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亭朴齐家的社会改革论
尹钟一
(庆熙大学研究生院史学系文学博士)
(西一大学民族文化系教授)
一、绪论
二、客观世界认知与学术观念的转变
三、朴齐家社会改革论的展开与面貌
- 社会身份制度改革论
- 社会经济制度改革论
- 国际贸易通商论
四、结语
<韩文摘要>
朝鲜后期实学的一个流派——"利用厚生学派",即所谓"北学派",主要主张从清朝学习以改善生产与生活的"利用厚生"之道。然而"利用厚生论"对17世纪以来在朝鲜思想界占据主导地位的"大明义理论"及"朝鲜即中华"的小中华思想逻辑发起了正面挑战,最终通过有力论证,为"北学"成为朝鲜中央学界的主流学风提供了契机。这些"北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正是湛轩洪大容、燕岩朴趾源和楚亭朴齐家等人。
本论文考察了其中堪称最激进改革论者的楚亭朴齐家的社会经济改革思想。朴齐家作为"北学派"代表人物,其诗人才华也早崭露头角,以《韩客巾衍集》诗集闻名中国,被誉为18世纪朝鲜后期的四家诗人之一。同时,他对朝鲜后期社会的批判——尤其是对其活跃的正祖年间时代状况的认知与批判,不仅震撼了当时平民阶层,更从根本上动摇了进步知识分子所推崇的重农主义思想体系,具有划时代的革新意义。
北学思想的形成,首先源于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既否定儒家"尊华攘夷"思想中对中华的尊崇与对蛮夷的排斥,又通过吸收虽以汉译西学书籍传入但具有科学性的西方学问。这超越了传统神话式的中国中心主义思维,建立起科学的宇宙观与世界观。换言之,它否定了传统中国中心世界观所构建的"华夷之辨"名分思想,以及由此衍生的"内外有别"的贵贱观念,在思想层面不仅展现了新主体的自觉意识,更实现了认知范式的革命性转变——即突破中国中心宇宙观,确立客观世界认知体系,这一点尤为值得重视。
(注:由于原文第三段结尾部分存在截断,最后一句"심의 세계상을 넘어선 객관적인 세계인식이라는 인식상의 혁명적 전환을 나타낸 것으로 주목하지 않으면 안 된다는 것이다"已融入第三段译文中完整呈现。若需补充剩余内容,请提供完整原文。)
因此,本论文在关注上述北学思想的萌芽、发展及其演进过程的同时,着重考察了主张"学问应具实用性"的"北学派"实学方法论之展开,以及作为其具体实践的楚亭朴齐家的社会改革论,从而勾勒出该思想的大致轮廓。
朴齐家实学思想的核心在于"利用厚生"。他鲜明指出国家最大弊病在于贫困,并提出消除"四自欺·三自弊"作为济贫之策:其一,不谋育才通财之道却空叹民贫的"国家之自欺";其二,位高者避实务而逐权势体面的"士大夫之自欺";其三,唯科举是图的"功令之自欺";其四,非人身份制度导致的"习俗之自欺"。更犀利批判三大积弊:国法不施于两班的特权之弊、科举反失人才的选才之弊、书院沦为法外之地的教化之弊。这些主张集中体现了其改革思想。
值得注意的是,在《北学议》中他还流露出对具备"美俗"与"佳境"的"文明都雅"社会的向往。因此朴齐家的北学论不应简单视为对清"器用受容论"的局限化社会改革论,而应重新解读为具有更广阔历史维度的开放型文化·文明论,其思想内涵具备充分的阐释空间。
关键词;楚亭朴齐家,北学派,北学思想,北学议,朴齐家社会改革论
一、绪论
楚亭朴齐家(1750-1805,英祖26年-纯祖5年)是朝鲜后期实学流派中"利用厚生学派"(即所谓"北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早年便展露诗人才华,27岁(1776年,正祖即位年)时已凭借《韩客巾衍集》诗集与炯庵李德懋(1741-1793)、冷斋柳得恭(1749-1807)、洛瑞李书九(1754-1825)等齐名,声名远播至中国,被誉为18世纪朝鲜后期"四家诗人"之一。然而这位深受正祖知遇之恩的学者,最终却以流放之身了却残生,遭遇了悲剧性结局。
但朴齐家在朝鲜后期社会提出的社会经济改革论,不仅动摇了当时平民阶层普遍认同的进步知识分子所推崇的重农主义思想根基,更具有划时代的革新意义。其核心主张认为:朝鲜经济凋敝源于节俭过度与商业落后,应促进消费、振兴商业以激活经济;士人亦当务农经商。更激进的是,为吸收先进文明,他甚至主张弃用朝鲜语改习汉语——这般主张足以令当时的慕华事大主义者瞠目结舌。即便以今日眼光审视,其言行仍因显露片段化史观与世界观而备受争议。
尽管如此,朴齐针对时弊提出的改革方案,至今仍可视为切实可行的具体对策。但这些社会改革构想终其一生未能转化为政策。彼时政局非但未采纳实学者主张,反而步入势道政治时代,加之朴齐家庶孽出身的身份桎梏,使其抱负终成泡影。我们之所以反复探究该时期实学思想,正因这段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形塑了此后历经殖民时期直至南北分裂的现代史脉络。因此,本文着重考察这位代表性改革思想家社会改革思想的演进脉络、本质特征及其独特面相
"北学"这一术语源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中"陈良乃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的典故。然而18世纪后期,燕岩朴趾源(1737-1805)与朴齐家提出的"北学",虽同样主张向中国学习,但其内涵已转变为首要学习清朝继承的"中华遗法",特别是那些关乎"正德利用厚生之具"的制度。
若只强调"正德"而不关注与民生直接相关的"利用厚生",不过是空谈而已。在"利用厚生"方面,中国明显优于朝鲜。应当先学习这些技艺以解救民众贫困,而后再施行"正德"教化——这就是所谓"先富后教论"。
2)金亨灿,《朴齐家实学思想的哲学基础》,《哲学研究》第20辑,高丽大学,1987年,19-20页。
3)《孟子集注》卷5。朴齐家在《北学议·自序》中说明,书名"北学"即取自《孟子》此句("取孟子陈良之语,名之曰北学议")
4)姜在彦 著/李圭洙 译,《西方与朝鲜》,学古斋,1999年,第150-153页。参考。
朴趾源也曾表示"衣食足而知礼节",展现出相同的观点。
从党派归属来看,北学派属于当时长期执政的老论派。因此这些北学派人士得以作为定期往来北京的使节团随员,考察北京及清朝各地,并与清朝学界结交众多友人。正因如此,北学派主要主张从清朝学习改善生产与民生的"利用厚生"之道。
"利用厚生论"的兴起,一方面是因为在朝鲜思想界占据主流的大明义理论衍生的反清北伐论与"朝鲜即中华"的小中华思想影响下,主张向北方蛮夷清朝学习文明的"北学"理论显得空洞乏力;另一方面则由于老论派核心圈成长起来的部分知识分子,将"北学论"作为开展"北学"的前提性理论提出。17世纪以来,直面将清朝视为蛮夷主张"北伐"的思想潮流,提出"北学"主张并通过有力论证最终促成"北学"成为朝鲜中央学界风尚的关键人物,正是5)湛轩洪大容(1731-1783)、燕岩朴趾源、楚亭朴齐家等人
II.客观世界认识与学术观的变化
18世纪的汉城已具备商品生产力和城市规模,足以跃升为近代意义上的都市。6)汉城这种城市化发展和生产力的提升,在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为以往被轻视的经济利润和劳动价值等赋予了新的意义。这种时代意识的变化体现在南公辙(1760-1840)的"汉城靠金钱维系,八道"
"以谷物为生"(《金陵集》)这一表述中已极具启示性地显现出来
北学论是在18世纪这样的时代氛围中,更具体地说,是通过18世纪最后阶段的正祖年间(1776-1800)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观点较为合理。1777年,燕行归来的李在学(1745-1806)通过《闻见事件》报告主张学习吸收中国文物;1778年,朴齐家撰写了北学论的代表作《北学议》
以燕岩朴趾源为中心的"北学论"发展核心人物——"燕岩集团"的知识分子,大多出身于汉阳的两班阶层,其主要生活根基就在都城之内,并在此终老一生。然而他们未能像地方乡绅那样享有基于在地根基的经济稳定。就此而言,燕岩集团的知识分子从最初就面临着现实诉求与当下政治经济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他们实际上既未拥有足以摆脱经济困境的土地或田庄,也并非具备近代市民意识、能够直接从事农工商活动的群体。当时的客观社会条件也远未成熟到支持这种转型的程度。作为北学派核心人物的燕岩与湛轩虽出身老论系阀阅世家,但他们对科举制度的批判态度及实际经济处境,与燕岩集团其他知识分子...
7)金文用,《洪大容的实学与18世纪北学思想》,艺文书院,2005年,第206-207页。
8)《进贺谢恩陈奏兼冬至行书状官李在学闻见事件·服饰器用》,《同文汇考》,补编卷6。参照。
9)洪大容早在《燕记》(1766年)中就对中国文物给予了高度肯定描述,其学术思想整体倾向于北学论的思维与态度已是学界共识。但值得注意的是,洪大容并未明确提及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参见卢大容前揭书第207页)
10)吴秀京,《燕岩集团研究》,韩光,2004年,第17-20页。
并无二致。
因此,当时仅靠笔耕维持家计的知识分子所面临的困顿时代境况,也常在其作品中流露。例如朴齐家的诗作《放歌行 演泠庵语》就真实描绘了他们所处的经济现实。
君不见繁华汉阳城中/竟无我立锥之地/君不见膏腴良田遍布四方/惠风(柳得恭)却无寸土可耕
另一方面,燕岩集团中的大多数人物都具有庶出身份的限制这一特点。在朝鲜社会,对庶子的歧视源于17世纪以来达到顶峰的家族制度特性。这种制度即使在今天仍持续再生产着某种价值,并被认为能够产生巨大社会影响,可称之为以门中或宗族为中心的社会结构的确立——即基于严格父系继嗣原则的祭祀规制方式的直接结果。因此,在朝鲜社会中被边缘化的庶子,即便被承认为父亲的儿子,最多也只能在延续父系血脉的层面上被接纳,不仅无权承担祭祀祖先的职责,在公共领域也受到限制。他们被排除在科举考试之外,无法指望成为官员。因此,这些人大多对当时的科举制度持批判态度,朴趾源亦是如此
朴齐家是副承旨朴坪的庶子,出生于汉阳。他自述道:"少时习文章,长而好经济",至于经学则是辞官之后才得以研习
11)玛蒂娜·多伊希勒 著/李勋相 译,《韩国社会的儒教式转换》,Akanet 出版社,2005 年,第 387-391 页
据秋史金正喜(1786-1856)在问答录中透露(《答金大雅正喜》),朴齐家早年11岁丧父,由寡母抚养长大。16、7岁前辗转居住于青桥、墨洞、笔厓等地,尝尽飘零之苦(《阅幼时所书孟子叙》)。但正是在这段艰难岁月里,他结识了对其毕生思想、艺术及社会活动产生深远影响的朴趾源、李德懋、柳得恭等人。约1767年与李德懋相识,次年拜访燕岩朴趾源结为知己,直至1779年出任检书官,这十余年是其青年思想形成期。 ^(12)){ }^{12)}
北学思想首要是否定儒家"尊华攘夷"的崇华贬夷观念,同时通过接纳虽以汉译西学形式传入但具有科学性的西方学问,形成了客观的世界认知——即超越传统神话式中国中心论的科学世界观与宇宙观。原本的华夷思想基于"天圆地方说",认为方形世界中央被圆形天空笼罩之处是文明开化的中华,四方边境则分布着蛮夷之族(四夷:北狄、东夷、南蛮、西戎)。
洪大容于1765年末访问燕京,1766年初归国后根据见闻撰写了《燕记》《医山问答》等著作。其中以问答体写就的《医山问答》中,典型道学家"虚子"与秉持"实"之精神、力图破除"天下之虚"的"实翁"就儒学、天文学等广泛领域展开论辩。
12)正祖在即位之年1776年于王宫内设立奎章阁,此处不仅是处理国家重大事务的皇家图书馆,更是正祖施政与决策的核心机构,同时也是当时文化事业的中枢。1777年正祖颁布《庶孽许通节目》后,作为缓解庶孽歧视的措施,特擢朴齐家、李德懋、柳得恭等庶子出身者担任奎章阁检书官。
在问答中,实翁对虚子的"天圆地方说"展开批驳,从根本上否定了"华"与"夷"的名分思想
许子:古人云"天圆地方",先生却说地球是圆的,这是为何?
实翁:月亮遮蔽太阳形成日食时,被遮蔽的蚀体必呈圆形,正是因为月球本身是球体。大地遮蔽太阳形成月食时,被遮蔽的蚀影同样呈现圆形,正说明大地也是球体。因此月食实乃大地之镜。目睹月食却不知大地为圆形,犹如对镜不能辨识己容,岂非愚昧至极?
若从西方观测中国,经度差可达180度。中国人称本国为正界,称西方为倒界;西洋人则以西方为正界,中国为倒界。实则众人皆顶同一天穹,踏同一大地,所谓界别不过是观测角度使然。既无横界,亦无倒界,处处皆是正界。
简言之,他从西方人发现的地球说出发,指出正界、横界、倒界都是相对概念,站在各自立场观之,处处皆为正界(均是正界)。由此证明"大地中央是中华,四方皆为蛮夷"的论调不能成立。 ^(13)){ }^{13)} 洪大容这种"华
13)原本西方基督教宇宙观是地圆说,认为地球静止不动而只有天穹运转的天动地静说。因此哥白尼的地动说(1543 年)被罗马教廷从禁书目录中解禁,已是 200 多年后的 1758 年。而耶稣会传教士蒋友仁(Michael Benoist)在 1767 年出版的《坤舆图说》解说中首次向中国介绍了这一地动说。值得注意的是,1765 年访问中国的洪大容不仅接受了西方的地圆说,甚至主张地转说。访京期间的洪大容三次造访南天主堂,据推测他很可能与兼具钦天监卓越天文学家及地图绘制者身份的监正刘松龄(Augustinus von Hallerstein)交谈时,将地动说问题作为讨论话题(参见姜在彦前揭书,1999 年,第 153-162 页)。
这并非仅否定了"华夷"的名分思想,更进一步否定了由"内"与"外"观念衍生出的当时贵贱观念。
许子:孔子撰《春秋》以中国为"内"、四夷为"外"。凡华夷之辨,其严如此。
实翁:天地所生所养之物,凡具血气者皆同为人。群中有卓尔者治一方疆域,皆同是君王。高筑城门深掘护河守其境,皆同是国家。殷商的章甫冠、周朝的委貌冠、东夷的纹身习俗与南蛮的雕题额饰,皆同是风俗。自天视之,岂有内外之分?故各奉其亲、各尊其君、各守其土、各安其俗,实乃华夷一体(华夷一也)。盖天地交泰而人物滋生,人物滋生则彼我分明,彼我既分乃有内外之别
洪大容的"地转说"绝非仅停留在科学见解层面。从思想维度来看,这标志着新主体的觉醒,更突破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观,实现了认知层面的革命性转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因此,朴趾源与朴齐家提出的"北学论"主张向"蛮夷"学习绝非耻辱之事,也并非源于对清朝的单方面事大主义(事大主义)。这一系列思想发展正是建立在洪大容科学世界观基础之上的重要事实。
朴趾源在学问方法论上也展现出对客观世界的新认知。他持有非常积极的语言观,认为语言是理气之形声。人类通过语言表达自然之声形,从而辨别动静、体用、真伪、终始等范畴。因此,语言正是使人通晓天下万物缘由实情的媒介。他将语言定义为"分辨"。
而要"分辨"事物就必须进行"形容"——所谓"形容",就是"引彼证此"的方法(《答任亨五伦原道书》)
朴趾源认为语言是使事物能够相互比较、认识客观世界的工具。他摆脱了当时性理学者们"外物害志"的内向主义倾向和仅停留于追求理气形而上学价值的观念,达到了对客观世界价值的新觉醒。对客观世界价值的觉醒是其整个学问思想的支柱之一。基于这种觉醒,他在多个方面实现了思想转变,其中之一就是确立了实学式的学问观。
士人读书若不知实用,则非讲学之道;讲学所贵者,正在其实用性。(《原士》)
这段话展现了他实学式学问观的一个侧面。在他看来,士人是四民中以读书为业之人。然而读书与讲学必须以其社会层面的价值性为主,注重实用,那些故作高深空谈性命、拘泥理气而强词夺理的做法,不过是学问带来的弊端罢了。因此他认为学问应当实用,自然就走向要求学问的客观性与合理性。
三、朴齐家社会改革论的展开与面貌
朴趾源曾在为朴齐家的《北学议》所写的序言中这样说道:
初亭(朴齐家号)是比我先去过中国的人。他从农耕、养蚕、畜牧、城墙修筑、房屋建造、车船制造,乃至瓦片、席子、毛笔等物的制作工艺,都一一细心观察并暗自揣摩。若有用眼睛看仍不明白之处,必向他人请教;心中推敲仍有疑惑之事,必向他人学习。我试着翻阅此书,发现与我的《热河日记》竟无半点出入,宛如出自一人手笔。我欣喜异常,连读数日仍不觉厌倦。啊!这岂止是我们二人亲眼目睹后的成果?分明是曾在雨屋雪檐下与同僚钻研,酒酣灯昏时击节论辩的内容,如今得以亲眼验证罢了。(《北学议序》)
朴趾源这番话表明,朴齐家的《北学议》与自己的《热河日记》,正是他们将"灯芯将尽时仍热烈讨论"的日常研究课题,通过中国见闻加以验证后,深切感受到"北学"必要性而写成的思想著作。朴齐家访华的18世纪乾隆年间(乾隆帝在位:1736-1795),正是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外交、文化等各方面都达到极盛繁荣,清朝文化臻于鼎盛的时期。
朴齐家的首次燕行是在1778年(正祖二年)。使节团中正使为蔡济恭,副使为郑一祥,书状官为沈念祖,于4月15日进入北京。朴齐家虽随行其中,但因尚未出仕并非正式使团成员。后来正祖询问"中国文物如何"时,同行的沈念祖回答"中华文物荡然无存,令人不禁叹息",由此可知使节团的中国见闻
然而朴齐家的认识与之截然相反,由此可窥见当时士大夫阶层的普遍观点。 ^(18)){ }^{18)}
他先后于1778年、1790年5月、1790年10月至1791年3月、1801年四次赴华游历,《北学议》是与李德懋等人首次燕行归来后三个月内完成的。他在《北学议》序言中如此阐明著述宗旨:
若"利用"与"厚生"二者缺一,则必损于上之"正德"。
正因主张通过"利用厚生"来践行"正德",他在燕京见闻中格外关注民众鲜活的生活百态并深受启迪。此外,燕行体验与流放生涯中那些忠实记录见闻的众多诗作,同样印证着草亭朴齐家思想的另一源泉——正是人们的衣冠服饰、房舍农具等日常生活的具象呈现
朴齐家的《丙午所怀》(1786年,正祖10年) ^(19)){ }^{19)} 凝聚其实学思想精髓。该文中,他将国家最大弊病归结为贫困,并提出消除四种自欺(四自欺)与三种自弊(三自弊)作为救济之策:其一,不谋人才培养与财货流通之策,仅哀叹民生困顿,此为国家之自欺;其二,位高者背离实务、追逐权势体面,此为士大夫之自欺;其三,唯科举是图,此乃功令之自欺。
17)《朝鲜王朝实录》正祖卷五,二年(1778)六月初一己丑条;正祖卷六,二年(1778)七月初九丙申条。
18)金秀京,《通过〈北学议〉看朴齐家的中国认识》 ^(「){ }^{「} ,载《研究论集》,梨花女子大学研究生院,1995年,第303页。
19)丙午年正月二十二日朝参时,《典设署别提朴齐家所怀》,简称《丙午所怀》。此文系奉正祖谕旨撰写
首先,他大胆指出必须改革四种欺骗现象:不能称父亲为父亲的非人伦习俗、堂兄弟间互相以"奴"相称的自我欺骗等;同时要革除三大积弊:国法对士大夫阶层无效的弊端、科举制度反而错选人才的弊端、书院沦为违法渊薮的弊端。
1. 社会身份制度改革论
北学派中最能洞察当时身份制度矛盾与问题的人物,当属身为庶孽出身的文人朴齐家。在默许妻妾制度存在的朝鲜社会,新的庶孽阶层持续产生,庶孽家族不断扩增已成必然。因此庶孽并非仅指个体,而是具有历时性群体特征的概念。"庶孽"这一称谓虽由良妾所生的庶子与贱妾所生的孽子合并而来,但根据"奴婢从母法",贱妾之子皆沦为奴婢,故庶子与孽子的术语区分并无实质意义。
作为因与士大夫的血缘关系而存在,却又被士大夫彻底歧视的阶层,庶孽群体的意识世界自然与其他身份不同。他们被剥夺科举应试机会,不仅无法担任清要职位,连低级官职也无缘晋升,甚至在成均馆就学时,无论年资多长,仅因庶孽身份就不得不屈居年轻士大夫之后
20)池承宗,《朝鲜前期的庶孽身份》,《韩国的传统社会与身份结构》(《韩国社会史研究会论文集》第27辑),文学与知性社,1991年。
21)《朝鲜王朝实录》,英祖120卷49年正月27日(丁巳)"杖流金植于大静县条"参照。此外,"世间无限苦 于汝又当传"(进士臣李彝生子诗)、"冥司不必论门地"(故郡守臣权栻挽朴安期诗)等诗句(《葵史》卷1,45张,李离和《朝鲜庶孽关系资料集》,黎江出版社,1985年,88页)都体现了这些庶孽文人们...
朴齐家自幼便展现出超乎常人的学术兴趣与才能。然而随着年岁增长,越是显露才华,因身份限制而产生的矛盾与苦闷便愈发深重。这一点从他早期诗作中频繁出现的"悲秋"意象,以及终身坚持使用"楚亭"这个号、手不释卷地研读屈原《离骚经》便可窥见。《离骚》是楚国屈原(公元前340-278年)忧心国运倾颓而作的长诗。以《离骚》为代表的屈原骚体赋及其后继者的作品合集即为《楚辞》。 ^(22)){ }^{22)} 朴齐家不仅常年吟诵《离骚》,更是朝鲜文人中几乎唯一因推崇《楚辞》而取号"楚亭"者 ^(23)){ }^{23)} ,由此可推知楚亭对屈原怀有的崇高敬意。他对当时人才选拔的弊端作出如下批判:
当今朝廷以门第取士,凡不属此列者,生来便成贱类。(《科举论二》)
稍有才学之人皆趋之若鹜于科举之道,不得已而务农者,非愚钝至极即为人所役使。彼辈竟驱遣妻孥躬耕于野,饲牛播种之事半委妇人,刈穗舂米之劳尽付女流……当今吾国承平百年,竟有妇人扶犁之事,实难示于邻邦。 cdots cdots\cdots \cdots 此乃
展现其思想片段之一例(金京淑,《朝鲜后期庶孽文学研究》,昭明出版社,2005年,第13-14页)。
22)楚辞由汉朝刘向编纂成十六卷。屈原可谓开创"逐臣文学"之先河。逐臣文学之共同特征可概括为爱国思想、悲愤心理、孤寂情怀、狂傲个性等。参见陶溱,《论发端于屈原的逐臣文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47-54页。
23)郑一男,前揭书,2004年,第28页
这群人占据国家人口半数已达百年之久。(《进北学议》)
此外,他尖锐批判庶孽差别制度及奴婢制度等身份制度的非人伦性,揭露朝鲜社会身份制度的自欺欺人形态。
有不能称父亲为父亲者,有不能称兄长为兄长者。有将同族亲戚互相收为奴婢者,有令白发驼背的老者屈居孩童下位者。虽位列祖父父亲之位却不受跪拜,身为孙辈侄辈者反倒叱责长辈。此等陋习沿袭既久日渐骄横,竟视天下为异域,自诩行为合乎礼义、堪称小中华,实乃风俗自欺之甚。(《丙午所怀》)
基于这般现实,当时士大夫们侈谈"礼义"与"小中华",在他看来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24)){ }^{24)} 但朴齐家并非否定身份制度本身,亦非轻视士大夫的作用。他主张士大夫本质上应追求"社会性兼道德层面"的"利",而民众则应追求"个体性兼道德层面"的"利"。 ^(25)){ }^{25)} 这种思想在以下以士大夫与车驾作喻的文字中体现得尤为鲜明
我国古代本无无用之士,如今却有了;古代本有实用之车,如今却消失了。利害相悖已达极致,百姓憔悴自是必然。(《进北学议》)
朴齐家这一社会身份制度改革论,继承了洪大容、朴趾源的"四民观"并加以具体发展。洪大容在其经世著作《林下经纶》中,将社会制度区分为两班·中人·良人·贱人的
等级制度与士农工商的分业制度——四民制度,认为身份制度属于"名分",而四民制度属于"职分"。士农工商并非由世袭"身份"决定,而是根据能力即学识才干选择的"职分"。他这样阐述:
志存高远、才具优长者擢升朝廷任用;资质鲁钝、勇力过人者下放乡野驱使;其中思虑缜密、技艺精湛者委以工业;通晓利道、喜好货财者从事商业;善谋好勇、胆识过人者编入武班
洪大容的这种四民观可谓四民平等思想的起点。 ^(26)){ }^{26)} 此外,将整个阶层固化为单一身份的士族论者朴趾源,也主张将四民皆视为"士",提出了四民平等的理念。
自天子至庶人,皆可为士。(《答苍厓》)
以洪大容、朴趾源为代表的北学派学者们对两班中心身份制度的批判主要集中在:第一,当时两班阶层的名分主义与迂腐;第二,空谈义理、游手好闲而对民生实际毫无裨益;第三,利用两班身份对百姓进行剥削与武断统治。基于这些共识,朴齐家进一步提出了所谓的"两班商人论",其主张如下:
夫游食者,国之蠹也。 cdots cdots\cdots \cdots 凡水陆交通贸易之事,臣请皆许士族立案经营。或贷以本钱,设铺置业,授以高阶劝勉。使之日逐其利,渐消游食之风,养成勤业之心
26)金仁圭,《洪大容社会改革论的特点及其意义》,《韩国思想与文化》第32辑,韩国思想文化学会,2006年。参考。
同时,要铲除那些嚣张跋扈的权势。这也将有助于改变社会风气。(《丙午所怀》)
另一方面,朴齐家对社会上看似无用的"专业"才能也展现出积极认可的进步性。例如燕行时期,人们会前往交易书籍、古董及其他器玩杂物的琉璃厂。但洪大容对琉璃厂的器物持否定态度,认为这些器物会给士大夫风气带来不良影响,并慨叹中国因此走向衰落(《燕记》)。
然而朴齐家则认为,即便与百姓生活无关、缺乏实用性,但正如人们喜爱"青山白云"一般,书画古董也是人类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他不仅肯定其审美价值,更引用《周易》的象与《诗经》的兴为例,指出欣赏者能因此愉悦身心、涤除俗气、焕发天性,将其提升至文明象征的高度来论述(《古董书画》)。他还高度评价拥有"专门之艺"的"癖者",但也指出世间多有嘲笑此类"癖者"之人(《财富论》)
2.社会经济制度改革论
朴趾源实学思想的核心是利厚生。此外,通过商业、贸易、货币流通、工业、交通运输、国防等途径最终回归的落脚点也是利厚生。对他而言,利厚生是政治的根本。 ^(27)){ }^{27)} 朴趾源将经济利厚生作为民生政治的当务之急和经济实学的核心主题。强调北学也正因如此。他对自己时代的贫困状况曾这样
27)李光来,《韩国西洋思想接受史》,开放书籍出版社,2003年,第144-145页
提问
如今民生日益困顿,财政匮乏,为何高居上位的两班官员却袖手旁观,不思救济?(《北学义序》)
与此同时,他在《北学议·古董书画》中憧憬着能够营造"优美环境"与"高雅情趣"的社会,发出如下感慨:
昆虫栖于花丛,则翅须皆染芬芳;居于秽地,则蠕动喘息之状丑陋不堪。微虫尚且如此,何况于人?在优美环境中成长之人,必与终日埋首污秽坑洼者大相径庭。我深恐我国民众,终不能如花间昆虫般拥有芬芳的翅须。
他终极向往的世界,正是"文明都雅"之境。"文明都雅"一词融合了"文明"与"典雅"双重意蕴。此处"文明"对应"实用"之义,"都雅"则关联"审美意识"。这一理念恰与现代"艺术"概念形成互文——"艺"承载审美意识,"术"蕴含实用功能
朴齐家在论述时弊的文章《丙午小会》中斩钉截铁地指出:"当今国家的最大弊病就是贫穷"。在他看来,贫穷正是当时社会最严峻的问题。这种对贫困的忧患意识不仅体现在《丙午小会》中,更贯穿于《北学议》《进北学议》等经世著作的各个篇章。
28)吴寿京,《楚亭 朴齐家的实学精神与诗歌》,载《李朝后期汉文学的再照明》,创作与批评社,1983年,第127-128页。
29)《进疏本北学议》简称为《进北学议》。该文于1799年(正祖23年)应王命编纂,从内外篇中摘录与农事相关的条目,并添加水利、地理、农具等若干项目,随奏章一并呈递君王。《北学议》与《进北学议》的著述时间虽相隔约二十年,
若强行分类,可表述为百姓之穷与国家之穷两种形态,以下论述最具代表性
每次看见山里的百姓烧荒垦田、劈柴砍木,十指都已溃烂。他们穿着十年不换的破旧棉衣,住在弯腰才能进入的烟熏土屋,吃着粗陶碗里的淡饭和无盐野菜。(《进北学议》)
如今在宫殿庭院举行典礼的地方铺着草席,守卫东西宫门的卫兵穿着粗布衣服、腰间紧束草绳站岗,连臣子看了都深感羞愧。(《丙午所怀》)
朴齐家的第二个问题意识正是针对当时的习气或风俗。他将固陋视为当时风俗的问题症结,主张对其进行改变,即"变俗"。 ^(30)){ }^{30)} 他所指的风俗(俗、风)之固陋(固、荒、陋、俗),大体可分为平民阶层与士大夫阶层的表现,以下是具有代表性的例证:
百姓在生活中目不见端正之物,手不习精巧之艺。所谓各类工匠之流,也都是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人,以致万物都沾染了粗劣之风。值此之际,即便有才智超群的士人,面对已成定势的陋俗也无力破除。(《宫室》)
如今的人们被涂了胶的俗世茧壳所覆盖,无法突破。学问有学问的茧壳,文章有文章的茧壳。(《北学辨二》)
内容方面大多与原有的内外篇重复。由于是专门辑录农业相关的内容,因此集中体现了朴齐家的农业改革思想。朴齐家实学思想的特征虽具有重视商业的强烈倾向,但在《进北学议》中,以适用于朝鲜的农业改革论为主流(金秀炅,前引论文,1995年,第302页)。
30)金文勇,前引书,2005年,第257-260页。
百姓因经验与技术不足,粗陋鄙俗已成痼疾。士大夫浸淫习俗,学问文章皆有窠臼,难脱迂腐之气。对待清朝的礼仪上存有"蛮夷"之茧壳,而古董书画则被视作无益生计之物,纵使焚毁亦无妨的茧壳。因此"我国人人只知程朱学说,士大夫不敢论及江西(陆九渊)-余姚(王守仁)之学。这岂是因大道同源之故?"(《北学辨》)这番慨叹,实为指摘士大夫学术迂腐之论。故而他痛陈"当今习俗中一日不可存活"(《进北学议》)。移风易俗与扶贫济困同被列为重要课题。在他的论述中,贫困与迂腐、济贫与变俗相互交织。孰先孰后的既定次序并未明确表述。贫困与迂腐互为因果,又彼此固化
正因如此,朴齐家积极主张应全面学习能够克服这种"贫困"与"固陋"的文明成果,接纳科学技术。他在《丙午疏会》中提出,应当邀请西方学者(西士)担任朝鲜观象监职务,让年轻学者学习其学问。当时奉正祖之命呈递《丙午疏会》的370余人中,唯有朴齐家一人提议邀请西方传教士。 ^(32)){ }^{32)} 当时朝鲜儒学界将天主教传教士视为传播邪说的"洋夷",而他批判了这种怀疑西方人的错误倾向,坚持称其为"西士"。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
31)参考李益成译,《北学议》(乙酉文化社,1971)。
32)卢大焕,《正祖时期西器接纳讨论与西学政策》,载《正祖时代的思想与文化》(郑玉子等),Dolbegae 出版社,1999 年,第 238 页。另据姜在彦所述,《丙午疏会》时期正值李承薰 1784 年在北京受洗并购入西书引发争议,国内批判声浪高涨,正祖也采取了禁止购入传播"不经邪书"的措施,实属危险时期(参见姜在彦前引书,1999 年,第 176 页)。
这一主张可谓极其破格
在中国钦天监制作历书的西洋人都精通几何学与利国济民之术。国家应当礼聘这些人才,并让国内子弟学习天文、星象、历法、度量衡、仪器制造等技术,以及农耕、养蚕、医药、旱涝防治、砖瓦烧制、宫室城桥建造、铜矿开采、玉石采集、玻璃烧制、防御火炮设置、灌溉水利、车船制造、伐木运石、重物远程运输等方法。不出数年,便能培养出经世致用的栋梁之才。 cdots cdots\cdots \cdots 但若待遇不周,恐难招揽贤才。
他认为西洋天主教信奉来世天堂地狱之说,与佛教并无二致,但其科学技术却是佛教所不具备的。主张应吸纳西学以求"利用厚生"。1799年任永平县令时,他奉王命撰写《陈北学议》,虽未提及西洋学者,但仍为北学发展提出了重要见解。
当务之急是选拔干练人才,每年选派十人随使团赴华担任译官,并设专员统辖。入华后或习其法、或购其器、或传其艺,回国后设立专门机构推广教授。通过考核激励人才,根据法令实施成效与工艺水平进行赏罚。 cdots cdots\cdots \cdots 如此不出十年,习得中华技艺可使千里疆域发挥万里之效,昔时三四载所获粮产,一年即可达成。财用匮乏、国器短缺之患将永不复现。
朴趾源曾在《热河日记》中提出发人深省的"作"论。 ^(33)){ }^{33)} 其要旨为:古时圣人创制"文字"与"法度",然未能尽施其法。及至后世,奉天承运.....
继承王位的君主学问虽不及圣人,却能将法令付诸实践。岂止中华民族如此?夷狄统治中原时,亦沿袭其道而施行法令(《关内程史》八月初一日)
朴趾源将"作"的概念划分为"规划"与"实践"两个层面,指出圣人虽完成规划却未尽实践,故后世之人须承续此业,且在此过程中不应区分汉族与夷狄。《北学议》中他提出"舜帝与孔子面对器物时亦创造技巧,遇事则制作器具"。如此君子当践行"作"之理念,而朝鲜士大夫却未能付诸实践。
朴趾源在《热河日记》中更指出朝鲜未普及车辆实为士大夫之过。他们终日研读《周礼》,称颂"圣人之作",论及"输人-舆人-车人-轙人"等职官,却从不探究制造与驾驶之术,此乃徒读死书,非真学问。朴氏圣贤观独具特色,将包括异学之士在内的所有践行制度者皆尊为圣人。
朴齐家所著《北学议》及《丙午小会》中的"西士招聘论"、《进北学议》主张"设立专门机构以学习法令、采购器械、传授技艺并推广全国",这一系列技艺论的展开皆源于此思想脉络。而将北学派技艺论推向更高发展阶段的,正是丁若镛的技艺论。丁若镛曾如是说道:
上天赋予禽兽爪牙、坚蹄利齿与毒液以捕食防身,却让人类看似连自身性命都难以保全
为何上天厚待卑贱禽兽而薄待人类?这是因为人类拥有聪慧灵巧的思维,可凭此研习技艺以自立谋生(《技藞论一》)
茶山这篇《技艺论》强调,人类作为万物灵长的根本条件,正在于唯有人类能通过学习技术与艺术来制造生产工具维持生计。 ^(34)){ }^{34)} 丁若镛在 ^(r){ }^{\mathrm{r}} 《经世遗表》中展开了涵盖国政全局的改革计划,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关于"利用监"的构想。因百工技艺皆以数理为本(百工之巧皆本於数理),故应设立由精通数理的官员专职负责"北学"及其推广的综合技术研究中心。丁若镛的"利用监"构想可视作对朴齐家方案的具体化。 ^(35)){ }^{35)}
北学派的"作""器"思想背后有着新的学术倾向支撑。朴趾源在《课农小抄》中指出士人学问(士之学)应涵盖农工商领域(农工贾之理)。李德懋也主张人生日用之事与孝悌伦常并重,连细微技艺(小技)亦不可轻视(《士小节》第五"事物")。以燕岩为首的北学派学术思想,绝非仅止步于文献考据式的"为学术而学术",而是进一步以改善现实人类生活品质为目标,致力于研究具体事物的名物度数之学
34)关于茶山的技艺论与艺术论,可参考尹钟一《茶山丁若镛艺术论的近代性考察——以绘画外绘画观为中心》,《韩国思想与文化》第34辑,2006年9月;《茶山丁若镛艺术论在文化运动史上的地位》,《韩国思想与文化》第36辑,韩国思想文化学会,2006年。
35)姜在彦,前揭书,1999年,第196页。
3. 国际贸易通商论
朴齐家经世论中最突出的要素是重商论,其中尤以对华国际贸易论为重。他所说的"与中国互通"即指物产贸易,亦即通商。朴齐家在《丙午所怀》中阐明己见:当时周边东西南北广阔地区已逾二百年未起战事,正逢绝佳机遇,若此时不自我修习,一旦突发事变,恐主政之臣将无暇构筑太平盛世
朴趾源通过重商论所追求的,可以说是农业、渔业、手工业、商业等多个产业领域的均衡发展与产业多元化。他担忧的是"匠人与畜牧陶贩之业俱废,农事亦荒失时,商贾利薄失业"的局面,即"四民俱困而莫相救"的境况(《丙午所怀》)。他认为
岭东产蜜却无盐,关城产铁却无橘,北道盛产大麻却缺棉布。深山红豆遍野,海滨鲊酱鲶鱼丰饶。此外岭南古刹以名纸著称,青山报恩多枣林,汉江入海口的江华盛产柿子。若能善用这些物资,必能极大丰富民生用度(《车九则》)。
朴趾源的重商论具有突破自然经济与自给自足生产结构的重大意义。他主张发展国内产业并积极推动对外贸易,正是基于对世界发展潮流的超前认知。这种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并非简单放任,而是通过促进各分工领域产业资本发展、扩大国内市场并提升生产率,从而增强对外竞争力——这种政策构想
与亚当·斯密的理论不谋而合
中国确实因奢侈而亡国。我国则必定因节俭而衰弱,这是为什么呢?所谓节俭,是指虽有财物却不浪费,而非因自身匮乏而被迫克制。......这风俗果真是因崇尚节俭所致吗?不过是因不懂利用之道罢了。不懂利用就不懂生产,不懂生产则百姓日益贫困。财物如同水井,越汲用越充盈,闲置不用便会枯竭。(《市井》)
因此他慨叹朝鲜开国四百余载,竟无一艘外国商船前来通商(《通江南浙江商舶议》)。通商将对士族儒生们产生巨大冲击,因为天下各类书籍将随之传入,拓宽他们的思维与视野。届时他们将知晓:西洋人绘画时虽不提取人眼黑瞳的汁液,却能令眼眸栩栩如生;那些无益民生的古董书画终将成为艺术雅好;更会认识到中国既有李退溪(李滉)、崔岦这般学者,亦有韩石峰(韩濩)这等书法大家(《漫笔》)。
在锁国政策持续四百年的背景下,朴趾源倡导开国与海外通商实属划时代的先驱之举。当时欧洲正因重商主义与自由贸易的调适融合,推动国际社会重构新经济秩序,朴趾源这番国际贸易理论,确可谓具有重大意义的创见。 ^(36)){ }^{36)}
36)亚当·斯密(1723-1790)被誉为"经济学之父"。近代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皆源自其《国富论》。该书首次将经济学引入理论、历史与政策领域,构建起系统化的科学体系,其理论具体体现为当时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他界定财富不限于金银,而是涵盖一切生产物,主张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实现国民财富增长,故而特别重视生产分工。李光来指出"朴趾源的海外通商论与亚当·斯密.....
IV.结语
迄今为止,我们粗略考察了楚亭朴齐家的社会改革论之一斑。朴齐家作为官员曾言:"只愿百姓安居乐业,沟渠堤防合乎法度,屋舍周遭井然有序,仪容言谈质朴可信,器皿衣物坚固齐备,树木繁茂六畜兴旺,男女勤勉各司其业,工匠商贾纷至沓来而盗贼退散,桥梁驿站厕所无不修缮,垂钓狩猎皆有舟车,孩童不染疫病,老者歌咏诗书"(《进北学议》)。
即便在异学横行的严酷环境中,朴齐家仍秉持着延聘西士的北学热情。正如前文所述,其改革思想的核心在于克服朝鲜后期社会弥漫的痼疾——"贫困",以及作为救济之道的四种自欺(四自欺)与三种自弊(三自弊)。这些实践性德目的意义体现在:培养人才与制定物资流通政策,揭露非人身份制度的真相与科举弊端,进而推动陈腐学风与陋俗变革,直至构建包含国际贸易通商论在内的广泛国家改革蓝图。
不仅如此,他更援引汉代申公之言:"为政之道
关键在于是否全力践行而非空谈多言",指出君王虽欲成大事却十年未启,强调不应因循守旧沿袭陋习,更不可安于修修补补的暂时安稳(《丙午所怀》)。
然而朴趾源于1797年辛酉迫害事件后,目睹李蘖(李家焕:1742-1801)、丁若镛、尹行恁(1762-1801)等人遭受残酷迫害。1801年燕行归来的朴趾源,亦因与任时发伪书案涉案者尹行恁、尹可基的交往关系被捕,最终流配至咸镜道钟城。此事实为多重因素交织所致:朴趾源激烈主张北学思想、以强硬措辞论述社会制度改革、其直率尖锐的性格招致反感、过度的中原情结与满族·西藏人士交往引发非议、偏好"稗官小品体"文章创作等,加之诗·僻派对立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历经约四年流配生涯,虽于纯祖五年(1805年)三月二十二日获释,但终究未能目睹自身思想实现便郁郁而终。
37)该事件详载于《承政院日记》《纯祖实录》及李能和《朝鲜基督教及外交史》。正祖执政末期虽批判知识阶层沉迷西洋天文数学的"唐学风"并加以遏制,但1799年(正祖23年)为编纂数理历象原理著作,仍就北京采购相关典籍之事咨询李蘖。李蘖回应道:"时俗众人见识蒙昧,不识数理为何学、教法为何术,若编此书非但使谤言愈增,更恐有损圣德",反映出当时社会普遍将西学兴趣等同于天主教信仰的氛围。随着正祖驾崩,国家层面的西学接纳尝试实质上就此终结(参见卢大焕前揭论文1999年241-242页)。
38)金景美,《朴趾源诗味研究》,延世大学博士论文,1991年,20页
朴趾源的北学论并非仅限于对清朝"器用采用论"的社会改革理论。从历史角度来看,它更应被理解为一种具有广阔文化视野与深厚文明内涵的开放体系。思想之所以区别于单纯的"理论",在于其整体性与大众性——思想虽可源于知识分子的观念,但唯有成为平民的共识才能实现自我完善。从这个层面看,朴趾源的社会改革思想在精神维度上已具备近代性特征。因此,对其《北学议》等著作中关于社会制度与风俗的论述,有必要进行更积极的解读。在正祖年间始终与时代潮流保持辩证关系的北学论,作为推动学术思想与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至19世纪仍持续影响着清朝文物输入的讨论,社会层面的抵触情绪也在情感认知上逐渐消弭。然而由于政治环境转入外戚势道政治时期,北学论的社会实践与正确落实这一历史课题终告失落,其后续发展态势与正祖年间的北学论相比已呈现出本质差异。
<参考文献>
洪大容,《湛轩书》
朴趾源,《热河日记》
李德懋,《青庄馆全书》
丁若镛,《与犹堂全书》
南公辙,《金陵集》
《朝鲜王朝实录》《英祖实录》•《正祖实录》
李离和,《朝鲜庶孼关系资料集》,黎江出版社,1985年
《楚亭全书》,亚洲文化社,1992年
李益成 译,《北学议》,乙酉文化社,1971年
崔素子,《东西文化交流史研究》,三英社,1987年
马蒂娜·多伊希勒 著/李勋相 译,《韩国社会的儒教性转换》,Acannet 出版社,2005 年。
金京美,《朴齐家诗歌研究》,延世大学博士论文,1991年。
金秀京,《通过〈北学议〉看朴齐家的中国认识》,《研究论集》,梨花女子大学大学院,1995年。
金仁圭,《洪大容社会改革论的特征及其意义》,《韩国思想与文化》第32辑,韩国思想文化学会,2006年。
金亨灿,《朴齐家实学思想的哲学基础》,《哲学研究》第20集,高丽大学,1987年。
卢大焕,《正祖时代西学接受讨论与西学政策》,《正祖时代的思想与文化》(郑玉子等),Dolbegae 出版社,1999 年。
小仓雅纪,《朴齐家的北学思想与性理学》,《韩国文化》第18期,1996年12月。
吴秀卿,《楚亭朴齐家的实学精神与诗歌》,《李朝后期汉文学的再照明》,创作与批评社,1983年。
尹钟一,《茶山丁若镛艺术论的现代性考察——以绘画与绘画观为中心》,《韩国思想与文化》第34辑,韩国思想文化学会,2006年9月。
尹钟一,《茶山丁若镛艺术论在文化运动史上的地位》,《韩国思想与文化》第36辑,韩国思想文化学会, 2007*12007 \cdot 1 。
池承钟,《朝鲜前期的庶孽身份》, ^(r){ }^{\mathrm{r}} 《韩国传统社会与身份结构》 ^(r)^(r){ }^{\mathrm{r}}{ }^{\mathrm{r}} 《韩国社会史研究会论文集》第27辑),文学与知性社,1991年。
"经世济民"学派,即"北学派"主张主要向清朝学习生产技术与公共福利,以改善民众生活。因此,"经世济民"理论对17世纪以来朝鲜王朝思想主流——"尊明义理"和"小中华"思想提出了挑战。
朴齐家是"北学派"的核心代表人物。本文重点研究其社会改革理论。他对朝鲜王朝后期社会的批判极为激进,动摇了民众思想与激进知识分子所追求的农本主义。
"北学"思想的形成,既是对儒家"尊华攘夷"思想的扬弃,也是对西方科学之学的吸纳。它将神话世界观转向科学世界观,换言之,否定了"华夷之辨""贵贱之分"的传统观念。因此,这是一场认识论领域的革命
本文研究了朴齐家的社会改革理论,同时关注"北学思想"的发展。朴齐家改革思想的核心是经济富足与民生改善(利用厚生)。为此他提出了消除贫困的方法:破除四种自欺行为和三种弊政。
关键词:楚亭 朴齐家,北学派,北学思想,朴齐家的社会改革理论,经济富足与民生改善。