面來看,滑雪板很少會平貼在雪面上;每次轉彎時,我們都會將滑雪板傾斜到邊緣。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的體重會平衡在外側滑雪板的內側邊緣,因此外側滑雪板的平台位於雪地轉向力與我們的重心(COM)之間。
圖 13. 側向平面 - 外側滑雪板與重心(COM)的關係。

旋轉動作 - 橫向平面

旋轉動作使滑雪板轉動,同時也描述上半身與下半身之間的關係。
從旋轉的角度來看,我們的雙腿主導轉向的動作。當我們的臀部和軀幹比滑雪板和雙腿更朝向轉彎外側時,即被視為成功。在此,下半身與上半身的分離或獨立稱為反向旋轉。適當的反向旋轉量取決於個人體型;太多或太少都很容易發生。
足夠的反向旋轉有助於髖部更大的傾斜範圍。它使身體能夠對齊,上半身可以向轉彎外側彎曲,讓我們有足夠的活動範圍來調整平衡,對抗外側滑雪板。
透過反向旋轉建立正確的姿勢,我們能夠將平衡線向外側滑雪板方向橫向移動。
圖14. 反向旋轉促進軀幹向外側滑雪板移動。
反向旋轉指的是上半身與下半身在相反的旋轉平面上扭轉,通常由快速且強烈的旋轉肌肉力量產生。此動作將積極且迅速的旋轉力導向滑雪板,對於短轉彎或滑雪板離開雪面且阻力極小的情況特別有效。施加外力,例如使用滑雪杖支撐或拖曳內側滑雪杖,可以增強效果。反向旋轉也能作為恢復動作發揮作用。技能架構的核心是五大技能:平衡、旋轉、刃邊、壓力與協調。這些技能存在於每一次轉彎及所有地形中。透過評估這五個要素的組合,可以對任何轉彎進行技術評估與描述。

旋轉動作

身體分段的分離在讓滑雪者能夠用滑雪板抓住雪面上扮演重要角色,下半身與上半身圍繞平衡線的獨立動作提供了這一基本動作。

滑雪動作 - 旋轉

旋轉動作幫助滑雪者控制滑雪板繞其垂直軸的旋轉量,從橫截面平面來看。更簡單地說,就是滑雪板指向的方向。
  • 樞軸動作指的是滑雪板繞垂直軸的旋轉,滑雪板保持平貼雪面。
  • 轉彎是指滑雪板繞垂直軸旋轉,並且邊緣與雪面接觸
  • 轉向意味著邊緣更積極地接觸雪面

轉向角度

滑雪板的轉向角度是行進方向線與滑雪板指向方向之間的角度。
必須對滑雪板施加一個側向力(轉向力),才能改變方向(轉彎)。這個轉向力是透過將滑雪板置於與行進方向成一定角度(轉向角或攻角),並傾斜於雪面,同時重心位於外側滑雪板內側來產生的。轉向力會壓迫滑雪板底部,包括邊緣,既減緩滑雪板速度,也將其向側面推動。
改變轉向角會改變減速成分與轉向成分的比例——轉向角越大,減速成分的大小也越大。
重要的是要理解,滑雪板會先轉向,朝向我們重心(行進方向)軌跡的橫向,然後我們才真正轉彎。
圖15. 邊緣角度
期望的轉彎形狀、滑行的坡度以及目標都會影響轉向角。通常,轉彎越短或地形越陡,初始轉向角就越大。
注意:即使在純粹的刻滑轉彎中,轉向角也是必要條件,並且由於滑雪板設計特性而無所不在。
滑雪板提供轉向角的方式有三種:
  1. 繞其垂直軸旋轉,與行進方向形成一定角度。這種轉向角的作用是最常見、最通用,且最適用於旋轉控制的討論。
圖16. 轉向角度 - 橫向平面

2) 沿其縱軸彎曲,以提供穿越行進方向的角度(滑雪板彎成反拱形)。
圖17. 轉向角度 - 縱軸彎曲

3) 轉向角度由滑雪板的側切幾何形狀提供。
4) 圖18. 轉向角度 - 由側切引起。
當身體或身體部位繞著一個軸旋轉時,就會發生旋轉動作。身體可以進行多種此類動作,以對滑雪板提供旋轉輸入。在滑行轉彎中,除了外力之外,這些旋轉動作結合滑雪板的傾斜,是我們改變方向的唯一方式。

腿部旋轉

腿部旋轉是由腿部產生的轉向力量,用以改變滑雪板的方向。從髖關節往下的腿部內旋和外旋(股骨旋轉和脛骨旋轉)可以進一步分為大腿和小腿的旋轉動作。這些動作由髖部的旋轉肌和腿部的內收肌控制。當腿部伸直時,髖部的旋轉肌扮演較大的角色。當腿部彎曲時,內收肌變得更容易發力,並在旋轉平面上提供更大的力量。
彎曲的腿部能夠透過膝蓋產生力矩臂,更有力地扭轉滑雪板。
圖19. 腿部旋轉。
腿部和腳部的旋轉是有效的動作模式,並且對滑雪板有直接的影響。這些動作在大多數情況下能提供對滑雪板旋轉軸最有效的控制,因為旋轉速率和強度可以迅速調整。骨盆與股骨之間有利的關係/位置使髖關節能有效地傾斜,並讓上半身保持安靜且穩定,促進平衡。

骨盆與上半身旋轉

骨盆、脊椎及上半身的扭轉與旋轉可以啟動滑雪轉彎,但這比起在髖關節中轉動雙腿來得效率低。此動作透過來自上半身質量所產生的扭轉力,傳遞至滑雪板,產生旋轉反應。與使用腿部旋轉來轉動滑雪板相比,這種動作通常會降低滑雪者的生物力學力量,並隨時間增加受傷風險。上半身轉動常被經驗不足的滑雪者用來強迫滑雪板轉彎。然而,在某些情況和條件下(例如空中、深雪中等),這可以成為有效的情境策略和旋轉輸入來源。
髖部旋轉若能透過身體各部位的獨立控制與紀律,並在轉彎頂點後停止髖部旋轉,則有潛力成為高性能轉彎中增加動力的旋轉輸入來源。
圖20. 上半身旋轉:注意滑雪者背部的標誌變得更明顯。
在更專業的應用中,做360度(直升機式)跳躍也利用了從上半身輸入於旋轉平面產生扭矩的原理。
與髖部及身體旋轉相關的常見問題:
  • 因重心擾動導致的平衡問題
  • 難以維持對外側滑雪板的壓力/抓地力,尤其是在轉彎下半段力量最大的時候
  • 動作可能變成產生轉彎力量的習慣或依賴動作
  • 通常是前後對齊使得下半身難以操控滑雪板的跡象

外力

需要外力來創造並施加透過腿部旋轉的主動旋轉輸入。理解並善用這一點可以帶來極大優勢,特別是在滑雪環境中滑雪板較難扭轉的情況下,如硬雪、風積雪和爛雪。
滑雪板具有自轉特性,但必須先以一定的轉向角度定位,才能從這種設計優勢中獲益。通常需要透過腿部旋轉來引導滑雪板,以增強滑雪板本身的轉向能力。要啟動腿部轉動並持續轉動,需要外力的作用。
在腿部旋轉的情況下,我們會與地面建立一個接觸點,以提供一個可用來轉動腿部的反作用力。在滑雪時,正是腿部的旋轉力使滑雪板朝向期望的方向轉動。這種所需的外力可以透過多種方式產生,且常常會結合使用。

外力選項

  • 內側滑雪杖接觸雪面(滑雪杖拖曳)— 提供持續外力的最有效方式
  • 滑雪杖支撐 — 為上半身提供短暫且快速的阻力,使下半身能夠藉此轉動
  • 反向旋轉(作為腿部的外部力量——作為整個身體系統的內部力量)

杖植

杖植在技術上並非繞旋轉軸的動作,但應被視為一種旋轉控制動作。
當杖植正確執行時,滑雪者能透過滑雪杖與雪面連接。這種壓力會在平衡線周圍產生扭矩,提供轉向力量。透過手部、手腕、手臂、肩膀及核心肌肉的張力,滑雪者可以抵銷由腿部轉動產生的扭矩,並阻止上半身繼續旋轉。杖植同時也作為滑雪者的第二個支撐基底(BOS)。短轉彎及地形滑行(如顛簸地形)受益於由良好執行的杖植所產生的扭矩,為上半身提供的穩定性。
圖21. 立桿工廠
圖22. 立桿工廠 - 扭矩力

旋轉平面作用

主動旋轉作用:
強健的腿部動作引導滑雪板。這種動作在短轉彎中最為明顯。

被動旋轉動作:

穩定的骨盆配合有效的刃邊控制,產生刻滑轉彎。這種動作在專家級平行轉彎中最為明顯。股骨透過在髖關節的旋轉開始轉彎,隨著滑雪板在身體下方劃弧,動作持續進行。轉彎的努力仍由下半身主導,並因滑雪板的設計而延續。

旋轉獨立性(分離)

上半身與下半身能夠獨立旋轉的能力,對於高效滑雪至關重要。這種動作稱為分離。雙腿的旋轉幅度大於上半身,主要發生在髖關節。旋轉的獨立性貫穿整個動力鏈。以短轉彎中落線後的反向姿勢為例,想像以下身體部位圍繞平衡線的位置:
雙腿旋轉幅度最大,指向滑雪板的方向。骨盆的旋轉幅度小於雙腿,下脊椎的旋轉幅度小於骨盆,上脊椎的旋轉幅度小於下脊椎,頸部的旋轉幅度小於上脊椎。核心與骨盆內部的肌肉張力強烈影響(獨立的)旋轉效率。使用滑雪杖支撐點和/或拖曳內側滑雪杖,能創造額外的接觸點,藉由利用外力,產生旋轉槓桿與穩定性。

刃邊控制

刃緣控制是調節滑雪板與雪面側向關係的能力。掌握此能力可控制滑雪板與雪面之間的抓地與滑動。此外,刃緣控制是啟動滑雪板設計特性的主要技能。

滑雪動作 - 刃緣動作

刃緣或側向滑雪板控制是指從正面視角(滾轉)觀察,滑雪板沿其縱軸的傾斜動作。此動作會影響滑雪板與雪面的角度,亦即刃緣角度,進而影響滑雪板沿長度方向的彎曲程度。
圖23. 側向滑雪板控制。平台角度也是一個相關術語,將在本文後續討論。

側滑

側滑是滑雪板在雪面上橫向或側向的移動。滑雪板的前端和尾端位移相等。增加邊緣角度會增加摩擦力(犁雪效應),並減少側向滑動。
圖24. 側滑

滑行

滑行是滑雪板側滑與前滑的混合動作。當滑雪板向前移動時,滑雪板尾部的橫向位移比滑雪板尖端更多且更快。
隨著轉彎變得更刻劃,側向移動會減少。初學滑雪時,雙板保持平行位置,轉彎通常是滑行或呈 Z 字形。
圖25. 滑行
操控轉彎是較少滑行的轉彎,但尚未達到刻劃轉彎。雪地上的軌跡比滑行轉彎窄,因為有更多主動操控動作,但比刻劃轉彎寬,形成較圓滑的轉彎弧線。

雕刻轉彎

在雕刻轉彎中,滑雪板路徑上沒有側向滑移;這完全是滑雪板幾何形狀所形成的轉彎形狀。滑雪板尾部跟隨滑雪板尖端,並在雪地上留下明確的弧線。

自我轉向

將滑雪板傾斜至邊緣會啟動多項設計特性——側切、縱向彎曲,並由前端比尾端更長的滑雪板形狀輔助——這些特性賦予滑雪板自我轉向的功能。當滑雪板向前移動時,會產生一個扭矩使滑雪板轉向。

平台角度

平台角度代表滑雪者施加於滑雪板上的力量方向,以及滑雪板在雪地中切割的平台。
平台角度決定滑雪板在前進時是否會側滑,前提是滑雪板的邊緣已深入雪中,且雪面具有足夠的強度支撐滑雪者。滑雪板邊緣切入雪中的平台提供支撐滑雪者體重的表面。如果滑雪板的傾斜角度小於滑雪者的傾斜角度,滑雪板將會滑動;當滑雪板的傾斜角度大於或等於滑雪者的傾斜角度時,滑雪板則不會滑動。
平台角度沿滑雪板長度而異。滑雪板中段提供的抓地力比滑雪板兩端(頭部和尾部)更強,因為頭尾部的扭轉彎曲通常比中段更大。所有滑雪板都有扭轉彎曲,彎曲程度取決於結構的扭轉剛性。在腳下達成一個使力量對齊的平台,並不代表滑雪板的前端和尾端也是如此。
圖26. 平台角度

滑雪板寬度

滑雪板腰部的寬度直接影響保持刃邊的難度。來自雪面的力量會推擠外側滑雪板的內側刃邊。滑雪板腰部越寬,從腳踝中心到承重平台的距離越大。距離越大,作用於使滑雪板平坦(減少刃邊角度)的力矩(扭力)也越大。
雪層密度對此情況有很大影響。在硬雪上,滑雪板刃邊切割的承重平台較小,從腳踝中心到雪面作用力的距離較大。在較軟的雪上,滑雪板刃邊切割的承重平台較大,距離則較短。
在硬雪上使用寬板滑雪比使用窄板滑雪對膝蓋施加更多的力量。因為在硬雪上使用寬板滑雪,必須靠肌肉力量來壓邊並抵抗使滑雪板趨於平坦的反向扭矩,這會對膝關節造成壓力和疲勞的潛在風險。
圖27. 滑雪板寬度 - 膝蓋扭矩
角度調整提供了一種將來自雪面的力量調整得更接近滑雪板縱向軸線的機制。角度調整縮短了力矩臂的長度,進而減少了扭矩的大小。

動作 - 邊緣控制

側向移動發生在支撐基底的橫向—從一側移動到另一側。此動作可以從身體橫向移動穿過支撐基底,或支撐基底從身體旁邊移開/橫向移動來觀察。
邊緣控制是透過特定動作或多種動作組合來達成,視目標而定。要轉彎,重心必須位於弧線內側。身體向弧線內側或外側移動的部分(滑雪板上的橫向移動)被視為邊緣控制動作。多種動作都能為滑雪板提供邊緣控制的輸入。

踝關節控制/張力

踝關節控制與張力將力量導向腳的內側或外側(內翻或外翻),並改變支撐平台的角度。
踝關節能最快調整邊緣角度,對早期邊緣效果產生強烈影響,並使腳與脛骨之間形成角度。

膝蓋

從正面平面觀察,膝關節形成一個角度。膝關節的側向活動能力有限;膝蓋角度的呈現是腿部內旋、膝蓋屈曲和踝關節外翻的綜合結果。
與較長的轉彎相比,短轉彎中膝蓋的使用明顯較多,因為髖部的使用較少。膝蓋的角度調整快速且具反應性,但力量不及髖部角度調整。

髖部

在骨盆與髖關節交接處形成一個角度——腿部與上半身的獨立性。
伴隨著腿部與骨盆之間的旋轉獨立(分離),髖部鉸鏈動作使身體能夠側向彎曲。當髖部向轉彎內側移動時,上半身則朝向轉彎外側移動,在骨盆與髖關節的交接處形成一個角度。骨盆的側傾是有效的,但在沒有骨盆某種對抗姿勢的情況下,側傾幅度只能有限。
圖28. 髖部角度形成
髖關節傾斜使雙腿能比整個身體傾斜滑雪板更快速。這種動作強而有力,但與膝蓋和腳踝傾斜相比,產生的邊緣動作較慢;它最適合
在較高速度下,當遇到較大力量時使用。髖關節使雙腿與骨盆之間產生傾斜,且是滑雪動力鏈中唯一具有環繞運動能力的關節。

邊緣動作的融合

滑雪時最常見的是上述動作的混合。
期望的結果和情境決定了邊緣輸入的組合和程度,其中速度和半徑是主要的影響因素。

傾斜角

傾斜角是相對於重力線的傾斜程度。它也代表從正面平面觀察的平衡線。
從支撐腳(支撐腳/腳)到質心(COM)的線描述了質心向轉彎內側的角度(側向移動)。
每個轉彎都有傾斜,使重心能夠平衡轉彎時的力量。
圖29. 傾斜與角度。

角度

角度描述了在腳踝、膝蓋、臀部以及脊椎之間形成明顯角度的多種動作——側向獨立性。角度使得相較於僅有傾斜,能在速度和半徑下達成更大的邊緣角度。
髖部傾斜,例如,會在大腿與骨盆之間形成一個角度。下半身部位朝向轉彎內側傾斜,而上半身部位則朝向轉彎外側傾斜。
傾斜存在於所有執行良好的轉彎中。它允許平衡線向外側滑雪板做側向調整。當與反向動作(上下半身獨立/分離)結合使用時,動作範圍會更大。
圖30. 傾斜

持續漸進的刃邊控制

在滑移轉彎中,必須持續施加轉向力以產生圓形轉彎。
隨著轉彎進行,轉向力因重力向下坡的拉力而增加。如果不持續施加轉向力,轉彎形狀將會拉長(半徑會增加)。這種拉長的轉彎形狀在新手滑雪者中很常見,因為他們缺乏在越過落線後產生並抵抗轉向力的能力。
在刻滑轉彎中,隨著力量的增強,重心必須逐漸向轉彎內側移動。
最大的邊緣角度是在轉彎的控制階段結束與完成階段開始之間的過渡期間產生,此時力量達到最大。
圖39. 漸進式邊緣角度

邊緣釋放

邊緣釋放是指以可預測且可控制的方式減少滑雪板的邊緣角度。能夠動態調整邊緣角度和平台角度,故意讓邊緣滑動和輕觸,具有極大的實用價值。
邊緣控制能力涉及控制滑雪板的抓地力,並根據需要多或少地施加。訓練減少滑雪板抓地力的動作,有助於培養控制多種情況和轉彎結果所需的多功能性和適應性。這方面的邊緣控制常被忽視。透過理解概念和專注練習,能力會隨時間提升。在較高速時,允許滑雪板在轉彎間離開雪面,創造無邊緣接觸雪面的順暢連結,可能會帶來優勢。
圖31. 邊緣釋放

轉向力

向心力(一種指向中心的力)是使我們繞彎的側向力。只要存在向心力,質心(COM)就必須移動到彎道內側。力越大,質心需要移動到彎道內側的程度就越大。
每個彎道因這股力而產生傾斜。傾斜的程度取決於力的大小。

壓力

壓力是在滑雪中管理力量的總稱。掌握壓力動作是一種藝術。優秀的滑雪者常被形容擁有對雪地獨特的「感覺」。壓力簡單來說就是力除以分布面積( P = F / A P = F / A P=F//A\mathrm{P}=\mathrm{F} / \mathrm{A} )。當你考慮到滑雪就是控制分布在工具——我們的滑雪板上的力量時,這個說法非常精確。
滑雪中的力量主要來自兩個來源:
  • 滑雪者所產生的動作或動作
  • 地形與雪面/雪況的變化

滑雪板上的力量

前後方向:沿滑雪板長度圍繞其橫軸(俯仰)的壓力分布。
左右滑雪板:滑雪板之間的壓力分布(從正面平面觀察)。
垂直方向:作用於滑雪板底部的力量大小,包括滑雪板的邊緣。
沿滑雪板長度方向的前後壓力分布會透過操控扭矩影響滑雪板的自我導向功能。將壓力向前移動會增加自我導向功能,而將壓力向後移動則會減少該功能。

壓力調節動作

前/後

滑雪時,前後穩定性持續受到挑戰。
地形特徵與坡度的變化需要在基礎支撐面(BOS)與質心(COM)之間不斷進行前後調整,以維持最佳的平衡狀態。
隨著滑雪者在轉彎中的位置改變,坡度相對於滑雪者面向方向也持續變化。當轉彎開始時,坡度沿著落線變得越來越陡峭,然後在轉彎完成時迅速減緩。雪況(冰面/粉雪)與地形也對合力軌跡及所需的前後壓力調整產生相當大的影響。
在轉彎開始時向前施壓的操作,有助於平衡與轉彎啟動。向後的壓力分布則能在轉彎中段及完成階段提供更有效的抓地力。

BOS 與 COM 之間的關係

腳部前後移動 BOS 以配合 COM 的拉動與推動,通常比移動 COM 本身更迅速。肌肉張力的精細調整以及腳部/踝關節/小腿的本體感覺,在專家層級對前後壓力有顯著影響。
可以微妙地調整滑雪板上的支點位置,前後移動。壓力/力量分布向綁定器的腳尖或腳跟部分,也會影響滑雪板的性能特性。
將增加的壓力/力量導向滑雪板前端,有助於更輕鬆地啟動轉彎,並促進滑雪板與坡面呈現向前且垂直的 BOS / COM BOS / COM BOS//COM\mathrm{BOS} / \mathrm{COM} 關係。在轉彎中段及完成階段,將此類壓力/力量導向滑雪板尾端,則能產生抓地力。

關節動作的獨立運動:

以下動作具有以下效果:
  • 髖關節屈曲 - 將重心向前移動
  • 髖關節伸展 - 將重心向後移動
  • 膝關節屈曲 - 將重心向後移動
  • 膝關節伸展 - 將重心向前移動
  • 踝關節屈曲 - 將重心向前移動
  • 踝關節伸展 - 將重心向後移動
圖32. 關節連接處

踝關節

在壓力的進階管理中,踝關節值得特別提及。作為最接近滑雪板與雪面接觸點的關節,也是動力鏈中的第一個關節,踝關節能夠影響滑雪板前後及側向的快速壓力分布。
專業的邊緣控制與壓力調整需要對此關節的動作有精準掌握。踝關節的小幅度活動,對平衡與滑雪板的表現有顯著影響。
背屈與跖屈,結合髖屈肌與臀肌的啟動,有助於達到專家級的前後壓力/體重分配。

滑雪至滑雪

由於我們主要在外側滑雪板上滑行,因此需要從一隻滑雪板到另一隻滑雪板的體重/壓力轉移。
滑行於外側滑雪板的原因:
  • 我們在轉彎時會不斷向內傾斜,以持續完成轉彎。若傾斜過度或過快,內側腿會透過控制傾斜度來支撐我們,防止跌倒。
  • 外側腿較為伸展,因此在垂直平面(與滑雪板底面垂直)上更具力量。
  • 外側腿在生物力學上更強壯,且對齊更有效,能控制轉彎時的力量。
  • 最大化抓地力。外側滑雪板產生更大的邊緣角度和更大的壓力。
由於我們的雙腿可以獨立調整髖關節到滑雪板之間的垂直距離,我們能夠透過腳踝、膝蓋和髖關節的屈伸動作以及少量的骨盆傾斜,迅速將重量從一隻滑雪板轉移到另一隻。這種雙腿動作的獨立性大幅控制了重心(COM)從一個轉彎到下一個轉彎的路徑。
圖33. 在鬆軟雪地中乾淨的雕刻轉彎
重量轉移也可以透過上半身的大幅度動作來達成,但這些動作相當緩慢且效果較差。不同的組合與時機運用這些能力,能提供多種技巧以實現滑雪板之間的重量/壓力轉移。

垂直動作

垂直動作指的是身體質心(COM)沿著平衡線垂直方向,向平衡基底(BOS)靠近或遠離的移動。
BOS/COM 關係主要透過腳踝、膝蓋和臀部關節的屈曲與伸展動作來控制;脊椎和軀幹也扮演一定角色。這些動作沿著平衡線發生,因為來自雪地的推力(壓力)垂直作用於滑雪板的底部。
垂直動作持續調整,以調節滑雪板底部的壓力並控制滑雪板與雪面的接觸。隨著地形和轉彎力量的變化調節壓力,使 COM 保持穩定安靜,提供一個可預測的上半身質量,作為轉動雙腿的基準。
調節壓力的垂直動作在專家級別最為明顯。專家級的情境滑雪環境常常需要完整範圍的垂直動作,才能成功應對地形的變化。

範例:專家級短轉彎

快速的壓力累積需要在轉彎間吸收壓力,以維持與雪面的接觸,並成功且優雅地啟動下一個轉彎。沿著平衡線的垂直動作(屈曲)管理通過滑雪板底部的力量大小,以實現這種高水準的滑雪表現。
圖34. 吸收 - 短轉彎

範例:高衝擊專家級雪包

透過預判雪地在撞擊時對我們施加的軌跡,我們迅速伸展並將雙腳置於即將撞擊的力量與我們的重心之間。透過垂直軸全範圍的受控抗拒屈曲動作,阻止在這些情況下遇到的大力量。
圖35. 吸收 - 顛簸
減輕負重可降低滑雪板與雪面接觸處的力量(壓力)。

減輕負重

減輕負重是一個用來描述增加和減少雪面與滑雪者之間壓力(力量)的術語。
我們使用減重技巧來操控和管理作用在滑雪板上的壓力大小。
我們通常指兩種形式的減重:向上減重和向下減重。最簡單的形式中,我們使用減重來降低滑雪板上的壓力,使其更容易操控。
減重是透過身體重心(COM)與雪面之間的加速與減速來達成的。

向上減重

在向上減重中,腿部的伸展會暫時增加壓力,但在動作頂點實際上會減輕滑雪板上的壓力,使滑雪板變得更輕。當滑雪板上的重量較輕(壓力減少)時,更容易扭動滑雪板。
此動作的速度和持續時間為特定戰術和目標提供了多種選擇。

向下減重

向下減重是關節快速屈曲的動作,在動作開始時會使滑雪板上的重量(力量)減輕。此動作的速度和細節——主動抬起腳或降低重心(COM)——為特定戰術和結果提供了多種選擇。
在下減重的動作中,重心(COM)仍然主要是上升的,但上升幅度會比腳部小,因為腳部正在吸收或減少力量(壓力)。一個例子是顛簸滑雪:在換刃時會有屈曲動作,但當滑雪者越過顛簸時,重心路徑仍然會上升。
圖36. 在顛簸地形中短轉彎的動作協調

協調

依正確順序移動身體各部位能提升效率。有效率的動作有助於將重心(COM)從一個弧線順暢引導到下一個弧線,且動量(運動)中斷極少。這種流暢感是我們看到優秀滑雪者時所注意到的,技能的無縫結合可從轉彎間的平滑滑行中看出。
協調動作指的是將動作和諧統一,使正確的動作在正確的時間發生的能力。在滑雪這項運動中,平衡與在變化地形上移動是其核心,協調性對於超越初學者階段至關重要。
最初,學生學習做簡單的動作,例如在正確的時間壓邊滑雪板、在正確的時間伸展或屈曲,之後再同時執行多個這些動作(協調動作)。在專家級滑雪中,協調是一個神奇的元素,使滑雪看起來輕鬆且流暢。更有經驗的滑雪者會利用感官輸入,透過向前觀察來預測地形變化,並感受雪況的變化,在落線或地形特徵出現之前就調整技巧。
圖37. 切割專家轉彎中的動作協調
各種技能的組合與比例應用,讓我們能精確控制滑雪表現的結果。

時機

掌握滑雪者動作的時機是達成預期效果的關鍵。時機指的是動作施展的時間、持續多久以及強度。力量需要被平順地控制,以在學習的各個階段創造有效的滑雪表現。
重點:
  • 成功的時機掌握依賴於根據預期結果,使用適當的動作並持續適當的時間
  • 在轉彎或動作中於適當的時點開始和停止所選動作,也是時機掌握的主要元素
  • 高階的協調能力能讓一連串複雜的動作看起來像是一個單一的努力
  • 滑雪者可以透過挑戰速度以及動作的組合和順序來培養協調能力
滑雪轉彎時動作或行動的順序必須正確排列,確保每個動作都在正確的順序中發生,並有助於整體執行。保持節奏一致的速度和流暢度,能提升滑雪者的效率。滑雪者應該嘗試預判動作及其順序,以達成預期的結果。有效的整合確保每個部分的動作和諧一致,從而有效地完成技巧。

適應能力

能夠根據變化的條件或新資訊調整動作。適應性使協調動作更具彈性和反應性,這對於動態的滑雪環境至關重要。這些元素共同促進了動作技能中動作的有效協調,從而提升表現和效率。

結論

5 技能框架是滑雪教學與精通的重要資源。透過聚焦於五項基本技能——平衡、旋轉、邊緣控制、壓力與協調——此框架提供了一個結構化的方法,幫助理解並提升各種地形與條件下的滑雪技巧。它全面說明了滑雪者如何運用滑雪板,以及如何移動身體以有效執行各種動作。
採用 5 技能框架使 CSIA 教練能夠準確評估並指導滑雪者,設計有目的的課程計畫,並精進自身滑雪技術。最終目標是簡化並釐清滑雪的動態,為會員提供精準且具洞察力的教學工具。

致謝

感謝所有成員們
出現在這些頁面中
CSIA 是成員之一
國際滑雪
教練協會
版權所有 - 加拿大滑雪教練聯盟
教練聯盟
加拿大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