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用戶在 2025-7-1 20:39 為 https://36kr.com/p/3343484423874050 保存的雙語快照頁面,由 沉浸式翻譯 提供雙語支持。了解如何保存?

給 AI 喂語料,品牌都開始看 GEO 賽道了

胖鯨頭條·2025 年 06 月 20 日 10:05
遇事不決問 AI,以後行銷種草都要看 AI 了嗎?

今年 I/O 大會上,Google 帶來了一項關於搜索的重磅更新——引入“AI 模式”,以類似聊天機器人的方式,直接為使用者提供結果。 與去年「半遮半掩」推出的 AI Overviews 功能不同,這次使用者將看不到傳統 SEO 的藍鏈。 據悉,這一功能將逐步在美國市場推出。

換言之,Google 正在用 AI 斬斷自己的「來時路」 ,全面向競爭對手 Perplexity、ChatGPT 靠攏。 隨後,Elon Musk 在 X 上對此事發表見解,“AI will obviate search(AI 將取代搜索)”,並艾特了自家聊天機器人 Grok。

無獨有偶,如果大家有長期使用社交媒體的習慣,應該注意到越來越多的國內 App 也開始在搜索框中嵌入 AI,尤其是深度思考的能力,小紅書、微博、微信、誇克、百度、QQ......

前段時間,胖鯨報導了點點 AI,它就是小紅書旗下的一款 AI 搜索產品,能夠基於使用者提問來生成結構性的答案,並標註資訊來源的筆記。 雖然這一功能因用戶體驗、隱私等問題被匆忙下架,但近期小紅書似乎梅開二度,又開始嘗試接入 MiniMax 旗下的“星野”。

為什麼總是被吐槽「佛系」「慢人一步」的小紅書,這次動作卻如此快? 正是因為大家都意識到 AI 搜索與使用者行為變化已是大勢所趨。

日前發佈的畢馬威《全球人工智慧信任、態度與應用調查報告(2025)》中顯示,中國受訪者對 AI 的信任度和接受程度顯著高於全球平均水準。

具體來看,AI 在搜索決策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遇事不決 DeepSeek; 大眾對 AI 的信任度也在上升,AI 成為一種權威、客觀、公開的檢測標準, 甚至一些品牌會引用 AI 的回答作為展示行業領導力的一種方式。

品牌將 DeepSeek 問答結果製作成招牌引流

另一方面,AI 的“權威”也讓品牌無比困擾——在深度思考模式下,AI 生成的內容更具迷惑性,聽起來有鼻子有眼,前因後果均全,但最終得出的結論卻並不正確。 這種“AI 幻覺”有時會為品牌帶來負面影響。

“我們遇到過的情況是,有的品牌客戶會問 AI 怎麼不推薦我,或者在特定的產品或場景中,推薦了對手品牌; 甚至還出現了 AI 把客戶的事實篡改的情況,將某項涉及到品牌資產的核心事件安插到另一個品牌身上。 “艾加首席策略官 Frank 向胖鯨透露。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個相對新興的學科 AI SEO,即 GEO( 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 生成引擎優化),逐漸成為品牌行銷領域關注的焦點,旨在幫助解決品牌在 AI 時代下的可見度、推薦度、可信度等問題。

本文將聚焦這場由大模型驅動的搜索革命,分別從 GEO 的緣起、現狀與深層挑戰,中國式 AI 搜索場景特點以及品牌應對策略的角度,與來自整合行銷、技術服務商在內的頭部專家共同探討技術新趨勢,為行業帶來更多思考。

要點

· 大模型重塑搜索形態,對話式大模型佔比上升,使用者需求模糊

· GEO 興起,無點擊搜索瓦解傳統 SEO 流量池,重構商業邏輯

· GEO 正在蠶食 SEO 市場份額,但兩者將長期並存

· 品牌適應 AI 內容邏輯,佔領詞源,構建品牌知識庫

搜索即答案,無點擊時代到來

2024 年 6 月,一篇來自印度理工學院、普林斯頓大學的論文《GEO: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問世,作者首次向業界提出這種名為 GEO 的概念,基於生成式人工智慧的搜尋引擎優化。

論文中首次提到了 GEO 的概念

時間來到 2025 年,伴隨著大模型滲透率的提升,尤其是聯網功能和深度思考模式的上線,全球 AI 搜索工具的飛速發展,推動了 GEO 在中國成為 AI 行銷領域炙手可熱的話題。

在具體實踐中,由於不同企業在 AI 搜索的相繼佈局,也誕生出三種產品形態:

其一是在傳統搜尋引擎加上 AI 功能 ,比如 Google 此前推出的 AI Overviews 功能通過整合搜尋頁和 Google 的知識圖譜,在結果頁上方生成 AI 總結內容,國內的百度也發佈了類似的功能; 不過這種模式仍然保留了傳統的藍鏈。

其二是原生的 AI 搜尋工具 ,比如明星 AI 搜尋引擎 Perplexity.ai 就是完全基於大模型機制重構搜索,主要以對話的形式為使用者提供答案,並附上引用連結,方便追根溯源,國內的秘塔、納米也與之類似。

其三是對話式大模型 ,比如 ChatGPT、DeepSeek、元寶、通義千問、Kimi 等,這類工具側重於用戶的互動交流,通過多輪對話為使用者提供個人化的搜索服務,兼具了資訊互動和娛樂的屬性。

Frank 表示,相較於海外三種產品形態的「齊頭並進」,國內關於 GEO 的落點還是在大模型上,主要因為其用戶活躍度足夠高。 今年年初,這一輪國內 GEO 概念的興起,很大程度就是受到了 DeepSeek 爆發影響的連鎖反應。

DeepSeek 是史上最快突破日活 3000 萬的 App

但無論是哪種產品形態,都存在一個共性。 “使用者的行為習慣發生了一個根本性的改變,就是無點擊搜索。” 明略科技副總裁、秒針行銷科學院院長譚北平指出,「這也導致了使用者不再進一步點擊下方的藍鏈,原有的搜尋引擎優化生意將會下降 60% 甚至更多。 ”

另一個帶來的改變是, 使用者使用搜索的指向性在變弱,需求不再明確, 尤其是對話式大模型佔據越來越多的市場份額時,這個趨勢會越發明顯。

“場景是(對話)大模型一個獨特的地方,跟傳統的搜索或者 AI 搜索都不太一樣; 搜索是非常強調效率和結果的,但在大模型中,使用者往往只有一個非常籠統的需求和並不清晰的概念,我需要在跟大模型不斷聊之後,最終輸出一個解決方案“。

Frank 解釋道,“在推理模型出來以後,搜索就能直接出結果。 而且很多人在用 DeepSeek 的時候還會去看推理過程,這個結果是怎麼產生的; 這個時候就不能只是優化關鍵詞了,因為關鍵詞是經不起推敲的,而要給到大模型一個證據鏈。 ”

過去,傳統的 SEO 必須通過優化關鍵字佈局、鏈接優化、搜索排名來搶佔流量入口,吸引用戶點擊; 但是在 AI 時代,搜尋結果是由 AI 「加工」 後提供的,大模型對品牌的認知間接影響著使用者的心智。

兩者的本質區別在於,優化的物件從搜尋引擎演演算法轉變為了大模型的認知邏輯。

換言之, 如果仍然通過關鍵詞匹配的邏輯做 SEO,是很難影響以結構化知識體系為主的大模型的邏輯。

是搜索升級,還是內容範式革命

前段時間,百度全面接入 DeepSeek 大模型,上線當天僅 PC 端一小時就有超千萬人使用,加上豆包、元寶日活的蒸蒸日上,AI 搜索的爆炸式增速獲得喝彩的同時,不免讓人焦慮——GEO 會完全取代 SEO 嗎?

Statista 數據顯示,2025 年,全球 SEO 市場規模達到了 480 億美元(包含平臺、服務等細分領域),預計到 2030 年增長到千億美元規模; 而 2025 年中國 SEO 的市場規模約為 500 億人民幣(約合 70 億美元)。

這樣一個千億市場會因為 AI 市場帶來怎樣的改變? AI 與搜索的結合真的如此一帆風順嗎?

在 2023 年初,ChatGPT 剛剛打響名頭的時候,胖鯨曾與不少行業內的專家進行過一輪「搜尋引擎是否會消亡的探討」? 彼時大家都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事實證明,雖然 Google 和百度被 AI 傷得不輕,但積極擁抱 AI 讓它們穩住了下跌的趨勢。

當我們再次向行業專家們提出類似的問題時,大家依舊不約而同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雖然 GEO 會侵蝕掉一部分 SEO 的市場份額,但很長一段時間內,兩者都將處於並存狀態。

Frank 分析認為:「品牌的一部分預算肯定會一步步從 SEO 遷移到 GEO 上,兩者有一種此消彼長的趨勢,但這需要比較長的過程。 不過 GEO 確實會對一些做傳統 SEO、SEM 和數位廣告公司造成威脅; 此外對百度這樣的平臺用戶來說,還會因為手上的傳統網站客戶資源而受到 GEO 轉型的掣肘。 ”

01:量化難

數位化行銷服務商智火成為國內首批加入 GEO 賽道的企業,並於今年初率先完成服務部署。

談及佈局 GEO 的動因,智火聯合創始人董理想表示:“用戶行為範式正在發生遷移,結合公司既有的搜索行銷業務優勢,AI 搜索與傳統業務具有強協同效應。 我們通過快速完成系統升級和服務測試,目前市場反饋驗證了該方向的可行性。 "

董理想進一步指出,傳統 SEO 作為品牌數位基建已形成了成熟體系,而 GEO 作為新興業務線仍處於市場培育期。

被問及客戶側的反響,他表示:「多數品牌客戶持審慎態度,一方面需要驗證技術應用的容錯空間,另一方面在等待完整的生態支持體系。 從服務商視角看,當前 AI 平台的數據工具鏈尚不完善,且缺乏第三方基準數據作為評估依據,這客觀上延緩了行業規模化進程。 "

無法清楚洞悉 AI 黑匣子的機制,從而量化指標,讓品牌和服務商“束手無策”,是當下 GEO 面臨的重要挑戰。

需求的背後是商機,明略科技產品團隊也敏銳覺察到這一趨勢。 在譚北平看來,AI 搜索是個相對狹義的概念,應該叫做 AI 認知,他認為,「要影響人的認知,就要影響 AI 的認知; 有了 AI 認知之後,才會在搜尋結果中有體現,還有影響到方方面面,不止是消費者的主動搜索,AI 產出的內容也會影響內容創作者的輸出,從而間接影響認知」。

今年 4 月,明略科技發佈了全網首個「品牌 AI 認知榜」。 據譚北平介紹,在明略的大模型能力和海量營銷數據下, 這個榜單綜合運用了 Agent 和真人類比來反覆進行樣本測試,並根據 AI 消費影響力、品牌認知滲透力、品牌綜合表現力等權重計算出排名,量化品牌在 AI 認知中的競爭力。

目前,量化大模型認知早已成為不少服務商著力的重點,胖鯨總結來看基本是從量化引用率、負面情況等關鍵指標和動態監測系統來構建模型,實現對應功能。

02:決策難

量化最終的目的是優化。

在上文提到的 GEO 緣起的印度理工學院的論文中,作者提供了一些關於 GEO 的評估和優化標準。

文章認為,由於大模型演算法不透明,導致決策難以被理解,GEO 是一個處在黑箱中的優化框架。 因此,GEO 優化需要對症下藥,首要目標是提高可見性。

優化方法就是針對大模型的特點輸出,比如 AI 會優先考慮高質量的內容,尤其是結構清晰、段落精煉、有權威數據來源的內容。 GEO 就可以通過添加數據來源、權威引用或者強化文本的結構性,顯著提升內容在 AI 搜索中的可見性。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論點和優化方向也成為目前不少國內外 GEO 服務商的操作指南。

此外,部分服務商還會基於平臺和大模型的偏好進行個人化定製、動態化更新 ; 同時,隨著越來越多大模型支援多模態交互,對應的多模態內容優化也被處於重點方向上。

放到中國特色市場上,一方面,不同於海外 Google 一家獨大的格局,中國的搜索市場很早就進入了一超多強的時代,碎片化的場景佈局決定了 GEO 的優化難度可能會更高; 另一方面,移動互聯網的興盛,以及小紅書、抖音等平臺崛起,決定了在國內,針對多模態內容優化的優先順序,比海外要更高。

對於 GEO 的優化邏輯,Frank 提供一些更深入的思考:“技術原則只能解決”被看見“的問題,但在對話式大模型的語境下,使用者並不會提供一個簡單明確的問題,而是在對話中被引導出需求。 品牌要做的就是如何在讓使用者看見我的同時,讓我變成 ta 所尋找的解決方案的一部分。

“這其實給內容產業提供了一個相當有趣的命題,過去人類生產的內容是給人類看的,而現在越來越多的內容開始為 AI 設計。” Frank 進一步解釋,過去品牌主對內容的理解,會按功能劃分,這部分做品牌,那部分做種草或者銷售; 還會按照平台劃分,抖音、小紅書、淘寶...... 現在品牌需要多一項內容,針對 AI 來設定內容友好性,除了上面的技術原則外,還需要建立真正的品牌知識庫

譚北平也持有相似觀點,他向胖鯨表示:“AI 對於內容和交互的體驗是全面的,我們要把 AI 當成一個全新的媒介管道,而不是簡單的搜索升級看...... 我們現在講種草行銷,草一會兒就消失了,需要不斷翻新; 但是 AI 認知的改變,會變成內容資產,你要讓 AI believe you,是一種長期的建設。

Gartner 預測,到 2026 年中國 AI 搜索將分流 50% 的傳統 SEO 流量,形成百億規模的 GEO 市場,但行業的共識是:當前技術堪堪達到“讓 AI 看到品牌”,距離“讓 AI 信任品牌”尚有差距。

短期內 SEO 不會消失,長期內 GEO 也無法取得跨越。

給品牌的開放式命題

儘管如此,AI 仍然是確定性的未來。 無論是短期戰術,還是長期策略,一些品牌已經在行動。

在訪談的最後,胖鯨向每位嘉賓拋出了“面對 GEO,品牌的第一步應該怎麼走”的疑問,請他們給出自己的答案。

智火聯合創始人董理想:一是自己要熟練應用 AI 工具,無論是通過 AI 生成基礎文案圖片,還是結合品牌調性進行的改寫。 二是品牌方要做一些垂直場景的深耕,藉助高精度的數據訓練自己的智慧體,説明品牌輸出精準的內容; 三是做好 UGC 內容的聚合,鼓勵使用者生成真實的體驗內容,與 SEO 打好配合,輸出可信度更高的圖文。

明略科技副總裁、秒針行銷科學院院長譚北平:AI 是個相對新興的管道,品牌在 AI 上進行投入的成本收益是相當高的,預算有限的品牌更應該做。 首先是儘早佔領詞元,這是未來人和 AI、AI 相互之間溝通的基本語言單位,能否佔領一些詞元、場景詞就很關鍵,這是幾乎所有品牌、品類都要做的。 其次是「三步走」,第一要理解 AI 對你的認知,你的主要場景、品牌狀態、競品是怎麼樣的,是否有錯誤的認知; 第二是確定 AI 認知的內容策略,這個策略包括了剛剛提到了品牌希望佔有的場景、特徵,以及品牌希望影響的大模型,是 to B、to C 還是海外的; 第三是持續做 AI 認知的干預,在不同的渠道進行查漏補缺,將可信的、有說服力的資訊注入。

艾加首席策略官 Frank:我覺得首先應該對 GEO 有一個長遠的戰略認知,不是把它當成跟風的行為,要理解 GEO 帶來的是非常重要的內容範式變革; 不要把 GEO 變成一個急功近利的過程,為了短期經營去“灌水”,而是達成跟 AI 合作才能多贏的局面——未來 AI 能贏、品牌能贏、消費者也能贏的邏輯。

過去做 SEO 的時候很多品牌是非常「自我」或者功利的。 現在我們應該理解,消費者希望從 AI 身上獲得什麼價值,使用 AI 的原因是什麼,以此來做 GEO 的佈局。

從長遠來看,AI 比人類更聰明,它有能力去精準匹配消費者需求。

在 AI 行銷時代,搜索不是第一個被衝擊的領域。 AI 已經滲透行銷的方方面面,內容生產與分發、用戶行為分析、個人化投放...... 甚至拓展了行銷的邊界,創造新的流量入口和應用場景; 消費者也在依賴 AI 進行資訊檢索和購買決策。 這份影響力呈現出時間上的綿延性和空間上的廣泛性,推動整個行業的變革。

作為一個還滾燙的新市場,GEO 顯然還在起步階段,而 AI 也尚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 今天的觀點也許並不盡善盡美,但也希望與大家共勉,激發更多思考。

未來胖鯨也將持續關注 AI 行銷領域,探索可能的行銷模式和策略。 如果您也擁有獨到的見解,希望在 AI 行銷領域進行深入的部署,也期待通過下方的聯繫方式,與胖鯨完成內容上的共創。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胖鯨頭條”,作者:Hanna Zhou,36 氪經授權發佈。

+1
47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勵

參與評論
評論千萬條,友善第一條
后參與討論
提交評論0/1000
36氪
36氪

下一篇

6 月 22 日發,特斯拉 Robotaxi 來了,硬剛中國「蘿馬文」? 這才是馬斯克的超級大招?

2025-06-20

36 氪 APP讓一部分人先看到未來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